農業結構調整相關問題的調研報告范文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農業結構調整放在突出重要位置,使農產品供給和農業的供給更有利于資源優勢的發揮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更有利于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近期,我們選取榆樹、蛟河、伊通、輝南、前郭、洮南等縣(市)就農業結構調整問題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召開了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農委、省畜牧局、省農科院等部門參加的座談會,全面了解全省農業產業結構情況。現報告如下:
一、農業結構現狀及問題
近年來,我省農業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糧食連年豐收,農業基礎進一步鞏固,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但是,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結構性矛盾日漸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收入增長和農村經濟發展。
(一)從種植業結構看,糧經飼比例不協調
多年來,在承擔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任背景下,全省形成了以玉米、水稻為主的農業產業格局。20xx年,糧食播種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比重達到89.06%,而園藝特產播種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比重不到xx%,飼料作物種植占比更小。糧食作物內部,在政策和價格引導下,種植玉米的經濟效益優勢不斷增強,熱門思想匯報由此產生一系列擴大玉米種植面積的行為,大豆等低產、比較效益低的農作物面積逐漸萎縮,一些地方水稻種植面積逐年下降,林地濕地被擠占。據有關部門統計,全省有80多萬公頃林地被改變用途。20xx年,我省玉米播種面積占糧食播種面積比重達到73.9%,比1985年增長了22.7個百分點。20xx年,玉米播種面積5900萬畝,比20xx年增加355.1萬畝。
(二)從農業結構看,農林牧漁發展失衡
1985年以來,全省農業產業結構進行過多次調整,從表2看,每次調整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都有所下降,林業、牧業、漁業增長幅度都有較大上升。1985年-1997年,種植業比重下降了18.6個百分點;1998年-20xx年,種植業比重下降了xx個百分點;20xx年以來開始回升。說明我省農業產業結構具有較大的調整空間。
1.畜牧業相對滯后,種養業發展協調性不足。從各國農業生產結構發展看,畜牧業的發展速度一般快于種植業,畜牧業在農業生產結構中的比重愈來愈大,發達國家畜牧業產值一般超過農業總產值的50%,有的國家甚至達到90%。雖然我省重視畜牧業的發展,產值比重逐年上升(由1985年的21.1%上升到20xx年的43.3%),但是其發展態勢與我們農業大省的資源優勢并不匹配。20xx年工作總結,我省豬牛羊禽肉總產量256.7萬噸,比遼寧省少xx5.9萬噸,其中豬肉、羊肉、禽肉分別比遼寧省少99.9萬噸、4.4萬噸和64.7萬噸。雖然,豬肉占全省肉類總產量比重最大,但是還未能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低xx.4個百分點;牛肉產量較小,羊肉產量既低于遼寧省,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3個百分點。此外,我省牛奶產量只有49.3萬噸,而內蒙古、遼寧、黑龍江分別是788萬噸、xx1.2萬噸、556.6萬噸。我省山羊絨產量只有xx8.3噸,而內蒙古、遼寧分別為8283噸和xx62.6噸。
2.林業特色資源發展勢頭良好,產業規模和總量較小。我省是全國六大林區之一,森林資源豐富,但是林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3.8%。全省適合開展特色資源種植養殖的森林面積有6000萬畝以上,目前只開發利用xx00萬畝左右,不足1/5。長白山林區內共有植物種類3890多種,動物420多種,微生物資源更為豐富,但目前開發利用的還不足20%。
3.漁業仍然是相對弱勢的產業,還有很大的開發潛力。我省擁有豐富的淡水資源,可養魚水面500多萬畝,河湖連通工程實施后,還可新增近200萬畝,另有近400萬畝稻田可供漁業利用。雖然近年來漁業發展速度較快,產值有所上升,但是漁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1.5%,仍是相對弱勢的產業,還有很大的開發潛力。目前多數水面屬粗放養殖,平均單產水平40公斤,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5。
(三)從農村產業結構看,二三產業帶動作用不強
1.農產品加工業長期承壓運行,對農業帶動能力有待提升。雖然經過多年發展,我省農產品加工業具備了一定的抵御風險能力和繼續保持較快發展的基礎條件,最全面的范文參考寫作網站但是進一步加快發展仍然面臨不少問題,一是結構不合理,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從產業結構看,農副食品加工業比重大,食品制造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和煙草制品業比重較小,比重分別為76%、9.5%、xx.5%和3%(全國為58.3%、17.78%、xx.0%、8.92%)。從產品結構看,主要產品以淀粉、鮮食玉米、稻谷、雜糧、鮮蛋、冷鮮肉、食用菌、人參等初加工居多,產品初加工比例高達76%,轉化增值較高的僅占24%,低于全國18個百分點。出口轉化能力更弱,出口交貨值占2%,低于全國2.3個百分點。氨基酸、淀粉、酒精等行業生產能力出現全國性過剩,近一半產能放空。二是園區特色不明顯,產業鏈銜接不足。集中區內的企業還只是數量上的簡單匯合,空間上的地理聚集,沒有形成真正的產業集群,企業間協作能力不強,產業規模小,產業鏈短,區域間產業雷同現象普遍。三是創新能力不強,知名品牌不多。企業科研開發投入有限,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占有率的終端精深加工產品少,新產品開發緩慢。加之,農產品加工企業生產普遍面臨原料品質一致性差、專用原料供應難以保障等問題,我省農產品加工產品的知名品牌少,更缺乏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品牌。
2.農業和農村服務業發展遲緩,范文參考網為農服務能力和吸納農村勞動力能力不足。我省是農業大省,但農業服務業比重卻很低。20xx年,農業服務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2.9%,美國達到xx%。美國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2%,為農業服務的服務業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高達17%~20%,一個農民身邊平均圍繞著八九個人為他服務。相對而言,我省專業化、社會化的農業服務機構缺失,制約了農業生產經營由細碎化、粗放化和經驗化向規模化、集約化和標準化轉變,不利于農業調結構、轉方式、增效益。
(四)農業結構性矛盾加劇了資源環境透支,農民增收難度加大
近年來的農業結構調整,在促進我省糧食產量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農業結構性矛盾的積聚,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1.耕地和水資源過度消耗。玉米作物的連續種植,導致土壤耕層變淺,有機質下降,養分失衡。目前我省黑土腐殖質層厚度由50-60年代的平均60-70厘米,下降到現在的平均20-30厘米,土壤有機質含量從最初的4%-6%降低到目前的2%-3%。化肥和農藥的過量使用,范文內容地圖不僅導致重金屬和有機物的持久污染,也使增產的邊際效應開始下降。1978年我們生產一噸糧食平均施用化肥72.9公斤,現在我們生產一噸糧食平均施用化肥xx5公斤,是1978年的1.7倍。我省西部有些縣(市)為解決糧食生產的灌溉問題大量開采地下水,地下水開采深度已超過80米以下,甚至達到200米,而80米以下地下水是不可補給水,長期過度開采必然造成水資源的生態災難。
2.農民增收難度加大。我省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于家庭經營性收入,20xx年我省家庭經營性收入占比69.07%,比全國平均水平(40.4%)高出28.67個百分點。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又主要來源于種植業,種植業收入又以糧食收入為主。從2002年至20xx年農民收入結構看,直接來自于糧食等種植業的收入平均占到總收入的56.7%以上,對農民增收的平均貢獻率高達47.7%。正是這種收入來源的單一性,使得我們在人均耕地是全國2倍的情況下,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僅處于全國中等偏上水平。20xx年,玉米臨儲價每斤下調0.xx元,按玉米產量560億斤計算,全省農民減收67.2億元,農民人均減收540.3元。從發展趨勢看,20xx年玉米臨儲價繼續下調的可能性很大,農民依靠種植業尤其是玉米增收的空間十分有限。
二、農業結構調整的難點
(一)市場供需瓶頸
1.市場效益制約。農業結構調整主要取決于農民的意愿,而農民的意愿主要來源于農業產出的效益。當前,國家主要通過降低玉米臨儲價格緩解臨儲壓力,引導農民調減籽粒玉米面積。但是,從調研情況看,農民對調整種植結構的主觀意愿并不強烈,更多是在觀望等待20xx年玉米臨儲價格的出臺,心得體會希望國家在種地前能夠明確,農民好按其預測收益,決定種植何種作物。目前,大多數農民心里都有一本賬,在目前臨儲價格不變的情況下,種植玉米仍比種植其他作物有較好的比較效益。在我省中部玉米主產區,1元/斤的玉米臨儲價,對土地流轉戶來說,正常年景下仍可每公頃獲得凈利潤4000元左右,即便減產2成,仍可達到盈虧平衡。調研中發現,隨著玉米臨儲價格的下降,土地流轉租金價格也在相應地減少,對轉出土地的農戶而言,降低的`是租金收入,對規模經營大戶而言,相應地減少收入空間有限,仍然在可以承受的范圍內。農民種植玉米具有技術成熟、農機具配套完備、操作簡單、省時省工的特點,已經形成了專業化生產模式。一些農戶、規模經營大戶和農業合作社,基本購置了整套的玉米機械化作業農機具,對他們來說,種植玉米已經完成了農機具機械化的成本投入,此時調整結構,種植其他農作物,勢必還要添置其他農業機械,造成投入成本增加,比較效益下降。在與農民座談時農民講,種植大豆和種植玉米相比,每畝少收入400元左右,而目前大豆補貼每畝在54元左右,我們不可能調減玉米種植大豆;種植水稻和種植玉米相比,雖然每畝可以多收入幾百元,但是,旱改水前期投入成本較高,每公頃3萬元左右,還要添置水稻農機具,費工費力費錢,得不償失,不如種玉米,種完后空閑時間還可以干點別的,最終收益并不比水稻少。
2.市場拓展限制。調研中,基層干部和農民反映最多的就是缺乏傳遞市場信息和開拓市場的能力。絕大多數農戶對農產品市場不了解,缺乏經銷渠道,村干部擔心容易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農戶則對調整結構心中無數,怕產品賣不出去,多數農民認為種植玉米國家保底收購,不愁銷售,種植其他農作物,不但不能預測當年收益,而且銷售給誰,沒有預期,有的農戶20xx年種植的大豆至今沒有銷售出去,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農民種植其他作物的積極性。范文寫作園藝特產業也是如此,一家一戶從事園藝特產的農戶對市場風險幾乎沒有抵御能力,完全依賴市場,市場興、產業成,市場衰、產業敗。
(二)資金瓶頸
農業結構調整必然伴隨著巨大的資金需求,而農民自身缺乏資本積累,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多為租賃土地或農業用地,不具備抵押和擔保功能,農民、合作社貸款難問題仍然普遍存在。調研發現,一些農戶想發展園藝特產業和畜禽養殖,但是資金需求大,一棟生產蔬菜的日光溫室平均造價在xx萬到30萬之間,一頭牛崽的價格在8000元左右,由于銀行貸款門檻高,手續繁瑣,農戶要么望而興嘆,要么去民間借貸。尤其是發展食用菌產業,一般需要在頭一年xx月份開始貸款,準備原料,次年元月開始接菌生產,而銀信部門一般在元月才開始放貸,所需資金很難解決,農民顧慮較多。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處于資本原始積累階段,規模較小,資產較少,信用等級較低,抵押物不足,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也比較突出。個人簡歷目前企業貸款利率一般要在國家基準利率6%的基礎上再上浮30-40%,融資成本居高不下。
(三)科技瓶頸
近年來,中央一直強調要發揮科技創新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驅動作用。農業結構調整在產業鏈上做文章,在加工層次和深度上做文章,必須要突破科技創新和應用的瓶頸。雖然我省農業科技貢獻率已提高到57%,但與發達國家75%的水平相比還存在巨大差距。第一,農業科技投入不足。我省農業科技投入約為農業總產值的0.xx%,是全國平均水平的70%,世界平均水平的xx%,發達國家的2.8%。有限的投入分散到全省各家涉農科研單位,省農科院和各地區農科院研究所重復設置,并集中在傳統領域,如玉米研究所7個,水稻研究所7個,資金有效利用率低。第二,農業科研活力不足、自主知識產權成果匱乏。科技人員創新潛力和工作積極性未得到完全釋放,科技創新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技術研發進展緩慢,特別是在農作物育種方面與發達國家差距30年以上,對農業結構調整的驅動能力不足。第三,科技創新成果落地轉化難。省內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不具備自主研發能力,既缺少自主創新產品,又缺少外部成果承接轉化平臺。據對xx0戶企業的問卷調查顯示,76%的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研究人員研發能力不足、缺乏技術研發的戰略合作伙伴。第四,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目前農民對農業科技承接能力不足,一些農民有意愿調整種養結構,種植特色經濟作物或養殖畜禽新品種,但是缺少技術支持。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機構缺少專業技術型人才,鄉村兩級農技人員知識結構老化,不具備對新品種、新技術應用推廣的能力。
(四)農村勞動力瓶頸
目前,農村務農勞動力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結構調整,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人員老化。從調研情況看,在農村務農的勞動力年齡大多在45歲以上,大多數已經到了力不從心的年齡,很滿足于現有生產生活模式,承擔風險能力較弱,缺乏激情,不愿意去嘗試新的產業。二是文化素質偏低。從調研情況看,我省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占90.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5%。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現有農村勞動力,造成了一些農戶不接受或不愿意接受新技術,認識不到新的種植產業能夠帶來較好的效益。三是科技素養不高。在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專業培訓的人數占xx.1%,多數勞動者還停留在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上,不具備運用現代科技進行農業生產的能力。
三、農業結構調整的意見措施
農業結構調整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布局優化、產業融合、質量提升、綠色環保為重點,加快發展以糧為基礎,糧經飼統籌,糧牧特加并舉,一二三產業融合新模式,遵循農業資源地域分布規律,發揮區位優勢,建設同東中西不同地域、不同資源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產業布局,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現代農業產業道路。
農業結構調整應堅持以下原則:
——堅持突出重點。突出重點品種、重點區域。中部要積極發展玉米、水稻主糧型種植業和飼料作物,穩定提升糧食生產核心區產能。東部要積極發展人參、中藥材、食用菌和休閑旅游、生態健康產業,發展特色型種植業,打造高效特產業優勢產區。西部要因地制宜發展生態適應型種植業,積極推行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建設雜糧雜豆、經濟作物、牧業優勢產區和糧食生產后備區。
——尊重農民意愿。農業結構調整,要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經營自主權,讓農民自主決定農業生產經營,切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政府要做好規劃、引導和服務,總結推廣經驗,加大政策扶持,創造良好的環境,充分調動各類經營主體的積極性。
——以市場為導向。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利用市場信息、需求、辦法確定調整方向、規模和內容。大宗農產品要在重視國內市場的同時,更要重視國際市場,樹立大市場理念,統籌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發揮特色優勢。充分尊重經濟規律、自然規律,注重產業基礎,優先發展比較優勢突出的特色產品,做大、做強、做優、做精,培育壯大具有區域特色的主導產品、支柱產業和特色品牌。合理制定規劃,建設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產業帶,形成科學、合理、高效的特色農業產業功能區。
【農業結構調整相關問題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農村農業調研報告02-21
農業農村調研報告02-21
實施農業結構調整的考察報告08-16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06-21
農業綜合開發調研報告01-30
鄉鎮農業工作調研報告01-30
農村問題調研報告02-21
考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報告范文08-23
農業農村工作調研報告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