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賞析

羅唐時期賓貢詩的賞析

時間:2021-07-13 09:50:59 賞析 我要投稿

羅唐時期賓貢詩的賞析

  摘 要:新羅是與唐代文化關系最為密切的海東鄰邦,也是當時三國(新羅,百濟,高句麗)中向大唐輸送留學生最多的國家。這些新羅留學生由于久居中華而飽受中國文化的豐厚滋養與熏陶,留唐期間在與唐代詩人密切交往中創作出了不少漢詩作品,成為中韓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學遺產。

  關鍵詞:新羅 留學生 漢詩 交流

  新羅時代,為唐古詩傳來之濫觴也。

  今《全唐詩》包括《全唐詩逸》所載新羅詩人詩歌有:王巨仁《憤怒詩》、金真德《太平詩》、薛瑤《返俗謠》、崔致遠《兗州留獻李員外》(《全唐詩逸》卷中)、崔致遠《登慈秋山》一聯、崔致遠《送舍第嚴府》一聯、崔致遠《春日》一聯等[1]。

  除《全唐詩》外新羅人交流詩:崔致遠《陳情上太尉詩》《歸燕吟獻太尉》《酬楊贍秀才送別》《酬進士楊贍送別》《酬吳巒秀才惜別二絕句》《暮春即事和顧云友使》,樸仁范《江行呈張峻秀才》《寄香巖山睿上人》《上殷員外》[2]。

  由此可見大唐、新羅兩國文化之交流已經較前朝為盛。而留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本身就是出于學習目的來到唐朝,深入學習唐文化后自然會比僧侶和旅唐商人等占有更大的語言優勢,那么羅唐文人之間的以詩會友多以留學生,尤其是以賓貢生為代表,便不足為奇了。因此,筆者主要對新羅賓貢生所寫的漢文詩進行重點賞析。

  一、贈友送別詩

  崔致遠與吳巒:

  酬吳巒秀才惜別二絕句

  榮祿危時未及親,莫嗟歧路暫勞身。

  今朝遠別無他語,一片心須不愧人。

  殘日塞鴻高的的,暮煙汀樹遠依依。

  此時回首情何限,天際孤帆空浪飛。

  這首崔致遠贈予吳巒的詩與《酬楊瞻秀才送別》有異曲同工之妙。《桂苑筆耕集校注》七五四按:“此詩作于中和四年離唐之際。”[3]吳巒,字寶川,唐末曾應明經試落第,而詩中稱其為“秀才”,可見他也應該是唐末中和元年左右及第的進士。《辛丑年書事寄進士吳瞻》中的“吳瞻”其實就是吳巒本人,既然他多次以主人公形式出現在作者的漢詩中,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吳巒是崔致遠留學唐朝期間交往較為密切的友人。由詩名便可知詩人對對方的依依惜別之情。首句,詩人以“歧路”雖辛苦,務請多保重為叮囑,流露出濃厚的不舍之意。“歧路”二字經常出現在崔致遠的漢詩中,如《登潤州慈和寺上房》的首句“登臨暫隔路歧塵”;再如《途中作》中的“東飄西移路歧塵”,它們所表達的并不僅僅是字面上的長途跋涉之意。結合詩人寫下這幾首漢詩的時間和社會背景便可知,“歧路”更是透露出了詩人在唐朝這些年求官之路的艱辛和對時光易逝的扼腕嘆息。第二句則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好友即將遠去,別無他言,唯在內心默默地祝福。第三句的“殘日”“塞鴻”“暮煙”“汀樹”四個意象都有蕭條落寞之意。夕陽西下,塞外的鴻雁振翅北去。遠遠望去,傍晚的炊煙與水邊平地上的樹木相依,該是與友人說再見的時候了,但“我”的思念將與你同在。接著最后一句由景及情,“孤帆”意象最出名的便是來自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同時,它也多次出現在詩人的其他作品中,如《秋日再經盱眙縣寄李長官》中的“孤蓬在此接恩輝,吟對秋風恨有違”和《黃山江臨鏡臺》中的“何處孤帆飽風驅,瞥然飛鳥杳無蹤”。難舍難分的情緒再濃郁,也終須一別,就讓天際的空浪承載著無限思念陪伴友人遠行。

  崔致遠與吳瞻(巒):

  辛丑年書事寄進士吳瞻

  危時端坐恨非夫,爭奈生逢惡世途。

  盡愛春鶯言語巧,卻嫌秋隼性靈粗。

  迷津懶問從他笑,直道能行要自愚。

  壯志起來何處說,俗人相對不如無。

  這也是一首七律詩,前文已經提到它也是崔致遠寫給益友吳巒的。在首句,詩人就以“生逢惡世途”點出了自己所處社會環境的艱辛和仕途的險惡。這里需要提到的是,唐廣明元年(880)詩人在受到淮南節度使高駢的賞識后轉而投靠高駢幕府成為其幕僚。當時正值唐末面臨內憂外患、分崩離析之際,又逢十年的黃巢之亂,這都沉重打擊了唐朝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此后他與高駢深厚融洽的賓主情誼也隨著淮南政局的'惡化而發生了變化。“高駢自中和末年失勢后,心灰意冷,無心理政,開始虔奉道教,篤信神仙,重用呂用之、張守一、諸葛殷等江湖術士,任其淫刑濫賞,專行威福,使得淮南幕府日趨混亂。”[4]身處如此動蕩不堪的局勢之中,崔致遠不免對此產生無限喟嘆。第二句的“春鶯”與“秋隼”形成明顯對比,春日的黃鸝啼聲脆亮悅耳、婉轉動聽,惹人憐愛;相較之下生性粗獷的老鷹便無法招來那般喜愛,反讓人有嫌意。這里實則是崔致遠暗喻高駢不聽取逆耳的忠言,嫌棄正直之作風,輕易受到居心叵測之人的蒙蔽,沉迷于神仙之術,進而聽信讒言,不分忠奸,親佞遠賢。第三句詩人表明了自己的處世之道,既然無法改變現實,便寧可放棄現有之位,也不與其同流合污,透露出詩人深深的無奈之情。

  樸仁范與儼上人:

  送儼上人歸竺乾國

  家隔滄溟夢早迷,前程況復雪山西。

  磐聲漸逐河源迥,帆影長隨落月低。

  蔥嶺鬼應開棧道,流沙神與作云梯。

  離鄉五印人相問,年號咸通手自題。

  此詩是一首樸仁范為儼上人創作的贈別詩。這里的“竺乾國”為古時候的印度。首句的“滄溟”指蒼天與大海,作者見友人即將歸國,不免想到自己的故鄉遠在海天的那頭,當初自己乘風破浪帶著凌云壯志來到大唐,如今時隔幾年竟已開始對當時的夢想產生懷疑,仕途仿佛被蒙上了一層灰影,美好的愿景也在一年又一年的無盡等待中漸漸離自己遠去。接著作者寫道:紆回層迭的山石落入河中會隨著河水的不斷流動發出不同聲響,帆船遠去的影子跟隨漸落的月亮變得越來越短,這里表達出了他對友人此去路途艱辛的擔憂和離別之前的惆悵心情。然而作者又似懂得自我開解,認為即使長途跋涉,也一定會順利,有蔥嶺鬼為友人開棧道,有流沙神為友人制作云梯。如同作者的自我寬慰一般,相信這只是暫時的考驗,終有“守得云開見月明”之時,也從側面表達了絲絲無奈之意。最后一句的“五印”即竺乾國,《西域記》記載道:“五天竺國亦名五印”。而“咸通”則是唐懿宗的年號,說明此詩是寫于咸通年間。

  崔承祐與李錫:

  鄴下和李錫秀才與鏡

  漢南才子洛川神,每算相稱有幾人。

  波剪臉光爭乃溢,山橫眉黛可曾勻。

  紛紛舞袖飄衣舉,裊裊歌筵送酒頻。

  只恐明年正月半,暗教金鏡問亡陳。

  李錫具體為何人并無具體記載,其身份應該為科舉中第的秀才。作者將自己和李錫分別比作漢南才子王粲和作《洛神賦》的曹子建,試問普天之下能與他倆相提并論的有幾人?第二句的“波剪臉光”和“眉黛”都指代美人巧笑嫣然、目若水波的模樣,前者出自宋玉《招魂詞》的“娭光眇視”和“目增波些”,后者則出自《趙后外傳》的“合德為薄眉,號‘遠山黛’。”宋玉曾作《神女賦》,這里說的是宋玉相逢楚襄王的神女,而曹子建即曹植則是與洛神麗人宓妃邂逅并產生愛慕之情。“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觥籌交錯,余音裊裊,舞姿曼妙的情景讓人好生羨慕。但末尾詩人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引用陳太子舍人徐德言在陳滅亡后被迫與妻子樂昌公主分離,后又重新團聚,即“破鏡重圓”的典故來表達自己對二人友誼能否始終如一的憂慮,也勸誡友人不可如陳后主那般因耽溺酒色而耽誤了國家大事落得國破家亡的下場,即勉勵友人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積極向上的態度。

  二、感懷詩

  新羅留學生所寫漢詩除了和他們此次來唐的最主要目的——學習唐朝文化、考取功名為國獻力、與唐朝詩人互相唱酬以表達別離之情息息相關之外,也有不少是他們在唐生活中有感而發之作。

  如樸仁范的《早秋書情》:

  古槐花落早蟬鳴,欲憶前年此日情。

  千緒旅愁因感起,幾莖霜發為貧生。

  堪知折桂心還暢,直到逢秋夢不驚。

  每念受恩恩更重,欲將酬德殺身輕。

  由詩題可知,該詩的創作季節為早秋。秋日來臨,槐花散落,樹上的秋蟬發出斷斷續續的叫聲。想起前年今日由故鄉來到京城,不免悵然若失。因著首句秋日之景的鋪墊,作者自然而然升起了千絲萬縷的羈旅之愁,作為一介窮書生,居然已早生華發。第三句的“折桂”指代登科及第,本來作者因想著總有一天中舉、進入仕途為官而心懷盼望,然而隨著歲月的漸漸流逝,原先篤定的信念也在一日日的等待中消磨殆盡。末句寫出了作者每每想到自己曾經受到的恩惠就覺得將來總要以更鄭重的形式報答回去,如果始終不得出人頭地,寧可以性命相報。

  崔承祐的《鏡湖》:

  采蕨山前越國中,麴塵秋水澹連空。

  蘆花散撲沙頭雪,菱菜吹生渡口風。

  方朔絳囊游渺渺,鴟夷桂楫去匆匆。

  明皇乞與知章后,萬頃恩波竟不窮。

  此詩首句引用了越王勾踐采葛并將其纖維織成布獻給吳王夫差、臥薪嘗膽最終滅吳的典故。“麴”通“曲”,秋天澄凈透明的水將采蕨時揚起的灰塵一掃而空,水面微晃而又清澈,仿佛與天空連成一線。這里指代有真才實學之士要等待機會進入仕途,不可操之過急,正如作者自己那樣。接著作者又引用了東方朔和伍子胥兩位歷史人物的典故,前者始自薦為郎,后棄職而去,賣藥為生;后者為躲避楚王的迫害乘舟而逃。末句的典故來自賀知章告病還鄉,唐玄宗賜千秋觀和周圍數頃湖水,后詔賜為鏡湖的故事。以上三個典故都用來指代作者雖有耐心等待獲得賞識的心理準備,但無奈世事紛亂,人生變化無常,榮華富貴如片片浮云。家財萬貫也比不上居于山水間,避禍于亂世來得悠然自在。

  三、詠物詩

  詠物詩也是新羅文人經常涉獵的領域。這類詩主要以自然景物為吟頌對象,詩人多借此客觀事物來寄托自己的主觀情感。崔匡裕現存漢詩中就有《御溝》《題知己庭梅》《細雨》《鷺鷥》四首詠物詩。

  御溝

  長鋪白練靜無風,澄景涵暉皎鏡同。

  堤柳雨馀光映綠,墻花春半影含紅。

  曉和斜月流城外,夜帶殘鐘出禁中。

  人若有心上星漢,乘查未必此難通。

  御溝是指皇城外的護城河,崔豹《古今注》:“長安御溝謂之楊溝,植楊于其上。”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中曰:“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此詩前兩句寫出了河水清澈澄凈、波瀾不驚,在余暉的映襯下如同皎潔的鏡面般透亮。河堤旁的柳枝在雨水滑落后顯得格外翠綠,墻角怒放的花朵似乎連影子都難掩其艷麗。后兩句則是說在皎潔明亮的月光下出皇城,世人若是真有意上到銀河,也許都未必會比跨出這戒備森嚴、層層關卡的皇城來得難,表達出詩人內心的無奈和對故鄉的思念。

  題知己庭梅

  練艷霜輝照四鄰,庭隅獨占臘天春。

  繁枝半落殘妝淺,晴雪初銷宿淚新。

  寒影低遮金井日,冷香輕鎖玉窗塵。

  故園還有臨溪樹,應待西行萬里人。

  此詩以梅花為吟詠對象。首句的“練艷霜輝”提示了此時為白雪皚皚的冬季,唯獨庭院的一角有梅花獨占芬芳,似乎完全不受寒冷天氣的影響。第二句描寫了梅花枝葉繁茂,當天氣放晴、冰雪消融,梅枝上的露珠滴滴晶瑩剔透。第三句點出了梅花綻放的姿態和清幽的香氣。如此傲雪凌寒的梅花卻安靜低調地處在角落不惹人注目,這不正是詩人所追求的一種冰肌玉骨、超凡脫俗的精神品格嗎?

  細雨

  風繰云緝散絲綸,陰噎濛濛海岳春。

  微泫曉花紅淚濕,輕露煙柳翠眉顰。

  能鮮石徑麋蹤蘚,解浥沙堤馬足塵。

  煬帝錦帆應見忌,偏宜蓑笠釣船人。

  此詩描寫的是細雨中的場景。春意融融,斜風陣陣,甘雨濛濛,如此天氣狀況下清晨的花朵被雨水打濕,仿佛泫然欲泣的女子,霧色朦朧中的翠柳也好似淺淺皺眉的女子。石徑上偶有苔蘚生長,濕潤的地面覆蓋了沙堤上被馬足踐踏后所留下的塵土痕跡。最后一句寫出了此詩的重點,隋煬帝游河時見此情景該嫉妒了,然而此情此景卻并不屬于他,而是屬于悠閑自在垂釣之人,表達了詩人淡泊名利、渴望自由生活的想法。

  鷺鷥[5]

  煙洲日暖隱蒲叢,閑刷霜毛伴釣翁。

  高跡不知丹頂鶴,疏情應及紺翎鴻。

  嚴光臺畔蘋花曉,范蠡舟邊葦雪風。

  兩處斜陽堪愛爾,雙雙零落斷霞中。

  此詩中的鷺鷥具有長嘴、長頸、長腳的外型,羽毛多呈白色或褐色,主要活動于濕地或林地附近,是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主題之一。通過首句的“隱蒲叢”和“伴釣翁”可知,鷺鷥這種動物本身悠閑自在的狀態,雖不及丹頂鶴那般高雅,但其清高情疏的品性卻可與身帶暗紅羽毛的大雁相提并論。接著,作者引用嚴光垂釣和范蠡泛舟的典故來凸顯鷺鷥的高尚品格,以此寄托作者自身對閑云野鶴生活的無限神往之情。

  四、干謁詩

  唐代文人為了求得進升的機會,有時會通過向一些達官顯貴、社會賢達呈獻詩文以含蓄地展示才華抱負和表達自身渴求引薦的想法,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一類毛遂自薦的詩便是干謁詩。賓貢生樸仁范的這兩首《上殷員外》和《上馮員外》就是干謁詩的例子。

  上殷員外

  孔明籌策惠連詩,坐幕親臨十萬師。

  騏驥躡云終有日,鸞鳳開翅已當期。

  好尋山寺探幽勝,愛上江樓話遠思。

  淺薄幸因游鄭驛,貢文多愧遇深知。

  此詩首句提到了孔明,即諸葛亮。《蜀志》:“諸葛亮,字孔明。性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咸得其宜。”這里的“籌策”就是詩人在稱贊殷員外如諸葛亮一般在軍事上善于運籌帷幄,戰場風云變幻皆在其掌握中。而“惠連”則出自《南史》:“謝方明子惠連,十歲能屬文,族兄靈云加賞之。曰:‘每有篇章,對惠連輒得佳語。’”所以這里也是夸獎殷員外跟謝惠連一樣擅長詩歌。第二句中的“騏驥躡云”和“鸞鳳開翅”事實上是樸仁范自比,他認為自己這匹千里馬的才華盡管目前受到抑制,但總有一天會在伯樂的指引下發揚光大,如同鸞鳳般展翅翱翔于天際。同時最后一句的“游鄭驛”也是用典,《漢書》記載:“鄭當時,為天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驛馬長安諸郊,請謝賓客,夜以繼日。”“貢文多愧遇深知”,樸仁范慚愧于自己淺薄的才能卻受到了如此禮待、成為殷員外的座上賓。此等知遇之恩,想必樸仁范將銘刻于心。另外一首《上馮員外》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上馮員外

  陸家詞賦掩群英,卻笑虛傳榜上名。

  志操應將寒竹茂,心源不讓玉壺清。

  遠隨旌斾來防虜,未逐鵉鴻去住城。

  蓮幕鄧林容待物,翩翩窮鳥目哀鳴。

  第一句所指的“陸家”即出自《晉書》:“陸機少有異才,文章冠世……弟云六歲能屬文,性清正,有才理。少與兄機齊名……號曰‘二陸’”,而《恨賦》曰:“金閨之諸彥,蘭臺之群英。”[6]此句表達了樸仁范的贊美之情認為馮員外的才能出眾,可與陸家兩兄弟相提并論。緊接著第二句“志操應將寒竹茂,心源不讓玉壺清”,詩人贊揚馮員外志向高遠,情操高尚,且如鮑明遠的《白頭吟》所說:“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馮員外的心境清澈透亮,純潔無比。第三句描述了馮員外當年是從事邊防節度使隨軍隊而來,但卻未能如愿與賢人們同回故里,郁悶之情溢于言表。末句終表明樸仁范寫這首詩的最終用意,即自己苦于未得賢達垂青,難入仕途,猶如一只徒勞飛翔于天際卻只得哀鳴的窮鳥一般,郁郁不得志,也從側面說明了他對成為馮員外幕府中人的強烈渴望。

  崔致遠的《陳情上太尉》:

  海內誰憐海外人,問津何處是通津。

  本求食祿非求利,只為榮親不為身。

  客路離愁江上雨,故國歸夢日邊春。

  濟川幸遇恩波廣,愿濯凡纓十載塵。

  在這首詩里,崔致遠并沒有像典型干謁詩那樣以含蓄委婉的口吻向達官顯貴暗示自己所求,而是向高駢更直截了當地表明了自己希望能夠投靠淮南幕府,而且初衷只是為了求食祿求生存,對名利仕途等并無關心。作為一名獨在異鄉的異客,常常會因為思念故國而被千愁萬緒所纏,但“濟川幸遇恩波廣”一句道出了他對高駢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同時希望自己能為高駢效勞十載,表達了忠誠之心。

  結語

  謝海平在《唐代詩人與在華外國人之文字交》中提到:“留華外國人欲得唐代詩人青睞而與結文字交,必須具備兩項基本條件,一為具備中國語言、文字、文化之基礎,一為與騷人雅士來往接觸之機會,同時具備此兩項條件者,較有可能與詩人唱酬來往,此所以東夷文士及留學僧徒常為唐人垂青之故。”由上述新羅留學生所寫漢詩足以窺見唐朝時期新羅留學生在華期間通過接受集中性的中華文化教育以及與唐朝詩人的唱酬往來而積累了深厚的漢文功底,也因此能以嫻熟的技巧寫出這些既有文化底蘊又深藏真情摯感的作品。

  注釋:

  [1]見《全唐詩》,中華書局,2007年版。

  [2]徐居正編:《東文選》,太學社,1967年版。

  [3]黨銀平:《桂苑筆耕集校注》,中華書局,2007年版。

  [4]黨銀平:《唐與新羅文化關系研究·第六章<新羅留學生與唐代文人的交往>》,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29頁。

  [5]陳尚君:《新羅旅唐三詩人詩輯存》,鐵道師院學報,1994年,第2期。

  [6]釋子山:《夾注名賢十抄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參考文獻:

  [1]嚴耕望.新羅留唐學生與僧徒,唐史研究叢稿[M].香港:新亞研究所,1969.

  [2]謝海平.唐代詩人與在華外國人之文字交[M].文史哲出版社,1981.

  [3]柳晟俊.唐詩論考[M].中國文學出版社,1994.

  [4]金富軾.三國史記[M].景仁文化社影印本,1994.

  (傅雯南通大學文學院226000)

【羅唐時期賓貢詩的賞析】相關文章:

羅隱的詩賞析09-12

賓至_杜甫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27

羅隱《蜂》的全詩賞析08-31

羅虬《比紅兒詩》賞析09-02

雪(唐 羅隱)全文注釋翻譯及原著賞析11-26

七夕_羅隱的詩原文賞析08-27

白居易《夜入瞿唐峽》全詩賞析08-19

賓至翻譯及賞析03-12

羅隱《金陵夜泊》的意思及全詩賞析08-2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都市| 长汀县| 白银市| 乐清市| 宜昌市| 宝清县| 黄浦区| 丹巴县| 瑞昌市| 喀什市| 五指山市| 防城港市| 鸡东县| 苗栗县| 乐亭县| 电白县| 沧源| 茂名市| 元朗区| 大埔县| 博客| 诸暨市| 措美县| 灵石县| 开化县| 滨海县| 德阳市| 兰溪市| 当涂县| 宾阳县| 万源市| 曲靖市| 英超| 根河市| 和林格尔县| 河源市| 渭南市| 武功县| 墨脱县| 广南县| 卓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