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伯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禁忌
任何一個具有一定歷史的民族,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都會出現一些禁忌,有的是因為社會生產,有的是因為人內心的害怕,還有的是因為宗教信仰。禁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約束人們的行為。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錫伯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禁忌,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錫伯族過去在飲食上有許多必須遵守的規矩,比如經常食用的發面餅,上桌時分天、地面,天面必須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擺在桌沿一邊。吃飯時不得坐門坎或站立行走,禁止用筷子敲打飯桌、飯碗,或把筷子橫在碗上。全家進餐按長幼就座,以西為上,過去父子、翁媳不得同桌。
晚輩路上遇見長輩要問安并讓路;平輩見面要相互問好。客人來訪,兒媳要出來裝煙、倒茶,若裝煙、倒茶的與客人輩份相等,客人應起立或欠身雙手接;客人告別時,全家要出來送至大門口。
錫伯人打圍有個古老的習俗,不論獵取的野味多少,所有參加者無論大小都是平均分配,即便過路人碰到分獵物時,也毫無例外地分得一份。不過,獵物的頭和蹄子應分給首先命中者,這是一種獎勵。錫伯人認為,獵物是大自然賜予大家的,不是屬于哪一個人的,不能獨用。
錫伯人不光把打圍看成是取得食物的手段,同時還把這看成是一種團結和吉祥的象征。
一、開禁的禁忌
不準坐、踩或跨過衣、帽、枕、被;
不準把穿過的褲子、鞋、襪放在高處;
不準順著炕煙道睡覺;
不準坐在門坎或站立、行走吃飯,飯食掉地要立即揀起;不準在正月初一至初五做針線活,謂之“忌針”;不準出嫁的姑娘頭3年回娘家過春節、看燈;
不準貓、狗在室內人的尸體跳過,不準申日出殯。
錫伯族的這些禁忌,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文化素質的提高,已在消失中。
二、保留的禁忌
不吃狗肉。從不殺狗或吃狗肉,甚至與狗相聯的物品也不用,如狗皮制品—帽、手套、褲、襖、褥、被等。其他民族親朋好友來錫伯族家中串門戴了狗皮帽、手套時,不能將其帶進里屋,要放在外屋。
還有些禁忌,如不準女子纏足是為保持正常生理發育;不準在正房西山墻外大小便,是為保持衛生;再如家有病人、小孩出水痘、婦女生孩子等,要在大門框或樹上掛紅布條或一小束草,以示禁止外人入內,防止傳染;忌用筷子擊空碗,是體現文明行為;重視“八”的習俗,以為“要得發不離八”,如酒席一桌為8人,花轎一抬8人……不足此數時,也要極力溱成,以圖吉利。喜慶日就餐時,不足8人時,也設8人之餐。
拓展:錫伯族民族風俗
錫伯族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吉林等省,現有人口近十九萬人,在少數民族中算是較多的一個民族。錫伯族是古代鮮卑族的后裔,所以在喪葬上沿襲了鮮卑的一些風俗習慣,葬禮文化是錫伯族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錫伯族,現有人口近十九萬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吉林等省。新疆錫伯族人口為4萬余人(其中查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為2萬余人),遼寧沈陽約5萬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國各地。
錫伯族是古代鮮卑的后裔,因此在喪葬方面延襲了鮮卑的風俗習慣。歷史上,滿族、漢族是對錫伯族影響較大的民族,因此,在喪葬儀式上錫伯族與滿、漢民族又有許多共同之處。
錫伯每一家族都有一個固定的'墳院。錫伯族在喪葬方面的宗法觀念非常強,人死后必須和自己的親屬埋在一起,否則,被認為是拋骨異鄉,在陰間不能和家人團聚。夫婦合葬是錫伯族喪葬的一種重要形式。安葬時,男棺的位置稍前于女棺,男棺的左側和女棺的右側各鑿一小孔,作為夫婦靈魂出入的通道,以使他們能夠在陰間見面。這種帶有迷信色彩的習俗現在逐漸消失。
錫伯族傳統的喪葬儀式十分繁瑣。在通常的情況下,親人逝世,則焚香燒紙,舉家哀悼,親友吊唁。小殮后,請喇嘛念經,擇吉日(忌申日)大殮,尸體放入棺木,頭向西,腳朝東南,埋葬墳院墓穴中。棺木有兩種:未婚男女病故,錫伯人認為未婚的人“只有房子,沒有房頂”,只有成家后,房子才圓滿,所以一律殮入底打了洞的棺木內,俗稱“無底棺”婚后身亡者的棺木則全有底,而老年人的棺木油漆、繪制得十分精致。凡未出嫁的閨女、孕婦死亡,或死于橫禍者,均不得在家族墳院安葬,而是另擇墳地埋葬,過些時候進行火化,將骨灰裝入壇中再行埋葬。薩滿、巫職人員死后也要實行火葬。
長輩病危,兒女守在旁邊,親眼看到老人咽氣叫送終。人不能死到炕上,咽氣前抬到屋地中間搭好的床上。咽氣后給死者剃頭凈面,剪指甲,口含銅錢,手握銅錢,打開屋門,長子從窗戶出去到煙囪下喊爸(或納納),這叫指路,送老人登高歸天,然后才許親人放聲大哭。停放時頭朝西北,前方放長明燈一盞,小米飯一碗,內插三支夾棉花球的秫秸節,腳前放喪盒,供燒紙用。
親人去世后,七日小祭,二十一日中祭,四十九日大祭,百日和周年也都各祭一次。子女守孝百日,兄弟姐妹守孝四十九日,妻室守孝三年。子女在守孝期間不能去娛樂、喜慶場合。男子不理發刮臉。妻室在守孝期間,不得改嫁。
親友向死者告別,迸靈堂后在死者腳后下跪,磕三個頭,此時伺候在小桌旁的子女將紙錢遞過去,親友邊哭邊燒,哭訴哀情。紙錢燒完后接過死者子女遞給的兩杯水酒(水里滲進燒酒),將水酒灑在已燒盡的紙錢上,以示向死者告別。
送葬前夕,生者要向死者告別,稱“辭靈”。辭靈過程中,有吹鼓手以笙、管、笛、簫、鑼、釵等樂器吹打著哀婉的樂曲。辭靈人的多少,標志著死者后代人丁多少,親屬關系如何、鄰居感情深淺等。
安葬在凌晨進行,必須在太陽出來之前安葬完畢。安葬時長子將“靈頭幡”放在棺木上面,并親手埋第一鍬土,接著其他人幫助填滿墓坑。并在上面凸起一個墳堆。
在家族的墳圣地,男埋西邊,女埋東邊。之后送葬人還要在墳前燒紙致哀。
死者死后四十九日舉行祭奠儀式,請親戚朋友參加。這天死者的妻(夫)、兄弟、姊妹、侄子女、外甥女等脫孝衣,稱“脫孝衣”儀式。親友們還為失偶者送腰帶、衣料,意為他(她)為死者盡到了最后責任,表達對死者親屬的慰問。同時親屬及親戚朋友帶著豐盛的食物到墓地進行祭奠,由服孝者為死者燒紙錢,將脫下的孝服晃三下。
死者死后一百天也舉行一次祭奠儀式,這天是兒子、兒媳、孫子及未婚子女們脫孝衣,請近親來參加,親友們為脫孝者送禮物。到這時,整個葬禮才算結束。
錫伯族還實行合葬,即夫妻二人死后將兩個棺材埋入同一墓穴中,以男左女右為排列順序,妻棺略低于夫棺。尸體的放置姿式,男為仰身直肢,女為左側臥屈肢面對大夫。夫棺的右側棺墻和妻棺的左側棺墻各鑿一小孔,意讓兩個靈魂相互往來。
現在,由于“移風易俗”的宣傳,錫伯族的喪葬習俗由繁到簡,由舊到新,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的宗法觀念和制度漸漸淡化,在有條件的地區,提倡全部實行火葬,不再棺葬了。守孝時男尊女卑現象不存在了,禁錮婦女守寡三年的樊籠也被打破了。人們越來越注重父母在世進的孝敬,而厭于死后虛假的形式。吊唁時,死者子女及近親、朋友,胸戴白花、臂挽青紗,表示對死者的懷念,寄托哀思。
【錫伯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禁忌】相關文章:
錫伯族風俗禁忌09-01
錫伯族的清明習俗有哪些08-02
奧地利風俗習慣和禁忌有哪些08-11
藏族的風俗習慣中有哪些禁忌07-11
起床有哪些禁忌?08-24
飲食禁忌有哪些09-01
枸杞的禁忌有哪些03-11
馬鈴薯的禁忌有哪些05-27
洗澡的禁忌有哪些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