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尊重風俗習慣是一種教養散文隨筆
十月一日,我到偃師充當婚禮攝影師。
新娘是位長相甜美的川妹子,在酒店租了套房,等新郎迎娶。給新娘拍完照,時間尚早,新娘的父親和我閑聊起來。他看了看滿屋五顏六色的氣球,對我說:“我們四川的婚禮習俗和你們不一樣:婚禮前一天,新郎給新娘家送彩禮,晚上,新娘家會宴請親戚;婚禮當天上午,新郎、新娘家會給菩薩上香、祭祖,隨后,新郎迎娶新娘,婚禮上還有‘傳袋’及‘掀蓋頭’等儀式,非常熱鬧。但是,現在女兒嫁到你們河南了,我們也‘入鄉隨俗’,感受一下河南的婚禮風俗……
“入鄉隨俗”不僅是句耳熟能詳的諺語,更是一種悠久的文化傳承,一種行為規范,蘊含著對不同價值觀、文化觀、傳統習俗的尊重,不懂入鄉隨俗,往往會帶來尷尬、誤會。
前幾日,朋友從國外旅游回來,和我說起一件事——
在某國逛了一天的他,想品嘗一下異域美食,就來到一家中國游客經常光顧的餐館,卻惹了一肚子氣,因為這家餐館專門為中國游客隔離出一個就餐區,異國人則可隨意就餐,朋友很生氣,覺得受到了歧視,餐館的經理卻感到很委屈,說中國游客吃飯時說話聲太大,會影響其他顧客正常用餐。
中國游客在國外的遭遇,屢見報端,人們要么痛心同胞的低素質,要么指責當地人的狹隘和歧視。而我則不以為然,與其說中國游客不文明,不如說他們不懂得入鄉隨俗。比方說吃飯時說話聲音大,在中國,是一種真摯與誠懇,一種熱情與活躍,但到了有些國家和地區,就成了“噪聲”。這無關素質,無關文明,無關道德,而在于我們不懂當地的風俗習慣。
“入鄉隨俗”的“俗”是風俗也是習俗,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共同認可和遵守的習慣和風俗,是一種社會行為規范。各個國家、地區、民族,甚至城市所處的環境不同,有不同的歷史文化,也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有時差異很大,故有“三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之說。中國古代不僅有“入鄉隨俗”的諺語,還有“入國問俗”“入境問俗”“入境問禁”等成語。《禮記·曲禮上》中“如竟(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亦作“入境問俗”“入境問禁”。
入鄉隨俗是對不同文化、不同觀念、不同習俗,甚至不同習慣的一種理解、一種尊重、一種包容。入鄉隨俗的可貴之處在于,它是一種行為規范,更是一種處世智慧。不僅是在出國旅行時,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入鄉隨俗,尊重他人的習慣、心理、喜好,就會少一分誤會,多一分親密,少一分隔閡,多一分融洽。
【尊重風俗習慣是一種教養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教養的作文10-05
尊重是最好的教養讀后感10-18
關于教養的句子10-24
教養的芬芳作文12-08
有關教養的句子03-03
教養筆記-微笑10-13
吃飯教養的名言12-28
關于教養的說說12-21
禮儀教養的意義03-30
教養優秀作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