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別周尚書原詩翻譯賞析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重別周尚書原詩翻譯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重別周尚書
北周 庾信
陽關萬里道,
不見一人歸。
唯有河邊雁,
秋來南向飛。
翻譯:
身居陽關萬里外,
不見一人往南歸。
只見河邊有鴻雁,
秋天到來往南飛。
賞析:
庾信與周弘正曾同在梁朝為臣。庾信被強留北方后,周弘正曾奉命出使北朝,滯留兩年之久。南歸時庾信贈詩相送,這是其中的一首。
江陵失陷之日,大批江南名士如王褒、王克、沈炯等,都被俘送長安。第二年(555)三月,王克、沈炯等首批獲遣東歸。560年,周、陳南北通好,陳朝即要求北周放還王褒、庾信等十數人,但是別人都陸續遣歸了,只有王褒、庾信羈留不遣。庾信此詩開頭兩句即抒寫自己絕望沉痛的心情:別
人都歸去了,通往江南的萬里道上,獨獨不見“一人”——即“我”的身影!
據史書記載,周弘正南歸之時正是春季。因此詩中所說的秋雁南飛,實際上是詩人虛設之景。詩人由人不得歸而想到來去自由的雁,想到雁春來秋去,不禁生出艷羨之情。受著羈絆而南歸無望的人和“秋來南向飛”的雁形成鮮明對比,愈發見出詩人內心的悲愴。
此詩情辭深婉,氣格高古,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字,卻寫得筆墨淋漓,充滿了感情力量。
詩文賞析
詩的開頭寫自己獨留長安不得南返的悲哀。陽關,在今甘肅敦煌縣西南,自古與玉門關同為通往西域的必經之地。庾信在這里是借用,因為陽關已成了“大道”的代稱,如同我們把“陽關道”與“獨木橋”對舉。詩中的“陽關萬里道”是喻指長安與金陵之間的交通要道。下旬“不見一人歸”的'“一人”指庾信自己而言,這二句說在長安至金陵的陽關大道上,有多少南北流離之士已經歸還故國了。只有我一人不能歸故土,這是令人傷心的事。
“惟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兩句,“河邊雁”喻指友人周弘正,這不是眼前的實景,而是一種虛擬,是庾信的內心感覺借助外物的一種表現形式。前已指出,庾、周分別是在早春,這時不可能出現秋雁南飛的實景,即使九盡春回,也只能看到鴻雁北去的景象。這兩句詩有兩層含義:一是把周弘正的返陳比作南歸之雁,大有羨慕弘正回南之意;二是鴻雁秋去春來,來去自由,而自己卻喪失了這種自由,以見自己不如鴻雁。沈德潛評這首詩說“從子山時勢地位想之,愈見可悲。”這是知人論世之見,于詩歌鑒賞尤為重要。
此詩表現手法有兩個特點:一是借代手法,開頭即用“陽關萬里道”借指長安至金陵的交通大道。此種手法增加了詩的含蓄美。另一藝術手法是虛擬,“惟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兩句便是虛擬的景物,這種帶象喻性的虛擬,使詩歌形象的含蘊更加豐富。可以想見,庾信在長安看到秋去春來的大雁已經二十多個春秋了,他自己不如大雁來去自由的感受已經隱藏多年了。送友人南歸時,這種多年積淀在心頭的情感一觸即發,其內涵非三言兩語所能說盡。只有細味庾信的良苦用心,才能欣賞此詩謀篇遣詞之妙。
庾信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蘭成,北周時期人。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他以聰穎的資質,在梁這個南朝文學的全盛時代積累了很高的文學素養,又來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經歷豐富了創作的內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面貌。
【重別周尚書原詩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重別周尚書原文及賞析08-18
重別薛華翻譯及賞析09-11
重別李評事賞析翻譯09-02
重別薛華的注釋翻譯及賞析03-22
水調歌頭的原詩翻譯以及賞析12-24
重別夢得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9-09
別賦翻譯與賞析02-23
重別李評事_王昌齡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4
重別薛華_王勃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