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張旭《桃花溪》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
桃花溪
唐·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注釋:
桃花溪:在今湖南省桃源縣西南。
隱隱:隱約看不清楚的樣子。
飛橋:凌空飛起的高橋。
野煙:山野間的煙靄。
石磯: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洞: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洞口。
盡日:整天,整日。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3分)
答:表達了詩人對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巧妙化用“桃花源”的典故(或借用“桃花流水”的景象和“問”“尋”等行為)(1分),表達了對寧靜閑適的世外生活的向往。(意思相近即可)
(2)從意境的角度,賞析“隱隱飛橋隔野煙”一句。(5分)
答:詩句選用了“飛橋”“野煙”兩個意象(1分),描繪了云煙繚繞,飛橋隱現的畫面(2分),營造了幽深朦朧的意境,可謂佳妙。(2分)(意思相近即可)
3.詩人寫桃花溪借用《桃花源記》的典故,使之富有神秘色彩,說說末句一問透視了詩人怎樣的意趣?
答:.《桃花溪》問洞在何處,即意在尋“桃源”所在,透視出詩人厭惡現實,如同陶淵明追求理想社會的心態。
4.詩人“問漁船”,可能問什么?(2分)
答:可能問:“洞在清溪何處邊?”或者桃花源在何處。
5.這首詩表現了詩人什么情感?(2分)
答:對美景的憧憬;對田園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追求不到的悵惘、無奈。(答出一點即可)
①首句描繪的景象是:
答:深山野谷,云霧繚繞。透過云煙望去,那橫跨在山溪之上的小橋,若隱若現,似有似無,恍若仙境一般。
②第二句中的一個“問”字,妙處何在?
答:一個“問”字妙就妙在不僅將詩人的形象加入到了山水畫面之中,而且將詩人探問桃源仙境的迫切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③第三、四句表達詩人什么樣的心情?
答:深切地表達出了詩人向往世外桃源的迫切心情,也隱隱約約地透露出詩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悵惘之情。
【注釋】
桃花溪:在今湖南省桃源縣西南。
(1)這首詩中的“漁船”、“桃花”、“清溪”等形象與古代的哪部作品有關?請簡要分析“漁船”與這部作品之間的聯系。(3分)
(2)首句“隱隱飛橋隔野煙”使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請加以賞析(3分)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參考答案
(1)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有關。(1分)這首詩中“問漁船”的“漁船”代指漁人(1分),暗指《桃花源記》中曾經進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漁人(1分)。
(2)使用了動靜結合的藝術手法。(1分)在這里,靜止的橋和浮動的野煙相映成趣:野煙使橋化靜為動,虛無飄渺,臨空而飛;橋使野煙化動為靜,宛如垂掛一道輕紗幃幔,使人感到一種朦朧美。兩種景物交相映襯,融成一個藝術整體。(2分)
(3)表達出詩人對世外桃源的向往之情(或:向往桃花源的急切心情)(1分),也隱約地透露出詩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悵惘心情。(1分)
(1)請賞析“隱隱飛橋隔野煙”一句。(6分)
(2)“石磯西畔問漁船”,一個“問”字,奇妙無窮,請簡要分析。(5分)
【參考答案】
(1)①本句寫景:深山野谷,云煙繚繞;那橫跨山溪之上的長橋,隔著云煙忽隱忽現。它描繪出幽深而神密的境界。②它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飛橋靜,野煙動,使畫面有動有靜,生動形象,如在目前。③“隔”字把飛橋和野煙結合成一個藝術整體,表現了飛橋時隱時現的特點。(釋句2分,動靜結合2分,賞析“隔”字2分。)
(2)①從結構上說,“問”字引出了詩歌的后兩句,后兩句正是所問內容。②從內容上說,“問”字深深表達出詩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③從表達效果上說,它使詩人與詩中所繪環境融為一體,使這幅山水畫中有了人的活動,更顯生活氣息。(第一點1分,后兩點各2分。)
譯文
一座高橋隔著云煙出現,在巖石的'西畔詢問漁船。
桃花整天隨著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邊?
賞析:
《桃花溪》是唐代書法家、詩人張旭借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創作的寫景詩。此詩通過描寫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對漁人的詢問,抒寫一種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詩由遠外落筆,寫山谷深幽,迷離恍惚,隔煙朦朧,其境若仙;然后鏡頭移近,寫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尋找桃源。全詩構思婉曲,意境深邃,情韻悠長,耐人尋味。
這是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詩由遠外落筆,寫山谷深幽,迷離恍惚,隔煙朦朧,其境若仙。然后鏡頭移近,寫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尋找桃源。詩的構思婉曲,意境若畫,有景有情,趣味深遠。
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對漁人的詢問,抒寫一種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桃花溪兩岸多桃林,暮春時節,落英繽紛,溪水流霞。相傳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這里為背景的。張旭描寫的桃花溪,雖然不一定是指這里,但卻暗用其意境。此詩構思婉曲,情趣深遠,畫意甚濃。
“隱隱飛橋隔野煙”,起筆寫遠景:深山野谷,云煙繚繞;透過云煙望去,那橫跨山溪之上的長橋,忽隱忽現,似有似無,恍若在虛空里飛騰。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朧朧,如入仙境。在這里,靜止的橋和浮動的野煙相映成趣:野煙使橋化靜為動,虛無縹緲,臨空而飛;橋使野煙化動為靜,宛如垂掛一道輕紗幃幔。隔著這幃幔看橋,使人格外感到一種朦朧美。“隔”字,使這兩種景物交相映襯,溶成一個藝術整體;“隔”字還暗示出詩人是在遠觀,若是站在橋邊,就不會有“隔”的感覺了。
下面畫近景。近處,水中露出嶙峋巖石,如島如嶼(石磯);那飄流著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漁船在輕搖,景色清幽明麗。“石磯西畔問漁船”,一個“問”字,詩人也自入畫圖之中了,使讀者從這幅山水畫中,既見山水之容光,又見人物之情態。詩人佇立在古老的石磯旁,望著溪上飄流不盡的桃花瓣和漁船出神,恍惚間,他似乎把眼前的漁人當作當年曾經進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漁人。那“問”字便脫口而出。
“問漁船”三字,逼真地表現出這種心馳神往的情態。三、四句,是問訊漁人的話:但見一片片桃花瓣隨著清澈的溪水不斷漂出,卻不知那理想的世外桃源洞在清溪的什么地方呢?這里,桃源洞的美妙景色,是從問話中虛寫的,詩人急切向往而又感到渺茫難求的心情,也是從問話中委婉含蓄地透露出來的。
七言絕句篇幅短小,要做到情韻悠長,意境深邃,除了講究煉字琢句外,更要求構思的巧妙。張旭作為盛唐的一位七絕名家,是很善于構思的。這首詩從遠到近,正面寫來,然后用問訊的方式運實入虛,構思布局相當新穎巧妙。作者的筆觸又輕快灑脫,對景物不作繁瑣的描寫,不敷設明艷鮮麗的色彩,對《桃花源記》的意境也運用得空靈自然、蘊藉不覺,從而創造了一個饒有畫意、充滿情趣的幽深境界。
【張旭《桃花溪》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張旭《桃花溪》賞析10-11
張旭——《桃花溪》12-06
桃花溪原文翻譯及賞析09-11
桃花溪原文、翻譯及賞析09-07
李欣《古意》的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07-29
《北陂杏花》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07-19
《秋浦途中》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03-25
桃花溪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8-14
《春夜別友人》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