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商隱《蟬》原文及賞析
《蟬》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前四句抓住蟬鳴的特點來寫,突出其“高難飽”“恨費聲”的遭遇和處境,同時以蟬的徹夜悲鳴反襯樹的碧綠無情。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李商隱《蟬》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讀。
《蟬》
作者: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注解】:
1、本以兩句:古人誤以為蟬是餐風飲露的。這里是說,既欲棲高處,自難以飽腹,雖帶恨聲,實也徒然。
2、一樹句:意謂蟬雖哀鳴,樹卻自呈蒼潤,像是無情相待。實是隱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職微。
4、梗猶泛:這里是自傷淪落意。
5、蕪已平:荒蕪到了沒脛地步。
【韻譯】:
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
你雖含恨哀鳴徒然白費神勁。
五更以后疏落之聲幾近斷絕。
大樹依然蒼翠卻無絲毫同情,我官職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園早已荒蕪雜草埋沒腳脛。
煩勞你的鳴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舉家操守象你高潔不佞。
【評析】:
這首詩借詠蟬以喻自身的高潔。前半首聞蟬而興,重在詠蟬;它餐風飲露,居高清雅,然而聲嘶力竭地鳴叫,卻難求一飽。后半首直抒己意,他鄉薄宦,梗枝漂流,故園荒蕪,胡不歸去?因而聞蟬以自警,同病相憐。全詩層層深入闡發主題:“高難飽”,鳴“徒勞”,聲“欲斷”,樹“無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實屬“詠物”佳絕。
創作背景
李商隱生當晚唐時期,一生經歷由唐憲宗至唐宣宗六朝,正值牛李黨爭相當激化之時。李商隱初依牛黨,后改投李黨,一直在兩黨爭斗的夾縫中掙扎,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此詩大約作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秋,當時詩人仕途不順,希望得到令狐绹的幫助提攜,但遭到拒絕。詩人從桂管觀察使鄭亞幕府歸來,行至夔峽,有感于自己如“梗泛”的漂泊生活,寫下了這首詩。
賞析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有云:“昔詩人篇什,為情而造文。”這首詠蟬詩,就是抓住蟬的特點,結合詩人的情思,“為情而造文”的。詩中的蟬,也就是詩人自己的影子。詩人抓住寒蟬棲高飲露、悲鳴欲絕這兩個特點,重筆描摹其“高難飽”“恨費聲”的處境遭遇,寄托自己志向高遠而不免潦倒、滿腔悲憤而無人同情、羈宦漂泊而遇歸不得的悲劇命運,沉郁中見怨憤,怨憤中有堅守,感人至深。
首聯“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聞蟬鳴而起興。“高”指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在高樹吸風飲露,所以“難飽”,這又與詩人的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但這樣的鳴聲是白費,是徒勞,因為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明知徒勞,卻復鳴不已,則恨愈恨,悲愈悲。這是說,詩人由于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而他也不是那種對官場徹底絕望之人,因為還寄希望于有力者能有所提攜,最終卻還是徒勞。心中的失望、遺憾逐漸郁積起來,又無人可與訴說,只好借助詩歌發幽怨之聲。這樣結合詩人的感受來詠物,并不會把物的本來面貌歪曲,因為詠物詩的真實,是詩人感情的真實。詩人確實有這種感受,借蟬來寫,只要“高”和“聲”是和蟬符合的,就可以寫出他對“高”和“聲”的獨特感受來,可以寫“居高聲自遠”(虞世南《蟬》),也可以寫“本以高難飽”,這兩者對兩位不同的詩人都是真實的。
頷聯“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進一步寫蟬的處境。從“恨費聲”里引出“五更疏欲斷”,用“一樹碧無情”來作襯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一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使人愈感其悲。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并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這里接觸到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碧”兩者本無關涉,可是詩人卻怪樹的無動于衷。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詩人的真實感情。“疏欲斷”既是寫蟬,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蟬說,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說,責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蔭庇而卻“無情”,是有理的。詠物詩既以抒情為主,所以這種無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而且顯得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頸聯“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是一個轉折,拋開詠蟬,轉到自己身上。這一轉就打破了詠蟬的限制,擴大了詩的內容。要是局限在詠蟬上面,有的話就不好說了。詩人在各地當幕僚,是個小官,所以稱“薄宦”。經常在各地流轉,好像大水中的木偶到處漂流。這種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懷念家鄉。“田園將蕪胡不歸”(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更何況家鄉田園里的雜草和野地里的雜草已經連成一片了,詩人思歸就更加迫切。這兩句好像和上文的詠蟬無關,暗中還是有聯系的。“薄宦”同“高難飽”“恨費聲”聯系,小官微祿,所以“難飽”“費聲”。經過這一轉折,上文詠蟬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尾聯“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又回到詠蟬上來,用擬人法寫蟬。以“相警”綰結,“君”與“我”對舉,再次緊扣詠蟬的主題,把詠物和抒情密切結合,而又呼應開頭,首尾圓合。人、蟬對望對看對傷,都是一樣的處境與結局,真是同病相憐。蟬的“難飽”正與“我亦舉家清”相應;蟬的鳴叫聲,又提醒“我”這個與蟬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園蕪已平”,不免勾起賦歸之念。此聯在前三聯幾乎專寫蟬的基礎上,會合在一處,不但呈現出詩歌層次的變化,也表現出情感的層進關系,將感情推向高潮。
詠物詩,貴在“體物為妙,功在密附”(《文心雕龍·物色》)。這首詠蟬詩,沒有把重點放在形貌的描繪刻畫,而是揭示它的內在感受與深層情感。詩的前四句寄寓自己窮困潦倒的處境和悲憤無奈的心情。“本以高難飽”寫出“高”與“飽”的矛盾,表明自己志行高潔,卻不逢于時。“一樹碧無情”披露了現實環境的冷酷。這就從主觀與客觀兩方面抒寫了自己不幸遭遇的原因。后四句寫出自己泛梗飄蓬、欲歸不能的羈宦生涯和“舉家清”的困苦生活。詩人抓住蟬的特征加以突出描寫,達到人、物一體的境界。全詩以清高、清貧為主線,通篇以蟬自喻,構思巧妙,感慨深沉,堪稱絕唱。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約858),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二年(837)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諷,“無題”詩也有所寄寓,至其實際含義,諸家所釋不一。擅長律、絕,富于文采,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有《李義山詩集》。
【李商隱《蟬》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蟬原文及賞析03-02
《哭李商隱》原文及賞析06-17
李商隱《無題》的原文及賞析01-20
李商隱詠史的原文及賞析07-26
蟬原文及賞析(通用)11-17
虞世南·蟬原文及賞析06-05
蟬原文翻譯及賞析03-16
詠蟬原文及賞析10-21
蟬原文及賞析【合集】11-17
(熱)蟬原文及賞析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