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死:血之期中考試之人生的考試永無終結
韓國電影《考死:血之期中考試》講述了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
高考快到了,某寄宿制高中高三畢業(yè)班的學生們十分緊張地進行期中考試,高三國文老師黃昌旭是個認真負責的班主任老師,他通宵判卷,告誡工作敷衍、通宵飲酒的同事李老師說:“一分之差都能影響學生的名次,當然得認真對待,哪能都像你一樣隨便糊弄。”
(情節(jié)一)有個男生在考場打手機,引起伊娜不滿,爭吵中,伊娜指斥幾個同學有家長和老師撐腰。
(情節(jié)二)黃老師在考場監(jiān)考時說:“總之,人生就是一場考試。”趙范考試時突然驚恐萬狀,稱試卷有問題,黃老師發(fā)現他的手腕上有割傷的疤痕。校方決定根據期中考試排名組織一個優(yōu)等生臨時特訓班,迎接兄弟學校優(yōu)等生的觀摩和競賽,由黃老師負責。崔老師是個高冷漂亮的高三女英語老師,在跟李、黃兩位老師交談時她微笑著贊許黃老師對學生的“溺愛”。
(情節(jié)三)黃卻批評她對學生管的太嚴,以致她所帶的班名次下降。
(情節(jié)四)期中考試的成績和排名公布,在看榜時有學生質疑是不是真題泄露了,成績怎么會那么高。
(情節(jié)五)黃老師的班上排名靠前的學生最多。
(情節(jié)六)趙范看榜時精神失常,大喊著“都會被殺死的,死光光”被送上救護車。趙范媽媽打電話求崔老師許可趙范抱病參加特訓班,崔老師苦勸無果,最后只能生硬地拒絕了她的要求。
(情節(jié)七)保安大叔看到趙范身穿病人服,仍然呆在學校里,神態(tài)失常。
特訓班開課了,黃老師讓東赫(期中考試第二名)收走同學們的手機送到教務處,路上東赫聽到有人叫他的名字,于是到衛(wèi)生間查看,突遭襲擊被擄。惠瑩(期中考試第一名)被困在一個密閉魚缸中,廣播電視系統(tǒng)也被控制,將整個場景播放了出來。手機、固話、網絡等通訊手段都被切斷,特訓班成員黃、崔、李三位老師,一名保安大叔,伊娜(第五名)、伊娜好友明孝(第四名)、愛慕伊娜的姜賢還有在旭、淑珍等若干優(yōu)等生失了與外界的聯系,“暴風雪山莊模式”(推理類文學或影視作品中的一種模式,是指一群人聚集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由于特定情況而無法與外界取得聯絡,所有人都暫時無法離開這個空間,外部力量也無法介入)開啟。神秘聲音要求被困者重新進行期中考試,每答錯一道題,就會有一個人死,同時警告不要逃出學校,否則會慘死,所有題目都答完,“考試”才會結束。第一道題是數學題,一片混亂中,沒有人解答出來,惠瑩被溺殺。李老師冒險到校外求救,慘死,師生更如籠中困獸驚恐不已。第二道題是找字拼句游戲,要求是形容東赫媽媽對他的“欲望”。黃老師和伊娜合作想出了“媽媽的欲望”是指不滿足于兒子現在的成績。
(情節(jié)八)答案是《道德經》上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東赫遭虐殺。第三名在旭失蹤,伊娜發(fā)覺殺人順序與期中考試排名有關,明孝已經十分危險,要她留在禮堂不要走開。明孝極為恐懼,追隨淑珍一行,拋下眾人潛回宿舍躲藏。第三道題是手機暗語,答案是別忘記溫暖春日下的禮堂。
(情節(jié)九)在旭遭虐殺。淑珍一行遭襲,淑珍被擄。幸存師生重新會合,伊娜重逢明孝,原諒了她。伊娜回憶起兩年前死的好友智媛,懷疑殺人事件與智媛之死有關,黃老師十分生氣。第四道題是看圖拼句,答案是我知道誰殺了我,我的憤怒會一直加劇,面對現實吧。淑珍被虐殺。明孝被擄。黃、崔、伊娜、姜賢一行遭精神失常的趙范襲擊,姜賢為救伊娜而死,黃殺趙范。第五道題是數字推理,答案是智媛的班級號和學號。明孝被殺。女兇手露面,與黃搏斗,被殺,女兇手是智媛之母。追悼會現場,遇害學生家長失聲痛哭。伊娜被擄。廣播系統(tǒng)再度被控制。智媛父親釋放煤氣,以在場所有人的生命為要挾,要求殺害自己女兒的兇手站出來。黃回憶起兩年前自己殺害智媛的經過。當時智媛家庭經濟困難,需要獎學金才能完成學業(yè),考試時卻只排在第六名,即將面臨輟學。她撞見了黃接受明孝、惠瑩、在旭等人的家長賄賂泄露試題的事,私下要求黃還自己一個公道的成績,否則就要將其告發(fā)。黃為滅口將智媛殺害。智媛應死于溫暖春日的禮堂外,與情節(jié)九呼應。黃的暴行為趙范所見,趙深受刺激,患上受迫害妄想癥。黃知在劫難逃,精神崩潰,取出消防斧逞兇,辯解說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受某些學生及其家長慫恿。崔老師肝腸寸斷,喃喃自語道:“還以為起碼你會不一樣的,都一樣,都一樣啊。”此時智媛父親現身,殺黃,原來他就是保安大叔,與妻子一起策劃了系列殺人案,最終手刃殺女仇敵。崔老師救下伊娜,兩人望著悲慘的結局抱頭痛哭。
以懸疑故事來反映社會問題的探索,在社會派偵探小說中即開始了,如森村誠一的《人性的.證明》。《考死》的價值,正在于將嚴重的社會問題寓于一個帶有懸疑、恐怖色彩的故事之中,綜合運用烘托、反襯、伏筆、懸念、反轉、余波等藝術手段來增強故事的觀賞性和悲劇色彩,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思想的啟迪。
悲劇是怎樣誕生的?
首先是一些學生和家長的心靈被嫉妒和虛榮充斥,用影片中智媛的話說就是成績對別人來說意味著面子。有的學生嫉妒智媛式的靠真才實學贏得優(yōu)異成績的同學,有的家長處心積慮地要自己的孩子取得更優(yōu)秀的成績,為此甚至到了病態(tài)的地步。(情節(jié)七)為了一些面子上的榮光,他們不惜采用行賄的手段腐蝕主管考試的老師,取得考試真題,由此導致考試排名嚴重失真,考試的公平性蕩然無存。(情節(jié)二、三、五、六)
其次是黃老師的惡念作祟。李老師的敷衍反襯黃的認真,(情節(jié)一)崔老師的嚴厲反襯黃的親和,(情節(jié)四)在劇情反轉之前,黃一直是以認真盡責、愛護學生、勇敢無畏的正面形象示人,這欺騙了包括崔老師在內的善良的人們。真相大白時崔老師的那句“還以為起碼你會不一樣的,都一樣,都一樣啊”是影片思想性的一大亮點,大大加深了影片反映社會問題的深度。從這句話可以得到豐富的信息:
一、教育界腐敗成風,好人難覓。
二、對分數和排名的病態(tài)迷戀處處可見,卻鮮有人真正關心、愛護學生。(情節(jié)七、八)
三、她外在的嚴厲與她對黑暗現實的極端失望有關。(情節(jié)四、七)
四、她曾對黃深為欣賞和敬重,如果不是愛慕的話,(情節(jié)三)以為黃可以出淤泥而不染,頂住世俗的壓力,堅守校園的凈土,庇護學生的成長,最終卻發(fā)現黃是一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罪大惡極的殺人犯,因而信念徹底崩塌。
第三是智媛的與虎謀皮。如果智媛在目擊黃受賄的丑事后能夠果斷地告發(fā),而不是選擇與黃私了的話,原生悲劇很可能就不會發(fā)生,次生悲劇也自然不會發(fā)生了。
第四是趙范的怯懦畏縮。作為黃殺害智媛的目擊證人,趙范本來是可以挺身而出,終結這個悲劇的,但是他選擇了沉默,最終害人害己。有一種犯罪叫做沉默,有一種惡行叫做怯懦。
最后是智媛父母的以暴易暴。智媛父母設計實施的連環(huán)殺人案,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緊逼,殘酷地懲罰了一些試題賄賂案的當事人,發(fā)出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警世之言,并最終使得殺女兇手精神崩潰、原形畢露。這固然帶有基督山伯爵式的復仇的正義性,但是其暴力行為的血腥和殘酷卻也應予批判和譴責。暴力的本質是對生命的否定,一切暴力行為都應觸動人類敏感的道德神經。智媛父母的行徑擴大了暴力的范圍,荼毒了無辜的生命,造成了次生的大悲劇。
在這個悲劇的長鏈上,哪怕有一環(huán)能夠斷開,悲劇就可戛然而止。然而不幸的是當事人都沒能經受住考驗。結果每個人都充當了悲劇的制造者,然而又都不可避免地成為悲劇的受害者。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展現的未必是生活中實際發(fā)生的事,卻必然是生活中可能發(fā)生的事。影片用這個悲傷的故事告誡我們,“人生就是一場考試”,如果我們不能經受住虛榮、金錢、私心、恐懼、邪惡等等的考驗,那么不僅會給自己造成不幸,而且還會將不幸傳遞、擴大,禍及社會。
影片雖然暴露了沉重的丑惡和罪孽,但是仍然有人性的閃光溫暖著我們。如崔老師的善良、伊娜對明孝的寬容、姜賢對伊娜的愛情,這些無疑是使人向上向善的力量。
影片的結尾,采用了余波手法,亦真亦幻,講伊娜看到新的成績排名出來,自己得了第一名,驀然回首,看到了智媛的笑影。象征著腐敗已消,公平競爭的環(huán)境重建,學生們走出了陰影,智媛大仇得報,靈魂得以安息。這個結尾與影片開頭伊娜所做的那個恐怖的噩夢呼應,給基調壓抑陰暗的影片平添了一抹光明溫暖的色彩。
讓我們記住這個悲傷的故事,記住人生的考試永無終結。
【《考死:血之期中考試之人生的考試永無終結】相關文章:
考死之血的期中考試01-25
血之期中考試10-11
血之域高中作文02-21
咎狗之血經典語錄05-10
駕照考試之樁考技巧攻略01-25
情之所亂,情之迷途,愛情死在今夕經典散文06-09
期中考試之反思作文04-16
期中考試之我的反思10-12
血的期中考試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