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新城道中賞析
新城道中①
蘇軾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②。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③。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西崦人家應最樂④,煮芹燒筍餉春耕⑤。
【注釋】
① 新城:為杭州屬縣,今屬富陽。
② 積雨:久雨。
③ 銅鉦:古代打擊樂器,形如盤子。
④ 西崦:西山。
⑤ 餉:送東西給人吃。
【語譯】
和暖的東風知道我將要到山鄉去旅行,特地把烏云吹散,停歇了那檐間響了多日的雨聲。清晨我行進在去新城的路上,遠近的山岫,飄浮著白云,似乎戴上了一頂頂白色的絮帽,銜在樹梢上的初升的太陽,猶如掛著面銅鉦。鄉村人家短短的竹籬笆里,桃花含笑怒放;小溪邊楊柳飄揚,倒影在水波中蕩漾,是那么輕盈。那西山住著的農民想來今天最為高興,天晴了,趕快為春耕的家人備飯,燒煮些芹菜竹筍。
【賞析】
這首七律作于熙寧六年(1073)二月,當時蘇軾任杭州通判,視察各屬縣,經過新城。
詩人要出門公干,可是連天陰雨,心中自然感到煩悶;到了出門這天,天忽然放晴了。老天爺如此垂青,他心中非常高興,所以詩首聯就贊美久雨初晴,說東風有意作美,為全詩定調。由于心情好,興致高,眼中所見便分外親切,分外覺得賞心悅目。于是他見到那山嶺上繚繞峰尖的云彩,便童真地把它想象為山戴上了頂白絮帽;見到早晨初升的太陽掛在樹梢,他又把它想象為一面銅鉦。這兩句形容別致,想象奇特。韓愈詩有“晴云如擘絮”句,說晴天的云彩像扯散了的棉絮,而蘇軾見云朵凝結在山峰,便進一步說它如同棉絮帽;又因為古人有把太陽比作盤子的,蘇軾便由初升的太陽的顏色與光度,認為像只發光的銅鉦。這一比,便使詩充滿新鮮感。這聯詩雖然曾被人認為用字過俗,說得過實,實際上這正體現了蘇詩隨意揮灑的'特點,同時與全詩風格吻合。詩中以“晴”字關聯上聯,“樹頭”句寫早行也很得神采。
五、六句承接上聯,由遠景、大景改為近景、小景,拈出野桃、竹籬、溪柳、沙水,描摹農村景色,工巧新鮮,得自然的妙趣。清汪師韓評云:“鑄語神來,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詩結尾寫農人餉耕,表明了是春耕時,與自己巡察各地,關心民間疾苦的職責聯系起來。而農家之樂,也就是作者自己的樂,又呼應了首句的喜晴。
全詩寫的是一個早晨的事,四聯又分寫日出前、日出及日出后的事,次序井然,依行程循循展開。又充分利用擬人化手法,寫東風理解人,野桃、溪柳也具備人的特性,把景色與理趣融為一體。
【古文新城道中賞析】相關文章:
《新城道中·其一》賞析及原文09-03
蘇軾《新城道中(其一)》賞析10-11
新城道中二首翻譯賞析02-23
襄邑道中賞析08-03
新城道中二首_蘇軾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28
襄邑道中翻譯及賞析08-22
《憑欄人·金陵道中》賞析01-25
臨平道中翻譯賞析07-10
《臨平道中》原文及賞析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