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爸爸的花兒落了》課文賞析
《爸爸的花兒落了》作者以參加小學畢業典禮的過程為主線,穿插了對往事的回憶,從中表現了父愛的偉大,抒發了對父親的深切感激和懷念之情。下面小編為你帶來《爸爸的花兒落了》課文賞析!
《爸爸的花兒落了》課文賞析
《爸爸的花兒落了》這個題目,語帶雙關,一是實指爸爸種的夾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征稟性愛花的爸爸的辭世。小說以此為題,含而不露,哀而不傷。
愛花,是爸爸的稟性。但作品中,它并沒有把爸爸寫成一個花匠或園藝家,也沒有做潑墨的描寫,只是把它作為線索貫穿小說的始末。小說開頭寫道:
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紅色的夾竹桃,是臨來時媽媽從院子里摘下來給我別上的,她說:夾竹桃是你爸爸種的,戴著它,就像爸爸看見你上臺時一樣!
小說的中間寫道:
爸爸是多么喜歡花。
他回家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澆花。那時太陽快要下去了,院子里吹著涼爽的風,爸爸摘下一朵茉莉插到瘦雞妹妹的頭發上。
小說的末尾寫道:
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是因為爸爸今年沒有收拾它們──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樹大盆底下也有幾粒沒有長成的小石榴
看那垂落的夾竹桃,我默念著:
爸爸的花兒落了。
這些描寫在小說中是作為布局謀篇的手段而存在的。它除使作品渾然天成外,我以為其深層意義還在于:其一,借花的柔性來調和爸爸性格中的剛性,使爸爸的嚴厲和慈愛和諧協調地發展;其二,花在這里已經超然而成了一種象征的事物。象征使作品更具內涵。爸爸身體健康時,花開得挺旺;爸爸病危時,成為對子女的關懷、鼓勵;爸爸辭世時,花兒落了。
與爸爸愛花這條線索并行的另一線索是畢業典禮。
畢業典禮前,寫爸爸病倒了,不能參加我的畢業典禮。爸爸病得怎樣?能否治好?作品在此設置了懸念。接著宕開一筆,采用插敘的方法,把爸爸多年來對子女的嚴厲管教,對子女真誠的愛,通過不讓我上學遲到這件事,作為重點進行描寫。這些材料看來很瑣細,并不偉大,但卻塑造了一個可親可敬的嚴在其外、愛在其內的爸爸形象。孩子逃學,爸爸氣極了,一把把我從床上拖起來,抄起雞毛撣子,把我從床頭打到床角,從床上打到床下,這是夠狠的了。但卻出人意外,在我上學之后,爸爸竟到學校看我來了,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沒說什么,打開了手中的包袱,拿出來的是我的花夾襖。他遞給我,看著我穿上,又拿出兩個銅板來給我。真是道是無情卻有情。真、善、美在此時此地,在爸爸這一形象中得到了具體的體現。
畢業典禮中,作者又疏密有致地敘述爸爸叫我到銀行匯款的事。匯款,本是大人干的事,可是爸爸又出人意外地讓我去干,還說這是闖練。
作者之所以選取以上這兩件事作重點的鋪寫,我想其意重在表現教孩子熱愛學習和學會生存,側重點是不相同的。
畢業典禮后,英子聽到了爸爸辭世的消息,表現出了驚人的鎮定安靜。再聯想到英子在畢業時成為優秀生,代表同學們領畢業證書和致謝詞,這樣看來,爸爸的花兒雖然落了,但所結出的果實卻是碩大的。小說把因果關系表現得如此顯眼,如此突出,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說,這就是作者力圖要表現的主題。
爸爸愛花和畢業典禮這兩條線索中,前者應是主線,因為作品所要刻畫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導作用的。而后者則是副線,是為情節的發展有序而設置的,它對主線只是起著烘托、映襯、推動的作用。然而這兩條線索相互輝映,既有利于情節的展開,又使兩個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輝。
《爸爸的花兒落了》課文賞析
我以為,《爸爸的花兒落了》的主題關鍵詞是童年、親情、生命、成長,其行文思路和線索的特點是層層鋪墊、草蛇灰線、伏筆千里,其韻味、意境是含而不露、哀而不傷,蘊藉雋永。本文雖然是小說,然而知人論世,卻可以對號入座,基本可以當作作者林海音本人的自傳來讀,特別是文中幼年喪父的沉痛之情,完全是“情動于中而形于外”的真實流露。所以,我們讀來,才會如此感動,如此愉悅,如此憂傷,如此獨特。
生命如花
本文題目,一語雙關:一是實指爸爸種的夾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征稟性愛花的爸爸的辭世。小說以此為題,含而不露,哀而不傷。生如夏花,倏忽易逝。黛玉葬花,哀憐的不僅是花,還是她自己。生命,如花綻放,又似花凋零。與題目相映,文章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并暗示爸爸病重,誰不愿意見證女兒代表全體同學在小學畢業典禮上領證書、致謝詞的榮耀時刻?接下去層層鋪墊,直至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以花喻人,將喪父的傷痛推到了極點。作者越克制,讀者越動容,可是沒有父愛,年僅12歲的英子又如何對抗生命悲劇性的空漠感?
父愛如山
父愛如山,一言一行總關情!如“英子,不要怕,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自知病重,臨終遺言,這一樸素的人生哲理,也算是自己留給女兒的一筆精神財富——未來的路自己闖!又如“爸爸看著我,搖搖頭,不說話了。他把臉轉向墻那邊,舉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痛心無奈,百感交集,大愛無言。寥寥幾筆動作描寫的特寫鏡頭,人物神情、心理毫發畢現。父親自知不久即將離開人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孩子。轉臉,要淚水滂沱,然而只能竭力克制,于是就看看指甲,不讓女兒發覺,隱忍著痛,隱忍著愛,無言以對現實的殘酷,只得轉換話題,然而“我”聽了后的不舒服,說明女兒還是隱隱約約感悟到了這番話語的意圖,即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父親怎么了?
父愛是什么?是胸前的那一朵粉紅色的夾竹桃,是窗外那瘦高的影子,是冒雨送來的包袱里的花夾襖,是那無語時看“我”的目光,是那兩個銅板,是那一個字的命令“起”,是那無言以對時看手指甲的姿態,是那生命最后的叮囑——“闖練,闖練,英子”。細微處見精神,父愛,是一座永恒的山!
成長如歌
所謂成長,就是不斷遭遇苦難,戰勝苦難,歷練生命。成長是一首驪歌。當唱了五年的驪歌終于為我們響起時,“我哭了,我們畢業生都哭了”。對于英子而言,別離的不只是同學和老師,還有父親。路在何方?闖!從此,恰似一葉孤舟飄零在茫茫人海中。這讓一個才12歲的小孩如何去承受?經典老歌,讓我們也揪心地痛——小英子獨自勇敢面對生命的挑戰。苦難,是成長的催化劑。悲痛沉淀下來是哀傷,作者化為文字是感傷,我們讀完后心中的悲傷卻逆流成河!
成長是一曲告別的童謠,你可以讀讀小說《城南舊事》:冬陽、童年、駱駝隊已漸行漸遠了,英子的第一個朋友“瘋”女人秀貞和她的女兒妞兒慘死在火車輪下,“小偷”被警察抓走了,爸爸病逝了,宋媽也被丈夫用小毛驢接走了,英子隨家人乘上了遠行的馬車,告別了童年……然后,英子長大了,林海音長大了,我們也長大了。
成長還是那一曲經典的歌謠,你還可以看看經典同名電影《城南舊事》,你一定忘不了那首驪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忘不了英子那一雙圓圓的大眼睛,忘不了那一雙清澈的眸子!因為她看見了苦難時代所有小人物的悲慘世界——他們曾經這樣活過……
【《爸爸的花兒落了》課文賞析】相關文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意蘊賞析12-27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設計07-21
《爸爸的花兒落了》精彩教案08-25
爸爸的花兒落了讀書筆記04-06
《爸爸的花兒落了》語文教案08-26
初一語文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知識點整理07-12
有關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精選5篇)11-30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設計(通用10篇)06-14
爸爸的花兒落了課文讀后感11-23
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讀后感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