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親情的古詩及賞析

時間:2023-10-24 09:17:05 芊喜 賞析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親情的古詩及賞析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詩句很是熟悉吧,詩句具有音韻和諧,節奏鮮明,讀起來朗朗上口的特點。究竟什么樣的詩句才是好的詩句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親情的詩句及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于親情的古詩及賞析

  親情的古詩及賞析

  (唐)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附注:父母兒女情是天下第一情。人世間最偉大最深厚的感情莫過于母愛。孟郊的這首游子吟就是眾多歌頌母愛的詩歌中的杰作。詩的開頭兩句,用線與衣比喻母與子,衣是由線千針萬連縫制而成,子是由母千辛萬苦養育成人,這個比喻既形象又貼切,更意味深長。詩的中間兩句描寫慈母為臨行的游子縫衣的情景,透過“密密縫”三個字,令人感到慈母縫入衣中的豈止是千針萬線,而且還有對兒子無盡的愛憐與期待。詩人在詩的最后兩句中贊美母愛象照耀小草成長的春日陽光那樣溫暖,那樣無處不在,感嘆母親的恩情是兒子永遠報答不完的。全詩語言清新樸實,感情真摯強烈,飽含濃郁醇美的詩味,千百年來撥動無數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游子的共嗚。最近網上有人評選出我國影響最大的十首名詩,依次為:

  (1)李白的《靜夜思》;

  (2)孟郊的《游子吟》;

  (3)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4)曹植的《七步詩》;

  (5)王之煥的《登顴鶴樓》;

  (6)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7)《詩經》的第一首《關睢》;

  (8)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9)王勃的《送少府之任蜀州》;

  (10)李紳的《憫農》。評選者認為,因為他要評的是影響最大的十首詩,并非是最好的十首詩,所以,除了要寫得好之外,還必須通俗易懂、易記。且不論這種評選是否都正確,僅就歌頌母愛的詩歌而論,應當說,孟郊的這首游子吟不僅是影響最大的詩,而且是寫得最好的詩。

  游子吟賞析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全詩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并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之情。此詩情感真摯自然,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蘊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千百年來廣為傳誦。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游子”緊緊聯系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為游子趕 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采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于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托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后人的深刻印象。

  (魏晉)左思 :嬌女詩

  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

  小字為紈素,口齒自清歷。

  鬢發覆廣額,雙耳似連璧。

  明朝弄梳臺,黛眉類掃跡。

  濃朱衍丹唇,黃吻瀾漫赤。

  嬌語若連瑣,忿速乃明劃。

  握筆利彤管,篆刻未期益。

  執書愛綈素,誦習矜所獲。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畫。

  輕妝喜樓邊,臨鏡忘紡織。

  舉觶擬京兆,立的成復易。

  玩弄眉頰間,劇兼機杼役。

  從容好趙舞,延袖象飛翮。

  上下弦柱際,文史輒卷襞。

  顧眄屏風畫,如見已指摘。

  丹青日塵暗,明義為隱賾。

  馳騖翔園林,果下皆生摘。

  紅葩綴紫蒂,萍實驟抵擲。

  貪華風雨中,眒忽數百適。

  務躡霜雪戲,重綦常累積。

  并心注肴饌,端坐理盤槅。

  翰墨戢函案,相與數離逖。

  動為壚鉦屈,屣履任之適。

  止為荼菽據,吹吁對鼎鑠。

  脂膩漫白袖,煙薰染阿錫。

  衣被皆重地,難與沉水碧。

  任其孺子意,羞受長者責。

  瞥聞當與杖,掩淚俱向壁。

  (唐)韋應物:送楊氏女

  永日方戚戚,出行復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輕舟。

  爾輩苦無恃,撫念益慈柔。

  幼為長所育,兩別泣不休。

  對此結中腸,義往難復留!

  自小闕內訓,事姑貽我憂。

  賴茲托令門,仁恤庶無尤。

  貧儉誠所尚,資從豈待周?

  孝恭遵婦道,容止順其猷。

  別離在今晨,見爾當何秋。

  居閑始自遣,臨感忽難收。

  歸來視幼女,零淚緣纓流。

  附注: 詩人因女兒幼年喪母,只能自己一人將女兒養大,而今就要送女兒遠嫁。嫁女本是喜事,但此去一別,再不能朝夕相處相依為命。此刻,他是一種怎么樣的心情?他又將對女兒說些什么?讀一讀這首送女遠嫁詩,就會令人深切感受到父愛與母愛一樣都是一種無微不至的愛,都是兒女永遠報答不完的。

  賞析

  《嬌女詩》是中國最早吟詠少女情態詩之一。左思以詩人的敏銳和慈父的憐愛,選取了兩個女兒尋常的生活細節,寫出了兩個女兒幼年逗人喜愛的嬌憨,同時也寫出了兩個女兒令人哭笑不得的天真頑劣,展露了幼女無邪無忌的純真天性。

  此詩采用了分總式的表現結構方式,開頭簡潔利落點出“嬌女”主題。接著用了十四句描寫小女兒紈素,中間十六句描寫大女兒惠芳,詩人恰如其分的展現了兩個不同年齡的幼女形象,小女兒嬌憨笨拙,稚氣橫生;大女兒矜持愛美,稚氣未脫。后半部分合縱寫了她們共有的童年頑劣樂趣,同時展現了她們活潑可愛的天性,字里行間閃爍著一個慈父忍俊不禁的愛意和家庭生活特有的情趣。

  (清)蔣士銓:歲暮到家

  愛子心無盡, 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 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 呼兒問苦辛。

  低回愧人子, 不敢嘆風塵。

  附注:自古以來,在外謀生的游子,無論貧富貴賤,按照我國的傳統,到年底都要回家與父母團聚,一道過年。此詩通過對游子年底回家與母親相見時的情景的生動描寫,謳歌了母親無比深厚的愛子之情。在歌頌母愛的詩作中,此詩也是一首久負盛名的杰作。

  賞析

  母愛是人類最偉大、最無私的情感,但古詩中表現這一題材的作品卻不很多,最著名的當屬孟郊的《游子吟》,說盡了天下父母愛子之心。蔣士銓這首《歲暮到家》則從另一個角度細膩地刻畫了母親的愛心,與孟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詩中著意表現的母子之情,并沒有停留在單純、抽象的敘寫上,而是借助衣物、語言行為和心理活動等使之具體化、形象化。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母親對兒子的愛心沒有止境,兒子及時歸來使母親驚喜萬分,首聯上句直寫母親的愛心,下句寫久別的兒子歲暮之際回家團聚時母親的喜悅心情,一個“喜”字,包含了母親對兒子無盡的關懷和憐愛、思念和期望,是上句的最好注腳。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說御寒的冬衣縫得針腳細密,問候的家信墨痕尚新。這兩句詩極力突出母親對兒子的關懷和思念:細細縫好御寒的冬衣,時時捎去噓寒問暖的家信。那一針一線,一字一句中蘊涵了多少慈母的愛心。一個“密”字,道出了母親對兒子的憐愛;一個“新”字,道出了母親心中的思念和關懷。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說一見面便心疼兒子的面容清瘦,叫著孩子問起一路上的艱辛。這里敘寫母親與兒子相見時的情景,進一步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憐愛:看到兒子面容清瘦,母親心中十分憐惜,連忙把兒子叫到自己跟前,仔細詢問一路上的風塵勞頓,問長問短,反反復復,不厭其煩。一“憐”一“問”,慈愛之心,躍然紙上。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兩句寫兒子心中慚愧自己沒有盡到孝敬母親的責任,不敢向母親訴說那一路的風塵,這里通過直抒詩人的慚愧心情表達出母子之間的深情。在慈愛的母親面前,詩人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充滿了對母親的感激和敬愛,另一方面也感到十分內疚,由于自己出門在外未能在母親膝下承歡盡孝,深感未盡到人子的責任,從而辜負了母親的拳拳之心。因此,不敢訴說自己旅途的艱辛。除了慚愧之外,此處也含有擔心直言遠行的勞頓,會使母親更加心疼的含義,因此“不敢嘆風塵”,自然也蘊涵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意味。

  該詩是一首表現骨肉親情的詩作。詩中通過描述久別回家的游子與母親相見時的情景,頌揚了母愛的深厚和偉大。

  親情的古詩及賞析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作者】蘇軾【朝代】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賞析

  這首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蘇軾一生,推崇儒學、講究實務為主。但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經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當中的。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則老莊思想上升,借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退的困惑。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調知密州,雖說出于自愿,實質上仍是處于被外放冷遇的地位。盡管當時“面貌加豐”,頗有一些曠達表現,也難以掩蓋深藏內心的郁憤。這首中秋詞,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的升華和總結。“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對于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操的作者來說,手足分離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的國勢來說,畢竟屬于次要的倫理負荷。此點在題序中有深奧微妙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啟發人們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可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可聯想到美好的團圓生活;月亮的皎潔,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無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文學家,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七步詩

  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賞析

  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殘害弟弟,表達了對曹丕的強烈不滿,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斗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郁憤激的思想感情。

  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象,曹植以“豆”自喻,一個“泣”字充分表達了受害者的悲傷與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后發酵過的豆子,用以制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干后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后兩句筆鋒一轉,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這顯然是在質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全詩以箕豆相煎為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眾兄弟的殘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譏諷中有提醒和規勸,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聰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殘忍。當然此詩的風格與曹植其它詩作不一致,因為是急就而成,所以談不上語言的錘煉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貼切而生動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贏得了千百年來讀者的欣賞。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

  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

  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

  況乃未休兵。

  賞析

  詩作于乾元二年(759),這時安史之亂尚未治平,作教師于戰亂中,顛沛流離,歷盡國難家憂,心中滿腔悲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縈懷家國之情。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結構嚴密,環環相扣,句句轉承,一氣呵成。“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句,可見造句,的神奇矯健。

  秋思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賞析

  這是鄉愁詩。通過敘述寫信前后的心情,表達鄉愁之深。第一句交代“作家書”的原因(“見秋風”),以下三句是描寫作書前、作書后的心理活動。作書前是“意萬重”,作書后是“復恐說不盡”。“臨發開封”這個細節把“復恐說不盡”的心態表現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寫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卻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鄉,見秋風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臨走時怕遺漏了什么,又連忙打開看了幾遍。事本子平,而一經入詩,特別是一經張籍這樣的高手入詩,便臻妙境。這在詩壇上并不是常有的。 當然以家書為題材的作品,在唐詩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參的《逢入京使》:“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寫作者戎馬倥傯,路遇使者,托傳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作者身陷安祿山占領下的長安,不知戰亂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來書以慰遠情。他們都用獨特的技巧表達了思家的心情。這首詩與眾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淺淡,寓曲折于平緩,乍看起來,寥寥數語,細細吟味,卻有無窮意味。

  王安石《題張司業》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頗能道出這首詩的藝術風格和創作甘苦。詩以秋風起興,這是自《詩經》以來常用的手法。秋風一起,北雁南飛,他鄉羈旅,易觸歸思。例如劉禹錫的《秋風引》就曾說:“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我們再來看看詩人的歷史,原來他本籍吳中(今江蘇蘇州),這又使人想起晉人張翰的故事。據《晉書·張翰傳》說:“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張籍與張翰異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張翰因預測到齊王司馬冏即將作亂,知機引退,張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見秋風而思故鄉這一點上,卻極其相似。他雖不能像張翰那樣馬上“命駕而歸”,但卻把一腔思鄉之情傾瀉在紙上。這種感物緣情的創作沖動,雖然用的是傳統的手法“起興”,但其中包括如許豐富的內涵,不能不是此詩的一個特色。

  “欲作家書意萬重”,其中的“欲”字緊承“見秋風”。原來詩人的心情是平靜的,像一泓清水。秋風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陣陣漣漪。行文順暢自如,一氣流貫,然而句末“意萬重”三字,忽又來一個逆折,猶如書法上的無垂不縮。因此這里詩人的感情并未順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開掘。這種手法,看似尋常,實極高超。我們細玩詩意:詩人因見秋風而生鄉思,于是欲作家書,可是千言萬語,又不知從何寫起。“意萬重”,乃是以虛帶實。劉禹錫《視刀環歌》云:“今朝兩相視,脈脈萬重心。”“萬重心”、“萬重意”,俱是極言思想感情的復雜。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個有生活經驗的讀者,都能體會得到。因為是“意萬重”,這家書怎么寫呢?寫了沒有?作者沒有明言,讓讀者去想象,這就叫做含蓄不盡,耐人尋味。

  盡管“意萬重”,無從下筆,但就文意看,家書還是寫了,問題在于匆匆著筆,意猶未盡。“匆匆”二字,生動如畫,既寫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聯系下文來看,那個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時遇到的:也許就要上馬、上船,即便不像岑參與入京使“馬上相逢”那樣急迫,總還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由于捎信人是這樣行色匆匆,寫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筆。由于匆匆落筆,萬重心意一下子很難表達清楚。在這種符合邏輯的描繪之中,詩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說不盡”三字,也與上文“意萬重”緊相呼應,由于“意萬重”,所以才“說不盡”。而“意萬重”也與“見秋風”引起的鄉思相關聯。黃叔燦《唐詩箋注》說:“首句羈人搖落之意已概見,正家書所說不盡者。‘行人臨發又開封’,妙更形容得出。試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領起,便知首句之難落筆矣。”說明下半首的起頭與全詩的起句,環環緊扣,首尾相應。結句更是造語入妙,寫情入微,可稱一篇之警策。近人俞陛云評論說:“已作家書,而長言不盡,臨發開封,極言其懷鄉之切。”又說:“此類之詩,皆至性語也。”(《詩境淺說續編》)所謂“至性語”,就是說寫出了最真摯的人類共有的感情,而且達于極致。在結構上,上句說“匆匆說不盡”,下句說“臨發又開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氣氛。

【親情的古詩及賞析】相關文章:

古詩及賞析02-06

古詩《氓》賞析02-22

古詩《氓》的賞析08-02

黃河古詩賞析03-23

《風雨》古詩賞析10-09

古詩詞賞析11-19

《天凈沙秋思》的古詩賞析10-13

古詩靜夜思賞析09-25

描寫春天的古詩及賞析03-14

關于春天的古詩與賞析02-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国市| 永修县| 扬中市| 孟村| 古浪县| 高清| 永宁县| 五原县| 灌云县| 临高县| 包头市| 台北县| 井冈山市| 曲周县| 崇仁县| 安泽县| 浠水县| 云龙县| 盘山县| 鸡泽县| 仁布县| 平定县| 柘荣县| 上蔡县| 梁平县| 来凤县| 汝阳县| 体育| 朔州市| 长沙市| 沽源县| 涞源县| 建宁县| 普陀区| 乌拉特前旗| 兰西县| 苍山县| 阿坝县| 正镶白旗| 阳朔县| 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