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聲危害的預防措施
噪聲對人體的危害是全身性的,既可以引起聽覺系統的變化,也可以對非聽覺系統產生影響。這些影響的早期主要是生理性改變,長期接觸比較強烈的噪聲,可以引起病理性改變。此外,作業場所中的噪聲還可以干擾語言交流,影響工作效率,甚至引起意外事故。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噪聲危害的預防措施,歡迎大家分享。
采用一定的措施可以降低噪聲的強度和減少噪聲危害。這些措施主要有:
(1)消聲。控制和消除噪聲源是控制和消除噪聲的根本措施,改革工藝過程和生產設備,以低聲或無聲工藝或設備代替產生強噪聲的工藝和設備,將噪聲源遠離工人作業區和居民區均是噪聲控制的有效手段。
(2)控制噪聲的傳播隔聲。用吸聲材料、吸聲結構和吸聲裝置將噪聲源封閉,防止噪聲傳播。常用的有隔聲墻、隔聲罩、隔聲地板、門窗等。消聲。用吸聲材料鋪裝室內墻壁或懸掛于室內空間,可以吸收輻射和反射的聲能,降低傳播中噪聲的強度水平。常用吸聲材料有玻璃棉、礦渣棉、毛氈、泡沫塑料、棉絮等。合理規劃廠區、廠房。在產生強烈噪聲的作業場所周圍,應設置良好的綠化防護帶,車間墻壁。頂面、地面等應設吸聲材料。
(3)采用合理的防護措施合理使用耳塞。防聲耳塞、耳罩具有一定的防聲效果。根據耳道大小選擇合適的耳塞,隔聲效果可達3040dB,對高頻噪聲的阻隔效果更好。合理安排勞動制度。工作日中穿插休息時間,休息時間離開噪聲環境,限制噪聲作業的工作時間,可減輕噪聲對人體的危害。
(4)衛生保健措施。接觸噪聲的人員應進行定期體驗。以聽力檢査為重點,對于已出現聽力下降者,應加以治療和觀察,重者應調離噪聲作業。就業前體檢或定期體檢中發現明顯的聽覺器官疫病、心血管病、神經系統器質性疫病者不得參加接觸強烈噪聲的工作。
噪聲危害
干擾休息和睡眠
休息和睡眠是人們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和維持健康的必要條件。但噪聲使人不得安寧,難以休息和入睡。當人輾轉不能入睡時,便會心態緊張,呼吸急促,脈搏跳動加劇,大腦興奮不止,第二天就會感到疲倦,或四肢無力。從而影響到工作和學習,久而久之,就會得神經衰弱癥,表現為失眠、耳鳴、疲勞。人進入睡眠之后,即使是40-50分貝較輕的噪聲干擾,也會從熟睡狀態變成半熟睡狀態。人在熟睡狀態時,大腦活動是緩慢而有規律的,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而半熟睡狀態時,大腦仍處于緊張、活躍的階段,這就會使人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體力的恢復。
使工作效率降低
研究發現,噪聲超過85分貝,會使人感到心煩意亂,人們會感覺到吵鬧,因而無法專心地工作,結果會導致工作效率降低。
聽覺疲勞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從飛機里下來或從鍛壓車間出來,聽不清對方說話的聲音,過一會兒才會恢復。這種現象叫做聽覺疲勞,是人體聽覺器官對外界環境的一種保護性反應。
聽力下降
如果人長時間遭受強烈噪聲作用,聽力就會減弱,進而導致聽覺器官的.器質性損傷,造成聽力下降。
損害心血管
噪聲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噪聲會加速心臟衰老,增加心肌梗塞發病率。醫學專家經人體和動物實驗證明,長期接觸噪聲可使體內腎上腺分泌增加,從而使血壓上升,在平均70分貝的噪聲中長期生活的人,可使其心肌梗塞發病率增加30%左右,特別是夜間噪聲會使發病率更高。調查發現,生活在高速公路旁的居民,心肌梗塞率增加了30%左右。調查1101名紡織女工,高血壓發病率為 7.2%,其中接觸強度達100 分貝噪聲者,高血壓發病率達15.2%。
如耳鳴、耳痛、聽力損傷
據測定,超過115 分貝的噪聲還會造成耳聾。據臨床醫學統計,若在80分貝以上噪聲環境中生活,造成耳聾者可達50%。醫學專家研究認為,家庭噪聲是造成兒童聾啞的病因之一。噪聲對兒童身心健康危害更大。因兒童發育尚未成熟,不論是體內的胎兒還是剛出世的孩子,噪聲均可損傷聽覺器官,使聽力減退或喪失。據統計,當今世界上有7000多萬耳聾者,其中相當部分是由噪聲所致。專家研究已經證明,家庭室內噪聲是造成兒童聾啞的主要原因,若在85分貝以上噪聲中生活,耳聾者可達5 %。
損害視力
人們只知道噪聲影響聽力,其實噪聲還影響大腦神經代謝,進而間接影響視力。試驗表明:當噪聲強度達到90分貝時,人的視覺細胞敏感性下降,識別弱光反應時間延長;噪聲達到95分貝時,有40%的人瞳孔放大,視模糊;而噪聲達到115 分貝時,多數人的眼球對光亮度的適應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弱。所以長時間處于噪聲環境中的人很容易發生眼疲勞、眼痛、眼花和視物流淚等眼損傷現象。同時,噪聲還會使色覺、視野發生異常。調查發現噪聲對紅、藍、白三色視野縮小80%。
【噪聲危害的預防措施】相關文章:
防止噪聲影響預防措施05-04
噪音的危害及預防措施02-04
職業危害及預防措施02-03
粉塵危害的預防措施02-17
火災的危害及預防措施10-27
腸炎的危害及預防措施05-04
落枕的危害及預防措施07-03
職業危害預防措施05-04
蛔蟲的危害與預防措施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