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并發癥及預防措施
拔牙并發癥及預防措施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吧?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拔牙并發癥及預防措施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拔牙并發癥及預防措施1
1.暈厥:在口腔局部麻醉和拔牙術中,有時出現暈厥,其臨床表現為:面色蒼白、出冷汗、頭暈、胸悶、脈快而弱,心悸、甚至暈倒。一般多與精神過度緊張、空腹、休息睡眠不足、體質較差有關。處理方法:立即平臥或頭低足高位,針刺人中、松解衣服腰帶、用棉球蘸少許芳香亞醑或氨水作鼻吸入,一般在短時間內即可恢復。預防方法:先給病人作好解釋工作,消除緊張顧慮情緒,空腹者囑先進食后拔牙,疲倦睡眠不足或體質較差者,勸囑病員休息好后,改日再來拔牙。
2.出血:首先要查清出血原因,區別情況給予不同處理。
局部因素出血:牙齦撕裂造成出血,可縫合牙齦以止血。牙槽小血管破裂出血,可用止血粉、明膠海棉、然后棉卷加壓止血。仍不易止血者可用碘仿紗條填塞,并將其縫合;固定于牙齦上,待24-48小時后逐漸取出。
全身因素出血:如血液病、肝臟病等影響拔牙創出血,除進行局部止血外,還須根據不同病情采取全身治療措施,如注射止血藥物、輸血等。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3.干槽癥:是在拔牙后,牙槽窩內血凝塊腐敗分解,骨壁裸露,繼發感染,劇烈疼痛,嚴重者影響半側頭痛,夜不能眠,癥狀可持續10-15天以上。多由于拔牙時創傷較大,時間較長,異物感染等因素所引起的。處理:先用3%過氧化氫液、生理鹽水洗凈傷口,然后用碘仿紗條加丁香油、抗菌素放牙槽窩內。同時內服鎮痛消炎藥物,保持口腔清潔,每天或隔日換藥一次,可逐漸好轉。
拔牙并發癥及預防措施2
(一)拔牙后反應性疼痛
一般拔牙術后,常無疼痛或僅有輕度疼痛,通常可不使用止痛劑。創傷較大的拔牙術后,特別是下頜阻生智牙拔除后,常出現疼痛,術后應常規使用鎮痛劑。
*主要與干槽癥鑒別:
反應性疼痛:當日即出現,拔牙創多正常,即使拔牙創空虛也無腐臭,疼痛不嚴重,3-5d內消失。
干槽癥:3-5d后劇烈放射痛,拔牙創有腐臭,如不加處理,疼痛可持續達10余日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預防:盡量減小手術創傷,保護拔牙創內血凝塊,予適當的鎮痛劑可預防或降低疼痛程度。
(二)術后腫脹反應
多在創傷大時,特別是翻瓣術后出現。與翻瓣時的創傷、瓣的切口過低或縫合過緊有關。
腫脹開始于術后12-24h,3-5d內逐漸消退。腫脹松軟而有彈性,手指可捏起皮膚。
預防:黏骨膜瓣的切口盡量不要越過移行溝底;切口不要縫合過緊,以利滲出物排出;術后冷敷、加壓包扎;也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與麻藥混合后術區局部注射。
(三)術后開口困難
單純反應性開口困難主要是由于拔除下頜阻生牙時顳肌深部肌腱下段和翼內肌前部受創傷及創傷性炎癥激惹,產生放射性肌痙攣造成的。
明顯的開口受限可用熱含漱或理療幫助恢復。
(四)拔牙后出血
原發性:拔牙后當日,取出壓迫棉卷后,牙槽窩出血未止仍有活動性出血。
繼發性:拔牙出血當時已停止,以后因創口感染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
檢查:全身狀況、局部情況。進一步檢查必須在麻醉下進行,去除表面血塊,仔細查找出血部位,判斷出血原因。
處理:(1)先向病人解釋安慰,穩定情緒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2)對有全身出血背景者,在積極處理局部的'同時,必須結合全身處理,必要時可輸液、輸血
(3)殘余肉芽組織、軟組織撕裂等原因引起出血者,可采用搔刮、縫合的方法解除。
(4)對廣泛的滲血,可在拔牙窩內置入碘仿海綿、止血紗條,加水平褥式縫合兩側牙齦,結合棉卷壓迫止血;
(5)如出血未止,且明確來自牙槽內者可用長碘仿紗條來自牙槽窩底緊密填塞。
拔牙后出血患者處理后,應觀察30min以上,確認無出血后方可離開。
如血液流入鄰近組織間隙中可形成瘀斑或血腫,一般可不作特殊處理,較大血腫應使用抗菌藥物預防感染。理療可促進其吸收。
(五)拔牙術后感染
多為牙片、骨片、牙石等異物和殘余肉芽組織引起的慢性感染。
處理:局麻下徹底搔刮沖洗,去除異物及炎性肉芽組織,使牙槽窩重新形成血凝塊而愈合。
急性感染主要發生在下頜阻生智牙拔除后,會引起頜面部間隙感染,尤其應注意咽峽前間隙感染。沿舌神經走行方向切開黏膜,分離達膿腔,引流膿液,結合使用抗菌藥物。
(六)干槽癥(drysocket)
好發部位:下頜后牙
組織病理學:主要表現為牙槽骨壁的骨炎或輕微的局限性骨髓炎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最初為血塊分解、破壞、脫落,以致骨壁暴露并發生多處小的壞死。周圍的骨髓腔內有典型的輕度急性或亞急性骨髓炎,出現炎性細胞浸潤和血管栓塞。主要表現為牙槽窩骨壁的感染。隨之而來的是修復過程。在壞死骨組織被破骨細胞分解并脫離之后出現。愈合開始時,有成纖維細胞及毛細血管有牙槽骨壁上的小孔長入牙槽窩,形成肉芽組織。同時,WBC亦由ves滲出,起抗感染作用。肉芽組織的形成和生長從牙槽窩底部開始,逐漸充滿牙槽窩;然后有骨小梁形成,上皮生長并覆蓋表面,其過程與拔牙創愈合相似。
病因:感染學說,創傷學說,解剖因素學說,纖維蛋白溶解學說。
診斷標準:拔牙后2-3d有持續性劇烈疼痛,并可向耳顳部、下頜區或頭頸部放射;
一般鎮痛藥物不能止痛;
拔牙窩內可空虛,或有腐敗變性的血凝塊;
腐臭味強烈;
壞死組織逐漸脫落,暴露牙槽骨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治療原則:通過徹底的清創及隔離外界對牙槽窩的刺激,以達到迅速止痛,緩解病人痛苦,促進愈合的目的。
(七)皮下氣腫
原因:拔牙時反復牽拉已翻開的組織瓣,使氣體進入組織中;使用高速渦輪機時噴射的氣流致氣體進入組織中;術后病人反復漱口,咳嗽或吹奏樂器,使口腔內不斷發生正負氣壓變化。
預防:應避免過大翻瓣;使用渦輪機時應使組織敞開;術后囑病人避免做吹氣等造成口腔壓力加大的動作。
【拔牙并發癥及預防措施】相關文章:
麻醉并發癥的預防措施02-22
手術并發癥的預防措施06-25
高血壓并發癥預防措施04-01
腦梗塞并發癥預防措施06-23
糖尿病急性并發癥的預防措施06-25
分娩期常見并發癥癥狀分析及預防措施06-27
手術并發癥鑒定09-04
拔牙05-10
節育并發癥鑒定辦法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