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判官》 和《送陳七赴西軍》閱讀及對比賞析
送董判官
高適
逢君說行邁,倚劍別交親。
幕府為才子,將軍作主人。
近關多雨雪,出塞有風塵。
長策須當用,男兒莫顧身。
送陳七赴西軍
孟浩然
吾觀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君負鴻鵠志,蹉跎書劍年。
一聞邊烽動,萬里忽爭先。
余亦赴京國,何當獻凱還。
(1)董判官和陳七的形象有哪些共同處?請簡要分析。
(2)孟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①才能卓越。董判官在將軍帳下做事,是一員才子;陳七文武雙全,才能非凡。②有建功立業的志向和為國捐軀的決心。董判官追隨將軍奔赴邊關保家衛國;陳七身負鴻鵠之志,一聽說邊關有戰事,便不遠萬里前往。
(2)①首聯寫詩人看到很多才能非凡之人現在碌碌無為,表達了詩人對這一現狀的不滿和遺憾。②中間兩聯通過塑造陳七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對他的敬佩、贊美之情。③尾聯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建功立業的愿望。
對比賞析
《送董判官》是唐朝著名文學家高適的作品,此首贈別詩,不寫惜別之情,多激勵慰勉之詞,是天寶十一載(752),高適在長安所作。 詩中陳述董判官胸懷良策,仗劍出京,辭親赴邊御敵,詩人祝愿他要經得起邊關的雨雪風塵之苦,為保衛邊疆貢獻計策,奮不顧身。詩人一生常以“萬里不惜死”,“臨戎覺命輕”的志向鞭策督促自己,隨時準備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此詩一掃纏綿之詞,立意高遠,出語豪邁,具有強烈的獻身精神。
《送陳七赴西軍》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五言律詩,此詩贊揚陳七素有大志,一聞國家有難,即從戎請纓,萬里赴邊。歌詞中處處流露出渾健壯逸的意境,既有稱頌又有勉勵,既飽含怨恨又無跡可尋,表現了詩人關心國事的`感情,預祝友人早日凱旋,也抒發出詩人對明主棄才,友人失意的憤慨。
首聯,詩人從生活經驗上遠遠起筆,說非凡之人往往在眼前干些小事,無所作為,以消除友人對仕途失意的愧恨,為后文的稱頌勉勵作好鋪墊。首句的“吾觀”二字,把這一生活經驗,說成親眼所見,表達得斬釘截鐵,使人不得不信。
第二聯由普遍轉到個別,具體寫友人的抱負和遭遇。前后兩聯意脈貫通,應接嚴謹。“鴻鵠志”三字是對友人的稱贊,也是詩人“沖天羨鴻鵠”的勃勃雄心的表露。“蹉跎”一句,為友人申述了懷才不遇的悲憤,也表現了詩人宏圖難展,碌碌無為的苦悶。
第三聯由感傷轉入豪放,用數字對舉法構成頓挫。“一聞”對“萬里”,再著一個“忽”字,把友人不計得失,急于國難,努力爭先的精神和形象,表達得很是鮮明。
最后以反詰句終篇,扣住題意,表明自己也將進京尋找前程,并預祝友人旗開得勝,早日獻功闕下。
全詩渾健壯逸,當為孟詩別調。此詩的情緒比較復雜,它一方面贊揚了陳七素有大志,一聞邊關有敵入侵,便立即爭先從軍,萬里赴敵,以身許國的精神,表現了詩人關心國事,預祝友人早日凱旋的感情;另一方面又抒發了對明主棄才,友人失意的憤慨。全詩既有稱頌又有勉勵,既飽含怨恨又無跡可尋。
【《送董判官》 和《送陳七赴西軍》閱讀及對比賞析】相關文章:
送陳七赴西軍原文及賞析09-01
送董判官原文及賞析08-30
送李判官赴東江原文賞析06-27
送李判官赴東江原文及賞析07-23
高適《送董判官》詩詞09-01
《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閱讀答案附賞析07-07
送李侍御赴安西原文及賞析08-20
《送李侍御赴安西》原文及賞析10-15
送劉司直赴安西原文及賞析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