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愁予的錯誤賞析
在平凡的學習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文言文吧?現(xiàn)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還記得以前背過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鄭愁予的錯誤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錯誤》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
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作者:鄭愁予)
簡單翻譯
時光悠悠,蓮花一開一落,在漫長的等待之中,她的容貌也隨之漸漸老去。在這個“城”中——東風不來, 柳絮不飛,可以理解為只要歸人不來,那么我的思念就不會消散,向晚的街上已無人跡,她在失望中將心的門扉緊掩。這時,街上傳來達達的馬蹄聲,這聲音給極度失望的她又帶來新的希望。但是這希望不過是一個“美麗的錯誤”,那并不是她盼望的歸人,而只是一個過客。(也有人說是男子途經江南,憶起往昔純潔的感情,和心中美麗羞怯的少女。)
常見疑問
原文到底是“你底心”還是“你的心”?
原文是“你底心”。“你底心”就是“你的心”的意思。在此詩中,“底”相當于結構助詞“的”,表示領屬關系,讀音讀作de,在五四時期用得比較多,現(xiàn)在,我們一般不這樣用了。
賞析一
鄭愁予的《錯誤》這首小詩,輕巧清雋,是一首至今仍膾炙人口的佳作。 鄭愁予為現(xiàn)代詩社主要成員,其詩歌以婉約見長,他的愛情詩更是清新婉約。如果說,鄭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鳴、最能打動人心靈深處的地方,莫過于美與情,那么《錯誤》這首詩可謂其中的佼佼者,為詩人奠定了他在臺灣詩壇上不可忽視的地位和影響。
初看這首詩時,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國性。這是一首絕對的中國詩,是一首屬于中國人的詩,講著一個永恒、美麗的中國的故事。因此,這首詩的外殼雖標榜著學習西方技巧的現(xiàn)代派,但它所傳達出的更深一層的中國傳統(tǒng)意識是不可置疑的。
《錯誤》一詩,承受的可說是中國古代宮怨和閨怨一類詩歌的傳統(tǒng)。詩中主人公“我”騎著馬周游江南,遇到了日以繼夜地等待著、盼望著情人歸來的女子。然而女子癡癡的深情卻換來了漫長又百般無聊的等待。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沒有“東風”為她傳遞消息,沒有滿天飛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時刻留意著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連帷幕也不揭開,去看看窗外花團錦簇的春景。劉禹錫《春詞》中“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與上述所詠的怨情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又悠長深遠。“我達達的馬蹄”讓她以為“他”回來了,這達達的馬蹄聲對她而言無疑是美麗的,因為日盼夜盼的心上人歸來了,但轉瞬間,這無限的喜悅變成了無限的失望。因為“我”不是“歸人”,只不過是個過客。這“美麗的錯誤”殘忍的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樣。
或許,有些人會把詩中的“我”理解為浪子無家可歸的悲哀,而這種理解是未嘗不可的。處在那個動蕩時代的臺灣人的心態(tài)是一種漂泊,等待著一天能夠有個定位,他們在臺灣島上僅是一個過客,想著有一天能回到故鄉(xiāng),與親人團聚。然而,由于政治緣故,他們的愿望不能實現(xiàn),因而產生出失落惆悵之感。不過,如果嘗試把鄭愁予的其他詩作與《錯誤》相對比的話,不難找出有力的旁證。如鄭愁予《情婦》中“我想,寂寥與等待,對婦人是好的”和“因我不是常常回家大那種人”兩行,皆表現(xiàn)出女子深守閨中,等待主人公歸來的主題。
《錯誤》這首詩共九行,九十四個字,全篇幅不長,但所表現(xiàn)的藝術技巧不僅被人稱道,更被人在口頭上傳誦。從結構上看,隱含著縱橫兩條線索。明顯可見的縱線是自大景到小景,層次分明。開頭兩句先以廣闊的江南為背景,再將鏡頭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靜的馬蹄聲。這種寫法與柳宗元《江雪》中從“千山鳥飛絕”的大景,最后落墨在漁翁獨釣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間處理,頗有相似之處,將詩情層層推向高潮。從橫線來看,開頭兩句應該是結尾,正是因為;我從江南走至女子的處所也不進去,女子期盼的“容顏如蓮花開落”,等待的熾情變成了心灰意冷。最后兩句本應該是“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所以“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在這里詩人用了一個小倒裝句。這樣的安排,造成了結構上的參差錯落,因而更顯得詩意盎然,在不協(xié)調中閃發(fā)出光彩。
這首詩另一動人之處是其語言之美,特別是“美麗的錯誤”數(shù)字。這句話原本就是矛盾的,“達達的馬蹄”敲響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靈深處,因而美麗。不過,這馬蹄聲僅僅從前面路過,并不為她的企盼而停駐,因而是個錯誤。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轉,產生了高度的戲劇性,更形成了清勁跌宕之勢。若與此詩的中國性聯(lián)想,又似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所表現(xiàn)的意境。同時,鄭愁予在詩中還運用了中國傳統(tǒng)古典詩歌的意象,如“蓮花”、“柳絮”、“馬蹄”、“春幃”,特別是東風這一意象取李商隱《無題》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之意,再再表現(xiàn)了鄭愁予中國性的最根本的所在。
楊牧在《鄭愁予傳奇》的長篇文章說:“鄭愁予是中國的中國詩人,用良好的中國文字寫作,形象準確,聲籟華美,而且絕對地現(xiàn)代的”,強調了鄭愁予詩歌語言的中國化,從而體現(xiàn)了中國的思想與情感。文字純凈是這首詩的另一個優(yōu)點。
鄭愁予在談論寫詩技巧時,說:“寫詩要忠誠,對自己誠,而不是唬唬人的,如果寫的東西連 自己都不確定,那就是不忠實。”因而鄭愁予的《錯誤》強調純凈利落,清新輕靈,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戲,或堆砌詞藻,竭力以最忠實的文字展示詩人最忠實的感情。這是一首真實、真情的詩。
《錯誤》至今仍能打動無數(shù)讀者的心弦,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以詞藻取勝,而是以它內在的情感感動人。這種情感不偽裝、不雕飾,在詩中使情景和諧一致,產生了意味不盡的藝術感染力。
《錯誤》描寫了一個女子等候歸人的心情變化過程。時光悠悠,蓮花開了又落了,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封閉、沉悶、沒有生氣。在這個“城”中——東風不來,柳絮不飛,向晚的街上已無人跡,她在失望中將心的門扉緊掩。這時,街上傳來達達的馬蹄聲,這聲音給極度失望的她又帶來新的希望。但是這希望不過是一個“美麗的錯誤”,那并不是她盼望的歸人,而只是一個過客。
賞析二
這個九行小詩共分三節(jié).
第一節(jié)的兩句詩寫“我”騎馬在江南趕路,自然而然的想起那位還在這里苦等的“佳人”.“蓮花的開落”是個變化著的意象,它在詩中有兩層意思:一是暗示“我”與她分別的時間之長,一是說她的容顏在等待中憔悴.
第二節(jié)五行詩全寫“我”對她的想象:時節(jié)雖是陽春,但由于“我”仍未歸來,所以她絲毫也未感覺到柳絮飄飛的春意.她的心寂寞猶如小城的傍晚,惆悵猶如緊掩的窗扉.這幾行詩不禁讓我們想起宋代柳永的《八聲甘州》:“想佳人、妝樓 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由此也可見出鄭詩的古典韻味.
第三節(jié)寫“我”從想象中回到現(xiàn)實,我從她的身邊路過,她也許能隱約聽到這“達達的馬蹄聲”但“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美麗的錯誤”是全詩最讓人激賞的字眼,與她越來越近確實是美麗的,但不能相見無疑是一個錯誤,詩人把兩個相互矛盾的詞組合在一起,真可謂妙筆生花.全詩情意纏綿,格調凄婉,含蓄蘊籍,韻味悠長.
這首詩在臺灣被譽為“現(xiàn)代抒情詩的絕唱”,“愁予風”之所以能長盛不衰,與這首詩有很大的關系.
作品特色
《錯誤》的詩歌特色:
(1)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澀,委婉地抒發(fā)了離愁別緒。
(2)詩歌的意象都是很傳統(tǒng)的、中國的。“東風”、“柳絮”、“青石街道”、“窗扉”、“春帷”等意象,營造出別具感情色彩的意境,盡力渲染濃重的愁緒,把親人久別的抑郁和不得相聚的惆悵,曲折地表現(xiàn)了出來。
(3)這首詩深受我國古典詩詞的影響,繼承的是中國古代宮怨和閨怨一類詩歌的傳統(tǒng),只是將這一主題用現(xiàn)代語言表現(xiàn)出來了。
(4)短小別致,輕巧清雋,美麗凄哀,“堪與宋詞小令相提并論”。
(5)比喻新奇鮮活,柔弱的女子,日復一日,春去秋來,空房獨守,容顏憔悴,詩人以“蓮花朵的開落”喻指女子紅顏的消退;以“小小的寂寞的城”、“窗扉緊掩”描摹女子幽閉的內心世界。被稱為中國現(xiàn)代抒情詩的絕唱。
作者簡介
作者 鄭愁予是臺灣著名詩人。1933年鄭愁予出生于山東濟南,抗戰(zhàn)期間,隨母親轉徙內地各處,避難途中,由母親教讀古詩詞。15歲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不過,他說自己完全沒有襲取古典詩的遺產,大家認為他的詩有古典的神髓,只是因為他有古典詩人的情操,但詩的語言主要是白話,表現(xiàn)的也主要是自己的生活體驗。
他在1949年與家人遷往臺灣,在中興大學畢業(yè)后,在臺灣出版第一本詩集《夢土上》,早期詩作多為關懷社會的詩。1968年,鄭愁予35歲,應邀赴美國愛荷華參加“國際寫作計劃”,1972年在愛荷華大學獲創(chuàng)作藝術碩士學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轉往耶魯大學,在東亞語文學系當高級講師,現(xiàn)任耶魯駐校詩人及資深中文導師。
【鄭愁予的錯誤賞析】相關文章:
鄭愁予《錯誤》賞析05-18
鄭愁予《錯誤》的賞析09-18
錯誤鄭愁予詩賞析08-31
錯誤范文09-25
錯誤的作文03-14
口譯考試常見錯誤及避免錯誤技巧09-29
烹飪有哪些錯誤的方法-錯誤的烹飪方法08-16
錯誤是成功的起點03-03
錯誤的護膚方法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