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愁予《錯誤》的賞析
《錯誤》是中國臺灣當代詩人鄭愁予于1954年寫作的一首現代詩,全詩以江南小城為中心意象,寫出了戰爭年月閨中思婦等盼歸人的情懷,寓意深刻,是現代抒情詩代表作中之一。以下是鄭愁予《錯誤》的賞析,供各位閱讀。
錯誤
鄭愁予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作者』
鄭愁予(1933—),原名鄭文韜,祖籍河南,生于山東,1949年隨父去臺灣。1954年發表《錯誤》一詩,一舉成名,成為臺灣“現代詩”運動中一顆新星。著有詩集《夢土上》《雪的可能》等。其詩多以山川風物、人生漂泊、故國夢土為主題,風格優美、瀟灑,既受到西方現代詩的影響,又有一種動人的古典美和韻律感,深受廣大讀者喜愛。因為他詩中這種風格和特質,他被有的批評家稱為“中國的中國詩人”。
“愁予”出自屈原的《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以此亦可看到他詩作有其含蓄蘊藉的特點。
『賞析』
這首詩從總體結構上看多處采用“變式”。按照通常的寫作順序,應該先寫“我打江南走過”,然后是第二段游子對等待者心理的揣摩,再之后“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最后才是“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這種錯位倒裝的構思有什么好處呢?首先給讀者一個小小懸念;其次,它把游子和思婦連接了起來,盡管他們在錯誤地點相逢,但卻如徐志摩的《偶然》中所說,畢竟在交會時互放過光亮;最后,短句和長句交錯,短句暗示過客之匆匆,長句暗示等待之漫長。
詩一開始,即顯示出詩的敘述者作為一個漂泊者的形象,“江南”一詞的運用,則指向一種特定的惹人鄉愁的“文化中國”的傳統意境;在漂泊者的心目中,那等待者的容顏也呈現出來了,而它如江南一帶的“蓮花”一樣在季節里開落。
等待者的形象是和江南、蓮花交融在一起的。小家碧玉的江南,總讓人想起唐朝詩人韋莊的《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雙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江南實在是一個多情的地方,也是一個生長故事的地方,所以,才會有過客的遐想。蓮花的開落,是不是暗示了女子品行的高潔,只要不是歸人,她就會把小小的窗扉緊掩?當然更重要的還是江南和蓮自古以來就血脈相連。古樂府《江南》就有“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的妙句。這個意境的曼妙,就在于江南、蓮花既是背景,又是意象;既象征了人物外形羞澀的嬌美,又是人物內心品格的寫照。
中間一段,主要寫對一位倦守和等待的女性的想象性描述,“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是不是把游子比作了行蹤不定的漂泊無依的“柳絮”?就漂泊而言,我覺得游子和思婦都在漂泊,不同是,游子是肉體的漂泊,等待者則是心靈的漂泊,但本質上他們都是在流浪,都在尋找精神上、感情上的一個安靜的依靠。
這位等待者“容顏如蓮花的開落”“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十分哀婉動人,值得留意的是“恰發青石的街道向晚”這個比喻,它在明亮中又帶有暗影,有力也呈現出情感的質地。它使一個期盼者的心境,有了一種明暗的深度。
而詩的最后頗富有戲劇性:“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詩人在這里巧用擬聲技巧,使已倦于等待的灰暗心境一下子變得明亮起來,雖然最后不過是一場“美麗的錯誤”。也就是說,這首詩在“抒情”之中還暗含了一種“敘事”,我們完全可以從中想像出一個人生的故事:一方在等待,容顏如蓮花開落,心境如青石的街道向晚;另一方在歸來,那達達的馬蹄令人心跳,但最終卻給人帶來更深的惆悵……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為該詩的名句,它具有一種陌生的、奇異而動人的美感。在這句詩里,詩人不僅巧用擬聲技巧,恰好應和了等待中的心跳,也使某種東西一下子變得明亮、清脆起來,而且在“美麗的錯誤”這樣的詞語組合中運用了“悖論修辭法”,從而產生了更豐富的意味。
為什么是“美麗的錯誤”呢?對于這兩個人而言,不管是游子錯誤的經過,還是等待者錯誤的感覺,都因為故事的美好,情感的美好,“錯誤”也成為一種美麗。
西方美學認為“任何闡釋都不是眺望大海的最后一道海岬”。鄭愁予的這首《錯誤》就包含了對它進行多種講解的可能性。很多人傾向于認為該詩承襲了中國歷代“閨怨詩”的傳統,詩中的“你”指的是守候、等待在深閨中的少婦。如果是這樣的話,這位思婦形象最大的特點不是凝望的姿勢,而是用心去傾聽。但據詩人自己稱,這自詩其實是寫給等待中的母親的。這樣理解也謂嘗不可。請想想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籠罩于臺灣詩壇的“鄉愁”主題,也完全可以說這是一首浪跡天涯的游子寫給他的“江南母親”的詩,是一首“懷鄉”而又無法歸抵的詩,因而這首詩的最后,就有了一種“浪子無法抵達的悲哀”。是不是還可以這樣理解該詩的主題,說的是,人們也許永遠也等不到他們的鐘愛、所期等的東西,任憑你望穿秋水,卻也只能遺憾地錯過,也許這就是命中注定。也許上述的種種,都是一種錯誤的解讀,但是只要讀者讀了真實的自己,讀出了心靈的悸動,讀出了生命的豐美,哪怕就是真的錯誤,我想,那也應該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這首詩剛出來的時候,被人到處傳誦,據說整個臺灣島都響徹了“達達的馬蹄”聲,可見《錯誤》的藝術魅力。
創作背景
鄭愁予自述該詩源自童年的逃難經歷,他小學時,抗戰就全面爆發開始了,父親從陸軍大學受訓后一畢業就被送到湖北抗戰前線,調去襄陽張自忠的部隊,他則跟隨著母親經歷過各種逃難,一路上看到很多傷兵;1948年12月,他到江南的一個村落,那里喚起了他童年時期逃難的記憶,有關炮車,有關戰馬的馬蹄聲,他把這些冒出的經歷藝術化,寫成了《錯誤》。這首詩的主角就是以鄭愁予母親為原型的。
(一)篇旨安置于篇末:
文章主旨出現在篇末可以一筆收束全文,也可深化主題,達畫龍點睛之效。這首作品在詩題已揭示主旨“錯誤”,在詩序又引出線索“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詩末點出“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以“反襯”技巧來表達反常合道的啟發性。可見本詩一直圍繞著“錯誤”這個主題作取材布局,思想脈絡也一脈相通。
(二)篇旨顯中有隱:
陳師滿銘曾云:
作者處理詞章主旨,有時雖把表層部分明顯作表達,卻將它深一層或真正部分隱藏起來,如果要掌握這種顯中有隱的主旨,便得下一番審辨的功夫。
初看<錯誤>一詩,表面上是在敘寫女子因期待落空而造成美麗的錯誤。但如果仔細探究全詩,詩中是以一個過客(我)的觀點,來觀察思婦(你)的心情變化。而思婦的心情之所以會產生劇烈的變化而造成美麗的錯誤,主要是由于女子思念歸人之深,也可以說女子堅貞地期待良人歸來,所以造成龐大的寂寞及失落。所謂“希望愈大,失望愈深”。所以作者表層是在寫女子發現自己期待落空所造成美麗的錯誤,但其實深層的主旨是表達女子無比的堅貞和無盡的寂寞。這點與傳統閨怨詩的主題是暗合的。
【鄭愁予《錯誤》的賞析】相關文章:
鄭愁予《錯誤》及賞析03-16
錯誤鄭愁予賞析04-13
錯誤鄭愁予詩賞析06-02
錯誤鄭愁予原文賞析01-28
鄭愁予經典語錄11-22
現代詩《錯誤》原詩及賞析03-22
錯誤的自訴01-13
錯誤的句子10-17
美麗的錯誤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