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賞析(通用16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故都的秋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故都的秋賞析 篇1
讀罷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文章里那種濃濃的秋意深深地吸引著我,那里的秋雨,那里的秋蟬,那里的秋果,那里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富有韻味,令人遐想無限。
作者善于抓住秋的特點來寫秋,五幅圖畫,寫庭院讀秋,突出故都之秋的清;寫清晨踏秋,突出故都秋的靜;寫秋蟬啼秋,連用衰弱殘聲啼唱嘶叫四個詞,把秋的悲渲染得淋漓盡致;寫閑人秋嘆天灰、風涼、雨歇、云卷、天晴,突出沉重凄涼;寫柿棗映秋,讓故都之秋悲而且壯,平添了一份眷戀向往之情。在景物的著色上特別偏愛冷色,如碧綠的天色牽;ǖ乃{朵淡綠微黃棗子顆兒,柳陰下的絲絲日光,這些單的、純的、淡的、暗的色彩,都與作者寂寞的感受有關。
作者注意調動不同的感覺寫秋,如視覺,天是碧綠的,秋草是尖細且長的,如視覺作者特別選用一些很輕很細的音響,如西山的蟲唱、悠遠的鐘聲、馴鴿的飛聲、寒蟬的嘶鳴、息列索落的雨聲、都市閑人緩慢悠閑的微嘆。這些細微響動,普通人很容易忽視,但在敏感寂寞的作者心中卻留下很深的痕跡。
作者還很細膩地展示自己在觀景賞景時的感觸,如: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著喇叭似的牽;ǖ乃{朵,看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踩在槐樹的落蕊上,感出一點點極細微極柔軟的觸覺。
《故都的秋》起筆便見不凡,直接切入主題。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他不遠千里竟是為了飽嘗一下北國古都的秋,其情的強烈溢于言外,又給讀者留下一個大的懸念,究竟這北方的秋,因何以這樣引人?
接著作者又很簡約的把文章遞進開來:這古都的秋,只有在北方才能領略得到。因為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渾渾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同時,還蠻有深意的說出了一番話: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顯然,要想領略這秋,并不在于人人都懂得的都贊美的名花和美酒之美上,秋之領略,應該在哪里呢?此時,他筆鋒一轉,把我們帶進了北方的秋天里。從常見的幾樣毫無關聯的景物里,并列的,散散的,曲盡其妙又極研盡致勾勒出秋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
總的來說,《故都的秋》通篇無一愁字,話到唇邊不言愁,但處處潛著愁的落寞。
故都的秋賞析 篇2
《故都的秋》里的秋天是以“清”“靜”“悲涼”為題眼的一篇文章,文章用北國的秋景的濃色與厚味來和南方秋色的淡色和淺味構成比較。全文1600多字,運用了40多個秋字來描述秋景非但沒使文章枯燥無味反而使文章更加生動,可見郁達夫的寫作手法已經出神入化了,本文堪稱佳作。
一、誦讀提示
本文是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教師應當努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當中。由于本文的寫作離這天已經久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應當先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并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認真體會景物描述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懷部分時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懷。要注意課文的文眼,即“但是啊,北國的秋,卻個性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此句提綱挈領,籠罩全文,更要認真領會,循此線索整體把握文章大意。
二、整體感知
1、本文題旨
“故都”兩字指明描述的地點,內含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著一種文化底蘊;“秋”字確定描述的資料,與“故都”結合在一齊,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題目明確而又深沉。本文透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贊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向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憂郁、孤獨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時,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時代性。社會風云和個人遭際在作者心里投下陰影,以致對故都清秋的“品味”夾雜著一些苦澀。
2、本文結構
文章開頭和結尾都以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作比較,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間主體部分從記敘和議論兩方面描述故都紛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記敘部分采用并列結構,根據“清”“靜”“悲涼”的三個層次,逐一描繪故都的自然風物,共有五種景況,即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都市閑人、勝日秋果;議論部分,從喻理的角度,進一步贊頌自然之秋,贊頌北國之秋。首尾照應,回環往復;中部充分展開,酣暢淋漓。
3、情景交融的特點
作者將苦澀的“品味”與生動的景物描述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特殊的神韻。他不寫故都皇家宮殿、園林,也不寫遠近郊區眾多優美的自然風光,那些景致雖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離老百姓生活很遙遠。他只是依憑一個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來觀察和體驗故都之秋,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都籠罩著一層奇異的主觀色彩。例如寫“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藍色的牽;,從尋常景象甚至破敗景象中看出、體驗出美來。寫“北國的槐樹”的落蕊,“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寫“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些細膩而獨特的感受、憂郁而優美的情懷,恐怕只有郁達夫這樣一個具有平民傾向又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讀書人才能體驗得到,才能表現得細膩而深刻。最能表現情景一體的是“清”“靜”“悲涼”的描述!扒濉薄办o”,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述和總結,又是作者內心的感受;“悲涼”,則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與景物既有聯系又無必然聯系(因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者未必從秋景得來)!扒濉薄办o”是大多數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寫得出的,未必
見得奇妙,而“悲涼”則屬于郁達夫一人獨有,最見奇妙?傊,本文情意濃厚,以抒發內心感受為主,寫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樣占有很多篇幅。在這一點上可與《荷塘月色》比較,《荷》文寫景似用工筆,精描細繪,景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情為景所藏所掩;本文則略于寫景,盡力抒情,文情更給人以親切感、厚重感。
三鑒賞要點
1、比較
開篇提到“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結尾提到“南國之秋,當然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并作了適當的展開,以此與北國之秋作比較。比較的目的十分明確,即抑彼揚此,北國之秋勝于南國,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表達作者對故都的秋的熱愛。這種感受既來自空間的比較(南北兩地),也來自時間的積累(“已將近十余年了”)。
2、描述
本文直接描述景物的語句不多,但都是極其精彩的,而且飽含作者的深情。
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那里寫了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景物寫得十分細致,如“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牽;(朝榮)的藍朵”;也寫了觀景、賞景的心態、動作,如“細數”“靜對”,透露出悠閑、愜意?偲饋碚f,表現了作者熱愛故都之秋的情懷。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那里寫了視覺形象、觸覺形象;ㄤ仢M地,寫視覺形象;腳踏花地,寫觸覺感受。寫觸覺,更給讀者以逼真的感受。那里寂靜無人,斯人獨徘徊,無人可與交流,便只有與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約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
那里的寫景不拖泥帶水,一句一景,寫出了北國清秋之雨忽來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陣勢,寫得活靈活現,說明作者觀景十分細致,也證明作者在談到尋常百姓生活時情緒十分愉快。
3、人物
那里寫的不是上流社會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即“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為什么讓他們作為故都人的代表想必他們的形象更有地方特點,而且作者覺得與他們更親近,表現出作者的平民意識,似乎也能覺察出作者很想像“都市閑人”那樣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4、文化氛圍
本是寫景文字,為什么插入古今中外寫秋詩文的說明似乎要創造一種文化氛圍,于自然氣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氣息,與“故都”文題暗合。從行文章法上看,那里宕開文筆,縱橫議論,顯出靈氣,顯出開闊的思路。
5、排比句
文中有許多排比句,具有語言整飭之美,朗讀起來又具有音韻之美,抒情味很濃厚,表現作者很強的駕馭語言的潛力。
故都的秋賞析 篇3
我是生活在南方的。南方的秋,有香飄十里的桂花香彌漫于空中,有黃金的銀杏葉翩翩起舞,有黃澄澄的橘子誘你去摘……這樣的秋,我已覺得很美!
但看了郁達夫先生寫的《故都的秋》后,我對北國的秋有著深深地向往。郁達夫先生說,南方的秋是渾渾沌沌的,總看不飽,嘗不透,玩賞不到十足。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反之,北方的秋是濃烈、醇厚的。
北方的秋天有著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那透過槐樹葉子的一絲一絲的陽光,那靜靜綻放的牽;,帶來了“秋之清”;北方的秋天有著許多槐樹,早晨起來,那槐花無聲、無色、柔軟細膩,鋪得滿地,帶來了“秋之靜”;北方的秋天有著秋蟬衰弱的殘聲,無時無刻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像是養在家里的家蟲。還有秋雨呢!北方的秋雨比南方的秋雨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秋蟬和秋雨帶來了“秋的悲涼”;北方的秋天有著各種各樣的果樹。有棗子樹,有柿子樹,還有葡萄藤……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金色的時光。讓人看到了“秋的生機”。
秋的顏色,都帶著一種很濃厚的頹廢的色彩。秋的氣質是感傷哀愁的,且不分古今中外?墒沁@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郁達夫先生說,假如南方的秋像黃酒,那么北方的秋就像白干;假如南方的秋像稀飯,那么北方的秋就像饃饃;假如南方的秋像鱸魚,那么北方的秋就像大蟹;假如南方的秋像黃犬,那么北方的秋就像駱駝。他甚至還說,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他是有多么愛北方的秋!
讀了《故都的秋》這篇文章,我覺得作者郁達夫先生對北國的秋,有著贊美和喜愛之情,同時也看得出作者的感傷和哀愁。作為南方人的我,也多么想去領略一下北方秋天的韻味啊!
故都的秋賞析 篇4
我讀了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文章里那濃濃的秋意,深深吸引著我,那里的秋雨,秋蟬,秋果,那里的一切一切,都那么迷人。
郁達夫口中的“故都”是北國,也就是我們北方的秋。在文中,作者寫法十分細膩,因為文中寫到“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留下來了一條條掃帚的細紋……”掃帚的細紋給人感覺很清閑,再加上秋天的清爽,這樣一來,秋天的韻味就更加明顯了。
作者筆下北方的秋天給人感到十分清爽,凄涼。可是如今我的家就在北方,春、夏、秋、冬的輪回十分鮮明,可是我為什么就感受不到那清爽、凄涼的秋呢?每當秋天,一些公園會在園中小路的兩旁擺上幾盆菊花便算是示意著人們秋天到了,但是秋天的韻味卻怎么也找不到。我秋天時漫步在街上,想尋找屬于秋的那份寧靜,可是在我耳畔卻是一聲聲吵雜的車笛聲。再看看人們,人們的臉上沒有掛著清閑的表情,好像是誰也不知道秋天的到來。秋天中,最美的節日是中秋節,一家人聚在一起吃著月餅,看著天空中那輪美玉似的月亮,老人給孩子們講那百聽不厭嫦娥的故事。但是,這秋天最美的節日有些人早已淡忘,一些人沒有和家人團聚在一起,也不再想聽那嫦娥的故事。
秋天的寧靜哪里去了?秋天的清閑哪里去了?秋天的韻味哪里去了?為什么我找不到了?哦,因為時代變了,F在已不是郁達夫的那個時代了,在這個時代里,秋天的寧靜、清閑、韻味都被人們淡忘掉了。郁達夫那篇《故都的秋》也許會當成秋天的見證吧。也許,許多年以后,當人們看到《故都的秋》時,會想起:哦,還有個季節,叫“秋”……
果兒成熟的喜悅,落葉滿地的蕭索,秋蟬哀鳴的凄涼,秋雨中閑人感嘆的幽遠,將秋描寫的出色有味。《故鄉的秋》是一篇不朽的散文!
故都的秋賞析 篇5
自古至今,“秋”總是代表著一層淡淡的憂傷,而《故都的秋》卻打破這永恒不變的韻律,作者穿過大半個中國,就為一睹故都“秋”的味道。
“江南的秋固然存在,但卻沒有北方秋的詩意,草木凋零的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作者給出了這樣的回答,而在北國秋的描寫上,作者草草幾筆,就足以將北方的秋表現的淋漓盡致。“碧綠的天的顏色,馴鴿的飛聲,從槐樹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作者的筆尖似乎又轉到北方的秋與南方的秋的“較量”上。
作者的筆還不完全的停在“秋”上而是專注于北國的槐樹,蟬,雨這些平常物體上,而對南方景物的描寫卻是少之又少,深沉中有點落寞的槐樹,享譽“北國特產”的秋蟬,下得奇,下得有味的秋雨,這一切似乎都在說明北國秋的特點,接下來作者又稍降寫了北方的一大奇景——果樹,而又在果樹分別撰寫了棗子樹,柿子,葡萄,而在這里呢!作者又只字未提南方的……
中國的文學似乎與這篇秋并無關聯,可仔細一回味,卻驚奇的發現其實里面卻蘊藏太多太多的相似,中國的秋,北國的秋總是能夠引起深沉,幽遠,蕭索的感觸,并且在這段末尾強調,能體會到這最深味的秋,只有在中國的北方。
在這里,作者最終把筆指向南國的秋,用“甘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來變相的說明南方的秋與北國秋是不在一個層次上的,而作者卻生動形象的用比喻句來形容南方的秋的渾渾沌沌,不適合。
文章的最后,作者愿用生命來換取三分之一的零頭,就越發的表明作者對北方秋的贊譽,一種心靈,精神上的寄托。
作者對北方秋至深至愛,令我感動,令我懂得一種超出靈魂之外的脫俗感受,面對他的感情,我們能做得就只有嘆息,嘆息這古都秋的偉大,以及作者由衷的感受。
故都的秋賞析 篇6
我喜歡郁達夫的文章,喜歡它的靜,它的孤獨,它的憂郁,而這往往正是我的文章中所做不到的。
郁達夫之所以能夠寫出這樣的文章,是因為他此生深有感觸。悲涼沉郁的"故都之秋”;失散多年,竟成永別的好友"志摩";歸家時喪子的"孤獨者";孤獨中前行的"零余者";被自我摧殘,已頹廢的"沉淪者"。盡管郁達夫的一生只49歲就終結了,但卻經歷了很多。
他留下的這一段段文字,何不是出來自內心深處的一聲聲吶喊。它表達著郁達夫心中,對黑暗現實的反抗,和對祖國強大起來的熱切呼喚。他也沒有光靠空想,還積極參與了各種抗戰活動,為祖國的解放事業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我之所以喜歡郁達夫的文章,是因為其中有許多的心理獨白,把一個“零余者”的內心世界完完全全地刻畫了出來,使人仿佛身臨其境。其中還有大量的環境描寫,這就直接渲染了我的情緒,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當時的心情。郁達夫很擅長制造一個憂郁的環境或人物,這便使他的文感到更憂郁。
故都的秋賞析 篇7
郁達夫的作品是憂郁的,然而這憂郁的背后,則是其對祖國的無限熱愛。郁達夫寫的散文非常能體現他的憂郁、憤懣。整本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北國的微音》中一段:以歲月計算,雖則不過隔了五個足月,然而回想起來,我同你們在上海歷史,好像是隔世的生涯,去今已有幾百年的樣子。這些詞句帶著深深的憂傷,從中可以聽出郁達夫離鄉背井離開家鄉后那種思鄉的心情。讀了這段文字,我真正的認識到文學大師寫作的高明之處。如果是我寫離開家鄉的事,我肯定就是很直白的寫兩句“離開家了,有點想家”或者“我到了什么地方玩了,真好玩啊”之類的話。完全無法讓別人感受我的心情。而郁達夫則是通過寥寥數字,就讓我們感受到了那種傷感。所以說用“憂郁的文人”去描述他。真的是最合適不過了。
同樣,郁達夫也是個思想堅定、不可動搖的人。比如有一段:這是什么事情呢?啊啊,我真不愿意說出來——我并不是怕人家對我提起訴訟,說我在唆使你做賊。啊呀,不愿意倒說出來,做賊,做賊,不錯,我所說的這件事情,就是叫你去偷竊呀!從這一段,我們可以說郁達夫也是個“堅韌的斗士”。
“憂郁的文人、堅韌的斗士”是對郁達夫最好的描述,她的許多品質精神是我們辦不到的,我們應該去學習他的品質與精神。
故都的秋賞析 篇8
自古至今,“秋”總是代表著一層淡淡的憂傷,而《故都的秋》卻打破這永恒不變的韻律,作者穿過大半個中國,就為一睹故都“秋”的味道。
江南的秋固然存在,但卻沒有北方秋的詩意,草木凋零的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而在北國秋的描寫上,郁達夫先生草草幾筆,就足以將北方的秋表現的淋漓盡致!氨叹G的天的顏色,馴鴿的飛聲,從槐樹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作者的筆尖似乎又轉到北方的秋與南方的秋的“較量”上。
郁達夫先生的筆還不完全的停在“秋”上而是專注于北國的槐樹,蟬,雨這些平常物體上,而對南方景物的描寫卻是少之又少,深沉中有點落寞的槐樹,享譽“北國特產”的秋蟬,下得奇,下得有味的秋雨,這一切似乎都在說明北國秋的特點,接下來郁達夫先生又稍降寫了北方的一大奇景——果樹,而又在果樹分別撰寫了棗子樹,柿子,葡萄,而在這里呢,郁達夫先生又只字未提南方的東西。
郁達夫本是江南人,為何會對北國的秋又著如此深切入微的感受和觀察,這是十分值得玩味的!霸绯科饋,泡一碗茶,向院子一坐”,看“碧綠的天空”,聽“訓鴿的飛聲”,數“漏下來的光”。
在這里,作者最終把筆指向南國的秋,用“甘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來說明南方的秋與北國秋是不在一個層次上的......
故都的秋賞析 篇9
今天,我又讀了一回郁達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
本文開篇即開門見山,切入正題,點明北國之秋的總體特點:“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弊髡卟贿h千里,從杭州感到青島,又從青島趕到北平,竟為的是一飽故都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對故都的秋的迷戀可見一斑。
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情感抒發主要是通過和江南之秋的對比反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江南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點點清涼,使人“賞玩不到十足”,相比之下北國之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那碧綠的天色青天下馬川鴿的飛聲;五彩繽紛的牽牛花;北國的槐樹;秋蟬的殘聲;北方的秋雨......”無不展現北方特有的秋意。
家處北方的我,很喜歡誦讀郁達夫先生的這篇散文。那緩緩的筆調,略帶悲涼的文字每回都能引起我無限的遐思。
故都的`秋賞析 篇10
我們的劉老師給我們推薦了一本書——《故都的秋》,郁達夫所寫的文章里,那濃濃的秋意,深深地吸引著我。那里的一切一切都那么迷人,這篇散文表面是對北平秋天的贊美,其實也同時流露出一位知識分子對祖國命運的關注。
我先來介紹一下郁達夫。他出生于1896年,1945年被殺害。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我國著名的散文家、小說家、詩人。1913年赴日本留學,1921年在東京參與成立新文學團體創造社,1922年回國后,從事編輯、大學教師等工作,并加入中國自由運動聯合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等進步組織,1983年前往新加坡從事抗日宣傳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在蘇門答臘的日本憲兵秘密殺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郁達夫為“為民族解放,殉難的烈士”。
郁達夫的作品是憂郁的,然而這憂郁背后,則是其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在他的成名作《沉淪》中,他發出了希望祖國強大的呼喚,即便在他移居杭州期間所作的寄情山水的游記。作品中,如《釣臺的春晝》《過富春江》等,也時時流露出一位知識分子,對祖國命運的關注。為什么說《沉淪》是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呢?我來回答,在書本里是這樣寫,他也希望他們的同學來對他講些閑話,然后他的同學,卻都自家管自家的去,尋歡作樂去,你一見了他那一副愁容,沒有一個不抱頭奔散的,因此他愈加怨他同學了,他們都是日本人,他們都是我們的敵人,我總有一天來復仇我。我總要有一天來復仇,我總要復仇,復他們的仇。
“憂郁的教人,堅韌的透視”這句名言就是為郁達夫而寫。
故都的秋賞析 篇11
我讀了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文章里那濃濃的秋意,深深吸引著我,那里的秋雨、秋蟬、秋果,那里的一切一切,都那么迷人。
這篇散文表面是對北平秋天的贊美,其實是抒發了自己對故鄉的懷念。細細品味,作者還表達了內心的寂寞與憂愁。我深深贊嘆郁達夫的文章有種含蓄的美。
我是一個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沒有文中那優美的場面,這兒到處是車水馬龍,偶爾飄落的樹葉也被負責的環保工人掃掉了。秋天,富陽這兒根本感覺不到清涼,只有在11月突然變得好冷,一夜之間,從還穿著背心,汗衫變成縮頭縮腦穿著兩層長袖服。
在城市里,我根本感覺不到秋。但是換一個角度思考,我還是喜歡秋的,如果你去小區花園或公園,你會發現,這兒的秋景是全世界最美的。其他三季無論如何也趕不上,怒放的菊花,夢幻般的落葉,高的天,靜的水,空氣中夾雜著一絲薄薄的涼,不多也不少。這時你就會與郁達夫有著同感,但我還是不得不佩服郁達夫細膩的觀察力與優美的文筆。
果兒成熟的喜悅,落葉滿地的蕭索,秋蟬哀鳴的凄涼,秋雨中閑人感嘆的幽遠,將秋描寫得出色有味。《故鄉的秋》是一篇不朽的佳作。
故都的秋賞析 篇12
秋,是一個悲涼的季節,通常都被作家用來描寫傷感的時侯。郁達夫先生也是這樣覺得,他寫的《故都的秋》,這篇文章圍繞著故都“來得清,來得靜,來的悲涼的秋”來寫。
郁達夫先寫出了南方的秋,用來襯托北方的秋。用看不飽,嘗不透只能感受到一點點清涼的,南方的秋,來突出北方的秋那樣濃厚的滋味。
郁達夫先生寫槐樹、寫秋蟬衰弱的殘聲、寫奇特的秋雨,等等秋的景象。寫北方的棗子樹,果樹的奇景。寫出了故都秋濃厚的意境,姿態。故都的秋,處處都體現出了濃厚的秋的味道。
后面,還談到了關于秋的文字。“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你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鼻铮3屓烁杏X到悲涼。這是人人都可以感覺到的。給人帶來的感觸,總是深沉,幽遠的。
從文中也可以看出,郁達夫對這北國之秋的眷戀,喜愛之情。讀完了這篇文章后,令人回味無窮,雖然文中的景物描寫很少,更多的是郁達夫的體會?墒,我們仿佛能看到北國之秋,那濃厚的秋意。
我們卻感受不到那深沉,悲涼的秋。我們就不能感受到秋蟬,那衰弱的殘聲。而我們覺得,那是吵鬧的,嘈雜的,令人心煩的聲音。也不會感受到“一層秋雨一層涼”,而會覺得:這雨害得我不能出門了。秋季時,每當我們走在路邊,總會說:“桂花好香啊!薄翱矗鸹ㄩ_了。”可是,我們卻不能真正的感受到濃厚的秋意。我們感受不到秋意,是因為——時代變了。秋的寧靜,韻味,都被人們淡忘掉了……
故都的秋賞析 篇13
自古至今,“秋”總是代表著一層淡淡的憂傷,而《故都的秋》卻打破這永恒不變的韻律,作者穿過大半個中國,就為一睹故都“秋”的味道。
“江南的秋固然存在,但卻沒有北方秋的詩意,草木凋零來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作者給出了這樣的回答。而在北國秋的描寫上,作者寥寥幾筆,就足以將北方的秋表現得淋漓盡致!氨叹G的天色,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作者的筆尖似乎又轉到北方的秋與南方的秋的“較量”上。
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情感抒發,主要是通過和江南之秋的對比反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江南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點點清涼,使人“賞玩不到十足”,相比之下北國之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那青天下馴鴿的飛聲、色彩繽紛的牽;ā⒈眹幕睒、秋蟬的殘聲、北方的秋雨......”無不展現北方特有的秋意。
如果說雨是可以引起人的一點淡淡的思鄉情懷,那么秋便可以將人的思緒都帶到過去的回憶中去,或許是在懷念美好,或許是在感嘆時光的易逝,總之一切濃郁的感情都卷在秋的蕭索中,隨風而飄。秋,無論是在色彩上,還是在姿態上,總給人一種寂寥的感覺,如文中描述的“碧綠的天色”、“馴鴿的飛聲”、“藍色或白色的牽;ā薄ⅰ扒锵s的哀弱的殘聲”、“息列索落的秋雨”等,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似乎看到了這些景物,聽到了那些聲音,我的心里有點軟軟的感覺。
家處南方的我,很喜歡誦讀郁達夫先生的這篇散文。那緩緩的筆調,略帶悲涼的文字每回都能引起我無窮的想象。
文章的最后,作者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來留住秋天,就越發表明作者對北方秋的贊譽,那是一種心靈,精神上的寄托。
作者對北方秋至深至愛,令我感動,令我懂得一種超出靈魂之外的脫俗感受,面對他的感情,我們能做的就只有嘆息,嘆息這故都秋的偉大,以及作者由衷的熱愛之情。
故都的秋賞析 篇14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故都的秋》,這篇文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作者在北國秋天的所見所感。作者的家鄉在富陽,那兒非常美麗,尤其到了秋天,大自然的美麗景象更是目不暇接,各種野花漫山遍野,園子里綠油油的菜畦如綠色的地毯。故鄉南國的秋天是豐收的,稻子和橘子都成熟了,種地的人們一個個喜上眉梢。故鄉的美景令人難忘,有隨風飄揚的黃葉,有繚繞山腰的涼霧,有裊裊的炊煙......作者熱愛他的故鄉,跟著熱愛故鄉的秋天。
我記得杭州在深秋的季節時,清晨是涼涼的,中午是暖暖的,夜晚是靜靜的。爸爸總是給我講他兒時農村的景象——夜晚時,那里的天很藍,閃亮的星星像我們的眼睛一樣,一眨一眨的,一伸手就好像能摘到一樣。我很想去沒有網絡,沒有通訊設備,沒有被污染的原生態農村,我盼望著能去農村“摘星星”,也盼望著那天能早日到來。于是我和爸爸說了我的想法,爸爸看到我那么想去農村,就對我說:“李昊翔,想去農村,以后爸爸帶你去!”聽了這話,我高興地跳了起來。
我愛我居住的農舍,也愛農村的秋天和景色.....
故都的秋賞析 篇15
讀了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文章里濃濃的秋意,文章中的秋雨,秋蟬,秋果都非常吸引人。
《故都的秋》是一本散文專輯,書中有一個單獨的篇章,與書籍的題目相呼應,引起了我的注意,這一篇我反復地看了好幾遍。
在作者筆下,北國的秋有這幾個特點——“清”、“靜”、“悲涼”!扒濉苯o我的感覺就是純凈,也就是北國的秋后,到處彌漫了秋天的色彩。“靜”是安靜,沒有聲音的意思,這里的秋天,是在不知不覺中來到你的身邊!氨瘺觥,更多的是作者對故都的秋天的眷戀之情。
我對秋天的概念還不過是:樹葉黃了,花凋謝了,天氣涼了,秋風起了……讀了郁達夫寫的秋天后,我想我會更留意大自然帶給我們的美好,我也想走進北國的秋,因為南方的秋天太短暫了,還來不及好好感受,冬天就來了。
故都兩個字明確地描寫出了地點,含有深切的眷戀之情,也包含著一種文化底蘊,“秋”字點明主題,與故都結合在一起,有一種人與景融合在一起的意境。作者通過描繪北平的秋天,贊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
身處和平年代,我們更應該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作者生于動蕩的年代,都不忘創作,我們要向郁達夫學習,靜下心來,充實自我,讓祖國更強大。
故都的秋賞析 篇16
《故都的秋》這本書是由我們富陽籍作家郁達夫寫的,郁達夫的作品具有強烈的自傳色彩,常常把自身經歷作為文學創作的題材,在作品中抒發自己的情感、個性,通過坦白直白的心理剖析,制造憂郁傷感的情緒,表達對黑暗社會的反抗,發出期望祖國強大的熱切呼喚。在當時的局勢下是進步文學青年的杰出代表。
《故都的秋》這本書是以書信的形式來表達的,所以在這一篇篇文章中,我最喜歡的一篇就是《故都的秋》,在這篇短文中,郁達夫緊緊的圍繞故都的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的特點下筆,因為他飽嘗了北國的秋。郁達夫先生首先拿出南方的秋,襯托北方的秋。點出北方的秋,濃烈,醇厚的滋味。之后,郁達夫先生,選取歐洲最為尋常的景物作為對比。然后,再寫北國的秋在普通人的日子中“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訓鴿的飛聲”來細細品味故都的秋。我想許多人讀這篇文章,讀著讀著,應該會想到歐陽子所作的《秋聲賦》。我覺得他們兩位大師所寫的秋天場景,都是差不多的,在灰沉沉的天底下,涼風嗖嗖,樹葉也在輕輕地顫動。秋的景色被寫得十分悲涼、傷感!使人無端生出憂愁。
如果是我來寫家鄉秋天的場景,我不會像郁達夫先生那樣寫得那么悲涼。我想我更多的會寫家鄉的美景,我的家鄉在江南,江南的秋天也特別美,雖然沒有北國的秋天那么天高云淡的沁人心脾,但是江南的秋天細膩委婉,韻味悠長,也是很值得回味的。我并不想寫在這里發生過的某一個故事,而僅僅想把江南的秋天寫一寫。江南的秋天是那樣的美好!
總而言之,郁達夫先生所作的《故都的秋》這本書,是非常好的書,非常適合我們閱讀,里面許多優美的語句,還有引用的典故以及寫作方式都是很巧妙的,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故都的秋賞析】相關文章:
《故都的秋》賞析07-01
郁達夫《故都的秋》賞析10-28
《故都的秋》賞析范文07-02
故都的秋課文賞析07-02
《故都的秋》課文賞析07-02
郁達夫故都的秋賞析01-28
故都的秋原文賞析03-25
故都的秋賞析大全10-13
《故都的秋》情感內蘊賞析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