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自由讀后感分享
最近讀完了小巫的《給孩子自由》,書里的觀點其實其他早教類書籍也類似,孫瑞雪、馮德全、當然還有蒙臺梭利,無一例外在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去探索去嘗試,所不同的是,小巫以自己的兒子Sam為案例,將撫養Sam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的大量經歷,來闡述什么是正確的“愛”以及應該如何給孩子“自由”,最有意思的是,小巫將美國的育兒理念結合中國特有的育兒現象進行了反思和比較,書中很多中國特有的案例感覺非常熟悉,讀完之后一聲嘆息——我們教育的不僅是孩子,還有帶孩子的老人們,甚至整個社會的認知啊——
一周歲以內的孩子,最關鍵的是要建立孩子完全的安全感,做到有求必應絕對不是“溺愛”孩子,我們也完全不要擔心孩子會“沒有規矩”。撫養過孩子的人會有切身體會,孩子在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需求。初生兒啼哭3件事:餓了,尿濕了,要睡了。等長大點了,醒著的時間越來越長了,需要有人隨時隨地陪在身邊,等到6、7個月了,孩子明白自己是獨立個體了,分離焦慮也產生了,明明看著他安靜地玩得好好的,一旦悄悄走開下,孩子就哇哇大哭來表達他的不安全感。大概嬰兒就是原始狀態的.動物本能吧,害怕自己被拋棄,需要每時每刻有人在身邊來確定自己是“安全”的。經常聽到有人說:“孩子越大越不聽話”,說這句話的應該是家有9、10個月左右的孩子吧,此時的孩子要爬要學步了,也有個人主見了,不再乖乖讓人抱著而是喜歡到處去探索,但是因為行動上還要依靠大人的輔助,所以要牽著大人按照他們的指示去行動。孩子對于世界是新奇的,一個簡單的動作,重復再重復不厭其煩,問題是大人嫌煩了,粗暴地打斷孩子的探索,孩子自然又哭又鬧。
昨天回到家,婆婆在說鄰居家的孩子,洗澡前哭,一旦洗澡了又很喜歡,洗完了又哭,我毫不費勁地就找到了答案:孩子還沒玩夠水,老人就把她拎起來了吧。類似的情況一定還有很多,包括身邊的同齡人反映自己的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了,聽了她們的講述,也會很清楚問題出在哪里,家里都是老人帶著孩子,老人要做家務要帶孩子,怎么可能能靜下心來耐心陪孩子一遍又一遍做些“無聊”的事情,往往都是讓孩子按照他們的計劃去做,孩子不從,挺肚子、哭鬧,老人“治”得又煩又累,最終得出結論:孩子越大越不好帶了!這種不尊重孩子,不去“聆聽”孩子心聲的行為長期下去,帶孩子變得更加辛苦不說,孩子的性格脾氣將是最大的隱患。
其實我們要做的很簡單,我們懷著無比熱愛自己孩子的心,去細細體會孩子成長的每個進步,同時我們要積極地耐心地配合孩子的每個敏感期,在安全的前提下滿足孩子探索欲望。讓帶孩子的人從家務中脫離出來,專職帶孩子,孩子要抱時抱抱他,孩子要玩時給他玩具獨自安靜地玩,孩子想玩不想吃飯,那就等他玩夠了再吃飯吧,孩子要走不要抱,那么就把推車放家里陪他好好練習走路吧…所謂的愛和自由,愛是基礎,關鍵是自由,給孩子自由,尊重這個小小的弱弱的卻有著無窮能量的孩子,放手讓他去探索這個神奇的世界吧!
【給孩子自由讀后感分享】相關文章:
《給孩子自由》讀后感范文08-21
給孩子自由優秀讀后感想心得作文07-24
有關孩子的經典段子分享07-13
家長對孩子的評語分享06-27
家長給孩子的評語分享06-27
教育隨筆-給孩子更多自由08-04
鼓勵孩子的名言警句分享07-02
教育筆記-孩子需要分享10-26
培養孩子情商的方法分享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