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服飾特點都有哪些
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下面是百分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苗族的服飾特點,希望能幫到大家!
苗族的服飾特點
苗族服裝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從而使這些花團錦簇,流光溢彩,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采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
從制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有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制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于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
從構圖上看,它并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
苗族的服飾文化
一、苗族服飾是苗族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服飾中可看出苗族歷史的發展進程和文化沉積,集中反 映了苗族在與自然的抗衡中對事物的認識和升華,在此間也就產生了苗族的審美意識。文山地區有句俗語:“苗族住山頭,壯族住水頭,漢族住街頭”。這句俗語大致勾勒出文山少數民族的分布狀況,也反映了文山苗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條件。
他們所居住的環境奠定了苗族對山中事物由感性識別上升為理性認識的基礎。服飾是進行民族識別的'手段之一,也是區分民族間的特征之一,直接體現著一個民族的審美觀或世界觀。
文山苗族大致分為白苗、青苗、花苗、漢苗等。根據苗學專家對苗族服飾類型的劃分,文山州的苗族服飾為幾何花衣披肩型(即川黔滇型)的馬關式(即挑花褶裙式)、邱北式(即白裙式)和開遠式(即飄帶式)。
這三種服裝款式包括了自稱為蒙豆、蒙抓、蒙詩、蒙陪、蒙叟、蒙巴、蒙刷的苗族,他們都操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苗語,其文化習俗相近,但各自的服飾都有細微的變化而亦可區分。
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文化的發展,苗族的生活也日益好起來,其服飾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服裝款式已由原來的單一的以深藍色和黑色為基調而發展為色彩艷麗的式樣,而且更接近于藝術舞臺化。
苗族婦女認為,自然界中存在的色彩都是她們所需要的色彩素材,都應把它穿在身上,形成一種源于自然而超越自然的美。
從文山苗族服飾的發展演變情況看,其服飾款式已由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大而肥、寬而松的樣式發展到揚各支系服飾之長的服裝樣式而以展示女性曲線美的審美境界,這種美是刻在苗族女性頭腦里而反映在服飾上的內在的、表現自我的審美情趣。“
自然,作為人生社會的對立面或補充物,最容易引人進入這種審美境界。并誘發審美解悟。這是因為,外在形態的自然,無論在顯示生命活力和生氣灌注方面,還是在萬象紛呈之中表現出的特有和諧引人入勝方面,都能使人產生美感而進入遐想。”
苗族的服飾價值
1、藝術價值。
苗族服飾經過種麻、收麻、績麻、紡線、漂白、織布等一系列復雜的工藝到刺繡、蠟染、裁縫,最后成為一套精美的服裝,無不反映了苗族婦女的勤勞和耐性。
苗族女性抽象的刺繡、蠟染圖案中反映和表現了她們的內心情感世界,同時表達了苗族女性對大自然的認識和了解及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當一個苗族姑娘將自己親手繡的花帶贈與情人時,則不用更多華麗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情人如何的忠貞,只要通過繡花飄帶就將姑娘所要表達的一切都包含在其中,真正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情感境界。
苗族是一個感情極為豐富的民族,其精美的刺繡、蠟染工藝更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
2、觀賞價值。
苗族的刺繡和蠟染圖案,特別講究“規整性”和“對稱性”,就是挑花刺繡的針點和蠟染時的染距都有一定的規格,一定的變化規律,或等距,或對稱,或重復循環。圖案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齊、緊湊感。
尤其是挑花刺繡圖案,很容易在其中找到圓心,坐標軸不論沿橫向還是縱向折疊,都是對稱的。許多圖案,不僅整個大的組合圖案對稱,而且大圖案與小圖案之間也是對稱的。同時很講究圖案的色彩搭配,強調色彩與圖案的完整和統一,似乎事先經過精確計算過。
當你欣賞苗族刺繡蠟染圖案時,是否可以將數學公式、幾何原理套入進行計算,其圖案結構間的等距、對稱關系是分毫不差的。
3、收藏價值。
苗族服飾,是中國所有的民族服飾里最多姿多彩,樣式最多,跨越的時代最久,繡花和銀飾最華麗的民族服飾,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一大奇葩。隨著苗族傳統工
藝的衰落,精美的手工制作的苗族服飾越來越少,隨著老一代苗族會這種傳統工藝的人的離去,傳統的苗族服飾漸漸變得越來越難。
拓展內容
花垣苗族在服飾和飲食有什么風俗習慣
一、服飾
花垣苗族男子的服飾為頭纏布帕,雅酉一帶為花帕,其余地區為青帕,帕長1—3米長,戴多層“人字形”。身穿對襟衣,袖長而小,褲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腳。衣料多為自織“家機衣”顏煞費苦心有花格、全青、全藍等到,花格衣最具有特色。苗族婦女衣較為復雜,頭帕顏色與男子相似,但包法一同,多為拆疊式,由前額向后腦延伸,下小上大,成扁圓形,似古代官婦發髻。雅酉一帶婦女喜包花帕,包法又有區別,層層相疊,如峨冠秋菊。婦女衣服一律滿襟,腰大而長,袖大而短,無衣領。褲短而大,腰系圍裙,胸前、袖口、圍裙、褲腳習慣滾邊,繡花或排紗,并加欄桿于其間,五光十色,焯爍眩目。
夏天,青年男女喜戴羊毛斗笠,腳穿麻板鞋。首飾是苗族婦女喜愛之物,種類繁多,造型美觀,有金飾、銀飾、恫飾、玉飾之分,以銀飾最為普遍。銀飾有銀帽、銀盆、鳳冠、耳環、項圈、手鐲、戒指、牙鑒、扣絆、銀花、銀牌、披肩之別,以耳環、項圈、手鐲、戒指為常戴之物。各種銀飾又有不同造型,項圈就有輪圈、扁圈、盤圖等。
耳環有瓜子耳環、石榴耳環、梅花針耳環、圓圈耳環、龍頭耳環、粑粑耳環等。苗族婦女每當出嫁、串親、做客、趕集、節日赴會等均佩戴銀飾。解放后,苗族服飾逐漸改變,現除吉衛、補拙、雅西、排碧、排料、董馬庫等鄉鎮穿苗裝者居多外,其余鄉鎮男女青年衣著,與漢族無甚區別。
二、飲食
解放前,花垣苗族以大米、包谷為主食,輔以紅苕、大麥、小麥、小米、馬豆等雜糧,一般日食兩餐,五荒六月或災年,貧苦人家常以糠菜充饑。解放后,人民生活有所改善,70年代后期,吃的均以大米為主,其他雜糧逐步轉作為食品工業原料或牲畜飼料。苗族萊肴除自產的新鮮蔬菜外,最具特色的是腌制酸辣食品,如酸菜、酸湯、酸辣子、醬辣子等,均為苗家常菜。苗家歷來好客,來了客人總要以酒肉相待,酒有糯米酒、包谷酒,肉有豬、牛、羊、魚,雞,鴨等。苗鄉平時買魚肉不方便,為避免客人到后臨時張羅不周,因而,一般人家均用特殊方法腌制酸魚、酸肉、臘肉待貴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肉食豐富,隨時可買,腌制酸魚者少,酸肉已無人腌制,招待客人的酒菜與漢族無甚差別。
【苗族的服飾特點都有哪些】相關文章:
顏真卿書法特點都有哪些01-26
春的特點都有哪些特征02-10
寶塔詩的特點都有哪些11-24
達摩蘭花的特點都有哪些12-11
月餅的特點都有哪些口味11-14
唐詩歌的特點都有哪些11-29
唐服飾的特點有哪些特征11-29
唐朝服飾的特點有哪些11-18
傣族服飾特點有哪些獨特之處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