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那么清明節是怎么來的呢?下面跟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其它起源傳說:
介之推的傳說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廣東清明節吃的食物
1、蕎菜
蕎菜是廣東人清明節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時令蔬菜,因與“轎”同音,寓意先人坐轎歸去,免受乍暖還寒之苦。
廣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豬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會將豬肉帶回家后,配上清明時節的菜蔬“清明蕎菜”去炒著吃,還有不嫌麻煩的人家另外用這個“清明蕎菜”配一些雞蛋絲燒肉絲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這些菜肉,這一年的“行清”任務才算完成。
2、薺菜
薺菜是陽春三月的應季時蔬,又因其與“聚財”的諧音,而頗受百姓喜愛。關于薺菜,有這樣一種民間傳說,清明節在祭祖的時候,借助祖先的神靈和財氣,人們會將新鮮薺菜洗凈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風球,再配兩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鍋,每人吃一碗,既可交發財運,又可防治頭痛頭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民間特有的食療習俗。另外,因“薺”與“吉”諧音,所以,薺菜也有“吉菜”的說法。
“農歷三月三,不忘薺菜煮雞蛋”,用薺菜來煮雞蛋是清明節最常用的做法。具體做法其實很簡單:先將新鮮薺菜洗凈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風球,再配2-3片生姜,可以煮成一大鍋,全家吃。
廣東清明節吃什么 11種美食
3、雞蛋
清明節因與上巳節相近,食俗也有吃煮雞蛋。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又清明節蛋,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前者可吃,后者則僅供玩賞而已。
吃雞蛋,是源于古代的上祀節,人們為婚育求子,將各種禽蛋如雞蛋、鴨蛋、鳥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種顏色,稱“五彩蛋”,他們來到河邊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順水沖下,等在下游的人爭撈、剝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現在清明節吃雞蛋象征圓圓滿滿。
4、艾粄
清明節吃艾粄是廣東的傳統風俗。清明節的艾粄被稱為“清明粄”,清明節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葉,剁爛成漿后與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后分給大家吃。由于艾葉有祛濕、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粄身體強健之說。
做艾粄,一般要先將搗碎的艾草加上糯米粉、水、糖,一起拌成團,然后把面團捏成一小團,搓圓捏扁,把搗碎的花生、芝麻等餡料包進面團里,再封口捏成扁圓形等形狀,墊在芭蕉葉上放入鍋中,隔水蒸約20分鐘,清香怡人的艾粄就可以出爐了。
5、菜包糍
清明前夕生活在粵北山區的南雄客家人除了掃墓祭祖、緬懷先輩外,還一直流傳著吃“菜包糍”的傳統習俗。相傳,清明時節吃了黃梔子和粘米做成的包糍,不但可以避邪,還能清熱去濕。
不起眼的菜包糍其實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菜包糍原本是南雄湞江一帶船民的小吃,所以又名“船佬糍”,南雄珠璣巷是著名的廣府人南遷的中轉驛站,也是客家人的聚集地,相傳唐宋時南遷的中原地區先民春夏季節原本習慣用麥子做成面粉來做菜包,一路南遷至嶺南后,由于麥子甚少,便用水磨將白米磨成的米粉來替代面粉,做傳統的菜包糍的風俗也由此在南雄地區流傳至今。
6、粽子
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習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要比端午吃粽子早得多。現今仍有許多地方流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吃粽子的民間風俗。據廣寧縣志記載,當地清明祭奠祖先的祭品中,粽子必不可少。“粽子”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廣式粽子的著名品種有“堿水粽”、“燒鴨粽”、“豬油豆沙粽”、“叉燒蛋黃粽”、“鮮肉蛋黃粽”、“椰蓉粽”等,裹包形式有“四角粽”、“五角粽”,其中“什錦裹蒸粽”,一只重量達500克。
7、螺螄
清明時節是采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廣東和廣西人炒螺螄時,喜歡用蒜頭和鮮紫蘇葉做作料,這不僅能使螺肉的味道更加鮮美,還有一定的殺菌作用。
8、薄餅
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據說這是從古代的寒食節習俗演變而來的。明郭子章《潮中雜記》說:“潮之蔥糖,極白極松,絕無渣滓。”由此可見,潮汕在明代已有食糖蔥薄餅之俗。
薄餅分皮、餡兩部分,皮是烙成圓形的熟面皮,以薄得像紙的那一種最好;餡有咸的、甜的兩種。咸的主要是用蛋、鮮肉、臘肉等制作,可以把蔥末混入香菇、豆芽、韭菜等已經做成的熟料中,混合起來。如果做的是甜餡的薄餅,就經過特殊加工成為‘糖蔥’,做好后就放起來,到時候就用薄餅皮卷起來吃。
清明節習俗
“燒包袱”
所謂“包袱”,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在南紙店買來所謂“包袱皮”,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燒香秉燭,行禮后在門外焚化。試想,現在的人們如能根據自身情況和時間安排,認同一些在家中祭奠的舊俗,可能就會大大緩解每年掃墓路上的擁堵,節約大量的社會資源。
吟詩
曲水流觴曾是上巳日的主要活動。觴就是杯,讓杯子從水的上游順水漂流,流過賓客面前時,可取過一飲而盡,然后吟詩作賦。歷史上王羲之、謝安等人曾有一次著名的蘭亭修禊活動,《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為這次集會所作詩詞寫的序言。試想,每年清明,在民眾中特別是青少年中開展相關文化活動,必然能使他們更加熱愛民族文化。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的由來】相關文章:
清明節踏青的由來03-30
清明節的由來與掃墓11-23
清明節由來的作文05-04
清明節的由來說課01-02
清明節吃雞蛋的由來04-04
清明節的意義和由來11-23
《清明節的由來》教學設計03-28
清明節掃墓習俗的由來04-13
清明節吃粽子的由來04-06
清明節燒紙的由來介紹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