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國演義的人物形象分析對曹操的評價
曹操其實是個極其復雜的人物,他是一個亂世豪雄,能夠運籌帷演謀,鞭撻宇內,做出常人做不出的事業。他又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標志或世襲或禪讓兩種抉擇夾縫中的亂世奸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國演義的人物形象分析對曹操的評價,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演義的人物形象分析對曹操的評價 1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 政治家和文學家,安徽亳州人。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父親曹嵩原是夏侯氏的后裔。曹操文武雙全,史書《魏略》中說,他“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三國志》說他“才武絕人”。曹操官至丞相,封魏王,謚武王,享年65歲。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后,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史稱魏武帝。
中國的史書如何評論曹操呢?《三國志》里說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里,對曹操這個人物的刻畫是偏重于反面的奸詐?還是傾向于正面的英雄呢?
(用當代視角,審視三國紛爭;用史家眼光,論說是非成敗。北京語言大學周思源教授正說三國人物。
三國時期,像曹操這樣的人物不少。也就是說,有不少英雄,或者簡單地說,有許多“雄”。可是,曹操這個“雄”和別的英雄,別的雄,他的區別就在于:曹操奸。可是話又說回來了,我們在第一講里面講了劉備。劉備不也有人稱他為奸雄嗎?但是劉備這個奸雄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可,有人認為他是奸雄,甚至認為他是大奸雄,但是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可,第二點更重要,就是認為劉備是奸雄,劉備的奸其中一點就表現在他的虛偽。我們上次講過,他到底虛偽還是忠厚。也就是說,有些“雄”,雄杰,豪杰,他的奸是出于朝廷斗爭和軍事斗爭的需要。他和曹操的奸雄有一個什么區別在什么地方?曹操的奸雄帶有一點品質性問題,有品質性因素,而且這個品質性的因素,他小時候就這樣,這小子小時侯就比較壞。《三國志》里面有記載:曹操少年的時候,任俠放蕩,不治行業。不務正業。
曹操從小就有點壞,不過也反映出來他腦子快。曹操從小有點壞還出了名了。有一次他問起他的一個朋友,當然那時侯他已經成年了。他說你覺得我這個人怎么樣?他那個朋友笑著不說。說說說,他非要他說。子將(許邵)曰“子治世之能臣”如果趕上好的時代,你可以成為一個非常有成就的大臣;“亂世之奸雄”要是趕上亂世,你就是大奸賊。曹操聽了以后哈哈大笑,特別高興。他并沒有覺得這是罵他。為什么?你肯定我的才干,你看在治世我是能臣,在亂世我成為奸雄,奸雄再奸也是雄啊,也是英雄!再說所謂奸,曹操理解為,在他心目中的奸就是機智,聰明,充滿智慧。在亂世,太老實了那是站不住腳的。所以曹操并不認為奸雄是一個貶義詞,他反而感到高興。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安徽亳州人,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曹操文武雙全,史書《魏略》中說他“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曹操官至臣相,封魏王,享年65歲。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后,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史稱魏武帝。從古至今,人們對曹操的評價紛紜錯雜,毀譽不一。那么,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里,對曹操這個人物的刻畫,是偏重于“奸”還是偏重于“雄”呢?)
羅貫中筆下的曹操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他固然有奸的一面。但是,主要是,突出了他雄的一面。就是說羅貫中他很好地解決了奸和雄的關系,這樣就把曹操這個英雄和劉備,孫權其他等等那些英雄們,那些諸侯們區別開來了。就是說,曹操在《三國演義》里面盡管他有奸詐,甚至有些地方有殘忍的一面,但是作為一個政治家,一個大政治家,大軍事家,他胸懷寬廣,目光遠大,膽識非凡,善于用人。羅貫中并沒有把曹操寫得很壞或者無能,雖然在許多地方也寫到曹操的奸,但是他有的地方著重寫他奸,有些地方著重寫他雄。那么,這二者的關系,總的說來就是寫其奸目的還是為了突出其雄。小說一開頭,羅貫中就很注意這個問題,就是說從曹操這個形象一出現開始,羅貫中就寫出曹操具有的那種過人的機智和遠見卓識。比如說在小說第二回到第三回之間,當時,汗末已經大亂,太監專權,大將軍何進,就是外戚和宦官的矛盾很尖銳的情況下。你看曹操說的話,皇帝死了以后,他認為最重要首先是要立帝,而不是先除十常侍。
為什么?你先把皇帝立了以后你就名正言順了。另外他說,宮中十常侍他們勢力很大,你很難保守機密。你如果現在馬上派人把他們抓了,殺了,根本辦不到。第一最重要的,先得把新皇帝立起來,結果何進沒有采納他的意見,后來十常侍權越來越大,控制不了了,京師軍隊已經不可靠了,就準備要召外軍入京。曹操提出根本用不著,這個事情關鍵要做得機密,把那些宦官殺了就行了,抓了就行了,不要召外軍,一召外軍非大亂不可。結果呢?何進,袁紹,都沒有聽他的勸,后來召外軍進京。董卓進京不就是這么來的嗎?董卓進京以后整個就大亂了。所以羅貫中在把握曹操的形象上,他始終是在突出他的雄,雄才大略,遠見卓識,膽識過人。
之所以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曹操會顯得越來越奸,這和《三國演義》是小說(有關系),而小說需要大量的生動細節,大量的生動細節出現的結果,就使得曹操在奸的方面給人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了!我們再來剖析一個案例,就是袁紹的主要謀士許攸投奔曹操的那個過程。我們看《三國志》怎么寫的:《三國志》非常簡單,因為袁紹不重視許攸的意見,許攸看出來了,袁紹這個人是剛愎自用,早晚必敗,干脆他就跑了,投奔曹操了。他原來跟曹操就是朋友,他投奔曹操的時候,《三國志》的正文,陳壽的正文是這么寫的:(許攸)來奔,(投奔曹操),因說公(游說勸說,勸說曹操),擊瓊等(打擊偷襲)。擊誰呢?就是淳于瓊,淳于瓊是帶了幾千人馬,押送軍糧(袁紹)的押糧官。就那么十幾個字,很簡單。那么《三國志》里頭許攸到底是怎么說的?怎么勸說曹操的沒寫,這個過程沒寫。裴松之的注就把這個說字,說就是勸說,把這個說具體化了。我們看它有哪些發展。
他(裴松之)的注這么寫:公聞攸來(曹操聽說許攸來了),跌足迎之(就是光著腳,他都來不及穿鞋),撫掌笑曰(高興地說):“予卿遠來(予卿就是許攸的字,許攸那么老遠跑來找我),吾事濟矣(我的事就成了,好辦了)。”為什么他這么說呢?因為曹操那時侯軍糧已經用盡了,所以他知道許攸這一次來,不管他是真投奔還是假投奔,他肯定會帶來很多對我有用的信息,哪怕他是假投奔,我可以讓他帶點假情報回去,所以我的事情就要好辦了。然后呢?許攸就問他,說(許攸)謂公曰:袁氏軍盛(袁紹的軍隊很強大,人數比你多多了),何以待之(你怎么對待),今有幾糧乎(你現在還有多少糧食)?因為我們知道,有多少糧食才能打多大的仗。公曰:尚可之一歲(還可以支持一年)。攸曰:無是,更言之(不對,你再說說)。(曹操)又曰:可支半歲。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實也(你不想打敗袁紹,你為什么不跟我說實話?我是來幫你的,你怎么不跟我說實話)?公曰:向言戲之耳(我剛才和你開玩笑),其實可一月,為之奈何(怎么辦,你看怎么辦,我就只能支持一個月,怎么辦)?然后許攸就說,你現在孤軍篤守,外面沒有援助,糧食已經用完了,這是很危險的。
然后就建議他烏巢劫糧,官渡大戰之間烏巢劫糧。這是非常精彩的一個章節。我們從這兒已經看得出來,裴松之注已經大大豐富了許攸的說的過程。這個地方已經可以看出,曹操老奸巨滑了。到小說《三國演義》把這個細節豐富了,它的豐富很重要一個就是加上了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反映出兩個人的心理活動。我們看它這么寫的:第三十回——操曰:有半年耳(也就是半年而已,比“可支半年”就要正生動一點了)。攸拂袖而起(生氣了),趨步出帳曰:吾以誠相投(我是誠心誠意投奔你的),而公見欺如是(而您如此地欺騙我),豈吾所望哉(哪里是我所希望的呢)。操挽留曰(曹操就挽留他說):子遠勿嗔(子遠,你別生氣),尚容實訴(姑且讓我跟你說實話),軍中糧食實可支三月耳(加了一個“實”字)。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當今的人啊,都說你曹孟德是個奸雄,現在一看,果然如此吧!你對我這個老朋友,你都這么不信任,你還蒙我)!這個細節寫得非常地生動。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小說和史書的一大區別:是史書它提供了一個故事的核甚至是核里面的肉,小說通過這個核,把它變成一個血肉豐滿的故事。
(曹操從黃巾大亂,初露鋒芒開始。討董卓,誅呂布,伐袁紹,殺袁術,挾天子以令諸侯,南征北戰,縱橫亂世,威震四海。但毋庸置疑的是,無論是史書《三國志》還是文學作品《三國演義》,著實記錄了曹操的詭異多變。那么,對于曹操的“奸”,周思源先生又是如何評價的呢?)
曹操秉承豪杰之奸
曹操奸不奸?那絕對奸,但是奸得可愛,奸得合理。為什么?因為曹操和許攸盡管是多年的朋友,可許攸是袁紹的主要謀士,而袁紹是現在是曹操的主要對手,他來投奔我是真是假這個還不得而知。因此虛虛實實,互相刺探這是出于朝廷斗爭,軍事斗爭的需要。曹操這個奸是有道理的,有水平的。如果說曹操派出的那個信使,沒有被袁紹抓住的話,許攸如果不知底細,可就被曹操出色的表演給蒙了。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羅貫中在把握寫曹操的奸的時候,他是雖奸尤雄,以奸現雄,奸而不丑,奸得可愛。讓人感到在這個亂世當中,你作為一個大政治家,大軍事家,你不能太老實。曹操確實有奸詐的一面。但是,讓讀者感到不討厭。這個人物的形象是一個立體的,血肉豐滿的,是極具個性的,是他不會和別的那種奸詐的人混淆的。因為奸有豪杰之奸,有小人之奸,而曹操就屬于豪杰之奸。
(曹操好兵法,自注兵書十萬余言。他所著的《孫子略解》開創了整理,注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曹操用兵靈活,賞罰分明,長于選將用將。作為一位軍事家,政治家,曹操在用人方面又有哪些值得玩味的故事呢?)
唯才是舉的曹操
曹操愛惜人才,這是出了名的。咱們讀書過《三國演義》的人,印象都很深。你看徐庶,徐庶入曹營不出一計,曹操沒有殺他。但是徐庶找個借口,離開他身邊了。《三國演義》十四回:曹操帶了漢獻帝,從洛陽遷都到許昌去的路上,結果呢,當時徐晃奉命劫殺曹操,要把漢獻帝奪回去。這時候,曹操派大將許褚迎戰徐晃。許褚也是勇烈過人,跟徐晃大戰五十余回合,不分勝負。曹操下令鳴金收兵,別人就不明白了,說,“咱們如果再打一會兒,再派人上去,就可以把徐晃殺了。”曹操說徐晃是個人才,我不忍心殺他。結果曹操手下有一個謀士,叫滿寵。滿寵就說,我跟徐晃有一面之交。他說,我想辦法勸說他投降。結果,滿寵就扮成一個小兵,小卒,連夜趕到徐晃那兒。徐晃就歸降曹操。后來徐晃在曹操手下成了一員大將,給他立了很多功勞。在曹操決定不殺徐晃要收服他這個地方,點評家毛宗崗批了一句話,講得非常好,他說:曹操見才便愛(這個“見”就是發現,只要發現是人才他就愛),哪得不成大業!你看看,正是說到點子上。所以曹操最后能夠統一北方,奠定了最后三國歸晉,統一天下這樣一個基礎。關鍵之點就在于他善于發現人才,他愛惜人才,善于用人。
(曹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曾在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他希望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有很多,形成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的盛況。既然曹操唯才是舉,寬以待人,那么究竟是什么讓他背負著“奸雄”的評價呢?)
曹操是奸雄還是英雄
說到曹操帶著漢獻帝遷都許昌,那么自然就令人想起另外一句名言,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挾天子以令諸侯”歷來被認為是曹操奸雄的一個重要表現,這是他稱霸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段。那么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怎么看?我們把它夸大一點,曹操如果想當皇帝又該怎么看?過去,人們往往從封建正統觀念出發來批評曹操的奸。奸賊,所謂漢賊不兩立。實際上,我們評價一個政治人物,更多的,要從他的社會效果著眼,也就是對國家,民族,人民是否有利的角度來加以考察。如果我們從封建正統觀念來看的話,那么,曹操當然是一個亂臣賊子。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思考:當時東漢末年,皇帝無能,皇室軟弱,根本無力支撐這座龐大帝國的大廈,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餓殍遍野,人口大大減少。因此,當時的社會需要有一個強勢人物和以他為核心的強勢集團出來收拾這個局面,統一中國。
因此,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是一個正確的戰略決策,這是曹操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歷史上是有進步意義的。曹操,劉備,孫權他們都屬于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強勢人物,在他們身邊聚集了一批有才學的文臣武將。所以,三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和清代一對比就比出來了。清代是不是也需要人才,歷朝歷代都需要人才。但是清代它所需要的人才,你首先要甘心當奴才,你在當奴才的情況下我就用你,你只要有一點不聽話我就殺你。所以,三國時期,真是群星燦爛,民間過去就有這個話: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憑什么皇帝只能讓姓劉的做?所以曹操如果他當時想當皇帝都是好事。但是曹操很聰明,他不當皇帝。當了皇帝以后,他就成了眾矢之的了,所以他活著的時候不當。挾天子以令諸侯更有利于他來統一天下。我們這樣想一想,董卓豈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嗎?袁紹不也是想挾天子以令諸侯嗎?他沒有成功啊!所以,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問題上,反映了曹操非常果斷地抓住了時機這個戰略決策的重要性。
(后世學者認為:貶低曹操是有意地歪曲歷史的本來面目,這是與史實不相符的。曹操唯才是舉,軍事上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生產的恢復有著重大貢獻。那么,之所以從《三國志》到小說《三國演義》曹操會越來越奸詐,除了文學創作的原因以外,是否還有其它方面的因素呢?)
依史實論曹操
那么為什么從《三國志》到小說《三國演義》曹操會越來越奸?除了上面我們講到的原因以外,還有一個因素也很重要,就是時代因素。在三國以后,尊劉還是尊曹有好多變化,變了好多次,這種情況在二十四史里面也是絕無僅有的。《三國志》的作者是西晉人陳壽,那你想西晉司馬氏的政權,他是禪位,是從曹魏自動禪位,但是是被迫禪位得來的。那你想作為西晉人陳壽,他怎么能不把曹魏作為正統呢?如果曹魏不是正統,那么司馬氏政權就不合法,對不對?可是到東晉就變了,東晉按說還是司馬氏。東晉有一部書叫《漢晉春秋》,他的作者習鑿齒是一個很有才學的大學者。他就尊劉了,他為什么尊劉呢?因為那時侯五胡十六國,北方最強大的,當時是拓跋氏少數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所以他不能以魏為正統,他就以劉為正統。
緊接著后來就是南朝,東晉滅亡就是南朝,宋齊梁陳。這個宋,宋的第一個皇帝劉裕,他也姓劉。那個時候裴松之他就是南北朝時南朝的宋人。一方面皇帝本身姓劉,另一方面就是因為北方當時大亂。按說劉裕他也是從司馬氏那里得來的皇位,也是讓他給禪位的,可是就是因為考慮北方當時在胡人手里。所以裴松之的注盡管沒有改變整個《三國志》,不是重新編一本書,但在那里他已經加了一些對曹操不利的材料。就像我們前面講到的,加了不少對劉備陣營有利的材料。到了北宋司馬光,司馬光又是尊曹,為什么呢?因為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也是讓后周的皇帝禪位,迫使他禪位,所以他就尊曹。可是到了南宋,朱熹的時候,他的一本關于三國的書他就尊劉,為什么呢?因為那時侯北方已經在遼,金的統治之下。那么,羅貫中,因為他是元末明初的漢人,占中國人口絕大部分的漢人,不承認元的正統地位。所以在尊劉貶曹的情況下,那么當然曹操奸的內容就比過去要更加豐富一些,就顯得更加突出了。
(作者觀念的變化實際上也反映了不同時代老百姓的心理價值取向。所以,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都反映了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變化過程。正因為民間的認知和歷史原型反差較大,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大文豪郭沫若提出應該給曹操翻案。那么,這個案翻得到底對不對呢?)
如何客觀評價曹操
郭老(郭沫若)給曹操翻案翻得還是對的。他從歷史評價上肯定了曹操對于統一中國北方,奠定天下統一的歷史貢獻。另外,他的話劇《蔡文姬》,他突出曹操的仁義,愛惜人才。這是符合藝術創作規律,也符合歷史真實的。因此,我認為,對那些有名有姓的重要歷史人物,一定要本著基本忠于史實的態度來處理,來創作,不能戲說,更不能胡說。因為你改變的不僅僅是這個人物的形象,你改變的實際上是歷史。《三國演義》成書至今六百余年,之所以一直被大家認為是經典之作,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它就是把握好了這個度,也就是說解決了奸和雄的關系,解決了把曹操是寫成豪杰之奸還是小人之奸的這個問題。
因此,盡管原來《三國志》是尊曹抑劉變成尊劉貶曹,曹操雖然被寫成一個奸雄。但是,羅貫中首先把他寫成的是雄,是作為一代豪杰來表現的,充分展示出曹操那種過人的膽識,魄力,謀略,才學。他是在這個前提下,揭示曹操還有奸的一面,這種奸和那種蠅營狗茍的卑鄙小人之奸決然不同。所以正確地把握好分寸,把握好歷史上確有其事真名實姓的重要人物的度是歷史小說,歷史題材,戲劇影視作品創作的一個重要關鍵。
三國演義的人物形象分析對曹操的評價 2
首先,作為一代霸主,他雄才大略、見識高超。這一方面在與同為奸雄的袁紹的外寬內忌、多謀少決的對比中突出得更為鮮明。如曹操入冀州后,有須發皆白的父老數人跪于地,說袁紹“重斂于民,民皆生怨”,歌頌曹操“官渡一戰,破袁紹百萬之眾”,使百姓“可望太平矣”。
其次,雖然曹操奸詐巧偽,但同時也具有仁德之心,爭取民心,愛惜百姓。他雖然知道劉備胸懷大志,久為必患,但是他認為“方今用英雄之時,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為也。”在關羽掛印封金離去時,曹操又認為“彼各為其主,勿追也。”裴松之贊揚曹操有王霸之度,休美之心。
再次,曹操禮賢下士,知人善任,唯才是舉。他領州牧之后,就急忙“招納賢才”,荀彧來投奔,他認為是“吾之子房”;郭嘉應聘,曹操以為是“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荀彧與郭嘉后來果然成為曹操智囊團的核心人物。典韋、張遼、龐德等人,或是自來投奔,或是被俘的降將,曹操都十分信任,委以重任,后來均成為曹操手下沖鋒陷陣的猛將。
但另一方面,曹操信封的人生原則又是:“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當爭取民心與自己的切身利益相抵觸時,她就會視民命如草芥。如殺呂伯奢、血洗徐州。同時,對待部下,他是陰險和殘酷的,如借倉官的頭來穩定軍心,割發代首、夢中殺人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假名借勢之舉,確實是一種明智的表現,是他成就霸業的一個重要策略和手段。但從道德的角度來看,這又是一種“欺君罔上”的行為,因之小說一再罵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主要影響
一、政治
懲辦豪強
曹操的思想受儒家影響,崇尚仁義禮讓,并試圖以仁義、道德、禮讓教民和行政,即“治定禮為首”。另一方面,他在治國上強調以法治國。在當世戰亂之下,要撥亂反正,只能采用刑法之治。曹操主張執法如山,強調法不阿貴。他說,法令“設而不犯,犯而必誅”。要求嚴格法令規章,賞罰分明,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曹操重視執法者的人選和執法者以身作則的作用,認為這是貫徹法令、實行法治的保證。為此,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處于亂世之中的曹操既強調刑法,也沒有忘記禮教之用。他始終尚禮重法,兩手俱用,并在禮法并舉、兩手俱用中表現出了特有的譎詐之能。
唯才是舉
在人事管理方面,曹操主張唯才是舉,這是曹操政治思想獨具特色的地方。在漢末選官偏重門第、不問才德的情況下,他主張突破門閥界限,實行唯才是舉。他認為,天地間,人為貴。要建功立業,只有靠人的智慧和才能,“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他重視人的才能,鄙視德行禮教,認為遵守封建禮教的人不一定有開創事業的能力,有開創事業能力的人未必肯遵守禮教,所謂“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故而力主起用那些果敢英勇臨陣力戰之士,出身地位低微但有高才異質的人和“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才。并且明令要求下屬“各舉所知,勿有所遺”,不拘一格選官用人。
曹操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他們任用“清正之士”,“務以儉率人”,使得天下士人“莫不以廉節自勵”,即使是權貴寵臣,“輿服不敢過度”。以上變化,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社會風氣的轉變。
曹操的政治思想符合時代的需求,在統一、平定北方的事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主張的法治和唯才是舉是對于漢代德化、孝治四百年傳統的對抗和否定,在政治思想界引發討論,對于后世人事管理思想的影響頗為深遠。
二、經濟
施行屯田,改革戶籍
漢魏之間,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出現大饑荒。這一時期,糧食供應成為各軍事集團最大的問題,因軍糧不足而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采納棗祗等人的建議,利用攻破黃巾所繳獲的物資,在許下募民屯田,當年即大見成效,得谷百萬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設置田官,興辦屯田。屯田以國家投資的方式保證再生產,工作效率高于普通的自耕農。因此短時間內就使地方“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屯田有效地解決了曹操集團的糧食問題,所以曹操自述道:“后遂因此大田,豐足國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
在興置屯田的同時,曹操采取各種措施,扶植自耕農經濟。針對當時人口流失,田地荒蕪的情況,曹操先后采取招懷流民、遷徙人口、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檢括戶籍等辦法,充實編戶,恢復農業生產。
此外,曹操還陸續頒布法令,始創戶調制,防止豪強兼并小農。建安五年(200年),曹操頒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204年),又明確:“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曹操前后實行的這一系列措施,使瀕于崩潰的自耕農經濟不斷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這成為曹操集團的雄厚經濟基礎。
曹操在世時,還大力興修水利設施。如他舉薦的揚州刺史劉馥,修復、建設芍陂、茹陂、七門、吳塘等土壩,蓄水灌溉稻田,使得“官民有畜”。
以身作則,提倡廉潔
在開源的同時,曹操也非常注意節流,并以身作則,提倡廉潔。史書中稱曹操“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后宮的衣服、鞋子不事華麗,帷帳屏風落滿補丁,床榻被褥“敗絮其中”。在曹操的大力糾正下,東漢以來的奢華之風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潔勤儉自律。即使是高官顯貴也不敢過度鋪張,甚至出現了有人故意穿破舊衣服取悅曹操的咄咄怪事。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操反過來不得不下令來糾正這一奇怪的不正之風。
曹操的遺囑,也體現了自己的一貫儉樸的風格:“天下尚未安定,還不是遵守古禮的時候。安葬完畢,所有人都除服。那些率軍屯戍在外的,一律不得離開屯所。有司各率其職。以時服下葬,不要在幕中貯藏金玉珍寶。
【三國演義的人物形象分析對曹操的評價】相關文章: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03-14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內容11-23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模板11-23
《三國演義》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06-04
三國演義曹操形象分析11-23
三國演義人物形象分析11-23
《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形象分析05-12
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形象分析06-12
三國演義劉備人物形象分析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