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源氏物語女性形象分析
《源氏物語》是日本文學史上一部偉大的古典名著。其作者紫式部是日本平安時代著名的女作家,她被譽為“大和民族之魂”。 因其是位中等貴族的宮廷女性,內心本就細膩、敏感,加之她的感情生活坎坷,而且因為有宮廷生活的直接體驗,對平安時期的貴族情況十分了解,所以《源氏物語》讀來令人感動,就仿佛一部古典靜雅而又美麗哀婉的“言情小說”。
書中的文字細膩,優美,雖然簡介令人扼腕無味,但是讀起文本卻會給人一種清秀異常的感覺。書中寫了大量充滿清麗氣息的和歌,也描寫了大量平安時期女子美麗的穿戴。書中描寫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每個人身上都有非常明顯的獨特之處,一言一語都讓人感覺到她們那些或溫柔或冷清或完美或高貴,或是如平民般的安詳等等的心性。但她們的結局大多都走向了悲劇,讓人不忍,直至落淚。
讀過作品一定會發現雖然小說主要是在描寫源氏的愛情生活,但仔細品來會發現紫式部沒有單純地表現“卿卿我我”的愛情,而是深刻的揭露一夫多妻制下婦女的悲慘命運,揭露貴族階級喜新厭舊,玩弄女性的卑劣行徑。
一、獨特女性的芬芳魅力與多舛命運
。ㄒ唬┲辽细哔F的皇室親王女兒
1、藤壺
縱觀整部《源氏物語》,藤壺應該是全書中最高貴美麗的女子,因為是出身于帝王之家,這就使她深知宮廷斗爭的厲害,可她并沒有因此而變得高傲冷酷,在她身上我們仍舊可以看見一顆善良克己的心。她那樣的深愛源氏,然其一生,只能作為源氏的繼母而存在。
從道德對女性的要求來看,藤壺是有罪的。身為桐壺帝最愛的妃子的她,內心里深愛的卻是自己的繼子,并且還生下他的孩子?善鋵嵦賶匾彩且粋犧牲者。她之所以可以得到桐壺天皇的寵愛完全是因為她長相酷似源氏之母。桐壺帝之后是否忘了源氏的母親而愛上了藤壺本人,物語中從未提過。但無論如何桐壺帝的盛年早已過去,而年輕美麗的藤壺與這位只小自己四歲的光彩奪目的繼子發生戀情,似乎也是可以原諒的了。桐壺帝死后,藤壺為了保護源氏和太子,于盛年毅然落發出家,似乎是要永久的懺悔自己的罪愆。而與此同時,源氏也被流放荒地。兩人同時受著罪惡的煎熬。等到源氏官復原位,已是冷泉帝順利登基以后的事情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源氏已不是昔日年少時專心癡情的源氏公子了,他已經有了一干的妻妾,包括被認為是源氏一生唯一所愛的紫姬。他雖然沒有也不可能忘記與藤壺凄美悲哀的愛情,卻也已將其深深掩埋在心中。此時的藤壺,被封為女院,高貴無匹,母儀天下。人前人后只能與源氏商議國事,輔佐皇上,不再提起昔日之情。這對于美貌不減當年的藤壺來說無疑是痛苦的。但是她的身份,她存在這世間的意義,已經不是一個妻子或者一個戀人,而是皇上的母親,一國之母。在這樣神圣的光暈之下,她沒
有了自己,她不可能再是自己。她只能修行念佛,尼裝后隱藏著所有的悲哀。藤壺在三十七歲的春天櫻花初綻之時落葉般逝去。在臨終前雖能與源氏隔簾對話,但垂淚的兩人卻也只能說著朝政的安排。我想藤壺在彌留之際,在愧對上皇的同時,作為一個女人何嘗不想能在糾纏了一世的戀人懷抱中閉上雙眼呢?但是她不能。她維護了一位皇后、一位國母所該有的所有禮儀和高尚,而湮沒了人生中唯一一次刻骨的愛情。在生命的盡頭,她想必是遺憾的吧?假如她不是先皇的公主,不是皇后,不是女院是不是可以多享受一點作為女人的幸福。
這位最為高貴卻遺憾一生的女子,成為物語最神圣的傳奇。
2、三公主
與藤壺一樣,三公主也是皇室的女兒。她的父親是源氏同父異母的哥哥朱雀院,之所以被父親嫁給晚年的源氏,僅僅是為了讓她的生活有所依靠,用朱雀院的話說就是:“那個人很好,你可以把他當作父親”?蓱z的三公主就這樣嫁給了一個年齡都可以做自己父親的男人,開始了作為一個女人的生活。
三公主的出身的確是高貴,但是母親卻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對一個女孩子來說,沒有母親的培育,她所受的教養定是有缺陷的,可能還是重大的缺陷。比如作為一個女人、一個妻子應具有的溫柔體貼,和丈夫相處時應注意的事項,甚至包括如何提防身邊不良的人以便保護自己等等。從源氏和三公主結婚后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出,缺少愛滋潤的三公主,像沒經打磨和雕琢的璞玉一樣,粗糙直露,缺乏溫婉優雅的風度,總是長不大。她做不到善解人意,也不懂的人情世故的深淺;在生活細節上缺乏情趣,對打扮、房間的裝飾全無興趣,對書畫也無法做到專心,在源氏眾多的女人中顯得太過平庸。
等到源氏把三公主娶回家之后才發現還是個孩子的三公主和紫姬一比簡直就是天上地下。每次看到三公主,他總是忍不住回想紫姬在和三公主同年齡時是多么的優秀,久而久之,就對三公主感到了厭煩。但源氏的這種比較對于三公主來說是多么的不公平。]有母親的呵護,從小在深閨里長大的三公主怎么可能達到源氏悉心教養長大的紫姬那種標準呢?是源氏的苛刻毀了三公主的一生。三公主后來與源氏信賴的柏木私通生子的確是由于她年幼淺薄,但假如她一開始就能和一個真心愛她的人結婚,這樣的悲劇或許就不會發生了。
《源氏物語女性形象分析》。
對于三公主,我總覺得無需太過苛責,她所犯的錯誤是所有女人都可能犯的錯誤,那是一個女人在特定的年齡階段、特定的心理時期、特定的空虛環境、碰到一個糾纏不休的人才能發生的。沒有母親在身邊悉心關愛的三公主因從小生活在皇宮,養尊處優,不知道做人還要提防,事情發生后也不會隱瞞,便稀里糊涂地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最后,三公主選擇了出家,可憐她要終身和孤燈經書為伴,永遠也不會知道和品嘗愛情的真滋味了。
(二)高雅矜持的上等貴族女兒
1、葵姬
葵是左大臣之女,“走進葵姬房里一看,四周布置的秩序井條,尤其是這個人,氣質高雅,毫無半點瑕疵。”按理說,如此這般優雅的女人應該博得源氏的憐愛,可是“源氏公子覺得她過于端莊,似乎難以接近,不免美中不足之感。”造成這種境地的根本原因是父母包辦的結果。婚前的源氏和葵姬從未見過面,所以他們沒有愛情可言;婚后兩人又不情投意合,沒有任何感情上的火花,這種表面上是夫妻,但在精神層面和心靈領域沒有交流的狀況一直持續到葵姬死去。
文中有一段寫源氏身患瘧疾從山中醫治完去左大臣家休養時,抱怨葵姬對他冷淡,葵姬回答:“你也知道遭受冷遇的感覺?”說時,她向他流目斜睇,眼中含有無限嬌羞,這樣的表情神態在一如既往地高貴的葵姬身上很少遇見,也是葵姬少有的放開心懷的一次。面對這樣的葵姬,對女人一向周到的源氏卻教訓她說:“你說的被人冷落之語完全是戀人之間的對話。我們既已成親,何苦說這情話!闭f完就撇下葵夫人,一個人到寢室里休息。在源氏的眼里或許認為對妻對妾是完全不一樣的,“你也知道遭受冷遇的感覺”只能是戀人間的對話,換句話說就是對妾要調情,對妻就不必了。有人說“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越不容易得到越要追求!痹词弦欢ㄒ彩沁@樣想的,因為葵姬從一開始就是妻。他無需費力討好,也不用偷偷摸摸,一切如此容易的得到,何須再用手段談情呢!
愛情是在對的時間里遇見對的人,可惜他們在錯的時間里相遇了。假如,他們的婚姻不是以政治為目的,不是父母包辦,源氏或許可以喚起葵姬的熱情。又或者他們再晚點遇見,讓葵姬換做三公主,她性格的高貴與矜持定不會紅杏出墻,而源氏的成熟、穩重也定能帶給葵姬安全感,他們的結局會好很多,葵姬最終也許不會在別人的妒恨之中,無辜地死去。
2、紫姬
紫姬是源氏一手教養出來的,而源氏教養的核心內容是順從和對他的無所保留。他很得意自己的教育成果,甚至在紫姬死后還想:“從幼年起,無論何事,凡我心中不喜愛的,她從來不做!钡聦嵣献霞г诤笃趯υ词弦巡荒軙乘,她在嫉妒、出家、死亡的事情上也是自己的主張,從某種角度說,對源氏也是不順從的。
的確紫姬是源氏最愛的一個人,他為她做的已經遠遠超過了對其他許多人,可是我依然覺得正這種愛摧毀了紫姬。從外人眼光看,紫兒被源氏盜取到二條院西殿,就像掉進?永镆粯印T词献约壕驮@樣教育紫姬“你跟了我,好比在父母保護之下的深閨長大起來一樣,這等安逸是別人所盼不到的,即此一端,便見得你的命運比別人好”,但紫姬的感受是:“誰知我心中一向懷著難于堪忍的痛苦呢?”自己的這種痛苦,是當時社會環境對一個賢惠女人的要求,加上源氏總是用主人加恩人的身份迫使紫姬一直隱忍著自己的不滿和憂傷而已。
其實源氏對于紫姬的愛決不是父親對女兒的愛那么單純無私。他首先要求紫姬待他如父親,百依百順。少許的異樣,都視為美中不足。有一次,因為明石姬的事情,紫姬心中不快,便把身子轉向一旁,茫然地望著別處,表示我自為我。這給了源氏極大的刺激,“連這個人也和我兩條心腸,真教我傷心呵!”我想在源氏的內心深處,他一定認為是自己把紫姬教養大,紫姬一切的行為都是按照自己理想中妻子的模樣去調-教的,現在的紫姬不應該也不許有自己的情感,在源氏看來,紫姬只屬于他自己一個人,甚于屬于紫姬自己。更讓人不能接受的是,源氏在要求紫姬百依百順的同時,還要求她寬厚地接納自己的一切,他把一切都告訴紫姬,在紫姬那里求得理解和認可,每次都帶著傾訴后的平靜和安寧出去找別的女人。紫姬不是花散里、未摘花,只要給個好臉色,只要能夠吃飯穿衣,在源氏的眾多妻妾中茍且地安居一隅就心滿意足;紫姬也不是明石姬,她沒有那樣的城府和心機,不知道順應時勢,她原本就是心直口快、真誠執著的人,是教養和性格使她不能象云居雁那樣哭鬧行事,最終,紫姬心底的痛苦和絕望使她像花兒一般枯萎。
在那個時代,完美幸運如紫姬命運也不過如此,更幸福的人是找不到的,也許只有時代變了,婚姻制度變了的今天才能找到幸運的人吧!今天的女性起碼不至于像紫姬那樣無助和無路可退。
《源氏物語女性形象分析》。
(三)身不由己的中等貴族女兒——空蟬
空蟬是源氏成年后萍水相逢的第一個女子,也是唯一一個終身不接受、逃避源氏之愛的女子。空蟬本是佛教用語“現身”之意,象征無常人世或短暫性。后來音譯為“空蟬”漢字,于是人們便將其引申為“蟬蛻”,或直接比喻蟬本身。這個女子就如同她的名字一樣,淡薄脆弱,若隱若現,“柔中帶剛,好比一絲細竹,看著要斷了,卻始終斷不了,極有韌性”。
空蟬和源氏相遇在一個雨后天晴的日子。那天,源氏于雨后去左大臣家,正巧遇見方向不吉,必須“方違”。為了避免葵夫人對自己的無端猜測,“選來選去,最后選中位于平安京東京極中川旁的紀伊國守宅邸”。那天,紀伊國守家還住著因齋戒而寄宿的父親家的女眷,她就是空蟬——伊予介的繼室,紀伊國守的后母。在源氏與紀伊國守的交談中,他了解到空蟬本應入宮侍候皇上,卻由于雙親早逝,只得帶著弟弟小君嫁給老地方官當續弦。文中的紀伊國守說了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話:“她的到來純粹是機緣巧合。人生的姻緣從來都是難以料定的,女子的命運更是飄忽不定。可憐人啊!笔堑,連當時的男子都會發感慨說女子的命運飄忽不定,可以想象到那時的女子是如何沒有地位。掌權的人總是看不到被掌者的悲哀,現在紀伊國守看到了、源氏看到了、整個社會的男人都看到了,但女人依舊無法改變自己的地位。男人們看到了女子飄忽不定的命運,但他們并不認為是由自己造成的,反而更加認為女人若是沒有一個可以當靠山的男人,命運只能是以悲劇收場。而女人呢,或許是沒看到了,看到了又怎樣,看到了別的女子因男人而地位顯赫,只會愈加接近男人、討好男人。在她們的世界里,“獨立”就像天方夜譚甚至根本就沒出現過。
和《源氏物語》中其他比她容顏更為動人、身份更為高貴的女子們相比,空蟬的形象已然清麗脫俗,即使是在源氏強闖入其內室對她表白的時候,她仍堅守者自己的純潔;蛟S在許多男人心目中,為人妻者,其心之楷模莫過于空蟬了,但我還是想說空蟬最終的命運是由于社會的壓迫和自己的順從造成的。無論是空蟬這么些年來拒絕源氏的理由,還是最后因受不了繼子的糾纏而落發出家,都是因為她逃不出男權至上的思想和社會。在她拒絕源氏的理由中“沒有娘家當靠山,也沒有經濟能力,自己還是有夫之婦”這點說明在她心中根深蒂固著一種女人是無法獨立存活于這個世界上的。有父親兄長的時候,需要他們當做靠山,失去他們后就只能聽天由命,不去爭取,不能爭取。面對源氏的愛,只因已有了丈夫便苦苦隱藏。我想空蟬未必是不愛源氏的,比起蒼老憔悴的丈夫,源氏才更符合一個女子對于愛情伴侶的期望。這么說來,空蟬的這一生定是由遺憾的,她不可在哪怕僅僅一個夜晚忘記自己的身份、忘記對未來的擔憂,投入自己的愛情中。為女子者,竟然不可以為自己活一次,可悲!可嘆!
最后的空蟬幾乎還是保持了美麗圣潔的背影,靜靜的隱沒于我們的視線里。身穿青灰色尼裝的嬌小背影,白皙手指舉著露水花束,如天空中的新月遙遙清輝。
(四)卑微可憐的下層女兒
1、夕顏
夕顏花又名葫蘆花,色白,黃昏盛開,翌朝凋謝。悄然含英,又闃然零落,意味突然香消玉殞的薄命女子。
《源氏物語》中,一開始就成為源氏與夕顏信物的夕顏花,正預示著其早亡的命運。整個物語中天真純潔的夕顏,沒有絲毫世故,嫉妒,人心險惡的污濁。
源氏對于夕顏的愛情,可以說是僅次于紫姬的,對她許下“長記來生誓愿深”的典故,這似乎就不祥地注定了之后夕顏的夭亡。造成夕顏死亡最直接的原因是源氏的另一個情人六條妃子嫉妒詛咒的緣故,但反過來想,也許夕顏這樣單純的精靈,干凈如同白紙,是不適合生存在這個世界,不適合過世間女子爭風吃醋的生活吧!毫無機心的夕顏,在長久的歲月里,必然不適合作為“六條院源氏”的夫人。所以作者只能讓她以死成就了一道永恒純白的風景,沒有衰老,沒有世故,沒有種種的持家手段夕顏竟永遠保持少女的天真。女子至純至美,不過如此!
2、浮舟
浮舟是《源氏物語》后半部的女主角,是作品中八親王的私生女。她在鄉下孤寂的長大,過著不被承認的日子,性格內向。后來由于被退婚,才來到了京城尋找異母姐姐,就是當時的香兵部卿宮的側室夫人,宇治中君的照料。
當時的薰每次看到中君,就會因想到已故的大君而做出一些逾越禮節的事。中君為了
擺脫這種騷擾,同時又考慮到有人可以照顧自己庶出的妹妹浮舟,就告訴他浮舟和已故的姐姐長得非常像。見到浮舟之后的薰大為驚訝,認為兩人的確很像,于是便決定照顧她。但是由于薰是一個對自己身世非常自卑的人,因此格外在意世人眼中的形象。而浮舟由于出身太低,從一開始就被薰君當作侍女般對待,甚至只是藏在宇治,當一個一般的情人罷了。與此同時,從小就喜歡和薰競爭的香皇子,知道有浮舟這樣一個人后,排除萬難的要去和浮舟幽會。所謂妻不如妾妾不如偷,雖然浮舟各方面都不能和他的側室中君相比,但香皇子對浮舟仍然十分熱心。
浮舟從一出場,就這樣夾在兩人之間搖擺不定。薰從一開始就把浮舟當已故的大君替身,根本忽視她本人的存在,把浮舟硬生生安排到以前大君的住處就是明證。而且他一直嫌棄浮舟出身國守之家,總覺得她粗鄙遲鈍,無法和心目中那個完美的故人相比較。而香皇子說穿了根本就是一時的情熱,他這個人向來沾花惹草非常輕浮,對浮舟的熱情只是因為他想和薰競爭,想要比薰更快獲得浮舟的心,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夾在兩人之間的浮舟備受煎熬,在她承受著兩人共同的愛時,加注在她身上的還有兩個男人對彼此的妒火。在這種雙重的壓力下,內向孤寂的浮舟只能選擇投河自盡。這種選擇或許是浮舟眼中對自己命運的最好決斷。
但或許上天不這么認為,投水的浮舟最終被救起。重生后的她突然顯現出了一種精神上的強力,她以前是一個非常優柔的人,也正因為如此才會在兩個男性之間徘徊不已。然而被救后的她開始想,難道沒有一種可以不依附于任何人獨立活下去的方式么?難道女性就一定要得不到自由么?于是后來浮舟斷然選擇了出家。這或許可以說是浮舟以及一部分女性開始覺醒了吧!
二、女性悲慘命運的形成原因
以上例舉的女性都是《源氏物語》中極具代表性的女子,她們的身份或高或低,命運的終回要么走入墳墓一了百了,要么落發為尼斬斷塵緣,要么獨守空閨雖生猶死。偉大的藝術創作總是基于對現實的深刻把握。《源氏物語》中女性悲慘命運的產生正和當時的平安時代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ㄒ唬┢桨矔r代的社會狀況
從當時的政治經濟角度來看,作者所處的日本平安時代是一個以大地主、大貴族莊園制為主要土地所有制,政治上貴族豪門把持朝政、左右政局的時代!对词衔镎Z》誕生前后的一大段時期的主要社會特點是——“攝關政治”。
所謂“攝關政治”類似于我國漢代的外戚干政,具體指藤原氏以外戚地位實行寡頭貴族統治的政治體制!皵z關”是攝政和關白的合稱。天皇幼時,由太政大臣代行政事稱攝政。天皇年長親政后,攝政改稱關白,輔助天皇總攬政事。
“攝關政治”作為上層建筑,是與一定的經濟基礎相適應的。就其本質上來說,是要
保護大貴族在經濟上的特殊利益。日本在“大化改新”后訪隋唐之治,實行班田制與租庸調制,后來,在班田制漸趨瓦解的過程中,出現了莊園制,就是說皇權所有制下的土地被一個個大小貴族“私有化”了。到了平安時代,一批皇族、國家官吏和地方豪族擁有大片的莊園土地,國有領地完全莊園化。以外戚為主的大貴族依仗皇家權勢,營私舞弊,排斥異己,無限擴大自己的莊園與財富并逐漸勃發出在政治上的野心。
當時勢力最盛的是藤原氏一族,因其始祖是“大化改新”中的功臣,所以之后他們一直是全國的頭等貴族,他們能登上“攝關”的寶座,既是靠著這種世襲地位,更是依仗著他們的“后宮政策”。平安時代的貴族們為了可以更好地控制皇權,絞盡腦汁、想方設法的將自己的女兒推為皇后,取寵天皇,生育皇子。從而在權勢之爭中占據有利地位。退而求其次,也要攀上高枝,托庇于有權有勢的王宮大臣。最低標準,也要求門當戶對。平安時代的婚姻必須服從政治、經濟上的需要。當婚姻被視為爭權奪利的工具,那么犧牲的只能是女人的利益了。
正是以這樣的社會制度為創作背景,《源氏物語》中的女子們才會那么的不幸。那些女子她們不能為自己做主,不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她們生來就是被父兄當做政治交易的工具。在書中,葵就是這樣,文中提到“葵自己在家里是父親左大臣的掌上明珠,生的也是如花似玉”,可是掌上明珠又怎樣?如花似玉又如何?當“皇太子十分鐘情于葵,想娶其為妃子”時,“左大臣遲遲未肯答復,因為他早已將自家姬君許配給源氏,也曾如實向天皇明奏”?猿蔀樽蟠蟪嫉恼粕厦髦闅w根結底還是因為左大臣可以借為葵選婿這點來達到自己在政治中和官場上的目的。除了葵,其實空蟬也是這樣,本來她應該入宮侍奉皇上,卻因雙親早逝,只得帶著弟弟小君嫁給老地方官當續弦。她雖不是嫁給了皇權貴族,但從她的遭遇中我們可以看出她的婚姻仍逃不出那種以政治為最終目的的腐敗制度。當時的婦女無法做主自己的婚姻大事,甚至只是發表一下自己的真實想法也不可以,言聽計從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她們的命運被男人們牢牢掌控著。
“攝關政治”本身所孕育的嚴重危機,如同一枚舉行定時炸彈,總要爆發;适遗c貴族的極大矛盾加深了宮廷貴族內部各派勢力之間,宮廷貴族與地方貴族的矛盾,這些矛盾所帶來的種種危機最終又都轉嫁到下層百姓頭上,因而,統治者與大眾的矛盾隨之尖銳起來!皵z政”老爺們的衰落,武士力量的抬頭,人民生活的困苦使整個平安社會,自上而下層層腐爛。最終,被以武士為權力中心的“幕府政治”所取代,平安貴族的殿堂土崩瓦解。男人們的世界就這樣被輕易的打到了,輝煌的歷史已然過去,男人們都不知自己該何去何從,更不要說女人們了。她們原本為政治而生的這唯一目的都已不復存在,等待她們的除了漂浮不定的生活和悲慘多舛的命運還剩什么呢!
(二)平安時代的婚姻制度
平安貴族的婚姻,無論從婚姻理念還是婚姻形態上來說,都是 “一夫多妻制”。日本著名學者井上靖曾經用一句話概括出路日本平安時代貴族女性的處境:“用美貌和才學
來侍奉宮廷和博取高級貴族的寵愛是平安貴族婦女的唯一出路”。
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平安時代的日本盛行一種名為訪妻制的婚姻制度。所謂訪妻婚是指夫婦別居,男女各自與自己母親和同母兄弟姊妹同住,男方在晚上潛入女方家中,短則翌日清晨離開,長則在女家逗留多天,然后回到自己的家,所生的子女隨母親生活,而男性則負責負擔妻兒的生活費!对词衔镎Z》中,源氏與他的第一位正夫人葵姬的婚姻自始至終都是訪妻婚。源氏和葵姬結婚后,葵姬繼續住在左大臣家里,源氏則住在宮中或是二條院私邸。由于源氏戀慕繼母藤壺女御,加上他與葵姬感情不和,因此源氏喜歡住在宮里。大約在宮里住五六日,到左大臣家住兩三日,斷斷續續。這樣的訪妻生活一直持續到葵姬抑郁而終,夫妻雙方始終未能同居。
這種婚姻制度對于女性極為不公平,雖然形式上是以女性為主體,但男子在正式婚姻外,還可以與若干女子保持性-交關系。就如源氏,在書中他到處拈花惹草,上至皇上寵妃藤壺女御和已故太子妃六條妃子,下到居于陋巷的夕顏和宮中五十七、八的老侍女。這其中,有的是臨時,有的是短期,有的則是長期。可是與貴族男子荒淫無度的性生活相反,確定婚姻關系后的婦女卻必須被籠閉在家中,丈夫愿來即來,不想來就不來。丈夫可以在外任意的眠花宿柳,妻子卻不許過問。就像源氏的幾位妻子:葵姬、紫姬、花里散她們只能在家苦苦等待源氏到來,對于源氏的風流韻事敢怒不敢言。再如空蟬,無奈無助時被迫和源氏發生關系,內心痛苦不堪,盡管不喜歡自己的丈夫,盡管覺得源氏英俊非凡,但依舊拒絕源氏直至最后落發出家?障s的這種堅貞一方面體現了平安時期社會對于女性忠貞的強烈要求,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平安時期社會要求女性是風情萬種的。這種本身就矛盾的要求,恰恰反映了這種婚姻制度之于女人的不平等,這是有延續性的文化傳承,更是時代背景賦予女性的意識。而這種意識,是男權利益至上的全面體現,男人們一方面追求浪漫的風流韻事,從中取樂,引以為豪;另一方面,男人對于女性的忠貞,有著極其嚴酷的要求和極端強大的社會壓力,于是源氏一書中,所有的女子失貞之后的第一反映,就是莫叫世人物議,不如死了干凈,可見貞潔之于女性宛如第二生命,當然前提是被世人知悉,暴漏在譏評之下。
結 語
作者紫式部以當時的政治經濟為創作背景,同時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日本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歷史畫卷。她用細膩的筆法為我們展現了平安時代婦女的悲慘生活,真實的再現了日本平安時代的人文風貌。通過對原文的研究,我們深刻的認識到平安時代婦女悲慘命運的形成是由于:平安時代的統治階級內部進行著爾虞我詐的權力斗爭,不論在政治上還是經濟上,婦女都沒有權力和地位,她們只能是被當做政治交易的工具。在男權主義盛行的時代里,女性只能是依附于男人卑微的活著。
源氏物語女性形象分析 [篇2]
有著世界第一部長篇寫實小說之稱的《源氏物語》,出自一個名喚紫式部的女子的纖手。這種文字在男權視野下是很讓人吃驚的,而在平安時代的盛世,這種“異!毖陲椓恕扒Ъt一哭”的場面!对词衔镎Z》具有中國《紅樓夢》之稱,在日本文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对词衔镎Z》主要描寫源氏的愛情生活,但又不是單純的描寫愛情,而是通過源氏的戀愛和婚姻,揭示了以日本平安時代為背景的一夫多妻制度下婦女的悲慘命運。
《源氏物語》以平安時代攝關政治為背景,通過主人公源氏的生活和愛情經歷,描繪了當時以貴族聯姻為政治手段的貴族生活。對大量不同女性形象的刻畫是這部作品的特色。那些如花似玉,風姿卓卓的女子如同花園里姹紫嫣紅,競相開放的花朵,她們爭相為一人——源氏,綻放著自己最寶貴的青春和年華。然而最美麗的花朵也有凋零的季節,那些為源氏無怨無悔付出的女子也終究逃不過歲月的洗禮、年華的消逝、命運的掌控,帶著對源氏的愛和恨,對源氏的等待和心碎,對源氏的留戀和憤恨,消融在這個令人神傷,令人回味,令人厭倦的世界。留給源氏的是無限的傷感和終生的寂寞,而留給后人的則是對那些女子的無限嘆惋之情。
高貴典雅的藤壺皇后、矜持端麗的葵姬、善妒執著的六條妃子、紅顏薄命的夕顏、艷麗輕浮的軒端荻、秀美動人的紫姬、貌美持重的空蟬、平庸古板的末摘花、多愁善感的明石姬、天真幼稚的三公主……眾多鮮艷的花卉綻放在源氏為她們營建的花園中,經春歷夏,飄落凋零。作者為這些性格迥異的女子安排了不一樣的人生,不一樣的愛情,不一樣的結局。
任是無情也動人——冷靜而理智的藤壺妃子
藤壺妃子,因酷似桐壺帝的寵妃桐壺更-衣,而在桐壺更-衣去世后等到了皇帝的的寵愛,成為了源氏的后母。源氏自幼喪母,而且聽說藤壺妃子肖似亡母,再加上父皇的憐愛允他出入宮閨,他便得以常常親近藤壺妃子。源氏對這位長的很像自己生母的妃子異常親近,小的時候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對母愛的渴望。然而隨著年歲漸長,源氏的這種單純的依戀的之情在藤壺妃子的身上逐漸發展成為了深深的愛慕,進而演變成了終身的追求。如果從一個情人的角度來說,藤壺妃子她是幸運的。能使一個男人對自己的感情維系一生,始終念念不忘,并作為以后一生尋找伴侶的標準,她是成功的。但如果從一個女人的角度來說,她是不幸的。姑且不說源氏對她的感情到底有多深,單憑她只是作為源氏生母的替身來說,就是可悲的。一份愛情的得來源于自己的兒子,源于他對自己母愛的依戀即便演變為男女間的愛情,這也著實令人難以接受。這樣一份畸形的,有違倫理的愛情,即使在現代社會也是為人所不齒的,更何況當時的日本。
藤壺妃子的一生都活在痛苦與掙扎中,自責、內疚、愧悔以及與此相矛盾的甜蜜和對源氏的愛慕、憐惜、愧悔、種種復雜的心情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她的內心。對于那個在自己關愛中成長的兒子,藤壺妃子是很愛他的,無論是親情還是愛情。正是這種矛盾的情感使得她進退兩難。一次錯誤的幽會,鑄成了令她終身抱恨的大錯——懷上了源氏的孩子。也正是這個不該來的孩子,再次見證了藤壺妃子的冷靜和理智。如果說在沒有產下冷泉帝之前藤壺妃子在對源氏的感情上還有著牽絆和不舍,那么在她做了母親后盡管她依舊戀慕著源氏,卻能夠用女性少有的強有力的理智與冷靜、克制自己的軟弱與對源氏的感情,一次次無情地拒絕了源氏的妄求。為了太子的未來她堅定地與源氏保持應有的距離,哪怕并不是出自心甘情愿。為了能減少太子登基的阻力,藤壺妃子在桐壺帝周年忌辰上自請出家。她用自己后半生的青春年華喚醒了源氏,保全了太子。舍卻皇后之尊,舍卻塵世繁華,舍卻源氏的柔情蜜意,自此而后,黃卷青燈,長伴古佛,苦守孤寂的生涯,這實在是需要非凡的勇氣與決心。在她美絕塵寰的風姿容華之外,更熠熠閃爍出剛毅果決的理性光輝。她的理智、冷靜、堅強、忍讓、決斷與思慮之細密深遠,無不在這一幕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藤壺妃子如同盛開的彼岸花,是高高在上難以觸及的遙遠存在,她始終帶著夢幻般凄迷的色彩。又猶如極樂凈土中的嬌艷牡丹,永恒不老地盛開于源氏的生命之中。
為誰零落為誰開——為源氏盛放而身心交瘁的紫姬
紫姬,陪伴源氏一生的女人,也是源氏一生真愛的女人。出身高貴的紫姬,父親是兵部御親王,姑姑是藤壺妃子,她品貌端莊,氣質高雅、富有才華,還具備男性貴族所要求的隱忍順從的美德,成為正夫人之后更是處事得體、盡善盡美,得到了源氏一生的真愛。但這個看似高貴令人艷羨的女子,真的就很幸福嗎?她的生活真的猶如表面所看到的那樣,夫妻恩愛,幸福甜蜜嗎?這恐怕只有紫姬心中最清楚了。
紫姬對源氏來說是特殊的,不單單是她的容貌酷似藤壺妃子,更因為源氏在她的身上傾注了太多的感情。這里面有男子對女子的愛戀之情,父親對女兒的關愛之情,兄長對妹妹的疼惜之情……太多太多的感情夾雜在其中,想必源氏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他對紫姬到底抱有一種什么樣的感情。紫姬在源氏的呵護和教養下長大,出落的愈發的美麗,也愈發的符合他心中的女神——藤壺妃子的形象,因為紫姬就是他按照自己心中所愛的人的形象一點一點培養起來的符合他要求的完美女性。當紫姬還小的時候,源氏對紫姬的感情也許還沒有超出父兄的范圍,但隨著紫姬的成長,無論是容貌還是品行都逐漸達到源氏心中的標準時,他對紫姬的感情就不那么單純了。是愛嗎?還是僅僅把她當作藤壺妃子的代替品?想必源氏自己心中也很迷茫。但可以肯定的是,源氏對紫姬的寵愛,對紫姬的感情是真實的,不論這其中摻雜了多少人為因素。源氏一生雖然有很多的女人,但是能讓他付出真心的卻只有紫姬一人。他可以允許其他的女子行為出軌,可以允許她們不愛自己,也甚至會去厭惡一個女子,但是他卻不能允許紫姬的背叛,紫姬的離開,他本人也無法去恨紫姬。所以當紫姬對他不再抱有任何幻想徹底死心想要出家時,他堅決的不同意。他寧肯看著紫姬郁郁寡歡,身心俱疲也不肯放手。但留下的卻只有香魂一縷和無限的追憶……
對于紫姬來說,她看似幸福的婚姻實則背負了太多的隱忍和等待,太多的傷痛和孤獨。紫姬只是“源氏之妻”,一生幾乎全部屬于他。她沒有母親的悉心教養,沒有父親操心她的婚事,沒有仰慕者送來風雅的書信,沒有期待意中人光臨的芳心萌動,也沒有親生的兒女承歡膝下,一輩子她只是在源氏的安排下,領受他的愛情。而只是這份愛情還是不完整的,不是“原創”的愛情。年幼時,她沒有家人兄弟姐妹在身邊,有的只是亦兄亦父的源氏在身邊。長大后,也沒有一般女孩兒經歷的甜美愛情,沒有追求自己的英年才俊,更沒有一份像樣的婚禮和親人們應有的祝福,有的只是源氏深沉而復雜,沉重而牽絆的愛情。為人妻后,也沒有自己的兒女承歡膝下,卻要養育自己的丈夫與其他女人生的孩子。在孩子面前要扮演著慈母的角色,在丈夫面前要隱藏好自己嫉妒的情緒,努力做到源氏心中要求的樣子。維護著源氏的面子,自己的地位,和看似和諧的大家庭。為了一份不完整的愛情,紫姬用自己的“真”自己的“情”換來了源氏心中不可動搖的地位,換來了風光無限的正妻地位,換來了源氏一次又一次的出軌和背叛。而這份不平等的愛情,也隨著紫姬的香消玉殞而永遠的留在源氏的記憶中。
如果用一種花來比作紫姬,那么日本的櫻花是再合適不過的了:櫻花象征著純潔,高貴,忠貞,代表著對生命、幸福一生一世的永不放棄,對愛人的堅貞不渝。紫姬就像一朵櫻花,帶著對生命的執著,對愛情的渴望,對愛人的堅守,永遠只留下了那淡淡的香氣。
日出紅杏依云哉——一生寂寞的葵姬
葵姬,同樣的身份高貴,容貌艷麗,她有疼愛她的父母,兄長,還有令人艷羨的源氏正妻的地位。她應該說是幸福的,至少她比紫姬有一個堅實的后盾做支撐。但同樣,得到親情的同時她也丟掉了愛情。一樁沒有任何幸福而言的婚姻,一樁建立在政治利益基礎上的婚姻,最后流血犧牲的只能是那個被推上風口浪尖的女人和她短暫的一生。
用一個女人的一生換取政治上的利益,對于一個家族來說也許算不得什么。這也許是那個時代女子最好的歸宿,也是她們生來的使命。所以,葵姬對這樁不幸的婚姻沒有太多的感觸和掙扎,她像其她的女子一樣,順從了父母之命,安安靜靜的接受這份荒唐的婚姻。正因為她是貴族女子,從小接受了高雅的教育,所以她明白應該如何做一個好妻子。在外人面前,他們夫妻是和睦的,她沒有令源氏失望,努力的扮演著賢惠的妻子形象。私下,對于源氏的花心她也從不干涉,甚至對源氏都是冷淡的,避之不及的。也正是她的冷淡,才令源氏覺得她過于矜持,令人意興索然,頗為厭倦,如此這般惡性循環,夫妻關系更是僵化,尤其是源氏18歲時迎接紫兒入府,悉心教養,百般寵愛,葵姬聞知以后,對源氏更加疏遠冷淡,然而她的驕傲卻決不允許她像其他女子一般,將種種怨恨嫉妒、思念,訴諸于言。于是乎夫婦相對之時,雖然近在咫尺,兩顆心的疏離,卻有若天涯。從外表來看,不知內情的人還以為他們二人是一對鴛鴦堪羨的神仙眷侶。可是有誰知道繁華富麗的物質生活背后葵姬的孤獨寂寞縱然她嬌艷高雅,仍舊喚不起源氏對她的熱愛與疼惜;縱然她的居處金雕玉砌,在源氏眼里甚至比不上夕顏的陋室。
一個涂有正妻之明,但卻得不到自己丈夫真情的女人,獨守著寂寞的院落,看著自己的丈夫四處留情,內心是多么的痛苦與無奈。葵姬對于源氏的感情并不像她所展現的那樣冷淡,只是礙于她高傲的性格,不允許她去向自己的丈夫祈求感情。無奈之下只能將那份愛意深藏在心底,也許,正因為愛著,才會有跟這愛同樣深切的怨恨與冷漠。驕傲與矜持的面具卸下,才能看得見她埋藏至久的真情。或許是感覺到了大限將至,還是為源氏所描繪的夫妻恩愛的未來而欣喜?依依不舍地,葵姬注視著源氏離去的背影,卻無人知道,在那一瞥之后,從此便是生死彼岸的永隔。
在葵姬26歲的短暫時光中,雖有婚姻,卻幾乎從未得到過丈夫的一點點溫情,“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云栽!彼拖褚性贫缘娜者吋t杏,空自高貴、美麗、卻沒有得到過愛人的真心憐取疼惜,惟有和云伴日,度過了不幸而寂寞的一生。
“陵園妾,顏色如花命如葉。命如葉薄將奈何,一奉寢宮年月多。年月多,時光換,春愁秋思知何限……”紫式部在《源氏物語》中為女性譜寫了一首悲哀凄涼的挽歌。古今多少如“陵園妾”般的女子,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自己的淚水。她們如花般的容顏如同百花園中爭奇斗艷的群芳,競相綻放著自己,用自己的青春年華換來駐足者的回眸一笑。一生的等待,換來的卻是滿身的傷痛,所有的真情,換來的不過是千分之一的憐惜。所愛的人可以瀟灑的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而付出的真情又再為誰而傷呢?
【源氏物語女性形象分析】相關文章:
廣告中女性形象分析10-21
簡愛女性形象分析03-22
廣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1-23
史記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1-23
圍城中女性形象分析11-23
白鹿原女性形象的分析11-27
唐傳奇女性形象分析10-20
現代廣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1-23
紅樓夢女性形象分析11-23
桃花扇中女性形象分析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