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課后反思提高教學效果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是課程改革理念的直接應用者,同時也是課程實施過程中最直接的參與者。教學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教師。我國學者熊川武教授認為:“反思性教學是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3]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從而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活動。我認為教學反思,主要包括教師對“教”的反思和學生對“學”的反思兩大層面。
一、強化教師對“教”的反思
教師要加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的得失與成敗,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才能不斷提高自我素養,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進而完善教師教學藝術。教師對“教”的反思具體如下:
(一)備課階段的反思。
教師備課時先要對過去的經驗進行反思,對新的教育理念進行反思,對學生現在的實際情況進行反思,對現在的.教學條件進行反思,對現在的教學手段、教具、學具進行反思,從而使新的教學設計建立在對過去經驗、教訓和現在教育理念、教學條件反思的基礎上,確保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運行。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
(二)教學過程中反思。
一是反思學習內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還需要在哪方面進行補充,師生在課堂上的交流對話和合作是否充分。二是反思教學過程是否適用所有學生,是否還有學生不適應,怎么引起學生參與教學。三是反思自己對知識的準備和課前的教學設計方案是否合理。特別是在導入新課時,要設法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后再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三)教學實踐活動后的反思。
教師課后對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進行思考性的概括,對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和學生的表現及教學的成敗進行梳理,思考教學的結果如何?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是否學會了學習?因為“教會”不只是提供給學生某種學習方法,讓學生按照一定的步驟、程序去學習,而且應設法讓學生多體會和感悟,引導學生總結對他們自己適宜的學習方法,經過自己感悟出來的方法對學習者來說才是管用、好用的。
【加強課后反思提高教學效果】相關文章:
加強教學反思提高教學效果05-01
反思教學提高教學效果05-01
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反思05-01
實踐教學反思提高教學效果05-01
提高實習教學效果05-01
如何提高教學效果10-09
提高化學方程式教學效果的研究及反思05-01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05-01
提高物理教學效果心得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