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讀書筆記
笑傲江湖》政治寓意比較突出,正與邪沒有明顯的分野,日月教擺明了要一統天下武林,是為黑道,卻發生了東方不敗的篡位事件,令名義上的白道得以喘息生養,不料出了左冷禪這樣一個野心家,武林因此又生事端。小說以白道爭奪《辟邪劍譜》為開篇,左冷禪野心暴露(殺劉正風)為斷開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斗爭,其中岳不群以陰謀家的形象出現,奪榷辟邪劍譜》計劃實施了好幾年,天正一味剛直,是為政治領域里的固執人物,因此金庸必然將其犧牲在政治斗爭中,莫大先生只愿飄逸江湖安居樂業,不求聞達,但比天正強,他有非常敏銳的政治覺悟,所以最后得以保命,方證、沖虛就更不簡單了,早已洞悉左和岳的計劃,并插身其中,努力維持武林保持原貌——無非是保持少林、武當的武林至尊的地位,這兩位的個性描寫可能因為金庸本人信佛,沒把他們擺弄的過于陰險,是為缺憾!雖然要表現他們佛道修養高深,但也不能把他們當傻瓜,這一點金庸是意識到了的,所以說他們有先見之明,再加一些“看不破,看得破”之類欲蓋彌彰的話,小說整體就顯得飽滿了。向問天與令狐沖并肩御敵的一段最具《笑傲》政治寓意的代表性,兩個人,一個是正,一個是邪,敵人數百,也是有正有邪,當一名道士說道:“邪魔外道為害江湖,我輩修真之士伸張正義,除妖滅魔,責無旁貸。”向問天笑道:“好一個除妖滅魔,責無旁貸!你們身后這許多人中,有一半是魔教中人,怎地不去除妖滅魔?”那道人道:“先誅首惡!”時,武俠小說中一切概念性質的正邪觀都給推翻了。
《鹿鼎記》完稿發表初,據金庸在一篇文章上說許多讀者給他來信,表示懷疑這部小說是別人代寫的。《鹿鼎記》中官場為人描寫較多,武俠味較淡。我想那些有疑意的讀者肯定是沒注意細看金庸的武俠,他的小說其實非常模糊是非的,這些讀者可能只注意到金小說中的英雄俠士,而忽視了金庸對律法也是極度叛逆的',其小說中的英雄俠士也絕不是以執法者的姿態出現,諸如黃蓉、任盈盈、趙敏、周芷若、青青等女主角都有過道德或行為上或重或輕的出格的舉動,但大俠們多是視若無睹(當然金庸解釋為環境的變換更替)。言歸正傳,韋小寶智商極高,而適應能力又極強,雖然沒有武功,但幾乎就是不可擊敗的,任何不利的環境下他都有求生或是逃逸的手段(無巧不成書,其中不乏巧合和運氣),這方面金庸解釋得很清楚,譬如面對太后的追殺,譬如不幸被有殺師弟之仇的桑結逮個正著,他都以高超的機智、口才及利用環境與有利的事實化險為夷,甚至變逆勢為優勢,并且合乎情理。換個環境,如果韋小寶在當今時代,也必有其謀身并成就偉業的手段。這部小說充分體現了金庸的智慧,金庸所以能成為武俠小說大家的原由也即在于此,他不會告訴你這個角色有多聰明多厲害,他以故事變化的推進形式告訴你,讓你相信,有真實感。
《書劍恩仇錄》和《碧血劍》主角性格重復,敘述方式流于傳統,就我看來是金庸比較失敗的作品。《俠客行》以孿生兄弟為主題開展故事,似乎沒有多大感染力,所幸小說名是《俠客行》,最終“俠客行”武功為一個不識文字的人通曉,寓意比較深遠:越執著于一件事越易事倍功半,而本身的知識反而是對進修另一項知識的阻礙。
《雪山飛狐》和《飛狐外傳》應該是連續的一個故事,但看《飛狐外傳》的內容已經完全獨立了,我覺得其中最精彩的一段是胡斐與苗人鳳共餐,胡斐用筷子夾菜,苗人鳳就憑他落筷時的風聲辨別落筷位置而阻止,胡斐意識到這一點時,欺他雙目失明,緩緩落筷,夾起菜時迅速收回。作者的評價是胡斐自從把這塊菜夾出來時,已步入一流高手的境界,他沒有解釋為什么如此,我想一流高手的標準就是能夠隨機應變,以己之長攻敵之短。而武技高深的人未必有應變的才能,通過這一點可以體會古龍、溫瑞安、黃易都喜歡把武功高的人寫得思想境界也高的道理了,只有思想境界跟得上武學的高度才能算是真正的高手。
【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經典讀書筆記06-23
讀書筆記精選06-20
讀書筆記的隨筆08-01
美文讀書筆記11-07
經典美文讀書筆記11-07
邊城讀書筆記06-29
邊城的讀書筆記06-29
《簡愛》讀書筆記精選07-05
讀書筆記參考07-06
必然讀書筆記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