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類讀書筆記
1、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天性是非理性的,人的行為取決于無意識的需求和欲望;而行為主義者由于不研究人頭腦內部的事件,因而認為人是否具有理性無關緊要,在他們看來,只要對環境中各種刺激進行精心的安排,引出有機體的反應并加以及時的強化,就可以控制和塑造人的行為。
2、皮亞杰認為,人總是積極地、理性地試圖學習。他把兒童看作是積極的學習者,他們會主動地建構有關外部世界的知識。
3、他認為“發生認識論就是企圖根據認識的歷史、它的社會根源以及認識所依賴的概念與運算的心理起源,去解釋認識尤其是科學認識的一門學科”。也就是說,發生認識論研究人的認識發展,它要解決人(群體和個體)的智慧是通過何種機制,經歷怎樣的過程,怎樣從低級水平過渡到高級水平的這類問題。總之,發生認識論研究的主題是,認識是如何發生或起源的,以及認識是如何逐漸發展的。 4、皮亞杰關于兒童如何獲得新知識的觀點,通常被稱之為認知建構主義。他認為,人們通常是在自身經驗的基礎上建構自己的知識;人們需要親身探索和經歷事物的機會。
5、為什么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呢?其理由是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探索事物如何運作的好奇心,即人具有一種探究世界的內部動機。
6、皮亞杰認為,個體的認知發展就是通過同化和順應日益復雜的環境而達到平衡的過程。當個體面臨環境中新的刺激,總是先試圖去同化,如同化成功,便得到暫時的平衡;如原有圖式無法同化新刺激,個體便會做出順應,即調節原有的圖式甚至重建新圖式,以達到新的平衡狀態。
7、個體后天建構的圖式最初源于動作,這種主體和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觀點構成了皮亞杰理論的核心。具體地說,主體主動地組織圖式去同化環境中新的信息,如同化成功,圖式得到豐富;如同化失敗,則原有圖式得到改造或建構新的圖式。隨著同化和順應的進行,兒童的認知能力不斷得到發展。
8、在皮亞杰看來,影響認知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四類:成熟、物理環境、社會環境和平衡化。
9、教育的關鍵在于,對不同發展階段的兒童提出恰當、不超出兒童的同化能力,又能促進他們向更高階段發展的、富有啟迪作用的“適中問題”。
10、具有自我調節作用的'平衡化過程在認知發展中起關鍵作用。……具有自我調節作用的平衡過程是智力發展的內在動力。 11、感知運動階段(0-2歲)的主要特征是:兒童僅靠感知動作的手段來適應外部環境,并構筑感知動作圖式。
12、處于感知運動階段的兒童,在認知上獲得兩大成就:主體與客體的分化及因果關系的初步形成。
13、處于前運算階段(2-7歲)的兒童,由于語言的出現和發展,使兒童逐漸用表象符號來代替外界事物,開始出現表象或形象圖式。
14、在前概念或象征性思維階段,兒童已能運用概念進行思維,但兒童運用的概念與成人運用的概念有著很大的差異。
15、在直覺思維階段,兒童思維的主要特征是,他們的思維直接受到知覺到的事物表面顯著特征的影響。
16、處于具體運算階段(7-11、12歲)的兒童的邏輯推理是具體的,不是形式的。他們只能對具體事物、具體情境進行思考,如果在純粹語言敘述的情況下進行推理,兒童就會感到困難。
17、 處于形式運算(11、12歲以上)階段的兒童,傾向于從可能性開始,然后進展到現實;當面臨問題時,他們會細致考察問題情境,并試圖確定所有可能的解決辦法,然后再來系統地檢驗哪一種方法才是現實的。
18、在維果斯基看來,由于兒童自出生以來就處在其周圍特定的社會環境的影響之中,他的成長過程中必然伴隨著他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中語言文字符號的學習,在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符號的過程中,他以其所掌握的心理工具為中介,他的高級心理機能逐步從低級心理機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在整個認知發展過程中,對高級心理機能而言,主要受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
19、兒童的心理機能發展的原因何在?維果斯基強調以下三點:其一,受社會文化—歷史發展以及社會規律制約的結果。其二,兒童在與成人交往的過程中,掌握了能對高級心理機能起中介作用的工具——語言、符號——的結果。其三,高級心理機能本身不斷內化的結果。
20、語言與發展:語言是維果斯基認知發展理論的核心,維果斯基認為,語言在兒童認
【教育類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教育類書刊讀書筆記06-25
教育類讀書筆記大全07-04
教育類書籍的讀書筆記范文10-09
關于教育類讀書筆記6篇09-03
教育類讀書筆記范文(精選5篇)03-29
教育類讀書筆記800字(精選7篇)04-08
教育類名著讀書筆記范文(通用15篇)07-12
教育類經典座右銘05-28
教育類格言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