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級經濟師報名申報條件
高級經濟師資格實行考試與評審相結合的評價辦法。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于高級經濟師報名條件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高級經濟師報名條件
高級經濟師考試報考必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博士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取得經濟師(或相近專業中級專業技術資格,下同)資格后,從事本專業工作 2年以上。
(二)碩士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取得經濟師資格后,從事本專業工作 4 年以上。
(三)大學本科學歷(學士學位),取得經濟師資格后,從事本專業工作5年以上。
(四)取得大學專科學歷后從事本專業工作15年(或取得大學專科學歷且累計從事本專業工作20年)以上,取得經濟師資格后,從事本專業工作5年以上。
(五)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 ( 及相應獎項 ) 以上獲獎項目的主要完成人(以個人獎勵證書為準);或獲市級以上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或獲得省(部)級(包括全國性行業)以上優秀管理獎項。
企事業單位中,凡直接從事經濟管理、生產經營管理、經濟計劃、經濟貿易、經濟監督、經濟研究、生產調度、財稅金融、開發投資、證券保險、網絡商務、物資物價、資產評估、人力資源管理、房地產業、旅游業、社會保險以及企業職工專業技術培訓教育、企業經濟法律、企業管理咨詢等崗位工作的.經濟專業人員,符合相應任職條件的可申報評審、確認或通過考試取得經濟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高級經濟師范圍
企事業單位中,凡直接從事經濟管理、生產經營管理、經濟計劃、經濟貿易、經濟監督、經濟研究、生產調度、財稅金融、開發投資、證券保險、網絡商務、物資物價、資產評估、人力資源管理、房地產業、旅游業、社會保險以及企業職工專業技術培訓教育、企業經濟法律、企業管理咨詢等崗位工作的經濟專業人員,符合相應任職條件的.可申報評審、確認或通過考試取得經濟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高級經濟師考試報名學歷、資歷要求必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博士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取得經濟師(或相近專業中級專業技術資格,下同)資格后,從事本專業工作2年以上。
二、碩士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取得經濟師資格后,從事本專業工作4 年以上。
三、大學本科學歷(學士學位),取得經濟師資格后,從事本專業工作5年以上。
四、取得大學專科學歷后從事本專業工作15年(或取得大學專科學歷且累計從事本專業工作20年)以上,取得經濟師資格后,從事本專業工作5年以上。
五、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 ( 及相應獎項 ) 以上獲獎項目的主要完成人(以個人獎勵證書為準);或獲市級以上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或獲得省(部)級(包括全國性行業)以上優秀管理獎項。
報考高級經濟師條件
專業知識
一、系統掌握經濟管理專業理論知識,熟悉相關專業知識和現代經濟管理科學知識。
二、掌握國家有關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經濟工作的方針、政策, 熟悉國家經濟法律、法規及各項配套法規、規章和規定。
三、了解國外現代經濟管理科學理論、方法和發展趨勢,結合本行業或本部門(單位)的實際情況,提出有較高價值的政策性意見, 指導本行業或本部門(單位)的經濟工作。
工作經歷
取得經濟師資格后,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主持大、中型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2年以上。
二、作為骨干參與大、中型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2年以上。
三、主持或作為骨干參與1項以上國家、省(部)級或2項以上市 級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改造等項目方案的組織和實施,經實踐證明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四、主持小型企業的經營管理工作,主要經濟指標連續3年以上名列本市同行業企業前三名(以市級以上行業主管部門證明為準)。
五、主持或作為骨干參與總價值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經濟項目的咨詢評估或總額500萬元人民幣以上投、融資項目的論證,經實踐證明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六、長期從事經濟管理工作,為部門(單位)全面提高經濟管理水平作出顯著貢獻,并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七、承擔2項以上省(部)級重點課題或3項以上市(廳)級重點課題的研究, 并寫出有較高學術水平的研究報告。
高級經濟師考試大綱
第一部分經濟學
一、社會主義階段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二)資源配置方式與市場經濟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基礎和體制框架
二、社會主義經濟中的所有制關系和產權制度
(一)所有制關系和所有制形式
(二)市場經濟與產權制度
三、現代企業制度與公司治理
(一)國有企業改革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二)公司制度
(三)公司治理結構
四、收入分配制度與現代公平效率原理
(一)個人收入的分配過程與收入分配的調節
(二)收入分配方式與居民收入來源的多元化
(四)社會公平與經濟效率
五、經濟增長與經濟波動
(一)產出、就業與經濟發展
(二)經濟增長方式及其轉換
(三)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戰略
(四)經濟波動
(五)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
六、市場經濟運行與宏觀調控
(一)市場機制的有效性
(二)市場失靈和市場功能缺陷
(三)政府的作用和宏觀調控
(四)宏觀調控的目的和政策目標選擇
七、金融市場與金融監管
(一)金融市場及其運行
(二)金融風險與金融危機
(三)金融監管
八、對外經濟關系
(一)國際經濟組織
(二)對外貿易關系
(三)對外經濟合作關系
(四)對外金融關系
九、合同法制度
(一)合同法制度概述
(二)合同的訂立和成立
(三)合同的效力
(四)合同的履行
(五)合同的擔保
(六)合同的變更與轉讓
(七)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
(八)違約責任
(九)合同的管理和合同爭議的解決
十、公司法律制度
(一)公司法概述
(二)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和組織機構
(三)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和組織機構
(四)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發行與轉讓
(五)公司債務
(六)公司財務會計
(七)公司合并、分立
(八)公司破產、解散和清算
(九)法律責任
十一、證券法律制度
(一)證券和證券法概述
(二)證券市場的主體
(三)證券發行制度
(四)證券上市
(五)證券交易
(六)上市公司收購
(七)證券監管制度
十二、物權法律制度
(一)物權與物權法
(二)所有權
(三)用益物權
(四)擔保物權
(五)占有
第二部分管理學原理
一、管理概述
(一)管理
1、管理的含義
2、管理的作用
3、管理的性質
4、企業管理的社會責任
(二)管理者
1、管理者的角色
2、管理者的層次
3、管理者的技能
(三)管理理論的發展
1、古典管理理論
2、行為科學理論
3、現代管理理論
>>>下一頁更多有關“高級經濟師報名條件”的內容
二、計劃
(一)計劃概述
1、計劃的含義
2、計劃的類型
3、計劃的程序
4、計劃的要求
(二)預測
1、預測的作用
2、預測的內容
3、預測的方法
(三)決策
1、決策的類型
2、決策的過程
3、決策方法
三、組織
(一)組織的含義和類型
1、組織的含義
2、組織的.類型
(二)組織的基本概念
1、分工
2、職權與職責
3、部門化
4、管理層次與管理幅度
(三)組織的基本原則
1、組織服從戰略原則
2、授權和責權一致原則
3、分工與協作原則
4、集權與分權相結合原則
(四)企業組織結構的基本類型
1、直線職能制
2、事業部制
3、矩陣制
4、網絡組織
5、虛擬組織
(五)組織變革
1、組織變革的原因
2、組織變革的方式
3、組織變革的阻力及其克服
4、組織變革與學習型組織
四、領導與激勵
(一)領導與領導者
1、領導
2、領導者
3、領導者的素質
(二)領導理論
1、領導特質理論
2、領導行為理論
3、領導權變理論
(三)激勵理論
1、需求層次理論
2、雙因素理論
3、期望理論
4、強化理論
5、公平理論
(四)激勵方法
1、物質利益激勵方法
2、精神激勵方法
五、控制與協調
(一)控制
1、控制的含義
2、控制的類型
3、控制的過程
4、控制的重點
(二)協調
1、協調的含義
2、協調的作用
3、協調的方法
(三)溝通
1、溝通的含義和作用
2、溝通的方式
3、溝通的障礙
4、溝通的技巧
六、戰略管理
(一)企業戰略的制定
1、企業戰略管理的意義
2、企業的愿景、宗旨和目標
3、企業戰略環境分析
(二)企業總體戰略
1、穩定戰略
2、發展戰略
3、撤退戰略
(三)企業競爭戰略
1、成本領先戰略
2、差異化戰略
3、集中戰略
(四)企業戰略的實施
1、企業戰略與組織結構
2、企業戰略與組織文化
3、企業戰略的控制與修正
七、現代管理的方法
(一)分析問題的方法
1、因果圖法
2、5W1H法
3、標桿管理法
(二)分配資源的方法
1、規劃論方法
2、網絡計劃技術
3、價值工程
4、企業資源計劃(ERP)
(三)系統管理方法
1、全面質量管理
2、目標管理
3、平衡記分卡
4、供應鏈管理
第三部分國民經濟管理
一、概論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國民經濟管理的基本特征
(二)國民經濟管理的任務和目標
(三)國民經濟管理的基本原則
(四)國民經濟管理的主要手段
二、市場管理
(一)市場體系的培育與完善
(二)市場經濟中的政府與市場
(三)政府與市場秩序
三、產業管理
(一)產業結構與布局管理
(二)產業組織管理
(三)產業發展規劃
四、區域經濟管理
(一)區域經濟布局
(二)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與平衡
五、資源管理
(一)環境與自然資源的管理
(二)科技資源管理
(三)人力資源管理
(四)資源的優化配置
六、國有資產管理
(一)國有資產的特征與分類
(二)國有資產管理的內容
(三)我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四)國有資產的評估與重組
(五)國有資產的監督
七、國民經濟的監督調控
(一)國民經濟中的基本關系
(二)國民經濟衡量與監測
(三)國民經濟預警
(四)國民經濟調控
八、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一)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
(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三)環境、資源與可持續發展
(四)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協調
(五)短、中、長期發展目標的協調
(六)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