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加坡南洋大學的發展歷史
新加坡南洋大學是歷史上第一所海外華人大學。百分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新加坡南洋大學發展歷史,希望你們喜歡!
新加坡南洋大學的發展歷史
第二次大戰前的殖民地時代,馬來西亞及新加坡華文教育,并不為殖民地政府所關心,而是完全由居住在本地區的華人社會所承擔。因此,本地區華文學校沿襲了盛行于中國的教育體制。雖然戰前華文教育的發展僅達到中學階段,但華校中學畢業生回到中國深造尚無困難。華文教育仍被認為具有完整的體系。迨至一九四九年,中國由共產黨執政后,華校高中畢業生到中國升學的途徑遽告斷絕。當時逃避對華文教育負責的殖民地政府似乎尚未注意到眾多華校中學畢業生,因無法深造所產生的問題的廣泛性與嚴重性,政府仍舊摒棄這批年青人進入殖民地政府為本地區高等教育而設的唯一高等學府-創辦不久的馬來亞大學。因此,醞釀籌設一間華文高等學府的情勢隨而產生,以滿足每年從本地區華校畢業的大批青年男女的愿望。一九五三年五月,已故新加坡商業巨子陳六使先生聯同本地區向來贊助華文教育的同道成立籌備委員會,共同籌創一間以華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大學。由新加坡發起創辦大學的倡議,在東南亞每一個華人人口顯著的角落,受到熱烈響應,
籌募基金運動與興辦大學熱潮獲得各階層人士的積極支持。由于殷商縉紳踴躍捐獻,勞動階層的出錢出力,瞬眼間籌得巨款,建筑校舍計劃得以迅速著手進行。新加坡福建會館獻贈位于島國西端裕廊地區一幅廣達五百余畝的地段供作校址,貢獻尤巨。英國當局自始即對華文大學的計劃不表贊同,本大學創辦人因而受到諸多阻撓。最后,唯有以民間力量在缺乏官方支持下積極進行。因殖民地政府拒絕以大學地位賦予本大學,本大學乃以公司方式注冊,它創立的宗旨即為東南亞地區服務,因而命名為南洋大學-因南洋為以前華人對東南亞的通稱。
新加坡南洋大學校徽及校訓
校徽
“南洋大學的;帐且蛔呛忘S、藍、紅三道光圈所組成的圖案”。校徽原創者潘受曾經記述:“黃星象征南大,黃藍紅三光環依次象征華巫印三大民族。圖案之形態,則兼寓多元民族和諧相處,及多元文化融洽交流之意”。雖然《校徽釋義》沒有說明清楚,三道光圈在圖案上都有固定的位置:黃圈在上,藍圈在右,紅圈在左。學校校徽
校訓
“自強不息,力求上進”
新加坡南洋大學的創業初期
南洋大學創立之后,創辦人積極進行物色聲譽卓著的學者出掌南大,當「吾國與吾民」的作者林語堂博士接受大學校長職位時,各方咸慶得人。林博士于一九五四年十月就任。各方企望正殷,不期林博士與創辦人對建設大學計劃發生歧見;因此在本大學尚未開學,建設工程正在進行時,林校長于一九五五年三月離職。林語堂與南洋大學就此決裂。
一九五六年三月成立大學行政委員會執行大學行政。文學院院長張天澤博士膺選主席。同年三月十五日舉行開學儀式,三月三十日正式上課;一九五八年春,第一期建筑工程全部竣工。
一九五六年本大學開學時僅有文學院暨理學院兩院。文學院設中國語言文學、現代語言文學、史地、經濟政治及教育等五學系。理學院設數學、物理、化學及生物等四學系。報名商學院的新生,則暫時并入文學院經濟政治學系受業。翌年,商學院正式成立,設工商管理、會計銀行兩學系。
正當本大學迅速建立規模時,本地區的政治發展亦在迅速演變,新加坡自治政府即在此時成立,這是英殖民地統治急速退出本地區的先聲。在這新政治局勢下,民選代表占多數的新加坡立法議會于一九五九年三月四日通過立法確定了本大學的大學法定地位。一九五九年五月廿九日憲報號外頒布南洋大學法,自是月廿七日起生效。從此,官方 正式承認南大為新加坡教育制度中高等學府的一環。
同年,于一九五六年入學的第一期學生行將畢業。但南大的困難并不因南大得到法定地位而全盤解決。新加坡公共服務委員會及馬來亞公共服務委員會在職任公務員時,僅承認新加坡及馬來亞等二間由政府主辦的大學所頒予的學位。因此就引起「承認」南大學位問題,嗣后八年間成為一個持續爭論的問題。
政治方面的發展,新加坡已于一九六O年成為自治邦,擁有全部民選的議會和政府。新政府密切關懷南大的發展。因而委任一個檢討委員會,審議前政府所委任的一個委員會所提出的報告書,旨在促使南大成為本邦贊助下的一間大學。
新加坡南洋大學的改革與關閉
自1960年起,由南洋大學執行委員會聘請莊竹林博士,為副校長 (Vice-Chancellor) 以主持校政,過去四年中管理大學的行政委員會同時宣告結束。大學行政首長名稱從大學法中所規定的校長(President) 修正為副校長(Vice-Chancellor),顯示南大有意改變過去從美國脫胎的中國大學體制而沿襲英國大學體制,俾與本地高等教育制度趨于一致。校長(President) 銜稱雖然繼續留存大學法中,直至于1966年,由于新加坡的獨立自主,乃由新加坡共和國國會正式修正。在同一修正法令中,亦有其他數項條款同時修正,以符合英國大學體制。
南大畢業同學因為本身學位在本地遲遲未受到正式承認,被迫大量前往海外深造,尋求更高學歷。由于南大畢業同學均能直接進入北美、歐美、澳洲及亞洲其他國家的研究院,以及進入研究院后的優異表現,為日后新加坡政府“承認”南大學位鋪下了坦途。
在1965年初,南洋大學委任課程審查委員會審查南洋大學學術方面應興應革事宜,委員會建議以三年普通學位課程暨一年榮譽學位課程,替代南大原有單純的四年學士學位課程。榮譽學位課程乃給予具有優異學業成績的普通學位畢業生攻讀。英國大學體制從此納入南大學制。
該委員會亦建議設立語言中心,其主要任務是為各系英文欠佳的學生開設補習及精通英文課程。該中心在1967年初成立,具有完備的語言課程,特別是華語課程。該課程導致眾多外國學生,前來南洋大學就讀,包括蘇聯學生和美國學生。
委員會其他重要建議,包括在文學院增設馬來學系及廢置文學院的現代語言文學系及教育學系以及理學院的化學工程學系。以上建議業經實施。
隨著課程審查委員會建議的實施,南洋大學教職員的薪金率亦獲調整,與本地區兩間國家大學的薪金率不相上下。從此,南洋大學征聘優秀的教職員的最大障礙得以消除。
自南洋大學改組工作,至1968年業已接近完成。同年5月,教育部長在畢業典禮致詞中宣布新加坡政府正式承認南洋大學所授予的學位。
第一屆新制畢業生在1969年初畢業,同時也標志舊制不分等級的四年普通學士學位學制的結束。并于1969/70學年度,各院系同時開設榮譽學位班。
自1965五年擔任代理校長的黃應榮教授在1969年初退休。理事會聘請馳名的學者黃麗松教授為校長。黃校長到任后經擬訂許多發展計劃,陸續實施,研究院的設立即其中重要的一項。
為了培養學生以配合國家迅速工業化的需求、為了給教師提供必要的研究工具以及改善大學的行政,服務效率,李氏基金于1969年底慷捐巨款,在校內成立了李光前電腦中心。
在1970年,李氏基金再度慷捐巨款,協助大學設立一所李光前文物館,其目的在于保存亞洲文物資料,以供學術研究,并且向公共人士宏揚亞洲文化。
1970/71學年度的開始,南洋大學甄選第一批研究生進入研究院的亞洲文化研究所,數學研究所,自然科學研究所及商學研究所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1972年7月第十三屆畢業典禮上,頒授研究院第一屆畢業生以博士學位及碩士學位,在南洋大學創校史是個新的里程碑。
1972年9月黃校長辭去校長職,就任香港大學校友。理事會聘請著名公共行政學學者且精通中文、英文及法文之薛壽生教授為校長。薛校長于同年9月23日上任,出長大學校政。
華語研究中心在1974年成立,其主要任務是研究華語在本國之應用及其發展,并且幫助解決中小學在華語教與學上所碰到的問題。
新加坡南洋大學的嶄新階段
1975年4月,薛校長辭去校長職。為了全面發展大學的潛能,以適應國家與社會的需求,理事會接受委任新加坡教育部長李昭銘博士于1975年3月17日開始兼任南洋大學校長。于是,在南洋大學發展史上邁進了一個嶄新階段。
自從南洋大學創辦二十年來,第一次吸收各民族學生于1975/76學年度進入各學院就讀。這是發展南洋大學為全國性大學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步驟。在這學年度,學制也有了徹底的改革,即以具有更靈活與更廣泛基礎的課程結構,以取代向來屬學系為中心的狹隘教學內容。此外,新的學科也隨著開設,計有電腦科學、理化科學、環境科學、銀行與財務學、大眾傳播與社會學以及心理學等。
(按:以上為1974/75第十六屆畢業生年刊的更新版本。此后五屆年刊,《簡史》不再增新,似已斷筆。以下根據網頁資料,摘錄易行《廿五年風雨話南大》文中相關信息。)
1974年5月間,陳六使先生家屬為紀念陳先生生前熱心教育事業的崇高精神,捐五十萬元予南大,充作“陳六使獎學金基金”,嗣后,李氏基金等熱烈向應,捐款沓至,共籌聚九十二萬七千五百元。6月15日,南大理事會在行政大樓舉行故創辦人陳六使先生銅像安置禮,以表彰陳氏對創辦南大的不朽功績。
1975年7月26日,南大舉行第十六屆畢業典禮,校長李昭銘博士在儀式上透露:南大和新大將設立一個校際委員會,以促進兩間大學之間的合作。在人事方面,新大政治系教授吳德耀于7月1日起受聘出任南大研究院院長。南大文學院院長由盧曜副校長兼任,理學院院長由鄭奮興教授擔任,商學院院長為謝哲聲教授擔任。
1976年4月1日新學年開始,南大當局采取措施,全盤檢討全校各系課程,目的是闡明及確定各系之目標與方向,期能符合國家(新加坡)發展及需求,同時避免與新加坡大學之發展目標及方向重疊。這項措施于這年10月間完成,并于11月9日舉行的校務會議上通過,決定在1977/78新學年付諸實施。
1.新加坡國立大學
新加坡國立大學(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是一所在國際上具有領先學術地位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2.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即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是新加坡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學,其歷史可追溯到1955年由東南亞民間發動籌款而創辦起來的南洋大學,其前身是1981年成立的南洋理工學院,1991年更名為南洋理工大學。學校現設有工、理、商、文四大學院,并擁有國立教育學院及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兩個自主機構。
3.新加坡管理大學
是新加坡四所公立大學之一,是亞洲頂尖的財經類院校。與美國精英大學相同,新大采用了美國常春藤大學式研討會形式的教學方法。這是因為新大與美國兩所頂尖商學院,即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Pennsylvania)的沃頓商學院(WhartonSchool)及信息科技教育與研究聞名于全球的卡內基梅隆大學。
4.新加坡新躍大學
學院只為高級經理和管理人員提供管理訓練的速成課程。但在1973年啟動第一項管理知識課程——管理研究文憑課程后,學院先后與十多所國際知名大學合作,陸續擴大課程組合范圍,增加文憑課程、學士學位課程、碩士學位課程和博士學位課程。
5.新加坡理工學院
新加坡理工學院創立于1954年,是新加坡五所政府學院之一,素來以學風嚴謹而受到教育界的高度評價,是一所被公認為世界一流的綜合性學院。
6.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
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 (NanYang Polytechnic) 成立于1992年,是新加坡政府所屬的以理工科為主的高等教育學府,是新加坡政府為了滿足新加坡不斷飛躍增長的經濟和對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五所國立理工學院之一。
7.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
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成立于1965年,是新加坡政府創辦五所理工學院之一,屬國立大學。
8.新加坡淡馬錫理工學院
新加坡淡馬錫理工學院(Temasek Polytechnic)成立于1990年,是新加坡政府開辦的五所公立綜合性理工學院之一,在校學生約13000多名,國際留學生超過10%,教職員工為1300余名。經過十余年的奮斗,已被公認為世界一流的理工學院。
9.新加坡共和管理學院
新加坡共和理工學院是新加坡政府創辦的第五所理工學院,屬國立學院,學制三年。學生畢業后將頒發國際承認的文憑,畢業后可申請永久居住權(Permenant Resident)。
南洋大學歷史背景
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占絕大多數的社會。
1953年,新加坡福建會館主席陳六使先生倡議創辦一所華文大學,并捐款500萬元。
陳六使先生曾說“吾人為維護華人文化之長存,實有創辦華人大學之必要!
福建會館還捐獻土地出來作為校址,但是當時的英國殖民當局卻百般阻擾,不承認中文大學的地位。
新加坡南洋大學的主樓舊址,典型的中式風格:
當時的華人只能成立“南洋大學有限公司”,來負責南洋大學的創辦。
1955年,南洋大學初步竣工,先修班開始上課。
南洋大學董事會最初擬聘梅貽琦出山,梅貽琦曾任清華大學校長,但后來聘請林語堂擔任第一任校長。
1958年,南洋大學學生會宣告成立。1959年,《南洋大學法令》在新加坡議會獲得順利通過。
1960年,南洋大學第一屆本科學生順利畢業。
新加坡獨立后,政府開始推行以英文為第一教學媒介用語,導致華文教育在新加坡沒落,也導致南洋大學的生源不斷減少。
1975年,新加坡教育部開始對南洋大學進行徹底的改制,除中國語文外,其余各院系的教學從中英雙語改為單用英語。
從這個時候開始,南洋大學作為一個中文的大學,已經是名存實亡了。
1980年8月16日,南洋大學舉行第二十一屆畢業典禮,從此走入歷史。
1981年,原南洋大學校址建立了南洋理工學院,并在1992年發展為現今的南洋理工大學。
南洋大學,存在于1955年至1980年。是新加坡一所以中文為教學用語的大學,也是世界范圍內唯一的一所海外華文大學。
在南洋大學20多年的歷史中,一共培養了12000多名畢業生。
【新加坡南洋大學的發展歷史】相關文章:
新加坡留學申請南洋理工大學的方式08-01
新加坡歷史08-22
新加坡養老發展考察報告11-22
京胡的發展歷史介紹02-02
新加坡不同大學申請條件11-25
新加坡留學私立大學的優勢11-25
新加坡不同大學的申請條件11-24
清明節的發展歷史11-23
世界環境日的發展歷史11-23
世界環保日發展歷史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