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讀后感3篇
這個寒假,我讀了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童年》,它給我的感觸頗深. 它向我們藝術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會追求光明的奮斗歷程,還有十九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俄-國社會風貌。3歲的時候,父親病故,母親就帶阿廖沙回了娘家。可惜外公是個自私而又專橫的小業(yè)主,但是資本主義俄-國的發(fā)展打斷了外公發(fā)財?shù)暮脡簦瑥拇似飘a(chǎn)以至于貧困潦倒。可憐的母親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歲的作者被外公殘忍地趕出了家門,到社會上自謀生路……其實,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高爾基借阿廖沙這個人物來描述自己的童年。高爾基用真 我們現(xiàn)在豐衣足食 ,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寶貝”哪能和高爾基那悲慘的童年相提并論,年代的不同就是這差別,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地獄 ;一個充滿陽光,一個到處黑暗。我們現(xiàn)在的童年來之不易啊!童年充滿著歡樂,童年到處是溫暖,童年是值得回憶的相機,童年愛滿心窩!而高爾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誼,沒有什么再值得回憶!
假如我們生活俄-國沙皇時期又會怎么樣?會認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嗎?我們不僅要珍惜眼前的幸福,而且要學會制造幸福。屠格涅夫說過:“屠格涅夫說過:“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
《愛的教育》采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建記錄了他一年之內(nèi)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著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們所表現(xiàn)的更多的是閃光的美德,這正是小說頌揚的地方。小說記錄了長輩們對孩子的教育和啟示,附在日記后面還以第二人稱寫了他們嘔心瀝血的教子篇。這本小說在漫長的歲月里,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長。可以說,這是一本永遠不會過時的書。它用愛塑造人,引導我們永遠保持一顆勇于進取而善良真誠的心,愛祖國,愛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與苦難, 這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醫(yī)院的天使”。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叫齊啟祿的小男孩,由于他的父親到法國做工,前天回意大利。在那不勒斯市下船后突然生病,因此住進了醫(yī)院。一面寫信給他妻子,告訴她自己已經(jīng)回國,及因生病入院的事。妻子得信后雖然擔心,但因為有一個兒子正在病著,還有著正在哺乳的小兒,不能分身,不得叫大兒子到往看望父親。孩子在醫(yī)院卻一直照顧著一個外人,最后不但不和真正的父親回家,卻要堅持照顧著那陌生人。 愛自己的親人是應該的,也是容易的,但如果一個人只懂得愛自己的家人,除了家人之外的人一概不愛,那他就是一個可悲的人,他并不真正明白愛。然而又有多少人真的去感受去學習那種愛呢?! 再請回過頭看看現(xiàn)實,這世界上并非充滿著愛,窮人對富人,許多都是將真正的愛看作是一種奢侈品,而將金錢、利益至上的人。 我認為《愛的教育》雖然講的是情感教育,卻洋溢著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充滿樂觀向上的精神。在閱讀時好似把我?guī)肓藦V闊的社會中去,它真是讓我懂得了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每個故事都講述了那些朋友的友誼和寧肯犧牲自己的高貴品質(zhì)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兒童。愛可以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么”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已經(jīng)完成了對于愛的思考——愛是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
【童年讀后感】相關文章:
《童年》讀后感 讀《童年》讀后感10-24
童年讀后感言05-01
童年的讀后感03-10
童年 讀后感03-10
童年的讀后感受05-05
童年的讀后感07-19
《童年》讀后感12-28
童年讀后感12-29
《童年》讀后感12-29
《童年》讀后感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