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的重點是幼兒安全行為習慣培養
幼兒好奇好動,愛探索,生活經驗貧乏,自我保護能力差,是社會成員中最脆弱、最易受到傷害的弱勢群體。因此幼兒的安全教育非常重要。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應該說,大多數幼兒園都很重視幼兒的安全問題,但目前幼兒的安全教育實效差強人意。2006年一項調查顯示,76.6%的幼兒有過在游戲中摔傷或碰傷的經歷;66.8%的幼兒有過從床上摔下的經歷;25.8%的幼兒有過從樓梯上摔落的經歷。2010年我國幼兒園連續發生惡性安全事件,幼兒安全事故頻頻發生,意外傷害已成為威脅幼兒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長的第一殺手。
目前幼兒園安全教育存在兩個主要問題
1、重保護,輕教育
家長和教師偏重對兒童采取全方位的保護,認為少活動就可減少危險事故的發生。有的園甚至減少幼兒戶外活動的時間,剝奪了孩子通過實踐鍛煉提高自我保護能力的機會。雖然教師和家長在竭盡全力地呵護幼兒,已盡量減少事故的發生,但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成人對孩子的.保護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在關注和保護孩子的同時,更重要的應該是教給他們必要的安全知識,增強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2、重安全知識的灌輸,輕安全行為的訓練
日常進行安全教育時大部分是保教人員對幼兒進行‘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的教育,忽視逃生教育和避難技巧訓練。這種教育方式屬于灌輸式的被動教育,幼兒常常是‘左耳進,右耳出’,其效果可想而知。從知到行之間有一段距離,幼兒知道怎么做,但如果不加以實踐、練習和鞏固,他們是不會自動產生相應的安全行為的。按皮亞杰的觀點,兒童的行為不會自動產生,也不能由教師或父母傳授而獲得,只能是通過兒童的主動建構而內化到他們的認知結構中。
因此,要切實保障幼兒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幼兒園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在加強幼兒安全管理的同時,要加強幼兒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不能光說不練,除了加強幼兒安全意識的教育外,重點應該放在幼兒安全行為的訓練上,促進其自動化安全行為的形成。幼兒安全行為包括兩個方面:1、預防性安全行為,即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旨在保護自身生命的安全行為,如不把異物放進口鼻中,安全用電,外出遵守交通規則等;2、安全自救行為,即在出現意外災害時能沉著應對,學會自救避險,如撥打急救電話,火災自救,地震避險等。
幼兒安全行為習慣培養的幾點策略
1、 在愉快的游戲中有意識的學習
游戲是幼兒喜歡的活動,也是幼兒學習的最佳方式,通過各種不同的游戲自然融入安
全教育的內容,在有趣、愉快的游戲中嘗試解決各種問題,不僅使幼兒從中獲得力所能及的防災、避害和逃生、自救的方法以及保護自己的經驗,也可滿足幼兒情感的需要,獲得成功和信心。因此,游戲是幼兒園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各種游戲進行安全行為的練習,能取得顯著的效果。
角色游戲
角色游戲是幼兒期最典型的游戲,幼兒通過角色扮演,創造性的反映現實生活。教師要充分挖掘角色游戲中的安全教育因素,尤其是蘊含其中的安全行為方面的表現,發揮其安全教育的作用。例如幼兒在玩“娃娃家”游戲時,老師一方面要創設自由、寬松、溫馨的游戲氛圍,讓幼兒充分享受游戲的樂趣,一方面可有意識的發展出“不給陌生人開門”、“不要吃陌生人的東西”、“不跟陌生人走”等游戲情節;組織開展“紅綠燈”游戲,讓幼兒掌握“紅燈停,綠燈行”、“行人要走在人行道上或斑馬線上”、“過馬路要看紅綠燈”等有關規則。幼兒在愉快的游戲中吸收了豐富的安全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通過游戲性質的角色表演,獲得了深刻的自我保護意識,得到了自我保護行為的鍛煉。
體育游戲
生活中的意外事故防不勝防。幼兒反應的敏捷性、動作的協調性及手臂、大腿肌肉的力量,影響著幼兒安全自護。可以通過“抓尾巴”、“大風和樹葉”等有趣的游戲,增強幼兒躲閃、呼喊等快速反應能力;還可以設計專門的體育游戲演習求救技能,如嘗試越過障礙物。通過這些有目的、有針對性的體育游戲,提高幼兒的行動反應力。一旦面臨相應的危險事情,經過訓練的孩子因為有行為和心理的準備,自救逃生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
情境游戲
師幼共同創設一種模擬意外或災難的特定情境,讓幼兒設想、體驗身臨其境時的正確應對方法。它具有防真性、情景性和角色性的特征。例如創設一個“火場逃生”的場景:某處發生火災了,旁邊有水、毛巾、被子、衣服、門、窗等多種物品,幼兒當場進行保護自己的逃生演練。通過情境游戲活動,培養幼兒從小具有災難自救的意識,并能想出一定的辦法解決遇到的有關災難自救方面的問題,進一步提高幼兒戰勝災難的勇氣、信心和智慧。
2、 在一日生活中自然滲透
《綱要》指出:要“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進行安全、營養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兒的自
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結合幼兒的日常生活,讓幼兒學習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和技能,變消極躲避為積極預防,才能夠使各種意外傷害發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
要讓幼兒明確一日生活中各個環節和各項活動的具體要求,知道應該怎樣做,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避免出現幼兒的傷害事件。如;入園——不帶小刀、扣子等危險物品進園;進餐——安靜進餐、細嚼慢咽,不說笑(以免嗆著);睡眠——正確睡姿,不把雜物帶到床上玩,不含著東西睡覺;行走——行走時抬頭挺胸,手前后自然擺動,學會靠右行走,不猛跑(以免碰撞、摔倒);游戲等活動——遵守游戲規則和集體紀律;專題或滲透性的安全教育活動——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行為;離園——有序活動,靜待家長,安全返家等等。幼兒年齡小,自覺性和自制力較差,而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兩天就能奏效的。因此,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給方法外,還要經常提醒,不斷強化,逐步形成幼兒的自覺行為,從而養成良好的常規習慣。
由于意外事故的殘忍性,在教育過程中無法將事件真實再現,而只能言語描述,很難引起孩子的重視,例如告誡幼兒“不能獨自去游泳,可能會溺水”,幼兒是很難理解和重視的。因此,教師和家長在進行安全教育時要抓住契機,讓幼兒引以為戒。如針對孩子不遵守規則而發生摔傷事件,當孩子對摔傷的后果有清晰認識時,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孩子思考:
還有哪些情況會出現事故,會對身體產生哪些危害,應該怎樣預防等等
【幼兒園安全教育】相關文章:
幼兒園安全教育隨筆07-26
幼兒園安全教育教案10-16
幼兒園安全教育教案09-27
幼兒園安全教育教案11-02
幼兒園安全教育的教案10-13
幼兒園安全教育心得06-19
幼兒園安全教育方案07-15
幼兒園安全教育小知識08-02
安全教育隨筆幼兒園大班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