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會計基礎知識
財務會計基礎知識并不難,只要你用心去學肯定能打好基礎。下面是百分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財務會計基礎知識,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財務會計基礎知識
1、會計的反映職能:是指會計通過確認、計量、記錄、報告,從數量上反映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已經發生或完成的經濟活動,為經營管理提供經濟信息的功能。
2、會計的監督職能:是指會計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會計反映所提供的經濟信息,對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控制,使之達到預期目標的功能。
3、會計:(理解)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并利用專門的方法和程序,對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完整的、連續的、系統的反映和監督,旨在提供經濟信息和提高經濟效益的一項管理活動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4、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或會計假設):是指為了保證會計工作的正常進行和會計信息的質量,對會計核算的范圍、內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會計原則。
5、持續經營:是指會計核算應以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而不考慮企業是否將破產清算。
6、貨幣計量:是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及經營成果,或其他單位的經濟活動都通過貨幣計量予以綜合反映,其他計量單位雖也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7、有用性原則:又稱相關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所提供的經濟信息應當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會計提供的信息要同決策相關聯。
8、一貫性原則:是指各個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處理會計業務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會計期間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隨意變更,以便于對前后時期會計資料進行縱向比較。
9、配比原則:是指對一個會計期間的收入和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應配合起來進行比較,在同一會計期間登記入賬,以便計算本期損益。
10、權責發生制原則:是指企業應按收入的權利和支出的義務是否屬于本期來確認收入、費用的入賬時間,而不是按款項的收支是否在本期發生。
11、資產;是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能以貨幣計量并能為企業提供未來經濟利益的經濟資源。
12、負債:是企業所承擔的能以貨幣計量,需以資產或勞務償還的債務。
13、所有者權益:(一般了解)是企業投資人對企業凈資產的所有權。
14、收入:指企業由于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及提供他人使用本企業的資產而發生的或即將發生的現金(或其等價物)的流入,或債務的清償。
15、費用:指通過配比方式確認的為取得收入而發生的各種耗費。這個定義是指狹義的費用,僅限于同提供商品和勞務有關的資產耗費,即營業費用。廣義的費用,還包括投資損失、營業外支出和所得稅費用。
16、會計科目:是對會計對象具體內容即會計要素進一步分類的項目。
17、賬戶:是對會計要素進行分類核算的工具,它應以會計科目作為它的名稱,并具有一定的格式。
18、復式記賬:指對發生的每一項經濟業務,都以相等的金額,在相互關聯的兩個或兩個以上賬戶中進行記錄的記賬方法。
19、簡單會計分錄:指一個賬戶借方只同另一個賬戶貸方發生對應關系的會計分錄,即一借一貸的會計分錄。
20、復合會計分錄:指一個賬戶借方同幾個賬戶貸方發生對應關系,或相反,一個賬戶貸方同幾個賬戶借方發生對應關系的會計分錄,即一借多貸或多借一貸的會計分錄。
21、實收資本:是指企業實際收到的投資者投入的資本,它是企業所有者權益中的主要部分。
22、固定資產:一般是指使用期限較長,單位價值較高,能在若干個生產周期中發揮作用,并保持其原有實物形態的勞動資料,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機器設備、運輸設備、工具器具等。
23、“應付賬款”賬戶:是用來反映和監督企業因采購材料而與供應單位發生的.結算債務的增減變動情況的賬戶。
24、“應收賬款”賬戶:是用來反映和監督企業因銷售產品應向購買單位收取貨款的結算情況的賬戶。
25、生產費用: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的、用貨幣額表現的生產耗用,叫做生產費用。
26、“生產成本”賬戶:是用來歸集和分配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各項費用,正確計算產品生產成本的賬戶。
27、“制造費用”賬戶:是用來歸集和分配企業生產車間為生產產品而發生各項間接生產費用。
28、待攤費用:是指企業已經支出但應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別負擔的、分攤期在一年以內的各項費用。
29、預提費用:是指預先分期計入各期成本、費用,但在以后才實際支付的費用。
30、管理費用:是指企業行政管理部門為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活動而發生的各項費用。
31、支票
位簽發的沒有填寫收款單位名稱,沒有付款日期,沒有付款金額,而已經加蓋了印鑒的支票,有時也包括未經簽章的支票。該種支票一般在無法提前確定購貨單位或購貨金額的情況下使用。該支票一旦丟失會給單位造成損失(誰揀到了都可以在上邊無限制的填寫使用金額),因此,財務上一般限制領用空白支票。
財務會計基礎要點
一、商業經濟時代
商業經濟時代其實并不存在真正意義的會計。這一時代的會計充其量也只能稱之為簿記。經過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思想啟蒙運動的洗禮,地中海沿岸的經濟得到迅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萌芽,尤其是地中海沿岸金融、商業和手工業方面所發生的巨大變革對于傳統單式簿記發起了挑戰。1494年,意大利數學家盧卡巴其阿勒的《算術、幾何、比與比例概要》的問世揭開了簿記史上新的一頁,從而將古代簿記推進到近代簿記甚至是近代會計。1494年《算術、幾何、比與比例概要》的出版被視為是會計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盧卡巴其阿勒也被視為是“現代會計之父”。而荷蘭數學家西蒙斯蒂文的《傳統數學》則創造性地發展和完善了簿記方法體系。可以認為,19世紀以前的會計(簿記)的發展是建立在盧卡巴其阿勒和西蒙斯蒂文的著作的基礎之上的。
二、工業經濟時代
從18世紀60年代起的產業革命在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同時,大大提高了生產的社會化程度。隨著人類社會步入工業經濟時代,簿記的發展也開始進入完善階段:簿記立法受到重視,并很快在國家經濟、法制中占據重要地位;簿記在政府與公司的管理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圍繞資產負債表的研究在完善簿記理論的同時,也為法定性審計奠定了基礎;大陸式簿記和英式簿記體系也初步形成。這個階段的簿記實質上已經發展為會計。而股份有限公司的興起及英國《公司法》的修訂則促成了1853年世界上第一個會計師公會──愛丁堡會計師公會的成立;愛丁堡會計師公會的成立被視為會計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而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科技、經濟、政治及文化的發展對于會計發展的歷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一時期會計的發展主要體現出了以下幾個特征:以一系列會計概念及其邏輯關系為研究起點的會計基礎理論已經建立;從管理方面研究會計問題的趨勢已經出現;成本會計理論已經從單純的成本計算發展為科學的成本控制系統;管理會計的雛形也已初步形成;一些公司已經建立了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分工協作的關系。
三、現代會計
隨著歷史步入20世紀,工業經濟時代的會計也逐步發展成為現代會計。在這一階段,會計規范體系開始建立;美國發生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經濟危機則促成了《證券法》和《證券交易法》的頒布及對會計準則的系統研究和制定。財務會計準則體系的形成不僅奠定了現代會計法制體系和現代會計理論體系的基礎,而且促進了傳統會計向現代會計的轉變。進入20世紀50年代以后,在會計規范進一步深刻發展的同時,適應現代管理科學的發展,以決策會計為主體,為全面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服務的現代管理會計建立了。1952年,國際會計師聯合會正式通過“管理會計”這一專業術語,標志著會計正式劃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領域。
財務會計知識要點
一、總論
1、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反映和監督一個單位經濟活動的一種經濟管理工作。
2、會計按報告對象不同,分為財(國家)務會計(側重于外部、過去信息)與管理會計(側重于內部、未來信息)
3、會計的基本職能包括核算(基礎)和監督(質保)會計還有預測經濟前景、參于經濟決策、評價經營業績的職能。
4、會計的對象是價值運動或資金運動(投入—運用—退出<償債、交稅、分配利潤>)
5、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會計主體(空間范圍,法人可以作為會計主體,但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人)、持續經營(核算基礎)、會計分期、貨幣計量(必要手段)
6、會計要素是對會計對象的具體化、基本分類,分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六大會計要素。
7、會計等式是設置賬戶、進行復式記賬和編制會計報表的理論依據。
資產=權益(金額不變:資產一增一減、權益一增一減金額變華:資產權益同增、資產權益同減)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第一等式也是基本等式,靜態要素,反映財務狀況,編制資產負債表依據)收入—費用=利潤(第二等式,動態要素,反映經營成果,編制利潤債表(損益表)依據)
取得收入表現為資產增加或負債減少發生費用表現為資產減少或負債增加。
二、會計核算內容與要求
1、款項和有價證券是流動性最強的資產。款項主要包括現金、銀行存款、銀行匯票存款、銀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證保證金存款、備用金等;有價證券是指國庫券、股票、企業債券等。
2、收入是指日常活動中所形成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支出是指企業所實際發生的各項開支和損失,費用是指日常活動所發生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成本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種耗費,是按一定的產品或勞務對象所歸集的費用,是對象化了的費用。收入、支出、費用、成本是判斷經營成果及盈虧狀況的主要依據。
3、財務成果的計算和處理一般包括:利潤的計算、所得稅的計算和交納、利潤分配或虧損彌補
4、會計記錄的文字應當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區,會計記錄可以同時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民族文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外商投資企業、外國企業和其他外國組織的會計記錄,可以同時使用一種外國文字。
三、會計科目與賬戶
1、會計科目是對會計要素的具體內容進行分類
2、會計科目的設置原則是合法性、相關性、實用性。
3、賬戶根據會計科目設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結構,用于記錄經濟業務的。
4、會計科目(賬戶)按反映業務詳細程度分為總賬和明細賬。
按會計要素不同可分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成本、損益。
5、賬戶的四個金額要素及關系:期末余額=期初余額+本期增加發生額—本期減少發生額。
6、賬戶的基本結構包括賬戶名稱(會計科目)、記錄業務的日期、憑證號數、經濟業務摘要、增減金額、余額等。
7、賬戶分為左右兩方,哪方增加,哪方減少取決于賬戶性質和記錄的經濟業務,賬戶余額一般在增加方。
8、會計科目和賬戶是對會計對象的具體內容分類,兩者口徑一致、性質相同;會計科目是賬戶的名稱、開設依據;賬戶是會計科目載體和具體運用。無科目,賬戶無依據,無自由式戶,科目無作用;科目無結構,賬戶有一定格式和結構。實際工作中,科目和賬戶不加以嚴格區分,相互通用。
四、復式記賬
1、復式記賬按照記賬符號不同,分為借貸記賬法、收付記賬法、增減記賬法。
2、借貸記賬法以“借”、“貸”為記賬符號,借貸哪方登記增加與減少取決于賬戶性質及結構。
3、資產、成本、損益(費用)增加為借,減少為貸,負債、所有都權益、損益(收入)增加為貸,減少為借。
4、資產類賬戶:期末余額(借方)=期初余額(借方)+本期借方發生額—本期貸方發生額
權益類賬戶:期末余額(貸方)=期初余額(貸方)+本期貸方發生額—本期借方發生額
5、借貸記賬法的記賬規則: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
6、借貸記賬法的試算平衡:發生額試算平衡法(全部賬戶本期借方發生額合計=全部賬戶本期貸方發生額合計)余額試算平衡法(全部賬戶的借方期初余額合計=全部賬戶的貸方期初余額合計)
(全部賬戶的借方期末余額合計=全部賬戶的貸方期末余額合計)試算不平衡,肯定有錯;試算平衡,不一定正確(重記、漏記、借貸方向錯誤、科目錯誤)。
7、會計分錄指對某項經濟業務事項標明應借應貸賬戶及其金額的記錄(三要素:賬戶<科目>名稱、金額、借貸方向)
8、會計分錄分為簡單分錄(一借一貸)和復合分錄(一借多貸、一貸多借、多借多貸)
9、總分類賬戶與明細分類賬戶平行登記要求:同依據、同方向、同期間、同金額
10、總賬(總括記錄業務)對明細賬具有統馭控制作用,明細賬(詳細記錄業務)對總賬具有補充說明作用總分類賬戶金額=所屬明細分類賬戶金額合計
11、期間費用包括: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業費用
12、應交所得稅等于應納稅所得額乘以所得稅率,利潤總額減去所得稅等于凈利潤
五、會計憑證
1、會計憑證是記錄經濟業務事項發生或完成情況的書面證明,也是登記賬簿的依據。
2、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是會計核算的專門方法之一,也是會計核算工作的起點。
3、會計憑證按照編制的程序和用途不同,分為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
4、原始憑證(單據),是在經濟業務發生或完成時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記錄或證明經濟業務的發生或完成情況的書面證明。(購銷合同、各種申請單、銀行對賬單、債權債務對單、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等不能作為原始憑證)。
5、原始憑證按照來源不同分為外來原始憑證和自制原始憑證。按照填制手續及內容不同分為一次憑證、累計憑證、匯總憑證。按照格式不同分為通用憑證和專用憑證。
區分:領料單限額領料單差旅費報銷單增值稅專用發票。
6、原始憑證基本內容:名稱、日期、單位和個人、內容、金額。
7、原始憑證填寫時不得涂改、刮擦、挖補。原始憑證金額有錯誤的,應當由出具單位重開,不得在原始憑證上更正。
8、出納人員辦理收付款后,應在有關原始憑證上加蓋“收訖”“付訖”的戳記。
9、原始憑證的審核內容主要包括:原始憑證的真實性、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正確性和及時性。
10、記賬憑證是會計人員根據審核無誤的原始憑證填制的會計憑證,是登記賬簿的直接依據。
11、記賬憑證按照使用范圍分為通用憑證和專用憑證(收款憑證<借方科目為現金和銀行存款>、付款憑證<貸方科目為現金和銀行存款>、轉賬憑證<不涉及現金和銀行存款科目>)按照填列方式分為單式憑證和復式憑證。
12、一筆經濟業務需要填制多張記賬憑證的,可以采用分數編號法。
一原始憑證需編制多記賬憑證的,應在未附原始憑證的記賬憑證上注明其原始憑證附在哪張記賬憑證下。
13、除結賬和更正錯誤的記賬憑證可以不附原始憑證外,其他記賬憑證必須附有原始憑證。
記賬憑證填寫錯誤的,重新編制。
14、對于涉及“現金”和“銀行存款”之間的經濟業務,一般只編制付款憑證,不編制收款憑證。企業采購報銷差旅費填制一張收款憑證和一張轉賬憑證。
【財務會計基礎知識】相關文章:
《財務會計》基礎知識06-09
基金基礎知識08-11
易經基礎知識08-03
語文基礎知識01-26
語文的基礎知識07-13
會計的基礎知識01-27
會計基礎知識06-20
簡譜的基礎知識11-15
會計 基礎知識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