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高小學語文朗讀的效果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漸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語文課的第一任務就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只有通過熟讀、背誦,是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顯然,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是每個語文老師應盡的職責。
一、 有效朗讀,激發學習興趣
實際上,不論是放錄音或是教師范讀,還是學生采用各種方式讀,只要朗讀得好,創造出情景就會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進入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從而使他們受到感染,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 身臨其境的配樂朗讀
音樂,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氣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小學課文類型不一,倘針對不同類型的課文內容,選擇與各自朗讀基調相宜的音樂進行配樂朗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教學蘇教版國標本六年級上冊《草原》這樣一篇意境深遠,文字優美,情感濃郁的文章,課前,我先準備好了《美麗的草原》的曲子,循環播放這一曲子,讓學生邊聽,邊讀,邊想象:你們仿佛聽到了什么?尤其是在教學文中“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時,先讓學生聽音樂起始部分,看相關畫面,引導學生進入意境,感受作者所描寫的草原的美。
這樣,無須教師強調,學生自然而然讀出了徐緩、抒情的語調:“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么的清鮮,天空/是那么的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過這樣的朗讀指導,學生將會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沒有遮擋,顯得格外開闊,也叫人特別愉快。有了這種體會,學生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這種意境,也就會無拘無束地讀出作者那種對草原的熱愛之情,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2、 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讀
教學生讀一篇篇課文,旨在培養學生將無聲的文字符號,有視覺到死未經過解釋加工轉換成有聲語言來再現故事情節,描繪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讀不但能集中學生注意力,還能在活躍的氣氛中潛移默化的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
3、 生動傳神的表演朗讀
低年級學生有很強的自我表現欲,在課堂上,教師應及時抓住時機,誘導他們進入角色。這樣,不僅可以使他們進入角色表演一下課文中的內容,加深對課文的了解,而且能啟迪他們的思維,發展他們的表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二、 有效朗讀,體會思想情感
有經驗的語文教師總是在朗讀中引導學生推敲課文(包括詞句、段落、篇章)的含義、情調、韻味,想象作者寫作時的心境和情緒,從而把自己當成作者,靠朗讀代替作者講話,代替作者表達一定的思想情感,抒發情懷。毫無疑問,這大大有助于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
我在教學中,大膽運用了朗讀,以此來渲染課堂教學情境。古人云“讀得好,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桂林山水》這一課,作者用優美流暢的文字描繪了桂林山水獨特的美,小學生閱歷少,沒見過桂林山水,那么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呢?首先我用圖片展現了桂林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了學生對工會林山水的喜愛,接著讓學生找出描寫桂林山水特點的句子,結合看到的圖片,說說對桂林山或水某一個特點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形成讀的見解,并通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
接著在品讀、評讀、朗讀、挑戰讀、引讀、配樂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積極啟發想象,或對照圖像認知,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覺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深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熏陶。
三、 有效朗讀,提高審美能力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們的小學生也不例外,他們對沒的食物易于接受,也樂于接受,而且會引起情感沖動。因此,教師舊的'充分利用兒童的這一特點去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而朗讀本身就是一種審美活動,朗讀中學生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被調動起來了,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如:《北大荒的秋天》《廬山的云霧》《西湖》等,都用優美的文字描繪出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學時,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用聲音再現畫面,讓學生進入情境,認識文中所描繪的食物的形狀、顏色,感受自然的美。
在教學《云房子》一課時,我抓住“一群小鳥飛過來,它們說:哇,這么多白云!我們來造云房子。不一會兒,云房子造好了:有的像冬瓜那樣傻傻地橫著,有的像花兒那樣美美地開著。有很高的大樓房,有很寬的大禮堂,也有一點點小的,小得只可以住進一只小麻雀。”
這一段,放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感悟天空云房子的千姿百態,體會小鳥可愛與歡快的心情。
在語文教材中,還有為數不多的詩歌。詩歌的語言富于節奏感、音樂美。詩的內容,詩人的情感是通過充滿節奏感和音樂感的語言表現出來的。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地詠誦才能體現出來。通過朗讀,品味詩句,讓學生逐步學會欣賞詩歌鑒賞詩歌,培養他們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
四、 有效朗讀,發展思維能力
古人讀書,強調“口誦心惟”。“誦”絕不僅僅是“口”的發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是讓學生認識語言、品味語言的過程。如《永遠的白衣戰士》也是一篇情感濃郁的課文。在教學時,可指導學生在朗讀上下功夫。“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先讓學生理解這一句話。這句話意思是說戰爭是殘酷的、艱苦的,充滿著血腥的氣味和生命的死亡。雖然防治“非典”沒有炮火紛飛,沒有硝煙彌漫,但是有著與戰爭一樣的殘酷和危險,用“沒有硝煙的戰爭”來比喻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表現了防治工作的巨大危險和極度艱巨。然而面對這樣的危險,我們的白衣戰士沒有退縮,課文的主人公葉欣就是這樣一位代表,她始終堅守自己的崗位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葉欣護士長在非典肆虐時,放棄休息,身先士卒,不怕危險,不顧疲憊,舍生忘死的搶救一個又一個的患者,為了保持患者呼吸暢通,必須將堵塞期間的大量膿血痰排除出來,而這又是最具傳染性的。
一個“非典”重癥患者的搶救,往往伴隨多名醫護人員的倒下。面對危險和死亡,同事們總能聽到葉欣斬釘截鐵的話語:“這里危險,讓我來吧!”……她深知,也許有一天自己可能到下,但能夠不讓自己的同事受感染,她心甘情愿!葉欣護士長斬釘截鐵的話語,聲色俱厲卻又飽含關愛。為了患者,為了保護同事,而自己卻被不幸感染。葉欣永遠地離開了她自己熱愛的崗位、戰友和親人,留給人們的是永恒的微笑。學生對葉欣的大無畏和對病人的無私關愛由衷的敬佩,是學生的認識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學生不斷提高認識,同時也發展了思維。
人物是寫人記敘文的重點,寫人記敘文的目的就是要寫出個性鮮明的人物。那么怎樣去寫一個個性鮮明的人物,怎樣讓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動人心弦呢?每個人有不同的面貌,不同的語言、行動,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因此寫人的第一寶典就是描寫。 人物的描寫有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
【怎樣提高小學語文朗讀的效果】相關文章:
怎樣提高生物復習課的效果03-18
如何提高語文朗讀教學03-10
怎樣提高小學語文的作文能力06-05
怎樣提高學生記憶數學知識的效果08-24
如何提高孩子的朗讀,提高班級的朗讀水平01-04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朗讀水平07-10
怎樣提高語文成績?07-01
怎樣提高語文成績07-02
語文,我怎樣提高作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