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學好中醫有什么好方法
對于喜歡中醫的朋友們來說,國醫大師的經驗雖然寶貴,但是自學起來難度太高。下面百分網小編整理了自學好中醫的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自學好中醫的方法
教材入門
“教材”,謂全國中醫高等院校統編教材。在未有教材之前,業醫者學習伊始,或先讀些淺顯易明的書,如《三字經》、《藥性賦》、《湯頭歌括》等,或徑從《內》、《難》等經典醫籍讀起,這當然都不失為入門的途徑。但這些書籍多文詞古奧,對中醫理論的論述也不夠系統和統一,要從中做出概括、總結,并有較正確的理解,對一個初學者來說,實為難矣。
教材是通過很多人特別是中醫老前輩做了大量工作,從眾多的古籍中綜合歸納出來的,其成就就是把中醫理論條理化,系統化。如基礎理論中關于“心”的論述,列為心主神志,心主血脈、開竅于舌、與小腸相表里等項,既較全面集中,又條分縷析。教材對中醫理論中若干名詞術語、基本概念都有較確切的闡釋,所采用理法方藥平正妥切,學術觀點亦較統一,并以現代語言為體編寫,便于閱讀,于初學者尤為適合。若能按先基礎后臨床的次序,逐章仔細學習,用不了很長的時間,就會對中醫學有較系統的認識。即使已有些基礎的自學者,閱讀教材,也能幫助把已學的東西系統化,條理化。學習教材,除要力求熟記其中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內容外,還應多做練習題,以鞏固已學的東西,學習教材,還有助于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熟讀經典
清代醫學大師徐靈胎指出:“一切道術,必有淵源。未有目不睹漢唐以前之書,徒記時尚之藥數種,而可為醫者。”他說的漢唐以前之書,主要指《內經》、《傷寒論》、《金匾要略》幾部經典著作。它們是中醫學理論的基礎和本源。后世著述雖多,但都是以經典著作的原則精神為指導的。所以只有熟讀經典,才能打下堅實的基礎,學有根本,學習臨床各科才不費勁,博覽各家著述才具有分析鑒別能力,也使自學者具備深造和發展的潛力。
如何學習經典呢?《內經》先宜擇要而讀,可選用《內經選讀》講義或《內經知要》、《內經輯要》等,重點應該放在其中的臟腑、病機、診法和治則學說,以后有條件再行通讀。《傷寒》、《金匾》則應讀全書,要扎扎實實的下功夫,一句句一字字地細摳,無論字音字義,都要盡可能弄明白。對其中疑難的地方,更須質疑推敲,不能順口讀過,不求甚解,不了了之。
把主要的經典著作讀熟,甚至背熟,是學中醫的基本功。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一遍有一遍的收獲,背得熟背不熟大不一樣。尤其是《傷寒》、《金匿》,如能做到不加思索,張口就來,到臨床運用時,就成了有源頭的活水。不但能觸機而發,還會熟能生巧,別有會心。否則閱讀了然,運用盲然,就難于得心應手了。
參閱群書
學習中醫,還要盡可能多讀幾本參考書,以開闊自己的眼界和思路,對病機證治理論有更具體深入的認識,因為經典著作畢競原則性理論較多。后世醫書汗牛充棟,瑕瑜互見,需擇要而讀。
初學者可首選《本草備要》、《本草從新》《醫方集解》、《瀕湖脈學》、《醫學心悟》《筆花醫鏡》、《萬病回春》等,這些書文字較通俗,說理簡明,切合實用。
《醫宗金鑒》問世后,北方習醫者一直奉為圭臬。這部書以《傷寒》《金匾》為宗旨,酌古準今,博采眾論,概括全面而又提綱摯領,理法方藥齊備,并有歌括便于誦記,對初學、已學都是較好的參考書。
自學中醫,有了一定的基礎后,就應該涉獵歷代名家著述,提高自己的知識境界。金元四家之說醫史稱著,不可不讀。劉完素公素問玄機原病式》,張子和《儒門事親》,李某《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朱震享《格致余論》《丹溪心法》,分別代表了他們的學術思想和治療經驗。明清醫書更豐,其中張介賓《景岳全書》論述宏博,說理深刻透徹,理驗俱富。余如《證治準繩》、
《張氏醫通》、《醫門法律》、《赤水玄珠》、《蘭臺軌范》、《雜病廣要》、《金匾翼》,皆有理法,有方藥,于雜病證治,各有闡發,讀后定會受益不少。
自學者還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讀一些婦科、兒科、外科等專科書籍,以冀“術有專攻”。
博覽群書,應有重點有選擇。書中陳陳相援者,只宜瀏覽,而對其中獨到的見解、心得則應深入研究。還要善于歸納,由博反約。
當然,每個人的精力、時間有限,條件不同,一不可能都讀遍以上所說的書,不可能都“讀書破萬卷”,但這種意志、決心是應該具備的。
學點文史
古漢語是幫助我們打開祖國醫學寶庫的一把鑰匙。中醫文獻特別是經典著作,大多文字古樸,寓義深奧,和現代白話差距甚大,不掌握一定的文學特別是古漢語知識,就難于讀懂和理解。《醫古文》講義亦醫亦文,認真學習就能打下必要的古文基礎。學古文在于多看多讀古書,初學者應多看些古漢語語法方面的書籍。其實,處處留心皆學問。只要讀閱古醫籍時,對書中的難字、難詞下一番功夫,年積月累,就能使古文水平獲得很大程度的提高。
欲了解中醫學發展的規律,了解歷代名家的學術特點,一定的歷史知識,特別是中國醫學史的學習不是可有可無的。另外,樸素的唯物論及自發的辨證法等古代哲學思想貫穿了整個中醫理論,故學習一定的哲學知識,對正確認識和運用理法方藥原則是很有幫助的。
讀書宜忌
讀書要“恒”。“人而無恒,不可以為巫醫。”醫道精深,要學有所成,須點點滴滴的積累,非一蹴可及。自學者應建立堅定的意志,堅持長期的勤奮學習,做到每日按規定的時間溫課,除極特別的事情外,不要輕易輟學只要持之以恒,所學就能與日俱進。
讀書要“思”。“學而不思則閣。”學習中要善于提出問題,質疑問難;尤其是那些似懂非懂之處,更要抓住不放,反復思考。再說經典醫籍以及各家著述,都有個一分為二的問題。不加思索,囫圇吞棗,收效是不大的。
讀書要“活”。“善讀書斯善治病,非讀死書之謂也。”讀醫書深入鉆研,固然是好事,但也要講究方法,師古不泥,忌鉆牛角尖。如學《內經》把五行生克,五運六氣主病,看得太死。讀書要講求實效,那些無關緊要的東西,就不宜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讀書一忌“亂”,自學讀書,要為自己擬定一個較完整的計劃和步驟,雜亂無章,沒有系統的學習,難于收效。一忌“浮”。自學之人,心不專一,不能深入書中,只是浮光掠影地瀏覽一下,定然學無所成。一忌畏難,讀中醫書,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不能因此畏難自棄,白費前功。讀醫書宜忌當還有之,此不一一。至于讀書不能紙上談兵,要結合實踐,在實踐中去印證所學的東西,才能學以致用,乃千百年來所遵循的規律,無冗多贅述。
“讀書難,讀醫書尤難”。但有志者事競成,只要知難而進,刻苦讀書,方法得當,就定能成為名符其實的中醫。
自學中醫者應該看什么書
學中醫的人一般有三類,一類是祖傳或跟師,一類是各大中醫院校,一類是自學的。首先要講一下自學中醫和其它兩類的不同之處。自學中醫最大的劣勢就是不像其他兩類有師傅有老師教導,自學中醫完全靠自己看書,自己領悟理解。
所以自學中醫的人,要比其它兩類困難的多,很多人甚至學了很久連中醫入門都算不上,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不知道如何看書、看什么書。
現在,我為大家推薦一個自學書單吧。這些書單一定百分之百適合每一個自學中醫的人,但是絕對適合大部分的自學中醫者。
對于零基礎剛剛學中醫的人,我推薦這4本書:
第一本《零起點學中醫:帶你體驗中醫的12堂課》
第二本《醫間道:十站旅行帶你進入中醫殿堂》
第三本《圓運動的古中醫學》或《四圣心源》
《零起點學中醫:帶你體驗中醫的12堂課》
這本書最大特點是,對于完全沒有基礎的人,它能讓你對中醫提起興趣。這本書的入門知識點并非最系統的,但是它能讓你對中醫有一個大體的框架認識,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本難得的把枯燥的中醫理論講“活”了的書,因此對于初學者來說可以看完這本書對中醫產生極大的興趣。
《醫間道:十站旅行帶你進入中醫殿堂》
接下來就可出現開始看《醫間道:十站旅行帶你進入中醫殿堂》這本書了。當你看完了《零起點學中醫:帶你體驗中醫的12堂課》,對中醫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并且掌握了一些中醫基礎時,不要看雜書,建議馬上進入陰陽一氣圓運動的理論學習中,也就是馬上去看《醫間道:十站旅行帶你進入中醫殿堂》。有了中醫基礎后,馬上建立一個初步的圓運動思維。圓運動思維將是你最后理解陰陽最重要的一個基礎。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和《四圣心源》
接下來就要開始看一氣圓運動的代表作——《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和《四圣心源》。讀這兩本書的時候要注意精讀,兩本參看,把一氣周流的思維完全領悟和掌握。當你學到這里的時候就要注意了,不用因為讀完這幾本就覺得自己就學會中醫了,就懂看病了。
這是很多人學圓運動之后的通病,認為自己掌握了圓運動后沒有什么病是不能治的。開始嘗試給人治病,然而往往會發現事實并不如人所愿,甚至有的人因為嘗試治病沒有效果而放棄了中醫,這是非常可惜的。
之所以要特別強調,是因為當你學了一氣周流后其實只掌握了中醫的思維,而沒有掌握中醫的技法。相當于有“術”而沒有“法”,在這個時候不要急于治病,要從一氣周流進入陰陽、進入一元,真正進入到中醫的核心,也就是要去看鄭欽安三書了。
《鄭欽安醫書闡釋》
《鄭欽安醫書闡釋》,就是鄭欽安先生所著的三本書《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傷寒恒論》。
鄭欽安先生的著作,絕對稱得上“陰陽經”,能幫你真正的領悟陰陽。結合前面的圓運動,把陰陽一氣真正的理解透徹。最重要的'是,這三書為你指明了醫理、辨證、用藥中最最重要的東西……至于是什么東西,就要你自己去看、去發掘了。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當你看完前面所有的書之后,你要記住一點,前面所有的東西都是幫你領悟“陰陽”,這兩個字非常重要。把陰陽領悟透以后,你就得去接觸經典了。這里我推薦你先看《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而后再去看其它經典。因為我們學中醫的目的,首先是為了治病。這兩本書是臨床治病的“老大”,它的臨床指導地位,堪稱中醫泰山北斗。
要是你走到最后一步:掌握傷寒了,之后的事你懂的!!!
自學中醫10年是怎么做到的
我在10年前學過一年半的中醫,學的是教程,打下了一些基礎。只是當時缺乏實踐,這10年來完全不接觸,也忘得差不多了。后因家父久病,前年夏天重新開始學習后,是先簡單復習了一下那些教程,然后大致從傷寒金匱--火神派--黃元御--彭子益--溫病學這么一路學下來,當然中間也穿插著看一些雜書,但大致是這么個脈絡。
對于一個對中醫完全陌生、但有一定興趣的朋友,可以先看一些通俗讀物。我個人看過的最好的是羅大倫的那幾本書,古代的醫生、陰陽一調百病消等等。說實話,正是受了羅大倫的古代名醫故事的激勵,我才最終決定,求醫不如求己。要解決家父的問題,還是要靠自己……
另外目前比較暢銷的還有《走近中醫》、《思考中醫》、《問中醫幾度秋涼》等等興趣讀物,也可以拿來隨便看看。看完這些書,如果對中醫的興趣更濃了,而且立下了學好中醫的志向,那么恭喜你,你可以正式開始學習了。
對于初學者,我仍然建議先從教材開始學。大致次序是中國醫學史--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現在的教材雖然質量不高,經常被人詬病,但至少觀點比較綜合,不偏激(中醫流派很多,各執其說,各有所偏。如果單從某一派開始學,比如起手就學現在流行的火神派,容易走偏)。但教材本身不必讀得太鉆進去,不必在這階段花太長時間。有些東西暫時看不懂沒關系,不必深究,后面進入從傷寒開始的下一階段學習后,很多東西自然而然會開始懂。
學完這幾本教材之后,就能夠對中醫學有了個總體的認識。然后就是傷寒和金匱,這兩本書要精讀,歷代注家很多,限于時間和精力,不可能一一讀遍,我個人是從劉渡舟的書和郝萬山的視頻開始入手,然后后面學的是黃元御的注解。
學完傷寒金匱后,就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中醫學基礎(方藥這一路,不包括針灸)。然后可以看看黃元御的《四圣心源》、《長沙藥解》和彭子益的唯物論、圓運動,建立一氣周流、土樞四象、天人相應、河圖洛書、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傳統中醫的概念。
再后面,就必須學溫病學了。溫病學對于臨床非常有用,很好地補充了傷寒的不足。傷寒溫病都能很好地掌握,那么對于大部分的疾病(不僅僅是外感病,包括內傷雜癥),都會建立起一定的概念和辨證思路。而且這兩門學科的實踐性很強,完全可以邊學邊用,學通了這兩門,至少治個感冒、咳嗽一類的小病,完全沒有問題,而且見效之快、效果之“神奇”,不是受西醫洗腦的現代人所能夠想象的。中醫,絕不是大多數老百姓的概念里那個只能調理調理慢性病,治不好也吃不死的東西。這個我自己,已經有相當多的體驗。
溫病學方面,我是從趙紹琴的書和劉景源的視頻教程開始入門的。現在剛學了兩個月。后續的必讀書,包括《溫熱經緯》、《溫病條辨》、《重訂通俗傷寒論》、《時病論》等。
再后面,就很難說了,我目前為止,也只學到溫病的階段。中醫學史上名家輩出,群星璀璨,在學完傷寒溫病這兩大基礎后,要對中醫學的發展脈絡、內難傷寒以下的各家各派學說有個綜合了解,確定后續的學習方向,任應秋的《中醫各家學說講稿》,以及網文有一篇《看歷代名醫名著,論大中醫觀》的網文,均值得一看。
個人推薦,后續可以先看看慎齋學派的書(《醫家秘奧》等),深入掌握脈法與虛勞內傷的辨治;以及陳士鐸或傅青主的書,重視肝血腎陰的一路,對于臨床相當實用。另外,輔行訣值得一讀,借此可以對藥物性味之體用與五行生克有更深的理解。
至于有些朋友提到的學醫從《內經》開始……個人以為這條路太艱難了,除非你絕頂聰明,否則對于大多數初學者而言并不適宜。當然后世的所有醫家,其理論基礎都從內經發源而來。而且看后世醫家的書,也會經常看到引用內經的理論和文字。但是對于內經的系統學習,個人感覺,還是要等到有了相當深厚的功力以后。至少我目前,還不太敢去看。我的臨床實踐
關于實踐問題,對于業余愛好者,缺乏醫生處方,很多藥店可能不讓抓藥。這也正是困擾我多年,以致10年前最終沒有繼續學下去的原因之一。但是現在淘寶網上,什么都買得到,藥材又便宜,質量又好(我是買散藥、自備小天平,自己在家里配藥的),網上論壇里還有很多學友互相交流,更有大量的現實生活中求醫無門而渴求網診的網友。只要好好學習,根本不愁實踐機會。
我對中醫的感悟
學中醫是一條很艱難的路。需要悟性,更需要濃厚的興趣、強大的動力和堅強的毅力。我前前后后學了三年有余,自知不過剛剛入門而已。現在是中醫的沒落時代,但是民間藏龍臥虎,借助于當前發達的網絡交流,一股新生代的力量正在崛起,另外真的非常感謝中醫古籍這個軟件,收錄了二千多本珍貴中醫古籍,保護了傳統文化,我現在溫習中醫古籍基本上都在這個軟件里面搜索,使用非常方便。
學好中醫,終生受益。不僅利己利家人,對于廣交朋友、對于你的事業和生活(心態放寬一點,不要指望靠這手藝掙銀子,就純當作業余愛好和生活需要),都會有很好的幫助。而且中醫絕對是一門美妙的藝術,高明的處方象一首首優雅的小詩(正象編程也是一門美妙的藝術,優美的代碼結構也像一首首美妙的樂曲),那種潛心思索之后靈機乍現所帶來的美感,以及幫助他人解決問題后那種成功的喜悅,不是任何粗俗的物質享受所能夠替代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013年2月看過的醫書
今天是蛇年的第二天(寫作當時),一轉眼,學醫前前后后已經四年多了。過年在家有閑,回顧一下我這些年來的學醫歷程,匯總一下看過的書,供大家參考。
2000春-2001秋啟蒙時代
教材(全國高等中醫院校函授教材系列):
1.《中醫基礎理論》--還算有趣,有點哲學意味(咱本來就對哲學感興趣),基本算是學進去了吧,建立了些概念,對人體水液代謝循環(脾、肺、腎、膀胱)最有印象,也有看不太懂的,記得當年很長時間,都不理解“淤血”和“活血化瘀”是怎么回事兒。
2.《中醫診斷學》--實在太枯燥了,硬著頭皮看完,很佩服當年讀書的毅力。
3.《中藥學》--實在太枯燥了……不說了。
4.《方劑學》--當時看的這些書里頭,就數這本書看了覺得最有收獲,大概知道中醫是怎么開方子了……若干年后,唯一記得的一個經方,就叫“小青龍湯”。至于組成藥味,早忘了。
5.《中醫內科學》--邊看邊摘筆記,寫提綱摘要。
6.《中醫各家學說》--只看了半本,看不下去了,原因很簡單,靠學的那么點中醫基礎理論教材里的知識,無法理解后世醫家那些形形色色的理論。
7.《中醫四大經典學習指導》--人衛出版社的,內經+傷寒+金匱+溫病,草草瀏覽一遍,實在看不懂。
趣味讀物
8.《中國傳統醫學漫話》--印象中蠻有趣的,也算看得懂,還推薦給同事看。
9.《中醫解夢》--主要用內經理論來解夢。較多應用五行理論,有點意思,但沒看完。其他
把《家庭醫學全書》里的中醫篇的一百多頁也啃了一下,還有一本《太醫名醫奇案賞析》讀了幾頁,算是當年唯一看過的一點醫案,話說當年因為一位朋友的誘導,激起了一點點小興趣,然后從這一點興趣出發,想對一門有趣的傳統學問,作一些了解。然而實在沒啥書可看啊,沒有網絡,也不知該從何學起,就覺得學教材總沒錯,于是就從上海書城買了幾本教材回來啃。至于學習方法,還是學校里臨時抱佛腳應付考試的那一套。但也正因為書少,四大基礎,每本都讀了兩遍以上,算是“精讀”了吧。當然,看得懂看不懂,能懂多少,過了一兩年后還能記得多少,是另一回事。當年,年紀輕無家無口,上一輩的身體還好,又沒有網上買藥的途徑,沒有任何臨床實踐機會,其實學了也白搭,呵呵。
2002-2009年自學中醫黑暗時代
只記得中醫之脾不等于西醫之脾,拿這個與人辯論中醫科學不科學的問題。又記得教材里說溫病學說是中醫學在清代的大發展,于是跟人說中醫也并不固步自封,中醫也在發展……除此之外,算是勉強還記得起五行生克的順序,還有什么滋水涵木、補土生金等幾個名詞。其他的……都還給課本了。記得大概07年左右吧,逛福州路書店,偶然看到一本《思考中醫》。拿起來翻了翻,不知道說些什么,只覺玄之又玄。搖搖頭,又放下了。
2010年文藝復興時代
前期以興趣讀物為主,后期以復習中醫基礎教材為主。
興趣讀物
馬悅凌:《溫度決定生老病死》、《不生病的智慧》
中里巴人:《求醫不如求己》I、II、III、IV(馬悅凌和中里巴人的書是我單位里的徒弟買的。我有點興趣,想借來看,她就干脆送給了我。這兩套書對于我,不啻于但丁的神曲,預示了一個復興時代的誕生……)
蕭宏慈:《醫行天下》。看后很羨慕,也很震撼。羨慕的是蕭老師醫行天下的瀟灑,震撼的是拉筋正骨法治病的神奇。網上得知蕭老師在北京開課,頗想去北京拜他為師。
劉力紅:《思考中醫》--前前后后看了兩遍。作為興趣讀物,值得推薦
李陽波:《開啟中醫之門-運氣學導論》
田原:《人體陽氣與疾病》
盧崇漢:《扶陽講記》
羅大倫:《古代的中醫》全集。真正的啟蒙讀物!我是下載了天涯上完整的帖子,包括所有跟帖評論,在兩三個月的時間里連著看完的(后來買了全套書收藏,還另買了一套送給朋友)。看了就不舍得放下。多少次看得心潮澎拜,多少次看得淚流滿面。正是在書中那些古代大醫精神的激勵下,我立下了自學中醫的志向。
羅大倫:《陰陽一調百病消》
艾寧:《問中醫幾度秋涼》(當散文看不錯)
方舟子:《批評中醫》--反面教材。下的電子版,記得剛開始看時還戰戰兢兢,怕這本書會說服我。怕這本書真的證明了中醫是偽科學。看了以后才知道……肘子連半壺水都稱不上。不過是以偽科學的精神來批判“偽科學”而已,方老師的這本書真的起了反面作用,看完這本書后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學好醫道,要以事實向身邊所有的朋友證明方氏邏輯的荒謬……
中醫基礎
李德新:中醫基礎理論視頻(硬著頭皮看完)
朱文鋒:診斷學視頻(勉強看完)
張廷模:中藥學視頻(馬馬虎虎看完)
鄧中甲:方劑學視頻(還可以。看了一半)2011-2012年信息浪潮時代學習了《內經》的部分重要內容。系統學習了《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三門臨床最重要的學科。這一過程至今尚在繼續,而且也是今后幾年反復搗騰的重點。先后私淑(原諒我用這個僭越的詞)黃元御、彭子益、陳士鐸三位老師。接下來打算拜葉天士為師。借助《中醫各家學說》教材,對中醫學兩千年來的流派演變、各家學說爭鳴及歷代大師們的核心學術思想、處方用藥風格有了大略的了解。這一過程就不按時間順序來寫了,而按照學說門類來匯總讀過的書目。另,在信息浪潮時代,書不嫌太少,只嫌太多,只嫌讀得不精,時間老不夠用。一本書沒讀完,又想讀另一本……經常同時交替地看好幾本書,也經常有些書看了一半,后面看其他書了,就把這本書拉下了。
(2012)讀《內經》
1.王洪圖:內經教學視頻--只看了三分之一,不能說王老師講得不好。但淺了點。看了前1/3感覺沒學到多少新鮮東西,當時又有重臨床、想學更實用技術的迫切需要,不愿意多花時間深鉆在理論里。就沒再看下去
2.李中梓:《內經知要》(囫圇吞棗地算是看了一遍)
3.《內經教參第二版》--讀得較仔細。除五運六氣部分留著暫時沒讀外,其他章節都看完了)
4.陳明(編):《黃帝內經臨證指要》
(2010年秋-2012年冬)讀《傷寒論》
1.郝萬山:傷寒論教學視頻--郝老師講課生動風趣,深入淺出,入門推薦。
2.張喜奎:《仲景臨證傳知錄》(小說體的傷寒論解析)
3.劉渡舟:《傷寒論講稿》--講得很透,而且融入了很多劉老自身的臨床經驗。
4.劉渡舟:《傷寒論十四講》
5.黃元御:《傷寒懸解》、《傷寒說意》
6.尤在涇:《傷寒貫珠集》
計劃要看的
1.劉渡舟《傷寒臨證指要》
2.《傷寒論教參》
3.陳明(編):《傷寒名醫驗案精選》
(2011年-2012年)讀《金匱要略》
1.王雪華:《金匱要略教學視頻》(看了70%,實在看不下去了)
2.劉渡舟:《金匱要略詮解》
3.黃元御:《金匱懸解》
4.尤在涇:《金匱要略心典》
5.陳明(編):《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計劃要看的
1.程門雪:《金匱篇解》
2.張家禮:《金匱要略講稿》
(2012年)讀《溫病學》
1.劉景源:溫病學教學視頻--劉老師講得很好,入門推薦。網上下載的八套視頻(四大基礎+四大經典)中,個人以為真正值得看的,也就是郝萬山的傷寒論,加劉景源的溫病學。另王洪圖內經和鄧中甲方劑學應該還可以,但我都沒看完。其他的基本可以無視。
2.趙紹琴:溫病縱橫、溫病淺談--正如傷寒從郝萬山視頻+劉渡舟書入門,溫病,我是從劉景源視頻+趙紹琴書入門的。3.趙紹琴溫病講座4.吳鞠通:《溫病條辨》--囫圇吞棗地通讀了一遍,還需要再研究。下面計劃要看的1.王孟英《溫熱經緯》2.《溫病學》教參3.《溫病方證與雜病辨治》(張文選著)
(2011年)黃元御
1.《四圣心源》2.《四圣懸樞》3.《難經懸解》4.《長沙藥解》5.《玉楸藥解》6.《素靈微蘊》7.《傷寒、金匱三書》(見前)8.《道德經懸解》(嚴格說來,不算醫書,呵呵)9.根塵不偶、行者老師的講稿
(2011秋)彭子益
1.《唯物論的系統醫學》2.《圓運動的古中醫學》3.《圓運動的古中醫學(續)》
(2011秋至2012春)陳士鐸
1.《外經微言》2.《本草新編》3.《辨證玉函》4.《脈訣闡微》5.《石室秘錄》、《辨證錄》(這兩本書只看了一部分。后來興趣轉移,看其他書了)
中醫各家學說
《任應秋中醫各家學說講稿》--任老講得非常好,絕不是照著教材照本宣科(盡管教材就是他編的),而是融入了很多自身的經驗和體會。
2.《中醫各家學說教參第二版》--濃縮各家之精華。
其他讀過的醫書
鄭欽安:《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后者只讀了半本)
2.《中醫火神派探討》(看了半本)
3.周慎齋:《醫家秘奧》(任啟松校注,看了大半本)
4.《王綿之方劑學講稿》(只讀了一半,有時間的話會看完)
5.曹穎甫:《經方實驗錄》(好書,大家都知道,看過兩遍了)
6.《陸氏三世醫案》(彭子益推薦的,憑脈辨證,診斷還可以,用藥感覺較雜,不是經方的路子)
7.李冠仙:《知醫必辨》(醫話類,不錯)
8.衣之鏢:《傷寒論陰陽圖說》
9.滑壽《診家樞要》+李時珍《瀕湖脈學》(太枯燥了,硬著頭皮草草瀏覽,都記不清楚有無看完)
10.任應秋:《運氣學說六講》
11.《趙紹琴驗案精選》
12.徐靈胎:《醫學源流論》
13.《張仲景醫學源流》
14.《劉渡舟驗案精選》
其他興趣讀物與視頻
1.《名老中醫之路-合集》(目前斷斷續續還只讀了一半)
2.張大明:《小說中醫》《小說中醫續集》
3.張大明:《醫案聊齋》《醫案聊齋續集》
4.李玉賓:《破解中醫治病密碼--臨證辨象》
5.任之堂主人:《一個傳統中醫的成長歷程》
6.任之堂主人:《醫間道》
7.李杰:《劍膽琴心是中醫》
8.沈佳:不平凡的中醫(小說體醫案)
9.《中醫不死》、《大中醫》、《女國醫》《傅青主傳奇》(這些就是真正的小說了)
10.百家講壇:王新陸《解讀中醫》(很不錯。看得熱血沸騰)
11.百家講壇:郝萬山《千古中醫故事--張仲景》
12.百家講壇:羅大倫《大國醫》系列
重點學習書目
除上述傷寒、金匱、溫病待讀書目之外,重點讀《葉天士用經方》(張文選著)一書,拜葉天士為師,揣摩其靈活應用與變通化裁經方之妙。另,人民衛生出版社的《高等中醫院校教學參考叢書》(上稱教參第二版),值得推薦,主要是其中的四大經典+中醫各家學說。我學內經和各家學說,主要就是這套書里面的。傷寒、金匱和溫病的教參有時間也準備看一看。《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一書,2011年秋曾讀過一小半。后因急于學溫病學,放下了。以后有時間,會從頭開始讀。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有時間也可一讀。
2013年讀過的醫書
時光荏苒,歲末將至。匯總一下今年、包括部分去年下半年讀過的醫書。近一年多以來,所讀醫書,以傷寒、金匱、溫病為主。特別是傷寒與溫病。因我一向以為傷寒溫病之理法方藥絕不僅為所謂外感病而設。即使治療內傷雜病,六經四層三焦、乃至伏溫、濕溫、火熱寒濕種種概念亦當時時在心中,其重要性,絕不次于雜病中常用的臟腑辨證。病有外感六淫,亦有內生六淫。天人合一,內外相應,治外感之方,用于內傷疑難雜癥之調治亦多有奇效。
傷寒金匱類著作
1.(尤怡)《傷寒貫珠集》,《金匱要略心典》:傷寒金匱注本中的佼佼者,不必贅評。
2.《劉渡舟傷寒論講稿》:較適合水平正由初級向中級進階的愛好者閱讀(更淺顯些的傷寒論入門級講稿,則為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郝萬山傷寒論講稿。郝萬山講傷寒網上有視頻,風趣幽默,深受中醫愛好者喜愛,郝萬山為劉渡舟的學生)。
3.《劉渡舟驗案精選》:辨證思路清晰,方藥簡潔,多用經方又不泥于經方,非常值得學習。
4.(劉渡舟)《傷寒論臨證指要》:相當于劉渡舟的醫稿精選匯編。較全面地反映了劉老的學術思想和醫療經驗。其中古今接軌論、水證論、火證論、濕證論四篇尤為精彩。
5.(陳明)《傷寒名醫驗案精選》,《金匱名醫驗案精選》:以方為綱,以案為目。每一經方之下先列出原文,加以簡明扼要的解說,隨后匯集諸多名家醫案,每案之下多附按語。此二書實為學習經方的不可多得的參考書。又,陳明為劉渡舟的學生。
6.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此書之真偽及價值歷來頗有爭議。但個人以為即使是后人假托之作,也是書偽言不偽。只要理論上有發揮,組方符合經方理法,即使是假托之作又有何妨?那些僅僅是注解傷寒的書尚且得享大名,何況此書幾乎把傷寒雜病論原文擴展了1/3。高續紅樓,盡管價值不如原作,但至少使紅樓成為了一部有始有終的完整的著作,其中亦不乏閃光之處。何況,真有哪個后人有如此才氣,續作在文字風格與結構章法上與原作如此相近,內容編排上如此渾然無間?當然,以我這點粗陋的才學,沒有能力和精力作真正的有理有據的考證,這些也就是姑妄言之。
7.(蔡德元)《古本傷寒雜病論校評》:作者對桂本與宋本傷寒論在六經條文文字上的區別進行了逐條解析,并結合其他多方考證,最后得出的結論是桂本全面優于宋本。對于想增加對桂本的了解者,此書值得一看。
8.(黃煌)《張仲景50味藥證》:此書列出了經方中最常用的50味藥物,對于每味藥物均羅列了所有含該藥物的經方,分析了這味藥物經常與哪些其他藥物搭配,各種搭配的主治證如何,常見的用量多大,等等。對于經方學習,不失為一本不錯的參考書,可置于案頭備查。
9.《張仲景醫學源流》:讀了一半,書莫名其妙找不到了。其內容顧名思義,就是從張仲景講起,講后世注家、傷寒學派、日本韓國等的漢方派、以及現代方證對應派等等那些事兒。這本書是一大套以張仲景命名的書(如張仲景方劑學,張仲景診斷學……)中的一本。這套書我也買了幾本,總體感覺價值不大,不過資料匯編而已。
10.(婁紹昆)《中醫人生——一個老中醫的經方奇緣》:不錯的勵志讀物。其中頗多中西醫比較、經方時方比較一類的愛好者感興趣的話題。書的前半部分敘事抒情較多,作者對自己的一生經歷娓娓敘來,門外人完全可當一本小說來看,并不枯燥。后半部分接近對話體,主要是作者與幾個朋友關于經方醫學及臨床經驗的討論,牽涉到的經方醫案較多,從中也頗能學到些東西。
11.(黃仕沛等)《夢回傷寒四大金剛》:小說體經方類著作。借用了一個時下流行的穿越類故事的外殼。在下慕名而買,原擬作為較輕松些的醫案類讀物閑余時間看看。但書中經方方證對應的路子與我對醫理的理解不甚相合,看了三分之一,就擱回書柜了。
溫病類著作
1.《溫病條辨》:這本書就不多說了。歷史上曾經被捧上了天,幾乎與內經傷寒金匱平起平坐。這年頭又被有些唯經方主義者、傷寒原教旨主義者一腳踹進了地獄,簡直把近代中醫衰落的原因,都歸到了它的頭上。事實上客觀來講,此書瑕瑜并存,要與內經傷寒金匱并稱四大經典尚還不夠資格,但若評定溫病學四大經典,它卻足夠名列其中。此書的最大貢獻,是較多地整理了葉天士的學術思想與經驗。書中閃光之處甚多,很多方劑堪稱經典,雖與條文癥狀的嵌合度沒有傷寒論那么準確,但從這些充滿靈氣的小方背后,仿佛隱約可以看見葉天士那偉岸的身影。
2.《溫熱經緯》:一部與《溫病條辨》接近齊名的著作。嚴格來講這是一本集錦型的著作,書的卷一卷二系統整理了內經與傷寒金匱中關于溫熱病的相關論述,精選各家注文,并自加按語加以發揮。卷三輯入了葉天士在溫病領域兩篇非常重要的文獻:溫熱論與幼科要略,可補《溫病條辨》之未備,有助于全面了解葉天士的溫病學思想。卷四收錄了陳平伯(風溫)、薛生白(濕熱)、余師愚(疫、疹)三家論述,與卷三相合,基本涉及到了溫病學最重要的一些分支領域。卷五是對前人溫病成方的方論,錄方113首。
3.《時病論》:另一溫病學名著。作者以內經關于四時時病的幾句原文為綱,將四時時病治法一一娓娓道來。思路清晰,有論有方有案,所擬方均以相關治法命名,方劑輕靈簡潔,頗見葉派遺風。
4.《溫熱論箋正》,《溫熱逢源》,《疫疹一得》:這三本書只是大概看了看。后兩者沒買到書,利用零散時間看的電子版,因此印象不深。
5.《趙紹琴溫病學講座》:此書就不多說了。傷寒劉渡舟,溫病趙紹琴,都是我最敬仰的解放后名醫。初學者受現在網上一些信息的誤導,往往將溫病治法直接與寒涼傷陽劃上等號。豈知溫病名家趙紹琴的書中,卻處處強調輕靈疏透,強調火郁發之、入氣入營亦可透熱外出。而反對一派寒涼清泄,反對濫用苦寒直折。
6.(張文選)《溫病方證與雜病辨治》;葉天士論經方:這兩本書是今年讀過的最好的當代人著作之一。現剛讀了一半,仍在繼續學習中。溫病方證一書羅列了較多的溫病名方,并對其在雜病領域的應用加以發揮,其中結合了劉渡舟與趙紹琴的較多經驗(作者曾師事此二老),并提供較多驗案供參考。葉天士經方一書則以葉天士常用經方為綱,有論有案,有葉氏心法,也有吳鞠通《溫病條辨》中的發揮。葉天士是真正的經方大師,師古而決不泥于古,而是將經方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了日常處方之中。處方風格靈動飄逸,幾乎到了飛花摘葉皆可傷人的境界。細玩此書,可以學到葉天士的靈氣,學到葉氏經方化裁之道。
7.(柴中元)《溫病求真》、《外感指迷》:此二書是今年讀過的最好的當代人著作之二:)如果說張文選的書是“立”,是發揮葉吳之學,那么柴中元的書更多的就是“破”,是破對葉吳溫病學、特別是對條辨的執迷。書中對溫病條辨的挑刺兒簡直接近吹毛求疵的程度。但不得不說,大多數都是有道理的。求真一書在“破”(書中稱為“溫病條辨箋正”)的同時,還繞過條辨,完全基于葉氏原始醫案,建立起一套四時溫病治法。指迷一書則是作者歷年來在傷寒溫病領域論文的匯集,其中“名醫論溫”章節接近一部小小的溫病學發展史,讀之使人大開眼界,了解到溫病學內部也是百家爭鳴、異彩紛陳,我們習見的以涼解滋陰為特色的輕靈治法并不代表溫病學的全部。在主流的葉吳派溫病學之外,還有大片大片不為人知的廣闊天地。
近一年多,其他讀過的書
1.《難經》:重讀了一遍,主要關注其脈法部分。
2.《神農本草經》:揀其中重要藥物,抄錄了一遍。
3.《輔行訣》:讀了原文與方劑,尚未讀講疏部分。
4.(徐靈胎)《醫學源流論》;(李冠仙)《知醫必辨》:以上兩本都是不錯的古典醫話類著作。
5.(謝觀)《中國醫學源流論》:隨便看了看,其中論黃元御的一段在網上經常被人引用。
6.(柴中元)《醫林蜩鳴》:作者在雜病、養生領域的其他論文的自選集。可歸入醫話類讀物。
7.(姚梅林)《臨證脈學十六講》:作為脈學的入門級讀物不錯。
8.(李士懋)《火郁發之》,《溯本求源平脈辨證》,《汗法臨證發微》:李老的書較多,我也才是剛剛開始看,具體如何,有待明年詳細評說。李老臨證多以脈診為中心,以脈解證,深合我意。李老的處方,也相對較為規范,不太雜,還是比較好理解的。
9.(潘毅)《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易之篇或道之篇:這一系列書計劃中有四本,目前出版了兩本。我讀了第一本。對于了解易理及其在中醫領域的發揮,了解中醫傳統思維方式,是一本很不錯的讀物。當然作者是教中醫基礎理論的,書中對醫理的理解及辨證論治方面,略略學院派了些。
10.(李中梓)《內經知要》:硬著頭皮勉勉強強讀完。內經的很多原文,讀起來還是有點累。所以后來改讀教參了。
11.《內經》(教參第二版);《中醫各家學說》(教參第二版):這套教參,診斷、方劑、中藥可作為案頭參考書備查(中藥學厚厚的一本,現代成分研究與中西結合應用部分太多,刪掉這些就好了,書能輕好多),內經、傷寒、金匱、溫病與中醫各家學說則可作為不錯的學習教材。我目前只完整讀了內經教參,中醫各家學說讀了五分之四,還沒讀完。
12.《任應秋中醫各家學說講稿》:第二次通讀了,經典講稿,值得反復閱讀,常讀常新。這套中醫名家名師講稿系列里,任應秋的各家學說,劉渡舟與郝萬山的傷寒論,以及劉景源的溫病學,都是經典。
13.《王綿之方劑學講稿》:真可憐,這本書從我三年多前入門階段,一直零零散散讀到現在,才看了四分之三。但一本方劑學,實是濃縮了百家理論與經驗之精華,隨著時間的推移、理論認識的提高與臨證經驗的豐富,你會不斷地從中發現新的驚喜,挖掘出新的寶貝。從這一意義上說,方劑學常讀常新,而王綿之方劑學作為網上口碑較好的方劑學講稿,值得一讀。
【如何自學好中醫有什么好方法】相關文章:
學好科目二有什么好的技巧07-12
維持好職場關系有什么方法12-01
學好java有什么優勢09-28
學好英語口語的好方法08-26
學好地理的方法是什么07-02
自考英語有什么好的學習方法09-16
如何自學學好日語流程方法11-10
如何自學法語有什么方法11-10
如何學好高中化學的方法12-11
學好高中地理有哪些方法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