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的小故事 推薦度:
- 有趣的漢字小故事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漢字小故事
漢字小故事 1
《施氏食獅史》是一篇由趙元任所寫的設限文章。全文共九十一字(連標題九十六字),每字的普通話發音都是shi。《施氏食獅史》這篇短文都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讀給別人聽,他是無論如何也聽不懂的! 本文為漢語中最難讀的一篇,如要嘗試,請先備清水一杯、小棍一把,以免舌齒受傷。
《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尸,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尸。試釋是事。
只用一個發音來敘述一件事,除了中文,怕是再無其他語言能做到了。
白話文譯文:
《施氏吃獅子的`故事》
石室里住著一位詩人姓施,愛吃獅子,決心要吃十只獅子。
他常常去市場看獅子。
十點鐘,剛好有十只獅子到了市場。
那時候,剛好施氏也到了市場。
他看見那十只獅子,便放箭,把那十只獅子殺死了。
他拾起那十只獅子的尸體,帶到石室。
石室濕了水,施氏叫侍從把石室擦干。
石室擦干了,他才試試吃那十只獅子。
吃的時候,才發現那十只獅子,原來是十只石頭的獅子尸體。
試試解釋這件事吧。
漢字小故事 2
話說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則天登基后,她想給自己取一個非常適合自己的名字,中國要名字要表達出自己的獨特之處,并且把自己的光輝也展現出來。可是取什么字才能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漢字肯定不能體現,于是武則天想自己造一個從來沒有的字出來,這樣肯定就沒有重復了。說造就造當時對日月有一種封建迷信,都覺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則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讓自己和日月一樣永遠高掛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個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曌:zhao
曌字的意思:大概有日月當空、明亮闊大的意思吧。
漢字小故事 篇萬字難寫有一年,老翁聘請了一位楚國的讀書人教他的兒子認字。第一天上學,老師用毛筆在白紙上寫了一筆,告訴他兒子說:“這是個‘一’字。”他兒子學得很認真,牢牢地記住了,回去后就寫給老翁看:“我學了一個字——‘一’。”老翁見兒子學得用功,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第二天上學,老師又用毛筆在紙上寫了兩筆,說:“這是個‘二’字。”這回,兒子不覺得有什么新鮮了,記住了就回家了。到了第三天,老師用毛筆在紙上寫了三筆,說:“這是個‘三’字。”兒子眼珠一轉,仿佛悟到了什么,學也不上了,扔下筆就興高采烈地奔回去找到父親說:“認字實在簡單,孩兒已經學成了。現在不用麻煩先生了,免得花費這么多的'聘金請先生,請父親把先生辭退了吧。”見到兒子這么聰明,老翁高興地準備了酬金辭退了老師。
過了幾天,老翁想請一位姓萬的朋友來喝酒,就吩咐兒子一大早起來寫個請帖。兒子滿口答應了:“行,這還不容易嗎?看我的吧。”
老翁看兒子滿有把握,就放心地去做其他的事情了。時間慢慢地過去,眼看太陽都快偏西了,還不見兒子寫好,老翁不禁有些急了:“兒子這是怎么了?”等了又等,老翁終于不耐煩了,親自到兒子房里去催促。
進得門來,老翁見兒子愁眉苦臉地坐在桌邊,紙在地上拖得老長,上面盡是黑道道。兒子正拿著一把沾滿墨的木梳在紙上畫著,一見父親進來便埋怨道:“天下的姓氏那么多,他為什么偏偏姓萬呢?我借來了母親的木梳,一次可以寫20多劃,從一大早寫到現在,手都酸了,也才寫了不到3000劃!萬字真難寫呀!”
漢字小故事 3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
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后,變成了“未必敢來”。
漢字小故事 4
“木”字是個象形字。最早時這個字就像是一棵枝干完整的大樹,上半部分很像樹枝和樹葉,下面就像是樹根。這個字在古代被用來作木本植物的統稱。現在的'意思是“樹木”“木材”。
公元383年,前秦大王率領百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大軍駐扎在淝水北岸。前秦大王聽聞東晉士兵不堪一擊,于是派使者帶八千士兵到南岸的東晉城下去勸降。
東晉知道秦軍來了,派出了大將謝石、謝玄帶領五千精兵出城偷襲了秦軍的先頭部隊。
前秦大王得知秦軍戰敗,大驚失色,馬上登上城樓向淝水對岸觀看。當時正是隆冬時節,又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蒙蒙一片。
再仔細看,淝水上桅桿林立,戰船密布,東晉士兵陣容整齊,手握刀槍。前秦大王不禁心生寒意,又回頭望向八公山,山上地勢險要,東晉士兵的大本營就駐扎在山下,一陣風吹過,山上晃動的草木遠遠看去就像無數正在行動的東晉士兵。前秦大王頓時面如土色,下令撤退。
結果秦軍在后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打了個打敗仗。這一站后,前秦瓦解,北方再一次分裂。
這一站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此戰后便有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個典故,意思是聽到風的呼嘯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是有敵軍在追趕,看到晃動的草木都以為是敵人的士兵在行動。形容人在非常恐慌時,稍有一點兒風吹草動,就十分緊張害怕。
漢字小故事 5
自從老虎做了獸中之王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有一天,無聊之余,突然想起了自己當年的師傅——貓。老虎盡管仍為貓沒教會自己爬樹的本領而耿耿于懷,但為了顯示自己的大王氣度,決定設宴招待貓。于是,老虎派狐貍直接向貓發出了邀請。
貓接受了邀請,決定準時赴宴。
這一天,貓如約來到了老虎大王的山洞。雙方寒暄之后,宴會便開始了。老虎對貓說:“今天的宴會我特地為你準備了味道最美的食物——羊肉。”貓聽后回答說:“不,我要吃魚,因為魚的味道最好。”老虎則說:“羊肉的‘膻’味最美。”貓則堅持說:“魚的'‘腥’味最好。”看看相持不下,老虎便說:“我是大王,我說了算!”貓卻并不買賬,反唇相譏道:“我是師傅,應該我說了算!”這時,在一旁的狐貍見狀搭了腔,說道:“一個大王,一個師傅,二者都是權威,話說得都有道理。你們爭下去也沒個結果,干脆待我去討教造字始祖,看他能不能為你們造一個新字,表示味道美好,既有羊又有魚,既膻又腥,如何?”老虎和貓聽罷,都表示贊成。
就這樣,狐貍來到造字始祖的家,心想這下一定會難倒始祖。沒想到,說明來意后,始祖表示這很簡單,當即造一個字,折衷了二者對味道的偏好,使該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魚”,發音中既有“膻”又有“腥”。之后,始祖又告訴狐貍說,老虎和貓在這個字的具體寫法上,還會有爭吵。狐貍問:“那如何是好?”于是,始祖如此這般地教導了狐貍一番。
狐貍回到山洞,告訴老虎與貓,始祖新造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魚”,發音中既有“膻”又有“腥”,二者都表示同意。但在這個字的寫法上,果然不出始祖所料,老虎與貓又發生了爭執。因為老虎愛吃“羊”,便堅持要把這個新字寫作“羊”字頭、“魚”字底;反之,貓則堅持要寫作“魚”字頭、“羊”字底。那么,到底這個字該怎么寫呢?雙方又各不相讓。最后,狐貍根據始祖預先設置的方案從中打圓場,說:“這就不必非得要爭個高低不可了吧。‘魚’和‘羊’平起平坐,‘魚’在左、‘羊’在右。在讀音上,取‘腥’的前半部分‘xi—’在前、取‘膻’的后半部分‘—ɑn’在后。”貓聽了很高興。老虎則問:“這是為什么?”狐貍想了想,回答:“這是因為貓做師傅在先,你做大王在后。”這樣“鮮”字就產生了!
漢字小故事 6
最早的文字出現于商代。
當時人們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們把卜辭刻在龜甲和獸骨的平坦面上,涂上紅色標示吉利,黑色標示兇險。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上去的,大字約一寸見方,小字如谷粒,或繁或簡,非常精致。
它們經過幾千年的.沉睡,直到清代光緒二十五年(1899)才被發現。發現地是河南省安陽城西北五里處的一個村子,那里是當年殷商(第二十代國君盤庚)的故都。由于洹水決堤,沖出許多甲骨,人們以為是龍骨,用來當藥材治病。翌年,一個叫王懿榮的商人對這些甲骨發生了興趣,他趕到河南收集了許多,帶回去研究。后來,劉鄂又繼續收集,達到五千多塊。于是,便有一些學者將其定名為“甲骨文”。
古文字學家對十萬余片中的文字進行研究,發現骨甲文字的結構已由獨體走向合體,有了形聲字,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在四千六百多個甲骨文單字中,已經辨識了一千七百多個。
漢字小故事 7
唐代有個武則天,她做了皇帝之后,想要取個新的名字,卻又覺得現有的這些字都不足以表達她現在的光輝,于是她想要自己造一個字,當時對日月有一種封建迷信,都覺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則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讓自己和日月一樣永遠高掛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個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牛與物理
一頭牛與一匹馬在同一個槽里吃草。
牛得意的炫耀:喂,馬老弟,我發現我是頭很偉大的牛哩。
最近我又有一個新發現。
馬忙問:牛老兄,你有什么新發現啊?別賣關子,快說啊! 牛興奮的.說:我現在搞清楚物理為什么叫物理了。
你知道是誰創立的物理學嗎?
這匹馬也是博古通今,它說:嗯,好象是一個叫牛頓的家伙吧? 牛說:對啦,就是這哥們。
因為他對物理學的貢獻太大,于是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他的那個牛字用在物理的物字上,說來物理學也是一門牛學啊。
馬笑了:嘿嘿,牛老兄,我想你只知其一,不只其二啊。
物字怎么寫?這邊的確是牛字,那邊卻是一個勿字。
勿啥意思,知道不?就是不是的意思。
這就是說物理學不是牛學嘛。
牛火冒三丈:呸,你這匹瘋馬!離我遠點,我和你是瘋馬牛不相及!嘿,我真是太偉大了,我居然又輕易的搞懂了一條成語哩!
漢字小故事 8
那是大清乾隆年間的事。我們低田的四個秀才相約進城,從低田到金華縣城要走幾十里路,實在無聊,甲秀才提議:我們四人一路走一路做詩豈不有趣。這樣,我們每人拆一字,做一首詩,詩中要有物有色。誰的不合規格,到城里誰請客。其他三位秀才都說:好!
甲秀才當仁不讓,以出字為詩:‘出’字拆開兩座山,顏色一樣煤和炭。不知哪座山出煤,哪座山出炭!乙秀才不甘示弱,以朋字為詩:
‘朋’字拆開來兩個月,顏色一樣霜和雪。不知哪個月下霜,哪個月下雪!丙秀才靈機一動,一呂字為詩:‘呂’字拆開兩張口,顏色一樣茶和酒。不知哪張口喝茶,哪張口喝酒!
丁秀才抬頭一看,天上紅日當空,已是中午,便以昊字為詩:‘昊’字拆開日和天,顏色一樣云和煙。天上天天飄白云,地上日日冒炊煙。
前三個秀才異口同聲地說:不行!不行!你的`詩不符合規格,你輸了,你請客!
丁秀才本是富家子弟,自知理虧,欣然同意,進城后大家就樂呵呵地歡飲了一餐。
漢字小故事 9
洲是古今字。“州”是“川”加三個點新造的形意字:川是河流;“、”是河流當中的沙地,即現在的洲,如:沙漠中的綠洲。因為人居住的`地方似川中陸地,所以把某一聚集居住的地方叫做“州”。為了區別人住的聚集地點與水中的陸地,又加“氵”另造“洲”。
這樣,州、洲二字大體分工如下:州表示人聚集居住地,后來作行政區劃,如:九州、自治州、州府。洲表示水中的小塊陸地,如:湘江橘子洲。地球多數地方被水覆蓋著,所以大塊陸地也叫洲,如:亞洲、歐洲。
州(洲)是水中陸地,是人可居住的地方;舟(船)也是人在水中可居住的地方。舟與州、洲音同義近,三字同源。
漢字小故事 10
新上任的知縣是山東人,因為要掛帳子,他對師爺說:"你給我去買兩根竹竿來。" 師爺把山東腔的"竹竿"聽成了"豬肝",連忙答應著,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對店主說:"新來的縣太爺要買兩個豬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該有數吧!"
店主是個聰明人,一聽就懂了,馬上割了兩個豬肝,另外奉送了一副豬耳朵。
離開肉鋪后,師爺心想:"老爺叫我買的.是豬肝,這豬耳朵當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將獵耳包好,塞進口袋里。回到縣衙,向知縣稟道:"回稟太爺,豬肝買來了!"
知縣見師爺買回的是豬肝,生氣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師爺一聽,嚇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漢字小故事 11
《紅樓夢》里賈寶玉吟過一首描寫竹子的詩,其中兩句是:“竿竿清欲滴,個個綠生涼”。后人修訂翻印時曾將“個個”字改掉,有人對此提出非議,意見是說“個個”多么像清翠欲滴的竹葉啊,觸字生景,為什么要改呢!
象形字為數不多,卻是漢字造字的基礎,后來的合體字有相當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構成的。由于漢字的字形變化是漸進的,十分有趣的是,至今許多漢字還留有象形的尾,仔細琢磨就可以看出它的原形來。魯迅先生說,漢字的基礎是象形。象形字就是畫物像它的形狀,以此形狀表達它的含義。“烏”與“鳥”字相比,正好切去鳥頭上表示眼睛的一短橫。畫鳥不點睛,這是為什么?我們知道,古人在造字時,對于象形字,需要抓住形象的特征。烏通體黑色(頸下有一些白羽毛的,古人稱鴉)。烏的黑眼睛因和羽毛的顏色相同,看上去就不分明了。所以“鳥”字點睛,“烏”則不見其睛。
據說在南北朝時,有一位畫家張僧繇,在墻上畫了四條龍,后來經人多番要求,給其中兩條畫了眼睛,這兩條龍便騰飛升天了。成語“畫龍點睛”即來源于此。“烏”字耐人尋味,恰在這不點睛上。以上所述雖然是兩件事,但道理是一樣的。據說,小烏雛出生后,其母要喂養它六十天,待羽毛豐滿可以獨立覓食時,它要叼食六十天報養其母。這叫反哺。因此烏在古詩文中成為孝道的象征。在傳說中也有許多與它有關的。浙江省有個義烏縣(現為義烏市),在漢代稱烏傷縣。相傳有個叫顏烏的孝子,當父親去世后,獨個兒一筐一筐地背來黃土,為父親壘墳。這時群烏也趕來相助。試想烏的嘴能叼多少土呢?結果烏的嘴都受了傷。人們便將這個縣取名為烏傷。到唐武德年間,改為義烏縣,名字顯得更為典雅含蓄。
烏是一種喜歡群居的鳥類,它們在田野中生活。有這樣的一故事:春秋時代鄭國和楚國交戰,楚國在夜里偷偷撤了兵,故意留下軍帳沒有拆除,以便迷惑鄭軍。鄭國并不了解楚軍的底細。這時鄭軍中有個士兵遠遠了望一下,便肯定地說:楚軍撤走了。別人問他:楚國的軍帳尚在,何以見得楚軍退走了?(當時沒有望遠鏡,肉眼是無法看清楚的。)他說:楚軍帳幕上落滿了烏鴉,如軍隊尚在,是不可能有這種現象的。由此可見,古人對烏的生活習性是觀察得何等細微。
漢字里象形字不多。《說文解字》里象形字只有364個。漢代以后,一千多年來只造了“傘、凹、凸”等少數幾個象形字,現在已不再用這種方法造字了。象形字為數不多,卻是漢字造字的基礎,后來的合體字有相當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構成的。例如“人”是“企、伐、侄、儉、仙”等字的構字成分,“貝”是“財、購、貿、狽、敗”等字的構字成分,“馬”是“驢、馱、駕、媽、罵”等字的構字成分。因此,從字源上了解象形字的形、義、音,可以幫助我們掌握一大批現代通用漢字的字義和讀音。
經過長期變化,很多象形字都變得不象形了,可是,漢字從產生到現在還沒有發生文字體系的大變動。在同一文字體系中,字形的變化是漸進的。因此至今有些漢字還留著一條象形的尾巴,仔細琢磨一下就可以看出它的影子來,例如口、身、耳、手、山、田、井、水、火、云、電、雨、傘、門等。
前邊談的象形字是就字的`來源來說的。有些字不管它的來源,單就它現在的字形來說,也有很強的象形性。例如“笑”,不管東漢許慎說什么“打竹板奏樂使人笑得直不起腰(夭)來”也好,也不管宋朝蘇東坡說什么“用竹子打犬不可理解”也好,人們越端詳它越覺得它喜眉笑臉的。“哭”字,不管有人說它是“犬的叫聲像人哭”也好,人們越端詳它越覺得它像個頑童在張口大哭。新興漢字“乒乓”,不但像聲,而且像形。后起漢字“甩”不是很像一只手用力往外扔東西嗎?簡化字“風”不是很像橫掃落葉的狂飆嗎?“喜”字不是很像人們張口喜樂的樣子嗎?
古老的象形字是一種表形的文字。“象物之形”,這種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且不說抽象的意義無形可象,就是具體的東西,也不是都可以“象形”出來的。用這種方法構造漢字沒法滿足記錄語言的需要,漢字由表形向表意發展,于是指事字和會意字應運而生。
漢字小故事 12
“月”字也是一個象形字。因為古人發現月缺的時候多,月圓的時候少,所以用一個彎彎的`形狀來表示月亮,也為了與“日”字區別開。有的中間加了一個點兒,來強調這是月亮,但也有不加點兒的。現在的“月”字可就不那么像月亮了。
晉武帝時期,有個叫滿奮的人,他是三國時魏國名將滿寵的孫子,因為叔叔滿偉被削去了官職的事而憂慮重重,做事特別小心謹慎。
一天夜里,繼位不久的司馬炎叫滿奮入宮議事。議事時司馬炎發現滿奮神情緊張,嘴唇都在發抖,就問他是不是身體不舒服。滿奮回答說:“外面風很大,我覺得很冷”司馬炎笑著說:“外面雖然風大,可隔著琉璃屏根本吹不進來,怎么會覺得冷呢?”滿奮聽了,不由得紅著臉說:“我就像是南方怕熱的水牛,看到月亮還以為是太陽,就忍不住喘起氣來。請陛下寬恕我的失禮。”司馬炎因為滿奮說了實話,所以并沒有怪罪他。
后來“吳牛喘月”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到事情過分害怕,導致失去了判斷是非的能力。
漢字小故事 13
漢字是我們中國的表意文字,從古到今,已經有許多年的歷史了。
我的.事例有兩個,一個是寫錯字,一個是寫漏字。一天,我吃完飯,就開始做作業。做作業的時候。我有很多字不是寫得不工整,就是寫漏;不是寫的不好,就是寫得不工整;我不是做作業時候去上廁所,就是做作業時看電視,我從不把漢字放在眼里。
后來我才知道我們一定要把漢字寫好,媽媽總是說不寫好漢字就不是中國人,我聽到這句話,立刻把漢字寫好。
直到上四年級時,我發現我的字沒有以前那么漂亮了,我想:如果我把漢字寫好,要花很多力氣和時間,不寫好字就不這么辛苦。但是,每當我把漢字寫得不工整時,媽媽就批評我,嚴厲地說:“你要把漢字寫好,不可以半途而廢!”我卻左耳進右耳出,把媽媽的話全忘了。直到今天,我才領悟到寫好漢字是多么重要啊!
如果怕一點辛苦而不去把漢字寫好,那么漢字這幾千年的歷史不就荒廢了嗎?我們一定要寫好漢字,把寫漢字放到學習的第一位,這樣就不會寫不好漢字了。
漢字小故事 14
一文書寫字常把筆畫寫錯。一次造名冊,將“陳”字的“阝”寫在了右邊,被長官打了二十個大板。書生從此記住“阝”是應該寫在左邊的,結果不幸又寫錯了“鄭”字,又挨了二十個 大板。一日,一姓聶之人托他寫張狀子,文書大驚失色:“我寫了兩個‘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來三個‘耳’,要我命啊?!”
第六個漢字故事:團字和圓字的`漢字故事
一天上午,“團”在逛街,突然見到了“員”,他熱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圓!”
“員”說:“我不認識你啊?”
“團”說:“我們之前還在一起去給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團圓,怎么天氣一熱,你把外套脫掉了,就不認識我了?”
漢字小故事 15
說一個人和夫人在家里招待兩位朋友,朋友甲對女主人敬酒,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個很不禮貌了;女主人指了說“醉酒之意不在翁”,說朋友偏離了和男主人敘舊喝酒的本意;男主人也有些不快,似批評的說朋友甲“醉酒之翁不在意”,胡來了;朋友乙在旁邊偷著樂,暗指主人“在意之翁不醉灑”。我看了很生感嘆,這就是漢語的魅力。換了別的任何一種語言,恐怕也難找了如此精澌的例子了。只可惜讀書至今,漢語還是學的不好,真是慚愧啊!
且不從愛國的`角度來說,我也認為,漢語是世界上最美的一種語言。更不要說漢語本來就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文字中,詞匯最豐富,表情達意最淋漓盡致的了。
漢字小故事 16
從前,有位姓張的私塾先生,聰明絕頂。
有一次,有個財主為兒子請老師,寫了張布告:“本宅欲請一位教書先生,但伙食簡單,酬金微薄。”許多先生看了看,搖搖頭走了,他們知道這家財主是本地出了名的吝嗇鬼。
哪知這位張先生持了布告,卻笑著點點,應聘云了。
大伙都說先生“鬼迷心竅”。
張先生只說了句:“等著瞧吧!”便來到財主家。
財主見“上鉤”暗自慶幸。
在談到待遇時,他擔心先生變卦,便要求行生立下文約,親手畫押。
先生毫不猶豫地立下字據,寫道:
“無米面亦可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無銀錢亦可。”
財主看后滿心歡喜,認為占了大便宜,于是就和先生各自在字據上按了指印,笑瞇瞇地離開了。
十幾天過去了,先生的飯桌上,頓頓只有雜糧、小菜。
先生實在難以下咽,便叫來財主。
財主意識到先生要說什么,笑著說:“你看,這協議書上有您的手印!”先生假裝吃驚,嚴肅地說:“哦,給我看看。
”財主遞過文約,先生說:“你聽好了——‘無米,面亦可;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
”財主聽得目瞪口呆,睜大眼睛看清上面的`第一字。
的確,一字未改呀!財主扳起面孔,但又無可奈何,只好自認倒霉。
飯桌上加了幾道葷菜,仍然暗自慶幸,吃飯雖講究些,不用付學費也不錯。
不料到了年底,先生找財主算帳,要求付學費。
財主哪里肯給,二人爭執不下,便帶上字據,一同到縣衙評理。
縣官問明了情由,讓先生拿出字據念了一遍,聽完最后一句,縣官驚木拍案,向財主大喝:“你這刁民,字據立得清清楚楚你怎敢賴先生的學費!”責令財主當面付給先生學費。
“氽”、“汆”和“糴”“氽”、“汆”和“糴”
“氽”、“汆”和“糴”字形十分相近,又不常用,所以極容易混淆。
其中的“氽”和“汆”簡直像雙胞胎那樣難以分辨。
不過,如果懂得它們都是會意字,認真分析一下它們的“成字原理”,也就不難辨清了。
“氽”字念 tǔn ,上面是“人”下面是“水”,合起來是人浮在水上。
“人浮在水上”是漂浮的一種情況,所以“氽”的本義是“漂浮”,如木板在水上“氽”、“尸體氽上來了”。
又引申為“用油炸”(因為油炸食品時大多食物都浮在油面上),如“氽油條'、“氽蝦片”、“油氽饅頭”、“油氽花生米”。
“汆”字念 cuān ,上面是“入”,下面是“水”,合起來表示“(把東西)放入(沸)水中”。
“汆”字的常用義是一種“烹調方法,把食物放到沸水里稍微一煮,”如“汆湯”、“汆丸子”“汆黃瓜片”。
“糴”念 dí ,,上面是“入”,下面是“米”,合起來就是買進米。
“米”可借代糧食,所以“糴”泛指“買進(糧食)”,如“糴米”、“糴麥子”。
跟“糴”相對的“糶” tiào ,則是“賣出(糧食)”。
最后,讓我們把上面的辨析編成口訣,以便記憶:人( rén )浮水上讀作 tǔn ,入( rù )水煮炸念作 cuān ,出米為 tiào 入( rù )米( dí ),拆字會意不難判。
漢字小故事 17
有一次蘇東坡去金山寺看望佛印和尚,步近禪房便聞到一股酒肉香味。原來,佛印不戒酒肉,性情放蕩不羈,詼諧幽默。這天,他把一條黑狗殺掉了,靜悄悄地躲在房里前低斟淺酌,大嚼其狗肉。正當吃得起勁,一聽到蘇東坡的叫聲,便慌忙把酒肉藏了起來。蘇東坡早看清楚,卻佯作不知,想和他開個玩笑。便對佛印說:“我今天寫了一首詩,有兩個字一時想不起來是怎樣寫的,所以特來請大師指點。”佛印說:“不敢,不敢!請問是哪兩字?”東坡說:“一個是‘犬’字,一個是‘吠’字。”佛印哈哈大笑說:“學士,你真會尋開心,小僧以為是什么疑難字,這個‘犬’字的寫法是‘一人一點’嘛!”東坡又問:“那么‘吠’字呢?”佛印回答道;“犬字旁邊加個‘口’就是‘吠’了!”蘇東坡聽罷也哈哈大笑說:“既然如此,那你快把藏起來的酒與肉端出來,一人一點,加上我這一口來吃吧!”說罷,兩個朋友不由相視而笑。
有一天蘇東坡在書房里吃飯,桌上擺上了一大盤香噴噴的鮮魚,他拿起筷子剛要吃,忽然發現佛印和尚來了,心想:好個趕飯和尚,口福倒不淺。上次你把狗肉藏起來,虧我妙語出唇,方逼出你的狗肉,這回我也要難難你。于是,趕忙把魚藏在書架上頭。佛印在門外早看見了蘇東坡的藏魚舉動,也佯裝不知。蘇東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問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念經,到舍間何事?”佛印一本正經地說:“有一個字不會寫,特來求教。”“但不知何字?”蘇東坡問。“就是貴姓‘蘇’字。”佛印答道。蘇東坡一聽,便知佛印要開玩笑,但卻裝著認真的樣子說:“蘇”(蘇的繁體字)字是上邊一個草字頭,下邊左面一個‘魚’,右面一個‘禾’。”佛印假裝糊涂地問“‘魚’放在右面,‘禾’放在左面,行嗎?”蘇東坡說:“這也行。”佛印接著說:“‘魚’放在上面呢?”蘇東坡忙道:“那有這樣的放法,當然不行啊!”佛印哈哈大笑說:“既然‘魚’放在上面不行,那就趕快拿下來一起吃吧!”蘇東坡這才恍然大悟,明白自己中了佛印和尚的圈套,笑著把鮮魚端了下來,與老朋友同進午餐。
符號表示意思的指事字并不是萬能的,有時表達得很不清楚。于是我們聰明的祖先又想出了一個造字的辦法:會意。以上這則文史故事,實際上是拿會意字相互開得玩笑,會意字是另一種造字方法。用符號表示指事字,有時表達得不清楚,于是我們的祖先就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物形體會合起來,從他們的聯系或配合上表示出一種新的.,通常是抽象的意義。這種造字辦法叫會意。許多會意字是很有趣的,透射出先民們豐富聯想和率真的態度。這也是后世文人墨客以字作游戲的基礎。
會意字如何會意
會意,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物形體會合起來,從它們的聯系或配合上表示出一種新的、通常是抽象的意義。例如:把“日”和“月”合在一起造成一個光明的“明”,把“鳥”和“口”合在一起造成一個鳥叫的“鳴”,把“刀”“牛”“角”三個字合在一起造成了一個解剖的“解”字。
有些會意字的字素,看起來不像是一個字,倒像個符號,其實是個古字的變形,現在我們叫它偏旁或部首。例如“家”字上半部分古時寫的是屋子的象形。下邊的“豕”就是豬,那時候,人和豬常住在一個屋子里,所以有豬的地方就常有人家。
會意是為了補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創造出來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會意法具有明顯的優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義;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強。《說文解字》收會意字1167個,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直到現在人們還用會意的方法創造簡體漢字或方言字,例如“灶、塵、國、孬”等。會意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組合而的,組合的方式多種多樣,交叉錯綜,這就是會意的方法所以“高產”、會意字所以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拿“人”和“木”說:“人”和“人”可以組合為“從、眾”等,“人”還可以和其他形體組合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組合為“林、森”,“木”還可以和其他形體組合為“析、相、采、困”等。因為會意字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的會合,所以可以表示許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難以表示的意義。
有些會意字,其造字之意頗能反映古人的某些概念,如“盜,上半部分“次”表示張口流出口水之意。下部分是“皿”,皿指盛食物的器皿。“盜”即古代之偷。如何用文字來表示偷的意思?古人用次、皿二字來表示:好吃的東西是偷的對象,這是一種頗為特殊的聯想,由此亦見古人造字時表情達意,十分大膽率真,也頗具幽默感。在用字的時候,偷的對象自然不可能有固定的范圍了。會意字有兩類,一類是異體會意,另一類是同體會意。異體會意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形體的字組合而成,例如:莫、盥、典、鳴、休、焚、取、伐、跌、忐、忑等字;同體會意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同形體的字組合而成,例如;林、森、晶、舜、頹、雙、多、哥、從、比、赫、棘、眾、磊等字。
有些會意字是兩個或幾個同樣的字素重疊組成的。二字重疊的多是左右的并列結構,三字重疊的多是塔型的上下結構,看起來像體操活動中的疊羅漢。例如三個“人”組成“眾”;三個“火”組成“炎”;三個“木”組成“森”;三個“日”組成“晶”;三個“直”組成“矗”;三個“水”組成“淼”;三個“口”組成“品”等。
有些會意字很難理解。據說,蘇東坡就問過當時喜歡分析漢字的政治家和文學王安石。蘇說:牛又粗又大,走路很慢,為什么用三條牛來表示快跑的“奔”?鹿又細又高,跑起來很快,為什么用三個鹿來表示粗大的“粗”?這兩個字調換一下不更合理嗎?問王安石張口結舌,答不出來。
漢字小故事 18
新任縣長來自山東。因為他必須掛斷賬戶,他對主人說:“給我買兩根竹竿。”
師傅聽了山東口音的“竹竿”是“豬肝”,很快答應了,趕緊跑到肉店對店主說:“新縣長要買兩個豬肝。”。“你知道你應該知道什么”那店主是個聰明人。他一聽到就明白了。他立刻切了兩個豬肝,給了一對豬耳
離開肉店后,師傅想:“師傅讓我買豬肝,當然這豬耳是我的”嘿嘿嘿嘿”于是他把獵耳包好,塞進口袋,帶回縣衙門,他向縣長報告:“向上帝報告,豬肝已經買了。”縣長看到主人買了豬肝,憤怒地說:“你的耳朵在哪里?”,大師嚇得連忙回答:“我的耳朵里有一只耳朵,我的口袋里有一只耳朵,我的口袋里有一只耳朵,我的口袋里有一只耳朵,我的口袋里有一只耳朵,我的口袋里有一只耳朵,我的口袋里有一只耳朵,我的'口袋里有一只耳朵。”,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登基,她想給自己取一個非常合適的名字。中文名字應該表達我的獨特性,顯示她的榮耀。但是你能用什么詞使自己與眾不同呢?如果你使用一些熟悉的漢字,它就無法反映出來,所以武則天想創造一個她以前從未有過的詞,所以不能重復。當時,她對太陽和月亮有一種封建迷信,他們都認為太陽和月亮是神圣的。武則天把自己比作太陽和月亮,想像太陽和月亮一樣高高地掛在天空中。因此,有一個詞,太陽和月亮在天空:胡。
鞘:“趙
鞘”一詞的意思是太陽和月亮在天空中,明亮而寬闊。
漢字小故事 19
“天”字屬于象形字。因為人的頭頂上就是天空,所以最早的“天”字是個突出人物頭部的人形。后來表示人物頭頂的圓形或方形被簡化成了一橫,慢慢變成了我們現在所寫的“天”字。
古時候杞國有個人,看到天就擔心天會掉下來,看到地就擔心地會塌下去。整天愁眉到南岸的東晉城下去勸降。
東晉知道秦軍來了,派出了大將謝石、謝玄帶領五千精兵出城偷襲了秦軍的先頭部隊。
前秦大王得知秦軍戰敗,大驚失色,馬上登上城樓向淝水對岸觀看。當時正是隆冬時節,又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蒙蒙一片。
再仔細看,淝水上桅桿林立,戰船密布,東晉士兵陣容整齊,手握刀槍。前秦大王不禁心生寒意,又回頭望向八公山,山上地勢險要,東晉士兵的'大本營就駐扎在山下,一陣風吹過,山上晃動的草木遠遠看去就像無數正在行動的東晉士兵。前秦大王頓時面如土色,下令撤退。
結果秦軍在后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打了個打敗仗。這一站后,前秦瓦解,北方再一次分裂。
這一站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此戰后便有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個典故,意思是聽到風的呼嘯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是有敵軍在追趕,看到晃動的草木都以為是敵人的士兵在行動。形容人在非常恐慌時,稍有一點兒風吹草動,就十分緊張害怕。
漢字小故事 20
從前,有個紈袴子弟,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念書。長大以后,常因寫錯別字鬧笑話。
有一天他妻子說想吃枇杷。他從桌子上隨手拿出一張紙,揮筆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寫完后便招呼仆人去買枇杷。他妻子接過紙來一看,噗哧一聲笑了。原來上面寫的是“買琵琶五斤”。五個字寫錯了兩個,將“枇杷”誤寫成“琵琶”。他妻子看過后,在后面題了一首打油詩: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當年識字差。
倘若琵琶能結果,
滿城簫鼓盡飛花。
這個紈袴子弟看過妻子的題詩,羞了個大紅臉。“枇杷”和“琵琶”讀音相同,都讀pípa,是同音詞。但“枇杷”是一種水果,而“琵琶”則是一種弦樂器,意義和寫法完全不同。
漢字小故事 21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里牲口的數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悉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么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條。
黃帝知道后,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樣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里,黃帝很惱火。他眼里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么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么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涂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漢字小故事 22
“月”字也是一個象形字。因為古人發現月缺的時候多,月圓的時候少,所以用一個彎彎的形狀來表示月亮,也為了與“日”字區別開。有的中間加了一個點兒,來強調這是月亮,但也有不加點兒的。現在的“月”字可就不那么像月亮了。
晉武帝時期,有個叫滿奮的人,他是三國時魏國名將滿寵的`孫子,因為叔叔滿偉被削去了官職的事而憂慮重重,做事特別小心謹慎。
一天夜里,繼位不久的司馬炎叫滿奮入宮議事。議事時司馬炎發現滿奮神情緊張,嘴唇都在發抖,就問他是不是身體不舒服。滿奮回答說:“外面風很大,我覺得很冷”司馬炎笑著說:“外面雖然風大,可隔著琉璃屏根本吹不進來,怎么會覺得冷呢?”滿奮聽了,不由得紅著臉說:“我就像是南方怕熱的水牛,看到月亮還以為是太陽,就忍不住喘起氣來。請陛下寬恕我的失禮。”司馬炎因為滿奮說了實話,所以并沒有怪罪他。
后來“吳牛喘月”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到事情過分害怕,導致失去了判斷是非的能力。
漢字小故事 23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蒼頡是皇帝的史官,他長著跟龍一樣的面貌,四只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別喜歡觀察身邊和周圍的事物,他也非常愛動腦筋或者是想問題。他每天抬頭觀察天上星星的變化,看烏龜背上的花紋、雀鳥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樣子和形象,經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畫事物的形體和特征。久而久之就創造丁文字。蒼頡在創造文字的時候,上天下起魚點一樣的粟米,怕人們光顧寫字。將來人們餓肚子。
鬼在黑夜里偷偷的.哭泣,龍也藏躲起來,是因為怕文字把他們的丑惡行為記錄起來,昭告天下,使他們遺臭萬年。
這就是漢字的來歷。一個偉大的蒼頡,我特別佩服他。
【漢字小故事 】相關文章:
漢字的故事03-14
簡單的漢字故事03-25
有趣的漢字故事12-20
有趣的漢字故事(優選)03-09
我和漢字的故事03-09
漢字諧音笑話故事04-29
經典小故事03-27
有趣的漢字故事15篇[推薦]03-10
(通用)有趣的漢字故事15篇08-27
小木偶的故事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