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即事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5-05-11 17:11:51 好文 我要投稿

即事原文及賞析

即事原文及賞析1

  江城歌吹風流,雨過平山,月滿西樓。幾許年華,三生醉夢,六月涼秋。按錦瑟佳人勸酒,卷朱簾齊按涼州。客去還留,云樹蕭蕭,河漢悠悠。

  創作背景

  此小令是盧摯在揚州汪右丞的宴席上的即興之作。時逢大德七年(1303年),盧摯由湖南肅政廉訪使北上,在揚州逗留,與友人相聚,久別重逢的欣喜促使他寫下了此小令。

  譯文

  江城揚州充滿風情的笙管笛蕭聲和歌聲十分熱烈而溫柔,一陣小雨經過了寬敞的平山堂,清澈的月光籠罩西樓,已經如此一大把的年紀,如同是在三生石上陶然迷醉的夢境中,雖然是夏日的六月,卻涼爽如秋,彈奏錦瑟的美人是在勸酒,卷起朱簾又出來一隊舞女,踩踏著《涼州》舞曲的節奏。我已經乘船離開送別者還在殷勤挽留,只見兩岸上的樹影婆娑天空中銀河悠悠。

  注釋

  雙調:宮調名。蟾宮曲:是元曲牌名,屬北曲雙調。也是昆曲里一支用途極廣的北曲曲牌。

  江城,:即揚州。

  平山:指平山堂,在揚州蜀岡中峰大明寺西側,歐陽修所建。

  幾許:多少。

  三生:佛教理論,認為人有前生、今生、來生。

  錦瑟:彈撥樂器,五十弦,瑟上花紋如錦。

  涼州:唐代天寶樂曲名,多表現邊塞題材。

  留:挽留。

  河漢:天河,也稱銀河。

  賞析

  “江城歌吹風流,雨過平山,月滿西樓”。開篇三句點明時間地點,同時寫出良宵美景。“揚州”在古代一直是個繁華的高消費城市。唐代在繁榮熱鬧方面簡直可以和首都長安相比,而夜生活則遠遠超過長安,“平山”兼有讀書、講學、觀景之功能,因為南望江南遠山正與欄桿桕平而得名。這次歡送宴會大概就在這里舉行。“月滿西樓”是李清照《一剪梅》中的原話,卻天衣無縫。這三句寫景如畫,一陣雨過后,天氣轉晴,雨后的天空如洗。雨水沖刷了天地間的一切塵埃,又給這里送來了清爽。這對于正在欣賞歌舞品嘗美酒佳肴的主客無疑是一種助興,氣氛會更加熱烈。

  “幾許年華,三生醉夢,六月涼秋”三句觸景生情。轉寫自己的主觀感受。盧摯三十七歲時曾任江東按察副使在揚州衙門,此次再到揚州已經是二十多年過去了,自己也年過花甲,舊地重游,又見故人,感慨之多不難想象,人生如夢的感覺用“三生醉夢”來表達,更增加許多迷離朦朧,正逢這六月中卻有涼爽的初秋的感覺,心情自然起伏難平。本來就百感交集之時,送別的`場景再掀高潮,“按錦瑟佳人勸酒,卷朱簾齊按涼州”再轉向當時場景,彈奏錦瑟的美人可能是勸酒曲或是唱著勸酒詞,卷起朱簾又出來一隊舞蹈演員挑著“涼州”舞曲。“卷朱簾”三字屬于紀實筆法,可知是很大的演出廳,旁邊還有一些化妝室等,所以節目按照順序逐漸出場,而這是又一個高潮。“客去還留”則寫離開時依依惜別和主人殷勤挽留的情景。“云樹蕭蕭,河漢悠悠”是寫離開后在船上所看到的景色。雖然不是“楊柳岸,曉風殘月”的蒼涼,卻也很空曠悠遠,與前面的熱鬧形成對比,委婉抒發別后的冷清和寂寞。

  全篇景起景收,中間敘事兼抒情,意脈清晰,一波三折,尺幅中便有波瀾,是一篇值得品味的佳作。

即事原文及賞析2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翻譯/譯文

  一條清澈溪流穿過桃李花林,水波蕩漾著綠蒲滋潤著白芷。

  溪流旁邊總共只有幾戶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東流水里。

  踢出的皮球屢屢高出飛鳥上,蕩起的秋千爭相廢除綠楊林。

  年輕人分開日子每天來游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注釋

  寒食:即寒食節,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煙火,只吃冷食,故稱“寒食”。

  一道:一條。穿:穿過。

  演漾:蕩漾。涵:沉浸。白芷:一種可入藥的香草。

  凡:總共,一共。

  蹴(cù)踘(jū):同“蹴鞠”,亦稱“打毬”,即古代踢球的游戲。蹴,踢。踘,皮制球,球內充塞以柔軟的東西。古時有在寒食蹴鞠的習俗,參見《荊楚歲時記》。

  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為古代游戲用具,相傳是春秋齊桓公時期從北方山戎傳入。《太平御覽》卷三〇引《古今藝術圖》云:“寒食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越者也。”

  分日:安排好日期,計劃好如何玩。一說猶逐日,意為一天天、每天。又說指春分之日。

  清明:節氣名。在夏歷三月初,陽歷四月五日前后,春分之后谷雨之前。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淮南子·天文》:“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上巳:節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節,有在流水邊洗濯祓除、去除災病的習俗。魏晉以后固定為夏歷三月三日。

  賞析/鑒賞

  此詩是王維早期的作品,當作于唐玄宗開元年間的一個早春時節,其具體創作年份未詳。當時王維在長安(今陜西西安)或洛陽(今屬河南)。

  此詩開頭兩句,寫一道清澈的溪流,穿過桃李花叢;而溪水邊蕩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潤的白芷,安逸而柔靜。古代習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時,王公以下,攜眷聚于水畔洗濯,驅除不祥。這里表現的就是這個習俗,展現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兩句,寫溪流邊的幾戶人家,落在流水里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寧靜的意象,表現出濃厚的早春氣息,有很強的畫面感。

  五六兩句又轉換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古代秋千是在清明、寒食節前后才有所見,而且僅僅局限于豪門貴族家的紅男綠女游戲之用。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寒食之時,造大麥粥,人們常以斗雞、蹴鞠、打秋千為娛樂。這兩句在前四句寫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幾筆不時飛上高空的秋千與皮球,使整幅畫面更加充溢這清新靈動的青春活力。尤其是“過”“出”二字用得好,分別寫出了少年男女游玩時的熱烈氣氛,使人感受到年輕人沉湎于游樂中的`景象,透露出無限的羨慕之情。

  最后兩句意謂青春年少的人,應該每天都有開心游玩的心態,無憂無慮,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兩個節日才出去游玩,含有及時行樂的意味。

  在《寒食城東即事》中,作者表達了“及時行樂”的思想,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暫。詩人認為,如果想要在短暫的時光中去建功立業、修身齊家、做學問,終究都不牢固實在,只有抓緊時間享受快樂才是真實的。全詩描繪出美麗的早春景象,交錯著青春朝氣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寧的閑適氣息,充分體現了王維詩“詩中有畫”的特色。

即事原文及賞析3

  鐘山即事 宋朝 王安石

  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

  《鐘山即事》譯文

  山澗中的流水,靜悄悄的,繞著竹林流淌。竹林西畔,那繁花綠草,柔軟的枝條在春風中搖晃。

  我坐在茅屋檐下,整天看著這明媚的春光;夕陽西下,耳邊聽不到一聲鳥鳴,山中顯得格外的靜寂幽曠。

  《鐘山即事》注釋

  鐘山:紫金山,今江蘇省南京市。即事:就眼前景物加以描寫,有感于當前事物。

  澗水:山澗流水。

  竹西:竹林西畔。弄春柔:在春意中擺弄柔美姿態的意思。

  茅檐:茅屋檐。相對,對著山。

  幽:幽靜,幽閑。

  《鐘山即事》鑒賞

  王安石在晚年罷相隱居之后,詩歌創作也發生了變化,政治題材減少了,寫湖光山色的小詩多了,壯年時代的豪放雄奇的風格改變了,取而代之的是清空精絕、雅麗低回。這個時期的`作品在藝術上則更為成熟了,有一唱三嘆之感。

  這是一首饒有風味的小詩。詩人坐在家門口,對著澗水、綠竹、花草,興趣盎然。不知不覺地,白天過去,夕陽下山,山中十分幽靜,連鳥都不叫一聲。看似脫去世故,其還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詩,以表達心中的不平。在詩人王安石的筆下,一切都是鮮活的,都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澗”是鮮活的,在山間竹林里回環往復,奔騰跳躍,唱著歌,帶著笑流向遠方;“竹”也是鮮活的,仿佛在你的思維深處亭亭玉立,舞動腰身,款款弄姿,將那婀娜的影子倒影于流水之中;再看那“花草”,正在舞弄柔情。

  然而,在詩人的筆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靜寂,“澗”是幽靜的,“竹”是幽靜的,“花草”也是幽靜的,無聲無息,自生自長,隨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人,“茅檐相對坐終日”,整天整日一聲不響地在屋檐下對著大山靜靜的坐著,幽閑、寂寞至極。末句是改用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安石翻過一層,變成“一鳥不鳴山更幽”。對這樣的改寫,前人多有譏刺,認為一鳥不鳴,山自然更幽,用不著多說,所以王安石這么一改,是點金成鐵。王安石的詩與王籍的詩實際上代表了兩種修辭手法。王籍是用反襯。山中鳥雀齊鳴,聲音撲耳,是因為山里已沒有人,成了鳥的世界,鳥才會如此啼鳴,就像歐陽修《醉翁亭記》所說,是“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群鳥樂也”。這樣寫,寓靜于鬧,更富有情理韻味,經常被詩家所采用,如杜甫《題張氏隱居》:“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就是用此手法。王安石的詩是直寫,從正面渲染靜態,顯得平淡自然,直截明快。從詩歌的底蘊來說,王籍的詩更耐讀一些。

  王安石善于融合前人詩句入詩,有很多成功的例子。這首詩從這一點上來說,改得似乎太不高明,與他的學養不稱。從這一反常來考慮,古人常以鼠雀喻讒佞的人攻擊別人,王安石推行新法,受到很多人反對,在詩中也許即以“一鳥不鳴”表示自己退居后再也聽不到這些攻訐聲因此而很高興。

  《鐘山即事》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王安石變法失利后,辭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鐘山時有感而作。

即事原文及賞析4

  即事

  暮春三月巫峽長;皎皎行云浮日光。

  雷聲忽送千峰雨,花氣渾如百和香。

  黃鶯過水翻回去,燕子銜泥濕不妨。

  飛閣卷簾圖畫里,虛無只少對瀟湘。

  賞析/鑒賞

  這詩是杜甫居夔州(今重慶奉節)時所作,非屬名篇,詩體屬七言拗律,第二聯本應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格式,卻作了平起格式,這樣就構成首聯、頷聯和頸聯都作平起式。首句末三字作“平仄平”,由于本詩首句取平起式,也就呈現所謂“孤平”現象,也屬拗句。大凡細檢唐代著名詩人近體詩,這類拗體大致自成一格,尤其首句末三字作“孤平”,不時可見,或許自有其規律在,當也不害吟唱。但后世學詩者如作模仿,卻或許會遭到譏彈乃至斥責。這就是所謂名家可作你不可作,似乎約定俗成,無理可講。

  舊時注釋家都稱贊此詩“寫景之妙”,清代的黃生說這首詩“可作暮春山居圖看”。現略談我的粗淺看法。

  第一句,“暮春三月巫峽長”。自重慶奉節到湖北宜昌之間的長江兩岸,層巒疊嶂,無處不峽,其中最險者稱“三峽”。晉代左思的《蜀都賦》中就寫道:“經三峽之崢嶸”。但歷代關于三峽的名稱的說法不一,如明月峽、黃牛峽也曾被列入三峽中,在杜詩中也有“三峽傳何處”的發問句。通常習慣上把瞿唐峽、巫峽和西陵峽稱為三峽。在三峽中,巫峽數長,所謂“巴東三峽巫峽長”。暮春,春將過去。在唐代以前,南北朝人寫詩,不時表達惜春的感情,如“無令春色晚”,“處處春心動,常惜光陰移”,“不愁花不飛,倒畏花飛盡”,等等。杜甫寫“暮春三月巫峽長”,把暮春和“巫峽長”聯系起來,似乎峽中的暮春三月也較其他地方的暮春三月為長,這就一反惜春的老調,有了新意。

  第二句,“皎皎行云浮日光”。清代著名杜詩注家仇兆鰲解釋道:“云浮日光而過,其色皎皎然,雷雨將作矣。”仇氏的意思是說詩人寫這第二句是為了引出寫雷雨的第三句。清代另一位注家楊倫也作同樣的理解。按照一般的詩法觀念,說七言律的第二句引出第三句,或者說第三句承應第二句,大致無錯。但對于大詩人的作品,卻也不能一概地用詩法模式去套,從而作出刻板的解釋。前面說過,杜甫的這首《即事》詩是拗體七律,對拗體詩,前人常從它的平仄、黏連等形式不合常規律詩的格律這點上作解釋。現在我不妨提出一個看法,杜甫的拗體詩不僅在平仄形式上表現為“拗”,就是在詩意的起承轉合上也會表現出“拗”。由此我認為這首《即事》詩的第二句未必就是起到引出第三句的作用,而且,“皎皎”是形容皎明之貌,陶淵明詩句“皎皎川上平”,即為例證。杜甫寫皎白的行云輕疾而過,并不是寫陰云密布,所以仇氏“雷雨將作矣”的見解未必正確。

  我認為第二聯的上句“雷雨忽送千峰雨”是兀起之筆,也反映了彼時彼地忽晴忽雨的實際風光。而且,正是這一句,寫出了壯麗場面。凡寫暮春風光,即使能夠避免哀愁,卻也不易寫得壯麗。雷雨千峰,卻正是一種壯麗的場面。第二聯的下句“花氣渾如百和香”是由雨寫花。如按老套,就會有雨打花落,或者濕花垂枝之類。杜甫摒卻這些,卻采用前人寫雨后花更艷的意境,李世民《詠雨》詩就寫“花沾色更鮮”,虞世南也有“山花濕更燃”的詩句。這里杜甫稍作變化,寫雨后花氣更濃。關于“百和香”,宋代著名杜詩研究者趙次公引古詩云:“博山爐中百和香,郁金蘇合及都梁”,說明“百和香”是各種香物的混稱。沈約《和劉雍州繪博山香爐》也云:“百和清夜吐,蘭煙四面充”。或謂在實際吟唱時,杜甫此詩中“百和香”的“和”字當讀仄聲。可備一說,可惜未見訓詁文獻根據。

  第三聯寫鶯燕:“黃鶯過水翻回去,燕子銜泥濕不妨。”前人詠春詩中常要出現鶯燕,卻又最易流入老套。杜甫由雷雨而捕捉住黃鶯的一種特殊情狀,“黃鶯過水”即“過水黃鶯”,被雨水打濕了翅膀。仇兆鰲解釋道:“鶯畏雨,故翻回”。浦起龍《讀杜心解》說:“翻回去,雨中棲止不定也”。我想還是浦氏更有見地。不少杜詩中寫黃鶯都很可愛,這首詩中卻寫它的.狼狽形狀。貼切嗎?很貼切,嬌弱的黃鶯遇到雷雨,驚恐翻回,棲止不定,才真符合它的“性格”哩!

  燕子就不同,詩人寫它冒雨勞作,“燕子銜泥”即“銜泥燕子”,浦起龍說“濕,不指泥”,也很有見地,這里寫燕子身濕。如果僅僅理解為燕子銜濕泥筑巢,那就流于一般了。或問:細雨蒙蒙,燕子銜泥是常見的,隆隆雷雨中還有燕子飛翔嗎?是的,詩人這里未必是實寫,而是賦予想象。既然他寫過水黃鶯的狼狽,必然要寫銜泥燕子的豪壯。詩人必然會憑借石燕的傳說,《湘州記》:“零陵山有石燕,遇風雨即飛。”零陵燕作為一個壯勇的形象,南北朝時人就有描寫:“詎得零陵燕,隨風時共舞。”(張正見《賦新題梅林輕雨應教詩》)杜甫巧妙地把勤勞的銜泥燕和豪壯的迎風燕結合起來描寫,卻也正切合這春雷千峰雨的環境,也就使這首《即事》詩的壯麗意境再次升華起來。

  尾聯上一句“飛閣卷簾圖畫里”是總結即景風光,此時詩人客居夔州西閣,“飛閣卷簾”當是實寫。但結句蕩開得很遠,一下子說到湖南,“虛無只少對瀟湘”。這看來似為突兀,其實也不奇怪,它使我們想起了陰鏗的《度青草湖》詩,其中寫道:“洞庭春溜滿,平湖錦帆張。源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穴去茅山近,江連巫峽長……”青草湖即洞庭湖,這是描寫“瀟湘”之詩,卻聯系到上游,出現“江連巫峽長”的句子。而杜甫此詩分明寫峽中光景,卻縱筆飛思,一直寫到下游。杜甫曾說他自己“頗學陰何苦用心”,陰是陰鏗,何是何遜。看來在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或許也是受到了陰鏗《度青草湖》詩的啟發。“虛無”,如仇兆鰲所說,“空曠貌”。峽中的風景圖畫是壯麗的,山高水險,雷雨千峰,但還缺少一點什么,缺少浩茫廣闊。瀟湘洞庭,正是浩闊所在。杜甫《長江》詩中就寫道:“色借瀟湘闊”。有的注家釋為:“瀟湘之闊,其色皆借資于此,以瀟湘乃江水下流也。”為有長江之水,更呈洞庭之闊;長江雖然壯麗,洞庭卻為浩曠。詩人本極狀峽中暮春景色,忽然蕩開作結,寫它的不足——“虛無只少對瀟湘”,這才真叫大家筆法。杜詩讀者知道,杜甫的《去蜀》詩中說:“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關塞阻,轉作瀟湘游?”東下瀟湘,是他早有的打算。他寫《即事》詩時正滯留峽中,這“虛無只少對瀟湘”句正是他東下意念的自然流露。正如他在《暮春》詩中寫“臥病擁塞在峽中,瀟湘洞庭虛映空”一樣,所以這種蕩開作結更顯得情景交融。

即事原文及賞析5

  原文:

  天凈沙·即事

  元代:喬吉

  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風風韻韻。嬌嬌嫩嫩,停停當當人人。

  譯文:

  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風風韻韻。嬌嬌嫩嫩,停停當當人人。

  一只只黃鶯一只只春燕一派大好陽春,一朵朵紅花一條條綠柳實實在在迷人。行為舉止一言一事都富有風韻,嬌嫩多情。真是體態完美卓絕非凡的佳人。

  注釋:

  鶯(yīng)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風風韻(yùn)韻。嬌嬌嫩(nèn)嫩,停停當當人人。

  真真:暗用杜荀鶴《松窗雜記》故事:唐進士趙顏得到一位美人圖,畫家說畫上美人名真真,為神女,只要呼其名,一百天就會應聲,并可復活。后以“真真”代指美女。風風韻韻:指美女富于風韻。停停當當:指完美妥帖,恰到好處。

  賞析:

  《天凈沙·即事》系疊字小曲,28字全都用疊字,真可謂妙語天成,自然通俗,詩人全用白描手法,寫出久別重逢后喜悅的心情,也寫出了心上人的嬌柔可愛。

  前四句用春天的鶯燕雙雙飛舞、花柳婆娑多姿來形容兩情相悅和女子的`美好。后三句贊美女子言談舉止事事都很有風度,富于韻致,又是那么嬌美年輕,一切都恰到好處,端端正正。全曲音韻和諧,語帶雙關,言簡意豐,極具特色。

  此曲描寫春暖花開時燕飛鶯啼,柳綠花紅的明麗春景,以及那極具風韻、裊娜娉婷的佳人。此曲最突出的特點是全篇使用疊字,頗具重疊復沓的單間之美,將人之美與景之美交融在一起,互相映襯。

  柳綠花紅、菩飛鶯啼、美人如云,使人產生暇接的感覺,詩人以語言音韻來表情達意,頗有情致。

即事原文及賞析6

  弊廬在郭外,素產唯田園。

  左右林野曠,不聞朝市喧。

  釣竿垂北澗,樵唱入南軒。

  書取幽棲事,將尋靜者論。

  翻譯

  簡陋的房舍在城外,先人的薄產只有田園。

  周圍林茂田野廣闊,不聞城市中車馬聲喧。

  釣魚人垂竿在北澗,樵夫的歌聲飛入南軒。

  詩成但言隱居情事,還請高人賢士來評談。

  注釋

  素:舊的。

  產:一作“業”。

  朝:又作“城”。

  靜者:指跳出塵世的出家人,這里指皎上人。

  將:又作“還”。

  論:又作“言”。

  賞析

  皎上人,僧人名皎,生平未詳。從詩中均內容看,二人以前交往并不多。詩題為“即事”,是就自已在澗南園的生活情景加以描述。詩首二句為全詩描述的概括。正因在“郭外”,才有“左右林野曠,不聞城市喧”的開闊幽靜;正因“素業唯田園”,才有“釣竿垂北澗,樵唱入南軒”的'田園樂趣。這些都寫得極自然,沒有其他詩寫幽居時流露出的孤寂情調。結尾點出書贈皎上人,表達自己淡泊的心志。

  此詩為孟浩然在故里所作,詩中描寫了作者居住地的開闊幽靜,表現出田園生活的樂趣,表達了作者淡泊的心志。全詩寫得極為自然,沒有其他詩寫幽居時流露出的孤寂情調。

即事原文及賞析7

  臨江仙·冬日即事

  自古相從休務日,何妨低唱微吟。天垂云重作春陰。坐中人半醉,簾外雪將深。

  聞道分司狂御史,紫云無路追尋。凄風寒雨是骎骎。問囚長損氣,見鶴忽驚心。

  翻譯

  到了自古以來的休假日,無事可做,只有靠低唱輕聲吟來消磨時光。天低云重春日陰沉沉,室內宴席座上的人已經半醉,室外雪花不停地飄落,地上的積雪愈來愈厚。

  想效仿杜牧的狂放,可惜今日沒有紫云。凄風寒雨、時光匆匆催人很緊,審訊囚犯時間長了會損氣,見到飛翔的鶴時感到自愧驚心。

  注釋

  休務:停止公務,即休假。宋人習用語。

  坐:同“座”。

  骎骎:疾速的樣子。

  問囚:指審案斷獄等公務。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正月,李公恕自京東轉運判官召赴汴京,路過徐州,蘇軾作該詞相贈。

  賞析

  上片從假日的寂寞寫起。自古以來,人們在一起度假日,隨意唱歌、吟詩等。說假日“低唱微吟”,似乎頗有雅趣,其實是聊以解除寂寞而已。接著描寫了當前的天氣情況:天幕低垂,云氣濃重,造成了春日的陰霾。這一句寫景并非閑筆,一方面為下文的“雪”、“雨”作背景,一方面也襯托出人內心的沉悶。而后寫到與友人的宴飲,并用室外的雪景作映襯:“坐中人半醉,簾外雪將深。”這是兩個無聲的“鏡頭”:一個寫人,一個寫景,一個寫室內,一個寫室外,一個寫靜態,一個寫動態(雪花不停地飄落,地上的積雪愈來愈厚)。這很容易使人想起“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句)一類詩句。在這里,蘇軾用清冷、寂寥的'氛圍,有力地烘托出“人”相對無言,只是以酒遣愁的離情別緒,以及內在的孤獨感。

  下片“聞道”兩句,承上“坐中”,借晚唐杜牧的風流韻事,反其意而用之,說宴會并無美妓聲樂之歡,以見其單調無味,郁郁寡歡。也可以說,這里是借“分司狂御史”“追尋”紫云的故實,作了一筆反襯。蘇軾再用“凄風寒雨”加倍渲染,更使人感到有點透不過氣來。蘇軾為什么這樣寫,結尾處透露了此中消息,原來,蘇軾長期為審案斷獄等公務所累,每當看到鶴時,便忽然想到隱居生活的閑逸。話說得比較婉轉含蓄,實際意思是說,對仕宦生涯感到厭倦,而向往林下的隱居生活。蘇軾后來在《鶴嘆》詩中寫道:“驅之上堂立斯須,投以餅餌視若無。戛然長鳴乃下趨,難進易退我不如。”與蘇軾自己在仕途上的進退聯系起來,其意比較顯豁,有助于讀者理解“見鶴忽驚心”這一句的深意。

  全詞,雖為送別之作,但敘寫與議論的主要內容卻是仕宦生活,表達得比較隱約和深沉,這種打破常規的作法是比較少見的。

即事原文及賞析8

  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

  北隴田高踏水頻。西溪禾早已嘗新。隔墻沽酒煮纖鱗。

  忽有微涼何處雨,更無留影霎時云。賣瓜聲過竹邊村。

  翻譯

  北邊高地上很多人辛勤地踏水灌地,人們已經嘗過了新收割的西水邊上的早稻,隔著墻打來酒,燉上細鱗魚。

  忽然間下了一陣雨,使人感到涼爽,可是一會兒連一點云彩也沒有了。賣瓜人已走過竹林旁的村莊。

  注釋

  隴:高地。

  踏水:用雙腳踏動水車。

  禾早:早熟的稻米。

  嘗新:指品嘗新稻。

  沽酒:買酒。

  纖鱗:小魚。

  更無:絕無。

  霎時:形容極短的時間。

  創作背景

  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五月,詞人被重新起用,出任紹興(今浙江紹興)知府,兼浙江東路安撫使,六月中旬到任。這是詞人由鉛山赴紹興途中,經過浙江常山時寫的一首農村詞。

  賞析

  詞的上片通過選取江南農村獨具特色的題材和生活場景,描寫了鄉村生活的安恬美好,表達了洋溢在作者心頭的喜悅。“北隴田高踏水頻”,北面高地上的農民在不停地踏著水車,灌溉農田。“頻”充滿動態和聲勢,也暗示出農民在農忙時節的'辛苦勤勞。“西溪禾早已嘗新”,與此不遠的一個村莊,農民們已收割完早稻,他們已碾出了新米,蒸出了噴香的米飯。“嘗”寫出豐收年景的來之不易和豐收年景里人們的喜悅。“隔墻沽酒煮纖鱗”,一天的勞作結束,煮上從河里撈到的細鱗魚,倒上白天買來的酒,有吃有喝,有滋有味,一天的疲憊和辛苦都煙消云散了。上片三句描寫的是三幅畫面,三幅畫面地點不同,風采各異,似同時(或先后)收入作者的眼簾,構成一幅充滿生機、生動獨特的農村生活畫卷。“北隴”“西溪”“隔墻”等詞語不僅突出了鄉村氣息,更暗示出空間的開闊廣袤,讀來讓人思維活躍疏宕,毫無局狹之感。

  下片通過夏天風雨不定獨特天氣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寵辱不驚的淡定心態。換頭兩句“忽有微涼何處雨,更無留影霎時云”,忽然涼風吹拂,接著飄來幾星細雨,就在人擔心要下雨的時候,抬頭望天,帶雨的云一眨眼又無影無蹤了!表意一波三折,波瀾起伏。這兩句寫夏天獨特的天氣變化,內容倒平常無奇,但表達上有不凡之處,形式上少了幾分詞的隨意靈活,多了幾分詩的整飭和表意的含蓄及理趣。但此時,作者的著眼點并不在風雨陰晴上,而是在最后的結句“賣瓜人過竹邊村”一句。有了這一句,前面的風雨陰晴變化即是過眼煙云。至此,小令的境界頓然躍升。

  上片先寫北隴踏水灌田,西溪收稻嘗新,繼寫沽酒煮魚。足見農事辛勤,生活安樂。下片寫忽降微雨,清涼宜人,轉眼云影飄散,藍天當空,賣瓜人在綠竹叢生的村莊推銷產品。通篇清新淳樸,生活氣息濃厚,宛如一幅生機盎然的浙西農村圖。

即事原文及賞析9

  朝代:唐代

  作者:嚴維

  原文:

  家貧惟種竹,時幸故人看。菊度重陽少,林經閏月寒。

  宿酲猶落帽,華發強扶冠。美景良難得,今朝更盡歡。

  譯文

  昨天剛登上龍山宴飲,今天又在這里舉起了酒杯。

  菊花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注釋①觴(shāng):盛著酒的酒杯。

  ②兩重陽:唐俗,京城的人們常在重陽后的.一天再次宴會賞菊,故九月十日有“小重陽”之稱。

  評析

  此詩與《九日龍山飲》,同作于當涂。這首詩是李白歷盡人世滄桑之后的作品。

  在唐宋時代,九月十日被稱為“小重陽”,詩人從這一角度入手,說菊花在大小重陽兩天內連續遇到人們的登高、宴飲,兩次遭到采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作者以醉澆愁,朦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這個朝廷“逐臣”,他痛苦地發問:菊花為什么要遭到“兩重陽”的重創?對于賞菊的人們來說,重陽節的歡樂情緒言猶未盡,所以九月十日還要繼續宴飲;但菊花作為一種生命的個體,卻要忍受兩遭采擷之苦。詩人以其極為敏感、幽微的靈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場上,發現了這一詩意的空間。實際上,詩人是借菊花之苦來寄托自己內心的極度苦悶。

即事原文及賞析10

  端午即事

  朝代:宋代

  作者:文天祥

  原文: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發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譯文

  五月五日是端午節,你贈與我了一枝艾草。死者卻看不見,新結交的知己卻在萬里之外。

  往日能夠為國盡忠的人,現在已經白發蒼蒼。我想要從屈原那里得到希望,三湘相隔的比較遠。

  注釋

  即事:就眼前之事歌詠。

  故人:古人,死者。

  新知:新結交的'知己。

  丹心:指赤紅熾熱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來形容為國盡忠的人。

  夙昔:指昔時,往日。

  靈均:形容土地美好而平坦,含有“屈”字的意思。在這里指屈原。

  三湘:指沅湘、瀟湘、資湘(或蒸湘),合稱“三湘”。也可以指湖南一帶。

  隔:間隔,距離。

  遼海:泛指遼河流域以東至海地區。

  賞析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軍被扣,在鎮江逃脫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謠言所誣陷。為了表明心志,他憤然寫下了這首《端午即事》。

  在詩中端午節歡愉的背后暗含著作者的一絲無奈,但是即使在這種境況中,他在內心深處仍然滿懷著“丹心照夙昔”的壯志。這首詩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樣為國難奔波卻壯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即事原文及賞析11

  原文:

  閶門即事

  唐代: 張繼

  耕夫召募逐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譯文: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

  耕作的農民都被召去打仗了,無數田地無人耕種一片荒蕪。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時節,試著登上城樓眺望郡城的郊野,只有寥寥幾處人家燃起新煙。

  注釋:

  耕(gēng)夫召募(mù)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頃(qǐng)田。

  閶(chānɡ)門:城門名。在江蘇省蘇州市城西。古時閶門建筑雄偉壯麗。唐代尤為繁華,是宴請和送迎之地。樓船:亦作“樓舩”。有樓的大船。古代多用作戰船。有時也指有樓飾的游船。唐·杜甫《城西陂泛舟》詩:“青蛾皓齒在樓船,橫笛短簫悲遠天。”

  試上吳門窺(kuī)郡(jùn)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郡城的`郊野。新煙:古代風俗,清明前的寒食節禁止燒火,到了清時節重新起火。煙指煙火。

  賞析:

  此詩精妙之句是“清明幾處有新煙”,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間不用火,清明之后本應“處處有新煙”,現在卻因戰亂農民都被召去打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蕪了,只有寥寥幾處的人家燃起新煙,一片凄涼。

即事原文及賞析12

  原文:

  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譯文一

  我在長滿芳草花卉的原野盡情游賞,遠山春意正濃,四周一片碧綠蒼翠。

  乘著興致追逐隨風飄飛的,穿過柳絲飄搖小巷的落花;感到困倦時,就坐在溪水邊長滿青苔的石頭上休息。

  休要推辭這杯酒,辜負十分誠摯勸酒的心意,只是怕風吹花落,一片片飛散了。

  況且今日是清明佳節,又遇著晴朗的好天氣,不妨肆意游玩,但不可樂而忘返。

  譯文二

  我在長滿芳草花卉的原野盡情地游玩,春色已到遠山,四周一片碧綠。乘著興致追逐隨風飄飛的紅色花瓣,穿過柳死飄搖的小巷;感到困倦時,對著溪邊流水,坐在長滿青苔的石頭上休息。休要推辭這杯酒,休要辜負十分誠摯勸酒的心意,只是怕風吹花落,一片片飛散了。況且今日是清明佳節,又遇著晴朗的好天氣,極宜游樂,但不可樂而忘返。

  注釋

  恣行:盡情游賞。恣:任意放縱。

  遙山:遠山。

  興:乘興,隨興。

  亂紅:指落花。

  游衍:是游玩溢出范圍的意思。

  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理學派”的作品。作者描寫了清明節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致,將追逐落花的小游戲寫進了詩里,在平添幾許稚趣的同時,勸說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時光。

  古人有“清明時節雨紛紛”的句子,而且根據生活的經驗,清明這一天常下雨,程顥所寫的清明節是一個晴朗的清明,應該是個難得的好日子,所以詩里感嘆“只恐風花一片飛”吧。全詩將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致刻畫了出來,落花流水雖說不是春天里獨有的現象,可是畢竟是會在春日里最先出現的事物,因此詩人將追逐落花這樣的游戲也寫進了詩里,平添了幾許稚趣,或許詩里人是想隨漂浮的落花找到流水的源頭,累了,于是坐在岸邊石頭上休憩,臨水沉思,就想起朋友相聚的美好時光,遂起了勸說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時光的'念頭,“莫辭盞酒十分勸”的句子許是如此而來。

  這首詩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四個短句為一部分,后面的為一部分。前面寫郊外踏春,后面寫春游所得的感想。清明的原野那樣美麗,鄉間的景色清新如洗,飄著落花的流水明洌,對疲憊的人來說最好的休息就是坐下來注視那好像會說話的流水。

  面對漸飄漸遠的落花,詩里人想到了時間的珍貴,想到了聚少離多的世事,更想到了朋友。他認為人生中會有的事物感情,也終究有一天會煙消云散,好高騖遠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

  詩里用到的一些詞匯起到了美化主題的作用,像“恣行”,“碧四圍”,“興逐”“苔磯”,“十分勸”,“況是”,“游衍”,“暮忘歸”。其實有些地方是有些夸張的,但這更增加了詩句的浪漫色彩,靈動固然來自景致的原貌,但文字功底差的人是寫不出如此跌宕的詩來的。

  理學派的文章離不開思索,細讀一讀這首作品里也是將一種思考嵌在字里行間。思索的對錯也許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很難去判斷了,但只要作者有意處處留下思緒,作品就算是難得了。

即事原文及賞析13

  原文:

  籬外誰家不系船,春風吹入釣魚灣。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

  譯文

  籬笆外面不知是誰家沒有系好船只,小船被春風吹動,一直漂進釣魚灣。

  玩耍的小童看到有船進灣來了,以為有客人來,急忙跑去打開柴門。

  注釋

  溪居:溪邊村舍。即事:對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觸而創作。

  系(xì):栓,捆綁。

  疑:懷疑,以為。

  柴門:木制的門,詩中泛指家門。去卻:卻是助詞,去卻意思為去掉;關:這里指關閉柴門的栓卡、鉤環之類。

  賞析:

  這首詩寫眼前所見,信手拈來,自然成篇。所寫雖日常生活小事,卻能給人以美的熏陶。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為生產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點不稀奇的。但“籬外誰家不系船”句,卻于平常中又顯出不平常來了。似乎作者于無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這一瑣事,故以此句開首。“誰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因為“不系船”,船便被吹進“釣魚灣”。“春風”二字,不僅點時令,也道出了船的動因。春潮上漲,溪水滿溢,小船才會隨著風勢,由遠至近,悠悠蕩蕩地一直漂進釣魚灣來。不系船,可能出于無心,這在春日農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經作者兩筆勾勒,溪居的那種恬靜、平和的景象便被攝入畫面,再著春風一“吹”,整個畫面都活了起來,生氣盎然,饒有詩意。

  鄉村春日,人們都在田間勞作,村里是很清靜的',除了孩子們在宅前屋后嬉戲之外,少有閑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發現有船進灣來了,以為是客人來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打開柴門的扣子,打開柴門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兒童那種好奇、興奮、粗疏、急切的心理狀態,描繪得惟妙惟肖,十分傳神。詩人捕捉住這一剎那間極富情趣的小鏡頭,成功地攝取了一個熱情淳樸、天真可愛的農村兒童的形象。

  這首詩純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飾,樸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謂洗盡鉛華,得天然之趣,因而詩味濃郁,意境悠遠。詩人給讀者展現出一幅素淡的水鄉風景

  畫:臨水的村莊,掩著的柴門,疏疏落落的籬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蕩的小船,奔走的兒童。靜中寓動,動中見靜,一切都很和諧而富有詩意,使人感受到水寧靜、優美的景色,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而透過這一切,讀者還隱約可見一位翹首拈須、悠然自得的詩人形象,領略到他那積極樂觀的生活情趣和閑適舒坦的心情。

即事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上京即事五首·其四

  元代:薩都剌

  紫塞風高弓力強,王孫走馬獵沙場。

  呼鷹腰箭歸來晚,馬上倒懸雙白狼。

  譯文:

  紫塞風高弓力強,王孫走馬獵沙場。

  塞外風疾挽弓的力量又猛又強,王孫們飛馬游獵在沙場上。

  呼鷹腰箭歸來晚,馬上倒懸雙白狼。

  呼喚著雕鷹掛著腰箭很晚才歸來,只見馬背上倒掛著一對白狼。

  注釋:

  紫塞(sài)風高弓力強,王孫走馬獵沙場。

  紫塞:北方邊塞。弓力:挽弓的力量。

  呼鷹腰箭歸來晚,馬上倒懸雙白狼。

  賞析:

  這首詩是寫狩獵的情況。秋風勁吹,牧草枯黃,逐圍打獵的.季節到了。王孫貴族帶著勁弓,騎著駿馬,馳騁在浩瀚無垠的草原上。晚上,吆喝著鷹兒,歸來馬上懸掛著獵獲的野獸。

  這首詩采取了平鋪直敘的手法,不寫打獵所注重的斬獲、追逐等熱點,只是淡淡說去,令讀者自然感受到那刀響弓鳴、馬蹄飛揚的熱鬧場面。

即事原文及賞析15

  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

  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

  古詩簡介

  這首《暮春即事》是宋代學者葉采的詩作,是寫古時的讀書人,一心埋頭書案,浸沉在書中的那種專注精神。一、二句表現書房的寧靜,三、四句表明自己專心讀書,因此,春天過去了許久,也不知道,只是在瓦雀影動、楊花入硯的驚擾中,才曉得已是暮春時節。語言平易,景物生動貼切,開頭兩句對仗得也很自然,增強了喜悅的氣氛。

  翻譯

  屋頂上兩只麻雀的影子在書案上移動,點點楊花飄入屋內。落到硯池中。我靜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會,依然潛心地讀著《周易》,不曉得春天過去了多少時間。

  注釋

  ①瓦雀:在屋瓦上活動的鳥雀。行書案:瓦雀的影子在書案上移動。

  ②點點楊花入硯池:點點楊花飄入室內,落在硯池里。

  ③周易:儒家經典著作。

  賞析

  這首《暮春即事》,是寫古時的讀書人,一心埋頭書案,浸沉在書中的那種專注精神。十分寧靜的書室,垂柳飛絮的季節,春風嬌弱的日子,屋里似乎沒人,幾只麻雀兒悠閑自在地漫步在書桌上,柳絮輕盈地隨風飄落,賴在硯臺上不肯動彈,竟然無人拂拭。書室的寧靜是由動態的.畫面表現出來的。這里感覺不到人的影響。不然,麻雀不能閑步書案,柳絮那得安臥硯臺。這是以動襯靜的反襯手法。書室里其實有人,那是詩人,“閑坐小窗讀《周易》”。然而,書室卻寧靜得似乎沒有人的存在,看來書室的一切動靜同詩人都毫不相干,他如老僧入定,全部心思都在《周易》這本書上呢。書室的寧靜正襯托出詩人的寧靜。

  結句“不知春去幾多時”是推進一層的寫法,拓展了全詩的時間容量。詩句描寫的是眼前之景,表現的卻是一春之事,花開花落純任自然,詩人未曾留意,何嘗動心。進一步表現了詩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然而,這只是這首詩的表層意思。

  “閑坐小窗讀《周易》”,《周易》的哲學思想是理學的理論基礎,詩人通過這一細節,不著痕跡地透露了全詩的主旨。當詩人全身心地沉浸在理學世界中的時候,內心世界一片從容,一片自然和樂,世間萬物都不能進入他的意識。詩人表現的是他的理學涵養功夫。

【即事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即事原文賞析05-06

寒食城東即事原文及賞析05-26

即事原文及賞析(范例15篇)02-28

蘇堤清明即事原文,翻譯,賞析12-18

蘇堤清明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郊行即事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風流子·秋郊即事》原文及賞析02-27

風流子·秋郊即事原文,賞析12-18

風流子·秋郊即事原文及賞析12-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城县| 百色市| 延津县| 普定县| 唐河县| 太原市| 乌海市| 望都县| 宁远县| 合阳县| 房山区| 诸城市| 绵竹市| 教育| 安吉县| 云梦县| 大渡口区| 元朗区| 健康| 舟曲县| 沁水县| 于都县| 大冶市| 武隆县| 修文县| 阿瓦提县| 东乌| 武邑县| 芦山县| 金阳县| 梧州市| 六盘水市| 梁山县| 赞皇县| 克拉玛依市| 景泰县| 右玉县| 壤塘县| 惠州市| 公安县| 崇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