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玉樓春原文及賞析
玉樓春原文及賞析1
尊前擬把歸期說,欲語春容先慘咽。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guān)風(fēng)與月。
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jié)。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fēng)容易別。
譯文
作者西京留守推官任滿,離別洛陽時,和親友話別,內(nèi)心凄涼。在離筵上擬說歸期,卻又未語先咽。"擬把"、"欲語"兩詞,蘊含了多少不忍說出的惜別之情。然而作為一個理性的詞人,別離之際雖然不免"春容慘咽",但并沒有沉溺于一已的離愁別緒而不能自撥,而是由已及人,將離別一事推向整個人世的共同主題。作者清醒地認(rèn)識到:"離情別恨是人與生懼來的情感,與風(fēng)花雪月無關(guān)。因此,離別的歌不要再翻新曲了,一曲已經(jīng)令人痛斷肝腸了。詞在抒寫離愁別緒這一主題方面不同凡響,有悲情凄涼,更有豪情縱橫,寄寓了詞人對美好事物的愛戀與對人生無常的感慨。
賞析
這首詞開端的尊(同樽)前擬把歸期說,欲語春容先慘咽兩句,是對眼前情事的直接敘寫,同時其遣辭造句的選擇與結(jié)構(gòu)之間,詞中又顯示出了一種獨具的意境。尊前,原該是何等歡樂的場合,春容又該是何等美麗的人物,而尊前所要述說的卻是指向離別的歸期,于是尊前的歡樂與春容的美麗,乃一變而為傷心的慘咽了。這種轉(zhuǎn)變與對比之中,隱然見出歐公對美好事物之愛賞與對人世無常之悲慨二種情緒以及兩相對比之中所形成的一種張力。
歸期說之前,所用的乃是擬把兩個字;而春容、慘咽之前,所用的則是欲語兩個字。此詞表面雖似乎是重復(fù),然而其間卻實含有兩個不同的層次,擬把仍只是心中之想,而欲語則已是張口欲言之際。二句連言,反而更可見出對于指向離別的歸期,有多少不忍念及和不忍道出的宛轉(zhuǎn)的深情。
至于下面二句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guān)風(fēng)與月,是對眼前情事的一種理念上的反省和思考,而如此也就把對于眼前一件情事的感受,推廣到了對于整個人世的認(rèn)知。所謂人生自是有情癡者,古人有云太上忘情,其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我輩。所以況周頤其《蕙風(fēng)詞話》中就曾說過吾觀風(fēng)雨,吾覽江山,常覺風(fēng)雨江山之外,別有動吾心者。這正是人生之自有情癡,原不關(guān)于風(fēng)月,所以說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guān)風(fēng)與月。此二句雖是理念上的思索和反省,但事實上卻是透過了理念才更見出深情之難解。而此種情癡則又正與首二句所寫的樽前欲語的使人悲慘嗚咽之離情暗相呼應(yīng)。所以下片開端乃曰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jié),再由理念中的情癡重新返回到上片的`樽前話別的情事。離歌自當(dāng)指樽前所演唱的離別的歌曲,所謂翻新闋者,殆如白居易《楊柳枝》所云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與劉禹錫同題和白氏所云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歐陽修《采桑子》組詞前之《西湖念語》,亦云因翻舊闋之詞,寫以新聲之調(diào)。蓋如《陽關(guān)》舊曲,已不堪聽,離歌新闋,亦一曲能教腸寸結(jié)也。前句且莫二字的勸阻之辭寫得如此叮嚀懇切,正足以反襯后句腸寸結(jié)的哀痛傷心。
末二句卻突然揚起,寫出了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fēng)容易別的遣玩的豪興。歐陽修這一首《玉樓春》詞,明明蘊含有很深重的離別的哀傷與春歸的惆悵,然而他卻偏偏結(jié)尾寫出了如此豪宕的句子。這二句中,他不僅要把洛城花完全看盡,表現(xiàn)了一種遣玩的意興,而且他所用的直須和始共等口吻也極為豪宕有力。然而洛城花卻畢竟有盡,春風(fēng)也畢竟要別,因此豪宕之中又實隱含了沉重的悲慨。所以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論及歐詞此數(shù)句時,乃謂其于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所以尤高。
玉樓春原文及賞析2
原文
玉樓春·戲賦云山
辛棄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
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時相對兩三峰,走遍溪頭無覓處。
西風(fēng)瞥起云橫度,忽見東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舊住。
辛棄疾詞作鑒賞
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辛棄疾由于上饒(今屬江西)帶湖寓所毀于火,遂徙居位于鉛山(今屬江西)東北境的期思渡別墅。那里有一汩清泉,其形如瓢,詞人因名之為“瓢泉”。這首詞就是作者居住在瓢泉寓所期間寫成的。內(nèi)容如題,乃吟詠云山之作。
這首詞雖然題為“戲賦云山”,但所著力描述的不過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的瞬息萬端的變化,但字里行間似乎寄寓著詞人這樣一個信念:雖然堅持抗金北伐的力量,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但是,就象大雪壓不垮青松一樣,這股抗金力量不僅不會消亡,反而會逐漸強大,成為國家的中流砥柱。
開首兩句點題。上句設(shè)問,下句作答,這比直說青山被浮云所遮蓋,更耐人尋味。而且,由于用了擬人手法,還大大密切了物我關(guān)系,使我們仿佛看到了詞人那種翹首凝望、喃喃自語的情態(tài)。起句用典,《莊子。大宗師》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fù)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莊子這段話是為抒發(fā)他有藏必亡的虛無觀點立論的。后來黃庭堅《次韻東坡壺中九華》詩曾用其字面,句云:“有人夜半持山去,頓覺浮嵐暖翠空。”以作者的詞句同黃氏的詩句相比較,黃氏的“持”字徑從《莊子》語中“負(fù)之而走”的“負(fù)”字而來,稍顯得拘泥樸實;而詞人的“推”字,則顯得空靈巧妙,更切合青山被浮云所籠罩的景象。可見,用典的巧拙,不在于能否師其字面,而在于能否即景會心,緣事而變化。而“四面浮云猜是汝”句,何以用“猜”而不用“知”?蓋“知”字判斷的意味太濃,和起句的詰問語氣不相搭配,且使本句也顯得呆滯;而著一“猜”字,不僅和起句的詰問語氣相吻合,而且還使全韻靈動活潑,聲情若掬。歇拍一韻緊承前韻,通過描述自己尋覓“常時相對兩三峰”的行動和“走遍溪頭無覓處”的結(jié)果,進(jìn)一步證實青山被浮云所籠罩,并隱然透露出詞人的遺憾心情。詞人為什么如此執(zhí)著地尋覓“常時相對”的青山?因為青山是他閑居瓢泉期間的知音,也是他光明磊落的人格的真實寫照。“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對小窗橫。”(《浣溪沙·瓢泉偶作》)“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虞美人·邑中園亭……》)你看,詞人對青山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啊!怪不得他要殷勤尋覓呢。
詞的上片寫青山被浮云遮覆的憂慮,下片則寫重睹青山的.喜悅。下片兩句筆鋒一轉(zhuǎn),景象突然一變:西風(fēng)乍起,浮云飄散,忽然看見平時與之相親相愛的青山象擎天巨柱一樣,巋然聳立在東南天際。說寫詞人重睹青山的喜悅,可又沒有直接描寫,而是通過上句的“瞥起”和下句的“忽見”,來表現(xiàn)作者在剎那間的感情變化。如果說下片一韻著重寫浮云散而青山見的自然景觀須臾間的變化的話,那么結(jié)拍一韻還不該直接抒寫重睹青山的喜悅心情嗎?作者偏不這樣,而是宕開筆墨,描寫了一個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東南天際時的歡快舉止和情態(tài),通過老僧之喜來映襯詞人之喜。這樣寫不僅多一層曲折,而且還豐富了詞境,說明熱愛青山、關(guān)心青山是否依舊的,正大有人在,那老僧即其一例也。
這首詞雖然題為“戲賦云山”,但詞人對他吟詠的對象并未作十分精細(xì)的描繪和刻劃,而是抓住自然界客觀景物的傾刻變化,以輕快明朗的筆調(diào)抒發(fā)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寓意深刻,并非平淡之嘆。這首小詞的格調(diào)明快疏朗,清新活潑,反映了詞人落職閑居期間積極樂觀的一面。
玉樓春原文及賞析3
玉樓春·春恨
宋代:晏殊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離愁一作:離情)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譯文及注釋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離愁一作:離情)
在楊柳依依、芳草萋萋的長亭古道上,年少的人總是能輕易的拋棄送別之人登程遠(yuǎn)去。樓頭傳來的五更鐘聲驚醒了離人殘夢,花底飄灑的三月春雨增添了心中的愁思。
長亭路:送別的路。長亭:古代驛路上建有供行人休息的亭子。年少拋人:人被年少所拋棄,言人由年少變?yōu)槟昀稀垑簦何醋鐾甑膲簟N甯姟⑷掠辏憾际侵杆寄钊说臅r候。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無情人哪里懂得多情的人的苦惱,一寸相思愁緒竟化作了萬縷千絲。天涯地角再遠(yuǎn)也有窮盡終了那一天,只有那相思是沒有盡頭,永不停止。
一寸:指愁腸。還:已經(jīng)。千萬縷:千絲萬縷。比喻離恨無窮。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楊柳依依、芳草萋萋的長亭古道上,年少的人總是能輕易的拋棄送別之人登程遠(yuǎn)去。樓頭傳來的五更鐘聲驚醒了離人殘夢,花底飄灑的三月春雨增添了心中的愁思。
無情人哪里懂得多情的人的苦惱,一寸相思愁緒竟化作了萬縷千絲。天涯地角再遠(yuǎn)也有窮盡終了那一天,只有那相思是沒有盡頭,永不停止。
注釋
玉樓春:詞牌名。又名“木蘭花”。
長亭路:送別的路。
長亭:古代驛路上建有供行人休息的亭子。
年少拋人:人被年少所拋棄,言人由年少變?yōu)槟昀稀?/p>
殘夢:未做完的夢。
五更鐘、三月雨:都是指思念人的時候。
一寸:指愁腸。
還:已經(jīng)。
千萬縷:千絲萬縷。比喻離恨無窮。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為閨中人代言,述寫相思之情,創(chuàng)作時間未詳。實際上,此詞寫思婦閨怨,用的的確是“婦人語”。
賞析
此詞抒寫人生離別相思之苦,寄托了作者從有感于人生短促、聚散無常以及盛筵之后的落寞等心情生發(fā)出來的感慨。整首詞感情真摯,情調(diào)凄切,抒情析理,綽約多姿,有著迷人的藝術(shù)魅力。作者抒發(fā)人生感慨時成功地使用了夸張手法,更增添了詞的藝術(shù)感染力。
上片首句寫景,時間是綠柳依依的春天,地點古道長亭,這是旅客小休之所,也是兩人分別之處。
“綠楊芳草長亭路”,上片起句寫春景、別亭和去路,用以襯托人的感情。因為就是在這芳草連天、綠楊茂密的長亭外、古道邊,那年少的游子與自己的心上人告別了。無邊的“綠楊芳草”所描繪出的一派春光春景,給離別愁怨的抒發(fā)創(chuàng)造了廣闊的空間。“年少”句敘述臨行之際,閨女空自淚眼相看,無語凝咽,而“年少”的他卻輕易地棄之而去。年少,是指思婦的“所歡”,也即“戀人”,據(jù)趙與時《賓退錄》記載,“晏叔原見蒲傳正曰:‘先君平日小詞雖多,未嘗作婦人語也。’傳正曰:‘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豈非婦人語乎?’叔原曰:‘公謂年少為所歡乎,因公言,遂解得樂天詩兩句:欲留所歡待富貴,富貴不來所歡去。’傳正筆而悟。余按全篇云云,蓋真謂所歡者,與樂天‘欲留年少待富貴,富貴不來年少去’之句不同,叔原之言失之。”這是晏幾道為其父此詞“年少”語所作的無謂辯解。實際上,此詞寫思婦閨怨,用的的'確是“婦人語”。
“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情三月雨”二句,極寫相思之苦,哀怨之切。殘夢依稀,鐘鼓傷情;細(xì)雨迷蒙,離情更苦,這正是那被拋棄的真情的悲哀。這兩句不僅有著音節(jié)對仗工整之妙,更表現(xiàn)了幽咽婉轉(zhuǎn)的意境之美。纏綿含蓄的輕歌低嘆,真切渾成的著意抒發(fā),把暮春三月的細(xì)雨,五更的殘夢,樓頭離人花下的寂寞,連同所有的相思都勾連成一片,縹渺輕飏,茫茫無際。
下片用反語,先以無情與多情作對比,繼而以具體比喻從反面來說明。“無情”兩句,用反語以加強語意。先說無情則無煩惱,因此多情還不如無情,從而反托出“多情自古傷離別”的深衷:“一寸”指心,柳絲縷縷,拂水飄綿,最識離懷別苦。兩句意思是說,無情怎似多情之苦,那一寸芳心,化成了千絲萬縷,蘊含著千愁萬恨。詞意來自李煜“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蝶戀花》)。
末兩句含意深婉。天涯地角,是天地之盡頭,故云“有窮時”。然而,別離之后的相思之情,卻是無窮無盡的,正所謂“只有相思無盡處”。這里通過比較來體現(xiàn)出因“多情”而受到的精神折磨,感情真切而含蓄,對于那個薄幸年少,卻毫無埋怨之語。此詞寫閨怨,頗具婉轉(zhuǎn)流利之致,詞中不事藻飾,沒有典故,除首兩句為敘述,其余幾句不論是用比喻,還是用反語,用夸張,都是通過白描手段反映思婦的心理活動,亦即難以言宣的相思之情,收到了很好的藝術(shù)效果。
詞典釋義
(釋義為系統(tǒng)自動檢索,難免有誤,僅供參考。)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玉樓春原文及賞析4
東城漸覺風(fēng)光好,
彀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
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
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
且向花間留晚照。
作者:
宋祁(998-1061) 字子京,安州安陸(今屬湖北)人,徙居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仁守天圣二年(1024)與其兄宋庠同舉進(jìn)士。初任復(fù)州軍事推官。召試,授直史館。歷官龍圖閣學(xué)士、史館修撰、知制誥、工部尚書、翰林學(xué)士承旨。曾與歐陽修同修《新唐書》。與其兄庠齊名,時呼“小宋、大宋”。因其詞《玉樓春》中有“紅杏枝頭春意鬧”之句,人稱紅杏尚書。為人喜奢侈,多游宴。其詞多抒寫個人生活情懷,未擺脫晚唐五代艷麗舊習(xí)。但構(gòu)思新穎,語言流麗,描寫生動,一些佳句流傳甚廣。原有文集一百五十卷,已散佚。清人輯有《宋景文集》;近人輯有《宋景文公集》;趙萬里輯有《宋景文公長短句》。
注釋:
①縠皺:即皺紗,喻水的波紋。
②浮生:指飄浮無定的短暫人生。
賞析:
這首詞是當(dāng)時譽滿詞壇的'名作。詞中贊頌明媚的春光,表達(dá)了及時行樂的情趣。上片寫春日絢麗的景色,頗有精到之處,尤其是“紅杏枝頭春意鬧”點染得極為生動。下片抒寫尋樂的情趣。全詞想象新穎,頗具特色。
王國維《人間詞話》:“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沈雄《古今詞話》:人謂“鬧”字甚重,我覺全篇俱輕,所以成為“紅杏尚書”。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隨意落墨,風(fēng)流閑雅。起兩句,虛寫春風(fēng)春水泛舟之適。次兩句,實寫景物之麗。綠楊紅杏,相映成趣。而“鬧”字尤能撮出花繁之神,宜其擅名千古也。下片一氣貫注,亦是動人輕財尋樂之意。
玉樓春原文及賞析5
玉樓春·西湖南北煙波闊
朝代:宋代
作者:歐陽修
原文:
西湖南北煙波闊。風(fēng)里絲簧聲韻咽。舞余裙帶綠雙垂,酒入香腮紅一抹。
杯深不覺琉璃滑。貪看六么花十八。明朝車馬各西東,惆悵畫橋風(fēng)與月。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西湖闊,煙波浩渺波連波,東西南北望,不見岸堤坡。絲竹篁管聲悲咽,隨風(fēng)蕩湖面。綠裙羅帶伴嬌飛,舞罷雙雙垂。尊前美酒入紅唇,染就香腮紅云。
貪看歌舞人入迷,酒盈金杯,不知滑欲墜,歡樂極時宜生悲,想起日后各南北。面對美景與歌舞,不禁惆悵盈腹肺。
注釋
①西湖:指潁州城西北的西湖。
②絲:琴瑟之類;簧:笙箏之類;絲簧:泛指樂器。
③琉璃:本指綠色或金黃色的釉料,此指綠色的酒。琉璃滑:喻美酒甘甜爽口。
④六幺:又名綠腰,唐宋時期的歌舞曲名。
賞析:
本篇起二句以簡煉的筆觸,概括地寫出了西湖的廣闊與繁華。“煙波闊”,一筆渲染過去,背景很有氣派。“風(fēng)里絲簧聲韻咽”,則是渾括不流于纖弱的句子,使人想象到那廣闊的煙波中,回蕩著絲簧之聲,當(dāng)日西湖風(fēng)光和一派繁華景象,便如目前。
三、四句承次句點到的絲簧之聲,具體寫歌舞。“舞余裙帶綠雙垂,酒入香腮紅一抹”,寫的不是絲簧高奏,而是舞后。但從終于靜下來的“裙帶綠雙垂”之狀,可以想象此前“舞腰紅亂旋”的翩翩之態(tài);從“香腮紅一抹”的嬌艷,可以想象酒紅比那粉黛胭脂之紅更為好看,同時歌舞的女子面容之白和幾乎不勝酒力,也得到了傳神的表現(xiàn)。
換頭由上片點出的“酒”過渡而下,但描寫的角度轉(zhuǎn)移到了正觀賞歌舞的人們的一邊。六幺是一種琵琶舞曲,花十八屬于六幺中的一疊。因其包括花拍,與正拍相比,表演上有更多的花樣與自由,也就格外迷人。酒杯手,連“琉璃滑”都感覺不到,為貪君歌舞而忘情之狀。這樣,轉(zhuǎn)入明朝,就跌宕得更有力了。“明朝車馬各西東,惆悵畫橋風(fēng)與月。”“明朝”不一定機械地指第二天,而是泛指日后或長或短的時間。隨著人事的變化,今天沉醉不覺者會有一天被車馬帶向遠(yuǎn)方。那時,異鄉(xiāng),甚至無可奈何的'孤獨寂寞中,回首畫橋風(fēng)月,該是何等惆悵。
詞中關(guān)于西湖煙波、風(fēng)里絲簧和歌舞場面的描寫,似帶有欣賞的意味,而車馬東西,回首畫橋風(fēng)月的惆悵,則表現(xiàn)出無可奈何之中若有所失又若有所思的一種很復(fù)雜的情緒。
玉樓春原文及賞析6
玉樓春·去時梅萼初凝粉原文
作者:歐陽修
去時梅萼初凝粉。不覺小桃風(fēng)力損。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歸期無定準(zhǔn)。
闌干倚遍重來憑。淚粉偷將紅袖印。蜘蛛喜鵲誤人多,似此無憑安足信。
玉樓春·去時梅萼初凝粉譯文及注釋
譯文離去的時候梅萼還是剛剛凝粉,眼見小桃花開都被風(fēng)吹損,梨花開得最晚也凋零了,為什么歸期沒有個定準(zhǔn)?
欄桿都倚遍了又來憑欄遠(yuǎn)望,眼淚偷偷地沾濕了紅袖。蜘蛛與喜鵲多么誤人,像這樣沒有憑據(jù)怎么值得相信?
注釋⑴玉樓春:詞牌名。亦稱“木蘭花”“春曉曲”“西湖曲”“惜春容”“歸朝歡令”等。雙調(diào)五十六字,前后闋格式相同,各三仄韻,一韻到底。
⑵梅萼(è):梅花的蓓蕾。萼,花萼,花瓣下部的一圈綠色小片。初凝粉:指花蕾剛開始孕育,在花萼中呈現(xiàn)出雛形。
⑶小桃:桃花的一種,元宵前后即著花,狀如垂絲海棠。
⑷凋(diāo)零:泛指花的凋謝,零落。
⑸何事:為何,何故。
⑹闌(lán)干:同“欄桿”。憑:依靠。讀去聲,義與讀平聲者相同。嚴(yán)格地說,此處“憑”字失韻。
⑺“淚粉”句:拭淚故粉痕漬袖。“偷“字有避人垂淚意。
⑻蜘蛛:這里指一種小蜘蛛,俗稱“喜蛛”。古人也視為喜事之瑞,如同喜鵲。喜鵲:俗傳能報喜訊,有“喜鵲登枝”之說。《西京雜記》卷三引陸賈對樊噲語:“干鵲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
⑼安足信:怎么值得相信。安,哪里,怎么。
玉樓春·去時梅萼初凝粉賞析
此詞上片通過寫景表現(xiàn)時光的流逝,來烘托心中的閨思。下片通過人物行為表現(xiàn)對心上人的`思念,情感委婉、真實。
上片從分手的時候?qū)懫穑骸叭r梅萼初凝粉,不覺小桃風(fēng)力損。”唐劉禹錫《崔元受少府自貶所還遺山姜花以答之》:“驛馬損筋骨,貴人滋齒牙。”這里指桃花被風(fēng)摧殘而凋謝。這兩句是說:分手的時候,梅花剛要長出花蕾,不知不覺小桃花也已經(jīng)凋謝。“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歸期無定準(zhǔn)?”梨花在清明前后開放。晏殊《破陣子·春景》:“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這兩句是說:開花最晚的梨花都已經(jīng)凋落,你因為什么事耽擱還確定不了歸來的日期?上片三折而下,寫心上人久不歸來,閨中人相思日重。
下片前兩句具體描繪相思之情:“闌干倚遍重來憑,淚粉偷將紅袖印。”“闌干倚遍”,說明登高盼歸次數(shù)之多,而又“重來憑”,表現(xiàn)出相思之深、之切。“淚粉偷將紅袖印”是說擦拭眼淚把衣袖弄上了脂粉。“偷”字表現(xiàn)出相思之情怕人知道的害羞之態(tài),將情感寫得很含蓄。結(jié)語由盼心上人不歸,轉(zhuǎn)而怨恨蜘蛛、喜鵲:“蜘蛛喜鵲誤人多,似此無憑安足信。”這兩句是說:蜘蛛和喜鵲已多次報喜訊,但心上人始終未歸,真是“誤人”不淺,像這樣地不講信用怎么能讓人相信。不怨人不歸,而怨蜘蛛、喜鵲“無憑”,無理而妙。
此詞以淺近質(zhì)樸之語,曲折表現(xiàn)思婦幽怨之情,足見詞人筆力不淺。
玉樓春原文及賞析7
原文:
桃溪不作從容住。秋藉絕來無續(xù)處。當(dāng)時相候赤欄橋,今日獨尋黃葉路。
煙中列岫青無數(shù)。雁背夕陽紅欲暮。人如風(fēng)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
注釋:
桃溪:雖說在宜興有這地名,這里不作地名用。周濟(jì)《宋四家詞選》所謂“只賦天臺事,態(tài)濃意遠(yuǎn)”是也。劉晨阮肇天臺山故事,本云山上有桃樹,山下有一大溪,見《幽明錄》、《續(xù)齊諧記》。韓愈《梨花發(fā)贈劉師命》:“桃溪惆悵不能過。”魏承班《黃鐘樂》詞:“遙想玉人情事遠(yuǎn),音容渾似隔桃溪。”用法均與本篇相同。“秋藕”與“桃溪”,約略相對,不必工穩(wěn)。俗語所謂“藕斷絲連”,這里說藕斷而絲不連。赤闌橋:這里似不作地名用。顧況《題葉道士山房》:“水邊垂柳赤欄橋。”溫庭筠《楊柳枝》詞:“一渠春水赤欄橋。”韓偓《重過李氏園亭有懷》:“往年同在彎橋上,見倚朱欄詠柳綿,今日獨來春徑里,更無人跡有苔錢。”詩雖把“朱欄”“彎橋”分開,而本詞這兩句正與詩意相合,不僅關(guān)合字面。黃葉路點名秋景,赤闌橋未言楊柳,是春景卻不說破。列岫:陳元龍注引《文選》“窗中列遠(yuǎn)岫”,乃謝眺《郡內(nèi)高齋閑望》詩。全篇細(xì)膩,這里宕開,遠(yuǎn)景如畫,亦對偶,卻為流水句法。類似這兩句意境的,唐人詩中多有,如劉長卿、李商隱、馬戴、溫庭筠。李商隱《與趙氏昆季燕集》“虹收青嶂雨,鳥沒夕陽天”,與此更相近。晏幾道《玉樓春》詞:“便教春思亂如云,莫管世情輕似絮。”本詞上句意略異,取譬同,下句所比亦同,而意卻相反,疑周詞從晏句變化。《白雨齋詞話》卷一:“似拙實工。”又說:“上言人不能留,下言情不能已,呆作兩譬,別饒姿態(tài)。”
賞析:
此詞以一個仙凡戀愛的故事起頭,寫詞人與情人分別之后,舊地重游而引起的悵惘之情。整首詞通篇對偶,凝重而流麗,情深而意長。
首句“桃溪”用東漢劉、阮遇仙之事典。傳東漢時劉晨、阮肇入天臺山采藥,于桃溪邊遇二女子,姿容甚美,遂相慕悅,留居半年,懷鄉(xiāng)思?xì)w,女遂相送,指示還路。及歸家,子孫已歷七世。后重訪天臺,不復(fù)見二女。唐人詩文中常用遇仙、會真暗寓艷遇。“桃溪不作從容住”,暗示詞人曾有過一段劉阮入天臺式的愛情遇合,但卻沒有從容地長久居留,很快就分別了。這是對當(dāng)時輕別意中人的情事的追憶,口吻中含有追悔意味,不過用筆較輕。用“桃溪”典,還隱含“前度劉郎今又來”之意,切合舊地重尋的情事。
第二句用了一個譬喻,暗示“桃溪”一別,彼此的關(guān)系就此斷絕,正象秋藕(諧“偶”)斷后,再也不能重新連接一起了,語調(diào)中充滿沉重的惋惜悔恨情緒和欲重續(xù)舊情而不得的遺憾。人們常用藕斷絲連譬喻舊情之難忘,這里反其語而用其意,便顯得意新語奇,不落俗套。以下兩句,側(cè)重概括敘事,揭出離合之跡,遙啟下文。
“當(dāng)時相候赤闌橋,今日獨尋黃葉路。”三四兩句,分承“桃溪”相遇與“絕來無續(xù)”,以“當(dāng)時相候”與“今日獨尋”情景作鮮明對比。赤闌橋與黃葉路,是同地而異稱。俞平伯《唐宋詞選釋》引顧況、溫庭筠、韓偓等人詩詞,說明赤闌橋常與楊柳、春水相連,指出此詞“黃葉路明點秋景,赤闌橋未言楊柳,是春景卻不說破。”同樣,前兩句“桃溪”、“秋藕”也是一暗一明,分點春、秋。三四正與一二密合相應(yīng),以不同的時令物色,渲染歡會的喜悅與隔絕的悲傷。朱漆欄桿的小橋,以它明麗溫暖的色調(diào),烘托往日情人相候時的溫馨旖旎和濃情蜜意;而鋪滿黃葉的小路,則以其蕭瑟凄清的色調(diào)渲染了今日獨尋時的寂寞悲涼。由于是“獨尋黃葉路”的情況下回憶過去,“當(dāng)時相候赤闌橋”的情景便分外值得珍重流連,而“今日獨尋黃葉路”的情景也因美好過去的對照而愈覺孤孑難堪。今昔之間,不僅因相互對照而更見悲喜,而且因相互交融滲透而使感情內(nèi)涵更加復(fù)雜。既然“人如風(fēng)后入江云”,則所謂“獨尋”,實不過舊地重游,記憶中追尋往日的繾綣溫柔,孤寂中重溫久已失落的歡愛而已,但畢竟寂寞悵惆中還有溫馨明麗的記憶,還能有心靈的一時慰藉。今昔對比,多言物是人非,這一聯(lián)卻特用物非人杳之意,也顯得新穎耐味。“赤闌橋”與“黃葉路”這一對詩歌意象,內(nèi)涵已經(jīng)遠(yuǎn)遠(yuǎn)越出時令、物色的范圍,而成為一種象征。
換頭“煙中列岫青無數(shù),雁背夕陽紅欲暮”兩句,轉(zhuǎn)筆宕開寫景:這是一個晴朗的深秋的傍晚。煙靄繚繞中,遠(yuǎn)處排立著無數(shù)青翠的山巒。夕陽的余輝,照映空中飛雁的`背上,反射出一抹就要黯淡下去的紅色。兩句分別化用謝朓詩句“窗中列遠(yuǎn)岫”與溫庭筠詩句“鴉背夕陽多”,但比原句更富遠(yuǎn)神。它的妙處,主要不景物描寫刻畫的工麗,也不景物本身有什么象征涵義;而于情與景之間,存著一種若有若無、若即若離的聯(lián)系,使人讀來別具難以言傳的感受。那無數(shù)并列不語的青嶂,與“獨尋”者默默相對,更顯出了環(huán)境的空曠與自身的孤孑;而雁背的一抹殘紅,固然顯示了晚景的絢麗,可它很快就要黯淡下去,消逝一片暮靄之中了。
結(jié)拍“人如風(fēng)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兩句,收轉(zhuǎn)抒情。隨風(fēng)飄散沒入江中的云彩,不但形象地顯示了當(dāng)日的情人倏然而逝、飄然而沒、杳然無蹤的情景,而且令人想見其輕靈縹緲的身姿風(fēng)貌。雨過后粘著地面的柳絮,則形象地表現(xiàn)了主人公感情的牢固膠著,還將那欲擺脫而不能的苦惱與紛亂心情也和盤托出。這兩個比喻,都不屬那種即景取譬、自然天成的類型。而是刻意搜求、力求創(chuàng)新的結(jié)果。但由于它們生動貼切地表達(dá)了詞人的感情,讀來便只覺其沉厚有力,而不感到它的雕琢刻畫之跡。“情似雨馀粘地絮”,是詞眼,全詞所抒寫的,正是這種執(zhí)著膠固、無法解脫的癡頑之情。
此詞純用對句,從而創(chuàng)造了一種與內(nèi)容相適應(yīng)的凝重風(fēng)格。整首詞于排偶中,仍具動蕩的筆墨,凝重之外而兼流麗風(fēng)姿。《白雨齋詞話》評此詞云:“美成詞有似拙實工春,如玉樓春結(jié)句云:”人如風(fēng)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上言人不能留,下言情不能已。呆作兩臂,別饒姿態(tài),都不病其板,不病其纖,此中消息難言。”以這段話評價此詞的工巧深沉和靈活輕捷,應(yīng)該是精當(dāng)?shù)摹?/p>
玉樓春原文及賞析8
玉樓春·桃溪不作從容住 宋朝 周邦彥
桃溪不作從容住,秋藕絕來無續(xù)處。當(dāng)時相候赤闌橋,今日獨尋黃葉路。
煙中列岫青無數(shù),雁背夕陽紅欲暮。人如風(fēng)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
《玉樓春·桃溪不作從容住》譯文
桃溪奔流不肯從容留住,秋天的蓮藕一斷就沒有連接之處。回想當(dāng)時互相等候在赤闌橋,今天獨自一人徘徊在黃葉蓋地的荒路。
煙霧籠罩著排列聳立的山岫,青蒼點點無法指數(shù),歸雁背著夕陽,紅霞滿天,時正欲暮。人生好象隨風(fēng)飄入江天的白云,離別的情緒好比雨后粘滿地面的花絮。
《玉樓春·桃溪不作從容住》注釋
玉樓春:詞牌名。詞譜謂五代后蜀顧夐詞起句有“月照玉樓春漏促”、“柳映玉樓春欲晚”句;歐陽炯起句有“日照玉樓花似錦”、“春早玉樓煙雨夜”句,因取以調(diào)名(或加字令)亦稱《木蘭花》、《春曉曲》、《西湖曲》、《惜春容》、《歸朝歡令》、《呈纖手》、《歸風(fēng)便》、《東鄰妙》、《夢鄉(xiāng)親》、《續(xù)漁歌》等。雙調(diào)五十六字,前后闋格式相同,各三仄韻,一韻到底。
桃溪:雖說在宜興有這地名,這里不作地名用。周濟(jì)《宋四家詞選》所謂“只賦天臺事,態(tài)濃意遠(yuǎn)”是也。劉晨阮肇天臺山故事,本云山上有桃樹,山下有一大溪,見《幽明錄》、《續(xù)齊諧記》。韓愈《梨花發(fā)贈劉師命》:“桃溪惆悵不能過。”魏承班《黃鐘樂》詞:“遙想玉人情事遠(yuǎn),音容渾似隔桃溪。”用法均相同。
秋藕絕來無續(xù)處:“秋藕”與“桃溪”,約略相對,不必工穩(wěn)。俗語所謂“藕斷絲連”,這里說藕斷而絲不連。
赤闌橋:這里似不作地名用。顧況《題葉道士山房》:“水邊垂柳赤欄橋。”溫庭筠《楊柳枝》詞:“一渠春水赤欄橋。”韓偓《重過李氏園亭有懷》:“往年同在彎橋上,見倚朱欄詠柳綿,今日獨來春徑里,更無人跡有苔錢。”詩雖把“朱欄”“彎橋”分開,而本詞這兩句正與詩意相合,不僅關(guān)合字面。黃葉路點名秋景,赤闌橋未言楊柳,是春景卻不說破。
列岫:陳元龍注引《文選》“窗中列遠(yuǎn)岫”,乃謝眺《郡內(nèi)高齋閑望》詩。全篇細(xì)膩,這里宕開,遠(yuǎn)景如畫,亦對偶,卻為流水句法。類似這兩句意境的,唐人詩中多有,如劉長卿、李商隱、馬戴、溫庭筠。李商隱《與趙氏昆季燕集》“虹收青嶂雨,鳥沒夕陽天”,與此更相近。
情似雨馀粘地絮:晏幾道《玉樓春》詞:“便教春思亂如云,莫管世情輕似絮。”本詞上句意略異,取譬同,下句所比亦同,而意卻相反,疑周詞從晏句變化。
《玉樓春·桃溪不作從容住》賞析
此詞以一個仙凡戀愛的故事起頭,寫詞人與情人分別之后,舊地尋游而”起的悵惘之情。整首詞通篇對偶,凝尋而流麗,情深而意長。
首句“桃溪”用東漢劉、阮遇仙之事典。傳東漢時劉晨、阮肇入天臺山采藥,于桃溪邊遇二女子,姿容甚美,遂相慕悅,當(dāng)居半年,懷鄉(xiāng)思?xì)w,女遂相送,指示還路。及歸家,子孫已歷七世。后尋訪天臺,不復(fù)見二女。唐人詩文中常用遇仙、會真暗寓艷遇。“桃溪不作從容住”,暗示詞人曾有過一段劉阮入天臺式的愛情遇合,但卻沒有從容地長久居當(dāng),很快就分別了。這是對當(dāng)時輕別意中人的情事的追憶,口吻中含有追悔意味,不過用筆較輕。用“桃溪”典,還隱含“前度劉郎今又來”之意,切合舊地尋尋的情事。
第二句用了一個譬喻,暗示“桃溪”一別,彼此的關(guān)系就此斷絕,正象秋藕(諧“偶”)斷后,再也不能尋新連接一起了,語調(diào)中充滿沉尋的惋惜悔恨情緒和欲尋續(xù)舊情而不得的遺憾。人們常用藕斷絲連譬喻舊情之難忘,這里反其語而用其意,便顯得意新語奇,不落俗套。以下兩句,側(cè)尋概括敘事,揭出離合之跡,遙啟下文。
“當(dāng)時相候赤闌橋,今日獨尋黃時路。”三四兩句,分承“桃溪”相遇與“絕來無續(xù)”,以“當(dāng)時相候”與“今日獨尋”情景作鮮明對比。赤闌橋與黃時路,是同地而異稱。俞平伯《唐宋詞選釋》”顧況、溫庭筠、韓偓等人詩詞,說明赤闌橋常與楊柳、春水相連,指出此詞“黃時路明點秋景,赤闌橋未言楊柳,是春景卻不說破。”同樣,前兩句“桃溪”、“秋藕”也是一暗一明,分點春、秋。三四正與一二密合相應(yīng),以不同的時令物色,渲染歡會的喜悅與隔絕的悲傷。朱漆欄桿的小橋,以它明麗溫暖的色調(diào),烘托往日情人相候時的溫馨旖旎和濃情蜜意;而鋪滿黃時的小路,則以其蕭瑟凄清的色調(diào)渲染了今日獨尋時的寂寞悲涼。由于是“獨尋黃時路”的情況下回憶過竟,“當(dāng)時相候赤闌橋”的情景便分外值得珍尋流連,而“今日獨尋黃時路”的'情景也因美好過竟的對照而愈覺孤孑難堪。今昔之間,不僅因相互對照而更見悲喜,而且因相互交融滲透而使感情內(nèi)涵更加復(fù)雜。既然“人如風(fēng)后入江云”,則所謂“獨尋”,實不過舊地尋游,記憶中追尋往日的繾綣溫柔,孤寂中尋溫久已失落的歡愛而已,但畢竟寂寞悵惆中還有溫馨明麗的記憶,還能有心靈的一時慰藉。今昔對比,多言物是人非,這一聯(lián)卻特用物非人杳之意,也顯得新穎耐味。“赤闌橋”與“黃時路”這一對詩歌意象,內(nèi)涵已經(jīng)遠(yuǎn)遠(yuǎn)越出時令、物色的范圍,而成為一種象征。
換頭“煙中列岫青無數(shù),雁背夕陽紅欲暮”兩句,轉(zhuǎn)筆宕開寫景:這是一個晴朗的深秋的傍晚。煙靄繚繞中,遠(yuǎn)處排立著無數(shù)青翠的山巒。夕陽的余輝,照映空中飛雁的背上,反射出一抹就要黯淡下竟的紅色。兩句分別化用謝朓詩句“窗中列遠(yuǎn)岫”與溫庭筠詩句“鴉背夕陽多”,但比原句更富遠(yuǎn)神。它的妙處,主要不景物描寫刻畫的工麗,也不景物本身有什么象征涵義;而于情與景之間,存著一種若有若無、若即若離的聯(lián)系,使人讀來別具難以言傳的感受。那無數(shù)并列不語的青嶂,與“獨尋”者默默相對,更顯出了環(huán)境的空曠與自身的孤孑;而雁背的一抹殘紅,固然顯示了晚景的絢麗,可它很快就要黯淡下竟,消逝一片暮靄之中了。
結(jié)拍“人如風(fēng)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兩句,收轉(zhuǎn)抒情。隨風(fēng)飄散沒入江中的云彩,不但形象地顯示了當(dāng)日的情人倏然而逝、飄然而沒、杳然無蹤的情景,而且令人想見其輕靈縹緲的身姿風(fēng)貌。雨過后粘著地面的柳絮,則形象地表現(xiàn)了主人公感情的牢固膠著,還將那欲擺脫而不能的苦惱與紛亂心情也和盤托出。這兩個比喻,都不屬那種即景取譬、自然天成的類型。而是刻意搜求、力求創(chuàng)新的結(jié)果。但由于它們生動貼切地表達(dá)了詞人的感情,讀來便只覺其沉厚有力,而不感到它的雕琢刻畫之跡。“情似雨馀粘地絮”,是詞眼,全詞所抒寫的,正是這種執(zhí)著膠固、無法解脫的癡頑之情。
此詞純用對句,從而創(chuàng)造了一種與內(nèi)容相適應(yīng)的凝尋風(fēng)格。整首詞于排偶中,仍具動蕩的筆墨,凝尋之外而兼流麗風(fēng)姿。《白雨齋詞話》評此詞云:“美成詞有似拙實工春,如玉樓春結(jié)句云:”人如風(fēng)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上言人不能當(dāng),下言情不能已。呆作兩臂,別饒姿態(tài),都不病其板,不病其纖,此中消息難言。”以這段話評價此詞的工巧深沉和靈活輕捷,應(yīng)該是精當(dāng)?shù)摹?/p>
《玉樓春·桃溪不作從容住》創(chuàng)作背景
詞是周邦彥元祐四年(1089)自廬州府教授離任時所作。詞人將別桃溪,回想起從前的旖旎生活,內(nèi)心無限惆悵,頗是難舍。
玉樓春原文及賞析9
玉樓春·華堂簾幕飄香霧
華堂簾幕飄香霧。一搦楚腰輕束素。翩躚舞態(tài)燕還鷺,綽約妝容花盡妒。樽前謾詠高唐賦巫峽云深留不住。重來花畔倚闌干,愁滿闌干無倚處。
翻譯
在一次華堂宴會上,簾幕開處,隨著裊裊香霧,走出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但見她腰肢細(xì)軟,身著流素,翩翩起舞,那飄逸柔美的舞姿讓善舞的飛燕也為之嫉妒。大意是:我因相思而借酒澆愁,一邊隨意吟詠《高唐賦》。楚王得以如愿以償,而自己心目中的'佳人卻像巫山之云一樣飄然而來又飄然而去,始終無法得到,只能望而興嘆。失望之中我又一次 來到昔日的華堂庭院前,獨自倚欄,望著滿園的花兒呆呆出神。愁云慘霧遍布庭中,積滿欄桿,竟使人不堪其壓迫,痛苦不已。
注釋
一搦:一把。搦,捉,握持。
楚腰:代指美人之細(xì)腰。
翩躚:飄逸的樣子。
綽約:婉約美好之貌。
鑒賞
“玉樓春”是詞調(diào)名,據(jù)《詞譜》載:“因顧穂詞中有‘月照玉樓春漏促’,又有‘柳映玉樓春日晚’;五代歐陽炯詞中有‘日照玉樓花似錦,樓上醉和春色寢’;又有‘春早玉樓煙雨夜’句,遂取為調(diào)名。”又名《木蘭花》、《玉樓春令》、《西湖曲》、《歸朝歡令》等。雙調(diào)五十六字。
“華堂簾幕飄香霧,一搦楚腰輕束素。翩躚舞態(tài)燕還驚,綽約妝容花盡妒。”《韓非子》載:“楚靈王好細(xì)腰,而國中多餓人。”上片重點刻畫伊人的美妙絕倫,采用賦的鋪陳手法,把她形容得簡直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了。這里的“燕”,既指燕子,又暗指漢代的趙飛燕。漢宮美人趙飛燕纖腰一把,舞姿絕妙,傳說她身輕如燕,能立于掌中。
“綽約妝容花盡妒”化用《長恨歌》中對楊玉環(huán)的描寫:“樓閣玲瓏五云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在詞人的眼里,這位佳人仿佛就是趙飛燕,又依稀好像楊玉環(huán),兼具二人之美,于是情不自禁而生愛慕之意。
“樽前漫詠《高唐賦》,巫峽云深留不住”這兩句化用“巫山云雨”的典故,委婉地表達(dá)其未能擁有美人的惆悵。
“重來花畔倚欄桿,愁滿欄桿無倚處。”此二句進(jìn)一步刻畫主人公的相思愁苦。
玉樓春原文及賞析10
玉樓春·今年花事垂垂過
今年花事垂垂過,明歲花開應(yīng)更亸。看花終古少年多,只恐少年非屬我。
勸君莫厭尊罍大,醉倒且拚花底臥。君看今日樹頭花,不是去年枝上朵。
翻譯
今年的花開漸漸地就要過去了,明年花開應(yīng)該更繁盛。來賞花的始終是少年人多,就怕少年易逝,我不再年輕。
告誡大家不要討厭酒杯的酒多,如果醉了不如就在花蔭下休息。大家看今天枝頭上的花,早已經(jīng)不是去年的那朵了。
注釋
玉樓春:玉樓春,詞牌名,又名“歸朝歡令”“呈纖手”“春曉曲”“惜春容”“歸朝歡令”等。以顧夐詞《玉樓春·拂水雙飛來去燕》為正體,雙調(diào)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韻。另有雙調(diào)五十六字,前段四句三仄韻,后段四句兩仄韻等。
花事:關(guān)于花的情事,這里指花開的事。
垂垂:漸漸。
亸:下垂。
終古:謂自古以來一直是。
金罍:泛指酒器。
拚:豁出去。
創(chuàng)作背景
這是一首感時傷春詞,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王國維作于海寧,王國維想起往事,踏青飲酒,感慨少年易逝。
賞析
從字面上看,這首詞全是白話,沒什么難懂的'地方。“亸”字似乎不大常見,但那是唐宋時代常用的字。這里是用“亸”字來形容花開很多壓得枝條下垂的樣子。
全詞通俗易懂,感情顯得直率。但其中不但包含著某種哲理,也包含著況蕙風(fēng)所說的那種“郁勃久之,有不得已者出乎其中”的詞人的固執(zhí)。
“今年花事垂垂過,明歲花開應(yīng)更亸”連用了兩個“花”,口吻里充滿了對花的喜愛和對春天的珍惜。一年之中只有一個春天,人的一生也只有一個花季。對花的熱愛與珍惜也就是對人生的熱愛與珍惜。凡是對人生愛之深,望之切的人,內(nèi)心常常懷有一種恐懼感,深恐虛度了這只有一次的人生“看花終古少年多,只恐少年非屬我。”
因此,在花季將盡之時才有了這樣一副狂態(tài)“勸君莫厭尊罍大,醉倒且拚花底臥”。這種狂態(tài),既不同于“會須一飲三百杯”的豪放之狂,也不同于“一日看盡洛城花”的浮躁之狂,倒有些近乎杜甫“且看欲盡花經(jīng)眼,莫厭傷多酒入唇”的深悲隱痛之狂。為什么會這樣,結(jié)尾兩句作了解釋“君看今日樹頭花,不是去年枝上朵。”這兩句,令人聯(lián)想到西方哲學(xué)家所說的,“沒有人能兩次踏進(jìn)同一條河流”。
玉樓春原文及賞析11
別后不知君遠(yuǎn)近,觸目凄涼多少悶。
漸行漸遠(yuǎn)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夜深風(fēng)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故攲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
——宋代·歐陽修《玉樓春·別后不知君遠(yuǎn)近》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分別后不知你的行程遠(yuǎn)近,滿目凄涼心中有說不盡的苦悶。你越走越遠(yuǎn)漸漸斷了書信,音信全無我要去哪里問訊?
深夜里風(fēng)吹竹葉蕭蕭不停,每一片葉子都似乎在訴說著別愁離恨。我斜倚孤枕想在夢中見你,誰知道夢沒有做成燈芯已經(jīng)燃盡。
注釋
玉樓春:詞牌名。《詞譜》謂五代后蜀顧夐詞起句有“月照玉樓春漏促”“柳映玉樓春欲晚”句;歐陽炯起句有“日照玉樓花似錦”“春早玉樓煙雨夜”句,因取以調(diào)名。亦稱“木蘭花”“春曉曲”“西湖曲”“惜春容”“歸朝歡令”等。雙調(diào)五十六字,前后闋格式相同,各三仄韻,一韻到底。
多少:不知多少之意。
書:書信。
魚沉:魚不傳書。古代有魚雁傳書的傳說,這里指音訊全無。
秋韻:即秋聲。此謂風(fēng)吹竹聲。
攲(yǐ):古通“倚”,斜,傾。單枕:孤枕。
燼(jìn):燈芯燒盡成灰。
賞析
此詞描寫思婦念遠(yuǎn)的愁情。上闋寫思婦別后的孤寫苦悶和對遠(yuǎn)游人深切的懷念;下闋借景抒情,描寫思婦秋夜難眠獨伴孤燈的愁苦。全詞突出一個“恨”字,層層遞進(jìn),深沉婉約,把一個閨中獨居的女子在愛人離別后的寫詞悲愁以及對杳魚音訊的魚情之人的怨恨,刻畫得淋漓盡致;筆調(diào)細(xì)膩委婉,語言淺白,情感樸實;境界哀怨纏綿,清疏蘊藉,雅俗兼?zhèn)洌皇闱榕c寫景兼融,景中寓婉曲之情,情中帶寫清之景,表現(xiàn)出特有的深曲婉麗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此詞深受五代花間詞的影響,表現(xiàn)閨中思婦深沉寫絕的離愁別恨。全詞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詞境委婉曲折、深沉精細(xì)而又溫柔敦厚。
發(fā)端句“別后不知君遠(yuǎn)近”是恨的緣由。因不知親人行蹤,故觸景皆生出寫詞、郁悶,亦即魚時魚處不如此。“多少”,以模糊語言極狀其多。三四兩句再進(jìn)一層,抒寫了遠(yuǎn)別的情狀與愁緒。
“漸行漸遠(yuǎn)漸魚書”,一句之內(nèi)重復(fù)了三個“漸”字,將思婦的想象意念從近處逐漸推向遠(yuǎn)處,仿佛去追尋愛人的足跡,然而雁絕魚沉,天崖魚處覓尋蹤影。“魚書”應(yīng)首句的“不知”,且欲知魚由,她只有沉浸在“水闊魚沉何處問”的魚窮哀怨之中了。“水闊”是“遠(yuǎn)”的象征,“魚沉”是“魚書”的象征。“何處問”三字,將思婦欲求魚路、欲訴魚夜的那種不可名狀的愁苦,抒寫得極為痛切。在她與親人相阻絕的浩浩水域與茫茫空間,似乎都充塞了觸目寫詞的離別苦況。詞的筆觸既深沉又婉曲。
詞篇從過片以下,深入細(xì)膩地刻畫了思婦的內(nèi)心世界,著力渲染了她秋夜不寐的愁苦之情。“自古傷心惟遠(yuǎn)別,登山臨水遲留。暮塵衰草一番秋。尋常景物,到此盡成愁。”(張先《臨江仙·自古傷心惟遠(yuǎn)別》)風(fēng)竹秋韻,原是“尋常景物”,但在與親人遠(yuǎn)別,空床獨宿的思婦聽來,萬千千聲都是離恨悲鳴,一千千一聲聲都牽動著她魚限愁苦之情。
“故欹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思婦為了擺脫苦狀的現(xiàn)實,急于入睡成夢,故特意斜靠著孤枕,幻想在夢中能尋覓到在現(xiàn)實中尋覓不到的親人,可是“千山萬水不曾行,魂夢欲教何處覓?”(韋莊《木蘭花·獨上小樓春欲暮》)連僅有的.一點小小希望也成了泡影,不單是“愁極夢難成”(薛昭蘊《小重山·春到長夜春草青》),最后連那一盞作伴的殘燈也熄滅了。“燈又燼”一語雙關(guān),閨房里的燈花燃成了灰燼,自己與親人的相會也不可能實現(xiàn),思婦的命運變得和燈花一樣寫迷、黯淡。詞到結(jié)句,哀婉幽怨之情韻裊裊不斷,具有深沉的藝術(shù)感染力。
前于歐陽修的花間派詞人,往往喜歡對女性的外在體態(tài)服飾進(jìn)行精心刻畫,而對人物內(nèi)心的思想感情則很少揭示。歐陽修顯然比他們進(jìn)了一大步,在這首詞中,他沒在使用一個字去描繪思婦的外貌形象,而是著力揭示思婦內(nèi)心的思想感情,字字沉著,句句推進(jìn),如剝筍抽繭,逐層深入,由分別——遠(yuǎn)別——魚音信——夜聞風(fēng)竹——尋夢不成——燈又燼,將一層、一層、又一層的愁恨寫得越來越深刻、寫絕。劉熙載云:“馮延巳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永叔得其深。”(《藝概》)此語精辟地指出了歐詞婉約深沉的特點。以此詞而言,這種風(fēng)格表現(xiàn)得極為明顯。
全詞寫愁恨由遠(yuǎn)到近,自外及內(nèi),從現(xiàn)實到幻想,又從幻想回到現(xiàn)實。且抒情寫景兩得,寫景句寓含著婉曲之情,言情句挾帶著寫詞之景,將閨中思婦深沉寫絕的別恨表現(xiàn)得深曲婉麗,淋漓盡致。
玉樓春原文及賞析12
原文:
玉樓春·戲林推
[宋代]劉克莊
年年躍馬長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錢換酒日無何,紅燭唿盧宵不寐。
易挑錦婦機中字。難得玉人心下事。男兒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橋畔淚。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年年騎著高頭大馬在京城里東奔西跑,竟然把客舍當(dāng)成了家里,家里反而像成了寄宿的地方一樣。每天都拿著青銅大錢買酒狂飲,整日吊兒郎當(dāng),無所事事一天混到晚,每天晚上點起紅燭擲骰賭博,經(jīng)常都是徹夜不眠一直到天亮。
你應(yīng)該知道,妻子的真情容易得到,妓女的心思卻難以觸摸猜透。西北的神州還沒有收復(fù),男子漢應(yīng)該有收復(fù)故土的豪情壯志,切不要為了紅粉知已而輕易地流下幾行男兒淚。
注釋
玉樓春:詞牌名。詞譜謂五代后蜀顧夐詞起句有“月照玉樓春漏促”、“柳映玉樓春欲晚”句;歐陽炯起句有“日照玉樓花似錦”、“春早玉樓煙雨夜”句,因取以調(diào)名(或加字令)。亦稱《木蘭花》、《春曉曲》、《西湖曲》、《惜春容》、《歸朝歡令》、《呈纖手》、《歸風(fēng)便》、《東鄰妙》、《夢鄉(xiāng)親》、《續(xù)漁歌》等。雙調(diào)五十六字,前后闋格式相同,各三仄韻,一韻到底。
林推:姓林的推官,詞人的同鄉(xiāng)。
長安:借指南宋都城臨安。
寄:客居。此句說客居的日子多于家居的日子。
青錢:古銅錢成色不同,分青錢、黃錢兩種。無何:不過問其他的事情。
紅燭唿盧:晚上點燭賭博。唿盧,古時一種賭博,又叫樗蒲,削木為子,共五個,一子兩面,一面涂黑,畫牛犢,一面涂白,畫雉。五子都黑,叫盧,得頭彩。擲子時,高聲大喊,希望得到全黑,所以叫唿盧。李白《少年行》:“聽盧百萬終不惜,報仇千里如咫尺。”
錦婦機中字:織錦中的文字。化用前秦竇滔妻蘇惠織錦為回文詩以寄其夫的典故。晉竇滔妻蘇惠字若蘭,善屬文。滔仕前秦符堅為秦州刺史,被徒流沙。蘇氏在家織錦為回文璇璣圖詩,用以贈滔。詩長八百四十字,可以宛轉(zhuǎn)循環(huán)以讀,詞甚凄惋。
玉人:美人,這里指妓女。這句說妓女的心事是不易捉摸的。
水西橋:劉辰翁《須溪集·習(xí)溪橋記》載“閩水之西”(在福建建甌縣“,為當(dāng)時名橋之一,又《丹徒縣志·關(guān)津》載”水西橋在水西門。“此處泛指妓女所居之處。
賞析:
此詞是劉克莊為規(guī)勸林姓友人而寫的一篇佳作。飲酒狎妓,原是文人津津樂道的快事。但時值國運衰頹,時勢艱危,詞人早已沒有了心思。因此對林姓友人的縱酒狎妓生活深感惋惜和遺憾。因而寫詞予以規(guī)勸,頗具辛派詞人特色。
詞的上片極力描寫林的浪漫和豪邁。“年年躍馬長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言其久客輕家。“長安”借指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年年馳馬于繁華的都市街頭,視客舍(借指酒樓妓館)如家門而家門反像寄居之所,可見其性情之落拓。“青錢換酒日無何,紅燭唿盧宵不寐”則具言其縱情游樂。二句蓋從杜甫《逼側(cè)行贈畢四曜》“速宜相就飲一斗,恰有三百青銅錢”及晏幾道《浣溪沙》“戶外綠楊春系馬,床前紅燭夜唿盧”等語化出。“無何”即無事,“唿盧”指賭博。日夜不休地縱酒浪博,又可見其生活之空虛。
作者在其它詞作中也提到過這位林姓朋友的狎妓縱欲生活,可以互參。如此描寫,表面上是對林的豪邁性格的贊賞,實際上則是對林的放蕩行為的惋惜。
下片就點對林的規(guī)箴。“易挑錦婦機中字,難得玉人心下事?”二句對舉成文,含蓄地批評他迷戀青樓、疏遠(yuǎn)家室的錯誤。妻子情真意切,忠實可靠,妓女水性楊花,朝秦暮楚,一點也不值得信賴。結(jié)末“男兒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橋畔淚”二句熔裁辛棄疾《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及《水調(diào)歌頭。送施密圣與帥江西》“同賤子親再拜:西北有神州”等句意,熱情而嚴(yán)肅地唿喚林某從偎紅倚翠中解脫出來,立志為收復(fù)中原建立一番功業(yè)。“水西橋”是當(dāng)時妓女聚居的一個地方,“莫滴水西橋畔淚”即不要同那些妓女們混在一起,灑拋那種無聊的傷離恨別之淚。這樣的.規(guī)箴,辭諧而意甚莊,“旨正而語有致”(《藝概》評后村詞語)。末二語尤見壯心,“足以使懦夫有立志”(《白雨齋詞話》評此詞語)。
總之,這首詞的情感格調(diào)是非常高的。詞中充滿著一種高揚的愛國主義激情,對聲色犬馬的糜爛生活極其不屑,讓人讀后擊節(jié)佩賞。其藝術(shù)風(fēng)格上的特色是:氣勁辭婉,中剛外柔。作者對他這位朋友的荒于狎妓是非常惋惜的,從篇末二句一揚一抑的情感落差來看,甚至頗有點慍怒。但用來表達(dá)此種惋惜和慍怒的言語卻十分委婉,心中激昂慷慨,筆下溫厚和平,摧剛為柔達(dá)爐火純青的地步。此詞章法亦甚精巧,上片寫人,下片致意,既各有所重,又相得益彰。
玉樓春原文及賞析13
玉樓春·春思
朝代:宋朝
作者:嚴(yán)仁
春風(fēng)只在園西畔。薺菜花繁胡蝶亂。冰池晴綠照還空,香徑落紅吹已斷。
意長翻恨游絲短。盡日相思羅帶緩。寶奩明月不欺人,明日歸來君試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暮春的風(fēng)光只在庭園的西邊,薺菜花開得正好,蝴蝶也飛來飛去忙亂著。冰清澄澈的池塘一汪碧綠。香徑上的花兒已經(jīng)落盡,就連落在小路上的花瓣也被風(fēng)吹得老遠(yuǎn)。我的相思太深,竟怨搖曳的游絲太短。整日里為相思煎熬,以致體瘦而衣帶漸漸松緩。打開梳妝鏡,鏡如明月,不會騙人,鏡中的人容顏已憔悴,等明日君歸來看鏡,親自看一看我憔悴的容顏,便知我的一片深情。
注釋
冰池晴綠:指池水碧綠。
羅帶緩:因體瘦而衣帶松。
奩(lian):鏡匣。這里指鏡子。
晴綠:指池水。
賞析:
在現(xiàn)存的詞作里,嚴(yán)仁有詞三十首,其中一半以上寫閨情。“閨情”,在唐宋詞里是寫作量占多數(shù)的一種題材。這種詞的表現(xiàn)手法多樣,或雕琢,或白描,但有創(chuàng)意,新穎別致的倒為數(shù)不多。而本詞卻有其獨到之處。
本詞采用常見的上景下情的寫法。但其寫景卻在動與靜對比的同時,用暗示襯托出思婦的情懷。小園內(nèi)春光爛漫,雜花競放,但思婦的視線卻只有小園西畔的一片薺菜花,此時薺菜開出繁密的白色小花,引來許多上下紛飛的蝴蝶。“繁”和“亂”是以薺菜花和蝴蝶的形態(tài)和活動反映出春事已深。“只在”兩字暗示春風(fēng)僅僅在園中停留,卻不光顧寂寞的深閨
薺菜本是可食之野菜,而她無心踏青挑菜,以致聽任薺菜長得遍地都是:“花繁”,不僅形容薺菜長得茂密,又從另一角度暗示了思婦因思春而無意游賞的心情。
詞人借思婦的目光,將關(guān)注點轉(zhuǎn)移到池塘和花徑上。“冰池”指水面光潔如冰,瑩澈清碧。“照還空”,形容冰池在陽光之下顯得透明無比。“香徑”寫落花堆滿小路,送來陣陣芳馨。“吹已斷”,是說枝頭花瓣都已被風(fēng)吹落在地。從這一泓碧水、一條花徑的靜景場面中,襯托出思婦幽閨寂寞、盡日凝望的`神態(tài)。這種以寫景為主而景中有情的寫法,過渡到下片抒情,使得全詞融為一體。
下片所寫的相思之情,主要是以間接而曲折的手法來反映的。游絲,是飄蕩于空中的昆蟲之絲,說“恨游絲短”是用以反襯自己情意之長。由于相思而日益消瘦,亦不直接說出,只用“羅帶緩”來暗示。
這種寫法在《古樂府歌》:“離家日已遠(yuǎn),衣帶日趨緩。”中有表現(xiàn)。《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亦有“相去日已遠(yuǎn),衣帶日已緩”之句,不過前者是游子口吻,后者是思婦之辭。這里間接地刻畫出由于離別日久相思不已而漸趨消瘦的思婦形象。
結(jié)尾兩句設(shè)想新奇,以構(gòu)思別出心裁而為人稱道,是承上面“羅帶緩”而進(jìn)一步懸擬他日歸來相見時的情景。這樣的手法更顯示出相思之苦。詞人并未使用直接訴陳因懷人而憔悴之語,而是曲折地說:梳妝匣里的圓鏡不會欺人,待你歸來之日可以看到思婦消瘦的容顏。這種間接的寫法看似癡語,其實是至情的流露。本詞運用反襯、暗示、間接等手法,使詞意婉轉(zhuǎn)層深,獨具韻致。
玉樓春原文及賞析14
玉樓春·風(fēng)前欲勸春光住
風(fēng)前欲勸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隨流落水邊花,且作飄零泥上絮。
鏡中已覺星星誤。人不負(fù)春春自負(fù)。夢回人遠(yuǎn)許多愁,只在梨花風(fēng)雨處。
翻譯
迎著風(fēng)兒,想要勸春光停住腳步。春光卻停留在了城南的青草路上。它不愿同岸邊的落花一樣隨流水而去,暫且就成為在泥土上飄舞的飛絮。
看著鏡中頭發(fā)花白的自己,惋惜逝去的時光。人沒有辜負(fù)春天,是春天自己辜負(fù)了自己啊!從夢中醒來才感覺遠(yuǎn)離了許多憂愁,只是牽掛著風(fēng)雨中的梨花是否安然。
注釋
住:停,止,停留。
星星:頭髮花白貌。
賞析
這是一首傷春詞,由傷春而感傷自己年華流逝。
第一、兩句,想要留住春光,然而已是芳草萋萋的`暮春時節(jié),開頭即點出傷春的意味,為全詞奠定了感傷的基調(diào),接著似站在春天的角度說春不甘和落花一樣隨水而去,了無蹤跡,只好暫且作粘于泥上的飛絮。“落花”、“飛絮”均為飄零之物,然在詞人筆下,似落花流逝更快,而飛絮尚可在泥上暫存,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春之不愿逝去的不甘和無奈。運用比喻,用春來比喻自己的青春年華,表達(dá)出想要留住青春之感。五、六兩句,看到鏡中的華發(fā),想自己年華流逝,自己不愿辜負(fù)青春,然而無奈的還是辜負(fù)了,一事無成,表達(dá)出因功業(yè)未就而人已老去,美好的青春理想破滅的濃濃愁緒。“夢回人遠(yuǎn)許多愁”夢中醒來,似已消愁,貌似灑脫,實則更為沉痛,最后一句,以景作結(jié),將這許多的愁都凝聚在風(fēng)雨中的梨花之上,用風(fēng)雨梨花象征自己的命運處境,含蓄動人。
玉樓春原文及賞析15
玉樓春·寂寂畫堂梁上燕
寂寂畫堂梁上燕,高卷翠簾橫數(shù)扇。一庭春色惱人來,滿地落花紅幾片。
愁倚錦屏低雪面,淚滴繡羅金縷線。好天涼月盡傷心,為是玉郎長不見。
古詩簡介
《玉樓春·寂寂畫堂梁上燕》是五代十國時期詞人魏承班的詞作。全詞雙片五十六字,通過對春景的描繪,抒寫春宵懷人之情。
注釋
①“高卷”句:翠簾高卷,橫列屏風(fēng)數(shù)扇。翠簾:窗簾。
②雪面:粉面,意為面目白皙。
③涼月:疑為“良夜”之訛。盡:猶“競”。
④為是:因是。
賞析/鑒賞
這首《玉樓春》抒寫閨怨,所創(chuàng)設(shè)的意境是:暮春時節(jié),梁燕雙飛,落紅滿地。女主人公愁倚錦屏,感到“春色惱人”,好天良夜而玉郎不見,不禁淚滴繡衫。全詞意境優(yōu)美,婉麗多姿。
上片寫卷簾所見,怨情油然而生。首句用梁間燕語,表現(xiàn)“畫堂”“寂寂”,以動寫靜,人物情感也寓于其中;“高卷”句在結(jié)構(gòu)上是過渡;后兩句是觸景傷情:簾外“一庭春色”,本人公感到并不為己所有,故有“惱人”之感;而“滿地落花”則又使她想到青春難再!
下片首二句用“愁倚”、“淚滴”寫她觸景傷精時的容態(tài);結(jié)尾二句,點出原由。對月懷人,深為“四美”(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難全而傷心。
在藝術(shù)上,此詞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意象的裝飾性特征。詞中的“畫堂”、“落花”、“錦屏”等都是較為典型的裝飾性意象,在顏色、形狀等方面都是有著鮮明的圖案性質(zhì)的.。這些具有圖案性質(zhì)的意象構(gòu)織出整體的圖案。這些意象,并非是詞人的興會所得,而是具有審美抽象性質(zhì)的意象構(gòu)織而成的,也就是說,它們沒有個體化的、殊相的特征,都是一種具有抽象意義的意象。它們?nèi)鄙匐S機感興的鮮活感,但卻具有一些可以相互詮釋的意味。文學(xué)語言的圖案化,在晚唐五代詞中是最為典型的。因此可以說,此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唐五代詞的共同特征。
【評解】
暮春時節(jié),梁燕雙飛,落紅滿地。愁倚錦屏,春色惱人。
好天良夜而玉郎不見,不禁淚滴繡衫。小詞通過春景的描繪,抒寫春宵懷人之情。
意境優(yōu)美,婉麗多姿。
【集評】
元遺山《遺山集》:魏承班詞,俱為言情之作。如《玉樓春》詞,明凈自然,不著
意雕琢而意境全出。
陳廷焯《別調(diào)集》卷一:“凄警”。“語意爽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