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學六年規劃后必須面對的兩個問題
前兩周,組織了《中學六年規劃》講座,與大家暢聊起中學六年的選擇。從優秀的標準,聊到優生選擇的四大法寶;從掐尖大戰的歷史沿革,聊到中招政策的深水泥潭。毋庸置疑,小升初此刻的決定與武漢特有的初升高體系一脈相承,卻也從另一個側面提醒著我們:孩子的教育終究是來到了不能輕視的時期。
在寫這篇文章前,我一直在思考并嘗試給出答案:究竟是什么決定了孩子中學尤其是初中的學習效果?
或許可以借用我在中學六年規劃中所講的“優秀”的標準之一——學習能力——來闡述這個問題。當然,凡任何問題的探討與解決,都需要從外因、內因加以研究,才能給出符合實際的方案。
1、內因:中學時期的“自學方法”是孩子學習能力構建之路的探索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課堂上聽得懂,回家卻不會用;考試的題目對于同一個知識點,總是重復錯,一直畏懼這類題型;學過的內容在剛學的時候測驗挺好,一到期中期末就全部暴露出問題所在。
在小學的時候知識體系性不強,加之沒有必須參加具有選拔難度的統一官方考試(期中、期末、中考評價體系)的壓力,故而這些現象并不突出。到了高中,孩子經歷過初中三年的學習習慣與方法的摸索,逐漸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學習道路,尤其是心智上日趨成熟,故而解決這些現象的能力也在提升。反觀人的成長經歷,初中尤其是初二、初三這兩年,問題最為嚴重。
讓我們首先思考一個問題:從接觸一個新的知識,到熟練運用它,需要分為幾個層次?
各位家長,想必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一定不陌生:對于新學習的一個做事方法,我們需要先聽得懂,進一步操作一遍,為了能今后熟練運用,還需要仔細揣摩幾遍,并常常拿出來實踐復習。要是還能教會別人,那么這個方法就真成自己的了。
作為成人的我們,恰恰就是用了學習的基本原理——從學過到學會再到學懂——來解決上面這個矛盾。
別人教給我們(口述),往往能使得我們“學過”這件事,這么做的最佳效果就是“聽得懂”,這就跟課堂上老師講一道新題型、那些令你“嘆為觀止”的新方法一樣,你需要先“聽懂”;
而能不能立即消化,并模仿著使用一遍這個方法,嘗試著整個過程操作一遍,這就是所謂的“理解”,這就如同課后能不能模仿著整個知識點的思路和方法來源,理一遍邏輯,哪怕是自言自語,在腦海中過一遍解題過程,也會加深我們認知的印象,這也就是常說的“筆記整理”;
為了能熟練掌握這種“來之不易”的理解,并真的在看到的時候能快速做出這類題目,那么尋找同一類型的內容加以鞏固訓練就成為了我們實踐復習的一環。也就是常說的“多練幾遍才能掌握”。這樣一來,孩子就能在考試中運用好這種“理解下模仿”而來的方法進行解題,參加考試。
在上面的例子中,“聽懂”就是最基本層面的,我們稱之為“學過”,這是孩子第一重學習能力的體現,問題恰恰在于,很多孩子上課就“沒聽懂”,而且“聽不懂也不問”更別提后面的自學能力。所以初中學習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上課必須能夠聽懂,聽不懂就立即下課要問,小升初時家長務必重視這種學習習慣,將嚴重影響孩子中學六年學習方法的構建。
而“理解下模仿”就是我們常說的“學會”。通過上面的案例分析我們不難得出,“學會”實際上就是掌握了這種方法,并能夠運用它解決考試問題,也叫“學會考試”。而達到這一層次需要經歷兩個階段——“筆記理解”和“同類訓練”。很多小學生沒有再理解和總結的習慣,做題也是隨便做,不知道如何選題和分類,進行盲目的“題海戰術”。學習能力的第二重就恰恰體現自學能力的兩個方面——回家之后的“理解總結與同類訓練”。小升初家長務必開始訓練孩子的自學能力,尤其是逐步養成當天所學知識再反饋的習慣,切忌盲目題海戰術,別忘了“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道理。
那么講到了上面兩種內因,孩子只要上課聽懂、不懂就問、回家整理筆記再次消化、理解復雜方法、模擬運用并加以同類訓練,是不是就真的“學懂”了呢?
學懂,是一種很重要的感悟,這是第三重的學習能力體現。什么叫學懂?就是能用自己的話來表達,甚至教授他人,在聽一種方法和技巧的時候“恍然大悟”,讓自己以往的所有錯誤認知都全部推翻并能舉一反三的能力。
會開車的人都知道,倒樁停車能精準停到位是需要領悟的。因為教你開車的人永遠只能用“多打半圈”、“往左往右”這類詞語描述,但無論是力度還是方向盤控制,都需要開車的人“學會”之后,在熟練的基礎上去思考,去總結“手感”、“方向感”,最終能夠“學懂”如何倒樁。此時如果你還能用你自己的語言教會別人“去悟”這種方法,那就是從“學會”到“學懂”的升華。
學習過程中,“學懂”是多么地重要。這就體現于同樣的“學會”一種方法,當出現了不同的背景的條件時,孩子能根據條件進行反思和總結,從而得出解題的突破口,在理解之后還能用自己的語言去教會別人,從而加深自身的理解,這是學習方法層面最高境界。這在高中將受用無窮,尤其是高中知識的抽象性對自學能力的要求。“學懂”要求:錯題需要總結和反思,能夠領悟和自己當初的“慣性思維理解”下為什么沒做出來,歸納錯題中出現的新的特點,同時能主動找同類題目驗證自己的總結,舉一反三,并且善于和同學分享,教會更多的人。小升初的家長在教育孩子初中的道路上,務必了解到“學懂”這一層面的學習方法要求。
2、外因:現在的教育,更多是建立于“灌輸式”的“學過”層面
初中階段的學習,如果僅僅是建立在“學過”層面,掌握不了初中的學習方法,提升“自學能力”,不僅影響到我們的初中學習,更重要的是,放眼未來六年,到了高中孩子如何能在激烈競爭中更勝一籌?
做了這些年的教育,我們一直在思考,當初我們小的時候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哪些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的構建避免了我們自己走彎路?什么樣的課堂最能吸引孩子,讓孩子“聽懂”,并引導他們“學會”,真正“學懂”?一直努力研究這樣的課程體系,并輔以獨有的“二次筆記”,“口述解題思路”等習慣梳理。我們希望更多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培養,不僅僅為了應試,更為了多年之后成為一個具有強大學習能力的人。
然而遺憾的是,現行教育行業多數人依然采用“刷題”的方式灌輸,很多機構和老師比誰刷的題多,誰的卷子全,在授課上不講求學生內在邏輯的貫通,培養孩子“思考”這一重要的品質。灌輸式的教學令人心痛的同時,也必須反思教出來了多少“陪讀”的孩子——那些僅僅停留在“學過”層面的寶貝們。
課堂的真實作用在于讓孩子輕松愉悅地聽懂,并輔助以習慣要求,在孩子小升初懵懂時期加以方法層面的塑造,讓他能在一定的要求下自我調節學習方法。老師此時的作用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是開導交流感悟。前者講求從學過到學會,后者啟發孩子從學會到學懂。對于學生來講,“學懂”之后,大家自己的思考能力就會被釋放。
【中學六年規劃后必須面對的兩個問題】相關文章:
面對11-30
中學語文課堂有效問題的反思04-15
(精選)必須跨過這道坎作文01-07
必須跨過這道坎作文07-08
(精選)必須跨過這道坎作文02-14
面對失敗11-23
面對作文09-19
面對的作文08-16
勇敢面對12-02
兩個女孩作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