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一地理必修二復習提綱(最新)
高一必修二的地理學習,相信令不少的同學都感到比較困難,由于學生要學習的知識點比較多,經常會出現記不牢的現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復習提綱,希望對大家有用!
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三低(發達國家)、“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②加強文化交流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四、地域文化與人口
第二章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筑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
★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區城市密度大
2、氣候——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城市區位。
(二)社會經濟方面
1、農業基礎
2、交通條件:沿海、沿江、沿鐵路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
★交通線的變化,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影響。(如揚州:運河通航時—興,運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軍事防衛、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壯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標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城市化特點: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①特點: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發展中國家城市化
①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②我國城市化落后于工業化。
③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于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
高中地理口訣記憶法
高中地理學習中,有許多規律性知識需要記憶和理解,如果運用口訣記憶,在做題時,就能立竿見影,出奇制勝,省去繁瑣的思考過程,節省寶貴的時間。我在平時教學中就非常注意運用這個方法,現總結如下,以饗讀者。
1.一近快,七遠慢。1月初地球公轉至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7月初公轉至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特別注意夏至日在遠日點附近,而非遠日點;冬至日在近日點附近,而非近日點。由此可以分析出北半球夏半年時間比冬半年長,北極極晝時間比南極極晝長。
2.左焦左傾左冬,右焦右傾右冬。在地球繞日公轉示意中,如果太陽在左焦點,地軸向左傾斜,左邊的那個位置就為冬至;如果太陽在右焦點,地軸向右傾斜,右邊的那個位置就為冬至。冬至位置確定了,其余三個分至點的位置也就確定了。
3.點北北升落,點南南升落。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太陽從偏北的方向升起,從偏北的方向落下,即日出東北,日落西北;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太陽從偏南的方向升起,從偏南的方向落下,即日出東南,日落西南。
4.點北北晝長,點南南晝長。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半球晝長夜短,而且越向北晝越長;直射點在南半球,南半球晝長夜短,而且越向南晝越長。
5.緯度差余角——正午太陽高度角。正午太陽高度角公式為H=90°-|α±β|。由公式可知α±β絕對值為某地到直射點的緯度差,它和某地正午太陽高度角H互余。
6.180°經線為幾點(地方時),全球進入新的一天的地區面積就占全球24分之幾。國際日期變更線基本上和180°經線重合。當180°經線地方時為 0∶00時,全球處于同一日期,之后,全球新的一天是從180°經線開始以每小時擴大15°的速度向西逐漸擴大,所以當180°經線為幾點(地方時)時,全球進入新的一天的地區面積就占全球24分之幾。
7.極晝區一天最小(地方時24∶00)最大(正午)太陽高度之和為直射點緯度的2倍。剛好出現極晝的地方,最小太陽高度為0°,最大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為直射點緯度的2倍,其他極晝區,緯度增高1°,最小太陽高度增大1°,最大太陽高度減小1°。所以最大和最小太陽高度之和仍為直射點緯度的2倍。
8.上上西西,下下東東。上弦月,出現在上半月的西方天空,月面朝西為正D;下弦月,出現在下半月的東方天空,月面朝東為反D。
9.凸高為低,凸低為高。在等值線圖上,等值線向高值凸出,則中間的數值和兩邊相比為低值;等值線向低值凸出,則中間的數值和兩邊相比為高值。這種方法對所有等值線都適用。
10.大小小大中間走,閉合曲線大大和小小。兩條等值線之間的數值大小按“大于小數,小于大數”的法則讀數,兩條等值線之間的閉合曲線內部的數值大小按“大于大數,小于小數”的法則讀數。
11.凹坡通視,凸坡不通視。在等高線地形圖中,由高向低,等高線由密變疏為凹坡可通視;等高線由疏變密為凸坡不能通視。
12.河流向凹,洋流向凸。在等高線圖上,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線的凸出方向相反,即向凹;在等溫線圖上,洋流的流向和等溫線的凸出方向是相同的,即等溫線往哪個方向凸,洋流就往哪個方向流。
13.凹岸沖刷坡度陡,凸岸堆積坡度緩。較彎曲的河流,由于河水運動的慣性,河流對凹岸沖刷嚴重,凹岸坡度較陡;凸岸流速慢,泥沙堆積,坡度較緩。特別注意曲流處不能用地轉偏向力。另外,凹凸岸的判斷必須站在河中來看。
14.一陸南,七陸北。全球各地,無論南北半球,1月份陸地等溫線向南凸出,海洋等溫線向北凸出;7月份陸地等溫線向北凸出,海洋等溫線向南凸出。
15.東南西北風,向后退一風。在北半球,判斷臺風風向時,臺風東部吹東南風,南部吹西南風,西部吹西北風,北部吹東北風。
16.北逆南順,冬逆夏順。從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為逆時針,南極看為順時針;北印度洋的季風環流,夏季呈順時針方向,冬季呈逆時針方向。
17.低反高同。①受洋流影響,在中低緯度海區,海水等溫線與等鹽度線的凸出方向相反;在中高緯度海區,海水等溫線與等鹽度線的凸出方向相同。②中低緯度海區,海水等溫線與等鹽度線的數值變化趨勢相反;在中高緯度海區,海水等溫線與等鹽度線的數值變化趨勢相同。③中低緯度洋流呈現反氣旋型洋流(北半球順時針,南半球逆時針);中高緯度洋流呈現氣旋型洋流。
18.左增右平,右增左平。在三角坐標圖上,讀取某一數軸上的坐標時,若該軸的數值向右增大(即逆時針增大),則作該軸左軸的平行線,平行線與該軸的交點即為讀數;若該軸的數值向左增大(即順時針增大),則作該軸右軸的平行線,平行線與該軸的交點即為讀數。
19.暖前薄寬,冷后厚窄。鋒面雨的降雨位置,暖鋒降雨在鋒前,而且云層薄,降雨區域寬;冷鋒降雨在鋒后,而且云層厚,降雨區域窄。
20.夏季上山林帶上,冬季下川林帶下。新疆天山北側的牧場,受地勢影響,夏季在森林帶以上放牧;冬季在森林帶以下牧場放牧。
地理知識的記憶除用口訣外,還可用其他的方法如:諧音、歌訣、對聯等。只要靈活掌握,運用得當,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些方法對快速提高地理學習成績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高一地理必修二復習提綱最新】相關文章:
湘教版高一地理下學期教學計劃(必修二)06-15
最新人教版高一數學必修教案06-14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0-08
高一必修三地理期末試題及答案(精選3套)01-15
高一必修一第二單元鞏固題04-25
關于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7-15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人教版10-13
高一英語必修二第五單元基礎題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