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培訓考試

高二政治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5-02-10 00:12:23 智聰 培訓考試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高二政治知識點總結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看到知識點,都是先收藏再說吧!知識點也可以通俗的理解為重要的內容。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識點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二政治知識點總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于高二政治知識點總結

  高二政治知識點總結 1

  高二政治主要包括文化生活和生活與哲學兩部分內容。

  一、文化生活

  1. 文化與社會

  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它具有意識形態性質(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和非意識形態性質(如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每個人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文化知識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政治,給予經濟、政治以重大影響。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如文化產業、文化消費等),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如公民的政治素養與文化素養相關,文化滲透等)。

  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2. 文化對人的影響

  文化對人影響的來源和表現

  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文化對人影響的特點

  潛移默化:文化對人的影響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也不都是消極被動、無目的地接受的,往往是自覺學習、主動接受文化熏陶的過程。

  深遠持久: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

  優秀文化塑造人生

  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如培養健全人格),增強人的精神力量(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等方面全面提高)。

  3. 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民族節日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尊重文化多樣性

  原因: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原則: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文化傳播的多種途徑和手段

  途徑: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手段: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4. 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其影響

  特點: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鮮明的民族性(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過程中創造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

  影響:傳統文化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

  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思想運動往往催生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發展;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5. 文化創新

  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就不能進行有價值的文化創造。

  文化創新的意義

  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文化創新的途徑和方向

  途徑:根本途徑是立足于社會實踐。基本途徑包括繼承傳統、推陳出新(著眼于文化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加強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

  方向: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要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二、生活與哲學

  1.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哲學是什么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哲學的基本問題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這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這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如水、火、氣等)、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把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是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當作世界的本原)和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當作世界的本原)。

  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和基本特征

  歷史條件:階級基礎是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自然科學前提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直接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基本特征: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有機統一、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2.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意識能動作用表現在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和能動地改造世界(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

  必須遵循規律,按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一旦違背客觀規律,人們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們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

  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目的。

  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能夠指導實踐取得成功,錯誤的認識會把實踐引向歧途。

  真理的客觀性、條件性和具體性

  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

  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

  認識具有反復性,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認識具有無限性,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認識具有上升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3. 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

  聯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聯系是客觀的,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要求我們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

  聯系具有多樣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整體和部分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要求我們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從整體出發,把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系起來考察,統籌考慮,優化組合,形成關于這一事物的完整準確的認識。

  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們既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的成長,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與考驗。

  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兩種不同的狀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要求我們重視量的積累,不失時機促成事物飛躍,堅持適度原則。

  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

  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的基本屬性是同一性和斗爭性。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包括矛盾雙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斗爭性是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們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關系,它們是辯證統一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辦事情要善于抓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同時,又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好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論,重點論是兩點中的重點論。

  辯證的否定觀和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聯系的環節。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即既克服又保留。

  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們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于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于提出新問題,敢于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

  4.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在社會主義社會,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加以解決。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要求我們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是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客觀依據是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是指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主體差異性,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

  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實現和證明自己的價值;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價值的基礎;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高二政治知識點總結 2

  一、解析重點——正確區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1、二者作為矛盾特殊性的兩種情形,雖然都是講矛盾的不平衡問題,但有嚴格的區別。

  (1)兩者外延不同。主要矛盾是就復雜事物中所包含的“諸多矛盾”相互比較而言,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則是就“同一矛盾”的雙方相互比較而言的。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個,而次要矛盾則可以有多個;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

  (2)兩者內涵不同。主次矛盾講的是復雜事物包括許多“矛盾體”,每一矛盾體可以稱為“一個”或“一種”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講的則是“矛盾側面”。正因為主次矛盾都是“矛盾體”,其內容都包含著矛盾的雙方,因此,主次矛盾又都有各自的主次方面。

  (3)兩者的作用不同。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發展進程,其原因是主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其原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過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矛盾的次要方面。

  (4)識別的方法不同。主次矛盾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辦事情既要善于抓重點、抓關鍵,又要學會統籌兼顧。一般材料中有“中心”、“關鍵”、“重點”等字眼或意思都是講要抓主要矛盾或要求用主次矛盾的關系原理來分析。例如,“牽牛要牽牛鼻子”,“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矛盾的主次方面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要全面,抓住事物的本質和主流。一般材料中有“抓本質”、“抓主流”、“認形勢”、“識大局”、“辨方向”等字眼或意思都是講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或要求用矛盾主次方面的關系原理來分析。例如,我國要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評價一個人的功過是非,形勢的好與壞。

  (5)兩者的對立面不同。主要矛盾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與許多次要矛盾相對立而存在,以各種次要矛盾為自己的對立面;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相比較而存在,以矛盾的次要方面為自己的對立面。

  2、二者的聯系。

  (1)它們都是屬于矛盾特殊性的兩種情形,都在自己的矛盾體系中居于支配地位,都規定著事物的特殊性及其發展過程。

  (2)分析主要矛盾,抓重點,主要是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為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規定的。

  (3)二者在實踐中都有共同的要求,即都要求人們在認識事物解決特殊矛盾時,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反對和克服一點論、均衡論。

  (4)二者都是和各自對立面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并依據一定條件互相轉化。

  二、破析難點——正確理解兩點論與重點論

  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既是重要的原理,又是重要的方法論。對此,應掌握以下幾點。

  (1)關于主次矛盾的關系,要全面理解主次矛盾在復雜事物中的不同作用,對它們既不能等量齊觀,搞均衡論,又不能因抓重點而忽視次要矛盾,搞“單打一”、一點論。

  (2)關于矛盾主次方面的關系,要注意二者對事物性質的不同影響,不能忽視矛盾次要方面對事物性質和發展的作用,不能認為事物的性質只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3)關于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這既是主次矛盾關系的要求,也是矛盾主次方面辯證關系的要求,它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點和主流,反對一點論和均衡論。

  三、辨析近點——關于重點論與抓重點

  重點論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關系原理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抓重點則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發展過程時,要全力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以帶動其他次要矛盾的解決,它是主次矛盾原理的要求。

  高二政治知識點總結 3

  1、文化對人影響的來源

  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2、文化對人有哪些影響?

  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3、文化對人的影響特點

  (1)潛移默化的影響:

  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能夠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審美水平、道德素養。這些文化影響既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發生,又是人們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熏陶的結果。因此,要積極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

  (2)深遠持久的影響:

  文化對人的交往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4、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

  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是各種文化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5、優秀文化塑造人生

  (1)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2)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優秀文化作品,總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而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往往歷久不衰,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表現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優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物質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滿足,優秀文化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日益突出。

  6、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

  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過程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

  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也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過程。

  高二政治知識點總結 4

  1、什么是文化的多樣性?

  相對于世界文化的總體,我們所說的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2、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樣性):

  (1)民族節日:

  蘊涵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

  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2)文化遺產:

  地位和意義: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要保護文化遺產。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文化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

  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的差異,(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國家文化共同構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

  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

  5、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1)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發展程度上的區別,絕無高低優劣之分。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個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

  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樣,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也屬于整個世界。總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6、堅持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堅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永恒主題。

  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這就要求我們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共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反對盲目自大、貶低、排斥異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異文化的錯誤傾向。

  7、應該怎樣對待文化的多樣性——尊重文化多樣性。(4、5、6組合)

  8、文化傳播的含義:

  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

  9、文化傳播的途徑

  (1)商業活動。商人進行貿易活動時,不僅通過商品交換將商品中蘊涵的豐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交流文化。

  (2)人口遷徙。每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都意味著大規模的文化傳播,都會對當時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

  (3)教育

  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人們通過學習各種文化課程,能夠獲得不同的文化知識。文化傳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10、大眾傳媒: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

  現代社會中的傳媒有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這類傳媒被稱為大眾傳媒。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11、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們既要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高二政治知識點總結 5

  1、文化的繼承性

  (1)傳統習俗的繼承:

  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傳統建筑的繼承:

  建筑是立體的文化,凝固的藝術,一個民族的建筑無不體現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

  (3)傳統文藝的繼承:

  文學藝術,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

  (4)傳統思想的繼承

  中國傳統思想,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

  2、傳統文化的特點:

  (1)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容又能夠因時而變。

  (2)傳統文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對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是維系本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3、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所以,傳統文化的內容應與時俱進。

  4、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

  (1)從民族、國家、社會的角度來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社會才能發展進步。

  (2)從個人角度來看,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

  5、繼承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6、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系(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1)繼承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

  (2)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

  7、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1)、社會制度的更替會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2)、科學技術的進步會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來,科學技術中每一項重大發現和發明都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經濟、文化的發展。(例如:當代信息技術)

  (3)思想運動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思想運動往往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不同思想在思想運動中相互激蕩,不但催生著社會變革,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4)、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中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高二政治知識點總結 6

  1、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

  2、社會實踐對文化創新的決定作用:

  (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

  3、文化創新的作用和意義:

  (1)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

  (2)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4、文化創新的途徑

  (1)根本途徑(實踐):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基本途徑之一(古今):文化創新必須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努力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3)基本途徑之二(中外):加強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做到博采眾長。學習、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成果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4)堅持正確方向,反對錯誤傾向:文化創新要把握好當代文化(今)與傳統文化(古)、民族文化(中)與外來文化(外)的關系。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高二政治知識點總結 7

  1、什么是文化多樣性?它有哪些表現?

  (1)含義:是指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2)表現:

  ①民族節日

  A性質:蘊含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

  B作用: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透過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及習俗,我們可以領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韻味。

  ②文化遺產

  A性質: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B作用: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C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以名錄的方式對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D世界遺產包括: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同時含有文化與自然兩方面因素的雙重遺產、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的工作。

  2、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樣性?

  (1)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即文化多樣性的地位)

  (2)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基本要求。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

  (3)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各民族文化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豐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繁榮。

  3、如何尊重文化多樣性?

  (1)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

  (2)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4、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但是,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又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

  5、什么是文化交流?它有哪些途徑?

  (1)含義: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

  (2)途徑:

  ①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

  ②人口遷徙時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

  ③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則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

  ④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大到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文化傳播,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6、什么是傳媒?它經歷哪些階段?

  (1)含義:文化傳播總要通過一定的媒介才能實現,傳播媒介簡稱傳媒。

  (2)發展階段:口語—文字—印刷—電子網絡

  (3)特點:

  ①新的傳媒的出現并不意味著舊的傳媒的消失。

  ②傳媒真正開始面向大眾傳遞信息是以印刷媒體的推廣為標志的。

  7、什么是大眾傳媒?它的地位是什么?

  (1)含義:現代社會中的傳媒有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這種傳媒叫做大眾傳媒。

  (2)地位:如今,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能夠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8、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作用有哪些?又如何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1)意義:

  ①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②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發展和進步

  (2)途徑:

  ①既要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

  ②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高二政治知識點總結 8

  【知識點概述】

  (1)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思維方法。

  ①分析。把事物的整體或過程分解為各個要素,分別加以研究的一種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

  ②綜合。把分解開來的各個要素結合起來,組成一個整體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

  ③分析與綜合是統一的科學思維方法。只有對各要素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從整體上進行正確的綜合,從而真正認識事物;只有對事物各要素從內在聯系上加以綜合,才能正確地認識整個客觀事物。要注意在綜合指導下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

  (2)合理想象和創造性思維。合理的科學的想象,立足已知事實,根據已知規律,充分發揮人的思維潛能,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極為有益。創造性思維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面對實際,敢于提出和解決新問題。分析綜合過程伴隨合理想象與創造性思維,人的認識能力會進一步發揮,認識成果驚人。培養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須注意:要善于發現問題;要敢于超越;務必積累知識,把握已知規律;正確對待靈感和頓悟;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知識點理解】

  全面理解這一知識點,需明確兩對“關系”。

  ①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正確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科學思維方法屬于意識范疇,是對客觀物質對象的正確反映,故在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起著積極作用。“分析與綜合相結合”是事物整體與部分關系的反映。任何事物都是整體與部分的統一體。整體與部分在含義、地位、功能等方面均有差別,分析與綜合作為方向相反的思維方法和過程,正是這種差別的反映。但整體與部分又不可分割,整體由部分構成,部分是整體的部分,且二者相互影響、相互轉化(一定條件下)。所以,分析與綜合是統一的科學思維方法,要在綜合指導下深入分析,在分析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與綜合相結合,要“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合理想象必須立足已知事實,根據已知規律;創造性思維也強調面對實際提出和解決新問題。正因這些思維方法和過程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規律,所以它們是科學的、合理的、富于創造的,其作用自然是積極的'。

  ②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實踐決定認識,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檢驗標準,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認識對實踐起積極促進作用。思維方法是客觀物質對象在人腦中的反映,屬于認識范疇。故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方法只有立足于社會實踐才能發揮積極作用,培養合理想象和創造性思維亦需立足實踐并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發揮人的認識潛能,實現超越,取得驚人成果。

  【趣例賞析】

  1894年,英國物理學家威爾遜在蘇格蘭一個山頭上度假。一天清晨,他看到云霧從山谷中滾滾涌出。他想:云霧也能用來探測粒子嗎?對這一奇特想象,他立即進行實驗,結果研制出名為“云霧室”的裝置,因此獲得諾貝爾獎。美國物理學家格拉塞有次在酒館喝酒,看見啤酒瓶里不斷上升的氣泡,觸動了靈感:“威爾遜能利用氣體中的液滴進行研究,我怎么不利用液體中的氣泡來勝他一籌呢?”后經研究,他制造了“氣泡室”,特別便于研究高速度的短壽命粒子。1960年,格拉塞也獲諾貝爾獎。

  簡析:上述事例生動說明,合理想象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極為有益。因為合理想象不是空想、幻想,它立足已知事實,根據已知規律,充分發揮人的思維潛能。這也說明,它能與實踐結合,經得起實踐的檢驗。事例還告訴我們,頓悟思維、求異思維都屬創造性思維。它們建立在實踐基礎上,建立在長期的知識積累和規律探索基礎上,故而在我們認識和改造的活動中大放異彩,發揮了積極作用。

  高二政治知識點總結 9

  現代產業發展的趨勢

  產業結構是隨著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而不斷發展變化的。20世紀40年代以來新科技革命的興起和發展引起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下降。發達國家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在的比重普遍下降到3%以下。

  (2)新興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顯著提高,傳統工業在新技術的基礎上更新改造,工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下降。發達國家工業在國內生產總值在的比重普遍下降到30%以下。

  (3)以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迅速發展,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

  高二政治知識點總結 10

  辯證唯物主義物質概念認為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辯證唯物主義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一切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種物質的具體形態。

  物質世界的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物質世界的根本屬性是運動。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世界的真正統一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原理內容】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因此,物質世界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

  物質與運動辯證關系原理

  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原理內容】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反對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反對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

  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反對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的不變論。反對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的相對主義。

  高二政治知識點總結 11

  一、對“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理解上的易錯誤區

  易錯誤區一:感性認識的總和就是理性認識。

  解析: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中的兩個不同質的階段: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事物現象的總和不等于其本質和規律,只有對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才能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因此,認為“感性認識的總和就是理性認識”混淆了兩種不同質的認識。

  易錯誤區二:理性認識來源于感性認識。

  解析: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必經階段,沒有感性認識就沒有理性認識,但無論是感性認識還是理性認識,都來源于實踐。

  易錯誤區三:理性認識是可靠的,感性認識是不可靠的,所以,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可靠。

  解析:

  (1)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而人腦對事物的反映既有如實的反映,也有歪曲的反映,所以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都既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我們不能籠統地說理性認識是可靠的,感性認識是不可靠的,反之亦然。

  (2)判斷一種認識是否可靠必須以其是否正確為前提: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正確就可靠;在二者都正確的前提下,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可靠;錯誤的理性(感性)認識是無法與正確的感性(理性)認識進行比較的。

  二、對“創新”認識上的易錯誤區

  易錯誤區一:

  創新就是強調人類要創造出新的事物。

  解析:

  (1)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觀規律,具有遠大生命力和遠大發展前途的東西,而新出現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新事物,如“電腦算命”等就是新出現的.事物,但就其實質而言,卻不是新事物,因而不能算是—種創新。

  (2)在人類產生之前,自然界每一次物種的進化,都意味著新事物的產生,但其中并沒有人類的創新活動。因此,創新并不就是指人類創造出新的事物,而新的事物也不—定就是創新的結果。

  易錯誤區二:

  創新就是要敢于否定舊事物中的—切。

  解析:

  創新是指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面對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敢于提出新觀點和新方法。創新必然要求對一些落后的、不符合時代需要的舊觀念、舊思想進行否定,但并不是說要否定舊事物中的一切,對舊事物中合理的、科學的成分仍應予以保留、繼承,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大力創新和發展。

  易錯誤區三:

  創新就是要敢于打破常規,“想人之所未想,見人之所未見”,所以,只要敢想敢干就能創新,創新就一定能推動事物的發展。

  解析:

  (1)創新要求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規、安于現狀、不從實際出發進行創造性思考的舊觀念、舊思想,創新需要敢于打破常規,“想人之所未想,見人之所未見”,但這決不意味著可以違背客觀規律進行憑空主觀臆斷,而是要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在尊重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的基礎上,不斷學習新知識,運用科學的方法,把科學的態度和精神結合起來,才能創新;反之,違背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主觀臆斷地進行蠻干,就不能創新。

  (2)要推動事物向前發展,就必須創新,但創新僅僅是其中的一個主觀條件,人們只有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良好的知識構成、創新能力、意志力等主觀條件,同時又能夠尊重客觀規律,充分利用客觀條件,才能推動事物向前發展。

【高二政治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二政治教學總結06-29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02-08

高二政治考試反思與總結07-31

高二政治教學總結優選09-02

高二政治個人教學總結201708-03

高二數學知識點總結07-20

高二數學知識點總結(人教版)09-26

中學生政治法律知識點總結08-16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人教版)11-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喀喇| 伽师县| 沙湾县| 阿坝县| 长泰县| 九寨沟县| 厦门市| 江达县| 乌鲁木齐市| 桃江县| 千阳县| 陇南市| 增城市| 东宁县| 雷波县| 鸡泽县| 宣汉县| 闵行区| 手游| 汝阳县| 炉霍县| 望都县| 千阳县| 遂平县| 峨眉山市| 苏尼特左旗| 蓬溪县| 深水埗区| 婺源县| 牟定县| 烟台市| 遵化市| 明星| 舞钢市| 长垣县| 托里县| 紫阳县| 邻水| 基隆市| 静安区| 鄱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