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文化的社會實踐報告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民俗文化社會實踐報告(精選11篇)
難忘的實踐活動又將謝下帷幕,這段時間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經驗吧,這時需要好好地寫一份實踐報告總結一下了。怎樣寫實踐報告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民俗文化社會實踐報告,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民俗文化社會實踐報告 1
人們多有這樣的經歷:一大盒禮品,拆開一看,大部分是用泡沫塑料填充的;去商店買一支牙膏或一盒玩具,售貨員會用一個小塑料袋包裝;去快餐店吃快餐,服務員會遞給你一份用塑料盒裝的飯菜;去農貿市場,可以收集到一大堆塑料袋,蔬菜、水果、肉類、米面……無一不用塑料袋裝給你,甚至買一頭蒜,也會用一只小塑料袋裝起來。塑料制品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許多方便,而且價錢也便宜。但是,你可曾想過,它在為人們提供方便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一場“白色災難”。
我們進行了多方面的調查研究,查閱各種資料,并進行分析總結。
一、我們的調查研究:
1、我們在方池路上,姜怡婷家門前的一個垃圾箱口統計了一下,半小時扔大大小小的包裝袋、快餐盒與塑料制品的次數:早上總共扔了210次;中午扔了105次;而晚上則扔了95次,這僅僅是一個垃圾箱,一天之內廢棄的塑料如此多,不難想象全國乃至整個地球上廢棄的塑料,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2、我們在勤儉南路的一家小快餐店里打聽到:“他們一天中能賣掉快餐250份左右,每份快餐至少需要塑料快餐盒2個,也就是一天至少用掉塑料快餐盒500個。”
3、延續第二項調查,我們又走訪了海鹽縣武原鎮工商所。工商所的王叔叔熱情地接待了我們。我們了解到:海鹽武原鎮共有大大小小的快餐店200家左右。照這樣計算,僅武原鎮,一天所產生的廢棄塑料快餐盒就多達1萬個左右。
4、我們去了新華書店,學校的圖書室查閱資料,但關于“白色污染”這方面的資料非常少,看來,我們得找另外的辦法。
5、我們去了海鹽縣武原鎮環衛所。環衛所的蔣叔叔告訴我們,在我們海鹽縣武原鎮,每天有300多名環衛工人為海鹽的環境衛生辛勤地工作著。在那里,我們還了解到了“白色污染”的真正組成,并初步了解了“白色污染”危害。
6、為了擺脫困難,在老師的幫助下,我們利用網絡進行研究。在網上我們尋找到了一片廣闊的空間,使我們對“白色污染”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這對我們撰寫論文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二、什么是“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已成為一個眾所周知的'新型名詞。那么,到底什么是“白色污染”呢?“白色污染”主要指白色的發泡塑料飯盒,各種塑料袋,農用地膜等給環境造成的污染。“白色污染”物的主要成分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聚丙烯(PP)、聚苯乙烯樹脂(PS)。在這些污染物中,還加入了增塑劑,發泡劑,熱穩定劑,抗氧化劑等。
三、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1、塑料垃圾沒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處置,垃圾沒有實行分類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許多企業對于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白色垃圾沒有科學地處理,放任自流。
3、我國現有的法律沒有對塑料包裝廢棄物的處理,制定出過硬的相關法規。
4、盡管在創建省級文明衛生城鎮的口號下,我們的縣城變得整潔得多,但是總的來講,人們的環保意識比較淡薄,濫用和隨意亂倒塑料制品現象相當普遍。
四、“白色污染”的危害:
(一)視覺危害:
散落在環境中的塑料廢棄物對破壞了市容景觀。如散落在自然環境、街頭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飛舞或懸掛枝頭的超薄塑料袋,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
(二)潛在危害:
1、塑料地膜廢棄物在土壤中大面積殘留,長期積累,造成土壤板結,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作物減產。
2、拋棄在陸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廢棄物,被動物當作食物吞食后,會導致動物死亡。
3、進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廢棄物質量輕、體積大,很難處理。如果將它們填埋,會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分解。
4、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裝的材料,這樣對人體的健康不利。
5、使臭氧層變薄。
我們對“使臭氧層變薄”這一危害尤其感興趣。因為塑料廢棄物一般存在于地面,而臭氧層存在于天空中,兩者相隔那么遙遠,怎么會有關系呢?經過翻閱資料,查閱書籍并問了一些教師得出:白色污染經過太陽的發照射而把塑料中大量的毒物排入大氣層,大氣層上面是臭氧層,這樣使臭氧層的氣體逐漸變薄。我們大家都知道太陽是一種溫度可達到上萬度的天然發光和發熱的“大火球”。當鋼鐵還未靠進它幾千米,就已經化為氣體。這么高的溫度怎能不破壞地球?為了地球不受到大幅度破壞,臭氧層可真是立了大功了。當太陽輔射時,它便挺身而出,擋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攻擊。可由于“白色污染”確實破壞了臭氧層,使它變薄,這將會是地球巨大的危機。
五、行動起來治理“白色污染”
通過這次調查活動,我們了解到:隨著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為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使環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已經構成了嚴重威脅。每當大風刮起時,空中就彌漫著黃色的粉塵,有時在空中還飛舞著白色塑料袋。使人們出門十分狼狽。因此,解決環境問題已成為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我們海鹽縣武原鎮,雖然每天都有300多名環衛工人日日夜夜與“白色污染”作著斗爭。但是,改變這種狀況,光靠環衛工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提高我們大家的環保意識。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不是一個人造成的,所以保護環境應該是全社會的行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
同時,我們也懂得了:我們就是社會的主人,改善地球環境,是我們這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我們應該努力增強環保意識,節約資源。如果全球人人破壞,天天破壞,地球就會變成垃圾場;如果全球人人環保,天天環保,就能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讓我們攜起手行動起來,共同努力保護好地球——我們共同的家園。
為此,我們建議從我們自己做起,從一點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不亂扔垃圾及廢棄物,將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內。
2、我們學校早已經設置了“垃圾分類存放處”,我們就要積極參與和宣傳。
3、不要浪費,包括不浪費一張紙、一滴水、一分錢。
4、盡量不用、少用塑料袋,要積極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減少白色污染。
5、發現身邊有破壞環境的行為時。
民俗文化社會實踐報告 2
一、實踐目的:
為了響應我院對此次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激發學習興趣,增進生存體驗,形成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我們組成員于1月15日至2月6日期間結合新春佳節來臨的契機,在遼寧朝陽,盤錦等地開展了體驗民俗文化,感受春節節日氛圍的社會實踐活動。
二、實踐內容:
在開展活動之前,我們調查了傳統節日新春佳節我們市區鄉村的飲食文化習俗、鄉村的文化娛樂及傳統活動。在調查新春佳節來臨之際的文化習俗時,通過在自己家過年,上街走訪、詢問、觀察,向老人們了解,通過書籍網絡,實地考察等進行調查。采取先農村后城市的方法進行調查,在此期間我們發現我們的過年講究熱鬧、喜慶,年俗也特別多。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志農歷舊的一年結束,新的一年已經開始。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因此春節的習俗也多種多樣,有貼春聯、貼掛錢兒、放鞭炮、守歲、吃餃子、給壓歲錢、跑黃河、鬧花燈等等。有民謠道出了過年的習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但是不同的地區過年的習俗也不同。
(1)小年祭灶:
在遼寧大多數地區,尤其是農村,在臘月二十三這天過小年要祭灶。有首民謠:“糖瓜祭灶,新年來到”。這樣做就是希望“灶王爺”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時用的是糖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制成,甜中略帶些酸味兒,很粘牙。
(2)掃塵:
在臘月二十四這天,人們會將房間打掃干凈,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掃除,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也叫除舊迎新,徹底清理粉刷干凈迎接新年。
(3)春節前的準備:
置辦年貨:在農村,人們會熱熱鬧鬧的趕大集,采購春節用品,會在集市上給孩子買新衣服,買鞭炮,買菜等。
殺豬:在農村,舊時沒有冰箱,最好的殺豬季節為春節前,一是喜慶,二是此時天氣最冷,可以保存較長時間,殺豬的時候要宴請左右鄰居好幾桌人熱熱鬧鬧的,現在也有二十六賣豬肉之說。
蒸饅頭:舊時為了春節期間來客人做飯而鍋不夠之備,所以要提前蒸幾鍋饅頭備用,也為春節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類的,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即指此,也稱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炸食品。
(4)貼春聯、掛錢兒:
在朝陽的農村,不僅要貼春聯,也要貼掛錢兒,其含義是辭舊迎新,期冀度過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來甜甜美美的新春佳節,也暗藏著每個家庭對新一年的期待,希望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5)貼窗花、掛年畫、貼福字:
每逢新春佳節,無論城里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墻壁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在窗戶上貼上窗花,貼窗花顯示出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貼福字代表“幸福”、“福氣”、“福運”的到來。
(6)祭神祭祖:
在朝陽的農村,春節時,祭祖是很重要的,有傳下家譜的就要給祖宗供奉豐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燒紙送“錢”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結束,在結束前女婿是不允許看丈母娘家的家譜的。
(7)年午飯與年夜飯:
在朝陽市建平縣一些偏遠的農村,年午飯是很重要的一頓飯,年午飯的`菜數和菜式都有很嚴格的規定,年午飯會很豐盛但必須有雞和魚,代表著年年有余和大吉大利。吃完年午飯之后就會換上新衣服,等家族的長輩請完年之后就會準備年夜飯,年夜飯主要是肉餡的餃子,還要在餃子里放一個一角錢的硬幣,看誰能吃到,誰吃到了就會財源廣進,其實誰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福氣。一般年夜飯是等在零點之后,放完鞭炮才開始吃的。
(8)守歲與放鞭炮:
守歲是在準備年夜飯開始的,一直到零點吃完餃子才可以睡覺,在這期間可以看春晚,還可以吃一些代表平安的蘋果,糖果,瓜子等。在零時的鐘聲敲響時,就準備放鞭炮了,這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節目了,放鞭炮創造了一種喜慶的氣氛,給人們帶來了歡愉和吉利。
(9)拜年:
年夜飯吃完后孩子要給長輩拜年,給爸媽、爺爺奶奶、叔叔伯伯磕頭,然后大人準備紅包,成年人也要給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長壽、健康。然后就是從初一開始要帶上禮物給親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戶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攜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過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門、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說。
(10)“破五”:
“破五”要吃餃子,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戶戶放鞭炮,尤其是放“二踢腳”被稱作“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
(11)扭秧歌、看大戲:
在遼寧建平縣朱碌科鎮,初六開始就有秧歌可看了,有高蹺,打花棍,蹌驢等形式,秧歌隊歡快活潑的嗩吶聲、鑼鼓聲在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中回蕩,有扮演西游記里的師徒四人,年畫上常見的公子和丫鬟等,此外還有舞龍舞獅。等到晚上就有皮影戲可看了,皮影戲是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影人來表演故事的戲劇,表演時,演員在白色幕布后操縱影人,配以戲曲及對話形式。由于評劇是遼寧建平縣的特色,多半都是用評劇唱出來的。
(12)元宵節:
正月十五這一天家家戶戶會圍在一起吃元宵或者湯圓,在朝陽建平縣喀喇沁鎮會有撒路燈的習俗,而朱碌科鎮會有跑黃河等習俗,這一天,大街小巷都會很熱鬧,在城市會有鬧花燈,猜燈謎,賞月,燃燈放焰等活動,在遼寧盤錦在每年的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都舉辦為期三天的大型燈展,每個單位會出至少一個聲色光俱全的大型燈盞,今年在遼寧盤錦市大洼縣展出了一座冰燈,正月十五,人們通過熱鬧的方式期冀了美好的祝愿。
三、實踐結果:
春節,全國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習俗外各個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近些年來,社會上關于傳統民間習俗問題的爭論不少。有人認為應該移風易俗,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反對者認為,如果把以前的習俗都改了,節日就會不像節日,不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有人提出,如果一律不放鞭炮,那么過年還像過年嗎?正因為如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后,又改為有條件的開禁。
由于價值取向不同,喜好不一樣,遇到具體事物時,個人會有個人的選擇和判斷。對于傳統習俗,我們不妨采取包容的態度,允許大家保留各自的觀點和做法。隨著社會的發展,當絕大多數人的認識趨于一般時,自然而然就實現了與時俱進。如果不顧現實與民眾心理,單憑理想就去推行所謂的新政策、新觀念,那會遭到群眾抵制的。傳統習俗的形式和內容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但不管怎樣都體現了現代人對于幸福團圓的好日子的期盼。
四、實踐總結和體會:
這次社會實踐是我們充分利用寒假時間以各種方式深入社會,了解春節而展開形式多樣的活動。通過這次寒假的社會實踐,我們組成員經過自己的調查研究,有關于春節的風俗習慣這方面的知識收獲很大,在實踐的同時體驗到了春節喜氣洋洋的氣氛,也體會到了社會實踐的不容易。不過,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能夠促進我們對社會的了解,提高自身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現狀的認識,實現書本知識和實踐知識的更好的結合,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深入群眾,了解社會,增長才干使我們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這次寒假的社會實踐則恰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走出校園,踏上社會,展現自己的絢麗舞臺,這也為我們走向社會積累了寶貴的社會經驗。
民俗文化社會實踐報告 3
湛江,位于中國大陸的最南端。而我的家鄉就是湛江的一個小村莊—石頭村。小的時候,我每到過年就開始盼望年例的到來,這是我們村里傳統而盛大的節日。年例比過年的氣氛更加隆重,素有“年例大過年”的說法。時間一直走一直走,我也從村里的小學畢業到了城里讀中學、大學。漸漸地,我發現,身邊的朋友幾乎都不知道“年例”的存在才知道,年例是我們特有而特別的節日。所謂年例,即年年有例。
一、年例
有的地方會有大年例和小年例兩個。而我們石頭村的年例則是正月廿八。年例到來之前,各家各戶便會緊張地籌備各種事宜,務求做到盡善盡美。大家和和美美地度過這一盛大而隆重的節日,主旨為敬神、祭禮社稷,祈求祖宗神公保佑全家或是全村人,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
二、年例的主要程序
游神活動
游神就是把神像從宮廟里請出來擺放在轎子里,由強壯的青年人抬著在村里或者城鎮的大街上游行。游神是年例的最隆重、最典型的活動,是年例的代表。我們村每戶會把供品擺出來,每當游神隊伍經過家門就要燒香、燒鞭炮熱鬧非常。游神一般會有規定的服裝或者掛飾,村里的負責人會在年例前一個星期就把服裝、掛飾、彩旗彩布等發到各家各戶。當然,負責人會考慮村民們家里是否有合適的孩子青年。游神隊伍一般很長,很多人。以我們村為例,一般有幾百人參與游行。走在隊伍最前面的是村里有威望的穿唐裝的長輩。然后就是扛著大彩旗的青年們(一般為男性),舉著八寶扇或圍著彩布的'女生們,秧歌隊,村里小學的儀仗隊,騎馬,飄色,彩車,獅子班,偶爾還會有舞龍的隊伍,煞是壯觀。敲鑼打鼓,響聲震天。不少賓客是沖著觀看游神隊伍而來。
宴客是年例不可或缺的內容。主人會邀請諸多親戚朋友,開懷暢飲。為了做一頓豐盛的宴食給來客品嘗,有的人家會請來酒店的廚師和服務員。湛江以海鮮出名,餐桌上少不了的就是海鮮。
大詩人陸游在《游山西村》中曾寫道:“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寫的就是當時的農民在祭祀土地神的社日到來之前慷慨待客,慶祝豐年的情景。年例是我們津津樂道又延續不變的節日。許多外出打工的人也在這一天趕回來做年例,大家齊聚一堂,春意濃濃,情義更濃。
年例
當天村里的文化樓會有從城里請過來的文藝演出,舞蹈、歌唱、舞獅子等等。年例夜依舊熱鬧,文化樓張燈結彩,大放鞭炮,看大戲,一般是雷劇和木偶戲。臺上鼓樂喧天,演員唱聲情并茂,臺下的觀眾聽得如癡如醉,流連忘返。我們小時候聽不懂看不懂這些戲劇,但就好喜歡人多湊熱鬧,還有好多好吃的。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臺下逐漸冷清。有些鄉鎮的年例還請來省級一流的劇團演出,搞些別的活動來增加年例的氣氛。年例必不可少的是放煙花,更顯現年例濃厚和隆重的節日氣氛。天下為一家,來者都是客。我們都希望大家了解并喜歡年例,并且親身去感受我們湛江的淳樸之情。讓年例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三、年例的起源
追溯年例的歷史,它實際上是擴大了的元宵節、廟會、社、祖先遷移落腳紀念日等綜合起來的節日,大約起源于明清時期,已有幾百年歷史。古時候,湛江人受福建莆田文化的影響,每年的初春至清明期間各村都會挑一個固定的日子,開展舞醒獅、游神、演大戲,放花炮等多項活動,祛除兇災惡毒,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身健康和國泰民安。由于當時農村基本沒什么娛樂設施,辛苦了一年的各村農民只有利用春閑時節各擇吉日釋放一下,親朋好友歡聚一堂祈盼好光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年例。
湛江做“年例”這樣的風俗,在廣東省乃至全國并不多見,聽說在清代湛江做“年例”就已經流行。“年例”是當地民間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的活動。“年例”的壓軸戲是各種民間藝術表演,竭盡所能表演,以博取和討得一年的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表達人們美好的愿望;“吃年例”還是親戚朋友互相往來,酒足飯飽之后,聚集在一塊,聊聊自家的收成情況,聊聊兒女的學業、工作以及婚姻等家常,噓寒問暖、溝通思想、增進感情、相互關懷、相互勉勵。“年例”對農民的文化生活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不僅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還增強了農民之間的相互交流,對農村經濟的繁榮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四、年例的現狀
年例乃是粵西嶺南這一帶獨特的節日,它不比春節、中秋等全國性的節日范圍之廣,但它們又有相似之處,都是傳統的習俗。就像傣族的潑水節,年例是當地獨有的,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情和鄉土氣息。至于慶祝的形式,也表現出了鄉村人的淳樸、厚道、熱情、樂觀的精神狀態。許多辦年例的人認為辦好了年例就能夠保證今后的一年風調雨順,雖然不科學,但作為一種精神寄托,不知支撐了多少在困境中掙扎的人。年例的獨特性也增強了當地人的一種鄉土優越感,擁有著獨一無二的節日,無疑是值得自豪的。年例起初是一種鄉村的帶著純樸古風的儀式。它在當代社會繼續出現,必然涉及傳統與現代的交鋒。
其沖突具體表現為:游神隊伍中吹樂器的人才已經越來越少,人才的流失若持續下去,可能會再沒人繼承這些古老的技藝;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與外部世界接觸的程度加深,尤其是農村青年,外出打工、經商者越來越多,他們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對家鄉傳統的“年例”逐漸有所忽視,年例氣氛已是消淡了許多,其它的各種慶祝活動也正在減少。近幾年,已經難得再見舞龍、木偶戲等慶祝活動了。年例過去最吸引村民的一點—熱鬧的氣氛,更在悄然地變淡,人們普遍認為過去做年例更熱鬧,游神隊伍更長,很多小孩熱衷參與扛旗活動。現在卻越來越少人參加這些集體活動了。這些珍貴的民間文化遺傳正面臨著滅亡的危險。
五、年年有例
我認為,年例作為一種自古便有的傳統儀式,在粵西地區不僅不會消亡,反而會繼續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流傳下去。
首先,年例并非封建迷信。在年例過程中的敬神、游神、拜祭活動就如同民間供奉的灶神、關帝那樣無傷大雅,只是一種最基層的驅鬼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家過平安的拜祭儀式,表達人們心中美好的愿望而已,況且在這些活動中并無騙取錢財的現象。
其次,年例作為沿襲已久的傳統節慶,它承載的絕不僅是簡單的“節日”,“人情”“感情”的因素已深刻地深入其中。
再次,與傳統的中秋節、春節還有外國的圣誕節相似,年例實質上是粵西人民家庭團圓、鄉親相聚的日子,這是粵西地區特有的。這樣特別的民俗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一個組成部分,應該得到更多人的重視和認識,當地居民應該有意識地去發揚和保護該遺產。
六、展望未來
誠然,民俗文化如果不注意與現代接軌,那么,它的命運將很有可能消失在現實生活中。而粵西年例這個在當地深入人心的傳統只需稍為精心保護即可大大地增強其生命力。例如,吳川市的人們就憑借年例而大做“招商引資”的文章,搞“一節一會”,一節就是吳川市元宵民間藝術節,一會就是吳川市經貿洽談會。這就是所謂的“文化搭臺,經貿唱戲”。這的確是發展年例文化的好例子。
去年高州市木偶戲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項目,而木偶戲主要是在年例是表演,政府應該把二者更好地結合起來,使傳統文化相得益彰,既保護瀕臨滅絕的民間遺產又能使大眾更容易接受。傳統-文化-經貿,這三者的結合才能使傳統的年例舊瓶裝新酒,更加平穩地在現實生活中發展。
民俗文化社會實踐報告 4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調查的過程,掌握學習方法,了解獨有的中國傳統文化(文化內涵、傳統魅力和凝聚力的春節),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好愛國主義精神。
2、將成果廣而告之,一次強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傳,動員全民弘揚民族文化。
(二)調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網調查、個別采訪。
(三)調查報告
中國傳統的春節給了人們一份濃的難以化開的情,一種經年釀造的醇厚的味。這就是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根”。傳統的春節,融入一種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擔負起一種文化功能:
一、辭舊迎新,打上一個人生的結,分開過去和未來;
二、祭祀,緬懷祖宗之德,繼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萬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親禮儀往來,安排人生秩序,聯絡世代親情,找到個人定位,擔負社會職責;
四、民間娛樂,擴大社會交往,播撒傳統文化,宣泄情感之波,體味人生之樂。
春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蘊藏厚重的含金礦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傳統文化的積淀是歷千年而不變的,春節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1.臘月開始辦年貨:
據中國傳統,踏入臘月,已適宜辦年貨,除了買臘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蘋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團聚。
2.年二十四謝灶:
在灶頭放齊貢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豐足暨身體健康,之后燒衣及撒酒,將一些湯丸放在灶上,或將麥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會更佳。
3.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時機,中國傳統來說,這天一家人都要大掃除,祈求將往年的霉運及不如意通通掃走,而自身亦要潔凈,據說這樣做便可以消災祛病。
4.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這天具有感恩和團圓的寓意。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團圓飯,都有雞,有魚,有菜,吃的豐富是年夜飯的特色。吃菜時,要由頭吃到尾,代表長長久久,吃魚則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
吃過年夜飯之后,長輩要發壓歲錢,根據古時的民間習俗,用紅線穿好的'一百個銅錢,具有長命百歲的意思,而現在就用貨幣代替(錢一定是偶數,以求大吉大利)。
除夕夜人們大多守歲到天亮,為的是祈求雙親長壽。到子夜十二點整,開始放爆竹,慶祝新一年的來臨。
5.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習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著一家人燒香誠心祭拜及燒衣。祭祖完畢后,晚輩向長輩拜年,拱手互相恭賀。
此外,年初一不可掃地倒垃圾,相傳這樣會送走財氣,一些不吉利的話亦不能說,否則這年會不好運,亦盡量不要打碎碗碟,如果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是例如碎碎(歲歲)平安,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等好兆頭的話。
6.初二婦女返娘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相傳年初一回娘家,會令娘家變窮,所以要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須準備一些賀禮,如糖果或生果等。
7.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團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8.年初四接財神:
話說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諸天神由天界返人間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則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備齊。并要焚香點燭燒金衣,以歡迎諸神回人間。
另外,還有掃塵:除陳布新把一切窮運晦氣通通都掃出門,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
貼春聯:將春聯貼在門口,貼夠八張,代表由頭發到尾。
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種剪紙——窗花,烘托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
掛年畫:寄托人們喜慶美好的愿望。
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來迎接這個日子,念一遍寄托新年美好愿望的句子,這時“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里生活久了的人們在加快生活節奏中還能記得這個寶貴的傳統文化,并將它傳承下去。
民俗文化社會實踐報告 5
一、實踐目的
通過調查家鄉的民風民俗,使自己開闊視野,更加了解家鄉,增進對家鄉的情感。
二、實踐時間
寒假回老家期間
三、實踐方法
1.詢問爺爺奶奶、姑姑姑父以及當地居民。
2.上網查找一定的資料或翻閱相關書籍,與實地調查到的資料相結合來分析。
四、調查內容
從二十三開始,就進入了春節。周口屬于豫南地區,和我們這兒的過年習俗大同小異,有異曲同工之處。我們是二十八才到老家,之前幾天的.民俗是通過向奶奶他們詢問得知的。
【采訪開始】
問:奶奶,二十三我們也祭灶嗎?
答:當然得祭,我們家還是簡單,擺上麻糖和火燒,放上一掛鞭,再禱告幾句,希望來年全家平安。有的人家還會貼上灶爺像,燒香祭拜。
問:哦,原來如此。那么二十四都干些什么呢?
答:二十四是打掃房子,為迎接你們和叔叔家回來,我著重收拾打掃了你們的房間,把被褥曬一曬,屋里的犄角旮旯都掃一掃,抹一抹。好讓你們回來時干干凈凈!
問:辛苦您了,書上說二十五磨豆腐,咱家也有這個習俗嗎?
答:以前有的人家還自己磨,現在都是去集市上買幾塊現成豆腐。不過我們這邊還興做干豆腐皮,自己拿豆拿油,別人管加工。知道你們都愛吃,我那天讓人家給你們做了一大袋子。
問:那二十六呢?
答:我早早的就騎上三輪車來到菜市場,采購雞鴨魚肉。雞子買了三只,肉買了三十斤,還買了兩條大鰱魚。我尋思多買點,怕過年人多不夠吃。
(我心想:全是大魚大肉,這么多還會不夠吃?)
問:一大缸饅頭是什么時候做的?我們自己蒸的還是買的?
答:饅頭是二十七你姑姑來蒸的,蒸了三大鍋。我還嫌不夠,自己又去買了一百個饃。
【采訪結束】
二十八那天我們剛到家,便看到奶奶在忙著盤餃子餡,一大盆肉,半盆切碎的蘿卜,再加上各種佐料,混到一起,用手把它們拌勻。我目瞪口呆地問:“這么多餃子餡!什么時候才能吃完啊?”奶奶笑瞇瞇地說:“咱家到齊快三十口人,我還怕不夠呢!”
二十九,奶奶、媽媽和嬸嬸又忙著過油,就是把該炸的東西全都用油炸一遍。有魚塊、丸子、豆腐、麻葉子。她們炸著,我們吃著。到該吃中午飯的時候,幾個小孩竟一口飯都沒吃,許是肚里早已吃飽了吧。
大年三十,吃團圓飯,看春晚。今天要忙的事情可不少,剛吃完早飯,奶奶就催著爸爸叔叔貼對聯,說人家隔壁都已經貼上了。晌午剛過,奶奶她們就開始忙碌著準備晚上的年夜飯。五點多一點,飯就準備好了,爸爸先去放了一掛鞭,全家人開始大快朵頤。收拾完,就開始坐在電視機前靜候春晚的開始。一直看到快十二點,隨著整點鐘聲的敲響,家家戶戶鞭炮齊鳴,迎接新年的到來!
五、實踐結果
通過對奶奶的采訪和我自己的感受,老家的習俗和我們這邊,沒有大的差別。
六、實踐體會
這次實踐,讓我更加深刻的了解:春節,為什么在每個人心里有著如此重的分量。為了團圓,爸爸叔叔驅車幾百公里趕回家;為了團圓,奶奶天天忙碌著,準備著,等待著。大家能坐在一起,吃頓團圓飯,就是幸福的。看我們吃得開心,奶奶幸福;看奶奶笑得開心,我們更幸福!
同時祝大家元宵節快樂,闔家幸福!
民俗文化社會實踐報告 6
一、實踐地簡介
富陽市富春街道作為富陽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境地域總面積103.95平方公里,行政村33個,社區19個。近年來,富春街道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通信器材生產基地之一。社會服務功能不斷完善,水平持續提升。
二、實踐前期準備
1、召集有興趣的親朋好友陪同前往,保障安全。
2、列出詳細計劃,使實踐當天的活動有條不紊。
三、社會實踐過程
8月7日,一大早,我們一行人從家中出發。來到比較繁華的桂花路。
由于是早晨,天氣涼爽,街上行人也不少。我們以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身份,隨機向幾位路人進行了采訪。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爺爺非常熱情,聽完我們的問題后,認真的`向我們講述了他所了解的富陽的一些傳統民俗。例如喪葬、上梁之類的過程。
我們又采訪了幾位二十歲左右的路人,但他們對富陽的傳統民俗似乎知道的并不多。在采訪過程中,有部分人對我們的訪問顯得很不耐煩,有的甚至毫不理睬。但我們不氣餒,還是在越來越高的溫度下堅持著。
到了中午,大家已是汗流浹背,太陽逐漸變得毒辣,街上的行人也很稀少了。于是我們商量后決定結束今天的實踐活動,回家整理收集到的材料。
四、實踐結果
在市民的配合下,我們收集到以下材料:
1、喪葬:
自死者臨終之日起,每個七日祭奠一次,稱為“做七”。至七七四十九日才畢,稱為“滿七”。
2、生育:
婦女臨產前夕,娘家饋送雞蛋、紅糖、索面和嬰兒毛衫等物,叫做“催生”。滿月時,要剃去嬰兒的胎發,親戚家送來以粳米制成的大湯圓,稱作“剃頭湯圓”。
3、祝壽:
祝賀老人的壽辰以五十歲開始,壽越高慶典越隆重,也有提前一年逢九祝壽的。賀壽時在家中設壽堂,懸掛壽幛、壽聯,高燒壽燭。壽星居中上坐,本家及親友晚輩依次行禮參拜。
4、上梁:
新房落成后一定會選吉日上梁。事前,房主向親友贈送粽子、饅頭、果品等。上梁時,備“三牲”酬神,木工于大梁正中懸紅布一方,并上屋頂向四周拋擲粽子、饅頭、甘蔗、糖果等,讓小孩競相爭取。晚宴時,請木工、泥工坐首座,幫工、親友次之,以示感謝。
五、實踐心得
這次的實踐讓我發現自己對于家鄉的風俗了解甚少,遠不如老人們知道的詳細。還有些年輕人對這些習俗一無所知。雖然現在提倡婚葬從簡,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很快,年輕人很少會去舉行這些儀式,但我們也不能忘記這些祖先們傳承下來的文化。
民俗文化社會實踐報告 7
一、前言
本報告旨在詳實地記錄與分析我參與的一次深入本土民俗文化的社會實踐活動,旨在通過實地考察、訪談調研和親身體驗,揭示民俗文化的內涵、價值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發展狀況。活動以“走進民俗,守護傳統”為主題,以期通過實踐,增進對本土民俗文化的理解,喚起社會對保護和傳承民俗文化的重視。
二、實踐過程及內容
1、實地考察:
我們團隊選擇了具有豐富民俗文化資源的xx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包括參觀古村落、傳統手工藝作坊、民間藝術表演等,親身感受民俗文化的物質形態與精神內核。如觀摩木雕、剪紙、陶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過程,觀看舞龍、舞獅、皮影戲等傳統表演,深入了解其歷史淵源、技藝特點和象征意義。
2、訪談調研:
我們對當地非遺傳承人、民俗學者、社區居民進行了深度訪談,探討民俗文化的歷史變遷、傳承現狀、面臨挑戰以及未來展望。通過他們的口述,我們了解到民俗文化在民眾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現代化進程中遭遇的沖擊與困境。
3、親身體驗:
為了更深層次地理解和感知民俗文化,我們積極參與到部分民俗活動中,如學習制作年畫、體驗農耕生活、參與傳統節日慶典等。這種沉浸式體驗使我們切實體會到民俗文化的魅力與生命力,也引發了對如何在現代生活中延續和創新民俗文化的思考。
三、實踐成果與分析
1、民俗文化的多元價值:
此次社會實踐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民俗文化不僅是歷史的記憶載體,更是地方特色、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它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道德觀念、生活智慧,對于維系社區和諧、增強民族認同、豐富人文景觀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民俗文化的傳承困境與應對策略:
面對現代生活方式的沖擊,許多民俗文化面臨著傳承斷層、受眾減少、市場萎縮等問題。解決之道在于:
一是政策層面應加大對民俗文化的保護力度,將其納入教育體系,提升公眾認知;
二是推動民俗文化與旅游、文創等產業融合,實現其經濟價值,激發傳承活力;
三是鼓勵創新性轉化,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科技手段相結合,使其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四、結論與建議
本次社會實踐活動不僅加深了我們對本土民俗文化的認識與理解,也引發了我們對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有效保護與傳承民俗文化的深度思考。建議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大民俗文化保護力度,提升公眾對其價值的認知,同時鼓勵和支持社會各界以創新方式參與到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來,共同守護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這次民俗文化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一次深度的文化探索之旅,讓我們在實踐中感悟民俗的魅力,也在思考中深化了對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認識。我們期待更多的人能加入到這一行列,共同為本土民俗文化的薪火相傳貢獻力量。
民俗文化社會實踐報告 8
一、前言
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速,一些珍貴的民俗文化面臨著被遺忘或消失的風險。為深入了解和保護我國豐富的民俗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本團隊于近期開展了一次深入地方社區、親身體驗與研究民俗文化的實踐活動。本報告旨在系統記錄并分析實踐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以期為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二、實踐目標與地點
本次社會實踐的主要目標是:
1、實地調研:深入挖掘某一特定區域的特色民俗文化,包括但不限于傳統技藝、節慶習俗、民間藝術、飲食文化等。
2、體驗參與:親身參與到民俗活動之中,理解其內在價值與社會功能,感受其對社區凝聚力及居民生活的影響。
3、問題探討:觀察并分析民俗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生存狀態,探討其面臨的挑戰與保護、傳承的有效路徑。
實踐活動選擇在我國具有豐富且獨特民俗傳統的xx地進行。
三、實踐內容與過程
1.調研準備階段
文獻查閱:收集相關歷史文獻、學術論文、地方志等資料,初步了解該地區的民俗文化脈絡及主要特色。
訪談提綱設計:針對各類民俗活動及相關人物(如非遺傳承人、社區長者、民俗學者等)設計訪談提綱,確保調研的深度與廣度。
2.實地調研階段
現場考察:參觀民俗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古村落等,直觀感受民俗文化的實物遺存與歷史變遷。
深度訪談:與當地居民、非遺傳承人、專家學者進行面對面交流,獲取第一手口述資料,了解民俗活動的現狀、傳承情況及面臨的問題。
參與體驗: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積極參與當地的民俗節日、工藝制作、傳統表演等活動,切身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與內涵。
3.數據整理與分析階段
資料梳理:整理訪談錄音、照片、視頻等原始素材,分類歸納調研所得信息。
深度解讀:運用民俗學、社會學等相關理論,對調研結果進行深度解讀,分析民俗文化在當地社區生活、經濟發展、精神寄托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定位。
四、實踐成果與反思
1.主要發現
民俗文化特色:詳細描述該地區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元素,如代表性技藝、節日慶典、口頭傳說等,解析其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及地域特色。
生存現狀與挑戰:分析民俗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生存狀態,包括傳承人群體、受眾群體的變化,以及受到現代生活方式、市場沖擊等因素的影響。
保護與傳承策略:基于實踐觀察與訪談結果,提出針對性的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建議,如政策支持、教育推廣、產業融合等。
2.實踐反思
實踐方法的得失:回顧調研方法的選擇與執行效果,總結經驗教訓,為今后類似活動提供參考。
個人感悟與成長:分享團隊成員在實踐過程中的個人收獲,如對民俗文化的全新認識、對社區責任的理解提升等。
五、結語
本次民俗文化社會實踐活動,使我們深感我國民俗文化之豐富多元,也認識到其在現代社會中面臨的嚴峻挑戰。唯有社會各界共同關注與努力,才能真正實現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新,讓這些承載著民族記憶與智慧的“活化石”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
民俗文化社會實踐報告 9
一、前言
本次社會實踐以我國xx地區的民俗文化為主要研究對象,旨在通過深入鄉村、城鎮,參與和體驗當地的民俗活動,全面了解和記錄該地區的民俗文化特色,分析其在現代社會的傳承現狀與面臨的挑戰,并提出相應的保護與傳承策略。
二、實踐活動過程
1.前期調研:
團隊成員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初步掌握該地區民俗文化的歷史淵源、類型、特點以及演變過程,為實地考察做好理論準備。
2.實地考察:
走訪當地歷史悠久的村落、市集等地,實地參與和觀察春節、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以及廟會、婚喪嫁娶、民間藝術等日常民俗活動,記錄下詳實的第一手資料。
3.訪談交流:
與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老藝人、村民面對面交談,聆聽他們口述的民俗故事,深入了解民俗文化背后的社會意義和價值觀念。
4.資料整理:
收集到的實物、影像、文字等資料進行系統的整理分析,通過比較研究,剖析民俗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的影響和變化。
三、實踐成果與發現
1.民俗文化現狀:
該地區保留了豐富多樣的民俗活動,但隨著社會變遷,部分民俗文化面臨失傳風險,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
2.傳承與挑戰:
民俗文化在傳承中受到現代生活方式、外來文化沖擊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年輕一代對其了解和認同度下降。然而,也有一部分民俗活動因其獨特的魅力和文化價值被重新發掘和傳播。
3.對策與建議:
建議政府加大對民俗文化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建立健全民俗文化傳承機制;學校在教育體系中融入民俗文化教育,培養新一代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同時,借助新媒體平臺和文化旅游等方式,擴大民俗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四、結語
通過本次社會實踐,我們深入體驗并理解了該地區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更加明確了保護與傳承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我們呼吁社會各界共同行動起來,合力守護這份民族瑰寶,讓其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民俗文化社會實踐報告 10
一、前言
為了深入理解并傳承我國豐富的民俗文化,我們于近期組織了一次以“探秘本土民俗文化”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本次實踐旨在通過實地走訪、觀察、訪談和參與等方式,對某一特定地區的民俗文化進行全方位的了解與研究,進而提升我們的文化自覺,強化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同時也為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一手資料與建議。
二、實踐地點與對象
本次社會實踐活動選擇在具有深厚歷史底蘊與豐富民俗傳統的xx地進行。實踐對象包括但不限于當地的居民、手工藝人、民間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以及各類民俗活動。
三、實踐過程與內容
1、實地考察與觀察:
我們走訪了當地的古街巷、廟宇、祠堂、傳統民居等具有民俗文化象征意義的場所,細致觀察其建筑風格、裝飾藝術、生活器具等,以直觀感受民俗文化的物質載體。
2、深度訪談:
與當地居民、老者、非遺傳承人等進行面對面交談,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習俗、節慶活動、民間信仰、口述歷史、民間故事、諺語歌謠等內容,記錄他們的親歷與感悟,挖掘民俗文化的內在精神與價值觀念。
3、參與體驗:
積極參與當地的民俗活動(如廟會、祭祀、婚喪嫁娶儀式、手工藝制作等),在實踐中學習、理解和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與生命力。
4、資料收集與整理:
拍攝大量照片、錄制視頻,收集相關文獻資料、實物樣本,對訪談內容進行錄音并整理成文字記錄,構建全面、立體的'民俗文化數據庫。
四、實踐成果與分析
1、民俗文化特征梳理:
通過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系統分析,歸納出該地區民俗文化的獨特性、地域性、歷史性等特點,如獨特的飲食習慣、服飾風格、節日慶典、民間藝術等。
2、民俗文化價值解讀:
深入探討民俗文化在維系社區關系、傳承地方知識、塑造群體認同、豐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揭示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與意義。
3、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建議:
針對實踐中發現的民俗文化面臨的問題(如:傳承斷層、現代沖擊、資源流失等),提出具體的保護與傳承策略,如加強教育普及、設立非遺工坊、開展民俗旅游、創新表現形式等。
五、結語
本次“探秘本土民俗文化”社會實踐活動,使我們親身體驗并深刻理解了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與獨特魅力,增強了我們對本土文化的尊重與熱愛。同時,我們也意識到,面對全球化與現代化的挑戰,保護與傳承民俗文化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民族精神家園的守護。未來,我們將繼續關注并投身于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民俗文化社會實踐報告 11
一、前言
本次社會實踐以“走進民俗,傳承文化”為主題,旨在通過對xx市豐富多元的民俗文化的實地考察與深度參與,了解其歷史淵源、藝術特色、社會功能及現代價值,進而提出對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思考與建議。
二、實踐過程與內容
(一)前期籌備
在活動籌備階段,我們組建了社會實踐團隊,明確了研究方向與目標,制定了詳細的實踐計劃,并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初步了解了xx市的民俗文化概貌,為實地考察做好知識儲備。
(二)實地考察與體驗
1、民間藝術探訪:
我們走訪了xx市的剪紙、泥塑、皮影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工作室,親身體驗了這些傳統技藝的制作過程,深入了解其技藝特點、傳承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2、節慶活動參與:
適逢當地特色節慶(如:廟會、花燈節),我們全程參與其中,觀察并記錄了各類民俗表演、祭祀儀式、飲食習俗等,感受其濃厚的民俗氛圍和獨特的文化內涵。
3、社區訪談調研:
我們深入社區,與當地居民進行面對面交流,了解他們對本土民俗文化的認知、情感寄托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對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情況。
(三)后期整理與分析
在實踐活動結束后,我們對收集到的圖文資料、訪談記錄等進行了系統梳理,運用文化人類學、社會學等相關理論進行深入分析,提煉出xx市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價值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困境與機遇。
三、實踐成果與發現
(一)民俗文化特征
xx市的民俗文化呈現出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地域性強等特點,深深植根于民眾生活,反映出人與自然、社會、精神世界的和諧關系。
(二)民俗文化價值
1、歷史文化價值:
民俗文化是地方歷史記憶的載體,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地方知識,對于研究地方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2、藝術審美價值:
各種民間藝術形式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審美趣味,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3、社會功能價值:
民俗活動有助于增強社區凝聚力,調節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穩定;民俗知識和技能的傳承有助于培養個體的鄉土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三)民俗文化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挑戰主要體現在:現代生活方式沖擊導致部分民俗活動式微,年輕一代對民俗文化的認知度與參與度降低,部分傳統技藝面臨失傳風險。同時,也存在諸多機遇,如: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大,公眾對傳統文化價值認識加深,以及現代科技為民俗文化傳播提供了新途徑。
四、對策與建議
1、政策引導與支持:
政府應進一步完善民俗文化保護政策,加大對非遺傳承人的扶持力度,鼓勵和支持民俗文化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
2、教育普及與傳承:
將民俗文化納入地方課程體系,通過學校教育培養青少年對本土文化的熱愛與尊重,推動民俗文化在年輕一代中的傳承。
3、創新傳播方式:
利用新媒體、數字化技術等手段,創新民俗文化的展示、傳播方式,提升其在現代社會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4、社區共建共享:
鼓勵社區居民積極參與民俗文化活動的組織與創新,構建“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機制。
五、結語
本次社會實踐使我們深刻認識到民俗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保護與傳承工作任重道遠。我們期待社會各界共同努力,讓這些深藏于民間的藝術瑰寶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構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力量。
【民俗文化社會實踐報告】相關文章:
關于民俗文化的社會實踐報告10-21
民俗文化調查報告07-01
民俗文化調查報告15篇03-13
春節民俗文化調查報告12-09
春節民俗文化的調查報告03-01
民俗文化節策劃方案12-09
民俗文化之迎娶時辰禁忌08-15
有關問名禁忌的民俗文化11-19
關于春節民俗文化調查報告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