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哈爾濱工程大學學校簡介
哈爾濱工程大學坐落于美麗的松花江畔,入選首批國家“211工程”建設、進入國家“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建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哈爾濱工程大學學校簡介,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哈爾濱工程大學學校簡介
哈爾濱工程大學坐落于美麗的松花江畔——北國“冰城”哈爾濱市。學校是入選首批國家“211工程”建設、進入國家“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建設,并設有研究生院的全國重點大學,是我國“三海一核”(船舶工業、海軍裝備、海洋工程、核能應用)領域重要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學校的前身是創建于1953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即著名的“哈軍工”),陳賡大將任首任院長兼政委。1970年在哈軍工原址以海軍工程系為主體組建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1994年更名為哈爾濱工程大學。現隸屬于工業和信息化部。學校占地面積125.6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93.13萬平方米。校園建筑中西合璧,飛檐碧瓦,氣勢恢宏。
學校現設有船舶工程學院、航天與建筑工程學院、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水聲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軟件學院、國家保密學院、機電工程學院、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國際合作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核科學與技術學院、國防教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創業教育學院等20個學院,以及外語系、體育部、工程訓練中心等3個教學系、部、中心;設有40多個科研機構以及150多個科研和教學實驗室。學校具有“三海一核”領域主體學科特色鮮明、相關學科支撐配套、專業結構布局合理的特色學科專業體系。現有一級學科博士點1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7個,本科招生專業5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2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個。
學校歷來有重視科研工作的傳統,不僅以國內第一艘實驗潛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臺艦載計算機、第一套條帶測深儀等數十項填補國內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稱,而且還以雙工型潛器、氣墊船、梯度聲速儀等成果摘取過世界第一的桂冠。學校在船海核領域保持著很強的技術儲備,水下機器人、船舶減搖、船舶動力、組合導航、水聲定位、核動力仿真、大型船舶仿真驗證等技術居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地位,現已成為我國艦船科學技術基礎和應用研究的主力軍之一、海軍先進技術裝備研制的重點單位、我國發展海洋高技術的重要依托力量。當前,學校是我國深海油氣開發最核心裝備3000米半潛式鉆井平臺、3000米起重鋪管船的設計研發單位之一,是“深海空間站工程”六個系統中三個系統的牽頭單位,是“蛟龍號”7000米載人潛水器水下導航定位系統國產化的裝備提供方,為我國首條三體搜救艇、萬箱集裝箱船、自升式鉆井平臺等新船型開發及深海工程裝備研發提供了全面的基礎技術支撐。“十一五”以來,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國家和國防“973”計劃及“863”計劃、國防預研和型號等一大批科研項目,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260余項。
學校堅持國際化、開放式辦學。與包括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俄羅斯鮑曼國立技術大學以及國際原子能機構、世界五大船級社等世界一流大學、研究機構、國際組織和企業在內的22個國家165個單位建立了良好穩定的合作關系。當前,學校以服務國家工業化、信息化和國防現代化為使命,以“一提三優”工程為統領,堅定不移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不斷提升辦學質量和水平,緊緊抓住“三海一核”領域的國家戰略機遇,強化特色,繼承創新,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正在向著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目標闊步邁進。現面向全球招聘各層次人才,誠邀海內外有志之士加盟!
一、人才引進相關支持政策
為落實學校關于推進師資隊伍轉型升級工程的“5531”行動計劃,引進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提高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為實現學校研究型大學建設提供人才保證,學校將在船舶與海洋工程、力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控制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核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等學科,針對各層次專業技術引進人才提供“X111”模式的支持政策,即:根據各層次人才類型提供額度不同的具有競爭力的年薪、打造1個科研創新平臺、組建1支學術創新團隊、營造1個安居樂業的環境。具體如下:
1.杰出領軍人才:具有較強學術領導力,在所從事領域的科學研究方面取得國內外同行公認的重要成就,具備引領相關學科群趕超或保持國際領先水平的能力。杰出領軍人才具體包括:海外著名大學教授、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級教學名師等。
年齡一般不超過50周歲,對于學校學科建設急需、緊缺領域的領軍人才或學科帶頭人年齡要求可適度放寬。
年薪:提供40-120萬元年薪。
平臺:根據需要提供自然科學類不低于300萬元、人文社會科學類不低于100萬元的科研啟動及學科建設配套經費;
根據需要提供20-150平方米辦公及實驗用房;
根據需要配置重要實驗儀器設備,優先使用現有實驗設備;
出國研究、交流訪問等諸方面給予特別優惠政策。
團隊:支持學術團隊整體引進;
配備學術秘書;
賦予團隊在人員引進、晉升、分配及評價等方面權力。
環境:享受“平安一家”安居綠色通道特惠政策。
平穩過渡——學校人才工作辦公室專人提供全方位服務;
安家費用——一次性給予30-50萬元安家費;
一套住房——提供不低于110平方米住房1套或150-200萬元購房補助;
家屬安置——解決配偶就業及子女入學問題。
2.青年領軍人才:具有較強學術影響力,在所從事領域取得國內領先或世界先進水平的學術成就,學術影響力居本領域國內外中青年學者前列。青年領軍人才以未來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評國家級教學名師等為培養目標。
年齡不超過40周歲。
年薪:提供20-50萬元年薪。
平臺:根據需要提供50-150萬元科研啟動及學科建設配套經費;
根據需要提供20-120平方米辦公及實驗用房;
根據需要配置重要實驗儀器設備,優先使用現有實驗設備;
出國研究、交流訪問等諸方面給予特別優惠政策。
團隊:支持組建學術團隊;
配備學術秘書;
賦予團隊在人員引進、晉升、分配及評價等方面權力。
環境:享受“平安一家”安居綠色通道特惠政策。
平穩過渡——學校人才工作辦公室專人提供全方位服務;
安家費用——一次性給予30萬元安家費;
一套住房——提供不低于80平方米住房1套或100-150萬元購房補助;
家屬安置——協助解決配偶就業及子女入學問題。
3.青年拔尖人才:具有較強學術競爭力,取得突出研究成果,在所從事學科領域青年人中嶄露頭角的拔尖創新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以進入國家“國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獲得“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等為培養目標。
年齡不超過35周歲。
年薪:提供15-30萬元年薪。
平臺:根據需要提供30萬元科研啟動及學科建設配套經費;
根據需要提供20-100平方米辦公及實驗用房;
可直接聘為正(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
享受學校青年學術骨干支持政策。
團隊:支持以團隊骨干融入學校已有學術團隊;
支持組建青年學術團隊。
環境:一次性給予10-20萬元安家費;
提供周轉房或單身宿舍,按學校有關規定提供租房及購房補貼。
4.優秀青年教師:具有較強學術潛力,在海內外高水平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或具有博士學位且擁有海內外高水平大學或科研機構兩年以上教研經歷;具有良好的學術基礎和成長為青年拔尖人才的潛力。
年齡一般不超過30周歲。
工資:提供國家標準工資和校內崗位業績津貼。
平臺:根據需要提供5-15萬元科研啟動及學科建設配套經費。
團隊:支持融入已有學術團隊。
環境:提供周轉房或單身宿舍,若因房源緊缺不能提供,按學校有關規定提供租房及購房補貼。
對于特別優秀、學校特別急需的人才,可不受上述引進條件及配套政策的限制,學校將采取“一人一議”的方式在工作和生活待遇等方面給予更優惠的政策支持。
二、應聘人員提供的材料
1.工作簡歷,并說明本人意愿要求及對應聘崗位的工作設想;
2.學歷、學位、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證書原件及復印件;
3.科研成果、主要論文的佐證材料原件及復印件;
4.本人聯系電話、通訊地址、郵政編碼、電子郵箱。
三、聯系方式
聯系電話:吳 雷 Tel:0451-82589527
高 山 Tel:0451-82518061/Fax:0451-82569552
通信地址:哈爾濱市南崗區南通大街145號 哈爾濱工程大學人力資源處
郵 編:150001
E-mail:rencai@hrbeu.edu.cn(郵件主題標明為“姓名+應聘崗位+碩博英才網”)
附件:哈爾濱工程大學引進優秀海內外人才需求崗位信息表
歷史沿革
哈軍工
歷史圖片(8)1949年12月16日—1950年2月17日,時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訪蘇期間,雙方確定并組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所高等軍事技術學府。1952年6月23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在懷仁堂小會議室接見陳賡,授命陳賡創建哈軍工,以解放軍第二高級步兵學校、華東軍區科學研究室和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三兵團的部分干部為基礎,在哈爾濱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
根據周恩來關于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要求,陳賡院長提出了邊建、邊教、邊學的“三邊”建校方針,于1953年9月1日,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毛澤東為學院成立頒發了訓詞。學院按軍兵種設立空軍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軍工程系、裝甲兵工程系、工程兵工程系五個系。
領導題詞(17)1961年,軍事工程學院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1959年3月,軍事工程學院由中央軍委領導改為原國防科委領導,培養、使用工程師的任務交給各軍(兵)種,院校擔負培養研究設計人員的任務。
1960年到1962年,軍事工程學院進行了分建和改建。炮兵工程系遷往武昌,與武昌高級軍械技術學校合并,成立炮兵工程學院,不久又遷往南京(現為南京理工大學);裝甲兵工程系遷往西安,成立裝甲兵工程學院。工兵工程系遷往西安,后又遷往南京,現為解放軍理工大學工程兵工程系;原子化學防護系遷往長春,成立防化學兵工程學院(現為防化指揮工程學院);空軍工程系的機場建筑和氣象兩個專業移交給空軍氣象學校;學校又陸續成立原子工程系、導彈工程系、電子工程系、計算機工程系。
1966年4月1日,軍事工程學院集體轉業,退出軍隊序列,改稱哈爾濱工程學院。
哈船舶
1970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哈爾濱工程學院海軍工程系全建制及原軍工其他各機關系部的部分干部教師調整歸第六機械工業部(后為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領導,在“哈軍工”原址組建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航空工程系遷往西安,并入西北工業大學飛機工程系,現發展為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學院;電子工程系、導彈工程系、計算機工程系、基礎課部和院機關等部分遷往長沙,成立長沙工學院(現為國防科技大學)。
1978年,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被國家教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院校。
1981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學校成為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
哈工程
1994年4月,經原國家教委批準,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更名為哈爾濱工程大學。
領導題詞(30)1996年,學校通過了“211工程”預審,成為國家“211工程”的首批建設學校之一。2002年,教育部批準學校試辦研究生院;科技部、教育部批準學校啟動建設“國家大學科技園”;原國防科工委、黑龍江省政府確定學校實施重點共建。
2003年,學校研究生院正式掛牌。
2007年,原國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龍江省政府、海軍共建哈爾濱工程大學。
2008年,學校劃歸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
2009年和2010年,學校分別通過工業和信息化部研究生教育優秀工程評估和辦學水平提升工程評估,均獲“優秀”評價。
2010年6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2011年,成為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建設高校。
2012年5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7年6月,哈爾濱工程大學哈軍工文化園景區被評定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是黑龍江省高校首個國家級旅游景區;哈軍工紀念館入選國家第三批國防教育示范基地。7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9月,入選首批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2018年1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3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7月,學校入選科技部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同年,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海洋局共建高校。
2019年3月,成為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12月,哈爾濱工程大學與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簽署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2020年5月,哈爾濱工程大學南安普頓海洋工程聯合學院成立; 9月6日,哈爾濱工程大學智能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
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哈爾濱工程大學在列。
【哈爾濱工程大學學校簡介】相關文章:
關于哈爾濱工程大學簡介04-19
哈爾濱工程大學簡介及評價02-17
關于哈爾濱師范大學學校簡介04-16
黑龍江工程大學學校簡介06-3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簡介07-20
空軍工程大學簡介07-27
空軍工程大學的簡介01-05
青海大學學校簡介01-25
哈爾濱工程大學專業最新排名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