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世界大學排名亂象參考
對于有留學意向的同學及其家人而言,留學申請中最重要的環節莫過于擇校。而擇校的依據是什么?排名!那么,排名就一定靠譜嗎?
中國學子們選擇出國留學,選校擇業一定會參考大學排名,而事實證明,所有的留學網站點擊率常年居高不下的一欄就是排名!
大學排名是最便捷且最直觀判斷一個陌生學校水準和地位的手段,是追求譽滿全球名校的學生眼中狂熱的數字,甚至,它也是留學生家長口中有意無意的驕傲談資。
那么,鋪天蓋地的大學排名中哪些值得參考?它們都依據了哪些因素?這些因素又占據何等權重?最普遍的排名是否一定值得信賴?如何利用排名在擇校時作出最佳的選擇呢?
哪些排名最具價值?
世界大學綜合排名中,最廣為認知的有四大排名,它們分別是:QS世界大學排名、泰晤士報大學排名、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俗稱上海交大大學排名)、US News(美國新聞周刊)大學排名。
這四大排名都由世界知名媒體或機構發起,每年按時發布,不過,排名標準卻大不相同。
QS全稱Quacquarelli Symonds,是英國一家專注于提供高校教育和畢業生招聘信息的國際高等教育咨詢機構。
2009年與《泰晤士高等教育》終止合作后,QS與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和英國《太陽報》合作,發布年度世界大學排名。
QS運用5方面的指數衡量世界大學,分別是學術領域的同行評價(Academic peer review),學生就業評價:基于雇傭者的評價(Recruiter review),教師/學生比例(Faculty-student ratio),單位教職的引用率(Citationsper faculty),國際教師和國際學生占總教師、總學生數的比例(International orientation)。
其中,占據最高權重的指數是學術領域的同行評價,高達40%。
泰晤士報大學排名自2010年以來和與獲評為是世界一流企業及專業情報信息提供商的路透社機構合作,將其作為年度大學排名的唯一數據提供者。
新的大學排名準則以“具公信力、透明度及精確性”(robust, transparent sophisticated)為目標。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是由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在2003年首次發布,此后每年發布一次,在全球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
排名前冠以“學術”,當然不只是一個簡單的修飾,這項排名的對象只包括:
所有曾經有教師或校友獲得過諾貝爾獎或菲爾茲獎的大學;所有有高被引科學家的大學;過去10年中所有在《Nature》或《Science》雜志上作為通訊作者單位發表過論文的大學;以及各個國家被科學引文索引(SCIE)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論文數較多的大學。
US News對大學的排名開始于1983年,1985年以后每年更新一次,是最知名的大學排名之一。每年八月排名發布時的實體刊物在報刊亭會頃刻銷售一空,銷量暴漲,說萬眾矚目可謂一點也不過分。
US News排名最為看重學生保持率、本科學術聲譽,指數中的不少數據由校方直接提供。
這四個當今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大學排名,排名標準各有側重。沒有任何一個是完美的排名標準,自然也不能讓所有人感到滿意:
QS排名因其對于同行評價的特別關注而飽受批評;此外,QS在資料的搜集上也曾有缺失,曾在幫財富雜志搜集資料時犯了混淆院校的錯誤;
泰晤士報排名的各項指數更加繁多和詳細,饒是如此,它也為自己對論文引用率的特別偏愛(權重占比32.5%)而身負非議。
這樣的偏向不利于那些并非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的大學,因為英語作為國際語言較易受到關注,自然較容易獲引用。
另外,人文及社會科學的學術論文主要以書刊形式發表,故有關的引用率難以統計;
而作為一個處處著眼于科研成果的排行榜,世界大學學術排名被強烈指責過度偏重理工領域。
歐美學界也批評它過度側重校友取得諾貝爾獎的多寡而忽略了有關院校的整體風氣及學生素質等其他重要的指標。
此外,這份排名主要采納了美國的知名期刊與論文發表平臺為數據基準,也導致了美國大學在此排行榜中表現明顯優于其它國家。
除了這四大排行榜,許多國家也有本國權威媒體或機構發起的排名。
以日本的《朝日新聞》排名和加拿大的《麥考林》雜志排名為例,它們只著眼于國內大學,是故不具備世界影響力,但因其對本國國情更深入的了解,似乎對于選定留學目的地的同學而言,更具參考價值。
排名是否就能全盤信賴?
2012年11月14日,美國老牌名校喬治華盛頓大學(GWU)因為謊報數據的作弊行為被US News排名機構從最新大學排行榜上直接除名,據美國新聞周刊數據研究總監稱,這次除名警告會持續到下一次排行榜發布。
老牌名校為了排名不擇手段,好像已經夠讓人大跌眼鏡。然而,報道這一事件的美國知名媒體《大西洋線》卻在文中這樣寫:“丟人?等等,大學排名數據造假其實屢見不鮮。”
僅僅2012年一年內,艾默里大學和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就被接連爆出偽造數據的丑聞。而喬治華盛頓大學為了更好的排名謊報生源數據長達十年而不被發覺,本身就能說明很多問題。
美國新聞周刊主編向亞特蘭大憲政報的記者承認,“有些數據是可以復查的,而就有些數據而言—如果院校真的蓄意作假,我們很難抓到。”
“老實說,這些不過是雜志編輯搞的一個名單罷了,導致這樣的經歷實在是有點傻”,紐約時報的Joe Nocera這樣評論,“排名很容易就被那些想這樣做的大學玩弄于鼓掌之中。”
層出不窮的造假丑聞,不少院校管理層對排名的汲汲營營,乃至已追求學術排名為目的的大學方針調整—這些衍生問題誘因只指向一個—學生對排名的過度關注和依賴。美國學生如是,世界學生如是,中國留學生更是毫不例外。
美國德保羅大學主副校長曾這樣指責,“人們對大學排名的依賴已難以控制。將一所大學的高等教育價值與另一個大學相比較是一件模棱兩可的事情,而家長、學生、咨詢顧問都只關注那些他們以為精確,而實際上是假象的東西。”
路在何方?
種種跡象已證明,各類排名標準迥異,可信度存疑,如是大學排名亂象當真會給準備擇校的留學生群體帶來不少困惑和疑慮。
然而,我們必須承認的是,短期內,大學排名仍然會是對國外大學倍感陌生的中國留學生們選擇學校強有力的參考之一。
對于各類大學排名,誠然可以作為參考之一,只是,切切不可全盤依賴。
選擇哪一家學院或者大學是一項非常重大的決定。設想選擇學校相當于購買一件非常復雜的產品。這個“產品”是包括班級、課程、學術指導、教師、體育運動安排、娛樂、社會活動和食宿等方面服務的集合體。
這個復雜的集合體不僅提供幾年的學習以及生活經歷,還是未來進入工作的途徑,是一生的朋友和各種關系的網絡,是一個持久的職業和個人證書。不管你實際付了多少學費,這個服務的集合體可能價值幾百萬人民幣。
做出這樣重大的一個決定不能被降低到一個公式。排名固然是參考,也要盡可能細化這份重大參考:目的地國家國內排名要和世界排名相結合,綜合排名要和專業排名相結合。
想清楚自己最關注的是哪個方向?是SCI論文發表的數量?還是教師和學生的比例?還是就業率?校友回饋率?正如上文所述,各個排名的側重不同,找出自己最關心的側重,才能作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世界大學排名亂象參考】相關文章:
寧夏大學排名參考07-24
上海大學排名參考09-25
QS世界大學排名07-20
德國大學排名信息參考01-05
關于韓國大學排名參考02-18
鄭州二本大學排名參考01-29
科學課上的亂象02-27
材料學科世界大學排名08-02
全國大學排名前百參考01-27
全國二本大學排名參考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