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折楊柳》原文及翻譯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折楊柳》賞析
《折楊柳》賞析1
[唐]楊炯《折楊柳》原文、注釋、賞析
邊地遙2無極,征人去不還。秋容凋翠羽3,別淚損紅顏。望斷流星驛4,心馳明月關5。藁砧6何處在?楊柳自堪攀。
注釋:
1 《折楊柳》:漢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之一,內容多敘出征兵陣之事,詞多哀苦。后更突出親朋好友別離內容,而懷念征人之作尤多,情辭凄傷。
2邊地:邊境。遙:一作“迷”。
3翠羽:本意為鳥類翠綠色的羽毛,這里指女子的眉毛。
4驛:舊時供傳遞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換馬的地方,這里指供傳遞公文用的'馬。流星驛:指馬飛奔的樣子。
5明月關:指邊關。
6藁(ɡǎo):指稻草。砧(zhēn):指鍘草時墊在下面的砧板。藁砧:是農家常用的鍘草工具,藁置砧上,用鈇來剁,“鈇”諧音“夫”,因此這里的藁砧代指“夫君”。(責編按:據《通用規范漢字字典》,鈇現已有相對應簡化字,可參看。)
賞析:
楊炯與“初唐四杰”其他詩人一樣,在詩歌創作的題材上廣泛開拓,有抒情詩、寫景詩、詠物詩、邊塞詩、詠史懷古詩、艷情詩、吊唁詩等,這就為“盛唐之音”的到來,提供了藝術表現的廣闊天地,在詩歌發展史上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楊炯的閨怨詩《有所思》、《梅花落》、《折楊柳》等,均系樂府舊題。詩中沒有點明女主人公的身份,只寫其對遠征邊塞丈夫的思念之苦。詩的開篇即慨嘆“邊地遙無極”,正因為沒有言明女主人公的身份,反而成為眾多思婦的代言。結尾的“藁砧何處在”是思婦通過提問引出遐想。藁砧是農家常用的鍘草工具。藁指稻草,砧指墊在下面的砧板,有藁有砧,卻沒有提及鍘草刀——鰲!扳a”與“夫”兩個字諧音,隱寓自己深愛的丈夫遠在千里之外。“何處在”之問,隱含有丈夫“昔曾在”的對照意義。過去兩情相悅,相親相愛,現在卻物在人去。這一問,與詩的開頭“征人去不還”相呼應!心上人遠赴邊地,怎樣輾轉相思都不為過,豈一句“別淚損紅顏”能說透?點點滴滴思婦淚中,厭惡戰亂情緒一目了然。
《折楊柳》賞析2
折楊柳
蕭繹
巫山巫峽長,垂柳復垂楊。
同心且同折,故人懷故鄉。
山似蓮花艷,流如明月光。
猿聲徹,游子淚沾裳。
【注】〔折楊柳〕古樂府詩題,初多用于寫士卒辭家出征,后內容不限于此。 〔蕭繹〕南朝梁代梁元帝。
1、請從修辭手法使用的角度簡要賞析本詩“山似蓮花艷,流如明月光”兩句。
答:這兩句詩使用了比喻和對偶的修辭手法,山如蓮花般明艷,水如月光般素潔,以蓮花喻山,以明月比水,盡顯山之明麗,水之清素。描繪出一幅明麗清幽的山月美景,詩人以樂景寫哀情,與下文寫猿聲清哀、游子形成反差,倍增其哀傷之情。
[賞析]
這是一首思鄉念親之作。
首句寫巫峽秀美的風光。長長的巫峽,兩岸是連綿的`垂柳垂楊,船行峽中,如在中游。古人有折柳送行、折柳盼歸的風俗。看到岸上的楊柳,詩人想起了故鄉、親人,“同心且同折”,遠方的親人想必同樣也在自己。“同折”表明游子和親人互念的真誠。一、二句中兩個“巫”兩個“垂”重復運用,三、四句中“同”“故”重復運用,詩句音韻和諧,妙趣橫生。五、六句使用比喻手法,將“山”比作蓮花,山像蓮花一般明艷美麗;將“水”比作月光,江水像明亮的月光般素潔。此句寫出了山水的明麗清素。身處異鄉,面對此景,游子情何以堪!以樂景寫哀情,歷來為人稱道。最后兩句,夜深了,寒意襲人,聲聲猿啼徹夜不息;那離鄉的游子啊,想著家鄉、親人,淚水成行難成眠。
《折楊柳》賞析3
折楊柳/和練秀才
楊巨源〔唐代〕
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
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賞析
折柳贈別的風俗始于漢人而盛于唐人。《三輔黃圖》載,漢人送客至灞橋,往往折柳贈別。傳為李白所作的《憶秦娥·簫聲咽》“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即指此事。這首詩雖未指明地點,從詩意看,寫的大概也是灞陵折柳贈別的事。
詩的開頭兩句在讀者面前展現了這樣的場景:初春,水邊(可能指長安灞水之畔)的楊柳,低垂著像酒曲那樣微黃的長條。一對離人將要在這里分手,行者駐馬,伸手接過送者剛折下的柳條,說一聲:“煩君折一枝!”此情此景,儼然是一幅“灞陵送別圖”。
末兩句“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就語氣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在柳枝看來,此時此地,萬物之中只有春風最相愛惜,雖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風還是殷勤地吹拂著,可謂深情款款。柳枝被折下來,離開了根本,猶如行人將別。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將送行者比作春風。這層意思正是“煩君折一枝”所表現的感情之情的深化和發展。詩人巧妙地以春風和柳枝的關系來比喻送者和行者的關系,生動貼切,新穎別致。
這首詩是從行者的角度來寫,在行者眼里看來,春風吹柳似有“相惜”之意與“殷勤”之態,仿佛就是前來送行的.友人。這是一種十分動情的聯想和幻覺,行者把自己的感情滲透到物象之中,本來是無情的東西,看去也變得有情了。這種化無情之物為有情之物的手法,常用于中國古典詩歌中,如唐元稹《第三歲日詠春風憑楊員外寄長安柳》云“三日春風已有情,拂人頭面稍憐輕。”宋劉攽《新晴》詩曰:“惟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都是移情于物,中國古代文學評論稱為“物色帶情”(《文鏡秘府論·南·論文意》)。這不是一般的擬人化,不是使物的自然形態服從人的主觀精神,成了人的象征,而是讓人的主觀感情移入物的自然形態,保持物的客觀形象,達到物我同一的境地。
末兩句之所以耐人尋味,主要是因為采用了巧妙的比喻和物色帶情的藝術手法,這正是此詩的成功之處。
楊巨源
唐代詩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濟。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濟)人。貞元五年(789)進士。初為張弘靖從事,由秘書郎擢太常博士,遷虞部員外郎。出為鳳翔少尹,復召授國子司業。長慶四年(824),辭官退休,執政請以為河中少尹,食其祿終身。關于楊巨源生年,據方崧卿《韓集舉正》考訂。韓愈《送楊少尹序》作于長慶四年(824),序中述及楊有“年滿七十”、“去歸其鄉”語。由此推斷,楊當生于755年,卒年不詳。
《折楊柳》賞析4
折楊柳
(南朝·梁 )蕭 綱
楊柳亂成絲,攀折上春時。
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
城高短簫發,林空畫角悲。
曲中無別意,并是為相思。
【注釋】
1、折楊柳——古《橫吹曲》名,南朝梁、陳和唐人多為傷春惜別之辭。
2、上春——即早春。
3、畫角——軍中吹器。
4、并——猶,總是的意思。
5、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簡析】
詩的前四句描寫楊柳。“楊柳亂成絲”,寫出千萬條柳絲如絲如縷隨風飄拂之狀。“攀折上春時”,上春,原指農歷正月,但這里泛指春天而已。此句點題,且隱隱喚出一手攀柳枝、凝眸遠望之人。三、四句仍寫柳。因柳枝茂密,故鳥兒穿行其間受到阻礙;因風力輕微,故柳花飄落亦輕而緩。二句頗見詩人體悟之工。此四句雖未言相思,然相思之情已暗暗透露。“亂成絲”之“亂”,令人想到折楊柳者心緒煩亂;而春光之明媚,則反襯出她的孤獨與寂寞。
五至八句寫橫吹曲。“城高短簫發, 林空畫角悲。”短簫、畫角都是橫吹曲中所用的樂器。簫長則聲音渾濁,短則其聲輕揚。“高”、“空”二字用得極好。簫聲發自高處,似自云端落下,聽來愈顯清厲。畫角聲穿度空蕩蕩的樹林,似更添幾許失意和悲凄。樂聲自遠處傳來,總是更能撩人遐想的。此二句乃互文,意謂短簫、畫角所奏的橫吹曲發自高城之上,度越空林而來。至于所奏的曲子,應即詩題為“折楊柳”。其曲當是守城的軍隊所奏,因橫吹曲乃是軍樂。“曲中無別意, 并是為相思。”那為相思所苦的女子,即使聽到別的曲子,也未必不感到離別情,何況所聽到的恰恰是令人聯想到離別的《折楊柳》,更何況此時她自己正在折柳凝思!
詩的前四句寫折楊柳,是實寫;后四句寫曲中的“折楊柳”,是虛寫。前面透露相思之情,但不明言,是暗寫;結尾處加以點明,是明寫。頗有映帶回縈之妙。粗讀全詩,似覺寫柳、寫曲,分成兩截。稍加體會,便知寫柳是寫那女子眼中所見,寫曲是寫她耳中所聞,渾然一體;在柳與曲的后面,隱然有人的形象呼之欲出。構思甚巧,而不露痕跡;切合詩題,但不粘皮帶骨。讀之只覺一縷柔情,委婉纏綿。至于語言的清麗圓美,又歷歷如同貫珠。至此,我們不能不為詩人的出色才能而贊嘆。
【鑒賞】
這是一首抒發相思懷人之情的'短詩。詩從眼前的曲調,光禿的柳林,想到遠方的懷念之人。詩里是用的追憶口吻。從初春到秋日,楊柳經過一年的興衰,人也經歷了久別相思的苦痛。“楊柳亂成絲,攀折上春時”,從眼前《折楊柳》曲調,想起早春折柳的情景,還歷歷在目。“亂成絲”寫春天楊柳的一派生機,垂絲裊娜。作者著一“亂”字,流露出嫌厭之情,因為楊柳容易觸撥離情。頭兩句把“折楊柳”三字交代了,那是真的早春折柳,不像今天的深秋聞角;可是“折楊柳”之動作義取雙關,從曲調想起過去折柳情況,又從折柳動作影射出折柳的曲調。天氣漸暖,柳樹從“葉密”到“花落”,由盛極到將衰。“葉密”“花落”都是寫的楊柳,這已經是春暮到夏初的景色了。這兩句純乎律句,都是視覺所見。對照今天“林空”的景象,怎么能不使人感慨萬千呢!“城高”一聯是今日之所見所聞。蔡邕《月令章句》說:“簫長則濁短則清。”“短簫發”指其發音清脆。“林空”是說柳葉盡脫,和上聯“葉密”成鮮明對比。一個“悲”字是曲調,更是人的感情。為什么會感到“悲”呢?末聯結出正意,指出是相思之苦而然。
這首短詩,由早春到深秋,看似順敘,實際是立足秋天的城外,柳林衰脫,曲調悲哀而追憶春天光景,是倒敘。折柳,古人用以贈別,“攀折上春時”,含蓄地寫明分離之時間。因為分離時折柳為贈,所以柳樹正牽著離愁。懷人必然也注意樹。“葉密”一聯純寫樹的發展變化,但離別之久、思念之苦也暗含其中。這以上四句都是追憶。“城高”才寫出今天聞曲的悲哀來,最后逼出相思之苦作收束。
五言詩自齊永明以后,注意音律,漸向律體轉化。這首詩可以看出漸變的痕跡。第二聯和第四聯與五言律句毫無區別。簡文帝被稱為宮體詩的領袖,詩中一反“思無邪”“發乎情止乎禮義”的傳統,大膽地訴說相思,是他的長處,但說得裸露,缺少回味,又反映他的弱點,結尾一聯可以為證。
《折楊柳》賞析5
《折楊柳》原文
唐代:李白
垂楊拂綠水,搖艷東風年。
花明玉關雪,葉暖金窗煙。
美人結長想,對此心凄然。
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春天來了,垂楊蕩漾在白云綠水間,它那美麗的枝條隨著春風飄揚,好不嬌美。這里適逢生機蓬勃的春天,花兒爭相開放,但玉關邊塞此時卻是冰雪交加,美人每當想起這些,都會倍感惆悵。她在金窗前獨自憑依,看葉暖煙空,心中更有無限離愁。她面對此景心中常會蕩起一種凄涼之感。真想攀折柳條,以遠寄到情郎所在的龍城前,讓他明白她的一片相思。
注釋
搖艷:美麗的`枝條隨風飄揚。
年:時節。
長想:又作“長恨”。
龍庭:又叫龍城。是匈奴祭天、大會諸部之地。
簡析
此詩寫閨中女子思念遠戍的丈夫。
詩分兩段。前四句寫景。古有“春女思,秋士悲”的說法。春景極易引起女子之思春。所以上段寫景為下段抒情作鋪墊。春景有垂楊、淥水、紅花。綠葉,極具代表性。地域涉及玉關、金窗。玉關,泛指征人戍邊之所;金窗,代指閨人棲居之處。“花明玉關雪”中之“明”,只形容花的艷麗,不是說花如雪白。后四句敘事。“對此”之“此”,指上段所描寫的春色。其心理活動:長想、凄然;其行為動作:折柳、遠寄。女子便以此表達對丈夫的思念之情。不說折柳,而言“折春色”,為了表達“思春”之意。
此詩出除閨情之外,尚有厭戰之意。
《折楊柳》賞析6
折楊柳·垂楊拂綠水 唐朝 李白
垂楊拂綠水,搖艷東風年。
花明玉關雪,葉暖金窗煙。
美人結長想,對此心凄然。
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
《折楊柳》譯文
春天來了,垂楊蕩漾在白云綠水間,它那美麗的枝條隨著春風飄揚,好不嬌美。這里適逢生機蓬勃的春天,花兒爭相開放,但玉關邊塞此時卻是冰雪交加,美人每當想起這些,都會倍感惆悵。她在金窗前獨自憑依,看葉暖煙空,心中更有無限離愁。她面對此景心中常會蕩起一種凄涼之感。真想攀折柳條,以遠寄到情郎所在的'龍城前,讓他明白她的一片相思。
《折楊柳》注釋
搖艷:美麗的枝條隨風飄揚。
年:時節。
長想:又作“長恨”。
龍庭:又叫龍城。是匈奴祭天、大會諸部之地。
《折楊柳》簡析
《折楊柳》,樂府《橫吹曲辭》舊題。此首詩抒寫的是女子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觸景生情,引起了對征戍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折楊柳》賞析7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秦中花鳥已應闌,塞外風沙猶自寒。
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
譯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們彈奏起急促歡快的琵琶聲助興催飲,想到即將跨馬奔赴沙場殺敵報國,戰士們個個豪情滿懷。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戰場上又何妨?此次出征為國效力,本來就打算馬革裹尸,沒有準備活著回來。
已是暮春時節,要在故鄉,此時一定是萬紫千紅的盛花期已過、枝繁葉茂、果實初長之時,而鳥兒也一定筑起香巢,爭相覓食育雛了吧。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風凜冽、塵沙滿天,冷酷嚴寒。
戰士們在夜里聽著凄涼的胡笳曲c《折楊柳》,勾起了對故鄉的美好回憶。
賞析
其一
詩人以飽蘸激情的筆觸,用鏗鏘激越的音調,奇麗耀眼的詞語,定下這開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猶如突然間拉開帷幕,在人們的眼前展現出五光十色、琳瑯滿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這景象使人驚喜,使人興奮,為全詩的抒情創造了氣氛,定下了基調。
第二句開頭的“欲飲”二字,渲染出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誘人魅力,表現出將士們那種豪爽開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飲”未得之時,樂隊奏起了琵琶,酒宴開始了,那急促歡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將士們舉杯痛飲,使已經熱烈的氣氛頓時沸騰起來。這句詩改變了七字句習用的音節,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強了它的感染力。這里的“催字”,有人說是催出發,和下文似乎難以貫通。有人解釋為:催盡管催,飲還是照飲。這也不切合將士們豪放俊爽的精神狀態。“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聯想到“出發”,其實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來就是騎在馬上彈奏的。“琵琶馬上催”,是著意渲染一種歡快宴飲的場面。
詩的三、四句是寫筵席上的暢飲和勸酒。過去曾有人認為這兩句“作曠達語,倍覺悲痛”。還有人說:“故作豪飲之詞,然悲感已極”。話雖不同,但都離不開一個“悲”字。后來更有用低沉、悲涼、感傷、反戰等等詞語來概括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的,依據也是三四兩句,特別是末句。“古來征戰幾人回”,顯然是一種夸張的說法。清代施補華說這兩句詩:“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峴傭說詩》)之所以說“作悲傷語讀便淺”,是因為它不是在宣揚戰爭的可怕,也不是表現對戎馬生涯的'厭惡,更不是對生命不保的哀嘆。回過頭去看看那歡宴的場面:耳聽著陣陣歡快、激越的琵琶聲,將士們真是興致飛揚,你斟我酌,一陣痛飲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許有人想放杯了吧,這時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臥沙場,也請諸位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早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可見這三、四兩句正是席間的勸酒之詞,而并不是什么悲傷之情,它雖有幾分“諧謔”,卻也為盡情酣醉尋得了最具有環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臥沙場”,表現出來的不僅是豪放、開朗、興奮的感情,而且還有著視死如歸的勇氣,這和豪華的筵席所顯示的熱烈氣氛是一致的。這是一個歡樂的盛宴,那場面和意境決不是一兩個人在那兒淺斟低酌,借酒澆愁。它那明快的語言、跳動跌宕的節奏所反映出來的情緒是奔放的,狂熱的;它展現出的是一種激動和向往的藝術魅力,這正是盛唐邊塞詩的特色。
也有人認為全詩抒發的是反戰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戰爭以來生還者極少的悲慘事實,卻出以豪邁曠達之筆,表現了一種視死如歸的悲壯情緒,這就使人透過這種貌似豪放曠達的胸懷,更加看清了軍人們心靈深處的憂傷與幻滅。
其二
這首詩抒寫的是邊關將士夜聞笳聲而觸動思鄉之情。萬里別家,多年不歸,有時不免思鄉,無論是見景還是聽聲,都容易勾起悠悠的鄉思。
詩的前兩句寫戰士們在邊關忍受苦寒,恨春風不度,轉而思念起故鄉明媚、燦爛的春色、春光來。后兩句極力渲染出了一種思鄉的氛圍:寒冷的夜晚萬籟俱寂,而笳聲的響起更讓人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并且悲涼的笳聲吹奏的偏又是讓人傷懷別離的《折楊柳》,悠悠的笳聲在夜空回蕩,教戰士們的思鄉之意更加濃厚。
這首詩抓住了邊塞風光景物的一些特點,借其嚴寒春遲及胡笳聲聲來寫戰士們的心理活動,反映了邊關將士的生活狀況。詩風蒼涼悲壯,但并不低沉,以俠骨柔情為壯士之聲,這仍然是盛唐氣象的回響。
《折楊柳》賞析8
折柳贈別的俗始于漢人而盛于唐人。《三輔黃圖》載,漢人送,往往折柳贈別。傳為所作的《·簫聲咽》“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即指此事。這首詩雖未指明地點,從詩意看,寫的大概也是灞陵折柳贈別的事。
詩的開頭兩句在讀者面前展現了這樣的場景:初春,水邊(可能指灞水之畔)的楊柳,低垂著像酒曲那樣微黃的長條。一對離人將要在這里分手,行者駐,伸手接過送者剛折下的柳條,說一聲:“煩君折一枝!”此情此景,儼然是一幅“灞陵圖”。
末兩句“惟有春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就語氣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立言。在柳枝看來,此時此地,萬物之中只有最相愛惜,雖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風還是殷勤地吹拂著,可謂深情款款。柳枝被折下來,離開了根本,猶如行人將別。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將送行者比作春風。這層意思正是“煩君折一枝”所表現的感情之情的深化和發展。詩人巧妙地以春風和柳枝的關系來比喻送者和行者的關系,生動貼切,新穎別致。
這首詩是從行者的角度來寫,在行者眼里看來,春風吹柳似有“相惜”之意與“殷勤”之態,仿佛就是前來送行的友人。這是一種十分動情的聯想和幻覺,行者把自己的感情滲透到物象之中,本來是的東西,看去也變得有情了。這種化無情之物情之物的手法,常用于中國古典詩歌中,如唐《第三歲日詠春風憑楊員外寄柳》“三日春風已有情,拂人頭面稍憐輕。”宋《新晴》詩曰:“惟有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都是移情于物,中國古代文學評論稱為“物色帶情”(《文鏡秘府論·南·論文意》)。這不是一般的擬人化,不是使物的形態服從人的主觀精神,成了人的象征,而是讓人的.主觀感情移入物的自然形態,保持物的客觀形象,達到物我同一的境地。
末兩句之所以耐人尋味,主要是因為采用了巧妙的比喻和物色帶情的藝術手法,這正是此詩的成功之處。
《折楊柳》賞析9
折楊柳歌辭五首 南北朝
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
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
腹中愁不樂,愿作郎馬鞭。
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邊。
放馬兩泉澤,忘不著連羈。
擔鞍逐馬走,何見得馬騎。
遙看孟津河,楊柳郁婆娑。
我是虜家兒,不解漢兒歌。
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
蹕跋黃塵下,然后別雄雌。
《折楊柳歌辭》譯文
(一)
一個青年男子,上馬后并不去取馬背上的馬鞭子,
而是去折楊樹和柳樹上的枝條。
接著,他盤膝坐在馬背上,悠閑地吹起了長笛,
“你怎么不走呀,客官?”路過的人、都想上前去問這個青年男子(擋住了別人的去路、他不急、別人急)。
(二)
我現在因為濃重的愁苦而不快樂,我愿意成為郎君的馬鞭(看來、古人整天把馬鞭帶在身上,女子借此表達了想與郎君形影不離的真實愿望)。
走出和進入院落(院子)時,我愿意牢牢地抓著郎君的胳膊(生拍你變心、跟別的女人跑了),悠閑時、我能盤膝坐在郎君身邊。
(三)
我在兩泉旁的小澤處、放牧我心愛的馬兒,
竟然忘記了給馬套上馬籠頭。
我背著馬鞍、跟隨著馬走,
“怎么不見你騎馬呢?”女情人問道。
(四)
遙看孟津河一帶,茂密的楊樹和柳樹都隨風搖曳著。
我是胡家的兒郎,不理解漢族男人寫的詩歌。
(五)
(賽馬時)健兒要獲勝,必須依靠快馬;但快馬要顯出它的真本領,又必須依靠騎術高明的健兒。
一群快馬嗶嗶啵啵地快速奔跑著、才能分出高低。
《折楊柳歌辭》注釋
捉鞭:拿起馬鞭。捉:抓、拿。
蹀座:偏義復詞,取“座”義。蹀:行;座,同“坐”。
長笛:指當時流行北方的羌笛。
擐:系,拴。
羈:馬籠頭。
逐:跟隨。
孟津河:指孟津處的黃河。孟津:在河南孟縣南。
郁:樹木茂密狀。
婆娑:盤旋舞動,此指楊柳隨風搖曳的樣子。
虜家兒:胡兒,古代漢族對北方少數民族之貶稱。
蹕跋:快馬飛奔時馬蹄擊地聲。
黃塵:指快馬奔跑時揚起的塵土。
別雄雌:分高低、決勝負。
《折楊柳歌辭》賞析
《折楊柳歌辭》,《樂府詩集》收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共五首,內容相貫,主要為征人臨行之際與其情人相互贈答之詞。折楊柳是古代送別的習俗,送者、行者常折柳以為留念。
第一首是寫“行客”告別親友遠行之際,“上馬”理當揮鞭啟程,可他卻“不捉鞭”,反而探身去折一枝楊柳。柳者,留也,在古代習俗中是作為惜別的象征。這一細節,正表現出其依依惜別的心情。而此時更傳來了悠悠長笛之聲,豈不更令人悵惘,別情難抑!詩前三句純用敘事代抒情,不明言離愁,而巧妙地用“柳枝”、“長笛”象征離情的事物意象作墊襯,逼出最后一句“愁殺”兩字。
第二首中,“愁不樂”點出與“郎”經常離別,故女子大發奇想,希望成為心上人的馬鞭,終日伴隨情郎身邊。詩蘊藉有致,頗帶南方吳聲西曲的柔情;但又頗有不同,“愿作郎馬鞭”的癡想就明顯帶有北方器物的特征。詩以剛健之筆抒溫婉之情,于爽健之中寓纏綿之情致。
第三首是寫放馬的情形。馬不戴羈,人扛馬鞍,人隨馬走,然后提出疑問“何見得馬騎”,怎么不見你騎馬呢。遠離故鄉前夕,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對未來充滿了迷惑與不解。
第四首詩寫征人遙望漫漫征程,對此行懷有隱憂。此詩應當注意兩點:(一)作者當是北方少數民族,或為鮮卑,或為其他,雖已難深究,但其顯然習慣于北方大漠生涯,來到中原沃土為時未久。故“遙望”之際,對“楊柳郁婆娑”之中原景物倍覺新鮮。“郁婆娑”三字十分傳神,令人想見垂柳成行、依依搖曳之美景。此種景物描寫,在北歌中極為罕見。(二)此詩當原用北族語言,經過漢譯。“虜家兒”者,即出諸漢人譯筆,北方民族斷不會用此貶詞自稱。至于詩中透露出其時南北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的信息,亦值得重視。
第五首詩是寫一場激烈的馬賽前的情景。賽馬場上,人強馬壯,躍躍欲試。作者不禁感嘆:健兒要獲勝,必須依靠駿馬;但快馬要顯示出其善奔,亦須依靠騎術高明的健兒。兩個“須”字,突出了人馬互相依賴的重要關系。“蹕跋黃塵”,動人心魄,展示出萬馬奔騰的壯闊景象。這是作者的揣想之辭,故云“然后”才能決一雌雄。詩有議論,有描寫,場景闊大,給人一種陽剛的美感。
《折楊柳歌辭》評論
第一首詩歌,寫的是男青年在等待自己的女情人。
第二首詩歌,緊扣第一首、寫男子終于等來了女情人。這首詩歌是女情人對男子的忠貞表白。
第三首詩歌,寫男子因為太思慕女情人、而老是忘記這、忘記那。可見,他的女情人一定很標志。
第四首詩歌,作者也略微表達了對漢族人民的不滿,“不理解漢族男人寫的詩歌、怎么去弄懂漢族文化?”
第五首詩歌,是以女情人的視角來寫的,意思是說:好男人需要好馬、好馬依賴好男人才出名。
【《折楊柳》賞析】相關文章:
折楊柳原文及賞析02-27
折楊柳原文及賞析02-22
《折楊柳》原文及翻譯賞析02-06
楊柳原文、賞析03-31
楊柳枝詞原文,翻譯,賞析08-14
楊柳枝/柳枝詞原文及賞析11-05
楊柳枝 / 柳枝詞原文及賞析06-26
訴衷情·東風楊柳欲青青賞析12-18
《菩薩蠻來時楊柳東橋路》賞析07-13
訴衷情·東風楊柳欲青青原文、賞析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