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地質災害預防應急預案

時間:2024-10-16 08:41:48 應急預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地質災害預防應急預案范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有時會突發一些難以預料的事件,為了降低事故造成的危害,常常要提前編制一份優秀的應急預案。應急預案應該怎么編制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質災害預防應急預案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地質災害預防應急預案范文

地質災害預防應急預案范文1

  一、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我縣地質環境條件、氣候條件、人類經濟活動情況,以及地質災害發生的規律和特點,綜合分析預測:20xx年我縣地質災害仍以河湖(水庫)災害即路橋堤壩水利工程地質災害為主,地質災害發生時間主要集中在汛期(一般在5一9月份,具體災害發生情況將受降雨量影響),主要地質災害發生地點為淮河干、支流沿岸,部分危險區段與歷年發生水害區段基本相同,災害類型以路橋堤壩邊坡失穩為主。其次是特殊巖土體災害、地質環境污染(地下水污染)以及由于不合理開采地下水形成降落漏斗,產生地面沉降等緩性地質災害,隨著城市發展和經濟活動的深入,此類災害的危害性也將隨之加大。各類礦山企業,尤其是采石場應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管理、規范操作,防患于未然,防止滑坡、地面塌陷和危巖崩坍災害的發生。

  二、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域、防范重點和防范期

  淮河以南重點防范區域是馬城鎮(大楊家、禹廟北官山),荊涂風景區上洪村,災害類型以山體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采空塌陷)、不穩定斜坡為主。淮河沿岸重點防范區域是淮河干流及支流水系堤壩,災害類型以滲漏、崩塌為主。

  地質災害的威脅對象為上述區域內重要交通干線以及行人、住戶、農田等。

  重點防范期為5一9月份。

  三、地質災害監測、預防責任

  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各有關鄉鎮政府要將本行政區域內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預防工作落實到具體單位和責任人并注明聯系方式。對工程建設等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工程建設單位將監測、預防責任落實到具體單位和責任人,當地政府要做好監督、檢查工作。

  四、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各鄉鎮要切實按照《20xx年度蚌埠市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要求,一是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主要負責同志對本行政區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分管負責同志具體負責。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認真做好有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二是要根據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實際需要,在年度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的地質災害防治專項經費,用于地質災害監測、預防、應急和治理工作。三要認真開展汛前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組織制定20xx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并抓好落實。要制定每個危險區(段)和隱患點的防治方案和應急預案。一旦發生地質災害或出現險情,相應啟動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成立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機構,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預案做好相應的搶險救災工作。四是加強宣傳培訓,完善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各鄉鎮、各有關部門要加大對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普及,提高群眾的'防災水平和自救能力。要加強地質災害監測人員的業務培訓,努力提高監測和預防的水平。要建立和完善縣、鄉、村三級群測群防體系,落實地質災害監測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

  五、突出重點,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開展地質災害巡查和督查工作。在重點防范期內,各有關部門、鄉鎮要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居民點、交通干線、旅游景區、重要工程等進行巡查,特別是對中小學校址要作為重點區域加強巡查,因地制宜,采取避讓或應急治理等有效措施。對于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及時劃定危險區,設置明顯的警示標志并予以公告。要將“地質災害防治明白卡”發放到每個受威脅的群眾手中,并組織防災常識宣傳普及,增強防災意識和救災能力。

地質災害預防應急預案范文2

  一、處置范圍

  (一)因自然地質災害及其外界原因導致的國省干道,農村道路阻斷的;

  (二)因地質災害引起的山體滑坡,泥石流,崩塌,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二、處置程序

  (一)省、市、鄉、村級公路發生阻斷事件,要立即處置,并同時報告公安局、交警隊協同、配合維護交通秩序,超出職責范圍的應當向市政府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部報告,請求市政府協調有關部門予以解決。

  (二)地質災害造成公路損毀、阻斷交通,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應立即報告市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部,并立即組織人員搶修公路,確保交通暢通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三)如地質災害造成山體滑坡、泥石流、崩塌,應立即報告市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部,同時組織機械設備進行搶險救援。

  (四)視突發事件現場情況,在采取其它措施難以保證公路運輸暢通時,交通管理部門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實行交通管制。

  三、處置原則

  (一)按照交通系統各單位職權范圍,指揮決策實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屬地處理的原則。

  (二)堅持疏散疏導相結合原則,省、市、鄉公路交通阻斷后,應組織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搶險維修,確保在短時間恢復通車,同時上報市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部。

  (三)協調配合,統一指揮的原則,交通安全暢通。

  (四)確保領導到位,組織有力的原則。市政府所屬各單位都要制定適合本單位實際的地質災害應急保障預案,成立應急保障領導小組,確定專門領導負責。

  四、組織機構

  為了更好地落實我市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工作,提高我市在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的反應速度和能力,特成立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工作領導小組(非常設機構)。

  (一)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在組長領導下,按照市地質災害應急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負責指揮有關部門及交通業務部門做好特別重大、較大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副組長及成員按照分工所管業務,負責相關類別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工作。

  (二)交通局應急領導小組的職責

  1、研究決定交通系統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工作的重大決策和指導意見;

  2、組織和指揮一般突發性事件的應對、處置工作,當突發事件為較大以上級別或超出本系統處置能力時,按程序報市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部;

  3、依據突發性地質災害總體預案,建立對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組織體系、預案管理體系、預測預警體系、應急救援體系、應急保障體系和善后處理體系;

  4、修定和完善《市交通局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檢查指導所屬單位預案的制定和修訂工作,并對預案進行評估和評價;

  5、組織所屬各單位職工培訓和指導工作,督促、檢查、指導所屬各單位組織實施的應急預案演練工作;

  6、負責全市緊急救援、避險、避突、自救、互救等應急常識與相關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工作;

  7、接收和辦理省、市主管部門及市領導對突發性地質災害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督促落實市領導和市防治指揮部的指示和指示精神,適時做好突發性地質災害,事發地的`信息溝通工作;

  8、承辦市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三)應急聯動機制

  交通局應急領導小組在市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按照“統一指揮、分級負責、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作戰、高效聯動”的要求和職責分工,切實做好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工作。

  五、交通運輸保障工作

  (一)建立交通運輸動態數據庫,掌握市交通網絡分布和等級水平,使用狀況及運輸車輛的保有量,分布等情況;

  (二)干線公路收費站開辟處置突發性地質災害事件綠色通道,對執行處置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各類車輛免費通行,保證應急交通運輸優先安排、優先調度、優先通行;

  (三)運管站、公路站行政管理股,要加強巡邏檢查,維護公路運輸秩序,道路安全暢通。對經常發生泥石流、山體滑坡、崩塌區域設置警示、警告標志;

  (四)突發地質災害后,可按政府指令征用各種車輛和船舶,用以處置突發事件。

  六、確定重點,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做好監測,預警和治理工作

  (一)落實地質災害隱患地的動態監測。提高群防群測意識,層層簽定責任書,建立和完善群眾結合和群防群測的預報體系;

  (二)繼續落實“防災避險明白卡”制度,發放“防災避險明白卡”到群眾手中,使其在災害發生前能及時得知預警和知道災害發生時的撤離路線;

  (三)嚴格執行“汛期災害天氣預報制度”、“汛期值班制度”、“險情巡查制度”和“災情速報制度”,如遇突發性地質災害能立即組織人員奔赴現場進行處理,同時能按“地質災害速報制度”要求,及時上報上級部門;

  (四)堅持易發區,危險區公告制。繼續在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地段設置警示牌、公告牌,簡要說明警示、公告事項。

地質災害預防應急預案范文3

  一、全市地質災害現狀

  根據20xx年完成的《x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統計,我市有地質災害點41處。其類型可分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三類。滑坡是本市最主要的地質災害,共24處(包括潛在滑坡5處),占58.54%;其次是崩塌,共13處(包括潛在崩塌2處),占31.7%;泥石流4處(包括潛在泥石流2處),占9.76%。

  我市地質災害點大多分布在低山丘陵區,20xx年共發現災害點26處(其中6月份18處),占全市災害點總數的63.41%。我市地質災害點具條帶狀分布特征,北部一線主要分布在x鎮、x街道、x鎮、x鎮、x鄉、x鎮,共有災害點32處,占總數的78.05%。尤以x鎮和x鄉最為發育。總體沿北部邊界,由南東向轉北東向展布。

  東南部一線主要分布在x鄉—x鎮x—x—x一帶,呈北東向展布,共有7個災害點,占17.07%。

  20xx年我市增加災害點1個,諸葛鎮周村采空區地面塌陷,受威脅農戶19戶78人,威脅資產95萬元,危害程度屬較大級,目前穩定性差。20xx年3月18日,諸葛鎮長樂村垷山發現滑坡長150米、寬度60厘米、滑動臺階高差40厘米、滑坡體積達80萬立方米的地質災害隱患一處。

  二、20xx年我市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據氣象部門對我市今年汛期天氣趨勢預測,3~5月份總降水量接近常年略偏多,有強對流和階段性低溫連陰雨天氣,屬降水集中期;6~8月份總降水量接近常年略偏少,但有降水集中期,9月份比常年略偏多,汛期氣候變化異常,有降雨量多、臺風頻繁的特點。預測今年地質災害多發時段主要集中在4月至9月。梅汛期由于長期降雨,松散的土層含水處于飽和狀態,極易引發風化殘坡積層土質滑坡。農村削坡建房形成的高陡邊坡(大都未采取護坡和排水措施)以及縣、鄉公路和部分通村道路(挖方路基段大都未采取護坡措施)是滑坡易發區;公路邊坡、露天采場等處易引發巖質崩滑;持續強降雨引發的洪水可能誘發泥石流的發生。

  三、今年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根據《x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要求,x鎮x潛在崩塌、x橋村x潛在滑坡、x街道x潛在滑坡、x鎮x滑坡、x鄉x、x村潛在泥石流、x鄉x—x等7處地質災害點被列為今年的防治重點。

  另外,要以人為本,對危害程度雖然為一般級(威脅人口在10人以下,受威脅資產小于100萬),但穩定性較差的`地質災害點加強巡查。在汛期雨季期間,落實監測人和監測措施,加強監測,發現有異常情況立即報告,如有人員受到威脅的,參照重點隱患點的要求落實防災措施,并編制應急預案。

  四、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一)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的宣傳工作。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執行國務院394號令《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利用多種形式,多渠道、多層次宣傳《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地質災害有關科普知識,加強典型事件的教育,提高廣大群眾尤其是隱患區群眾的抗災救災意識。

  (二)全面貫徹實施《x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規劃》是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各鎮鄉、街道及建設、水利、交通、國土等部門要進一步完善各自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組織機構,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規劃》的要求,認真總結經驗,對上述重點隱患點制定具體的治理或避讓搬遷計劃,做好本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并報市府辦及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備案。

  各鎮鄉、街道要加快受災戶的搬遷避讓工作,已落實建房用地的,要加快施工進度,力爭汛期前搬入新居;尚未落實搬遷用地的由市國土資源局盡快解決;市國土資源局加強與上級部門的溝通,千方百計解決x村的搬遷用地,以便盡早對x鄉山口村潛在泥石流進行搬遷避讓和全面整治。

  市國土資源局應依法加大對違反《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x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案件的查處力度,切實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

  (三)認真做好監測預報工作。對今年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點,各有關鎮鄉、街道及相關部門,要及時組織開展調查,編制本區域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及應急預案。防治方案內容包括:主要災害點的分布、威脅對象、范圍、監測、預防責任人以及防治措施;應急預案內容包括:應急機構、搶險救援人員和應急的各項準備、預警信號、應急通訊保障以及人員財產撤離、路線轉移、醫療救治等應急行動方案。其余地質災害點,各鎮鄉、街道、相關部門也要注意監測,落實監測責任人,及時收集情況,做好預報工作。

  (四)嚴格執行汛期值班、災情速報制度。在汛期,各鎮鄉、街道和交通、水利、建設、國土等相關部門要堅持值班制度,保證24小時不間斷通訊聯絡;一旦出現災情,要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組織防災救災工作,并同時按災情速報制度向上級報告。

  (五)做好應急救災搶險工作。出現地質災害臨災險情或發生地質災害時,市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必須立即派人員趕赴現場,組織應急調查,并啟動相應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組織實施各項搶險救災工作。各有關部門應當按照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分工,做好相應的應急工作。

  (六)做好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市國土資源局要與氣象局合作,積極開展、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對所轄區內的地質災害可能發生的時間、地點、成災范圍和影響程度作出預報,并在電視天氣預報欄目中播放,使政府有關部門更有針對性地部署防災工作。各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要注意收看地質災害氣象預報,根據預報內容,及時組織做好重點隱患點村民的避讓工作,同時,要警惕雨后發生滑坡的可能性。

地質災害預防應急預案范文4

  近年來,我市自然災害頻繁加劇發生。預測分析20xx年全市總降水量較常年略偏少,年平均氣溫較常年略偏高,局部地區發生旱澇災害、地質災害、農林作物病蟲害、森林火險等災害的概率較大。為最大限度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現就20xx年防災救災減災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強應急預案體系建設

  (一)修訂完善應急預案。結合近年來自然災害發生的規律和特點,修訂完善防汛抗旱、地質災害防救、森林防火、植物病蟲害防治、地震救助等防災救災應急預案,對響應等級、職責分工、組織指揮、力量部署、處置程序、人員救助和物資保障等作出具體規定和明確要求,健全完善相互銜接、完整配套、科學規范的應急預案體系。

  (二)開展應急預案演練。抓好自然災害各類應急預案的實戰演練,對總體應急預案、專項預案和有關保障預案要加強組織實施,定期組織專業、非專業和綜合性的臨災應急演習演練。專業救援人員要熟悉應急處置程序和技能,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和社會群眾要掌握自救和互救技能,增強應急預案的操作性和實戰性。

  二、加強監測預警體系建設

  (三)堅持“六長”會商制度。建立“六長”會商制度,及時研究分析災害趨勢,研究落實防災救災減災措施。重大災害性天氣發生后,氣象、水文、國土、水利、農業等部門要加強經常性會商工作,切實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和主動性。

  (四)加強監測預警。建立和完善各類監測體系,實行專業監測與群眾監測、現代監測手段與傳統監測手段相結合,對預報的重大災害信息要及時向社會和有關部門、單位預警信息。氣象、水文、防汛部門要嚴密監視天氣和雨情、水情、旱情發展變化,國土資源部門要切實加強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監測巡查,林業、農業部門要加強森林火情、農(林)有害生物災情的.監測預報工作,防汛部門要加強對重點堤段、病險水庫、重點水利工程的監測預報工作。

  (五)搞好災情評估。建立和完善災害評估體系,認真搞好自然災害的災后調查研究和評估工作,從災前、災中、災后的防災救災中查找問題和不足,總結經驗教訓,為更好地指導抗災救災工作和修訂完善應急預案提供科學依據,制定落實科學、合理、實用的防災救災減災應對措施和辦法。

  三、加強應急救災體系建設

  (六)規范救災應急管理。按照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工作的總體要求,堅持條塊結合、屬地管理的原則,健全信息報告體系、應急響應體系、科學決策體系、防災救災體系和恢復重建體系。重點抓好應急組織指揮體系建設,規范災害信息報告和救災指令程序。加強應急管理工作機構建設,健全市、縣(市、區)、鄉(鎮)政府三級災害應急機制和應急管理體制,進一步明確災害應急響應、處置等管理職責,強化縣(市、區)、鄉(鎮)政府先期應急處置的主體責任。

  (七)建立應急聯動機制。充分調動各種社會資源,把政府管理與全民參與有機結合起來,建立以政府為主導、部門協同配合、社會各方參與、軍民結合的救災工作應急聯動機制。落實汛期、節假日24小時值班制度,及時收集、傳遞和處理災害信息。加強救災工作統籌協調和綜合管理,提高部門協同作戰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抓好搶險救災應急隊伍和志愿者隊伍建設,落實搶險救災專用裝備、物資和器材儲備。建立駐達部隊、武警、預備役民兵參加搶險救援聯系協調機制以及110、119、120等應急力量的協調聯系機制,充分發揮紅十字會、慈善會、志愿者隊伍和群團組織在抗災救災工作中的積極作用。

  (八)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扎實抓好防汛搶險、抗旱服務、地質災害搶險、森林防火、防雹增雨、有害生物防治、民政救助以及市政、交通、衛生、公安、通信等應急救援專業隊伍、非專業隊伍建設。加強應急救援專用器械、物資、防護用品等裝備建設,充分發揮駐達部隊、武警、預備役民兵在應急搶險中的主力軍和突擊隊作用。

  四、加強災后重建體系建設

  (九)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切實解決好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問題,及時提供食品、飲用水、衣被、帳篷、藥品等必備救災物資,保證受災群眾“五有”、“兩不”。立足于防大疫、抗大疫,抓好災后防疫防病工作,確保災后無疫病發生。抓好救濟救助、司法救助、心理援助、保險理賠等后期處置工作。加強災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趁火打劫等違法犯罪行為,確保災區人心安定,社會穩定。

  (十)抓好災后恢復重建。加強對重建房屋設計、施工方面的指導,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合理選址,提高建房質量和抗災能力。積極組織調撥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派出農技人員指導受災群眾抓緊補種改種適季的農作物,努力提高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產量。通過減免稅收、提供小額貸款和生產性救災補助政策,鼓勵、支持受災群眾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抓緊恢復工礦商貿企業生產,確保災后生產恢復和市場供應。

  五、加強減災保障體系建設

  (十一)加強組織領導。全面落實抗災救災工作主體責任,嚴格執行行政首長負責制,主要負責同志要親自抓,分管領導要集中精力抓。要把抗災救災工作責任制落實到鄉(鎮)、村、組和企業等基層單位,確保救災工作責任制層層落實到崗位、到人頭。災害發生后,鄉(鎮)、村級組織要在第一時間組織群眾快速疏散和安全撤離,嚴防次生、衍生災害發生,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十二)深化減災管理宣傳。加強災害應急知識宣傳培訓,大力開展防災減災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活動。切實做好中小學生、公務員、企事業單位和志愿者防災減災教育培訓工作。廣播、電視、報刊、政府門戶網站等新聞媒體要開辟專欄(版),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各種自然災害發生、避讓以及自救等知識(常識),提高社會各界應對自然災害的應急處置能力。

  (十三)嚴格災情信息報送。嚴格按照《x市突發事件信息報告和應急處置工作規定》(達市委辦發〔20xx〕67號)關于突發事件報告的內容、范圍、程序和時限等要求,認真做好災情信息報送工作,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規范災害信息報告和救災指令程序,重大、特別重大災害信息必須在規定時限內向市委、市政府和市政府救災辦、應急辦報送災情信息,原則上不得越級報告。各縣(市、區)要在鄉(鎮)、村、組建立自然災害信息專(兼)職聯絡員,確保災害發生后,災情信息能夠在第一時間及時傳遞。

地質災害預防應急預案范文5

  為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防災工作,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確保校舍和師生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xx市教育系統20xx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xx縣教育局20xx年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及相關法律法規,結合我鎮教育實際,制訂本預案。

  一、適用范圍

  1、本預案適用于全鎮所有中小學校(幼兒園)發生的地質災害臨災應急和災害應急的緊急防災、搶險救災工作。

  2、地質災害應急分為臨災應急和災害應急兩類:

  臨災應急是指出現地質災害臨災險情(指出現地質災害前兆,短期內可能發生災害的危急狀態)后即進入臨災應急期而采取的緊急防災避險行動;災害應急是指發生地質災害后,即進入災害應急期,所采取的緊急搶險救災和防止災情進一步擴大的行動稱為災害應急。

  3、本預案所稱突發性地質災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二、工作原則

  1、地質災害應急實行統一管理,分級負責。

  2、緊急防災、搶險救災工作在上級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機構的指導下開展工作。

  三、組織機構

  1、中心學校成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唐付濤: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總指揮長

  常明學:

  負責現場組織、醫療救護、后勤物資保障與食品監督

  袁懷新:負責現場組織、搶險與救護

  涂家軍:

  負責綜合協調,信息傳遞、聯絡

  張義樹:

  負責非常時期學校對學生的管理,調整上學、放學時間

  師利濤:

  負責宣傳報道、協調媒體和輿情管控

  田曉麗:

  協助負責后勤物資保障與臨時食宿安排

  各學校(幼兒園)校

  (園)

  長:學校總指揮

  2、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袁懷新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聯系電話:13635702195

  四、機構職責

  1、根據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統一指揮和組織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工作;執行上級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下達的其它地質災害防災救災任務。

  2、督促、檢查各學校地質災害應急準備工作,組織地質災害災情和險情的調查和評估,預測災害發展趨勢和潛在的威脅,提出應急防范的對策和措施。

  3、負責實施、協調并督促、檢查各項應急工作;負責信息、聯絡、接待等日常工作。協同上級有關部門維護受災學校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負責救災物資和災區師生、財產和學校的安全,保證搶險救災工作順利進行。

  學校主要職責:

  各班主任、科任老師及有關部門,在校防災領導小組的統一指揮、協調下,各司其職,通力合作,做好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工作;并根據處置工作需要,認真配合上級做好地質災害防治應急處置的有關工作。

  1、班主任、科任老師:負責及時組織、協調救災工作;安定學生情緒,協助調運救災物資、設置避險場所,組織轉移、安置和救濟受災學生;核定和報告災情,及時向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報告學生救助和安置情況。

  2、辦公室:負責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預警體系、值班制度和災情速報制度;發布地質災害預警信息;負責協調有關職能部門維護災區社會治安,參與搶險救災,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防止因地質災害引發的群體性治安事件,做好進出道路交通疏導工作。

  3、宣傳組:負責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宣傳報道的協調工作。

  4、后勤保障組:負責有關救災物資的'及時組織、協調和調配,組織、協調救災物資的調撥和供應。

  五、處置措施

  (一)應急準備

  當出現地質災害臨災險情,中心學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應迅速上報并組織人員趕赴現場,調查、核實險情,提出應急搶險措施,并根據實際情況啟動臨災應急預案。同時,應立即召開緊急會議進行險情會商、研究部署搶險避災各項工作。

  (二)開展搶險避災工作

  1、根據災害成因、類型、規模、影響范圍和發展趨勢,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設置危險區警示標志;確定預警信號和撤離路線;組織危險區師生和重要財

  產撤離,情況危險時,強制組織避災疏散。

  2、對災害隱患進行動態監測、分析,預測其發展趨勢,根據險情變化及時提出應急對策,并做好災害突發時的報警工作。

  3、組織力量實施必要的應急避險工程,減緩和阻止災害險情發展。

  4、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險情和搶險避災情況,以取得指導和支援。

  5、一旦災害險情得到有效控制,根據情況宣布結束臨災應急期,確定撤消或繼續保留危險區事宜,提出下一步防災、搬遷避讓或治理方案措施。

  (三)災情應急

  1、發生地質災害后,地質災害搶險救災相關人員應立即趕赴現場調查,核實災情,指導有關人員采取有效應急措施,防止災情擴大,并立即召開緊急會議,進行災情會商,啟動災害應急預案,部署搶險救災各項工作。

  2、學校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各應急工作組根據中心學校領導小組的指令及職責分工高效有序地組織搶險救災工作,組織開展自救、互救,并采取緊急避讓和搶險救災措施。

  3、一旦地質災害災情、險情已經消除或得到有效控制,領導小組應根據實際情況宣布結束災害應急,確定撤消或保留搶險地質災害危險區,提出下一步防災,搬遷避讓或工程治理措施。

  六、報告制度

  地質災害防治期間,實行“每日一報”制,遵循逐級上報原則。

  1、發生地質災害后,各校防范應急工作小組立即開展災情調查工作,并向學校防災領導小組報告。

  2、學校防災領導小組及時向中心學校防災領導小組報告,中心學校防災領導小組再向教育局防災領導小組和鎮政府報告。

  3、中心學校領導小組負責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災情及防治工作的情況。

  4、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后,相關學校要將處置工作情況書面報告中心學校領導小組,中心學校再將處置情況書面報告教育局領導小組。

【地質災害預防應急預案】相關文章:

預防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通用5篇)10-30

地質災害應急預案02-14

地質災害應急預案07-28

【薦】地質災害應急預案04-02

關于地質災害應急預案03-25

【推薦】地質災害應急預案03-25

【熱】地質災害應急預案04-05

有關地質災害的應急預案07-19

防地質災害的應急預案10-28

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01-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银川市| 宁城县| 邵阳县| 烟台市| 曲沃县| 金塔县| 巴林右旗| 称多县| 华亭县| 福清市| 汶上县| 西林县| 长海县| 大连市| 肃宁县| 中宁县| 女性| 大埔区| 嘉义市| 疏勒县| 呼和浩特市| 衡南县| 进贤县| 太湖县| 弥渡县| 鄯善县| 尚志市| 罗田县| 陕西省| 自贡市| 盐池县| 额敏县| 奈曼旗| 湄潭县| 重庆市| 辉县市| 上思县| 弥勒县| 尼勒克县| 宁陕县| 库尔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