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山月》賞析
《關山月》賞析1
本詩題為“關山月”。關山者,關隘山嶺也。它是邊塞詩的常用意象,所以看到這兩個字,就可以推斷本詩為邊塞詩。邊塞詩無非是表達建功立業的希望,保家衛國的決心,身處邊關的愁苦,對家鄉親人的思念等。本詩既是邊塞詩,自然也不例外。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關山月
徐陵
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
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
星旗①映②疏勒,③云陣上祁連。
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
【注釋】①星旗:星名。 ②疏勒:西域國名,也是其王城。 ③云陣:軍隊。
1、詩歌表現了“客子”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概括。(5分)
2、詩歌前兩聯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簡要說明。(6分)
3、有人說,此詩的三四句委婉別致,尤為動人,請簡析這兩句在表達上有什么特別之處。
4、“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聯系全詩,說說詩人的追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
1.①思念家鄉親人。(3分)②厭倦戰爭,渴望回家團聚。(2分)
2.虛實結合。關山客子思念家鄉是實寫,思婦夜間未眠當窗遠眺丈夫是虛寫。【或答想象,客子身處邊塞想象妻子深夜不眠的情景;或從對方寫起(襯托),用家中思婦的不眠襯托軍中客子的思鄉,均可得分。】手法3分,說明3分。
3、詩的前六句主要是詩人以第一人稱敘述和追想,三四句的意思是說,離人惆悵之時,思婦應該也守候在窗邊難以成眠吧。詩人從親臨者的角度以己度人來表達痛苦與無奈之情,尤為動人。
4、詩人述說“客子”之憶和“思婦”之思,敘寫戰爭的進程,重在表現戰爭的漫長和造成的深沉痛苦,思鄉與無奈之情明顯,表達了反對戰爭、期待和平的強烈情感。
翻譯:
在遙遠的邊塞,正是三五之月,我這個客居在外的征人想起了我的家鄉。在遙遠的秦川故里,滿腹心事的妻子肯定也沒有入睡,她登上高樓,倚著窗兒, 正在眺望中天寒月,思念著遠在邊關的親人。星辰映照在遙遠的西域,云陣積聚在高高的祁連山上。目前的戰爭氣氛還是很濃厚,不知道我還要從軍多久?
賞析:
關山月”是樂府《橫吹曲》題,本篇寫關山客子的室家之思。開頭兩句點出詩題,以一個“憶”字逗出無盡情思。三四句寫所“憶”情景。客子設想,在遙遠的秦川故里,滿腹心事的妻子肯定也沒有入睡,她登上高樓,倚著窗兒,正在眺望中天寒月,思念著遠在邊關的親人。設想的真切,表現出思念的殷切。接下去寫邊關景象,這一帶地區兵象頻現、戰云密布,客子不由發出深長的嘆息:“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一個“復”字傾泄出無盡怨情。這首詩構思巧妙。中天明月,光照四海,而仰望“三五月”的邊關征人和秦川思婦卻遠隔山水;月可望而人不可見,只好“寄情千里光”。
首句“關山三五月”,點明了時間、地點。三五,指的是陰歷十五。地點是邊關,“關山”一詞告訴我們,這是戰云密布的邊塞,暗示這可能是戰爭時期。全句意思是,十五的`月兒分外明亮,照耀著萬里關山。次句“客子”,就是征人。秦川,泛指今天的陜西、甘肅秦嶺以北的平原地帶。此處當指征人的家鄉。句中的“憶”字,顯示了詩歌的主旨:思鄉思親。它起了引領全詩的作用,后面的各句都是圍繞這個字展開。
頷聯承上句的“憶”,具體展現思鄉之情。這里運用想象,刻畫了思婦在高樓上夜不成眠、憑窗遠眺的形象。后句的一個“應”字,證明這是征人的猜想。征人猜想親人正在想自己,這本身就是對親人的思念。這種想象往往有一箭雙雕的作用,它一方面寫出了思婦思征人,另一方面寫出了征人思思婦,這樣就把感化作了強化。如果說首聯的“客子憶秦川”是實寫,則頷聯就是虛寫。前后兩聯虛實結束,同樣起到的強化感情的作用。
頸聯中的星旗,不是旗幟,而是星宿。所謂星旗映疏勒,意思是星星映照著疏勒之地。云陣指軍隊,所謂云陣上祁連,意思是說軍隊開進了祁連山。這兩句景物描寫,突出了戰事的緊張,它們既可以說是征人(也即客子)抬眼看到的實景,也可以說是思女在窗前想象出來的虛景。從征人方面說,戰前對家人的思念,往往比平時更加強烈,因為很可能一去不復返。從思婦方面說,它突出了家人對征人的擔心:戰爭要爆發了,千萬要保重,一定要活著回來。
尾聯的“如此”,是對頸聯內容的總結,雖然沒有說形勢多么嚴峻,但這一信息已經頸聯中畢露無遺。從軍復幾年?既可以說是發問,又可以說是感嘆,它說明征人征戰已久,離家日長。這一問,這一感嘆,透露出征人和思婦對戰事的不滿,對團聚的渴望。
《關山月》賞析2
陸游《關山月》原文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
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陸游《關山月》注釋
1、和戎:原意是與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實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宋孝宗隆興元年(63年)下詔與金人第二次議和,至作者作此詩時,歷時為十五年。
2、邊:邊防,邊境。
3、沉沉:形容門房庭院深邃。按:擊節拍。
4、肥死:馬棚里的馬不用,漸漸死去。弓斷弦:弓很久不用,繃的弦都斷了。
5、刁斗:軍用銅鍋,可以做飯,也可用來打更。
6、笛里:指以笛吹奏的曲調聲。
7、沙頭:邊塞沙漠之地。征人:出征戍守邊塞的戰士。
8、逆胡傳子孫:指金人長期占領中原。金自太宗完顏晟進占中原,至此時已有四世,故云傳子孫。又可理解為南宋當今君臣不思恢復。將它留給后代去處理。
9、恢復:恢復中原故土。
陸游《關山月》翻譯
與金人議和的詔書已經下了十五年,將軍不作戰白白地來到邊疆。深廣、壯麗的貴族府里按著節拍演歌舞,馬棚里的肥馬默默死去、弓弦朽斷。守望崗樓上報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歲參軍到如今已經白了發。從笛聲里誰人知道壯士的心思。月亮白白地照射著出征將士的骨頭。中原一帶的戰爭古代也聽說有,但哪有異族統治者能在中原傳子傳孫?淪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復國,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眾在流淚!
陸游《關山月》賞析
《關山月》是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的一首七言律詩,詩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國難的態度,表現了愛國將士報國無門的苦悶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復的愿望,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渴望統一的愛國情懷。全詩十二句,每四句一轉韻,表達一層意思,分別寫將軍權貴、戍邊戰士和中原百姓。詩人構思非常巧妙,以月夜統攝全篇,將三個場景融成一個整體,構成一幅關山月夜的全景圖。詩人還選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門、廄馬、斷弓、白發、征人骨、遺民淚等,表現了詩人鮮明的愛憎感情。
《關山月》詩不僅有著深刻的思想,而且有充沛的感情,豐滿的形象,生動的描寫。具體說來,概括性強,抒情性強,語言精練自然,圓轉流暢,是此詩的特點。同時也可以說是陸游在藝術上的共同特點。《關山月》詩的風格是沉郁、蒼茫、悲涼、激越的。
同一時間段不同階層人物的生活情景和態度的對比、同一環境里的不同情景的對比、同一類人物的生死對比、同一地域的古今對比等等,一個個特寫鏡頭相繼呈現于讀者的視野中。三個場景之間,每個場景內部,對比之中又包孕著對比,層層套疊、交相映照,展現了極為深廣的社會生活圖景,揭示了當時表面上一汪平靜的死水里尖銳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極富概括性。
然而,這些情景并非是割裂的,而是包含了高度的統一性。一方面,三個大的場景緊扣一個“月”字來寫:朦朧的月光照著戍邊戰士的白發、橫笛,照著沙頭的白骨,照著遺民的淚痕,也照著朱門的歌舞、肥死的廄馬、霉斷的弓弦;月色中,有將軍的按歌擊拍聲,有扣人心弦的刁斗聲,更有哀怨幽咽的橫笛聲和哭泣聲,從而使三個畫面在時間上保持了完整統一性。另一方面,上述諸種對比鮮明的場景是受詩歌開頭的“和戎詔下”的統領,形成層層相因的邏輯聯系。可以說,正是這種層層套疊的對比示現修辭的運用,使得這首詩所描繪的深廣社會生活構成了一幅幅沉郁悲壯的時代畫卷。
從接受心理的角度來說,這兩種修辭文本的套疊運用,通過多個意象的組合對接,從多個角度反復刺激接受者的`視聽感官,連續引發讀者的不“隨意注意”,從而達成作者和讀者的情感共鳴,使詩歌的寓意得到了強化。戍邊戰士的報國無門之怨、中原遺民的復國愿望落空之憾,詩人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對入侵者的切膚痛恨、對投降妥協派的抨擊憤慨等思想感情,都包含在這重重疊疊、對比鮮明的意象群中了。
對比示現的修辭模式在陸游的詩歌中運用較為普遍,但在《關山月》短短的十二句七言詩里面,竟描繪了如此多的對比鮮明的情景,語言極為簡練概括而內涵卻又十分豐富深廣。其構思之精妙,在陸游的詩歌中,乃至在中國古典詩詞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
《關山月》賞析3
關山月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古詩簡介
“關山月”是樂府舊題。《樂府古題要解》:“‘關山月’,傷離別也。”李白的這首詩,在內容上繼承了古樂府,但又有極大的提高。
這首詩在內容上仍繼承古樂府,但詩人筆力渾宏,又有很大的提高。詩的開頭四句,主要寫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從而表現出征人懷鄉的情緒。中間四句,具體寫到戰爭的景象,戰場悲慘殘酷。后四句寫征人望邊地而思念家鄉,進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樓嘆息不止。
翻譯/譯文
巍巍天山,蒼茫云海,一輪明月傾瀉銀光一片。浩蕩長風,掠過幾萬里關山,來到戍邊將士駐守的邊關。漢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戰匈奴,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這些歷代征戰之地,很少看見有人慶幸生還。戍邊兵士仰望邊城,思歸家鄉愁眉苦顏。當此皓月之夜,高樓上望月懷夫的妻子,同樣也在頻頻哀嘆,遠方的親人啊,你幾時能卸甲洗塵歸來。
注釋
⑴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東有白登山。漢高祖劉邦曾親率大軍與匈奴交戰,被圍困七日。古樂府詩題,多抒離別哀傷之情。
⑵天山:甘肅祁連山。因漢時匈奴稱”天“為”祁連“,所以祁連山也叫做天山。
⑶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⑷白登:指漢高祖劉邦與匈奴交戰,在白登山被困之事。胡:此指吐蕃。窺:有所企圖。
⑸戍客:駐守邊疆的戰士。
⑹高樓:古詩中多以高樓指閨閣,這里指戍邊兵士的妻子。
賞析/鑒賞
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后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
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著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地遼闊地邊塞圖景,我們在一般文學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東海”或“月出東山”一類描寫,而天山在我國西部,似乎應該是月落地地方,何以說“明月出天山”呢?原來這是就征人角度說地。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地是明月從天山升起地景象。天山雖然不靠海,但橫亙在山上地云海則是有地。詩人把似乎是在人們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見地云月蒼茫地景象,與雄渾磅礴地天山組合到一起,顯得新鮮而壯觀。這樣地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地詩人面前,也許難乎為繼,但李白有地是筆力。接下去“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范圍比前兩句更為廣闊。宋代地楊齊賢,好像唯恐“幾萬里”出問題,說是:“天山至玉門關不為太遠,而曰幾萬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為度也。”用想象中地明月與玉門關地距離來解釋“幾萬里”,看起來似乎穩妥了,但李白是講“長風”之長,并未說到明月與地球地距離。其實,這兩句仍然是從征戍者角度而言地,士卒們身在西北邊疆,月光下佇立遙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而來。如果聯系李白《子夜吳歌》中“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來進行理解,詩地意蘊就更清楚了。這樣,連同上面地描寫,便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為特征,構成一幅萬里邊塞圖。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寫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設身處地體會這是征人東望所見,那種懷念鄉土地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這是在前四句廣闊的邊塞自然圖景上,迭印出征戰的景象。下,指出兵。漢高祖劉邦領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這種歷代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從來出征的戰士,幾乎見不到有人生還故鄉。這四句在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描寫的對象由邊塞過渡到戰爭,由戰爭過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戰士們望著邊地的景象,思念家鄉,臉上多現出愁苦的顏色,他們推想自家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嘆息之聲當是不會停止的。“望邊色”三個字在李白筆下似乎只是漫不經心地寫出,但卻把以上那幅萬里邊塞圖和征戰的景象,跟“戍客”緊緊連系起來了。所見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廣闊而渺遠。戰士們想象中的高樓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息,在那樣一個廣闊背景的襯托下,也就顯得格外深沉了。
詩人放眼于古來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沖突,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征人及其家屬所帶來的痛苦,但對戰爭并沒有作單純的譴責或歌頌,詩人象是沉思著一代代人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價!在這樣的矛盾面前,詩人,征人,乃至讀者,很容易激起一種渴望。這種渴望,詩中沒有直接說出,但類似“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戰城南》)的想法,是讀者在讀這篇作品時很容易產生的。
離人思婦之情,在一般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和過于愁苦,與之相應,境界也往往狹窄。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的萬里邊塞圖景來引發這種感情。這只有胸襟如李白這樣浩渺的人,才會如此下筆。明代胡應麟評論說:“渾雄之中,多少閑雅。”如果把“閑雅”理解為不局促于一時一事,是帶著一種更為廣遠、沉靜的思索,那么,他的評語是很恰當的。用廣闊的空間和時間做背景,并在這樣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鄉離別之情融合進去,從而展開更深遠的意境,這是其他一些詩人所難以企及的。
《關山月》賞析4
原文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
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翻譯
與金人議和的詔書已經下了十五年,將軍不作戰白白地來到邊疆。
深廣、壯麗的貴族府里按著節拍演歌舞,馬棚里的肥馬默默死去、弓弦朽斷。
守望崗樓上報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歲參軍到如今已經白了發。
從笛聲里誰人知道壯士的心思。月亮白白地照射著出征將士的骨頭。
中原一帶的戰爭古代也聽說有,但哪有異族統治者能在中原傳子傳孫?
淪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復國,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眾在流淚!
注釋
和戎:原意是與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實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下詔與金人第二次議和,至作者作此詩時,歷時為十五年。
邊:邊防,邊境。
“朱門”句:紅漆大門,借指豪門貴族。
沉沉:形容門房庭院深邃。
按:擊節拍。廄(iù):馬棚。
肥死:馬棚里的馬不用,漸漸死去。
弓斷弦:弓很久不用,繃的弦都斷了。
“戍樓”句:邊界上用以守望的崗樓。
刁斗:軍用銅鍋,可以做飯,也可用來打更。
笛里:指以笛吹奏的曲調聲。
沙頭:邊塞沙漠之地。
征人:出征戍守邊塞的戰士。
逆胡傳子孫:指金人長期占領中原。金自太宗完顏晟進占中原,至此時已有四世,故云傳子孫。
“遺民”句:指金國占領下的中原百姓。
恢復:恢復中原故土。
鑒賞
《關山月》充分地體現了陸游愛國主義詩歌的基本內容和精神實質,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比較完美的作品。飽含詩人憂國愛民的思想,感情沉痛悲憤,讀來使人淚下。這種感人肺腑的巨大力量,除了來自其偉大的愛國情懷,還在于其高超的藝術手法,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構建了多重套疊的對比示現修辭文本。
從宏觀結構上看,全詩共十二句,每四句一轉韻。相應的在內容上也分為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分別選取同一月夜下三種人物的不同境遇和態度,作為全詩的結構框架。一邊是豪門貴宅中的文武官員,鶯歌燕舞,不思復國;一邊是戍邊戰士,百無聊賴,報國無門;一邊是中原遺民,忍辱含詬,淚眼模糊,盼望統一。這三個場景構成了三幅對比鮮明的圖畫,揭露和抨擊了當權者只顧縱情聲色,偷得一己安寧而置兵民痛苦于云外的腐敗投降政治。
第一段: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詩人先以“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總領全詩,與下文的諸種場景形成直接的因果關系。詩的開始“和戎”句謂本應只是暫時權宜之計的和戎,卻一忽而過十五年,有批評之意;將軍能戰而不戰,“空”字質疑的語氣很重。繼以“朱門沉沉按歌舞”和“廄馬肥死弓斷弦”這兩個典型情景為著眼點,進行對比。一邊是深宅大院里歌舞升平;一邊是馬棚里戰馬肥死,武庫中弓弦霉斷。“朱門”句指朝廷的權臣、重臣已經忘懷了國土淪陷的現狀,“沉沉”用得很好,好像沉醉得很深,“按”字很好地寫出重臣不以國家為重,唯知作樂的情形。“廄馬”句寫英雄無用武之地寫得很沉痛。這種對比揭示了統治者終日醉生夢死,荒誕腐化,導致邊防武備一片荒廢的現狀。這說明他們早已忘卻國恥。我們完全可以體味到:日日不忘抗金復國的偉大詩人陸游,面對統治者的茍安思想和腐朽生活,強烈的憤慨之情如萬丈烈火,噴涌而出。
這因為南宋統治集團只顧自己的安樂,而不惜出賣國家、民族的利益。 “朱門”一句一針見血地揭露了他們妥協、投降的實質,在大敵當前,國土淪喪,民族危亡之際,統治者卻是一味追求燈紅酒綠,爭歌逐舞的享樂生活。他們貪生怕死,向敵人屈膝投降,采取不抵抗政策,下什么自欺其人的“和戎詔”,致使那些養來抗敵的戰馬,用來殺敵的弓箭,死的死,斷的斷,而且馬是肥死,弓是朽斷。這是多么慘痛的現實呀!“廄馬肥死弓斷弦”是對“將軍不戰空臨邊”的補充,這兩句都與和戎下詔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第二段: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
在這和戎詔下的十五年中,邊關沒有了流汗掉肉的辛苦操練,沒有驚心動魄的流血戰事,一切歸于風平浪靜,相安無事。在這里,詩人把比較的著眼點聚焦于尚存者和死難者的命運和價值。對于尚存者來說,由于有最高統治者的“和戎詔”,多少年來,他們無所事事,只有以陣陣刁斗聲送走一輪又一輪的明月,只有把自己的心事寄托于幽咽的笛聲中,每天都在這種百無聊賴的生活中打發時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許多三十歲左右參軍的壯士現在都已經白發蒼蒼了。
一個“催”字,下得何等急促,一句“壯士心”,寫得何等赤誠,一個反問句,顯得多么無奈!在這急促催月的刁斗聲中,在這如怨如泣的笛聲中,隱含了壯士們盼望殺敵立功,盡快結束這種枯燥無味的生活,早日回歸久別的家園的迫切心情,但這種心情,又有誰能理解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杜甫《石壕吏》)如果說存活者還可以有一絲幻想,那么對于死難者來說呢?“沙頭空照征人骨”,一個“空”字,說明了戰士們殺敵和歸鄉的諸種愿望,將隨著老死邊關、化做暴露于野的白骨而最終落空,也說明了他們的獻出的青春與生命毫無價值。
詩歌忌重字,這句詩卻與前面的“將軍不戰空臨邊”復用“空”字,看似敗筆的兩個字卻正好將“將軍”“征人”的生活命運構成了鮮明對比。生者無聊幽怨,死者暴尸沙場,生與死的對照畫面揭示了戰士的悲劇命運,反映了戰士的滿腔悲憤,字里行間,飽含著詩人對和戎路線的無聲控訴和對邊關戰士的深切同情。“空照”、 “誰知”等詞語是他這種心情的寫照。
最后四句是第三段: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令宵垂淚痕!
從寫邊防戰士轉到寫人民,寫在敵人統治下被奴役的北方人民即所謂遺民。主要描繪中原遺民含淚盼望復國的畫面。“中原干戈古亦聞”,詩人首先展現了一幅遙遠浩瀚的歷史背景圖:中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硝煙彌漫的戰場,古代中華兒女為了抵御外辱,曾經在這里浴血奮戰。詩人此句用意深刻:這一句上與開頭的“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的現狀遙相對照,形成古今對比的情景,借古諷今;下與“豈有逆胡傳子孫”形成對比,詩人用了一個語氣強烈的反問句式,表達了對和戎政策的無比憤慨之情。
緊接著,“逆胡傳子孫”和“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構成一幅對比鮮明的情景:一邊是占領中原的女真人在這里子孫成群,其樂融融,準備落地生根;另一邊是中原遺民忍辱含淚,盼望統一,這兩個情景兩相對照,又融為一體。這幅圖景使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陸游的另外兩句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原淪陷地區,胡人的盛囂塵上和遺民的痛苦凄慘,無不揭示了“和戎詔”的巨大禍害,展現了遺民的復國愿望。遺民們深受異族蹂躪,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支持他們的精神力量,就是盼望宋軍能夠揮戈北上,恢復祖國統一的.局面。然而遺民們期待北伐,盼望恢復的愿望無法實現,他們只好空望著南方,傷心落淚。這就是結尾兩句“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的含義。
此詩的思想內容:《關山月》雖然既寫了統治集團,又寫了將士、遺民,但是從頭到尾貫穿著一條線索——南宋王朝下詔和戎,這是詩的第一句指明了的。正是因為下詔和戎,將軍才不戰空臨邊,戰士才不得趁年輕力壯上陣殺敵,遺民才不得從外族統治的水深火熱之中解放出來。詩人的思想傾向是非常鮮明的,這就是詩中所表現的對南宋集團妥協投降政策的譴責,對抗敵愛國的將士和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正因為表現了這些思想,所以我們才說《關山月》集中體現了陸游愛國詩歌的進步內容和精神實質。陸游詩歌愛國主義精神還常常表現為他壯志未酬的憤懣。在《關山月》詩中,雖然不像《書憤》等詩那樣直接表現這一點,但是在“將軍不戰空臨邊”,“廄馬肥死弓斷弦”,“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等句子中間也隱含著自己傾音無路,壯志未酬的悲憤,詩人與抗金的將士們是息息相通的。
簡析
這首詩是以樂府舊題寫時事,作于陸游罷官閑居成都時。詩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國難的態度,表現了愛國將士報國無門的苦悶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復的愿望,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渴望統一的愛國情懷。全詩十二句,每四句一轉韻,表達一層意思,分別寫將軍權貴、戍邊戰士和中原百姓。詩人構思非常巧妙,以月夜統攝全篇,將三個場景融成一個整體,構成一幅關山月夜的全景圖。可以說,這是當時南宋社會的一個縮影。詩人還選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門、廄馬、斷弓、白發、征人骨、遺民淚等,表現了詩人鮮明的愛憎感情。本詩語言凝練,一字褒貶,具有很強的表現力。
藝術特色
《關山月》詩不僅有著深刻的思想,而且有充沛的感情,豐滿的形象,生動的描寫。具體說來,概括性強,抒情性強,語言精練自然,圓轉流暢,是這首詩的特點。同時也可以說是陸游在藝術上的共同特點。這首《關山月》詩的風格是沉郁、蒼茫、悲涼、激越的。陸游創造性運用了《關山月》這種古樂府的舊題, “關山月”原來以邊塞為題材,抒發從軍戰士懷人思鄉的內心感情。而陸游從和戎下詔的統治集團寫到邊塞戍樓的戰士又寫到中原忍死的遺民,詩的內容豐富了,境界擴展了,思想意義也更深刻了。它的風格也不再是一味的低回哀怨而是沉郁蒼茫、悲涼激越的了。陸游還相當巧妙地緊扣著關、山、月三個字,去組織材料表現主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很強的抒情性。關山原是代表邊塞的地理特征,防守時總是在山勢險峻之處設置關塞。而陸游卻突破這一限制,把關山擴大開去,從關山以內寫到關山以外。關山以內是后方,那里朱門之內的盡興的淺斟低唱,無休止地輕歌漫舞。關山本身是前方戰士的戍樓,那里有樓內生者的蒼蒼白發,樓外死者的累累白骨。關山以外,是淪陷區,那里有殘暴敵人的干戈屠殺,無辜百姓的血淚酸辛。詩人由近及遠,把幾方面不同的事物排列在一起,深刻而生動地表現了詩人愛憎的感情、是非觀念,形象而具體地揭示出愛國和賣國兩條政治路線的尖銳對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濃郁的抒情性。同時詩人還緊扣“月”字,利用月亮的連續變化,周而復始,來表示時間的推移、季節的轉換,這是從縱的方面貫穿和戎詔下十五年的歷史。而且月在我們民族的傳統中象征著美好的團圓,因此守邊的戰士見了它抒發懷鄉之情;亡國的遺民見了它,牽動故國之思。可是在南宋統治集團看來,這正是烹歌煮酒的良辰美景。同是明月,在不同的政治立場、不同生活處境人們的心目當中,感受不同,反映不同;同是明月照射著朱門的歌舞,照射著前方戰士的白發、尸骨,照射著淪陷區遺民的淚痕,而且在十五年來就這么一直照射著。歌舞沉迷,白發益多,尸骨未收,淚痕依舊。借著月光的照射,詩人從歷史到現實,把長期和戎不戰的政治局面,作了鮮明真切的藝術概括,沉痛悲憤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間。詩的語言也曉暢平易,精練自然,沒有劍拔弩張驚人的句子,但在客觀事實的描述中,卻更顯出一種摧人淚下、驚心動魄的力量。由此可見,說《關山月》思想性、藝術性達到了高度完美的結合,能代表陸游詩歌的思想藝術特點,是一點也不夸張的。
創作背景
隆興元年(1163年)宋軍在符離大敗之后,十一月,孝宗詔集廷臣,權衡與金國議和的得失,后達成和議。到了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此時距當年下詔議和已十五年了,南宋朝廷不思恢復,沉浸在茍安的和平里,詩人感傷時事寫下此詩。
《關山月》賞析5
關山月
徐陵〔南北朝〕
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
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陣上祁連。
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
譯文
十五的月亮映照在關山上,出征的人兒思念遙遠的故鄉。想必妻子此時正站在高樓上,對著窗戶遙望遠在邊關難以入眠。旗星照耀在疏勒城頭,密布的濃云籠罩著祁連山。如今戰爭這樣殘酷頻繁,什么時候才能結束這從軍生涯回家。
注釋
關山月:樂府《橫吹曲》題。
關山:邊境要塞之地,指征戰人的所在地。
三五月:陰歷十五的月亮。
客子:在外地出游或出征的人。
秦川:指關中地區,泛指今陜西、甘肅、秦嶺以北的平原地帶。
思:想到。
婦:指客子的妻子。這句和下句時客子想象的情景。
當:對著。
未眠:沒有睡覺。
旗:星名。
星旗:就是旗星,古代人認為它代表戰爭。《史記·天官書》:“房心東北曲十二星曰旗。”
映:照耀,映照。疏勒:漢代西域的諸國之一,王都疏勒城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疏勒縣。
云陣:就是陣云,像兵陣一樣密布的濃云。
祁連:山名,祁連山。
戰氣:戰爭氣氛。
從軍:在軍隊中服役。
復:又,再。
賞析
《關山月》是一首較有感染力的抒情詩,引用漢代故事描述了因戰事而離別的夫婦間相思之衷情與哀愁。詩人又巧用十五圓月作引子,抒發了內心的深情。此詩雖只有簡潔八句四十個字,但寫得情景交融,歷歷在目,呈現出一幅征夫思婦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圖。詩人基于深厚的功底,功妙的藝術構思,簡潔的語言,成功地創作出這一首的古題新作。其中有三個值得賞析和品味的詩點。
首先,有感而作,國事家事也縈懷于心,將邊關戰爭和征夫思婦融于一起而描述在詩中。當時也是多事之秋,戰事頻繁,影響到國泰民安,百姓家庭團圓幸福,詩人抓住征夫遠在邊塞而思念家人的情思作為著筆點,既有了邊關戰事,更寫出了遠征戰士家庭的情感,流露出對征人遠離親人的同情,對戰爭的譴責,這首詩作成功之處就在于具有一定的現實性與人民性,擺脫了宮體詩作內容的貧乏。
其次,詩作構思設計的藝術性。以十五夜之月為線索,從而勾引出征夫在邊塞月下思妻,高樓上妻室念征夫的兩個情景畫面,這是在情景交融中抒發了兩地相思情增和怨傷。而后四句則又轉回到邊塞的征夫心懷:戰事猶酣,解甲歸田恐是遙遙無期,憂慮無限,無形中也對應思婦在高樓遙望邊疆而無眠,隱含了思婦傷心地牽掛,企盼早日相聚。這樣一種構思巧妙地突出:對戰爭的怨恨;對夫妻別離思念之同情;對圓月美景卻帶來了更多離愁的怨傷。
再次,語言應用簡潔圓潤,善用詞語增強意蘊。八句四十字,簡明清晰,用“高樓”更見望眼欲穿,“云陣”和“戰氣”更見戰事形勢緊張,氣氛逼人,“映”更見城樓軍旗飄蕩,殺氣迷彌。“復”更突出歸期遙遙。這也顯露詩人純熟的詩歌語言和平時的功底。
全詩通過將士征戰四方的歷程,影射出思念之情,期盼戰爭盡快結束,表達了詩人反對戰爭,向往和平的心情。
徐陵
徐陵(507~583)字孝穆,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徐摛之子。南朝梁陳間的詩人,文學家。早年即以詩文聞名。八歲能文,十二歲通《莊子》、《老子》。長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蕭衍時期,任東宮學士,常出入禁闥,為當時宮體詩人,與庾信齊名,并稱“徐庾”,與宋朝郭茂倩并稱“樂府雙壁。”入陳后歷任尚書左仆射,中書監等職,繼續宮體詩創作,詩文皆以輕靡綺艷見稱。至德元年去世,時年七十七,贈鎮右將軍、特進,其侍中、左光祿、鼓吹、侯如故,謚曰章。有四子:徐儉,徐份,徐儀,徐僔。
《關山月》賞析6
引導語離人思婦之情,在一般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和過于愁苦,與之相應,境界也往往狹窄。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的萬里邊塞圖景來引發這種感情。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李白的《關山月》。
關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創作背景
李白看見征戰的場景,因此他感嘆唐朝國力強盛,但邊塵未曾肅清過。此詩就是在嘆息征戰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婦的愁苦時所作。
全文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后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
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著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在一般文學作品里,常見“月出東海”或“月出東山”一類描寫,而天山在中國西部,似乎應該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說“明月出天山”呢?原來這是就征人角度說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雖然不靠海,但橫亙在山上的云海則是有的。詩人把似乎是在人們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見的云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顯得新鮮而壯觀。這樣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詩人面前,也許難乎為繼,但李白有的是筆力。接下去“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范圍比前兩句更為廣闊。宋代的楊齊賢,好像唯恐“幾萬里”出問題,說是:“天山至玉門關不為太遠,而曰幾萬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與玉門關的距離來解釋“幾萬里”,看起來似乎穩妥了,但李白是講“長風”之長,并未說到明月與地球的距離。其實,這兩句仍然是從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們身在西北邊疆,月光下佇立遙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而來。如果聯系李白《子夜吳歌》中“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來進行理解,詩的意蘊就更清楚了。這樣,連同上面的描寫,便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為特征,構成一幅萬里邊塞圖。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寫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設身處地體會這是征人東望所見,那種懷念鄉土的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這是在前四句廣闊的邊塞自然圖景上,迭印出征戰的景象。漢高祖劉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這種歷代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從來出征的戰士,幾乎見不到有人生還故鄉。這四句在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描寫的對象由邊塞過渡到戰爭,由戰爭過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戰士們望著邊地的景象,思念家鄉,臉上多現出愁苦的顏色,他們推想自家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嘆息之聲當是不會停止的。“望邊色”三個字在李白筆下似乎只是漫不經心地寫出,但卻把以上那幅萬里邊塞圖和征戰的景象,跟“戍客”緊緊連系起來了。所見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廣闊而渺遠。戰士們想象中的高樓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息,在那樣一個廣闊背景的襯托下,也就顯得格外深沉了。
詩人放眼于古來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沖突,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征人及其家屬所帶來的痛苦,但對戰爭并沒有作單純的譴責或歌頌,詩人像是沉思著一代代人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價。在這樣的矛盾面前,詩人,征人,乃至讀者,很容易激起一種渴望。這種渴望,詩中沒有直接說出,但類似“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戰城南》)的想法,是讀者在讀這篇作品時很容易產生的。
離人思婦之情,在一般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和過于愁苦,與之相應,境界也往往狹窄。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的萬里邊塞圖景來引發這種感情。這只有胸襟如李白這樣浩渺的人,才會如此下筆。這幾句并不是局促于一時一事,而是帶著一種更為廣遠、沉靜的思索。用廣闊的空間和時間做背景,并在這樣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鄉離別之情融合進去,從而展開更深遠的意境,這是其他一些詩人所難以企及的。
【知識擴展】
野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鑒賞
這是一首描寫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詩。詩風疏樸自然,于平淡中表現出詩人"相顧無相識"的抑郁苦悶的心情,同齊梁以來綺靡浮艷的文學風習大異其趣。全詩洗盡鉛華,為唐初詩苑吹進一股清新的氣息,是王績的代表作之一。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首二句以抒寫情性為主。"東皋",泛指王績家鄉絳州龍門附近的水邊高地,借用陶淵明(歸去來辭)"登東皋以舒嘯"的詩句,暗含詩人歸隱之后,嘗耕東皋之意,故而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詩句。這兩句詩以平平淡淡的敘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詩人兀立在東皋之上,舉目四望,一種莫可明狀的孤寂無依的愁緒涌上心頭,使之無法平靜下來,以此觀景自然會涂上一層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為中間四句寫景提供巧妙的鋪墊。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這是詩人對眼前景觀的粗線條的描繪,著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層層樹林已染上蕭瑟的金黃的秋色,起伏的山巒惟見落日的余暉,這是多么寧靜、開闊、美麗的畫面。縱使在淡淡的暮靄之中,人們還是能夠感覺到山野間秋林、落暉的光與色的強烈輝映。接著,詩人的筆鋒又轉向動的敘寫:"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著力刻劃視野所見山野放歸的生動場景,為整個靜謐的畫面,注進一股跳動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幾個動詞"驅"、"返"、"帶"、"歸"。用得自然而精警。這種動態式的描寫愈發襯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詳寧靜,詩人于一靜一動的描寫之中,把山山樹樹、牛犢獵馬交織成一幅絕妙的藝術畫卷。光線與色彩的調和,遠景與近景的搭配,都顯得那么白然和諧,令人不能不產生某種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閑適的田野之中。
可是,身臨其境的王績,他的感受遠不能象田園詩人那樣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油然而生的卻是某種茫然若失、孤獨無依的情緒。"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這最后兩句完全道出詩人內心的苦悶和悵惘,既然在現實中找不到相知相識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懷伯夷、叔齊那樣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隱逸之士。有人評曰:"讀《野望》篇,固知高士胸襟,超然物外,一腔隱情。千古自有知己。"((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正深得本詩的主旨。
本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以情寫景、借景言情的層層深化描寫,把詩人的孤寂彷徨之情與籠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聯結起來,給讀者帶來直覺的藝術觀感和美的愉悅。詩中所蘊含的不盡之意,更使人們長久地咀嚼、回味。全詩語言質直清新,自然流暢,言淺味深,句句有力,為唐詩及后代詩歌語言的創新開辟先路。
《關山月》賞析7
[唐]李白《關山月(明月出天山)》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注釋:
1、天山:《元和郡縣圖志·隴右道·伊州》:“天山,一名白山,一名折羅漫山。”在今新疆哈密、吐魯番以北。王琦曰:“月出于東而天山在西,今曰‘明月出天山’,蓋自征夫而言已過天山之西,而回首東望,則儼然見明月出于天山之外也。”(《李太白全集》卷四)
2、云海:指蒼茫空闊、海天遙接處。
3、吹度:吹過。玉門關:在今甘肅安西雙塔堡附近,為唐通往西域的要道。
4、下:指出兵。白登:山名。《漢書·匈奴傳》載:漢高祖劉邦率軍攻匈奴,至平城,“冒頓縱精兵三十余萬騎圍高帝于白登七日”。平城即唐河東道云州云中縣,白登山在縣東北三十里,即今山西大同市東北。
5、胡:指吐蕃。窺:暗中偷看,此指侵擾。青海灣:即今青海湖,為唐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
6、由來:從來。
7、戍客:戍邊的戰士。
8、高樓:指代思婦。
9、未應閑:未曾停息。二句為戍客設想之辭。
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用樂府古題來寫戰士的戍邊思鄉之情。開頭四句,以明月、天山、云海、長風、玉關為背景,描繪了一幅壯闊的萬里邊塞圖。中間四句,又在從古到今的歷史長河中,揭示了邊境戰爭的.殘酷。縱橫交錯,跨度極大,愈顯出戍邊的艱苦卓絕。在這樣廣闊的時間和空間的背景下,最后四句,歸結到戍卒和思婦的兩地相望相思,就使戍邊思鄉的復雜感情變得格外深沉而動人。
《關山月》賞析8
[唐]鮑君徽《關山月(高高秋月明)》
高高秋月明,北照遼陽城。塞迥光初滿,風多暈更生。征人望鄉思,戰馬聞鼙驚。朔風悲邊草,胡沙暗虜營。霜凝匣中劍,風憊原上旌。早晚謁金闕,不聞刁斗聲。
注釋:
1、選自《全唐詩》卷七。《關山月》:古樂府詩題,屬于漢樂府橫吹曲辭。
2、遼陽城:在今遼寧省遼陽市,唐代邊防要地。
3、塞迥:塞遠。暈:月暈,光影色澤模糊的部分,俗稱“風圈”。這兩句詩用黯淡的月光來襯托征人凄苦的心境。
4、鼙(pí):古代騎兵用的一種小鼓,詩中指軍樂。寫戰馬聽到軍樂奏響的聲音,長嘯嘶鳴。
5、暗:詩中是使動用法,使……暗。
6、旌:古代旗的一種,用以指揮軍隊和開道。
7、謁:拜見。金闕:皇宮,這里代指皇帝。
8、刁斗:古代的行軍用具,多為銅制,一柄三足,白天用來燒飯,夜晚用來打更。
賞析:
《關山月》是樂府舊題,主要用來書寫離愁別恨。鮑君徽的這首邊塞詩,在內容上,繼承了古樂府,但又有自己的情懷。離人思婦之情,在一般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和過于愁苦,與之相應,境界也往往狹窄。但鮑君徽筆下描繪的卻是“高高秋月明,北照遼陽城”的壯闊邊塞圖景。用廣闊的空間和時間做背景,并在這樣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鄉離別之情融合進去,從而展開更深遠的意境,這是其他一些女詩人所難以企及的.。即使“朔風悲邊草”、“風憊原上旌”的寫景之句,也絲毫沒有脂粉氣,而是充滿了須眉豪情。這短短一首五言詩,包容了豐厚的內容,既描寫了久戰不歸士兵凄苦的征戰生活、對戰爭的厭惡,也描寫了戰士們對故鄉和家人的思念以及對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
《關山月》賞析9
【出處】 唐·李白 《關山月》
【翻譯】守衛 邊疆的將士們望著邊地的景色,思念家鄉,臉上都是一片愁苦的顏色。
【原文】
《關山月》
[唐]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賞析】
詩的開頭四句描繪了一幅遼闊的邊塞圖景。明月從天山升起,浮在蒼茫的云海間,從東到西的浩浩長風,掠過中原大地,橫度玉門關而來。這是身在西北邊疆的將士們,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景象。征人東望“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這些邊塞特有的'自然現象,便會情不自禁地產生懷念家鄉的情緒。
“漢下白登道”四句承上啟下,展示廣闊的邊塞征戰的景象。因為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出征的戰士,幾乎看不到有人能夠生還,可見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極大痛苦。
最后四句寫守邊的將士們面對眼前景象,個個都因想念家鄉而愁眉苦臉,并且推想自家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也在不停地嘆息。
詩人漫不經心地寫出一幅萬里邊塞圖,卻把征戰的景象和征戍者的心情描寫得真實自然,極其深沉地表達了將士們思念家鄉的心理,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征人及其家屬帶來的巨大痛苦。運用用廣闊的空間和時間做背景,融合思鄉別情,從而展開更深遠的意境,也許只有李白才能做到。
《關山月》賞析10
《關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注解】: 1、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 2、胡:這里指吐蕃。 3、高樓:指住在高樓中的戍客之妻。
【韻譯】:
皎潔的月亮從祁連山升起, 輕輕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
長風掀起塵沙席卷幾萬里, 玉門關早被風沙層層封閉。
白登道那里漢軍旌旗林立, 青海灣卻是胡人窺視之地。
自古來這征戰廝殺的場所, 參戰者從來不見有生還的。
守衛邊陲的征夫面對現實, 哪個不愁眉苦臉思歸故里?
今夜高樓上思夫的妻子們, 又該是當窗不眠嘆息不已。
【評析】: 這首詩在內容上仍繼承古樂府,但詩人筆力渾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詩的開頭四句,主要寫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從而表現出 征人懷鄉的`情緒;中間四句,具體寫到戰爭的景象,戰場悲慘殘酷;后四句寫征人望 邊地而思念家鄉,進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樓嘆息不止。這末了四句與詩人《春思》中的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同一筆調。而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又與王昌齡 的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同步。
《關山月》賞析11
李白 《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注解】:
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古樂府詩題,多抒離別哀傷之情。
天山:指祁連山,位于今青海、甘肅兩省交界。
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東北。匈奴曾圍困劉邦于此。
胡:此指吐蕃。
窺:有所企圖。
戍客:指戍邊的兵士。
高樓:古詩中多以高樓指閨閣,這里指戍邊兵士的妻子。
【韻譯】:
皎潔的月亮從祁連山升起, 輕輕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
長風掀起塵沙席卷幾萬里, 玉門關早被風沙層層封閉。
白登道那里漢軍旌旗林立, 青海灣卻是胡人窺視之地。
自古來這征戰廝殺的場所, 參戰者從來不見有生還的。
守衛邊陲的征夫面對現實, 哪個不愁眉苦臉思歸故里?
今夜高樓上思夫的妻子們, 又該是當窗不眠嘆息不已。
譯文1:
巍巍天山,蒼茫云海,一輪明月傾瀉銀光一片。浩蕩長風,掠過幾萬里關山,來到戍邊將士駐守的邊關。漢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戰匈奴,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這些歷代征戰之地,很少看見有人慶幸生還。戍邊兵士仰望邊城,思歸家鄉愁眉苦顏。當此皓月之夜,高樓上望月懷夫的妻子,同樣也在頻頻哀嘆,遠方的親人呵,你幾時能卸甲洗塵歸來。
譯文2:
一輪明月從天山升起,穿行于蒼茫的云海之間。那橫跨數萬里的長風,一直吹越玉門關。想當年漢軍曾出兵于白登山一逞的山道上,而今胡兵又斷窺伺著青海灣。自古以來,此地就是兵家必爭要地,多少出征戰士奔赴前方,卻不見有人生還。 守邊的士兵們凝望著荒涼的邊城,不盡的思歸情感使他們無不愁眉苦臉。值此明月高懸之夜,可憐的征人妻子,因痛感丈夫的遠別而嘆息不已。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后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
“關山月”是樂府舊題。《樂府古題要解》:“‘關山月’,傷離別也。”李白的這首詩,在內容上繼承了古樂府,但又有極大的提高。
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著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我們在一般文學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東海”或“月出東山”一類描寫,而天山在我國西部,似乎應該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說“明月出天山”呢?原來這是就征人角度說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雖然不靠海,但橫亙在山上的云海則是有的。詩人把似乎是在人們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見的云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顯得新鮮而壯觀。這樣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詩人面前,也許難乎為繼,但李白有的是筆力。接下去“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范圍比前兩句更為廣闊。宋代的楊齊賢,好像唯恐“幾萬里”出問題,說是:“天山至玉門關不為太遠,而曰幾萬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與玉門關的距離來解釋“幾萬里”,看起來似乎穩妥了,但李白是講“長風”之長,并未說到明月與地球的距離。其實,這兩句仍然是從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們身在西北邊疆,月光下佇立遙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而來。如果聯系李白《子夜吳歌》中“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來進行理解,詩的意蘊就更清楚了。這樣,連同上面的描寫,便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為特征,構成一幅萬里邊塞圖。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寫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設身處地體會這是征人東望所見,那種懷念鄉土的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這是在前四句廣闊的邊塞自然圖景上,迭印出征戰的景象。下,指出兵。漢高祖劉邦領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這種歷代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從來出征的戰士,幾乎見不到有人生還故鄉。這四句在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描寫的對象由邊塞過渡到戰爭,由戰爭過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戰士們望著邊地的景象,思念家鄉,臉上多現出愁苦的顏色,他們推想自家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嘆息之聲當是不會停止的。“望邊色”三個字在李白筆下似乎只是漫不經心地寫出,但卻把以上那幅萬里邊塞圖和征戰的景象,跟“戍客”緊緊連系起來了。所見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廣闊而渺遠。戰士們想象中的高樓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息,在那樣一個廣闊背景的襯托下,也就顯得格外深沉了。
詩人放眼于古來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沖突,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征人及其家屬所帶來的痛苦,但對戰爭并沒有作單純的譴責或歌頌,詩人象是沉思著一代代人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價!在這樣的矛盾面前,詩人,征人,乃至讀者,很容易激起一種渴望。這種渴望,詩中沒有直接說出,但類似“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戰城南》)的想法,是讀者在讀這篇作品時很容易產生的。
離人思婦之情,在一般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和過于愁苦,與之相應,境界也往往狹窄。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的萬里邊塞圖景來引發這種感情。這只有胸襟如李白這樣浩渺的人,才會如此下筆。明代胡應麟評論說:“渾雄之中,多少閑雅。”如果把“閑雅”理解為不局促于一時一事,是帶著一種更為廣遠、沉靜的思索,那么,他的評語是很恰當的。用廣闊的空間和時間做背景,并在這樣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鄉離別之情融合進去,從而展開更深遠的意境,這是其他一些詩人所難以企及的。
《關山月》賞析12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關山月字詞解釋:
⑴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東有白登山。漢高祖劉邦曾親率大軍與匈奴交戰,被圍困七日。古樂府詩題,多抒離別哀傷之情。
⑵天山:甘肅祁連山。因漢時匈奴稱”天“為”祁連“,所以祁連山也叫做天山。
⑶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⑷白登:指漢高祖劉邦與匈奴交戰,在白登山被困之事。胡:此指吐蕃。窺:有所企圖。
⑸戍客:駐守邊疆的戰士。
⑹高樓:古詩中多以高樓指閨閣,這里指戍邊兵士的妻子。
關山月原文翻譯:
巍巍天山,蒼茫云海,一輪明月傾瀉銀光一片。浩蕩長風,掠過幾萬里關山,來到戍邊將士駐守的邊關。漢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戰匈奴,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這些歷代征戰之地,很少看見有人慶幸生還。戍邊兵士仰望邊城,思歸家鄉愁眉苦顏。當此皓月之夜,高樓上望月懷夫的妻子,同樣也在頻頻哀嘆,遠方的親人啊,你幾時能卸甲洗塵歸來。
關山月背景:
李白看見征戰的場景,因此他感嘆唐朝國力強盛,但邊塵未曾肅清過。此詩,就是在嘆息征戰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婦的愁苦所作。
關山月主旨:
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表達了征人望邊地而思念家鄉,和那些作為妻子的女人對著月夜高樓嘆息不止的思夫之情。
關山月賞析:
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后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
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著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我們在一般文學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東海”或“月出東山”一類描寫,而天山在我國西部,似乎應該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說“明月出天山”呢?原來這是就征人角度說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雖然不靠海,但橫亙在山上的云海則是有的。詩人把似乎是在人們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見的云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顯得新鮮而壯觀。這樣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詩人面前,也許難乎為繼,但李白有的是筆力。接下去“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范圍比前兩句更為廣闊。宋代的楊齊賢,好像唯恐“幾萬里”出問題,說是:“天山至玉門關不為太遠,而曰幾萬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與玉門關的距離來解釋“幾萬里”,看起來似乎穩妥了,但李白是講“長風”之長,并未說到明月與地球的距離。其實,這兩句仍然是從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們身在西北邊疆,月光下佇立遙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而來。如果聯系李白《子夜吳歌》中“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來進行理解,詩的意蘊就更清楚了。這樣,連同上面的描寫,便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為特征,構成一幅萬里邊塞圖。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寫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設身處地體會這是征人東望所見,那種懷念鄉土的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這是在前四句廣闊的邊塞自然圖景上,迭印出征戰的景象。下,指出兵。漢高祖劉邦領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這種歷代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從來出征的戰士,幾乎見不到有人生還故鄉。這四句在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描寫的對象由邊塞過渡到戰爭,由戰爭過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戰士們望著邊地的景象,思念家鄉,臉上多現出愁苦的顏色,他們推想自家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嘆息之聲當是不會停止的。“望邊色”三個字在李白筆下似乎只是漫不經心地寫出,但卻把以上那幅萬里邊塞圖和征戰的景象,跟“戍客”緊緊連系起來了。所見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廣闊而渺遠。戰士們想象中的高樓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息,在那樣一個廣闊背景的襯托下,也就顯得格外深沉了。
詩人放眼于古來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沖突,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征人及其家屬所帶來的痛苦,但對戰爭并沒有作單純的譴責或歌頌,詩人象是沉思著一代代人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價!在這樣的矛盾面前,詩人,征人,乃至讀者,很容易激起一種渴望。這種渴望,詩中沒有直接說出,但類似“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想法,是讀者在讀這篇作品時很容易產生的。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馬克市),李白即誕生于此。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
后世將李白和杜甫并稱“李杜”。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朽,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 、“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它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朽,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關山月》賞析13
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的痛苦。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后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
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著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我們在一般文學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東海”或“月出東山”一類描寫,而天山在我國西部,似乎應該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說“明月出天山”呢?原來這是就征人角度說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雖然不靠海,但橫亙在山上的海則是有的。詩人把似乎是在人們印象中只有上空才更常見的云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顯得新鮮而壯觀。這樣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詩人面前,也許難乎為繼,但有的是筆力。接下去“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范圍比前兩句更為廣闊。宋代的楊齊賢,好像唯恐“幾萬里”出問題,說是:“天山至玉門關不為太遠,而曰幾萬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與玉門關的距離來解釋“幾萬里”,看起來似乎穩妥了,但是講“長風”之長,并未說到明月與地球的距離。其實,這兩句仍然是從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們身在邊疆,月光下佇立遙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而來。如果聯系《》中“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來進行理解,詩的意蘊就更清楚了。這樣,連同上面的描寫,便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為特征,構成一幅萬里邊塞圖。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寫了景象,但只要設身處地體會這是征人東望,那種懷念鄉土的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有人還。”這是在前四句廣闊的邊塞自然圖景上,迭印出征戰的景象。下,指出兵。漢高祖領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這種歷代無休止的,使得從來出征的戰士,幾乎見不到有還。這四句在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描寫的對象由邊塞過渡到,由戰爭過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戰士們望著邊地的景象,家鄉,臉上多現出愁苦的顏色,他們推想自家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嘆息之聲當是不會停止的。“望邊色”三個字在筆下似乎只是漫不經心地寫出,但卻把以上那幅萬里邊塞圖和征戰的景象,跟“戍客”緊緊連系起來了。所見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廣闊而渺遠。戰士們想象中的高樓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息,在那樣一個廣闊背景的襯托下,也就顯得格外深沉了。
詩人放眼于古來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沖突,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征人及其家屬所帶來的痛苦,但對戰爭并沒有作單純的`譴責或歌頌,詩人象是沉思著一代代人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價!在這樣的面前,詩人,征人,乃至讀者,很容易激起一種渴望。這種渴望,詩中沒有直接說出,但類似“乃知兵者是兇器,不得已而用之”的想法,是讀者在讀這篇作品時很容易產生的。
離人思婦之情,在一般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和過于愁苦,與之相應,境界也往往狹窄。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的萬里邊塞圖景來引發這種感情。這只有胸襟如李白這樣浩渺的人,才會如此下筆。明代評論說:“渾雄之中,多少閑雅。”如果把“閑雅”理解為不局促于一時一事,是帶著一種更為廣遠、沉靜的思索,那么,他的評語是很恰當的。用廣闊的空間和做背景,并在這樣的思索中,把眼前的之情融合進去,從而展開更深遠的意境,這是其他一些詩人所難以企及的。
《關山月》賞析14
《關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注解:
胡:這里指吐蕃。
① 關山月,屬樂府“鼓角橫吹”曲,多寫離別的哀傷。唐玄宗開元后期和天寶年間,唐王朝與外族不斷爆發戰爭。李白借此樂府舊題,寫遠離家鄉的戍邊將士與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戰爭帶給廣大民眾的痛苦。
② 天山,祁連山,位于甘肅省西北部。匈奴語呼天為“祁連”,故祁連山亦稱天山。
③ 玉門關,為古時通往西域的要道,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市西北。此處泛指西北邊地。
④ 下,出兵。白登,山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東。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漢高祖劉邦曾在白登山附近與匈奴作戰,
被圍困七日。窺,窺伺,侵擾。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東北部,唐軍在此曾多次與吐蕃交戰。
⑤ 戍客,指戍邊將士。
⑥ 高樓,戍邊將士妻室的居所。
韻譯:
皎潔的月亮從祁連山升起, 輕輕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
長風掀起塵沙席卷幾萬里, 玉門關早被風沙層層封閉。
白登道那里漢軍旌旗林立, 青海灣卻是胡人窺視之地。
自古來這征戰廝殺的場所, 參戰者從來不見有生還的。
守衛邊陲的征夫面對現實, 哪個不愁眉苦臉思歸故里?
今夜高樓上思夫的妻子們, 又該是當窗不眠嘆息不已。
評析:
這首詩在內容上仍繼承古樂府,但詩人筆力渾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詩的開頭四句,主要寫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從而表現出 征人懷鄉的情緒;中間四句,具體寫到戰爭的景象,戰場悲慘殘酷;后四句寫征人望 邊地而思念家鄉,進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樓嘆息不止。這末了四句與詩人《春思》中的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同一筆調。而“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又與王昌齡 的“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同步。
李白的《關山月》描繪了一幅清冷蒼茫的月夜圖,將關山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思鄉情懷融入月夜高樓,表達了詩人對征人的關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此詩氣勢博大,意境深遠,讀來哀婉凄涼而又雄渾悲壯。詩人將戰士的思鄉、家人的思親融于廣闊蒼茫的景色里,使得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傷。
李白用廣闊蒼茫、深沉磅礴的圖景抒發戍人思鄉的意境,其實就是詩人博大的胸懷的自然流露。這首寫“關”“山”“月”的詩,就表現了他關心民生、悲天憫人的另一種情操。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后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
“關山月”是樂府舊題。《樂府古題要解》:“‘關山月’,傷離別也。”李白的這首詩,在內容上繼承了古樂府,但又有極大的提高。
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著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我們在一般文學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東海”或“月出東山”一類描寫,而天山在我國西部,似乎應該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說“明月出天山”呢?原來這是就征人角度說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雖然不靠海,但橫亙在山上的云海則是有的。詩人把似乎是在人們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見的云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顯得新鮮而壯觀。這樣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詩人面前,也許難乎為繼,但李白有的是筆力。接下去“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范圍比前兩句更為廣闊。宋代的`楊齊賢,好像唯恐“幾萬里”出問題,說是:“天山至玉門關不為太遠,而曰幾萬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與玉門關的距離來解釋“幾萬里”,看起來似乎穩妥了,但李白是講“長風”之長,并未說到明月與地球的距離。其實,這兩句仍然是從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們身在西北邊疆,月光下佇立遙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而來。如果聯系李白《子夜吳歌》中“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來進行理解,詩的意蘊就更清楚了。這樣,連同上面的描寫,便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為特征,構成一幅萬里邊塞圖。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寫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設身處地體會這是征人東望所見,那種懷念鄉土的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這是在前四句廣闊的邊塞自然圖景上,迭印出征戰的景象。下,指出兵。漢高祖劉邦領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這種歷代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從來出征的戰士,幾乎見不到有人生還故鄉。這四句在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描寫的對象由邊塞過渡到戰爭,由戰爭過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戰士們望著邊地的景象,思念家鄉,臉上多現出愁苦的顏色,他們推想自家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嘆息之聲當是不會停止的。“望邊色”三個字在李白筆下似乎只是漫不經心地寫出,但卻把以上那幅萬里邊塞圖和征戰的景象,跟“戍客”緊緊連系起來了。所見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廣闊而渺遠。戰士們想象中的高樓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息,在那樣一個廣闊背景的襯托下,也就顯得格外深沉了。
詩人放眼于古來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沖突,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征人及其家屬所帶來的痛苦,但對戰爭并沒有作單純的譴責或歌頌,詩人象是沉思著一代代人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價!在這樣的矛盾面前,詩人,征人,乃至讀者,很容易激起一種渴望。這種渴望,詩中沒有直接說出,但類似“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戰城南》)的想法,是讀者在讀這篇作品時很容易產生的。
離人思婦之情,在一般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和過于愁苦,與之相應,境界也往往狹窄。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的萬里邊塞圖景來引發這種感情。這只有胸襟如李白這樣浩渺的人,才會如此下筆。明代胡應麟評論說:“渾雄之中,多少閑雅。”如果把“閑雅”理解為不局促于一時一事,是帶著一種更為廣遠、沉靜的思索,那么,他的評語是很恰當的。用廣闊的空間和時間做背景,并在這樣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鄉離別之情融合進去,從而展開更深遠的意境,這是其他一些詩人所難以企及的。
《關山月》賞析15
原文
關山月(關山三五月)
作者:徐陵
朝代:先秦
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
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陳上祈連。
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
邊關的群山上升起十五的月亮,駐守邊疆的'戰士想起了秦川故鄉。(估計)思念著他的妻子正在高樓上,對著窗戶大概也沒睡著吧?(然而)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戰旗映照著疏勒,我們像云端的雁陣登上祁連山。戰爭的陰云今亦如此,我服兵役還得要幾年?
賞析:
關山月:漢樂府《橫吹曲》,本篇擬樂府舊題。這首詩描寫了出征軍人在一個十五的圓月的夜晚思念妻子的情景。他非常盼望能與妻子團圓。但邊患未平,大戰在即,不知從軍至何時。全詩造語平淺質樸,抒情曲折細膩,在古詩中它如落日余光。
【《關山月》賞析】相關文章:
《關山月》賞析02-16
關山月原文及賞析02-27
關山月原文及賞析03-03
李白《關山月》賞析09-23
《關山月》原文及賞析03-14
關山月原文翻譯及賞析03-16
【實用】關山月原文及賞析02-07
關山月原文及賞析【精品】02-07
《關山月》原文及翻譯賞析01-29
《關山月》原文、注釋及賞析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