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賞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對賞析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陸游《臨安春雨初霽》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臨安春雨初霽
宋 · 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譯文】
這些年世態人情淡薄得似紗(對世間/官場的關心近年來已經薄得像一層細紗了),誰又讓我乘馬來到京都作客沾染繁華?
住在小樓聽盡了一夜的春雨淅瀝滴答,明日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賣杏花。
鋪開小紙從容地斜寫著草書,在小雨初晴的窗邊細細地煮水、沏茶、撇沫,試品名茶。
不要嘆息那京都的塵土會弄臟潔白的衣衫,清明時節還來得及回到鏡湖邊的山陰故家。
【注釋】
霽(jì):雨后或雪后轉晴。
世味:人世滋味;社會人情。
客:客居。
京華:京城之美稱,這里指當時的京城臨安。
深巷:很長的巷道。
明朝(zhāo):明日早晨。
矮紙:短紙、小紙。
斜行:傾斜的行列。
草:指草書。
晴窗:明亮的窗戶。
細乳:茶中的精品。
分茶:宋元時煎茶之法。注湯后用箸攪茶乳,使湯水波紋幻變成種種形狀。
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這里用作代稱。是詩人對自己的謙稱(類似于“素士”)。
風塵嘆:因風塵而嘆息。暗指不必擔心京城的不良風氣會污染自己的品質。
【賞析】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讀這首《臨安春雨初霽》,也許會以為它并不是出自“鐵馬金戈”“氣吞殘虜”的陸放翁之手。詩中雖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卻更隱含著“世味薄似紗”的感傷之情和“閑作草”“戲分茶”的無聊之緒。這是與高唱著“為國戍輪臺”而“一身報國”的陸游的雄奇悲壯的風格特征很不一致的。
自淳熙五年孝宗召見了陸游以來,他并未得到重用,只是在福建、江西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之后五年,更是遠離政界,但對于政治舞臺上的傾軋變幻,對于世態炎涼,他是體會得更深了。所以詩的開頭就用了一個獨具易動的巧譬,感嘆世態人情薄得就象半透明的紗。于是首聯開口就言“世味”之“薄”,并驚問“誰令騎馬客京華”。陸游時年已六十二歲,不僅長期宦海沉浮,而且壯志未酬,又兼個人生活的種種不幸,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發出悲嘆,說出對世態炎涼的內心感受。這種悲嘆也許在別人身上是無可疑問的,而對于“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的陸游來說,卻顯得不盡合乎情理。此奉詔入京,被任命為嚴州知州。對于一生奮斗不息、始終矢志不渝地實現自己的報國理想的陸游來說,授之以權,使之報國有門,竟會引起他“誰”的疑問。
頷聯點出“詩眼”,也是陸游的名句,語言清新雋永。詩人只身住在小樓上,徹夜聽著春雨的淅瀝;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傳來了叫賣杏花的聲音,告訴人們春已深了。綿綿的春雨,由詩人的聽覺中寫出;而淡蕩的春光,則在賣花聲里透出。寫得形象而有深致。傳說這兩句詩后來傳入宮中,深為孝宗所稱賞,可見一時傳誦之廣。歷來評此詩的人都以為這兩句細致貼切,描繪了一幅明艷生動的春光圖,但沒有注意到它在全詩中的作用不僅在于刻劃春光,而是與前后詩意渾然一體的。其實,“小樓一夜聽春雨”,正是說綿綿春雨如愁人的思緒。在讀這一句詩時,對“一夜”兩字不可輕輕放過,它正暗示了詩人一夜未曾入睡,國事家愁,伴著這雨聲而涌上了眉間心頭。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是以枯荷聽雨暗寓懷友之相思。陸游這里寫得更為含蓄深蘊,他雖然用了比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還是要表達自己的郁悶與惆悵,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為背景,才與自己落寞情懷構成了鮮明的對照。
接下去的頸聯就道出了他的這種心情。在這明艷的春光中,詩人只能做的是“矮紙斜行閑作草”,陸游擅長行草,從現存的陸游手跡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風韻瀟灑。這一句實是暗用了張芝的典故。據說張芝擅草書,但平時都寫楷字,人問其故,回答說,“匆匆不暇草書”,意即寫草書太花時間,所以沒功夫寫。陸游客居京華,閑極無聊,所以以草書消遣。因為是小雨初霽,所以說“晴窗”,“細乳戲分茶”這里就是品茶、玩茶道。無事而作草書,晴窗下品著清茗,表面上看,是極閑適恬靜的境界,然而在這背后,正藏著詩人無限的感慨與牢騷。陸游素來有為國家作一番轟轟烈烈事業的宏愿,而嚴州知府的職位本與他的素志不合,何況覲見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國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詩人卻在以作書品茶消磨時光,真是無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頭的怨憤,寫下了結尾兩句。
尾聯雖不像古人抱怨“素衣化為緇”(晉陸機作《為顧彥先贈好》:“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但這聯不僅道出了羈旅風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惡濁,久居為其所化的意思。詩人聲稱清明不遠,應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謂“人間天堂”的江南臨安久留。詩人應召入京,卻只匆匆一過,便拂袖而去。陸游這里反用其意,其實是自我解嘲。
在陸游的眾多著名詩篇中,有壯懷激烈的愛國憂民之作,如《關山月》《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有寄夢抒懷、悲憤凄切之作,如《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這些詩不是直抒胸臆,痛切陳詞,就是筆墨縱橫,撫古思今,都是雄壯的大氣磅礴之作;作者也有優美淳樸的鄉村生活描寫,如《游山西村》;也有緬懷愛情、追思往日幸福的傷感之作,如《沈園》。等等這些,都與《臨安春雨初霽》極不相似。《臨安春雨初霽》沒有豪唱,也沒有悲鳴,沒有憤憤之詩,也沒有盈盈酸淚,有的只是結腸難解的郁悶和淡淡然的一聲輕嘆,“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嚴酷的現實,使他不得不對朝廷對皇帝,對人生對社會作出一些陰暗的結論。與他的許多寄夢詩不一樣,在深夜,萬籟俱寂時,作者眼前沒有現實生活的情景攪擾,可以對著曠遠的星空和雨夜任意地幻想,說任何放言達詞。而身在繁榮帝都,作者卻身不由己。臨安城雖然春色明媚,但官僚們偏安一隅,忘報國仇,粉飾太平。作者是時刻清醒的,他在表面的升平氣象和繁榮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聵,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壯志。但他既不能高唱,又無法托情夢,只好借春色說愁緒,把春天寫成了無情之物。
可以說《臨安春雨初霽》反映了作者內心世界的另一方面,作者除了在戰場上、幕帳中和夜空下高唱報國之外,偶爾也有惆悵徘徊的時候。在幾乎同時所作的《書憤》中,作者就截然不同地表現了一貫的豪情。《書憤》在一定意義上是作者對自己悲壯一生的總結。“早歲那知世事艱”,卻終有膽量說“千載誰堪伯仲間”,把一生留給歷史公斷。《臨安春雨初霽》、《書憤》的比較可以顯現出詩人感情思想的一個短時期的反復。陸游畢竟是陸游,他不會永久地停留在“閑”“戲”之上的。不久后他在嚴州任上,仍堅持抗金,并且付諸行動,表達于詩文,終于又被以“嘲詠風月”的罪名罷官。他的綿綿“杏花春雨”,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發展成了“鐵馬冰河入夢來”的疾風暴雨。
一個詩人的性格是復雜的,一個始終剛強不屈、矢志不渝的烈士,也難免間或惆悵抑郁。這種抑郁惆悵與其雄奇悲壯并不矛盾。唯其抑郁惆悵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強烈的情懷的噴發。詩中一開頭就道“世味薄似紗”,正是作者對現實的否定,也體現出作者的剛直氣節。詩末拂袖而去,也是詩人對浮華帝都的不屑。因此,透過原詩的表面,依稀仍可看見一個威武不屈的形象,這個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貫的自己
【背景】
公元1186年(淳熙十三年)春天,作者奉詔入京,接受嚴州知州的職務,赴任之前,先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去覲見皇帝,住在西湖邊上的客棧里聽候召見,在百無聊賴中,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作。
陸游宋七律:《臨安春雨初霽》原文: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臨安春雨初霽》參考注釋:
①“矮紙”就是短紙、小紙,“草”就是草書。
②“細乳”即是沏茶時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③“分茶”指鑒別茶的等級,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賞析
陸游的《臨安春雨初霽》是一首表達深切感慨和無奈情緒的七言律詩。這首詩體現了陸游晚年對世態人情淡薄和自己政治理想難以實現的失望,同時也透露出他對故鄉的深深思念。
1. 首聯:“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開篇即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對于官場生涯興味索然的感受,以及對于客居京城的無奈。這里的“世味”指的是世間的人情世故,而“薄似紗”則形容這種人情的淡薄。
2. 頷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描述了詩人在小樓上聽了一夜春雨聲,清晨聽到深巷中叫賣杏花的聲音。這兩句寫出了春天的氛圍,也反映了詩人獨處時的孤寂與沉思。
3. 頸聯:“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描繪了詩人閑暇時寫字、品茶的悠閑生活,看似自在,實則隱含著對功名不再追逐的淡然態度。
4. 尾聯:“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表達了詩人不愿在京城這個風塵之地多所留戀,期盼著回到故鄉過一種更為寧靜的生活的愿望。
整首詩雖然缺乏陸游詩中常見的豪邁激昂之氣,但在淺淡低回之中卻蘊含了無窮的韻致。通過對春雨、春花等景物的細膩描寫,以及對自己閑適生活的敘述,詩人表達了對都市繁華生活的厭倦和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同時,也借景抒情,折射出他對時局的憂慮和對個人命運的沉思。
此外,這首詩寫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當時陸游在蟄居山陰故鄉六年之后,被朝廷啟用,赴任之前去首都臨安朝見之際。可以說,這首詩不僅反映了陸游的個人情感,也折射出當時社會的特定背景。
總而言之,《臨安春雨初霽》以其含蓄而深刻的情感表達,為讀者展現了一個不同于鐵馬金戈、氣吞殘虜的陸游,而是更多展現出了詩人深沉的內心世界和對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賞析
陸游的《臨安春雨初霽》是一首充滿深刻情感和意境的七言律詩。這首詩作表達了詩人對世態炎涼的無奈感受,同時也透露出他對生活細節的深切體察和獨特的閑適情趣。以下是對這首詩的具體賞析:
1. 首聯:“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這兩句抒發了詩人對人世間冷暖自知的感慨,同時點出了自己客居他鄉的身份和心境。
2. 頷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詩人在小樓上聽了一夜的春雨聲,翌日清晨又聽到深巷中傳來賣花聲,形象地刻畫了春雨之后清新寧靜的生活氛圍。
3. 頸聯:“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這里描繪了詩人閑暇時刻的雅致生活,展現了他在平淡生活中尋找到的樂趣和內心的寧靜。
4. 尾聯:“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詩人提醒自己不要為世事所擾,清明節前就能返回家中,流露出對歸家之日的期盼和對家鄉的眷戀之情。
整首詩從表達個人情感出發,逐漸過渡到對生活美好細節的描繪,再以歸家之思作為結尾,既表現了詩人對時局的憂國憂民之情,也展示了其超脫物外、悠然自得的一面。《臨安春雨初霽》不僅是陸游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南宋時期文人士大夫生活的一個縮影。
總的來說,陸游的這首《臨安春雨初霽》不僅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還有著優美的藝術形式,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佳作。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賞析】相關文章:
《臨安春雨初霽》賞析04-21
《臨安春雨初霽》古詩賞析05-30
《臨安春雨初霽》原文及賞析06-08
臨安春雨初霽原文翻譯及賞析10-12
臨安春雨初霽(世味年來薄似紗)原文及賞析04-21
愛國古詩題臨安邸賞析10-17
題臨安邸的原文及賞析古詩08-09
《秋霽 江水蒼蒼》原文及翻譯賞析09-22
秋思陸游賞析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