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華子崗》原文及賞析
《華子崗》原文及賞析1
原文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賞析
裴迪是盛唐田園山水詩派的主要詩人之一,早年與王維、崔興宗等隱居終南山,互相唱和。后王維得輞川別墅,裴迪成為座上常客,“輞水周于舍下,別漲竹洲花塢,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舊唐書·王維傳》)。賓主詠輞川二十景,各成絕句二十首,這就是著名的《輞川集》。《華子岡》就是其中的一篇。
王維曾這樣描述他們對華子岡的感受∶“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仆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池也。”(選自《山中與裴秀才迪書》)裴迪此詩描寫的正是這秋晚的華子岡景色。
這首詩,詩人以‘還家’為線索,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把落日、松風、草露、云光、山翠這些分散的景物,有機的連綴成一幅有聲有色、動靜相宜的藝術畫面,著墨不多,而極富神韻。
‘還家’與‘落日’響應,不僅點出了詩人以游覽多時,而且也畫出了作者游興未盡,漫步下崗的悠然自得的形象。云光,指落日的.余暉。‘侵’有逐漸侵染之意.‘山翠’之蒼翠欲滴的山色。用一‘拂’字,增強了動感,使人想見那山色是如何的蒼翠可愛,柔和多姿。
這‘侵'和‘拂’都可說是‘活字’,使句子活了全詩活了,云光山色也都獲得了生命。他們追逐著詩人的足跡,輕拂著詩人的衣衫,表現了對詩人眷戀不舍的深情。
落日西下,松風漸起,詩人游興未盡,漫步在回家的山間小道上。全詩以“還家”為線索,通過詩人對所見所聞的獨特感受,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亦動亦靜的藝術畫面。首句一“落”一“起”兩個相對應的動詞,把夕陽西下、晚風初起的黃昏景色鮮明地勾畫出來,人們可以看到夕陽悄悄躲入山后,微風輕輕掠過松林。第二句緊扣上句,正當秋高氣爽之日,落日照射,松風吹拂,路邊小草上的露珠早已揮發殆盡了,所以說“草露晞”。后兩句寫云光、山翠。云光指傍晚的夕陽余暉,山翠即山氣、山色,山色青縹,謂之翠微。這里詩人也用了兩個動詞━━“侵”和“拂”,侵有侵染之意,形象地描寫出詩人在夕陽下悠然自得、漫步下崗的生動情景。“山翠拂人衣”一句,暗里轉換了主賓關系,賦予薄暮明滅的山色以主動性,增強了景物的動感。拂有吹拂之意,云光山色,追逐著詩人的腳步,吹拂著詩人的衣衫,從反面又襯托出詩人對華子崗景色的喜愛和流連。
詩中的“侵”字寫夕陽的余暉逐漸消褪的過程,寫出了詩人在夕陽下一步步下行的生動情景;“拂”字運用擬人手法,增強了動感,表現了山色的青翠可愛,柔和多姿。這兩個動詞寫云光山翠對詩人的眷戀不舍之情,正折射出作者對華子崗的喜愛與留戀。
寥寥二十字,寓詩人獨特的感受于尋常的山間景色之中,筆墨疏淡而意蘊超遠。前人論王、裴輞川唱和,說“神與境會,境從語顯,其命意造語,皆從沈思苦練后,卻如不經意出之,而意味、神采、風韻色色都絕”(王士禛《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誠然。
《華子崗》原文及賞析2
原文:
華子崗(日落松風起)原文:
【華子崗】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華子崗(日落松風起)拼音解讀:
【huá zǐ gǎng 】
rì luò sōng fēng qǐ ,hái jiā cǎo lù xī 。
yún guāng qīn lǚ jì ,shān cuì fú rén yī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詩詞賞析:
裴迪是盛唐田園山水詩派的主要詩人之一,早年與王維、崔興宗等隱居終南山,互相倡和。后王維得輞川別墅,裴迪成為座上常客,“輞水周于舍下,別漲竹洲花塢,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舊唐書·王維傳》)。賓主詠輞川二十景,各成絕句二十首,這就是著名的`《輞川集》。《華子岡》就是其中的一篇。
【《華子崗》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華子崗》的原文及賞析05-26
華子崗(日落松風起)原文、賞析07-24
華子崗日落松風起原文賞析12-18
華子崗(日落松風起)原文賞析10-05
華子岡原文及賞析10-23
賀新郎 送陳真州子華原文及賞析12-19
白華原文及賞析02-07
子衿原文及賞析11-14
《子衿》的原文及賞析12-17
《子衿》原文及賞析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