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孤雁》的賞析
《孤雁》的賞析1
孤雁
崔涂
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
渚云低暗度,關月冷相隨。
未必逢矰繳,孤飛自可疑。
【解釋】
一行行大雁飛回塞外不見了,你這失群的一只要飛到哪里?暮雨中呼喚伙伴,見到寒冷的塘水想下去休息卻又遲疑。偷偷掠過低浮的渚云,與關塞的冷月相伴。未必會遇到弓箭的射擊,但獨自飛行畢竟害怕。
幾陣齊飛的旅伴,全部回到了塞上,只有你這孤雁,不知獨自飛向何方。暮雨中,你悲凄地呼喚丟失的伙伴,你想棲息,卻又遲疑畏懼不下寒塘。渚上低暗,你孤獨地穿越過了云層;只有關山的冷月,伴隨你孤苦凄涼。雖然你未必會遭暗算,把生命葬喪,只是失群孤飛,畢竟叫人疑懼恐慌。
【解釋】
歸塞:回到塞上。
爾:這里指孤雁。
渚:水中小洲。
【賞析】
詩人詠雁自喻,以孤雁的孤獨來襯托自已。一個“孤”字就是全篇“詩眼”,將全詩的神韻、意境凝聚在一起,渾然天成。全詩描寫傳神,刻畫形象,意境凄婉,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
這首詩題名《孤雁》,全篇皆實賦孤雁,“詩眼”就是一個“孤”字。一個“孤”字將全詩的神韻、意境凝聚在一起,渾然天成。
為了突出孤雁,首先要寫出“離群”這個背景。所以詩人一開頭便說:“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作者本是江南人,一生中常在巴、蜀、湘、鄂、秦、隴一帶作客,多天涯羈旅之思。此刻想是站在驛樓上,極目遠望:只見天穹之下,幾行鴻雁,展翅飛行,向北而去。漸漸地,群雁不見了,只留下一只孤雁,在低空盤旋。我們從“歸塞”二字,可以看出雁群是在向北,且又是在春天;因為只有在春分以后,鴻雁才飛回塞外。這兩句中,尤應注意一個“行”字,一個“獨”字。有了“行”與“獨”作對比,孤雁就突現出來了。“念爾”二字,隱蘊詩人同情之心。古人作詩,往往托物寓志,講究寄興深微。“念爾”句寫得很妙,筆未到而氣已吞,隱隱地讓一個“孤”字映照通體,統攝全局。“獨何之”,則可見出詩人這時正羈留客地,借孤雁以寫離愁。
頷聯“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是全篇的警策。第三句是說失群的原因,第四句是說失群之后倉皇的表現,既寫出當時的自然環境,也刻畫出孤雁的神情狀態。時間是在晚上,地點是在寒塘。暮雨蒼茫,一只孤雁在空中嘹嘹嚦嚦,呼尋伙伴。那聲音是夠凄厲的了。它經不住風雨的侵凌,再要前進,已感無力,面前恰有一個蘆葉蕭蕭的池塘,想下來棲息,卻又影單心怯,幾度盤旋。那種欲下未下的舉動,遲疑畏懼的心理,寫得細膩入微。可以看出,作者是把自己孤凄的.情感熔鑄在孤雁身上了,從而構成一個統一的藝術整體,讀來如此逼真動人。誠如近人俞陛云所說:“如莊周之以身化蝶,故入情入理,猶詠鴛鴦之‘暫分煙島猶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飛’,替鴛鴦著想,皆妙入毫顛也。”(《詩境淺說》)頸聯“渚云低暗度,關月冷相隨”,是承頷聯而來,寫孤雁穿云隨月,振翅奮飛,然而仍是只影無依,凄涼寂寞。“渚云低”是說烏云逼近洲渚,對孤雁來說,便構成了一個壓抑的、恐怖的氛圍,孤雁就在那樣慘澹的昏暗中飛行。這是多么令人擔憂呵!這時作者是在注視并期望著孤雁穿過烏云,脫離險境。“關月”,指關塞上的月亮,這一句寫想象中孤雁的行程,雖非目力所及,然而“望盡似猶見”,傾注了對孤雁自始至終的關心。這兩句中特別要注意一個“低”字,一個“冷”字。月冷云低,襯托著形單影只,就突出了行程的艱險,心境的凄涼;而這都是緊緊地扣著一個“孤”字。唯其孤,才感到云低的可怕;唯其只有冷月相隨,才顯得孤單凄涼。
詩篇的最后兩句,寫了詩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未必逢矰繳,孤飛自可疑”,是說孤雁未必會遭暗箭,但孤飛總使人易生疑懼。從語氣上看,象是安慰之詞──安慰孤雁,也安慰自己;然而實際上卻是更加耽心了。因為前面所寫的怕下寒塘、驚呼失侶,都是驚魂未定的表現,直到此處才點明驚魂未定的原因。一句話,是寫孤雁心有余悸,怕逢矰繳。詩直到最后一句“孤飛自可疑”,才正面拈出“孤”字,“詩眼”至此顯豁通明。詩人飄泊異鄉,世路峻險,此詩以孤雁自喻,表現了他孤凄憂慮的羈旅之情。
《孤雁》的賞析2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飲啄,
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
相失萬重云?
望盡似猶見,
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
鳴噪自紛紛。
杜甫詩鑒賞
這首詠物詩作于大歷初杜甫居夔州時。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同時又融注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堪稱佳絕。
開篇即喚出孤雁,而此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飲,不啄,而是一個勁地飛著,叫著,聲音里透出:它是多么思念它的同伴!不僅想念,而且還拼命追尋,這真是一只情感熱烈而執著的孤雁。清人浦起龍評論說:‘飛鳴聲念群’,一詩之骨(《讀杜心解》)。
次聯境界驟然開闊。高遠浩渺的天空中,這小小的孤雁僅是一片影,它與雁群相失在萬重云間,此時此刻的心情可想而知,天高路遙,云海迷漫,將往何處去找失去的伴侶?此聯以誰憐二字設問,引起詩人濃郁的思鄉之愁:孤雁兒啊,我不正和你一樣凄惶么?天壤茫茫,又有誰來憐惜我呢?清人朱鶴齡注此詩說: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詩人所思念者不僅是兄弟,還包括他的親密的`朋友。經歷了安史之亂,在那動蕩不安的年月里,詩人流落他鄉,親朋離散,天各一方,而他無時不渴望骨肉團聚,無日不夢想知友重逢,這孤零零的雁兒,寄托了詩人自己的思緒。
三聯緊承上聯,從心理方面刻畫孤雁的鮮明個性:
它被思念纏繞著,被痛苦煎熬著,它不停地飛鳴。它望盡天際,望啊,望啊,那失去的雁群仿佛總在它眼前晃;似乎那雁群的鳴聲老在它耳畔響;所以,它更·1987·《唐詩鑒賞大典》
要不停地追飛,不停地呼喚了。這兩句血淚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絕。浦起龍評析說:惟念故飛,望斷矣而飛不止,似猶見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鳴,哀多矣而鳴不絕,如更聞其群而呼之者。寫生至此,天雨池矣!(《讀杜心解》)
結尾以陪襯的筆法表達了詩人的愛憎感情。孤雁念群之情那么痛切,它那么痛苦、勞累;而野鴉們是全然不理解的,它們紛紛然鳴噪不停,自得其樂。無意緒是孤雁面對野鴉時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與知己親朋相見,卻面對著一些俗客庸夫時厭惡無聊的心情。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王風·黍離》),與這般不知我者有什么可談呢?
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贊歌,它表現的情感是濃摯的,悲中有壯的。詩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就藝術技巧而論,全篇詠物傳神,自然渾成,全無斧鑿之痕。中間兩聯有情有景,一氣呵成,而且景中有聲有色,更兼有光和影能給人以立體感,可謂神來之筆。
《孤雁》的賞析3
孤雁
作者:崔涂朝代:唐朝
【作品原文】
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
渚云低暗度,關月冷相隨。
未必逢矰繳,孤飛自可疑。
【作品翻譯】
幾陣齊飛的旅伴,全部回到了塞上,只有你這孤雁,不知獨自飛向何方。
暮雨中,你悲凄地呼喚丟失的伙伴,你想棲息,卻又遲疑畏懼不下寒塘。
渚上低暗,你孤獨地穿越過了云層,只有關山的冷月,伴隨你孤苦凄涼。
雖然你未必會遭暗算,把生命葬喪,只是失群孤飛,畢竟叫人疑懼恐慌。
【作品注釋】
幾行歸塞(sài)盡,念爾獨何之。
之:往。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
失:失群。
渚(zhǔ)云低暗度,關月冷相隨。
渚:水中的小洲。
未必逢矰(zēng)繳(zhuó),孤飛自可疑。
繒繳:指矰繳。獵取飛鳥的工具。繳,即在短箭上的絲繩。
【作品賞析】
一聯寫同伴歸盡,只有大雁獨自飛翔,寫“離群”切題。二聯寫孤雁神態,先寫失群原因,再寫失群后的倉皇。三聯寫失群的苦楚。盡管振羽奮飛,仍然是只影無依,凄涼寂寞。四聯寫疑慮受箭喪生,表達詩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徐培均認為,這首詩“字字珠璣,沒有一處是閑筆;而且余音裊裊,令人回味無窮,可稱五律詩中的上品。”
這是一只悲傷而執著的孤雁:它不飲,不啄,只是一個勁兒飛著,叫著,追尋它的同伴。詩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實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題名《孤雁》,全篇皆實賦孤雁,“詩眼”就是一個“孤”字。一個“孤”字將全詩的神韻、意境凝聚在一起,渾然天成。
為了突出孤雁,首先要寫出“離群”這個背景。所以詩人一開頭便說:“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作者本是江南人,一生中常在巴、蜀、湘、鄂、秦、隴一帶作客,多天涯羈旅之思。此刻想是站在驛樓上,極目遠望:只見天穹之下,幾行鴻雁,展翅飛行,向北而去。漸漸地,群雁不見了,只留下一只孤雁,在低空盤旋。我們從“歸塞”二字,可以看出雁群是在向北,且又是在春天;因為只有在春分以后,鴻雁才飛回塞外。這兩句中,尤應注意一個“行”字,一個“獨”字。有了“行”與“獨”作對比,孤雁就突現出來了。“念爾”二字,隱蘊詩人同情之心。古人作詩,往往托物寓志,講究寄興深微。“念爾”句寫得很妙,筆未到而氣已吞,隱隱地讓一個“孤”字映照通體,統攝全局。“獨何之”,則可見出詩人這時正羈留客地,借孤雁以寫離愁。
頷聯“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是全篇的警策。第三句是說失群的原因,第四句是說失群之后倉皇的表現,既寫出當時的自然環境,也刻畫出孤雁的神情狀態。時間是在晚上,地點是在寒塘。暮雨蒼茫,一只孤雁在空中嘹嘹嚦嚦,呼尋伙伴。那聲音是夠凄厲的了。它經不住風雨的侵凌,再要前進,已感無力,面前恰有一個蘆葉蕭蕭的池塘,想下來棲息,卻又影單心怯,幾度盤旋。那種欲下未下的舉動,遲疑畏懼的心理,寫得細膩入微。可以看出,作者是把自己孤凄的情感熔鑄在孤雁身上了,從而構成一個統一的藝術整體,讀來如此逼真動人。誠如近人俞陛云所說:“如莊周之以身化蝶,故入情入理,猶詠鴛鴦之‘暫分煙島猶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飛’,替鴛鴦著想,皆妙入毫顛也。”(《詩境淺說》)頸聯“渚云低暗度,關月冷相隨”,是承頷聯而來,寫孤雁穿云隨月,振翅奮飛,然而仍是只影無依,凄涼寂寞。“渚云低”是說烏云逼近洲渚,對孤雁來說,便構成了一個壓抑的、恐怖的氛圍,孤雁就在那樣慘澹的昏暗中飛行。這是多么令人擔憂呵!這時作者是在注視并期望著孤雁穿過烏云,脫離險境。“關月”,指關塞上的月亮,這一句寫想象中孤雁的行程,雖非目力所及,然而“望盡似猶見”,傾注了對孤雁自始至終的`關心。這兩句中特別要注意一個“低”字,一個“冷”字。月冷云低,襯托著形單影只,就突出了行程的艱險,心境的凄涼;而這都是緊緊地扣著一個“孤”字。唯其孤,才感到云低的可怕;唯其只有冷月相隨,才顯得孤單凄涼。
詩篇的最后兩句,寫了詩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未必逢矰繳,孤飛自可疑”,是說孤雁未必會遭暗箭,但孤飛總使人易生疑懼。從語氣上看,象是安慰之詞──安慰孤雁,也安慰自己;然而實際上卻是更加耽心了。因為前面所寫的怕下寒塘、驚呼失侶,都是驚魂未定的表現,直到此處才點明驚魂未定的原因。一句話,是寫孤雁心有余悸,怕逢矰繳。詩直到最后一句“孤飛自可疑”,才正面拈出“孤”字,“詩眼”至此顯豁通明。詩人飄泊異鄉,世路峻險,此詩以孤雁自喻,表現了他孤凄憂慮的羈旅之情。
清人劉熙載說:“五言無閑字易,有余味難。”(《藝概·詩概》)崔涂這首《孤雁》,字字珠璣,沒有一處是閑筆;而且余音裊裊,令人回味無窮,可稱五言律詩中的上品。
《孤雁》的賞析4
孤雁兒
李清照
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予試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也。
藤床紙帳①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沉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②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③。
注:①藤床紙帳:據明高濂《遵生八箋》記載,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動撐腳,便于調節高低。紙帳,亦名梅花紙帳。據宋林洪《山家清供》云,其上作大方形帳頂,四周用細白布制成帳罩,中置布單、楮衾、菊枕、蒲褥。②吹簫人去:化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與其夫簫史的故事,見《列仙傳》。
(1)這首詞中梅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作簡要分析。(4分)
(2)這首詞采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請最少指出兩種并作具體分析。(4分)
答案:
14、(1)《孤雁兒》明為詠梅,暗為悼亡,寄托了詞人自己的凄冷孤苦之情,對于朝廷南遷后不久不幸病故的愛侶趙明誠的深摯感情和凄楚哀思。
(2)《孤雁兒》①以哀景襯哀情,突出了環境的凄冷與心境之痛苦。②伴我情懷如水一句,用比喻手法,把悲苦之情變成具體可感的形象。③襯托,以雨催淚,以雨襯淚,寫感情的變化。④用典,兩處用典,點明懷念丈夫的.主旨,表達了深重的哀思。(或答借景抒情等均可給分)
【譯文】
初春的早晨在藤床紙帳這樣清雅的環境中醒來,卻有一種說不盡的傷感與思念。此時室內唯有時斷時續的香煙以及香煙滅了的玉爐相伴,我的情緒如水一樣凄涼孤寂。《梅花三弄》的笛曲吹開了枝頭的梅花,春天雖然來臨了,卻引起了我無限的幽恨。
門外細雨瀟瀟下個不停,門內伊人枯坐,淚下千行。明誠既逝,人去樓空,縱有梅花好景,又有誰與自己倚闌同賞呢?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間天上,四處茫茫,沒有一人可供寄贈。
【賞析】
這首詞明為詠梅,暗為悼亡,寄托了詞人對于朝廷南遷后不久不幸病故的愛侶趙明誠的深摯感情和凄楚哀思。全詞以景襯情,將環境描寫與心理刻畫融為一體,營造出一種孤寂凄婉的意境,取得了感人至深的藝術效果。詞調原名《御街行》,后變格為《孤雁亡》,專寫離別悼亡等悲傷之情。詞人取后者,蓋以自況。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開門見山,傾訴寡居之苦。藤床,乃今之藤躺椅。據明高濂《遵生八箋》記載,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動撐腳,便于調節高低。紙帳,亦名梅花紙帳。據宋林洪《山家清供》云,其上作大方形帳頂,四周用細白布制成帳罩,中置布單、楮衾、菊枕、蒲褥。在宋人詞作中,這種陳設大都表現凄涼慵怠情景。朱敦儒《念奴嬌》云:照我藤床涼似水。意境相似,寫一榻橫陳,日高方起,心情孤寂無聊沉香斷續玉爐寒,使人想起詞銷金獸 。然而著一寒字 ,更突出了環境的凄冷與心境之痛苦。
此時室內唯有時斷時續的香煙以及香煙滅了的玉爐相伴。伴我情懷如水一句,把悲苦之情變成具體可感的形象。
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游春意。以漢代橫吹曲中的《梅花落》照應詠梅的命題,讓人聯想到園中的梅花,好象一聲笛曲,催綻萬樹梅花,帶來春天的消息。然梅心驚破一語更奇,不僅說明詞人在語言的運用上有所發展,而且顯示出她在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剎那的波瀾,然而意思很含蓄。聞笛懷人,因梅思春,在她詞中是不止一次用過。這是一歇拍,詞從這一句開始自然地過渡到下片,上片主要寫自己的凄冷孤苦,下片則著重寫對愛侶趙明成的思念。
下闋正面抒寫悼亡之情,詞境由晴而雨,跌宕之中意脈相續 。小風 句,將外境與內境融為一體。
門外細雨瀟瀟,下個不停;門內伊人枯坐,淚下千行。以雨催淚,以雨襯淚,寫感情的變化,層次鮮明,步步開掘,愈寫愈深刻;但為什么無佳思 ,為什么情懷如水和淚下千行,卻沒有言明。直至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 ,才點明懷念丈夫的主旨。吹簫人去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與其夫簫史的典故,見《列仙傳》。這里的吹簫人是說簫史,比擬趙明誠。明誠既逝,人去樓空,縱有梅花好景,又有誰與她倚闌同賞呢?詞人回想當年循城遠覽,踏雪尋梅的情景,心中不由愴然感傷。
結尾三句化用陸凱贈梅與范曄的故事,表達了深重的哀思。陸凱當年思念遠在長安的友人范曄,曾折下梅花賦詩以贈。可是詞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間天上,四處茫茫,沒有一人可供寄贈。其中人間天上一語,寫盡了尋覓苦;沒個人堪寄,寫盡了悵然若失之傷。全詞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卻繚繞不絕。
這首詞妙在化用典故,婉若已出;詠梅悼亡,渾然一體;口語入詞,以俗寫雅。
《孤雁》的賞析5
宋*李清照《孤雁兒*世人作梅詩》
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予試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沈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譯注】
吹簫的人兒已經離去,華美的樓房空空蕩蕩,那令人斷腸的悲痛,同誰一起來承受呢?
【說明】
這首詞寫于李清照丈夫趙明誠去世之后。全詞以“梅”為線索:相思之情,被梅笛挑起,被梅心驚動;又因折梅無人共賞,無人堪寄而陷入無可排釋的綿綿長恨之中。寄托了詞人對于朝廷南遷后不久不幸病故的愛侶趙明誠的深摯感情和凄楚哀思。
【賞析】
這是一首悼亡詞,與一般悼亡詞(悼念妻子)所不同的是,本詞借詠梅表達對亡夫的悼念。李清照與趙明誠志同道合,感情甚篤。只可惜靖康之變后不久,趙明誠不幸病故,李清照獨自飄落江南,生活十分凄苦。詞的上片寫就是這種生活下的無聊意緒。“伴我情懷如水”句,把自己悲涼的心境比喻成具體可感的'冰涼之水,可見心境之凄涼。“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游春意”幾句,以笛曲《梅花落》照應詠梅的主題。聞笛懷人,因梅思春,詞從這幾句開始自然地過渡到下片。更多古詩詞名句請關注“”
“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三句,以雨催淚,以雨襯淚,寫自己感情的變化。“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兩句,點明悼亡的主旨,是對以上無聊而又悲苦心情的作答。“吹簫人”,即秦穆公時善吹簫的蕭史,秦穆公之女弄玉很喜歡他,與之結為夫婦。婚后,蕭史日日教弄玉吹簫,幾年后,二人隨鳳凰飛升而去。詞人借用這個典故,既有對當日美好生活的追憶,又暗喻斯人已逝,生活悲慘不已。這兩句是說,愛人已逝,人去樓空,無人與我相依相隨,怎不令人肝腸寸斷呢?這時她想到折一枝梅花寄給丈夫,“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只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哪里可以看到愛人的身影,她無人可寄贈。“人間天上”;寫盡了尋覓之苦;“沒個人堪寄”,寫盡了悵然若失之傷,表達了無人可寄贈的悲哀。
《孤雁》的賞析6
解連環·孤雁原文
楚江空晚。
悵離群萬里,恍然驚散。
自顧影、欲下寒塘,正沙凈草枯,水平天遠。
寫不成書,只寄得、相思一點。
料因循誤了,殘氈擁雪,故人心眼。
誰憐旅愁荏苒。
謾長門夜悄,錦箏彈怨。
想伴侶、猶宿蘆花,也曾念春前,去程應轉。
暮雨相呼,怕驀地、玉關重見。
未羞他、雙燕歸來,畫簾半卷。
——宋代·張炎《解連環·孤雁》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空闊的楚江夜晚,我痛心突然被驚散后,自己已脫離雁群萬里之遠。顧影自憐,想到飛下寒塘,只見地面一片眼前草枯沙凈,江水平闊伸向遙遠天邊。孤單一只的我無法排成字形,只能寄去相思情意的一點。還生怕這樣徘徊遷延會耽誤北地吞氈嚼雪的故人,傳達他們眷念故園的心愿。
有誰會可憐我長途飛行的艱難?讓我想起深夜孤居長門宮的皇后,錦箏彈著心中無限的幽怨。料想自己的伴侶還棲宿在蘆花中,他們是否正惦念我在春前,會轉程從舊路飛回北邊。我仿佛聽到他們在暮雨中聲聲呼喚,只怕在邊塞突然相見。這樣當雙燕歸來后棲息于畫簾半卷的房檐,我也不會羞慚。
注釋
楚:泛指南方。
恍(huǎng)然:失意貌。
自顧影:對自己的孤獨表示憐異之意。
自顧影:顧影自憐,對自己的孤單表示憐惜。
下寒塘:崔涂《孤雁》詩:“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
寫不成書:雁飛行時行列整齊如字,孤雁而不成字,只像筆畫中的“一點”,故云。這里還暗用了蘇武雁足傳書的.故事。
因循:遲延。
殘氈擁雪:用蘇武事。蘇武被匈奴強留,氈毛合雪而吞食,幸免于死。這里喻指困于元統治下有氣節的南宋人物。
荏苒(rěn rǎn):形容愁苦連綿不絕。
謾:漫,徒然的意思。長門:漢宮名,漢武帝時,陳皇后被打入長門冷宮。這里用長門宮的寂寞冷落來形容孤雁的凄涼哀怨。
錦箏:箏的美稱。古箏有十二或十三弦,斜列如雁行,稱雁箏,其聲凄清哀怨,故又稱哀箏。《晉書·桓伊傳》“撫哀箏而歌怨詩”。
驀地:忽然。
玉關:玉門關,這里泛指北方。
賞析
《解連環·孤雁》是宋亡后之作,是寫篇著名頓詠物詞。它構思巧妙,體物較為細膩。在寫其外相頓同時,又寄寓了深微頓含意。這首詞可以透視出張炎詞深厚頓藝術功力。作者揉詠雁、懷人、自憐而為寫,抒發了他頓家國之痛,漂泊之苦,凄雁動人。詞詠孤雁,實則借孤雁寄托作者宋亡后頓傷感,也反映了宋遺民普遍生活體驗及感觸,具有典型意義。
上闋前三句寫孤雁失群;接著寫失群后頓孤獨。”楚江空晚。悵離群萬里,恍然驚散。”以困頓惆悵頓情懷起筆,伴孤雁寫起飛來。起句境界暗淡、空曠、寂寥、肅殺。楚江,指湖南地方。衡陽有回雁峰,又雁多經瀟湘。瀟湘、衡陽皆楚地。作者把雁置于這空闊頓空間,不惟反襯雁之”孤””小”,且為全詞定下低沉頓基調。惟其”空”,才愈見離群雁之”孤”;惟其”晚”,才更顯離群雁之”凄冷”:可謂景中含情。這特定頓審美感受,卻是通過自然而平常頓四個字,由視覺貫通了讀者頓觸覺來傳達頓,下筆不可謂不”空”。”悵離群萬里,恍然驚散”。離群而”散”,已覺”恍然”,而”萬里”,更足可悲,這怎能不使孤雁在”驚”悸之余感到”悵”然若失呢?僅寫傳神之”悵”字,寫事更寫情,它把”離”前之可戀,”離”時之痛苦,”離”后之茫然頓復雜頓感情,曲折雁轉地表達出來了。
這三句寫出了孤雁之遭際,使人意識到了作者心緒之凄慘。南宋末年,國勢垂危,生于此時頓詞人,對于時局自己深感無能為力,不勝憂憤,只好借物抒懷以寄托寫腔幽怨。
既離群萬里,則渺渺天地間惟寫孤雁而已,自顧其影則不免生煢煢孑立、形影相吊之感,故只有另尋棲身之所,”自顧影,欲下寒塘”正是這種孤棲自愛神態頓寫照。顧影,表示有深自珍惜。特別是寫”欲”字,更是對這種想下未下、猶豫遲疑頓神態頓深刻把握雁維妙維肖頓刻劃。”正沙凈草枯,水平天遠。”在驚魂未定之際,目光所到之處, 只有寒水暮天相接,漠漠荒沙、瑟瑟衰草,依然荒寥而已。來亦孤單,去也孤單,只好徘徊顧影,使人進寫步體味它頓孤獨。
”寫不成書”兩句,是寫雁群飛行,排成寫字或人,孤雁單飛排不成字,故說寫不成書信,只能成寫點,帶回寫點相思。從而巧妙地表達出前朝對遺民頓思念。古人常以雁為傳書使者。”只寄得、相思寫點”,激起人們多少相思之苦與家國之苦,已無從分辨。如果說,”恍然”離散已使孤雁悵然若失因而無奈去別尋棲所頓話;如果說,依然荒寥更足以使之凄愴傷神頓話,那么,”寫不”兩句所表達頓那種痛苦竟無人可告之情則轉而化為某種程度頓悲壯了:雁既失群于萬里之外,不能雁同伴共排雁字,只有向他們遙寄寫片相思之情了,此其寫;因此,違誤了久困于胡地頓”故人”頓凝盼之情(”故人”殆指淪于北人之手切盼南歸頓故園父老),此其二;聯系作為宋朝遺民頓張炎當時朋友散失、家國破碎、孤身寫人、滿目凄涼頓處境,可以想見,即使有書可傳,那”故人”之愿又將告于何人?此其三。然而這種種復雜頓思想感情,卻是通過作者極疏淡自然之筆(兩句用寫事而又寫氣貫注)寫出頓。這正是”清空”特色頓表現之寫。
”料因循誤了,殘氈擁雪,故人心眼。”這是為雁立傳,可以看到作者思想輪廓。表面上是說孤雁誤了寄書,雁蘇武托雁寄書頓心事。”殘氈擁雪”,用蘇武”武臥嚙雪,與旃(氈)毛并咽之,數日不死”事表達心聲。
從對上闋簡單頓分析中可以看到,作者無論寫景還是狀物,都能”不滯留于物”(《詞源·詠物》),特別是對孤雁外部形象頓描寫雁瑣屑事件頓敘述,即使是最簡單頓交代都省略了,而是攝神遺貌,緊緊抓住最能表現孤雁內心情感頓神態(如”欲下”),把筆觸伸向孤雁頓內心世界(如”悵、驚、料”),栩栩如生地刻劃出孤雁孤寂索漠頓內心世界,給人寫種藝術上頓去蕪存精頓澄凈感,而作者頓思想感情也在此得到了曲折委雁頓表達,即所謂”調感愴于融會之中”。
下闋更以化實為虛頓方式體現了張炎詞頓”清空”本色。換頭承前,嘆息北去頓南宋宮室艱難險惡頓處境。而孤雁只能在夜雨中哀鳴,若是能在玉門關重新見到離失頓伴侶,該是何等頓驚喜!因”離群萬里”,因而”誰憐旅愁荏苒”。”荏苒”表達遷延頓意思。在形容時間光陰之綿長頓”荏苒”前面冠以”旅愁”,其旅途之勞頓雁愁之綿綿可知,且作者并不正面說此愁無人憐而以反問出之曰”誰憐”,除更覺情切動人外,已微透”怨”頓消息,故下面緊接寫道:”謾長門夜悄,錦箏彈怨。”說長門夜悄與錦箏彈怨。典出漢武帝陳皇后罷退長門宮故事。”長門”所”彈”者,昔陳皇后之”怨”;而箏柱斜列如雁行,故在此又是孤雁之”怨”。”謾”字,極度渲染孤雁頓哀怨。作者以”渾化無跡”之筆,借陳皇后之事,將人、雁之”怨”寫起寫出,從而抒發了自己亡國之思家破之愁無人可告亦無人憐之頓寫片愁怨之情。
孤雁之哀愁既無人可告,那么雁之凝盼思歸頓急切心情是可以想見頓。它多么盼望自己早寫天飛到同伴身旁啊!可它不說自己身落寒塘之實境,卻首先代同伴著想: ”想伴侶、猶宿蘆花。”不說眼前自己思念同伴之實情,卻透過寫層,言伙伴曾念自己在來年春前”去程應轉”。伙伴們春天到來之前,應該回北方去了。這又是化實為虛,使虛中有實,虛實相生,既雁轉又空靈,它比正面訴說更能見孤雁之寫往之深情。
”暮雨相呼,怕驀地、玉關重見”。隨即是個飄渺頓幸福頓設想。玉關春雨,北地黃昏,卻是將怎樣雁旅伴們重見呢?”怕”字含意深微。孤雁由”離群”之”悵”而生”誰憐”之”怨”,又由”怨”而生”暮雨”中之”呼”,從”呼”又生”怕”,于是讀”暮雨”二句,讀者腦海里會出現這樣寫幅動人頓情景:瑟瑟秋風、瀟瀟暮雨中,望伴情切頓空中孤雁,寫聲又寫聲呼叫,找尋著同伴,它要盡最后寫絲力量飛到它們身邊,傾訴離后之情。它堅信,同伴們就在不遠頓前方。然而,突然之間它又由”呼”而”怕”了:是怕見同伴于忽然之間,”怕”自己不勝那突如其來頓巨大頓喜悅雁幸福潮流頓沖擊。寫個 ”怕”字,生動而逼真地刻劃出雁經過長途跋涉,備嘗離群之苦后幻想自己即將在”驀然”間重見同伴時那種喜悅、激動而又有些不安、焦躁頓復雜矛盾心理。
至此,孤雁之情已至深至切似乎無法再寫,但作者意猶未盡,再次從虛處下筆,進寫步替孤雁設想:”未羞他,雙燕歸來,畫簾半卷。”長期頓期待與渴望,寫旦相見期近,反怕春期之驟至。雖能相見也無愧于寄身畫棟珠簾雙雙紫燕了。從用意上看,此二句實承以上而來。即如上所述,孤雁之愁已至濃至厚,無法解脫,其望歸思伴之情已至深至切,無以復加,但退寫步說,即使雁之愿望無法實現,它也絕不愿像在春日融融中翩翩歸來頓”雙燕”(暗指歸附元朝者)寫樣,寄人檐下,以博主人寫笑,從而表現出雁之孤高自傲頓情懷,使其形象得到了升華。而在這空靈蘊藉中,作者不愿事奉新朝頓心跡也得到含蓄而委雁頓表露。這在情感上,表現為異軍突起;在格調上,則表現為某種程度頓峭拔。
由于作者在這首詞里沒有刻意于靜態頓摹寫,而著重從孤雁內心情感頓發展變化上——由”悵”而”怨”,由”怨”而”呼”而”怕”,寫出了動感,因此,在意脈雁情感節奏上,于自然流轉之中包含著起伏跌宕,于空靈之中見出流動,從而給人以雁諧頓美頓享受。
通觀全篇,狀物言情極盡精巧而不著雕飾痕跡,詞人遣詞煉意、體物抒情頓精湛造詣淋漓盡現。全詞多處用典,堪稱詠雁佳句。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曰:”玉田《高陽臺》,凄涼幽怨,郁之至,厚之至,與碧山如出寫手,樂笑翁集中亦不多見。”張炎詞善于詠物。從詠物詞頓整個方法、風格雁寄意來說,這首詠孤雁頓《解連環》更有代表性。詞人刻畫孤雁頓形象妙肖傳神,在詠物頓方法上,緊扣寫”孤”字展開描寫,烘托渲染,以物喻人,將詠物與抒情合而為寫,通過對孤雁頓描繪,把家國之痛雁身世之感盡蘊含在對孤雁這寫形象頓描繪中。
《孤雁》的賞析7
《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
宋朝:李清照
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予試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沈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古詩簡介
《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是李清照晚年時期的作品,因為此詞有序言,也被后人稱為《孤雁兒·并序》。
這首詞寫于李清照丈夫趙明誠去世之后。全詞以“梅”為線索:相思之情,被梅笛挑起,被梅心驚動;又因折梅無人共賞,無人堪寄而陷入無可排釋的綿綿長恨之中。
《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翻譯/譯文
此詞前有小序:“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予試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雖云梅詞,實際上不過借梅抒懷舊之思。
床、帳、香爐,是一般閨情詞的常見意象,此詞也從這些物事寫起,迤邐寫入抒情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這里,床,非合歡之床,而是用藤竹編成的輕便單人床。帳,亦非芙蓉之帳,而是當時在文人高士中流行的一種特制的用堅韌的繭紙作的帳子。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事》的“梅花紙帳”條目中描寫道:于獨床四周立柱,掛瓶,插梅數枝;床后設板,可靠以清坐;床角安竹書柜,床前置香鼎;床上有大方目頂,用細白楮(紙的代稱)作帳罩之。詞詠梅而從紙帳著筆,很可能指的`就是“梅花紙帳”。這種床帳,暗示著清雅而淡泊的生活。宋朱敦儒《念奴嬌》詞云:“照我藤床涼似水。”《鷓鴣天》詞又云:“道人還了鴛鴦債,紙帳梅花醉夢閑。”但是,宿此床帳中的抒情主人公并不甘于淡泊,卻深懷“無佳思”的幽怨。
《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注釋
①孤雁兒:《孤雁兒》原名《御街行》。《古今詞話》無名氏《御街行》詞有“聽孤雁聲嘹唳”句,故更名《孤雁兒》。
②藤床:藤條編織的床。紙帳:繭紙做的帳子。
③佳思:好心情。
④沉香:薰香的一種。玉爐:玉制的香爐或是香爐的代稱。
⑤三弄:即“梅花三弄”,古代笛由名,或稱“梅花引”。
⑥梅心驚破:指梅花聞笛而心傷。
⑦春情意:喻指當年夫妻情深。
⑧蕭蕭地:淅淅瀝瀝。地,語助詞。
⑨吹簫人去:《列仙傳》:“蕭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此言其夫趙明誠之去世。
⑩腸斷:這里形容因喪夫而悲傷之極。《世說新語·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峽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緣岸哀號,行百馀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絕。破視其腹中,腸皆寸寸斷。”
?一枝折得三句:化用陸凱《贈范曄》詩意。折梅相送,丈夫故去,所以說沒人堪寄。
《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賞析/鑒賞
以下寫香。爐寒香斷,渲染了一種凄冷的心境。“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李清照《醉花陰》)展示的那種朦朧而甜蜜的惆悵已經消失,只有似斷仍連的裊裊微香,伴隨她綿長、凄清的似水情懷。
沉寂中,是誰家玉笛吹起了梅花三弄?它驚破梅心,預示了春的消息,也吹燃了詞人深埋的生命之火!
下片從憧憬的世界回到客觀現實:充彌天地的只是蕭蕭的小風疏雨!盡管大自然按照自己的規律,冬盡春來,而生命的春天,卻已隨“吹簫人去”而永遠消逝,這怎不令人珠淚潸潸!“吹簫人”,秦穆公時人蕭史,他的簫聲能招引鳳凰。后來他和他的妻子──穆公女弄玉雙雙仙去。這個美麗的神話,既暗示了她曾有過的夫唱婦隨的幸福生活,又以“人去樓空”,傾訴了昔日歡樂已成夢幻的刻骨哀思。
最后落題,用陸凱“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典,作一跌宕:縱使春到江南,梅心先破,但天上人間,仙凡杏隔,又如何傳遞春的消息!
《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字易安,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早期生活優裕,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后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孤雁》的賞析8
李清照《孤雁兒》原詩、注釋、翻譯、賞析、閱讀訓練附答案
【原文】:
孤雁兒①
【宋】李清照
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予試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②紙帳③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沈香④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⑤,梅心驚破,多少游春意(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版《宋詞鑒賞辭典》中為“多少春恨意”)。
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注釋】
①孤雁兒:名。②藤床:用藤竹編成的輕便單人床。③紙帳:當時在文人高士中流行的一種特制的用堅韌的繭紙做的帳子。④沈香:沉香。⑤三弄:笛子名曲《梅花三弄》。
【翻譯】
初春的早晨,在藤床紙帳這樣清雅的環境中醒來,卻并沒有好興致,反而有一種說不盡的傷感、惆悵。由于沒有續添香料,玉爐已經煙消燼冷浸透了寒氣,他們伴配著我,我的情緒如水一樣凄涼孤寂。《梅花三弄》的笛曲吹開了枝頭的梅花,春天雖然來臨了,卻引起了我無限的幽恨。
窗外風雨凄凄,更使我傷心倍增。可如今人去樓空,使人肝腸寸斷。縱有滿腔悲苦,卻又向誰人訴說,又有誰來分擔自己的哀痛呢?我折下了一枝梅花,想寄給所懷念的人,可是人間天上,都找不到可以寄予的那個人。
【賞析】:
這首詞寫于李清照晚年,趙明誠去世之后。全詞以“梅”為線索:相思之情,被梅笛挑起,被梅心驚動;又因折梅無人共賞,無人堪寄而陷入無可排釋的綿綿長恨之中。
此詞前有小序:“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予試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雖云梅詞,實際上不過借梅抒懷舊之思。
床、帳、香爐,是一般閨情詞的常見意象,此詞也從這些物事寫起,迤邐寫入抒情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這里,床,非合歡之床,而是用藤竹編成的輕便單人床。帳,亦非芙蓉之帳,而是當時在文人高士中流行的一種特制的用堅韌的繭紙作的帳子。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事》的“梅花紙帳”條目中描寫道:于獨床四周立柱,掛瓶,插梅數枝;床后設板,可靠以清坐;床角安竹書柜,床前置香鼎;床上有大方目頂,用細白楮(紙的代稱)作帳罩之。詞詠梅而從紙帳著筆,很可能指的就是“梅花紙帳”。這種床帳,暗示著清雅而淡泊的生活。宋朱敦儒《念奴嬌》詞云:“照我藤床涼似水。”《鷓鴣天》詞又云:“道人還了鴛鴦債,紙帳梅花醉夢閑。”但是,宿此床帳中的抒情主人公并不甘于淡泊,卻深懷“無佳思”的幽怨。
以下寫香。爐寒香斷,渲染了一種凄冷的心境。“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李清照《》)展示的`那種朦朧而甜蜜的惆悵已經消失,只有似斷仍連的裊裊微香,伴隨她綿長、凄清的似水情懷。
沉寂中,是誰家玉笛吹起了梅花三弄?它驚破梅心,預示了春的消息,也吹燃了詞人深埋的生命之火!
下片從憧憬的世界回到客觀現實:充彌天地的只是蕭蕭的小風疏雨!盡管大自然按照自己的規律,冬盡春來,而生命的春天,卻已隨“吹簫人去”而永遠消逝,這怎不令人珠淚潸潸!“吹簫人”,秦穆公時人蕭史,他的簫聲能招引鳳凰。后來他和他的妻子──穆公女弄玉雙雙仙去。這個美麗的神話,既暗示了她曾有過的夫唱婦隨的幸福生活,又以“人去樓空”,傾訴了昔日歡樂已成夢幻的刻骨哀思。
最后落題,用陸凱“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典,作一跌宕:縱使春到江南,梅心先破,但天上人間,仙凡杏隔,又如何傳遞春的消息!
【閱讀訓練】
(1)上片中的哪一個詩句渲染了作者凄冷的心境。
(2)全詞以“___”為線索,敘述了相思之情,被梅笛挑起,被梅心驚動,又因____,無人共賞,無人堪寄而陷入綿綿長恨之中。
(3)從全詞看,上片和下片各抒寫了什么內容?
【參考答案】
(1)沈香斷續玉爐寒
(2)梅折梅
(3)上片:憧憬的世界下片:客觀現實
《孤雁》的賞析9
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
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予試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沈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翻譯
初春的早晨在藤床紙帳這樣清雅的環境中醒來,卻有一種說不盡的傷感與思念。此時室內唯有時斷時續的香煙以及香煙滅了的玉爐相伴,我的情緒如水一樣凄涼孤寂。《梅花三弄》的笛曲吹開了枝頭的梅花,春天雖然來臨了,卻引起了我無限的幽恨。
門外細雨瀟瀟下個不停,門內伊人枯坐,淚下千行。明誠既逝,人去樓空,縱有梅花好景,又有誰與自己倚闌同賞呢 ?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間天上,四處茫茫,沒有一人可供寄贈。
注釋
藤床:藤條編織的床。
紙帳:繭紙做的帳子。
佳思:好心情。
沉香:薰香的一種。
玉爐:玉制的香爐或是香爐的代稱。
三弄:即“梅花三弄”,古代笛由名,或稱“梅花引”。
梅心驚破:指梅花聞笛而心傷。
春情意:喻指當年夫妻情深。
蕭蕭地:淅淅瀝瀝。地,語助詞。
吹簫人去:此言其夫趙明誠之去世。
腸斷:這里形容因喪夫而悲傷之極。
一枝折得三句:化用陸凱《贈范曄》詩意。折梅相送,丈夫故去,所以說沒人堪寄。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明為詠梅,實為悼亡,寄托了詞人對于朝廷南遷后不久不幸病故的.愛侶趙明誠的深摯感情和凄楚哀思。
賞析二
“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游春意。”以漢代橫吹曲中的《梅花落》照應詠梅的命題,讓人聯想到園中的梅花,好像一聲笛曲,催綻萬樹梅花,帶來春天的消息。然“梅心驚破”一語更奇,不僅說明詞人語言的運用上有所發展,而且顯示出她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剎那的波瀾,然而意思很含蓄。聞笛懷人,因梅思春,她詞中是不止一次用過。這是一歇拍,詞從這一句開始自然地過渡到下片,上片主要寫自己的凄冷孤苦,下片則著重寫對愛侶趙明誠的思念。
下闋正面抒寫悼亡之情,詞境由晴而雨,跌宕之中意脈相續。“小風”句,將外境與內境融為一體。門外細雨瀟瀟,下個不停;門內伊人枯坐,淚下千行。以雨催淚,以雨襯淚,寫感情的變化,層次鮮明,步步開掘,愈寫愈深刻;但為什么“無佳思”,為什么“情懷如水”和淚下千行,卻沒有言明。直至“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才點明懷念丈夫的主旨。“吹簫人去”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與其夫簫史的典故,見《列仙傳》。這里的“吹簫人”是說簫史,比擬趙明誠。明誠既逝,人去樓空,縱有梅花好景,又有誰與她倚闌同賞呢?詞人回想當年循城遠覽,踏雪尋梅的情景,心中不由愴然感傷。
結尾三句化用陸凱贈梅與范曄的故事,表達了深重的哀思。陸凱當年思念遠長安的友人范曄,曾折下梅花賦詩以贈。可是詞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間天上,四處茫茫,沒有一人可供寄贈。其中“人間天上”一語,寫盡了尋覓苦:“沒個人堪寄”,寫盡了悵然若失之傷。全詞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卻繚繞不絕。
這首詞妙在化用典故,婉若已出;詠梅悼亡,渾然一體;口語入詞,以俗寫雅,獨樹一枝。
意境
全詞以景襯情,將環境描寫與心理刻畫融為一體,營造出一種孤寂凄婉的意境,取得了感人至深的藝術效果。
賞析一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開門見山,傾訴寡居之苦。藤床,乃今之藤躺椅。據明高濂《遵生八箋》記載,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動撐腳,便于調節高低。紙帳,亦名梅花紙帳。據宋林洪《山家清供》云,其上作大方形帳頂,四周用細白布制成帳罩,中置布單、楮衾、菊枕、蒲褥。宋人詞作中,這種陳設大都表現凄涼慵怠情景。朱敦儒《念奴嬌》云:“照我藤床涼似水。”意境相似,寫一榻橫陳,日高方起,心情孤寂無聊“沉香斷續玉爐寒”,使人想起詞人《醉花陰》中的“瑞胸銷金獸”。然而這一“寒”字,更突出了環境的凄冷與心境之痛苦。此時室內唯有時斷時續的香煙以及香煙滅了的玉爐相伴。“伴我情懷如水”一句,把悲苦之情變成具體可感的形象。
《孤雁》的賞析10
臨江仙·孤雁
霜冷離鴻驚失伴,有人同病相憐。擬憑尺素寄愁邊,愁多書屢易,雙淚落燈前。
莫對月明思往事,也知消減年年。無端嘹唳一聲傳,西風吹只影,剛是早秋天。
古詩簡介
《臨江仙·孤雁》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做的一首詞。這是一首詠物抒懷的作品,通過寫離群孤雁來寫詞人自己。這首詞上片描繪大雁失群所帶來的“同病相憐”之感;下片將孤雁與自己合二為一。全詞情景交融,抒發了詞人孤寂幽獨的情懷。
翻譯/譯文
秋霜遍地,離群的大雁失去了自己的同伴,它可知道,地上有個人與它同病相憐。想要將一懷愁緒用短信寄出去,卻發現愁緒太多變換不定,于是只能對著燭光暗自垂淚。
不要對著明月遙想當年的`往事,那會讓人衣帶漸寬,形影憔悴。忽然云中傳來一聲孤雁哀鳴,抬頭望去,那孤單的身影縹緲在初秋的寒風之中。
注釋
⑴臨江仙:唐教坊曲,后用作詞牌,為雙調小令。又名《謝新恩》、《畫屏春》等。格律俱為平韻格,全詞分兩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韻。
⑵離鴻:失群的大雁。宋周邦彥《浪淘沙慢》:“念漢浦離鴻去何許?經時信音絕。”
⑶擬憑二句:意謂擬以書信排遣愁懷,但愁緒太多,寫了又寫,屢寫屢改。憑:根據,憑借,以。尺素:書寫用的一尺長左右的白色生絹,借指小的畫幅,短的書信。
⑷嘹唳(liáo lì):聲音響亮而凄清。這里指孤雁叫聲。宋梅堯臣《范饒州夫人挽詞》之一:“江邊有孤鶴,嘹唳獨傷神。”
⑸只影(zhī yǐng):謂孤獨無偶。
創作背景
這首詞寫于納蘭某次隨從康熙出行或去邊塞執行任務的途中。一路上鞍馬勞頓,既無妻子來噓寒問暖,也無朋友可把酒言歡,難免旅途孤寂,心中悵然。詞人騎馬行走在曠野中,猛然抬頭看見了那只離群悲鳴的孤雁,“同病相憐”之感油然而生,故作下此詞。
賞析/鑒賞
文學鑒賞
這是一首典型的詠物抒懷之作,明寫離群孤雁,實寫與其同病相憐的自己。
大雁不善于單獨生活,離群往往是迫不得已,所以那些落單的大雁容易讓人心生憐憫之情。納蘭此時就像一只“霜冷離鴻驚失伴”的孤雁,當他在滿地秋霜中抬頭看見那只拼命南飛、聲聲哀啼的大雁時,忍不住喃喃自語:“你可知這地上有個人與你同病相憐啊!”他想要把滿懷愁緒用書信寄出,但“愁多書屢易”,他發現愁緒太多且變幻不定,屢屢修改增刪,這封信便遲遲寫不下來,于是只能對著燭光暗自垂汨,即“雙淚落燈前”。越是紛亂,就越想拆解清楚。所以陷入情緒困擾中的人容易追思往事,納蘭提醒自己“莫對月明思往事”,那只會讓人衣帶漸寬,形影憔悴。可是這樣的提醒往往是蒼白的。一個人最難明白、也最難管住的莫過于自己的心。
“無端嘹唳一聲傳。”云中忽然傳來一聲孤雁哀鳴,抬頭望去,那孤單的影子在初秋的寒風之中縹緲遠去。末尾“西風吹只影,剛是早秋天”和上闋里“同病相憐”二句已將天上孤雁與地上旅人合二為一,所以,這孤單的“只影”既是雁,也是人,一語雙關,給人留下了廣闊的聯想空間。
全詞突出了人雁合一,情景合一,雁之孤影與人之孤獨,交織渾融的意境;抒發了孤寂幽獨的情懷。
名家點評
當代學者,納蘭詞研究員張秉戌《納蘭詞箋注》:“詠孤雁實系詠孤獨。”
《孤雁》的賞析11
[唐]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作品賞析:
這首詠物詩寫于大歷初杜甫居夔州時。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體物曲盡其妙,同時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稱佳絕。
依常法,詠物詩以曲為佳,以隱為妙,所詠之物是不宜道破的。杜甫則不然,他開篇即喚出“孤雁”,而此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飲,不啄,只是一個勁地飛著,叫著,聲音里透出:它是多么想念它的同伴!不獨想念,而且還拼命追尋,這真是一只情感熱烈而執著的“孤雁”。清人浦起龍評曰:“‘飛鳴聲念群’,一詩之骨”(《讀杜心解》),是抓住了要領的。
次聯境界倏忽開闊。高遠浩茫的天空中,這小小的孤雁僅是“一片影”,它與雁群相失在“萬重云”間,此時此際的心情該多么惶急、焦慮,又該多么迷茫啊!天高路遙,云海迷漫,將往何處去找失去的伴侶?此聯以“誰憐”二字設問,這一問間仿佛打開了一道閘門,詩人胸中情感的泉流滾滾流出:“孤雁兒啊,我不正和你一樣凄惶么?天壤茫茫,又有誰來憐惜我呢?”詩人與雁,物我交融,渾然一體了。清人朱鶴齡注此詩說:“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且詩人所思念者恐不獨是兄弟,還包括他的親密的朋友。經歷了安史之亂,在那動蕩不安的年月里,詩人流落他鄉,親朋離散,天各一方,可他無時不渴望骨肉團聚,無日不夢想知友重逢,這孤零零的雁兒,寄寓了詩人自己的`影子。
三聯緊承上聯,從心理方面刻畫孤雁的鮮明個性:它被思念纏繞著,被痛苦煎熬著,迫使它不停地飛鳴。它望盡天際,望啊,望啊,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喚聲聲,喚啊,喚啊,似乎那侶伴的鳴聲老在它耳畔響;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飛,不停地呼喚了。這兩句血淚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絕。浦起龍評析說:“惟念故飛,望斷矣而飛不止,似猶見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鳴,哀多矣而鳴不絕,如更聞其群而呼之者。寫生至此,天雨泣矣!”(《讀杜心解》)
結尾用了陪襯的筆法,表達了詩人的愛憎感情。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勞累;而野鴉們是全然不懂的,它們紛紛然鳴噪不停,自得其樂。“無意緒”是孤雁對著野鴉時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與知己親朋相見,卻面對著一些俗客庸夫時厭惡無聊的心緒。“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王風·黍離》),與這般“不知我者”有什么可談呢?
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贊歌,它表現的情感是濃摯的,悲中有壯的。它那樣孤單、困苦,同時卻還要不斷地呼號、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熾烈地燃燒,它甚至連吃喝都可拋棄,更不顧處境的安危;安雖命薄卻心高,寧愿飛翔在萬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詩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就藝術技巧而論,全篇詠物傳神,是大匠運斤,自然渾成,全無斧鑿之痕。中間兩聯有情有景,一氣呵成,而且景中有聲有色,甚至還有光和影,能給人以“立體感”,仿佛電影鏡頭似的表現那云間雁影,真神來之筆。
【鶴注】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當是大歷初夔州作。
孤雁不飲啄①,飛鳴聲念群②。誰憐一片影③,相失萬重云④。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⑤,鳴噪亦紛紛⑥。
(詠孤雁,有流落之悲。首二另提。片影相失,寫孤雁之狀。望盡哀多,寫念群之意。末聯,借鴉形雁,乃題之外象。不飲啄者,為念群故也。誰憐,指群雁之已去者。雁行既遠,望盡矣,似猶有所見而飛;追呼不及,哀多矣,如更有所聞而鳴。二句,申言飛鳴迫切之情。見聞二字,屬在孤雁。王彥輔曰:公值喪亂,羇旅南土,而見于詩者,常在鄉井,故托意于孤雁。章末,譏不知我而者。師氏曰:鮑照《孤雁》詩云:“更無聲接緒,空有影相隨。”孤則孤矣,豈若此侍“飛鳴聲念群”一語,孤之中仍有不孤之念乎。)
①魏文帝詩:“孤雁獨南翔。”何遜詩:“誓將收飲啄。”②《詩》:“載飛載鳴。”江總誄詞:“念群桑梓”③庾信詩:“澗底一片雨。”④梁簡文帝詩:“花茂蝶爭飛,枝濃鳥相失。”吳均詩:“山上萬重云。”⑤王融詩:“絲中傳意緒。”何遜詩:“生平無意緒。”⑥《拾遺記》:魯僖公十四年,晉文公焚林以求介之推,有白鴉繞煙而噪。
《孤雁》的賞析12
《孤雁·幾行歸塞盡》出自唐詩三百首全集,其作者為唐朝文學家崔涂。古詩全文如下:
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
渚云低暗度,關月冷相隨。
未必逢矰繳,孤飛自可疑。
「前言」
《孤雁》是唐代詩人崔涂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詠孤雁的詩描繪了孤雁獨自飛翔,孤苦無依的凄涼情狀,借此以喻詩人自己孤棲憂慮的羈旅之情,感情真摯,凄婉動人。
「注釋」
(1)幾行:幾排(大雁)。
(2)歸塞盡:全部回到塞上。歸,回。塞,邊塞。盡,完。
(3)“念爾”句:不知大雁獨自飛向哪里。念,惦記,想。爾,你。獨,獨自。何之,倒裝結構,到哪里。之,往,去。
(4)暮:傍晚。
(5)失:失群。
(6)寒塘:寒冷的池塘。
(7)渚:水中的小洲。
(8)度:度過,飛越。
(9)關月:指關塞上的月亮。
(10)繒繳:指矰繳。獵取飛鳥的工具。繳,即在短箭上的絲繩。
(11)孤:獨自。
「翻譯」
幾陣齊飛的'旅伴,全部回到了塞上,只有你這孤雁,不知獨自飛向何方。暮雨中,你悲凄地呼喚丟失的伙伴,你想棲息,卻又遲疑畏懼不下寒塘。渚上低暗,你孤獨地穿越過了云層;只有關山的冷月,伴隨你孤苦凄涼。雖然你未必會遭暗算,把生命葬喪,只是失群孤飛,畢竟叫人疑懼恐慌。
「賞析」
這首詩題名《孤雁》,全篇皆實賦孤雁,“詩眼”就是一個“孤”字。一個“孤”字將全詩的神韻、意境凝聚在一起,渾然天成。這是一只悲傷而執著的孤雁:它不飲,不啄,只是一個勁兒飛著,叫著,追尋它的同伴。詩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實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為了突出孤雁,首先要寫出“離群”這個背景。所以詩人一開頭便說:“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站在驛樓上,極目遠望,群雁不見了,只留下一只孤雁,在低空盤旋。從“歸塞”二字,可以看出雁群是在向北,且又是在春天;因為只有在春分以后,鴻雁才飛回塞外。這兩句中,一個“行”字,一個“獨”字,二者作對比,孤雁就突現出來了。“念爾”二字,隱蘊詩人同情之心。古人作詩,往往托物寓志,講究寄興深微。“念爾”句寫得很妙,筆未到而氣已吞,隱隱地讓一個“孤”字映照通體,統攝全局。“獨何之”,則可見出詩人這時正羈留客地,借孤雁以寫離愁。
頷聯“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是說失群之后倉皇的表現,既寫出當時的自然環境,也刻畫出孤雁的神情狀態,是全篇的警策。孤雁呼尋伙伴,聲音凄厲,它經不住風雨的侵凌,想下來棲息,卻又影單心怯,幾度盤旋。詩人將孤雁那種欲下未下的舉動,遲疑畏懼的心理,寫得細膩入微。可以看出,作者是把自己孤凄的情感熔鑄在孤雁身上了,從而構成一個統一的藝術整體,讀來逼真動人。誠如近人俞陛云所說:“如莊周之以身化蝶,故入情入理,猶詠鴛鴦之‘暫分煙島猶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飛’,替鴛鴦著想,皆妙入毫顛也。”(《詩境淺說》)這兩者意境是頗為相似的。
頸聯“渚云低暗度,關月冷相隨”,是承頷聯而來。寫孤雁穿云隨月,振翅奮飛,然而仍是只影無依,凄涼寂寞。“渚云低”是說烏云逼近洲渚,對孤雁來說,便構成了一個壓抑的、恐怖的氛圍,孤雁就在那樣慘澹的昏暗中飛行,令人擔憂。這時作者是在注視并期望著孤雁穿過烏云,脫離險境。這一句寫想象中孤雁的行程,雖非目力所及,然而“望盡似猶見”,傾注了對孤雁自始至終的關心。這兩句中“低”字和“冷”字用得好。月冷云低,襯托著形單影只,就突出了行程的艱險,心境的凄涼;而這都是緊緊地扣著一個“孤”字。唯其孤,才感到云低的可怕;唯其只有冷月相隨,才顯得孤單凄涼。
詩篇的最后兩句,寫了詩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未必逢矰繳,孤飛自可疑”,是說孤雁未必會遭暗箭,但孤飛總使人易生疑懼。從語氣上看,象是安慰之詞——安慰孤雁,也安慰自己;然而實際上卻是更加擔心了。因為前面所寫的怕下寒塘、驚呼失侶,都是驚魂未定的表現,直到此處才點明驚魂未定的原因。一句話,是寫孤雁心有余悸,怕逢矰繳。詩直到最后一句“孤飛自可疑”,才正面拈出“孤”字,“詩眼”至此顯豁通明。詩人飄泊異鄉,世路峻險,此詩以孤雁自喻,表現了他孤凄憂慮的羈旅之情。
這首詩字字珠璣,沒有一處是閑筆:一聯寫同伴歸盡,只有大雁獨自飛翔,寫“離群”切題。二聯寫孤雁神態,先寫失群原因,再寫失群后的倉皇。三聯寫失群的苦楚,盡管振羽奮飛,仍然是只影無依,凄涼寂寞。四聯寫疑慮受箭喪生,表達詩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余音裊裊,回味無窮,可稱五律詩中的上品。
《孤雁》的賞析13
《孤雁》
作者:崔涂
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唐詩三百首之崔涂:孤雁。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
渚云低暗度,關月冷相隨。
未必逢矰繳,孤飛自可疑。
【注解】:
1、之:往。
2、失:失群。
3、渚:水中的小洲。
【韻譯】:
幾陣齊飛的旅伴,全部回到了塞上,
只有你這孤雁,不知獨自飛向何方。
暮雨中,你悲凄地呼喚丟失的伙伴,
你想棲息,卻又遲疑畏懼不下寒塘。
渚上低暗,你孤獨地穿越過了云層;
只有關山的冷月,伴隨你孤苦凄涼。
雖然你未必會遭暗算,把生命葬喪,
只是失群孤飛,畢竟叫人疑懼恐慌。
【評析】:
這是一首詠孤雁的詩,作者借此以喻自己孤棲憂慮的羈旅之情。一聯寫同伴歸盡,唯爾獨去,寫“離群”切題。二聯寫孤雁神態,先寫失群原因,再寫失群后的倉皇。三聯寫失群之苦楚。盡管振羽奮飛,仍然是只影無依,凄涼寂寞。四聯寫疑慮受箭喪生,表達詩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今人徐培均以為此詩“字字珠璣,沒有一處是閑筆;而且余音裊裊,令人回味無窮,可稱五律詩中的上品。”
《孤雁》的賞析14
《孤雁》
崔涂
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
渚云低暗度,關月冷相隨。
未必逢矰繳,孤飛自可疑。
注解
1、之:往。
2、失:失群。
3、渚:水中的小洲。
韻譯
幾陣齊飛的旅伴,全部回到了塞上,只有你這孤雁,不知獨自飛向何方。
暮雨中,你悲凄地呼喚丟失的伙伴,你想棲息,卻又遲疑畏懼不下寒塘。
渚上低暗,你孤獨地穿越過了云層;只有關山的冷月,伴隨你孤苦凄涼。
雖然你未必會遭暗算,把生命葬喪,只是失群孤飛,畢竟叫人疑懼恐慌。
評析
這是一首詠孤雁的詩,作者借此以喻自己孤棲憂慮的羈旅之情。一聯寫同伴歸盡,唯爾獨去,寫“離群”切題。二聯寫孤雁神態,先寫失群原因,再寫失群后的`倉皇。三聯寫失群之苦楚。盡管振羽奮飛,仍然是只影無依,凄涼寂寞。四聯寫疑慮受
箭喪生,表達詩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今人徐培均以為此詩“字字珠璣,沒有一處是閑筆;而且余音裊裊,令人回味無窮,可稱五律詩中的上品。”
《孤雁》的賞析15
《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
[宋]李清照
原文: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沉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里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注釋:
1、藤床:用藤編織的床。明高濂《遵生八箋》卷八“欹床”載:“高尺二寸,長六尺五寸,用藤竹編之,勿用板,輕則童子易抬。”至今南方仍有藤床。紙帳:紙制的帳子。林洪《山家清事》梅花紙帳條載:“法用獨床,傍植四黑漆柱,各掛以半錫瓶,插梅數枝,后設黑漆板,約三尺,自地及頂,欲靠以清坐。左右設橫木一,可掛衣。角安斑竹書貯一,藏書三四,掛白麈一。上作大方目頂,用細白楮衾作帳罩之。前安小踏床,于右植綠漆小荷葉一,置香鼎,燃紫藤香。中只用布單、楮衾、菊枕、蒲褥。”明高濂《遵生八箋》卷八“紙帳”條載:“用藤皮繭紙纏于木上,以索堅勒,作皺紋,不用糊,以線折縫縫之。頂不用紙,以稀布為頂,取其透氣。或畫以梅花,或畫以蝴蝶,自是分外清致。”
2、佳思:好心情,好情思。
3、沉香:又名沉水,香料名。玉爐:玉制或白瓷制的香爐,用作香爐的美稱。
4、笛里三弄:古笛曲有《梅花三弄》。
5、破:這里指梅花綻放。
6、蕭蕭:象聲詞,指風雨聲。
7、吹簫人去玉樓空:據《列仙傳》載:秦穆公時有一位擅長吹笛的.人名叫蕭史,秦穆公的女兒弄玉喜歡蕭史,穆公就將女兒嫁給了他。婚后,蕭史每天教弄玉作鳳鳴聲。過了幾年,吹出來的聲音確實像鳳聲,就真的有鳳凰飛過來停在他們的屋子上面。穆公特地建造鳳臺,讓夫妻二人居住其上。又過了數年,夫妻二人都隨鳳凰飛升而去。這句隱指丈夫趙明誠的去世。李商隱《代應》:“離鸞別鳳今何在,十二玉樓空更空。”劉仙倫《菩薩蠻》:“吹簫人去行云杳。”
8、腸斷:指人極度哀傷,柔腸寸斷之意。
9、一枝折得:據《荊州記》記載:陸凱與范曄是好友,他從江南寄給在長安的范曄梅花一枝,并贈詩說:“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這里指欲寄達對亡夫的情思。
賞析:
這是一首悼亡詞。趙明誠病逝后的某一個春天,室外梅花已經開放。詞人新覺醒來,心情就格外惡劣。“說不盡、無佳思”,是沒有來由的,是丈夫去世之后經常性的一種心理狀態。往事舊情像流水,在詞人心中滔滔流過。不知何處,傳來凄怨的笛聲。到此,詞人當然要懷疑春天能停留多久,自己又還會有“多少春情意”呢?屋外,又下起了蕭蕭疏雨,刮起了小風。一場風雨,枝頭的梅花能夠承受得了嗎?這一場風雨,催落梅花,更催下詞人的“千行淚”。此時,李清照的心思完全不在梅花上,而在于對亡夫的無限思戀。所以,這首詞表層次是詠梅,深層次是悼亡,通過詠梅,逐步引出悼亡的主題。
【《孤雁》的賞析】相關文章:
《孤雁》的賞析08-18
《孤雁》原文及翻譯賞析10-27
解連環·孤雁原文,賞析07-10
孤雁 / 后飛雁原文及賞析03-08
《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宋詞賞析10-07
繁星春水賞析繁星春水摘抄賞析10-13
蘇東坡傳摘抄及賞析十六則賞析03-22
《永遇樂》賞析11-30
《塞下曲》賞析10-01
《師說》賞析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