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登泰山記》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5-01-04 16:29:56 銀鳳 賞析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登泰山記》原文及賞析

  《登泰山記》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觀賞日出的經過,描寫了泰山的雄奇形勢,并考察糾正了泰山記載的錯誤,文字簡潔生動,寫景尤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下面是《登泰山記》原文及賞析,歡迎參考!

  《登泰山記》原文及賞析 1

  原文:

  登泰山記

  [清代]姚鼐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余以干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濟水。處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是古代春秋時期齊國所筑長城的遺址。最高的日觀峰,在古長城以南十五里。我在干隆三十九年(年)十二月從京城里出發,冒著風雪啟程,經過齊河縣、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過長城的城墻,到達泰安。這月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攀行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級,那些臺階共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條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環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水。我起初順著中谷進去。(沿著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巔頂。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水道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這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現在(我)經過的中嶺和山頂,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一路上大霧彌漫、冰凍熘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我和子穎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云霧彌漫,依稀可見云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那是山峰。天邊的云彩形成一條線(呈現出)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太陽升上來了,紅的像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這是東海。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沒照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岳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東岳大帝的女兒)廟。皇帝的行宮(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一天,(還)觀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模煳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對著道路的石刻,都趕不上去看了。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里,樹頂是平的。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日觀峰附近幾里以內沒有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桐城姚鼐記述。

  注釋

  選自《惜寶軒詩文集》(《四部叢刊》影音原刊本)。姚鼐(nài),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清代代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古文家。

  陽:山的南面。

  汶(Wèn)水:也叫汶河。發源于山東萊蕪東北原山,向西南流經泰安東。

  濟水:發源于河南濟源縣西王屋山,東流到山入海東。后來下游被黃河沖沒。

  陽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谷,兩山之間的流水道,現在通稱山澗。

  當其南北分者: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

  古長城:指春秋時期齊國所筑長城的遺址,古時齊魯兩國以此為界。

  日觀峰:在山頂東巖,是泰山觀日出的地方。

  以:在。

  干隆三十九年:即年。

  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齊河、長清:地名,都在山東省。

  限:門檻,這里指像一道門檻的城墻。

  泰安:即今山東泰安,在泰山南面,清朝為泰安府治所。

  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

  朱孝純子穎:朱孝純,字子穎。當時是泰安府的知府。

  蹬(dèng):石級。

  級:石級。

  環水:即中溪,俗稱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東面南流。

  循以入:順著(中谷)進去。

  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中嶺:即黃峴(xiàn)嶺,又名中溪山,中溪發源于此。

  天門:泰山峰名。《山東通志》:“泰山周回一百六十里,屈曲盤道百余,經南天門,東西三天門,至絕頂,高四十余里。”

  崖限當道者: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

  云:語氣助詞。

  幾:幾乎。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負,背。燭,動詞,照。

  徂徠(cúlái):山名,在泰安東南。

  居:停留。

  戊申晦:戊申這一天是月底。晦:農歷每月最后一天。

  五鼓:五更。

  日觀亭:亭名,在日觀峰上。

  漫:迷漫。

  摴蒱(chūpú):又作“樗蒲”,古代的一種賭博游戲,這里指博戲用的“五木”。五木兩頭尖,中間廣平,立起來很像山峰。

  極天:天邊。

  采:通“彩”。

  丹:朱砂。

  東海:泛指東面的海。這里是想象,實際上在泰山頂上看不見東海。

  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照著。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錯雜。絳,大紅。皓:白色。駁:雜。

  若僂:像嵴背彎曲的樣子。引申為鞠躬、致敬的樣子。日觀峰西面諸峰都比日觀峰低,所以這樣說。僂,駝背。

  岱祠:東岳大帝廟。

  碧霞元君:傳說是東岳大帝的女兒。

  行宮: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住所。這里指干隆登泰山時住過的宮室。

  顯慶:唐高宗的年號。

  漫失:模煳或缺失。漫:磨滅。

  僻不當道者:偏僻,不在道路附近的。

  圜:通“圓”。

  瀑水:瀑布。

  賞析:

  東岳泰山,巍巍峨峨,猶如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以其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雄距于齊魯大地。其實,泰山險不過華山,雄不過恒山,海拔高度在五岳中僅排第三位。學者王克煜認為,它之所以被尊為五岳之首,與它的地理位置分不開。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中記載:“泰山之尊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故為五岳長。”此外,泰山之所以被視為五岳之尊,與它在歷史上曾具有的濃重的政治、宗教色彩分不開。司馬遷《史記》援引《管子·封禪篇》說,上古之時,封禪泰山的就有七十二家帝王。后來,歷代帝王幾乎無不封禪泰山。泰山別名“天孫”,意為天地之孫,主招魂,知人生命之長短,這大概是歷代帝王鐘情于泰山的重要原因吧。從這個意義上說,泰山是一座政治色彩濃厚的文化山。泰山又是一座自然風光優美的山。它壑深谷幽,峰奇石怪,山高水長,風卷云舒,歷來就吸引著許多文人墨客為它長嘯短吟,為它潑墨揮毫,為它錦上添花。姚鼐也是其中的一位。

  姚鼐寫過多篇有關泰山的詩文:《登泰山記》、《游靈巖記》、《歲除日與子穎登日觀觀日出歌》(詩)、《泰山道里記·序》等。《登泰山記》是歷代泰山游記中的佼佼者。讀這篇游記,我們被作者濃厚的游興所感染。文人登泰山,多選春秋良時,姚鼐卻選擇了一條特殊的路線和一個特殊的日子。“余以干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一般人不會穿泰山西北谷抵達泰安,也不可能借機去考察齊長城。姚鼐這位主張“義理、考據、文章”的桐城派代表,偏要“越長城之限”,實地考察古長城之貌,其精神令人由衷敬佩。作者登山這天,是除夕的前一夜,觀日出時正值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年三十。冬天登山已不多見,選擇歲除之日觀日出則更加少見。你想,在萬家團聚共度良時之日,作者于泰山之巔皚皚白雪之中翹首迎接新一輪紅日噴薄而出,這是不是表現了一種崇高的人生境界?正如他在詩中所寫:“男兒自負喬岳身,胸中大海光明暾。即今同立岱宗頂,豈復猶如世上人?”

  作者的語言十分洗練。“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寥寥三十余字,將泰山的地理位置、河流走向及南北分界,交代得一清二楚。句式整飭,朗朗上口。接下來,作者連用“乘、歷、穿、越、至”五個動詞寫出自己的行進路線,語句清晰如水,又起伏跌宕,宛如一條游動的長龍。作者寫景的'語言也是非常簡練的。“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幾句寫了泰山雪景、夕陽、云霧,如詩如畫,令人遐想不已,但又是何等的惜墨如金。作者寫日出盛景,用墨極少,卻能將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結合起來,再次收到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這是正面描寫。“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是間接描寫。文末描寫也是精彩之筆。“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用最少的語言傳達最豐富的信息,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桐城派主張義理、考據、文章缺一不可。在這篇文章中,這點體現得是很好的。單說考據,文中處處可見。“古長城”、“三谷”、“環水”、“東谷”、“石刻”、“天門”等都是作者考證的內容。也許有的讀者會說,作者對自己的內心感情壓抑得太過分了,以至于全篇無一句抒情語。我們不好臆測作者當時的心境,但從他寫的詩句來看,能夠感覺出他是有很多感慨的。但他遠不像范仲淹《岳陽樓記》那樣盡情抒發。如果不進行一番“考據”,僅從桐城派文章風格上解釋這一現象,恐難講通。

  干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歲。他參加纂修的《四庫全書》于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記名。此年以養親為名,告歸田里,道經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穎)同上泰山。泰山氣勢雄偉,風景壯麗,歷代文人騷客多在春秋佳日,聯袂登山,吟哦題詠,留下了許多優秀的篇章,姚鼐的《登泰山記》把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象和日出的壯觀場面真實動人地描繪出來。且記述的是冬日的游歷,有別于徐志摩、李健吾、楊朔、馮驥才等諸公的文字,因而顯得不落窠臼,更具特色。

  作者從地理環境著筆,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濟水東去,名山傍水,分外壯觀。作者巧妙地利用介紹山谷而引出齊國修筑的古長城,從古長城又引出“最高日觀峰”的所在位置。為下文描寫登山所見,做好了必要的準備。作者胸有成竹,把山、水和長城置于廣闊的天地之中。從大處著眼,高屋建瓴。接著,作者寫自己由京師至泰安的沿途經歷,交代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他動身起程那天,“乘風雪”出發,氣候十分惡劣,這似乎是一巧合,其實這正是作者的匠心獨運之處。他悄悄地埋下一條貫穿全文的伏線,以便為描寫登山的艱難、游覽的豪興而創造出有利條件。接著他記敘丁未(二十八日)那天,由南面山腳處登山,誰知那山竟高達四十五里,石階竟有七千余級,這用數字來顯示峰巒險峻的手法實在高明。作者選擇的路線是循中谷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顛”。看似輕描淡寫,但讀至下文,“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頓有“成如容易卻艱辛”之感。登上山巔,廣闊的視野中,山、水、城郭盡收眼底,座座青峰身披皚皚白雪,照亮南天,鳥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徠山,沐浴在夕照中;環繞山間的云霧,就像輕柔的腰帶。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組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夕照圖,真可謂尺幅千里,唿之欲出。

  作者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頂,第二天即除夕(當年十二月小)五更時分,與子穎至日觀峰之日觀亭,坐候日出。他不惜濃筆潑墨,分三個步驟:一曰日將出,“云一線異色”;二曰日正出,“須臾成五彩”;三曰日已出,“日上,正赤如丹”。日出之景,變幻莫測,形諸文字,有些棘手,他卻能窮形盡相地正面描摹旭日升騰時燦爛的光彩和跳躍的歡態,而且還把長天、云彩、大海作為背景,有力地烘托出日出的壯觀。寥寥數語,氣勢磅礴的日出就宛然在目。詩仙李白也在此看過日出,“攀崖上日觀,伏檻窺東溟。海色動遠山,天雞已先鳴。”雖有特色,卻稍有遜色。杜甫途經泰山,賦有《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成為千古絕唱。這和姚鼐的“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之后,作者又欣然回視西峰,見雪后初晴,日光照射,顏色相雜。這一筆,似乎可削,但它卻表現了日出的效果和影響,是絕不可缺少的。

  山頂的建筑,山道中的石刻,記敘收放自然,詳略有序。這都與登山活動的對象的主次、個人感受的深淺息息相關。最后綜述泰山冬景的特點:石峰峻峭,青松蒼勁,冰雪覆蓋,眾鳥飛絕。用凝練的語言把自己的游覽所見歸結為“三多”、“三少”、“三無”。結句照應冰雪,戛然而止,令人回味。

  桐城派古文以簡潔著稱。姚鼐的《登泰山記》是其代表作之一。登泰山,可記可寫的東西很多,要是信馬由韁,洋洋幾千字亦不為多。以本文而論,登泰山路見何物,路遇何人,與子穎有何談論,泰山有何傳說,有何感慨,可挑可揀。但作者卻只寫了“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和“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兩句,算是路途所見。他把重點放在登山路徑和山頂景物上。他覺得路徑復雜而艱難,為后來者著想,需詳細交代。山頂奇觀,乃眾人向往,不可不細細描摹。名勝古跡,土石動植冰雪,自有特色,作“記”自然不可忽略。

  歷來的大家都講究起承轉合,講究扣題,文章高手總是為突出題“目”而或收或放。作者從始至終緊扣“登”這個“目”,本文開始介紹泰山的山水形勢,為“登”字作鋪墊,寥寥幾十字收筆。作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是其共同特點。但用這個標準來衡量本文卻發現,本文的“形散”是有限度的,無非在取材上較為自由罷了。而本文所取材料一沒有離開泰山,二沒有離開“登”山,故取材上的散是有限度的。在表現方法上,也以記敘為主,兼有描寫,沒有議論。故本文取材和表現方法上的聚和凝,是桐城派簡潔的文風“言有物”的有力注腳。

  用語準確,不事渲染,更無鋪陳。以記登山經過而言,“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乘、歷、穿、越、至”五個動詞,把從京師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并能讓人悟出作者當時冒風雪,過縣城,穿山越嶺的艱辛。以描寫山頂景色而言,七句話描繪了七個畫面:

  ①“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②“大風揚積雪擊面”;

  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④“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

  ⑤“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

  ⑥“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⑦“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可見作者用語何等準確。如寫山頂的風,作者不用烘托或渲染的方法,只用“大風揚積雪擊面”七個字,便可使人想見。不但寫出了“風揚積雪”的視覺,而且寫出了“擊面”的觸覺。“揚”、“擊”二字把風力描繪得十分突出,使讀者有感同身受的體會。日觀亭以東,“自足下皆云漫”,“漫”寫云霧之大。云中山“白若摴蒱”,抓住了形狀的特點。“極天云”細如一線是其特點。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抓住了它瞬間的變化。而且靜動有序,有張有弛。堪稱“有物有序、清新簡潔”的典范。

  《登泰山記》原文及賞析 2

  姚鼐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寫景、狀物,是散文寫作中的基本功。同一景物,前人寫了又寫,你再去寫,很難下筆。譬如泰山,雄偉壯麗,位居五岳之首。登泰山的人不知有過多少,寫登泰山詩文的人,也不知有過多少,而真能使大家感到滿意的,卻為數不多。唯有姚鼐《登泰山記》,大約是公認為寫得很成功的一篇。

  全文可分為五段。第一段,從開頭到“在長城南十五里”。作者由寫“水”入手寫“山”:“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山水相互映帶,使巍峨靜立的泰山有了靈活之氣。這是一種高明的寫法。請看畫家作畫,大都不孤立地畫山。畫山往往同時畫水,或者畫煙畫云,使它們繚繞山間。因為這樣一畫,靜之外有動,蒼之外有潤,剛之外有柔,力之外有趣,從而給人以美感。不過,泰山又與其它山峰不同,它以崇高雄壯著稱,并與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史有密切關系。作者接著寫:“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又寫:“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這樣一來,山,水,古長城,日觀峰,壯、麗、高、古,四點合在一起,便高度概括地顯示了泰山的風貌。這種寫法,非常簡括,而又一入手便勾勒出所寫對象的全體,顯其特點,得其神髓。這個開頭,看似平常,其實不易。作者大約是經過認真構思才選擇了這樣一種寫法。它需要有相當的寫作經驗和藝術功力。讀者如果以為一般游記文章總不免記述所寫景物所在方位、形勢,因而把這個開頭看為平常之筆,輕輕放過,便可惜了!

  第二段,從“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至“半山居霧若帶然”,寫登山。開頭點明時節,“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時已隆冬臘月。“是月丁未”,臘月二十八,已臨春節。作者在這時“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即與知府登山,可見其游興之濃厚。乘、歷、穿、越、至、登,接連用幾個動詞做句首,并且句子都很短,這不僅簡明生動地記寫了行蹤,而且,將作者當初一心要趕在春節前到達泰安、登上泰山的那種興沖沖的勁頭,表達得十分傳神。細細品味,我們仿佛可以看到作者當初那種無比興奮的情狀。這些句子造得很好,脆亮爽口,誦讀起來可以提神。讀者試作誦讀,其味自見。

  從“是月丁未”至“磴幾不可登”,具體記寫登山經過。全過程只用了很少幾句話。先寫“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非常具體地寫了泰山的高峻,登山道路的漫長。可是,讀者并不感到山路艱險,旅途疲勞,卻反而由這種簡明的記敘中感到作者當初的興致勃勃。下面一句:“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循,越,復循,遂至,好象很容易地就登上了泰山之巔。這是由于作者心情很好的緣故。這年姚鼐已經四十四歲,早已不是青春少年了。那時候又沒有空中索道之類,四十五里山路,七千多個臺階,又是寒冬臘月,穿棉著履,衣裝笨重,一路登上去,夠他瞧的!可是,由于這作者游興甚濃,心情愉快,心輕腳也輕,就不感到疲勞了!文章把當時那種昂揚振奮、不覺疲勞的心情表達得很好。而后寫到“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將途中艱險,一語帶過。這更顯出姚鼐不畏艱險,定然要在預定時間內登上泰山之巔之決心與毅力。有了前面這些處處顯示作者心情的記寫,下面寫:“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就是自然而然的了。這段文字生動地描繪了雪天里,夕陽下,泰山如畫的美景。清晰地寫到遠在四十余里之外的泰安城郭、汶水、徂徠,一方面借以顯示泰山的崇高,另一方面,寫出了雪光映照中空氣無比清新的特點。再一方面,與文章開頭“泰山之陽,汶水西流”遙相呼應。這樣寫,不僅使全文榫接嚴密,而且很好地表現了一個在寒冬臘月里,不畏艱險,冒冰雪登上泰山之巔的勇士在獲得成功后的幸福、喜悅心情。畫中有情在。

  從“戊申晦”至“絳皜駁色,而皆若僂”,是全文第三段,寫登上泰山最高峰日觀峰觀日出。先寫五更天便與泰安知府這個有特殊身份的游伴同坐日觀亭,“待日出”。一個“待”字,既寫出了焦急,又寫出了耐心。“大風揚積雪擊面”。泰山積雪,一定很厚,這樣的積雪尚且被風揚起來擊人臉面,可見風勢之猛烈。“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作者所在的日觀亭在云霧中,從這里,看到幾十座積雪的山峰,矗立云中,只露出山尖,象是幾十顆白色的骰子撒落在天空,星星點點,無比奇麗。這是一幅多么奇妙動人的登高圖。下面寫日出:“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更寫出了泰山觀日出的特點。日出,是大自然中最壯觀的景色之一。在東海邊看日出,當然更加壯觀。登上泰山極頂看東海日出,那當然就更加壯觀了。姚鼐很細致地觀察了日出的全過程,又用一管生花妙筆把它描繪出來。他先寫云色,再寫日色,又寫日下之色。一線異色,須臾化成五采;旭日麗如朱砂,日下有動蕩著的紅光把它徐徐托起。這把太陽升起時那種特有的神奇的美麗,寫到了極致。法國畫家莫奈,有一幅著名的畫,題為《印象·日出》,畫的是朦朧的水上,云霧中涌出一輪光采奪目的紅日。日映水中,波光蕩漾,令人激動。“印象畫派”由此而得名。姚鼐《登泰山記》,也用五彩筆描繪了一幀日出印象,不過他是寫山巔所見,與莫奈又有所不同。姚鼐寫過云,寫過日,又從日觀峰以西諸峰進一步記下他的印象:“絳皜駁色,而皆若僂”,使泰山的高大巍峨,朝暾的絢爛多采,得到了進一步的渲染。中國畫,很講究設色用墨。一片水墨,稍加彩色點染,便覺精采動人。有時“以墨取色”,能在濃淡明晦之間,充分顯出事物的特征。“所謂氣韻生動者,實賴用墨得法,令光彩曄然也。”(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卷一)姚鼐這幅日出印象圖便頗善于設色用墨。你看,白色的山頭,五彩的云,正紅的太陽,絳皜駁色的山峰,加以“若樗蒱”、“如丹”、“若僂”,全部景物彩色何等鮮明,形象凸出,氣韻生動。

  第四段,從“亭西有岱祠”至“皆不及往”,寫泰山古跡。逸筆草草,一帶而過。因為這不是本文所要描寫的重點。作者只舉出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道中石刻,略加記述,點到為止。前人寫這些,已寫得太多了。善作文者,要避人所詳。

  第五段,從“山多石”到篇末。通過泰山的石、樹、冰雪,凸現泰山自然景觀的特點,進一步加深讀者對泰山的總體印象。泰山,“山多石,少土”,石頭是蒼黑色的。石頭的形狀,多平方,少圓。山中多松樹,少雜樹。而且,松樹生長在石頭縫里,都是平頂的。因為這里常有巨風。滿山冰雪,聽不見鳥獸的聲音,看不到鳥獸的蹤跡。到最高處,連樹也沒有,只有與人膝齊的積雪,一片皆白。雪下面是“平方,少圜”的蒼黑色的巨石。結尾處這些特寫鏡頭,使我們感到莊嚴靜穆的美,因而更感到泰山崇高,偉大。泰山居于五岳之首,不僅有地理位置和歷史的原因,還有它個性的因素。對照前面寫古跡的那一段,從文字的詳略可以看出,作者旨在描寫泰山本身的自然景觀,對于包括皇帝行宮在內的一切人工外加的東西,都有意略寫。作者的目的,是要突出泰山自身的面目,顯出泰山自身真正的魅力。這才是真正的登“泰山”記,而不是游泰山古跡記。姚鼐這樣寫,更加引起人們對于泰岳自身的崇仰之情。

  描寫事物,貴在展示它的個性特征,并帶有感情。寫山水也是這樣。泰山和江南山水不同,和“水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也不同。人對它們的觀感自然也就會有差別。姚鼐《登泰山記》成功地寫出了泰山的個性特征,并且準確地表達了唯有登上泰山才可能產生的特殊感情。在這兩方面,都堪稱文章典范。

  姚鼐對于文章的風格問題做過精深的研究。他在《復魯絜非書》等文中提出,大自然和文章,都有“陰陽剛柔”之別,作者因天分才情不同,各得其宜。但是,善長作文的人,“能取異己者之長而時濟之”,“能避所短而不犯”。好文章,雖有陰陽剛柔之別,卻“糅而偏勝”,不走極端。一走上極端,便適得其反,“剛不足為剛,柔不足為柔”。這種看法頗有道理。姚鼐這篇《登泰山記》,成功地實踐了他的創作主張。文中寫風雪、磴道、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蒼黑平方的山石、石罅中平頂的松樹,都偏于陽剛之美。但又寫到晚日城郭,汶水、徂徠如畫,“半山居霧若帶然”,兼得剛柔之韻。這些地方,都值得細細揣摩。

  此外,還有一點,以前所有分析文章全都注意不夠,即姚鼐登泰山的時間和他的游伴。姚鼐是寒冬臘月冒著風雪趕到泰安的。那時的交通不很方便,從京師到泰安千里之遙(現京滬鐵路自北京至泰安565公里),要走很長時間。寒冬臘月并不是一個適合旅游的季節,姚鼐為什么偏要在這種時節專程趕赴泰安呢?這就很耐人尋味。且看他何日登上泰山:“是月丁未”,臘月二十八日,即春節前兩天。“戊申晦”,即這年大年三十,“五鼓”,“坐日觀亭,待日出”。當作者看到一輪紅日從東海噴薄而出,已是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一!也就是說,他看到了舊的一年里最后一天的落日,和新的一年里最早的'一輪朝陽。此時,他又是高坐在臨近東海的泰山之巔,直觀東海。朝陽之光最先照耀到他。同觀者何人?泰山所在地泰安府最高長官知府朱孝純子潁也。他們是天下最早迎來新的一年的人物!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賢主嘉賓,“四美具,二難并”。得到這樣的機會,姚鼐是中華第一人!當一個人處在這種千載其一的機會時,他的心情該是多么的自豪、興奮、欣悅、激動啊!

  無怪這篇《登泰山記》,自始至終都流露著一種壓抑不住的興奮之情呢!

  寫文章,需要有靈感。“若夫應感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思風發于胸中,言泉流于唇齒”(陸機《文賦》)。“文之秀矣,萬慮一交。”(劉勰《文心雕龍·隱秀》)有些作品,非此時、此地、此人,就寫不出來。它們是多種條件聚會在一起的產物,并非強求力取可以得到。因此,姚鼐《登泰山記》,實在是一篇難以重復的文章。作者自己也難以再寫出來。清末古文家黎庶昌說,姚鼐《登泰山記》寫得“典要凝括”。他自己在同治五年,登泰山,“觀日出,讀此益服其狀物之妙”。清末另一位古文家王先謙說:“世多有登岳輒作游記自詫者,讀此當為閣筆。”這些話都并非溢美之辭。

  中國人,由于長期受小農經濟影響,生活過分求安,求穩,求靜,求平,頗缺少求奇、探險,奮勇開拓的精神。許多人對于大自然,往往“樂其秀潤,憚其雄奇”。因此,中國古代美文多,奇文少;優雅之作多,壯闊之作少;循規蹈矩之作多,奮勇開拓之作少。姚鼐在別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紛紛窩在家中貪享天倫之樂、讌宴之歡的大年之夜,攀登泰岳,俯瞰群山,遠觀東海,禮贊朝陽,與大自然同歡,與天地共明,與東岳同辭舊歲,共度新年。這種開拓精神十分可貴。從這種意義上講,這篇《登泰山記》,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它的思想意義也同樣是很高的。

  特點

  緊扣題目,結構嚴謹。作者從始至終緊扣“登”這個“目”,本文開始介紹泰山的山水形勢,為“登”字作鋪墊,寥寥幾十字收筆。作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是其共同特點。但用這個標準來衡量本文卻發現,本文的“形散”是有限度的,無非在取材上較為自由罷了。而本文所取材料一沒有離開泰山,二沒有離開“登”山,故取材上的散是有限度的。

  語言精簡,用詞生動。這篇文章全文充分表現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比如從京師到泰安,只用“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幾個動詞用得很好——“乘風雪”的“乘”字,從人身不由己,只能隨風雪而行的動作里,渲染了風狂雪緊的隆冬景象和風雪的巨大威力。“自”、“歷”、“穿”、“越”、“至”幾個動詞蟬聯而下,既吻合描寫對象,又充分表現了旅途的艱苦,活畫出了作者風塵仆仆的神態,寫出了他急于登泰山的濃厚游興,一字一圖,字精意工,并照應了第一段的古長城。又如寫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不僅簡潔,而且生動形象。最后一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最能體現這個特點,七句話就描繪了七個畫面,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蓋的景色描寫出來了。

  修辭巧妙,手法得當。這篇文章有多處使用比喻和擬人手法,各具特點。比如“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著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人的動態,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又如“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半山居霧”,不僅把動態的物寫成靜態,設喻新奇。再如“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或得日,或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態卻是相同的,所謂“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南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動。

  本文描寫景物多是直接描寫,但也有采用側面烘托的辦法。例如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余”暗暗點出,然后借山頂俯視所見“半山居霧”和在日觀亭時“足下皆云漫”的圖景從側面加以烘托。又如寫雪,除“冰雪”“雪與人膝齊”等正面描寫外,又以“明燭天南”“白若”“絳皓駁色”等作側面烘托,給人以想像,又生動有趣。

【《登泰山記》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登泰山記》原文及賞析[集合]01-23

《登泰山記》原文及翻譯12-10

登泰山記原文及翻譯06-06

登泰山記原文及翻譯10-30

二翁登泰山原文翻譯及賞析09-06

《登泰山記》原文翻譯及對照翻譯10-12

登泰山記姚鼐原文、翻譯03-02

《登泰山》原文翻譯05-28

登泰山記的教案0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林右旗| 吉水县| 类乌齐县| 斗六市| 高邑县| 乐业县| 潼关县| 绥中县| 惠州市| 保山市| 永春县| 林西县| 高密市| 武鸣县| 贡觉县| 黄龙县| 黑山县| 宿州市| 光山县| 荣昌县| 泾源县| 霍城县| 哈巴河县| 藁城市| 遵化市| 玉溪市| 枣庄市| 东乡县| 仙游县| 荣成市| 昭通市| 龙岩市| 抚远县| 赤城县| 高清| 哈巴河县| 河源市| 内乡县| 芜湖县| 饶河县|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