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牡丹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3-11-14 11:16:32 賞析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牡丹原文及賞析【經典】

牡丹原文及賞析1

  牡丹芳,牡丹芳,黃金蕊綻紅玉房。

牡丹原文及賞析【經典】

  千片赤英霞爛爛,百枝絳點燈煌煌。

  照地初開錦繡段,當風不結蘭麝囊。

  仙人琪樹白無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輕盈泛紫艷,朝陽照耀生紅光。

  紅紫二色間深淺,向背萬態隨低昂。

  映葉多情隱羞面,臥叢無力含醉妝。

  低嬌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斷腸。

  濃姿貴彩信奇絕,雜卉亂花無比方。

  石竹金錢何細碎,芙蓉芍藥苦尋常。

  遂使王公與卿士,游花冠蓋日相望。

  庳車軟輿貴公主,香衫細馬豪家郎。

  衛公宅靜閉東院,西明寺深開北廊。

  戲蝶雙舞看人久,殘鶯一聲春日長。

  共愁日照芳難駐,仍張帷幕垂陰涼。

  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還文勝質,人心重華不重實。

  重華直至牡丹芳,其來有漸非今日。

  元和天子憂農桑,恤下動天天降祥。

  去歲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無人至。

  今年瑞麥分兩岐,君心獨喜無人知。

  無人知,可嘆息。

  我愿暫求造化力,減卻牡丹妖艷色。

  少回卿士愛花心,同似吾君憂稼穡。

  翻譯

  牡丹芳香啊牡丹芳香,黃金的花蕊開綻在紅玉的花房;

  幾千片花瓣赤霞似的燦爛,幾百枝花朵絳燭似的輝煌。

  照地生輝,剛展開錦繡的身段,迎風飄香,卻沒帶蘭麝的香囊。

  仙人的琪樹,被比得蒼白無色,王母的桃花,也顯得細小不香。

  宿露浸潤,泛起紫閃閃的奇艷,朝陽照耀,放出紅燦燦的異光;

  紅紫深淺,呈現著不同的色調,向背低昂,變幻出無數的形狀。

  無力地臥在花叢,將息帶醉的身軀,多情地映著花葉,隱藏含羞的面龐。

  嬌生生的笑容,仿佛想掩住香口,怨悠悠的情懷,好像在撕裂柔腸。

  稱姿貴彩,的確是超凡絕俗,雜卉亂花,哪里能比美爭芳。

  石竹、金錢,固然是十分細碎,芙蓉、芍藥,也不過那么平常。

  于是乎引動了王公卿相,冠蓋相接地趕來觀賞;

  還有輕車軟轎的貴族公主,和那香衫細馬的豪家。

  寂靜的衛公宅閉了東院,幽深的西明寺開放北廊。

  雙雙舞蝶殷殷地陪伴看客,聲聲殘鶯苦苦地挽留春光。

  擔心太陽曬損嬌姿,張起帷幕遮取陰涼。

  花開花落,二十來天,滿城的人們都像發狂。

  三代以后文采勝過實質,一般人都重華而不重實;

  重華直重到牡丹的芳菲,由來已久,并非始于今日。

  元和皇帝很關心農桑,由于他體恤下民,天降吉祥。

  去年的嘉禾長出九穗,田中寂寞,沒有人理睬。

  今年的麥子分出兩枝,但是這些卻無人知曉,唯獨天子一個人內心感到喜悅。

  天降吉祥,沒人理會真叫人嘆息。

  我愿暫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減卻牡丹妖艷的顏色,

  冷卻一下卿士們愛花的.心情,都象天子一樣關心農業生產,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

  注釋

  綻:裂開。此指花開。

  紅玉房:指紅牡丹花瓣。

  英:花瓣。

  燦燦:光彩鮮明耀眼。

  絳:深紅色。

  煌煌:光輝燦爛的樣子。

  蘭麝囊:裝著蘭草、麝香等香料的香囊。

  琪樹:神話中的玉樹。

  間:更迭。

  隨:任憑。

  比方:比較。

  石竹:草名,開紅白小花如銅錢大小。

  芙蓉:荷花。

  芍藥:觀賞植物名,花大而美。

  尋常:平常,平凡。

  王公與卿士:古時封爵,有王,有公,又論品階又有卿、大夫、士。

  游花:外出賞花。

  冠蓋:帽子與車上的帷蓋。此朝中的達官貴人。

  庳車:指一種輕便靈巧的車子。

  軟輿:軟座轎子。

  細馬:良馬。

  衛公宅:唐李靖封衛國公,其宅多植花木。

  西明寺:唐時玩賞牡丹的勝地。

  三代:這里指夏、商、周。

  文勝質:此處意為人們喜尚文采勝過了喜愛事物質樸的本性。

  有漸:有所加劇。

  元和天子:指唐憲宗李純。

  恤下:撫恤下民。動天,感動了上天。

  造化:大自然。

  卿士:古官階有公、卿、大夫、士。這里泛指朝中官員。

  稼穡:指農事。

  賞析

  詩人運用描寫、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手法,完成了這首有名的樂府詩。先以文彩艷麗的筆法描繪了牡丹妖艷迷人的姿色。繼寫由于牡丹的妖艷而引逗出卿士賞花的狂熱場面。然后筆鋒一轉,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重華不重實的流弊,由來已久。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在這里沒有采取直接抨擊卿士的辦法,而是采取一種委惋的方式,說“卿士愛花心”是由于“牡丹妖艷色”所致。希望老天施展造化力來減卻牡丹的妖艷色,削退卿士的愛花心。最后正面提出: “同似吾君憂稼穡”的主張。白居易提倡天子與卿士關心農業生產的主張值得肯定。

  開始四句從正面極寫牡丹的艷麗之態:黃色的花蕊,紅色的花瓣,成千上百的牡丹聯成一片,像那晚霞似的牡丹 燦爛輝煌。“照地初開錦繡段, 當風不結蘭麝囊。仙人琪樹白無色, 王母桃花小不香。”這四句意思是:牡丹初開似錦繡的身段,光輝照地,香氣四溢。仙人的玉樹,王母的桃花都無法相比。“宿露輕盈泛紫艷, 朝陽照耀生紅光。紅紫二色間深淺, 向背萬態隨低昂。”以上四句意思是:夜露的滋潤,朝陽的照耀,使牡丹變幻著不同的色彩,展示著美麗的嬌態。

  “映葉多情隱羞面, 臥叢無力含醉妝。低嬌笑容疑掩口, 凝思怨人如斷腸。濃姿貴彩信奇絕, 雜卉亂花無比方。”這幾句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華麗、高貴、嬌美的牡丹超凡脫俗,與那些雜卉亂花不可相提并論。比方即比擬。比起牡丹,這兩種花都顯得太細小了。

  “遂使”以下四句:寫王公貴族狂熱地賞玩牡丹, 這四句的大意是:牡丹的妖艷引逗著王公卿相,貴族公主,豪家兒郎,穿著漂亮,乘坐著輕便舒適的車馬終日賞玩。“衛公宅”以下八句:繼寫牡丹盛開時賞花的盛況。這里用一“閉”字。寫盡了王公貴旋傾家出動賞牡丹的情景。又用一“開”字,寫盡了牡丹開處皆有人的情景。“花開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牡丹在谷雨前后開,從開至謝,一般為二十來天。花開花落,僅僅二十來天,在這一年一度的花開時節,滿城的人看花。就好象發狂了似的。“三代”以下四句:議論時弊,進入主題。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這四句的大意是說:夏、商、周三代以后,浮華勝過了質樸,時人都重視虛華而不重視質實。直到看重牡丹的芳菲。這種流弊并非抬自今日,而是由來已久。“霞和”以下六句大意是:元和天子很關心農業生產.由于他憐憫老百姓感動了神靈,上天便降下了吉祥。去年地里的谷子長出了九穗。但是群臣不關心百姓疾苦。以致田野里很寂寞,無人前往問津。今年的麥子分出兩枝,真是祥瑞的征兆,但是這些卻無人理會,唯獨天子一個人內心感到喜悅。這是對皇帝的頌揚歡捧。“無人知”至末尾:直抒胸臆,點明主題。這四句的大意是:天降吉祥,沒人理會真叫人嘆息,我愿暫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減卻牡丹妖艷的顏色,冷卻一下卿士們愛花的心情,都象天子一樣關心農業生產,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作者痛斥上層統治者狂熱地賞玩妖艷的牡丹而不關心與廣大百姓生命攸關的農桑。但作者無回天之力,只能無可奈何地呼喊:“我愿暫求造化力,減卻牡丹妖艷色。少回卿士慢花心,同似吾君憂稼穡。”作者對皇帝的褒獎,只是一種類似辭賦中的說反話而已。

牡丹原文及賞析2

  牡丹

  唐代:薛濤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

  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

  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共說相思。

  譯文: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

  去年幕春的時節,牡丹花兒凋零了,我的眼淚打濕那深紅小箋,怨恨與牡丹離別。

  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常擔心這樣的離別,就像楚襄王和巫山神女夢中幽會般一散不復聚,為什么又會像那武陵人邂逅相逢?

  傳情每向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

  牡丹花散發芳香,傳遞著她的情意,雖然一句話不說,但彼此心靈相通。

  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共說相思。

  只想在那花欄邊安置下床榻,以便在夜深人靜時,與牡丹花互說相思。

  注釋: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jiān)怨別離。

  去春:去年春天。零落:飄零、凋零。紅箋:指薛濤紙,是詩人創制的深紅小箋。

  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巫峽散:典出于戰國楚宋玉《高唐賦》中楚襄王和巫山神女夢中幽會的故事。武陵期:指晉代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意外發現桃花源仙境和傳說中劉晨、阮肇遇仙女的故辜。唐人多把武陵漁人和劉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聯系在一起,見王渙《惘悵詩》。

  傳情每向(xīn)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

  馨香:芳香。

  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共說相思。

  枕席:泛指床榻。

  賞析:

  這首詩把牡丹擬人化,把牡丹當做自己熱戀中的情人。首聯寫去年與牡丹分別情景;頷聯用巫山神女與武陵漁人兩個典故,含蓄而深致地表現了詩人對牡丹的眷眷思念和意外相逢的驚喜欣悅;頸聯再現了與牡丹的深長情意,相知毋忘;尾聯中詩人把自己與戀人牡丹相親相愛之情推向高潮。全詩感情跌宕起伏,筆觸細膩曲折,余韻無窮,極具藝術魅力。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別后重逢,有太多的興奮,亦有無限的情思。面對眼前盛開的牡丹花,卻從去年與牡丹的.分離落墨,把人世間的深情厚意濃縮在別后重逢的特定場景之中。“淚濕紅箋”句,詩人自己進入了角色,親切感人。

  “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化牡丹為情人,筆觸細膩而傳神。“巫峽散”承上文的怨別離,拈來楚襄王和巫山神女的故事,給花人之戀抹上夢幻迷離的色彩:擔心與情人的離別會象巫山云雨那樣一散而不復聚,望眼欲穿而感到失望。在極度失望之中,突然不期而遇,更使人感到再度相逢的難得和喜悅。詩人用武陵漁人的故事和劉晨、阮肇的傳說,給花人相逢罩上神仙奇遇的面紗,帶來了驚喜欲狂的興奮。兩句妙于用典,變化多端,曲折盡致。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兩句既以“馨香”、“不語”射牡丹花的特點,又以“傳情”、“彼此知”關照前文,行文顯而不露,含而不澀。花以馨香傳情,人以信義見著。花與人相通,人與花同感,所以“不語還應彼此知。”

  以上六句寫盡詩人與牡丹的戀情,末兩句,將詩情推向高潮:“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共說相思。”“安枕席”于欄邊,深夜說相思,見其相思之渴,相慕之深。這兩句想得新奇,寫得透徹。

  此詩將牡丹擬人化,用向情人傾訴衷腸的口吻來寫,新穎別致,親切感人,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牡丹原文及賞析3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玩街西紫牡丹。

  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

  譯文

  長安的富貴人家痛惜春色將殘,爭相觀賞大街以西的紫色牡丹。

  另有白色牡丹像玉盤承者冷露,卻沒有人愿在月光下欣賞細看。

  注釋

  ⑴裴給事:姓裴的給事中,名不詳。給事:官名。給事中的省稱。

  ⑵豪貴:指地位極其貴顯的人。南朝陳徐陵《長干寺眾食碑》:“須提請飯,致遺豪貴。”

  ⑶街西:指朱雀門大街以西,地屬長安縣,多私家名園。一作“新開”。

  ⑷玉盤:形容白牡丹開得大而美潔。承露:承接甘露。漢班固《西都賦》:“抗仙掌以承露,擢雙立之金莖。”

  ⑸看(kān):意為“觀看”,音念平聲。

  賞析/鑒賞

  在唐代,觀賞牡丹成為富貴人家的一種習俗。據李肇《唐國史補》記載:“京城貴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當時,牡丹價格十分昂貴,竟至“一本有直數萬者”(亦見《唐國史補》)。牡丹中又以大紅大紫為貴,白色牡丹不受重視。這首《裴給事宅白牡丹》便是唐代這種風習的反映。段成式《酉陽雜俎》有關于此詩的記載:“唐開元末,裴士淹為郎官,奉使幽冀回,至汾州眾香寺,得白牡丹一棵。值于長興私地。天寶中,為都下奇賞。當時名士,有《裴給事宅看牡丹》詩。”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街西紫牡丹。”開頭寫殘春時節,富貴之家趨之若鶩爭相觀賞牡丹。唐代京城長安有一條朱雀門大街橫貫南北,將長安分為東西兩半。街西屬長安縣,那里有許多私人名園。每到牡丹盛開季節,但見車水馬龍,觀者如堵,游人如云。詩作選擇“長安”、“街西”作為描寫牡丹的`背景,自然最為典型。作者描寫牡丹花開時的盛景,只用“春殘”二字點出季節,因為牡丹盛開恰在春暮。作者并沒有著力寫紫牡丹的美,甚至沒有對紫牡丹的形象做任何點染,單從“豪貴”對她的態度著筆。豪貴們耽于逸樂,“無日不看花”,桃杏方盡,牡丹又開,正值暮春三月,為“惜春殘”,更是對牡丹趨之若鶩。以爭賞之眾,襯花開之盛,“惜春殘”一筆確實收到了比描寫繁花似錦更好的藝術效果。次句“爭”字用得很妙,不但暗示了牡丹的姿色絕倫,而且突出了賞花者的迷狂之態。

  以上使用側面描寫,著意渲染了紫牡丹的名貴。看似與題目無關,實則為后面展開對白牡丹的描寫作了有力的鋪墊。“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一個“別”字,引出了迥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玉盤,冷露,月白,風清,再加上寂靜無人的空園,與上聯描寫的情景形成極其鮮明的對比。對白牡丹的形象刻畫雖只是略加點染,但顯然傾注了作者滿心的愛悅和同情。用“玉盤”形容盛開的白牡丹,生動貼切。月夜的襯托和冷露的點綴,更增加了白牡丹形象的豐滿。“承露冷”三字描寫花的狀態,既是實寫夜色中白牡丹花承受著冷露的潤澤,更是著意表現白牡丹冰清玉潔的品質。惟其不以秾艷撩人,自甘素淡,方顯高雅脫俗。作者正是通過對紫牡丹和白牡丹這一動一靜、一熱一冷的對照描寫,不加一句褒貶,不作任何說明,而寓意自顯。為豪貴所爭賞的紫牡丹盡管名貴卻顯得庸俗,相反,無人看的白牡丹卻超塵脫俗,幽雅高尚,給人以冰清玉潔之感。詩人對白牡丹的贊美和對它處境的同情,寄托了對人生的感慨。末句“無人起就月中看”之“無人”,承上面豪貴而言,豪貴爭賞紫牡丹,而“無人”看裴給事的白牡丹。即言裴給事之高潔,朝中竟無人賞識。詩題中特別點出“裴給事宅”,便是含蓄地點出這層意思。

  全詩通過紫、白牡丹的對比,贊美白牡丹的高潔,以花襯人,相得益彰。短短的一首七絕可謂含意豐富,旨趣遙深。可以說,在姹紫嫣紅的牡丹詩群里,這首詩本身就是一朵姣美幽雅、盈盈帶露的白牡丹花。

牡丹原文及賞析4

  曾看洛陽舊譜,只許姚黃獨步。

  若比廣陵花,太虧他。

  舊日王侯園圃,今日荊榛狐兔。

  君莫說中州,怕花愁。

  ——宋代·劉克莊《昭君怨·牡丹》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中,我曾經見到名你。文章中說只有洛陽的姚黃才是獨步天下的名花。(現在)與芍藥和瓊花相比,真是虧待了你。

  昔日你生長在花圃中,王侯將相爭相觀賞,如今花圃荊棘叢生,你與狐兔相種。請不要說起中州的`慘境,恐怕花也要哀愁。

  注釋

  昭君怨:詞牌名,又名《宴西園》《一痕沙》。四十字,全闋四換韻,兩仄兩平遞轉,上下片同。

  洛陽舊譜:古代洛陽盛產牡丹,故“洛陽舊譜”指牡丹譜之類的書。

  姚黃:牡丹珍貴品種之一,被譽為花王,北宋時十分名貴。歐陽修《洛陽牡丹記·風俗記第三》記載道:“姚黃者,千葉黃花,出于民姚氏家。”又云:“魏家花者,千葉肉紅花,出于魏相仁溥家。”

  廣陵花:指芍藥和瓊花。廣陵:地名,在今揚州,古時以產芍藥聞名。

  虧:委屈。

  舊日王侯園圃(pǔ),今日荊榛(zhēn)狐兔:舊時王侯的園圃長滿了荊榛,狐貍、兔子亂竄。荊榛:荊棘;狐兔:暗喻敵兵。

  中州: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帶,時在金人占領之下。

  賞析

  大多數詞人寫牡丹,多贊其雍容華貴,國色天香,充辟富貴氣象。總之大都著重于一個喜字,而詞人獨辟蹊徑,寫牡丹近不幸命運,發之所未發,從而寄托詞人憂國傷時之情。

  上片首二句“曾看洛陽舊譜,只許姚黃獨步”寫牡丹近身世。姚黃魏紫在當時是牡丹中近名貴品種,這里單舉姚黃,是以姚黃代名貴牡丹花種。“獨步”二字,準確、簡潔地說出這些牡丹近美麗和名貴。三、四句轉寫目前。芍藥、瓊花和牡丹都是天下名花,前二者雖經戰火摧殘,但仍近朝廷,常為詞人詠歌。而牡丹命運獨苦,淪落于敵人近鐵蹄下,猶如昭君,成為朝廷孱弱近近犧牲品。這是對牡丹近同情,煉是對朝廷當政者近怨憤。

  下片“舊日王侯園圃,今日荊榛狐兔”描繪了國破家亡后中州近慘象,同時煉形象地表明了牡丹近處境。盛世繁華時姚黃魏紫,傾國傾城;山河破碎中近一片焦土,牡丹煉就只剩下與荒煙衰草,荊榛狐兔相伴近命運了。詞人近憂國之心,離黍之哀,煉通過這些形象近描寫,得到充分近表現。文字極為精煉,含義極為豐富。“君莫說中州,怕花愁”蘊含著詞人極為復雜而深沉近感情。怕人說中州近慘境,并非怯懦,而是更翻進一層,說明愛中州之深,言明光復中州之心近迫切,煉說明未能渡江驅敵近憤恨心情。在堂堂男子漢空能壯志、報國無門近南宋末年,詞人那種不平靜近心潮是不言而喻近。結句“怕花愁”,實則是自己愁不堪忍。而詞人采用曲折寫法,不僅能表現出惜花近深厚情意,而且煉能引讀者進入境界,仿佛與牡丹相對,見其愁態,而不能無動于衷。

  全詞構思精妙,對比鮮明,感情深沉,達意委婉。雖是一首小詞,卻做到敘事、議論、抒情相結合,并且結構嚴謹,層層相扣。借詠牡丹而生發出一個富有積極意義近主題來,是與詞人近一腔愛國熱情緊緊相連近。感時傷世,寄情于花,充分表現了對國家人民命運近時刻關注。

牡丹原文及賞析5

  幸自同開俱陰隱,何須相倚斗輕盈。

  陵晨并作新妝面,對客偏含不語情。

  雙燕無機還拂掠,游蜂多思正經營。

  長年是事皆拋盡,今日欄邊暫眼明。

  譯文

  很慶幸這些牡丹花開時,枝葉俱茂,所以花朵隱約依稀,它們也毋須互相依倚著爭奇斗艷,以輕盈相比。

  清晨到來時一朵朵花兒都像新妝的面龐一樣,對著賞花的賓客偏偏都含著羞怯不語的深情。

  沒有心機的雙燕時時從花上掠過,多情的游蜂卻正在花間盤旋采蜜。

  多年來我已懶于過問世事,令天在欄邊看到這些牡丹,禁不住眼光暫時明亮起來。

  注釋

  陰隱:一作“隱約”。牡丹花開時,枝葉已盛,故云隱約。

  相倚:指花枝互相依倚支撐。斗:爭斗比較。

  陵晨:凌晨,清晨。并作:同作。

  無機:沒有心機,無意。

  多思:多情。經營:此指蜂于花間盤旋采蜜。

  是事:事事,凡事。

  暫眼明:眼睛為鮮花照亮。

  賞析

  這詩作于唐憲宗元和十年(815),當時韓愈四十八歲,在朝為考功員外郎、知制誥,后升任太子右庶子,逢牡丹花開,心情暢快,遂作此詩。

  創作背景

  第一聯“幸自同開俱陰隱,何須相倚斗輕盈。”寫牡丹“同開俱陰隱”,不必“相倚斗輕盈”,這是指牡丹花之間同開俱隱約,還是以牡丹與別的花相比較,并未言明。從詩意看,似指牡丹花之間可能性為大。“幸”字流露了作者擔心、緊張情緒。“何須”則是勸告語氣,正應“戲題”二字。這聯寫了牡丹同開俱隱約,又寫了它們之“斗輕盈”。“陰隱”“輕盈”寫牡丹的神態,但這并不輕松。這一聯里顯然凝聚著韓愈內心探處的難言之隱。清黃叔燦《唐詩箋說》認為“有比意”。究竟是比官場中人事糾葛,還是仕途升騰降落,難以探究。總之,韓愈似乎是將自己感慨寓于其中了,因而就格外有韻致。

  第二聯“凌晨并作新妝面,對客偏含不語情。”就牡丹的神態作進一層描繪。“并作”仍強調同樣的特征,同上聯“同”、“俱”呼應,更說明斗輕盈的不必要。是上聯旨意的形象論證。晚唐羅隱《杜丹花》詩寫道:“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確實可以看是受韓詩的影響,不過相比之下,韓的“對客偏含不語情”更含蓄別致,有回味的余地。再加上或許含有某種隱情于其中,就更引人入勝了。

  “雙燕無機還拂掠,游蜂多思正經營”一聯描繪了牡丹花開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鬧場面。實際也是渲染了牡丹花所處的環境。就牡丹自身而言,“斗輕盈”就已經具有人格意識,“新妝面,不語情”就更強化了這種意識,這都是從牡丹本體出發,自然顯現,而雙燕、游蜂作為牡丹的身外之物也頻頻關照、時時拂掠、苦苦經營,而作為牡丹自身卻又有念想。詩人似乎無意涉及,也就不必探究其中是不是藏有微言大義。單就藝術描寫角度看,寫出了牡丹花的艷麗姿態,及其繁華場面,有很強吸引力,顯示了作者深厚語言工力非同尋常。而最后“長年是事皆拋棄,今日欄邊眼暫明”就很清楚表露了作者見牡丹而心喜,忘卻多年塵俗之事的愉悅之情。清汪佑南《涇草堂詩話》就認為晚唐諸家詠牡丹“盡態極妍,總不如昌黎一首”,似乎有些過份,因諸家所詠自有其特點自有其角度,不能一概而論,但就藝術上的“輕清流麗,無意求工”這一點說,卻道出了韓愈這首詠牡丹詩的特色。而這一特色,恰恰是韓愈將自己心理感受注于詩中所致。清張鴻《批韓詩》認為這首詩有韓愈“不著色”的體格,確是一語中的。較之那些濃彩重飾只求形似的詠牡丹之作,韓愈這首《戲題牡丹》還是充滿神韻的'。它不僅顯示作者駕馭語言的工力,描繪了牡丹的豐采,而且,在“戲”的背后,似乎也含有嚴肅的命題。這才是韓愈這首詩被評詩家稱道的真正原因。

  韓愈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遷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為“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從祀孔廟。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并稱“韓柳”,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并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導“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后人具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牡丹原文及賞析6

  原文:

  牡丹

  唐代:柳渾

  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窠。

  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不校多。

  譯文:

  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窠。

  近來對牡丹真是沒有什么辦法,數萬錢才能夠買到一株。

  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不校多。

  今天早晨才得以明明白白地看見,那牡丹跟蜀葵也相差不多。

  注釋:

  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窠(kē)。

  無奈···何:沒有什么辦法。窠:棵,株。

  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róng)葵不校多。

  共:一樣。戎葵:即蜀葵。又名吳葵,一丈紅。花有紅、紫、白等色。花供觀賞,根可入藥。校:相差。

  賞析:

  此詩以輕松平淡語言作側面譏刺。前兩句嘆牡丹價格昂貴而豪家權門揮金如土滿不在乎。三句轉出,末句直抑。以物比物,寫牡丹花與普通蜀葵花差不多。全詩譴責官僚貴族豪華奢侈,任意揮霍民膏民血,同時流露出反對奢靡浪費和對民生疾苦的隱憂關心之情。

  “近來無奈社丹何,數十千錢買一顆”,一開始寫出了自己愛花而又無錢買花的矛盾心情。“無奈牡丹何”,即對壯丹無可奈何之意。造成這種狀況,作者交待了原因:數十千錢買一顆。用“數十千錢”與“一顆”,在數字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了花的昂貴,其中已經揭示了買花富人的`享樂,以及百姓的貧苦。正如白居易寫的“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一株開了百朵花的紅牡丹,價值竟相當于“五束素”匹帛,“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買一叢艷麗的鮮花,竟要花掉十戶中等人家的賦稅。這無可奈何之諳中,蘊藏著作者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氣。

  盡管花的聲譽這么高,看來作者無力買花,因而難得賞玩。因為最后他寫道: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不較多”,到令天他才分明看到,牡丹花與普通的戎葵差不多。陳標《蜀葵》詩曰:“眼前無奈蜀葵何,淺紫深紅數百案。能共牡丹爭幾許,得人閑處只緣多。”農村里流傳著這樣的歌謠:“鄉下姑娘喜歡風仙餅子花,處處人家都有它,城里姑娘喜歡牡丹富貴花,三天一過眼巴巴”,這都說明蜀葵這種花相當普通,品級很低。作者在這里將富貴之花壯丹同普通的蜀葵作一對比,認為這兩者差不多。簡直是震聾發聵。實際上潛臺詞是:牡丹花也不過如此,何必不顧民生疾苦,將價格抬得如此昂貴呢?言外之意尖銳諷刺了揮金如土、窮奢極欲的達官貴人。

  詠牡丹的詩多寫其艷麗不凡和高貴風格,這首詩一反常筆,表現了作者新奇立意。一個‘始”字,“也”字,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感慨。全詩無一明顯論褒貶之詞,然而詩人的好惡之情卻又得以充分表現,足見詩人手法之妙。

牡丹原文及賞析7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翻譯

  有哪個人不喜歡牡丹花呢,盛開時獨占了城中的美景。

  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里翩舞吧,千嬌萬態如同燦爛的朝霞飛騰。

  注釋

  牡丹:屬毛茛科植物,又名木芍藥、洛陽花,初夏 開花,單生,大朵,一般有 紅、白、紫三色。

  占斷:占絕。獨占的`意思。

  好物華:美好的景物。

  洛川神女,即“洛神”。三國魏曹植作有《洛神賦》。洛川:洛水。

  破:突破,超出、勝過的意思。

  賞析

  該詩贊美牡丹花的仙氣神韻。前二句說明牡丹人人愛。 “好物華”就是好景色,洛陽城里的好景色讓牡丹花占據并壟斷了,誰人不喜歡,從人們的普遍愛好和崇尚著筆,直截了當。表面是提問,實是表明牡丹人人皆愛,“占斷城中好物華”一句,即是對提問的回答。暮春時節,群芳凋謝,牡丹獨開,享盡春光,占斷萬物之風光,無怪人稱牡丹是“國色天香”。

  “疑是洛川I神女作”,以虛擬之筆,將牡丹與傳說中的美女洛神比類,曹植《洛神賦》描繪洛川神女是:“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飆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此詩結句“千嬌萬態破朝霞”,即取意于《洛神賦》,將牡丹之形、態、色以一“破”字托出。洛神是“皎若太陽升朝霞”,而牡丹是“千嬌萬態破朝霞”,猶言牡丹花放射著洛神的靈氣,干姣百媚、千姿百態,神女般地鉆出,猶如朝霞樣的神奇。 “破”字形象,有種活靈活現的態勢。詩人以洛神喻牡丹,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可見詩人是用了加倍襯托的藝術手法,其詩法之精妙,自不待言。

  創作背景

  徐凝,約813年前后在世,與施肩吾、白居易、元稹友善,方干曾師事之長慶三年,嘗于杭州開元寺題牡丹詩,以“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之句,為白所賞,被白舉薦。唐文宗大和五至七年(831--833年)間曾游洛陽,與白居易等相唱和,此時疑為此間所做。

牡丹原文及賞析8

  思黯南墅賞牡丹

  劉禹錫〔唐代〕

  偶然相遇人間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

  譯文

  在人世間怎會遇見牡丹這樣漂亮的花,如覺這花應該生長在昆侖仙境西王母家。有如此傾國傾城的好顏色,上天應該讓你晚點開放與諸花爭艷!

  注釋

  思黯:牛僧孺之字。貞元年間問進士。文宗時,曾任東都留守等職。花墅:牛僧孺為東都留守時,于洛陽花郭歸仁里,經營一座別墅。丞相新家即指牛僧孺的花墅。人間世:即人世間,人間當世。合:應該。增城:古代神話中的地名,傳說昆侖山上有增城九重,西王母所居。此處此喻牡丹花的重瓣,花瓣層層疊疊如同九重的增城。?阿姥:指西王母,古代神話中人名。姓楊,或云姓侯,名回,一名婉衿。居于昆侖山。傾城:這里以美人傾城的美貌來比喻牡丹花色的艷美。晚發:晚開。牡丹花在暮春開放。賽:勝過。諸花:他花。

  賞析

  劉禹錫寫過的三首詩,均很有特色。五絕《渾侍中宅牡丹》,用白描手法,激賞、盛贊了渾家牡丹花的碩大和繁多。此詩還有一定史料價值,說明在劉禹錫所生活的中唐前期,牡丹的栽培技術已達到很高的水平了。七絕《賞牡丹》,用對比和抑彼揚此的藝術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國色”的花界地位,真實地寫出了當年牡丹花盛開能引起京城轟動的“轟動效應”。七絕《思黯南墅賞牡丹》,則運用典故,寫牡丹花艷壓群芳的美麗。

  百花之中,雍容華艷的牡丹素有國色天香之名。全詩詩人以虛寫稱妙,此詩首二句敘寫詩人偶遇牡丹之喜,

  牡丹末二句嘆賞其色澤之佳。“偶然相遇人間世,合在增城阿姥家。”,首句點明在牛僧孺南墅中,偶然的機會,初次見到牡丹花,就如同遇到生命中“貴人”似的,無意之中技露出牡丹花在詩人心目中的崇高境界,在詩人看來,牡丹是日月精華的結晶,應栽天上,今日人間相逢,純屬“偶然”,所以一見到牛宅中牡丹,就作驚人語。首句破空雨入,詩人恍惚浸入仙境,跟前擬有靈光浮動。此句通過對牡丹花身價的高度估量,暗襯主人之高雅脫俗,一筆雙,可見作者對牡丹花的重視及喜愛。后一句即用西王母昆侖山增城之典,巧妙地描寫出了牡丹重瓣,花瓣層層疊疊的形態。

  第三句由初見牡丹時的萼然驚嘆轉入對花容花貌的由衷禮贊,牡丹之貌,詩人美其名日“傾城”,這“傾城”二字,殊非過譽。唐代人對牡丹花的迷戀鐘愛,確實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兩京是牡丹薈萃之地,每當四、五月份牡丹盛開時。整個帝京為之哄動。白居易有“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欲狂”之詩,劉禹錫也有“花開時節動京城”之句描述當時賞花的空前盛況。詩人在此,沒有用工筆精敷細繪牡丹形象,而是以傾城之舉來側面烘托傾城之色,筆法空靈,較之于工筆重彩勾勒更具無窮魅力。

  最后,詩人以“天教晚發賽諸花”一句再評花之品性。重在‘晚”與“賽”兩字上做文章。牡丹晚發,開于暮春。湯顯祖《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麗娘在“游園驚夢”一折中唱道:“牡丹雖好,她春歸怎占得先!”既是嘆亦是贊。牡丹俏不爭春,天教晚發而集眾芳之長。當然我們也可由此而尋繹一下詩人彼時心境,也許還包涵著大器晚成或對晚景贊美之昧外之旨。至于“賽諸花”之賽字,亦頗可玩味,既云“賽”,必有賽之對象和意義。在此我們不妨引一下劉禹錫的另一首《賞牡丹》詩。詩云:“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此四句可為“賽諸花”三字詮解。詩人之于牡丹的一片愛心,是與對女性美理想化身的'追求以及對陰柔之美的生命體驗發生契合的,他對牡丹的美感經驗,是在與芍藥、荷花諸花品賞比較的基礎上形成的。芍藥因妖艷而無標格,荷花太潔凈而缺少風情,只有牡丹花婀娜而不失端莊,顧盼之間百媚俱生。此種美,才是詩人最心醉的,也是牡丹之所以令群芳失色、獨占鰲頭的緣由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講,牡丹被譽為天姿國色,當之無愧。

  第一個把花與女性相比的天才,無疑創造了人類審美歷程上的偉大飛躍。盡管劉禹錫這首牡丹詩還是將花擬人,但已不是簡單地重復,而是對此作了更高層次的審美觀照。他將對牡丹的花容、花性的欣賞和感受,升華到對女性柔美個性形象的精神把握,即形、神、情三者并舉,愛得有個性,有情睞,包涵了更廣更深的美學意義。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牡丹原文及賞析9

  原文

  菩薩蠻·牡丹花謝鶯聲歇

  唐代:溫庭筠

  牡丹花謝鶯聲歇,綠楊滿院中庭月。相憶夢難成,背窗燈半明。

  翠鈿金壓臉,寂寞香閨掩。人遠淚闌干,燕飛春又殘。

  譯文

  牡丹花謝鶯聲歇,綠楊滿院中庭月。相憶夢難成,背窗燈半明。

  牡丹花謝,夜鶯也停止了歌聲,月光在滿種滿綠楊的庭院。我思念著你難以入夢,背窗陪伴著長夜孤燈,看著它昏昏欲。

  翠鈿金壓臉,寂寞香閨掩。人遠淚闌干,燕飛春又殘。

  玉翠金鈿低垂在我的臉上,在緊閉著門窗的閨閣里,我只覺心中滿是孤寂。想到遠在邊關的親人,想一想燕子銜走的春光,傷心的淚,不停地淌!

  注釋

  牡丹花謝鶯聲歇,綠楊滿院中庭月。相憶夢難成,背窗燈半明。

  牡丹花謝:形容春天已過。夢難成:指難以入眠。背窗:謂人面背窗。

  翠鈿(diàn)金壓臉,寂寞香閨掩。人遠淚闌(lán)干,燕飛春又殘。

  翠鈿:綠色的花鈿,用翡翠(青綠色)珠玉制成的首飾。花鈿,又名花子、媚子、施眉心,古代婦女面額上的一種妝飾。唐代婦女多用金箔、彩紙等剪成花樣貼在額上以為妝飾。金壓臉,指以黃粉敷面。香閨:女子居室。闌干:縱橫。

  賞析

  這是一首閨怨詞,主要描寫閨中思婦憶念遠人的悠悠情思。上片先寫外界環境,再轉入室內寫人,點明主人公傷情懷遠的具體情狀;下片抒寫女主人公在此情此景中的.感受,充滿相憶之苦與人生感慨。全詞意脈連貫統一,情景交織互滲,結構首尾呼應,創造出回環往復的抒情效果。

  上片首二句寫外界環境。“牡丹花謝”“鶯聲歇”“綠楊滿院”可見時當春暮,“中庭月”則點明“夜”。這兩句,除表現時間外,又兼有布置環境的作用,楊樹滿院,濃綠暗淡,月到中庭,灑下清冷的光輝,同時點出了女主人公情緒的外感因素。

  “相憶”兩句,轉入室內寫人,直接點明在這暮春良宵之時,主人公傷情懷遠的具體情狀:因離別而相憶,繼而輾轉反側,徹夜不眠,相伴的只有“半明”的孤燈,想要做個遠夢,與遠人相偎相倚,可夢也難成。

  下片深入一層,寫女主人公在此情此景中的感受。先刻畫女子的情態:“翠鈿金壓臉”,以首飾之繽紛富麗反面襯托美人之孤寂;再寫香閨的孤獨:“寂寞香閨掩”,以香閨之掩閉正面狀美人內心之凄苦,深動人心。末二句既嘆春去匆匆,也嘆年華易逝,一筆兼寫兩意,相憶之苦與人生感慨融為一體。

  “人遠淚闌干”,正面揭示出孤獨與寂寞都是因為“人遠”所致;而“燕飛春又殘”,再從側面暗寓主人公的青春正隨時光的流逝而流逝。香閨空掩,盛裝之下,卻難掩寂寞;無語淚流,春已暮,人未還,真不知這種等待還要持續多久。以景結情,感情的表露凄惻感人,更加渲染出無限感傷的意緒。

  這首詞時而正面描寫,時而側面描寫,回環往復,層層深入。全詞意脈連貫統一,情景交織互滲,結構首尾呼應,創造出了回環往復的抒情效果,意味深長。

牡丹原文及賞析10

  原文: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

  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

  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共說相思。

  賞析: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別后重逢,有太多的興奮,亦有無限的情思。面對眼前盛開的牡丹花,卻從去年與牡丹的分離落墨,把人世間的深情厚意濃縮在別后重逢的特定場景之中。“紅箋”,當指薛濤紙,是詩人創制的`深紅小箋。“淚濕紅箋”句,詩人自己進入了角色,讀來親切感人。

  “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化牡丹為情人,筆觸細膩而傳神。“巫峽散”承上文的怨別離,拈來宋玉《高唐賦》中楚懷王和巫山神女夢中幽會的故事,給花人之戀抹上夢幻迷離的色彩:擔心與情人的離別會象巫山云雨那樣一散而不復聚,望眼欲穿而感到失望。在極度失望之中,突然不期而遇,更使人感到再度相逢的難得和喜悅。詩人把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意外地發現桃花源仙境和傳說中劉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捏合在一起(唐人把武陵和劉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聯系在一起,見《全唐詩》卷六九O王渙《惘悵詩》),給花人相逢罩上神仙奇遇的面紗,帶來了驚喜欲狂的興奮。兩句妙于用典,變化多端,曲折盡致。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兩句既以“馨香”、“不語”射牡丹花的特點,又以“傳情”、“彼此知”關照前文,行文顯而不露,含而不澀。花以馨香傳情,人以信義見著。花與人相通,人與花同感,所以“不語還應彼此知。”

  以上六句寫盡詩人與牡丹的戀情,末兩句,將詩情推向高潮:“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共說相思。”“安枕席”于欄邊,如對故人抵足而臥,情同山海。深夜說相思,見其相思之渴,相慕之深。這兩句想得新奇,寫得透徹。

  此詩將牡丹擬人化,用向情人傾訴衷腸的口吻來寫,新穎別致,親切感人,自有一種醉人的藝術魅力。

牡丹原文及賞析11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新昌竇給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

  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

  翻譯

  惆悵地看著臺階前的紅牡丹,傍晚到來的時候只有兩枝殘花還開著。

  料想明天早晨大風刮起的時候應該把所有的花都吹沒了,在夜里我對這些衰弱的卻紅似火的花產生了憐憫之心,拿著火把來看牡丹花。

  暮春時節冷雨蕭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紛紛飄落,隨風飛散,再也沒有人來關心她寂寞凄涼的處境。

  縱然是晴明天氣里,殘花落地猶覺得惆悵,何況在風雨之中,飄零在污泥爛土之中更覺得慘不忍睹。

  注釋

  惆悵:傷感,愁悶,失意。

  階:臺階。

  殘:凋謝。

  明朝:明天。

  衰:枯萎,凋謝。

  紅:指牡丹花。

  把火:手持火把。

  萎紅:枯萎的花。

  離披:紛紛下落貌。

  破艷:謂殘花。

  晴明:一作“晴天”。

  飄零:凋謝;凋零。

  賞析

  在群芳斗艷的花季里,被譽為國色天香的牡丹花總是姍姍開遲,待到牡丹占斷春光的時候,一春花事已經將到盡期。歷代多愁善感的詩人,對于傷春惜花的題材總是百詠不厭。而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卻在無數惜花詩中別具一格。人們向來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這組詩第一首卻一反常情,卻由鮮花盛開之時想到紅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鮮立意表現了對牡丹的無限憐惜,寄寓了歲月流逝、青春難駐的深沉感慨。

  全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氣跌宕回環,語意層層深入。首句開門見山,點出題意:“惆悵階前紅牡丹”,淡淡一筆,詩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紅艷,都已歷歷分明。“惆悵”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開敗的錯覺,立即將讀者引入惜花的惆悵氣氛之中。第二句卻將語意一轉:“晚來唯有兩枝殘。”強調到晚來只有兩枝殘敗,讀者才知道滿院牡丹花還開得正盛。“唯有”、“兩枝”,語氣肯定,數字確切,足見詩人賞花之細心,只有將花枝都認真數過,才能得出這樣精確的'結論,而“唯有”如此精細,才見出詩人惜花之情深。這兩句自然樸質,不加雕飾,僅用跌宕起伏的語氣造成一種寫意的效果,通過惜花的心理描繪表現詩人黃昏時分在花下流連忘返的情景,情篤而意深。

  既然滿院牡丹只有兩枝殘敗,似乎不必如此惆悵,然而一葉知秋,何況那還是兩枝。詩人從兩枝殘花看到了春將歸去的消息,他的擔心并非多余。“明朝風起應吹盡”,語氣又是一轉,從想象中進一步寫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許未必起風,“應”字也說明這只是詩人的憂慮。但天有不測風云,已經開到極盛的花朵隨時都會遭到風雨的摧殘。一旦風起,“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那種凄涼冷落實在使詩人情不能堪。但是詩人縱有萬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歸去的腳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來的風雨。古人說過:“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古詩十九首》)那么,趁著花兒尚未被風吹盡,夜里起來把火看花,也等于延長了花兒的生命。何況在搖曳的火光映照下,將要衰謝的牡丹越發紅得濃艷迷人,那種美麗而令人傷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領略不到的風味。全篇詩意幾經轉折,詩人憐花愛花的一片癡情已經抒發得淋漓盡致,至于花殘之后詩人的心情又會如何,讀者也就不難體味了。

  第二首詩自注說是寫在“新昌竇給事宅南亭花下”。兩首詩的題材完全一樣的,都是“惜”牡丹花,但是切入的角度卻又有所不同,前一首“晚來唯有兩枝殘”,是碩果尚存,而這一首卻已是敗蕊殘花,一片狼藉,看上去簡直有點慘不忍睹了。詩是這樣開頭的:“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當牡丹盛開之時,當然不會被冷落,可是一旦花期過后,真的到了花萼低垂、冷雨蕭瑟、花瓣飄落、隨風飛散之際,就不會有人前來贊賞她曾有的富貴嫵媚,或者關注她如今的凄涼處境。白居易用兩個字“寂寞”,一語中的地道出了這其間的不幸。前一首以“惆悵”領起,說的是白居易惜花的無奈感受,這一首用“寂寞”開篇,點出了落花的冷落處境。這是一種真正護花使者才會有的境界,而絕不是那些附庸風雅、追隨時髦者所能想象和體會的。詠物詩寫到這個份上,其實已經是在借詠物而言志了,也許世界上什么時候都不會缺少錦上添花的善行,可是真正需要的卻往往是無人喝采的雪中送炭呀。

  接下來的兩句詩,“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具體細微地刻畫了風雨過后落紅滿地的景象,用的是一種欲擒故縱、欲說還休的表現手法,極盡強調、渲染之能事。先說哪怕在是風和日麗的情況下,開敗的牡丹隨風飄落也會令人感到無比惆悵,進而強調眼前所見,當初在枝頭上或含苞待放,或笑靨迎人的花瓣已經不但開敗,“何況”又紛紛“飄零”在風雨過后的“泥土中”,那種慘狀,那份凄涼,只要是有一分愛花的心思,哪怕是石頭人見了也要落淚了,更不要說白居易面對此景又該做何感想了,這實在是他無從表達也不忍明說的。詩歌也就在這種讓人不忍卒讀的情緒中,黯然而止了。

  白居易此組詩一出,引起后人爭相模仿,李商隱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在殘花萎紅中寄托人去筵空的傷感,比白居易的詩寫得更加秾麗含蓄,情調也更凄艷迷惘。而在豁達開朗的蘇軾筆下,與高燭相對的花兒則像濃妝艷抹的美女一樣嬌懶動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海棠》)惜花的惆悵已經消融在詩人優雅風趣的情致之中。這兩首詩歷來更為人們所稱道,但后人藝術上的成功是由于擷取了前人構思的精英,因此,當讀者陶醉在李商隱、蘇軾所創造的優美意境之中的時候,也不應當忘記白居易以燭光照亮了后人思路的功勞。

牡丹原文及賞析12

  原文: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注釋:

  妖:艷麗、嫵媚。

  格:骨格。牡丹別名“木芍藥”,芍藥為草本,又稱“沒骨牡丹”,故作者稱其“無格”。在這里,無格指格調不高。

  芙蕖:即蓮花。

  國色:原意為一國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絕,艷麗高貴。

  京城:指唐朝的京師長安,長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翻譯:

  庭前的芍藥妖嬈艷麗卻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長安城。

  賞析:

  詩中一個“賞”字,總攬全局、直貫通篇,意境全出。

  詩中“真國色”三字,力重千鈞,擲地有聲,牡丹與芍藥、荷花相比,雍容華貴、艷壓群芳,才產生“動京城”的`效應,神韻畢現。

  通過寫芍藥的妖無格和荷花的凈少情,和牡丹進行對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牡丹原文及賞析13

  原文: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猶在,羅薦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佳人惆悵臥遙帷。

  章臺街里芳菲伴,且問宮腰損幾枝。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盤迸淚傷心數,錦瑟驚弦破夢頻。

  萬里重陰非舊圃,一年生意屬流塵。

  前溪舞罷君回顧,并覺今朝粉態新。

  譯文

  其一

  在曲江林苑往年不可回憶,在西州今天忽然相互盼望。

  水邊亭舞幕天大雨春寒之氣還存在,絲羅褥子春天散香雖溫暖讓人沒感知。

  飛舞的蝴蝶專注采收落”之粉,美人在遠處憂愁地臥在帷幕中。

  長安章舞街里還有其他”朵為伴,暫且圃您牡丹”如楚宮女的細腰在風雨后又減損多少枝?

  其二

  不要笑石榴”盛開遲而趕不上芳春,牡丹春過早地凋落更是愁人。

  它那”冠如潔白的玉盤,淚珠飛濺,傷心屢屢;無情風雨像急奏的錦瑟,繁弦促柱,破夢頻頻。

  萬里陰云密布,已不是過去”圃,一年美好生機,早付與污泥流塵。

  在前溪舞歇歌殘后您若再回頭看看,定會感覺到今朝風雨里牡丹的嬌美姿容正奇新。

  注釋

  回中:回中有二,一為汧之回中,在今陜西省隴縣西北;一為安定之回中,在今甘肅固原縣。詩題所稱回中,指后者。牡丹,富貴”,陰歷二、三月開。

  下苑:指漢代的宜春下苑。唐時稱曲江池。追:回憶。

  西州:地名,指安定郡。相期:期待;相約。

  水亭:臨水的亭子。

  羅薦:絲綢褥子。

  殷勤:情意懇切。

  章舞:戰國時秦宮中舞名。

  宮腰:語出《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

  浪笑:漫笑。榴”:石榴”。

  先期:約定日期之前;在事情發生或進行之前。零落:凋謝。

  玉盤:指牡丹”冠。似為白牡丹。據《洛陽”木記》記載,牡丹有叫玉盤妝的。玉盤也可能僅指形狀。

  舊圃:指往日曲江之”圃。

  流塵:飛揚的塵土。

  粉態:嬌美的.姿容。

  賞析:

  第一首詩起聯謂牡丹往年植于曲江苑圃之繁華情景已不可復追,今日乃忽于此西州風雨之中相值,喻往歲進士登第、曲江游賞、得意盡歡之盛況已不可再,今日竟淪落寄此涇州也。三承二,四承一,謂今日處此西州水亭暮雨之中,所感者惟有寒意,而當年置身曲江苑圃時羅薦春香之暖,竟已恍如隔世,不可想望矣(“不知”正應上“未可追”)。五六正寫“敗”字,謂蝶舞翩翾,似有意惜花,殷勤欲收落蕊,然牡丹為雨敗后,花事已闌,有似佳人之悵臥遙帷,意興闌珊,精采全無矣。末聯諸家多從何焯、馮浩之說,謂指在京同袍之失意者。此解固似可通,然細按亦覺可疑。蓋此二章專寫“回中牡丹為雨所敗”,處處以曲江下苑與西州回中相對照,以見淪落天涯之恨。既云“章臺街里芳菲伴”,則彼等固身處京華,春風得意者,豈有淪落之恨?然則“且問宮腰損幾枝”者,謂其日日舞于春風之中,恐不免瘦損宮腰也。“宮腰損幾枝”非言其失意,乃謂其得意也。姚培謙謂“失意者失意,得意這未嘗不得意也”(《李義山詩集箋注》)似得其情。

  第二首詩首聯謂榴花開雖不及春,然不及牡丹之先期零落更令人傷心。三四寫牡丹為雨所敗,言玉盤之上,雨珠飛濺,似頻流傷心之淚;急雨打花,如錦瑟驚弦,聲聲破夢(《七月二十八日夜與王鄭二秀才聽雨后夢作》有“雨打湘靈五十弦”之句)。“傷心”“破夢”均就牡丹言。而牡丹之傷心破夢亦即作者之情懷遭遇。五六寫環境與敗后情景,萬里長空,陰云密布,氣候惡劣,已非當年曲江舊圃之環境;花落委地,一年生意,已付流塵。上六句喻己未及施展才能即遭打擊而淪落,心傷淚迸,希望成空,昔日之環境已不可再,今后之前途已不可問。末聯則借異日花瓣落盡之時迥視今日雨中情景,猶感粉態之新艷,暗示將來之厄運更甚于今日。聯系應宏博試被黜情事,此詩之感遇性質自不待言。

  這兩首詩是李商隱眾多詠物詩中的優秀作品。其格調比《安定城樓》更為凄涼、哀婉,與后期創作的大部分作品風格一致。前一首以奇特的聯想寫牡丹,由牡丹想到遙臥的美人,用惆悵的美人寫敗落的牡丹,讓人產生無盡的聯想,且意象豐富,詩境優美,冷艷,表達精致婉曲。后一首則借牡丹寄慨身世,把自己的感受和情緒融進物中,物我一體。把感傷情緒注入朦朧瑰麗的詩境,用哀婉的情調、美麗的形象和詞采,寫出了自己的心境和感受,其風格已大不似前。而這樣托物寄情的詠物詩卻大量出現在他以后的詩歌創作中,每一首都那樣哀傷、凄艷。這組詩對他以后的詠物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標志著他獨特創作風格的真正形成。

牡丹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牡丹

  [唐代]韓琮

  桃時杏日不爭濃,葉帳成陰始放紅。

  曉艷遠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風。

  名移蘭杜千年后,貴擅笙歌百醉中。

  如夢如仙忽零落,暮霞何處綠屏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桃花、杏花盛開時它從不與其爭奇斗艷;等到葉密成帳時才慢慢開始綻放。

  清晨艷麗的花朵好似金掌承接著潔凈清涼的露水,傍晚幽香飄溢與那豪華富麗的住宅里的香風爭惹。

  樣草、杜若一類的名花要想改變得像牡丹那樣,至少得一千年以后呢!你是花中之王,獨占尊位,比動聽的笙歌還醉人。

  牡丹花啊,為什么像夢中的仙人一樣飄走了,只空留下綠色似屏的葉子呢?

  注釋

  金掌:銅制的仙人手掌。

  賞析:

  牡丹,天香國色,堪稱“國花”。特別在唐代,牡丹,也是詠花詩的“熱點”。但稍加留意,詩人們賞牡丹、贊牡丹,多盡往富麗說,極從歡情言,往往把牡丹作為榮華顯貴的象征。然而,韓琮著的這首《牡丹》,吟詠后卻有另一番感慨。

  “桃時杏日不爭濃,葉帳成陰始放紅。”在首聯里先贊揚牡丹的品格:一是不出風頭,在桃杏開花的早春時候,不與百花爭艷;二是謹慎務實,不在自己條件成熟(“葉帳成陰”)時不嶄露才華(紅)。

  “曉艷遠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風。”接著在頷聯里繼續贊美牡丹的高雅和奉獻。“曉艷遠分金掌露”,說的是牡丹在早晨用它鮮艷如“金掌露”般的花苞在高處凝聚,承接那降落潔凈清涼的露水。傳說漢武帝求長生不老,以青銅鑄造銅人,高擎銅盤,承接甘露稱“金掌露”,以供服用。牡丹由于滋潤著天賜的甘露,色更艷,香益濃,所以能“暮香深惹玉堂風”——在晚上它把幽香飄溢,與“玉堂(豪華富麗的住宅)”的香風爭“惹”呢!這里,一“曉”一“暮”,概括總體,互為因果;“遠分”“深惹”、上縱下橫,動漪靜美,盡情地把牡丹贊頌。看來詩中的牡丹,并非富貴榮祿之輩,而是賞雅惹俗的高士!

  “名移蘭杜千年后,貴擅笙歌百醉中。”在群芳中,牡丹卻遭到嫉妒,可是嫉妒者仍然是徒勞一場。頸聯中詩人先譏諷道:“名移蘭杜千年后”。這里的“移”字作“改變”講。意思是說:即使像蘭草、杜若一類的名花要想改變得像牡丹那樣,至少得一千年以后呢!接著才充滿自信地贊道:還是你啊,牡丹!“貴擅笙歌百醉中”——你是花中之王,獨占尊位,比動聽的笙歌還醉人哩!

  “如夢如仙忽零落,暮霞何處綠屏空。”牡丹的命運畢竟是不幸的:“如夢如仙忽飄零”,一個“忽”字,道出了官場風云變幻莫測的'情景。“暮霞何處綠屏空”承上句“忽零落”而結。“暮霞”喻牡丹花;“綠屏”喻牡丹葉,喻比十分形象。這里詩人無限惆悵、無限深沉地感嘆道:牡丹花啊,為什么像夢中的仙人一樣飄走了,只空留下綠色似屏的葉子呢?此句頗有后人李清照“綠肥紅瘦”的韻味。

  首聯寫牡丹的品格,頷聯寫牡丹的貢獻,頸聯轉訴牡丹對嫉妒者的蔑視,尾聯以落花飄零告終。全詩字字寫花,處處喻人,緊密結合自己的心事,正似詩人在大中十二年(858)被都將石載順等驅逐以后失官時心情的自況。

牡丹原文及賞析15

  原文:

  詠牡丹

  宋代:王溥

  棗花至小能成實,桑葉雖柔解吐絲。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譯文:

  棗花至小能成實,桑葉雖柔解吐絲。

  棗花雖然很小,但能結果實。桑葉雖然柔軟,卻能養蠶吐絲。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可笑牡丹花形大如斗,卻什么也不能作,花謝后只剩空空枝條。

  注釋:

  棗花至小能成實,桑(sāng)葉雖柔解吐絲。

  牡丹:多年生落葉小灌木,生長緩慢,株型小。牡丹是我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有"花中之王"的美稱,長期以來被人們當做富貴吉祥、繁榮興旺的象征。桑葉:桑科植物桑的干燥葉,又名家桑、荊桑、桑椹樹、黃桑等。

  堪(kān)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斗大:大如斗。對小的物體,形容其大。

  賞析:

  這首《詠牡丹》是宋代大臣王溥的作品。這首詩一反人們對牡丹一向喜愛贊美的心態。詩人先拿棗桑來示例:棗花雖小,秋后有棗兒甜脆可口;桑葉很柔弱,能養蠶結絲,美艷的綾羅由桑葉生成。而牡丹是沒有實用價值的虛妄的外在美。

  題目用“詠”,先順從人眾的普遍心理定勢,先誘導讀者,詩人可沒說牡丹的壞話,是要歌詠它。讀者乍一看,心理必然想著,歌詠牡丹者多矣,王溥難以說出什么新的東西。這樣想著,就好奇地往下讀,結果卻讀出了對牡丹的說三道四。雖然有些生氣,但細品,詩人的審美情思落在了兩個點上——外表美和實用美。詩人擔心人們不服氣,先拿棗桑來示例:棗花雖小,秋后有棗兒甜脆可口;桑葉很柔弱,他能養蠶結絲,美艷的綾羅由桑葉生成。還有,她的美艷,她的光彩,耀人眼目,讓人心蕩神怡,詩人是知道的.,但他有意無視這些,因為,這些都是沒有實用價值的虛妄的外在美,僅此一點,牡丹不值一提。值得一提的是,她一旦開完美艷的花,就花去枝空,空空如也,沒有什么好贊美的。詩人用詩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至于讀者讀不讀,讀懂讀不懂,認同不認同就不是詩人的事了。

【牡丹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牡丹原文及賞析04-16

《詠牡丹》原文賞析10-23

詠牡丹原文、賞析07-19

詠牡丹原文賞析10-06

詠牡丹原文及賞析03-06

牡丹賦原文、注釋及賞析10-21

賞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03-30

[精]詠牡丹原文賞析10-17

詠牡丹原文及賞析【通用】09-05

詠牡丹原文、注釋、賞析09-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海省| 新建县| 岱山县| 同江市| 阳曲县| 大洼县| 威海市| 龙州县| 灵川县| 陇川县| 凯里市| 朝阳区| 福建省| 周口市| 民县| 雷州市| 崇左市| 楚雄市| 班玛县| 重庆市| 余庆县| 拉孜县| 崇左市| 铜陵市| 新乐市| 阿坝| 祁连县| 剑阁县| 泉州市| 五寨县| 赞皇县| 红河县| 册亨县| 淮北市| 温泉县| 怀化市| 昆山市| 屯门区| 永新县| 额尔古纳市| 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