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歷九月九重陽節登高的象征意義
農歷九月九登高的象征意義
辟邪氣之說
重陽節登高有辟邪氣之說,古人認為重九之時,天氣下降而地氣上升,天地二氣相交,不正之氣彌漫。為避免接觸不正之氣,須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氣。加上九月九正值仲秋時節,秋高氣爽,非常適合登高遠望。
祈福和感恩
古代對山神有崇拜之情,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里,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禮記·祭法》記載:“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吉利之意
農歷九月九日具有“宜于長久”的吉利之意。漢末曹丕在《九月與鐘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與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即登高會)!币虼,重陽登高、飲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登高采集
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采集野果、藥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
登高辭青
重陽節還是大自然中的節氣之一,所以登高還有辭青的說法。重陽為秋節,節后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對應。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重陽)有治看攜酌于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
九九重陽節放風箏的含義
祛除晦氣
在某些地區,重陽時放風箏是為了“放晦氣”。風箏飛得越高、越遠,晦氣也離之遠去,有些人,在放風箏的時候還要將線燒斷,讓風箏消失得無影無蹤才好!耳Q山縣志》載:“于秋初放紙鷂,是日(九月九日)以火斷其線,任其隨風而去,謂之‘流鷂’,以除疾病云。”
重陽節茱萸是什么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藥。佩茱萸,中國歲時風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爬山登高,臂上佩帶插著茱萸的布袋(古時稱“茱萸囊”)。茱萸是一種落葉小喬木,開小黃花,果實橢圓形,紅色,味酸,可入藥。
吳茱萸亦稱為茱萸、吳萸。王維詩中的茱萸指的就是吳茱萸。食茱萸又稱欖子、艾子。在辣椒沒有傳入中國之前,古人用食茱萸替代辣椒做調味品,或藥用。山茱萸屬山茱萸科,與重陽茱萸完全不相干,只因果實色紅類似芋類,由“朱芋”轉訛而來的,至今仍有“山芋肉”的叫法。除了這三種常見的茱萸外,名字含有“茱萸”的還有多種,但與重陽節所用的茱萸不屬于一類的科種。
古人對于登高要到何處,并無嚴格規定,一般高處即可,如:登高山、登高塔。后來,人們不但要登高,還要吃“登糕”,就是專門用軟米炸成一種糕來吃。隨之,九九重陽日登高的習俗蔚然成風,便被定為“登高節”。其實,九九艷陽天,秋高氣爽,秋菊怒放,禾田豐收在望,登高遠眺,確實令人陶然欲醉,難怪這一風俗至今仍在民間流傳。
重陽節的起源
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名稱見于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后,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并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于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游樂一番。
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
清代,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
【農歷九月九重陽節登高的象征意義】相關文章:
農歷九月九登高的象征意義10-17
重陽節登高作文08-05
重陽節登高的傳說11-24
重陽節登高的作文08-09
重陽節登高活動總結03-10
重陽節登高隨筆700字12-28
重陽節登高望遠隨筆10-24
重陽節登高活動教育隨筆11-08
重陽節登高賞花最適宜11-23
重陽節為什么要登高10-13